乡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乡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范文1

2021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X镇立足区域实际,整合油地军港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加快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振兴。

一是推进现代畜牧业、海洋渔业提质增效。现代畜牧业方面,继续保持X澳亚、神州澳亚两大万头奶牛牧场满栏生产,实现存栏奶牛2.5万头,泌乳牛1.1万头,上半年累计产销鲜奶7万吨。奥克斯—澳亚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项目进展顺利,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各项指标持续提升。富友联合乳制品加工厂正式投产,酸奶、布丁等高端乳制品陆续下线销售,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高端乳品基地初具规模。海洋渔业方面,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上半年南美白对虾、海参、贝类共计投苗养殖12.8万亩,工厂化养殖55000立方米,预计水产品年产量可达到5000余吨。二是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依托澳亚两大牧场、周边万亩青贮地及乳制品加工厂资源,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项目位于X镇镇区东部,孤北干渠以东,长江路北,兴港路以南,项目计划总投资1.49亿元,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景区出入口、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奶业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目前总体规划及道路设计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三是支持各村发展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渔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位于渔村进村路两侧,占地面积700亩,规划建设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目前总体规划已完成,正在招商和做详细规划;实施海星村经济林项目,项目位于海星村东养殖场路两侧,占地面积300亩,规划建设苹果、桃、杏、无花果等经济林带,在林下发展特色种养殖,目前已种植果树150亩。整合辖区军地资源,依托济军基地九分场玖红林果合作社,打造“军垦小镇”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标准化果园500亩、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葡萄大棚10亩、特色民宿12间、农家乐1处,建成集采摘、观光、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点。

(二)实施人才强镇战略,推动人才振兴。

一是开展培训下乡活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助力农村产业发展,以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抓手,统筹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课程设置,针对不同人群,突出培训重点,开展各类人才培训25期、1753人次;针对村“两委”成员和农村党员,以增强党性、提升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当先锋的党员人才队伍;结合镇域实际和群众需要,着重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着力提高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技能,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外来流动居民,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培训,全面提高文明素质。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做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黄河三角洲学者以及河口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奖项申报工作。对接镇域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产业链、产业集群对各类人才的吸引作用,紧紧围绕全镇石油化工、畜牧养殖、海产品养殖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参加省内外各类大型人才招聘洽谈会、主动上门等形式招揽各类急需人才,加大现代农业领域高端专家引进力度。三是招才引智并举。树立“借脑”发展理念,突出抓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通过咨询、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与攻关、技术顾问、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国内外智力,大力引进“候鸟式”人才。今年上半年共组织参加各类招才引智会议暨人才高峰论坛3场,达成初步意向1个。四是强化人才平台建设。以“人才强镇”战略为支撑,强化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为吸引集聚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智力提供了重要依托。今年来,澳亚人才团队利用“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体外胚胎生产实验室,测定奶牛生产性能的牛头数达到5000头,种子母牛群规模达到100头,开启了优秀种质规模化精准培育新模式。澳亚(中国)牧草检测中心为各类组织机构开展实验检测1000余次,出具检测报告72份。两大人才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达350万元。

乡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范文2

一、规划引领,政府引导。

着眼长远,充分规划。大多数乡镇通过规划引领创建美丽乡村。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张家乡主抓《打造“美丽张家・生态家园”总体规划》,狠抓农村危房改造、整村推进、农村公路三项建设;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晋档升级年、干部作风转变年、计划生育精细化管理年、环境卫生整治四项活动;实现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四个方面的新突破,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镇。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实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着力打造特色乡村。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汤沟镇直梗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规划引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三方面作用,重点开展环境净化、村庄绿化、房屋美化、夜间亮化、村庄绿化、公共设施配套化六项工作。贵州省贵阳市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美丽乡村”创建,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区(市、县)按照1:1配套资金,市直各部委办局、人民团体、新闻单位和市管企业定点结对帮扶示范村。

二、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主导产业,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此举足以提升乡村的内在经济实力,壮大集体经济。如走“一村一品”的路子,很多乡村已经起步。浙江省安吉具有的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还有的村发展蚕桑、白茶、高山蔬菜、笋竹、有机绿色农产品、特色畜禽和现代家庭工业等特色产业,全县已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湾镇鲁村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围绕农业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三、综合整治土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山西省长治市通过产业园区化支撑“美丽乡村”创建,重点建设了长治县振兴新区现代农业园区、潞城辛安泉新农村连片示范区等11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共涉及138个村、8.6万农业人口和13.32万亩耕地。浙江温州实施农业招商引资“千项百亿”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让农田不仅能生产粮食,还能借助生态、农耕文化传承、休闲观光、养生等多种功能发展二产、三产。

四、依托项目带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实施“美丽乡村”创建。福建长汀县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着力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现代农林业发展、农村管理创新等工程,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此外,该县还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作为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奖惩制度,每年拿出5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专项用于奖励先进乡镇。贵州省锦屏县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浙江省温州市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上规模、多模式地集聚改造农房,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江苏省金坛市先后投入5亿多元改造县级公路,建设“风情农路”。金坛交通部门对全市乡村公路进行通盘设计,将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同时着力体现地域文化,如创建“农家风情路”、“红色文化路”、“水乡生态路”和“茅山旅游路”。

五、建设生态环境,推进绿色有机农业。

开展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山西省长治市通过园林化把生态美丽导入乡村,积极开展自然生态农村园林化实践。江苏省东海县在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基础上,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实施城乡统筹、区域一体的生态建设模式,把今年确立为“项目突破和生态创建年”。东海县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温泉生态旅游业、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向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标准农业、设施农业要效益,为农村生态“减压”。

六、提升农村环境,推行清洁生产。

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乡村品位。如修建垃圾池、垃圾房和垃圾坝;改造重点路段,补植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修建文化广场。辽宁省政府年初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村内道路要有硬化,道路两侧要有排水边沟,路边屋旁要有树木、垃圾收集池、保洁员和村规民约;乡(镇)要有垃圾、污水、养殖粪便处理等设施;建立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有经费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常态化管理。广西也是通过“清洁乡村”打造“美丽广西”,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一是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二是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圈、栏)污水排放;三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七、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生产生活质量。

新疆广大农村通过利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了农村传统生活用能方式向清洁、绿色用能方式的变革,以此勾勒“美丽乡村”画卷。新疆各地实践总结出了“十大农村沼气生态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将沼气与畜牧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相结合,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废弃秸秆、生活污水等生产沼气,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沼肥,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农田有机质水平,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

八、城乡统筹创建,连片联动推进。

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县、乡或镇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大规模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业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发展。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以乡镇为单位,着力发展整村推进,全面改造提升,并突出示范引领特点,实现县级“美丽乡村”目标。通过“点”上的重点突破,带动“面”上的重点提升,逐步形成有特色、成规模的“美丽乡村”大格局。

九、实施循环经济。推动村美民富。

甘肃省泾川县党原乡高丰村按照“玉米-猪-沼-果”的发展模式鼓起了农民腰包,也美化了村庄环境。此模式实现了“种植玉米不花化肥钱、养猪养牛不垫圈、做饭照明不用柴和电、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产业链上的循环经济已成为泾川农民增收、泾川乡村美丽的主渠道。

十、围绕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

乡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范文3

一、背景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绵阳市东南部,辖区幅员面积2659.38平方公里,辖13个乡、49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932个村、110个社区,全县户籍总人口141.4万人,是全省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囿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规模,三台县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全县城镇化率为37.5%,低于全省12.9个百分点,相当比例的农村地区人均占有资源少,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不发达,脱贫攻坚任务较为艰巨。2014年全县共识别贫困人口超过8万,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40个。同时,三台县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全县范围内南北差异、东西差异较大,约30%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聚集在南路乡镇。

近年来,三台县针对南部贫困区域发展滞后、诉求多元、问题交织,靠单兵突进、单点改革难以奏效等实际情况,抢抓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市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简称综改区)建设契机,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主动探索,集成实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定向颁发经营权证、“三变”改革等15项省市县改革试点,着力探索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互促发展新路子,实现了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融合互动。综改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600元增长至2018年的15166元,保持年均13%的增速,9个贫困村4862名贫困人口提前实现脱贫摘帽,相关改革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专题报道。

二、做法

(一)构建“双区”叠加推进机制,形成市县联动、三方共建的工作格局

坚持综合改革与脱贫攻坚“双区”叠加、互促互动,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群众三方作用。

一是市县齐抓共建。建立市、县、乡、村、社齐抓共建,五级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县分别组建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前线指挥部,落实2名县级领导任副指挥长常驻前线指挥部一线指挥,选派3批170名市县机关干部到指挥部挂职或村任第一书记(副书记)和乡镇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

二是社会各方支援。明确社会投资、群众投入等以奖代补政策31条,策划包装项目180余个,引进铁骑力士、可士可、牡丰、梓商等农业龙头企业18家,累计吸纳社会投资3.2亿余元。与清华大学、中国农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院校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和远程教育培训基地,成功纳入中国工程院“村镇规划建设重大课题”调研点,形成专家咨询与技术支撑的“区校合作”新模式。

三是群众主动参与。县财政设立300万元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吸引65名在外务工人员回乡成功创业。制定《综改区项目推进办法》,对村民筹资修建村社道路、维修塘库堰渠、自建农业设施等分别按照一定比例予以补助,明确“村民筹资额度达到项目总投资30%以上的,可采用村民自建方式进行”。

(二)构建“双轮”驱动建设机制,形成规划引领、建管同步的发展态势

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同步,实现“输血”“造血”双轮驱动。

一是多规合一。坚持“丘区风貌、新村功能、农家情趣、现代品质”于一体,聘请清华大学、中国农大等规划机构,同步编制示范区总体规划和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4个专项规划及11个镇乡的总规和控规,明确城镇、产业、生态三类空间布局。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加快构建“乡—村—社”三级管控体系,推动规划落实。

二是整合项目。坚持资金用途、管理权限、实施主体“三个不变”,采取“一个部门牵头、一张图纸设计、一个标准验收”,授权综改区指挥部“双审双签”全程把控。3年累计整合实施各类涉农项目46个、资金9.96亿元,建成县乡道路74公里、村社道路355公里;整治渠道450公里,新建山坪塘90口、蓄水池60口,新建高标准农田近万亩,实现水网、田网、路网、电网“四网配套”。

三是创新服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土地“三权分置”,探索定向颁发土地经营权证500余宗,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培育家庭农场、专合社148个,连片建成甜橙、藤椒等基地3.5万亩。探索“互联网+定制农业”,建成1个区域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和20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实现电商交易额516万元。开展政府购买水稻植保公共服务试点,作业面积2万余亩,亩平直接创收92.1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组建农村资金互助协会5个,累计发放借款260余万元;与农商行合作创设“产业扶贫贷”,落实300万元分险基金,由银行放大10倍进行放贷,撬动社会投入1.8亿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被评为2017年“四川省十大金融创新案例”。

(三)构建“双带”同步受益机制,形成多方合作、长期共赢的脱贫路径

坚持“带动贫困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通过“产业+扶贫”,推动精准脱贫、同步收益、多方共赢。

一是四方分成互惠共赢。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组建甜橙种植专合社,引进可士可公司发展甜橙产业。专合社委托公司代建代管基地三年,盛产后由专合社统一经营管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并按1元/斤保底价回收,收益按照农户、公司、专合社和村集体四方“7:1:1:1”分成。目前已建成甜橙基地2000亩,入股农户1200户(贫困户172户453人),盛产后可带动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股权量化精准扶贫。采取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组建水产养殖专合社,发展台湾泥鳅净水面养殖。探索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整合财政补助资金量化到合作社成员,整合扶贫产业周转金和社会帮扶资金作为贫困户集体股本,集体股本收益80%由贫困户按人分成,20%建立脱贫巩固基金。目前已发展泥鳅养殖和稻鳅共育基地350亩,带动6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三是代养代管无本增收。与铁骑力士公司合作,在试点村建立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合作社,通过综改区“产业扶贫贷”和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解决合作社代养场建设资金,公司提供鸡苗、饲料、设备、技术,合作社负责鸡苗代管代养,鸡苗成熟后由公司按3.15元/只支付代养费,优先安排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参与管理,促进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并实现“无本增收”。目前已建设金鸡代养场6个,出栏土鸡80万只,代养收入252万元,带动农户220户(贫困户200户),户均增收7800元。

四是内股外租保底分红。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旅游度假股份合作社,引进四川牡丰公司发展油用牡丹产业,集中打造“九龙山•牡丹谷”乡村旅游景区。利用农村土坯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采取统一规划、政府补助、众筹集资、入股招租等方式,将农户闲置房屋流转整合,建设集休闲、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客栈式居民点或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业。公司支付入股农户400元/亩保底租金,并将当年景区收益的30%按照入股农户、村集体、贫困户“7:2:1”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目前已带动入股社员人均增收1390元。

(四)探索“双盘”联动合作机制,形成资源整合、创新利用的发展模式

坚持“盘活农村资源要素、盘活群众参与意识”,全面开展“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试点。

一是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在综改区36个村组建集体经济、土地、劳务、旅游(度假)、置业等5大股份合作社110个,吸纳21000余名群众入社。其中,土地经营权入股4500户、25000亩;劳务合作社入社7400余人,承揽藤椒、麦冬、蔬菜、油用牡丹种植采收和泥鳅养殖等劳务业务,实现劳务收入500万元、带动人均增收3134元。

二是激活农村内生动力。以盘活集体资产资源为着力点,建立公司制、股份制、合作制等不同类型的集体经济组织,探索资产运营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带动型、土地经营型等发展新路径。依托五大股份合作社,以“百企帮百村”为契机,投入帮扶资金物资近1200万元,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股东)”模式,吸纳困难群众就近就业9300人次,通过入股分红“找钱”、有偿服务“挣钱”、盘活资产“生钱”三种方式,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实现村企共建、互利共赢,逐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是规范产权交易机制。构建以“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核心、“镇村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为基础的“1+N”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制定农村产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完善交易规则和流程。开展省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设立300万元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资金,发放产权抵押流转收益贷款1540万元。依托产权(股权)交易平台,将资源向全社会推介,综改区流转交易土地11万亩,实现股份制、规模化经营耕(林)地6万余亩。

三、启示

三年多来,综改区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取得了区域发展历史未有的巨大进步,在基础设施、环境改善,特别是产业发展上有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破题丘区脱贫、助力乡村振兴的三个核心方面:

(一)着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留守多为“38 61 99人群”,村社干部普遍年龄偏大,且学历偏低,创新发展意识不足、能力不足,加之待遇偏低、杂事繁多,缺乏改革动力。现代农业发展普遍缺能人带头,缺乏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引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特别缺营销人才。优秀干部和企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三爱”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

乡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范文4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起点统筹空间规划布局

一是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市动员会,印发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双评估报告初稿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初步方案,基本完成总规相关的九个专题和五个专项报告。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优势,牵头推进了越城柯桥交界处融合规划研究、钱杨区块规划研究、兰亭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念规划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研究,同步推进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开展市区社区生活圈划和轨道1号线2号线周边地块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控规编制工作,共审核和上报控规40多个。

三是加强古城设计成果转化。按照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古城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完成了古城北入口、广场、阳明故里、绍兴饭店二期、震元堂改造等重要节点规划研究及相关地块的控规编制工作。认真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开展古城内国有资产、资源更新利用方案研究工作,对古城内的办公房等空置情况进行了初步摸排。完成传统民居修缮导则(图则)编制和古城宣传资料及视频汇编。

(二)高质量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助推投资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政府城交口2019年市级投资项目涉土涉规工作的通知》,对47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工作机制。除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政策壁垒原因近期难以推进的5个项目外,销号项目已达15个,主要问题得以解决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项目4个,其余项目都得到有序推进。2019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上报总用地面积3887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129亩(耕地2911亩)。2018年中心城区6个实施方案和市本级4个跨省增减挂钩指标实施方案均获批准。

二是加强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全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耕地1.6万亩)。同时,针对“占补平衡”短板,累计争取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数量指标7114亩、水田指标6616亩、粮食产能指标471.4696万公斤,市内共享标准农田指标12000亩,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272亩、水田指标1000亩、产能76.4213万公斤,全面保障了今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占补平衡需求,连续第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429亩,完成率31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550亩,完成率149%,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9472亩,完成率114%,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35亩,完成率105%。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231宗,面积8413亩,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100%“标准地”出让。与经信部门开展了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僵尸企业清理、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厂房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

四是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编制年度计划、加大做地考核、合理安排出让时序等措施,维护全市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完成经营性用地出让1.35万亩,出让金总额达到828.98亿元,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达到53亿元。

(三)高标准提升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复评动态监测自查,新增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9个。持续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全市9.2万株古树名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造林更新1.65万亩,新植珍贵树161万株,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林14片、示范点14个、示范单位15个。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02个;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0个,上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列入省级试点。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通过召开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加强督察通报和检查指导力度,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新开工数量和交工数量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300%和150%。

三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进一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目前,越城区已在全市首先公布了二级、三级“田长”、网格长、网格员名单,并率先在富盛镇凤旺村树立第一块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标志牌。其他各区、县(市)正在结合乡镇村撤扩并工作进行人员名单调查确定工作。

(四)高品质提升民生服务

一是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浙里办”“浙政钉”。提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网上申请,达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探索“不动产+”服务,推进不动产登记与户籍联办、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延伸和与公证协同办理等。

二是开展“多审合一”改革。落实“三减”,助推提速增效,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合并办理,优化一套办理流程、整合一张申请表单、统一一套申报材料,并将两个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创新制定出台森林植物检疫证核发与木材运输许可联办事项,强化“一网申报”,实现“一同发证”,并将两个事项联办时限缩减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20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涉及31个行政村、17.25万亩土地,计划新垦造耕地1226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336亩,计划总投资4.84亿元。推进《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村庄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个人建房等“三农”事业的推进。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培育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加快推进森林旅游和疗养地建设,申报推荐5家基地参评全省森林旅游地和疗养地。

四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暨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系统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回头看,市、县两级共完成检查351点次,查明问题143个,已整改到位79个;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不稳定斜坡272处、已核销隐患点220处、其它上报点34处,成功应对了“利奇马”“玲玲”“米娜”等台风威胁。今年全市共发生灾情3起,转移群众1438人,成功避险1起9人,无人员伤亡。

(五)高速度推进数据资源基础建设

一是全面展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已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调查举证及数据建库等全部县级调查工作和市级核查工作,并通过省三调办核查向全国三调办报送五批次初步调查成果,根据全国三调办国家级核查反馈意见和省三调办整改方案要求,对问题图斑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有序组织全面整改及补充举证工作,集中力量保障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国家级核查整改成果分两批于9月24日和10月8日按时提交省三调办。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建设。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提升改造市级“一窗云”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全市云平台统一办理;联合公安、银监等多部门,提高登记信息共享水平。在上虞区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材料归档电子化试点工作。

三是提升基础测绘信息服务保障。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绍兴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生产制作更新2个项目技术设计书已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余6个基础测绘项目正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镜湖互通兴越路连接线改建工程、越东路快速路工程等测绘工作,为市重点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要素配置、生态整治修复、文化传承发展、城市风貌提升等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稿,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推进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加强资源规划服务,开展袍江三江口区域空间规划研究,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滨海新区做好资源摸底、存量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等研究。深化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优化中心城区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结构性管控,划分分区规划单元,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推进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实施;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和批后监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152”耕地生态保护工程,完成补充耕地(含垦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4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100亩。再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1个,新创建4个绿色矿山。

4.加快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3万亩,新植珍贵树137万株,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0个;启动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开展绍兴市植物园建设前期研究。

5.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少于9200亩,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不少于5000亩,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6.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省级以上平台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项目100%“标准地”方式供地,省级以下平台原则上全部以“标准地”供地。

7.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先行开展浙江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登记制度,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建立全面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体系。

8.加大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组织全市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完成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提升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9.推进建设森林公安专业派出所,其中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2020年一季度动工建设;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派出所2020年三季度动工建设。

乡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范文5

关键词:安徽;乡村旅游;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0,X32.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6602

0 前言

“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英语为Agri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在东亚地区,传统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所谓“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对大自然的追求,对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追求。他们把这种追求视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回归。因而,许多国家亦将乡村旅游称为“绿色旅游”。

1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状态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他们称乡村旅游为“绿色度假”。第一种是休闲观光式的度假方式。他们住在农家,吃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通过感受农家生活增加对自己的认识。第二种是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度假方式,称为“务农旅游”。在美国西部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上,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通常的工资,以资助自己的旅游费用。其它国家多是无报酬的劳动。而在日本,无论成年人还是学生,参加劳动还要交费。

东欧的波兰,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他们的特点是参与接待的农户均是生态农业专业户,一切活动在特定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进行。到1996年底,波兰全国已有由450家生态农业专业户组成的总面积超过4000公顷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另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就曾闻名于世的匈牙利乡村旅游。它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这样高质量的旅游开发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极大,使客流方向、流量自90年代初开始,由欧洲的西部向东部转移。波兰与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典范,指明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诱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内容各有侧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2.2 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2.1 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2.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可以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2.2.3 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2.2.4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依靠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特色资源,开发观光型、休闲型、文化型、生态型、学习型和名人故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1985年,安徽黄山西递村农民勇开先河自办旅游,掀起了安徽省乡村旅游的新篇章。

3.1 安徽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色

3.1.1 独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全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安徽省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还有皖东南的茶乡、竹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3.1.2 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

安徽省南北两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北方多平地而南方多山地丘陵,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加上盛行于安徽省各地乡村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以及游春踏青、龙舟竞渡、花鼓戏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这些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1.3 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安徽省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文房四宝、徽派四雕和盆景、徽州漆器、竹编、芜湖铁画、灵壁磬石、青阳折扇等。

3.1.4 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

安徽省因其独特的徽州文化而享誉海内外,徽州民居可谓是古今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如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安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古称芍陂的寿县安丰塘,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3.1.5 富有特色的乡村劳作

乡村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在安徽省纷纷涌现出的菜花节、西瓜节、采茶节等一批颇具特色的旅游节庆,就是乡村劳作作为旅游项目的一种体现。这些劳作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3.2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力举措

3.2.1 创建乡村旅游行业规范标准

在2006年,安徽省创建了国内首个乡村旅游标准――《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该标准在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线路组织、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强调了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引导与鼓励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突出特色。与此同时,游客在参加乡村旅游时也可以享受到一定标准的服务。

2009年7月,安徽省旅游局编制了《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标准》,推进农业生态游、农家乐、农耕文化和农村民俗游等各种业态的乡村旅游形式健康发展。该标准着重对包括农家乐在内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卫生环保、体验参与、服务质量等都明确了量化指标,对组织管理、文化注入、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3.2.2 举行大型旅游推介会及乡村旅游摄影大赛

早在2006年,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旅游集团为了响应国家旅游总局推出的“中国乡村游”主题活动,在南京举行了“江苏百万人,安徽乡村游”大型旅游推介会,引导广大江苏游客走进安徽,充分领略江淮大地独具神韵的民俗风情和绚丽多彩的田园风光,实现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建设。此外,举办“江淮晨报杯”安徽乡村旅游摄影大赛,七百多幅作品见证了安徽省乡村风景魅力。

3.2.3 积极组织专家打造全省乡村旅游规划

从2006年12月安徽省第一个县级乡村旅游规划――《休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诞生至今,安徽省旅游局积极会同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多个重点乡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其旅游发展前景、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的透彻分析,提出积极的发展战略,并对其功能进行合理定位,确定具体的规划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2.4 打造12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落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2007年,安徽省旅游部门在全省选择120个村落,依据不同村落的旅游资源、客源或区位优势,打造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交通枢纽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精品。

4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道路问题

安徽省某些乡镇的道路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而交通是否畅通无阻,影响着“乡村游”的发展。

4.2 同质化问题严重

安徽某些地区乡村旅游景点遍地开花,但真正有特色的休闲项目并不多,玩来玩去,不外乎钓钓鱼、打打牌、吃吃农家菜,格调单一。乡村旅游亟待不断创新,只有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逐渐扩大产业链条,才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而推进乡村旅游升级换代。

4.3 基础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环保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多数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水平落后,服务档次不高。随着接待人数的增多,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消防安全隐患增多。部分农家乐大多临河、沟、渠,靠近公铁路,大多没有固定的安保人员,缺乏重点部位的提示性标牌,存在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济东.波兰旅游业奏响田园交响乐[J].中国旅游报,1997,(3):24.

[2]王兵.浅析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思想误区[J].旅游管理,1997,(34).

[3]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02).

[4]安徽省旅游局.乡村游标准首现安徽――乡村旅游创建设立三个等级[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2006813.

[5]张文洲.乡村旅游年:农业大省安徽乡村旅游方兴未艾[EB/OL].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06331.

[6]王立武.安徽乡村旅游遭遇“成长的烦恼”[EB/OL].中国经济网,200962.

乡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范文6

紧张忙碌的2012年即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之所以讲紧张忙碌,从今天占用大家星期天休息时间,来开这么一个年终总结大会,就可以充分的看出。一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城乡规划建设的各项工作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既经历了艰难困苦,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刚才,我们隆重表彰了系统2012年度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是我们城建系统一年来在不同岗位上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一年来为城建系统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受表彰的人员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以先进为标杆,比能竞技,争创一流,为城建事业的新发展、新跨越做出更大的贡献。

借此机会,我想讲二个方面的问题:

一、2012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紧紧围绕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坚持创特色、铸品牌、成“一极”,建设“风景独好”新的战略目标,坚持以提速、提质、提效为统领,创新克难求突破,满载前行谋发展,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赋予的各项任务,城乡规划建设事业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快速发展态势。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了“两个重大突破、两个持续推进、两个不断加强和两个不断提升”:

两个重大突破:

一是规划编制投入取得历史性突破。改变过去“穷规划、富建设”的理念,做到“大规划、大建设”。投入近3000多万元,完成了4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6个安置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燃气、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等20余项规划编制,规划编制投入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二是城建历史遗留问题取得历史性突破。本着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有序推进的原则,县里专门成立了城建历史遗留问题排查处理工作指挥部,我还担任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截止目前,共梳理出应排查处理的城市建设历史遗留问题共17大类1514户,其中已办结587户,占总户数的38.7%;正在办理的375户,占总户数的24.8%;待处理(需要进入安置区安置)的552户,占总数的36.5%。城建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可以说是错综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纠纷、矛盾非常多,指挥部办公室人员尤其像我们局里的晓勋副局长及谢岚艳、赖慧鑫等等都付出了非常多的精力,工作推进我还是比较满意的。通过对城市建设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有力地破解了长期遗留下来的一大批矛盾纠纷。

两个持续推进:

一是规划编制及规划监管工作持续推进。编制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第四轮修编、月亮湾新区各项规划设计,城区6个安置小区规划、台商创业基地各项规划设计,城南城北片区控规及城市设计,三个出入口城市设计,高速出口控制性详细规划,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各项规划设计,县城近期建设规划,燃气、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等专项规划,实现了近期建设规划的全覆盖。同时,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积极开展了“两违”整治工作。期间,我局主要担负综合执法工作,先后拆除违法建筑114栋,拆除面积约14800平方米。加强对违法违章建筑的日常监管,对部分屡次强制阻工仍顶风违建的,依法组织力量进行,先后在彭迳村、小坝村、晨光村、林岗村、水西村等地联合国土、公安、文武坝等部门组织了六次大规模拆除行动。应该说,规划监察工作是一项非常棘手而又必须每天都面对的工作,牵扯到局里包括县里相关领导的精力也是比较多的,但就是在这么一种形势下,荣平总工能够带领我们全体队员,敢于亮剑,敢于直面碰到的各种困难和阻力,当先锋,打头阵。实践证明,我们的规划监察队伍是一支作风优良、能征善战、朝气蓬勃的队伍。

二是城建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2012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28个城建重点建设项目,并通过举全县之力推进征地拆迁,出台拆迁安置、资金管理等制度性文件,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快速推进。根据年度城建重点项目计划,我局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加强协调、合力推进。目前,由我局负责牵头的城建重点项目除专业市场、管道天然气、汽车商贸城建设项目因征地拆迁原因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准备外,其余项目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其中,周田“两新”建设项目中学部工程已于国庆成功交付,小学部已于1月31日成功交付并顺利搬迁;月亮湾新区的安置房建设、路网工程、三个中心建设、河道改造工程、防洪堤工程也正在按计划实施;城区出入口整治改造工程处于路基成型阶段;城南安置区建设也正处于征地拆迁攻坚阶段。回顾一下今年我局承担的这几个城建项目,作为我们城建人,我认为是做到了主动作为,而且是有所作为。就拿我们周田“两新”和月亮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没有我们局里抽调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很难取得这么好的效果的。比如说我们周田“两新”建设,由于距离县城较远,我们的晓勋副局长及张松茂、邹联有等经常是起早摸黑,不辞劳苦奔波于周田和县城之间。月亮湾新区建设,我们局里的杨瑞敏、郭荣生、涂津等等也是经常没日没夜,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建设当中。当然,其它的一些重点项目也是如此,说明我们城建人在这种繁重的压力和困难面前,是能担当的、是敢担当的,所以我们今年局里的评先评优还单独设了一个重点项目建设先进个人奖项,我认为是很为必要的。

两个不断加强:

一是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在不断加强。一年来,乡镇规划建设工作在书记的主抓主管下,围绕抓业务、带队伍、促效益,完成了局里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在不断加强。认真做好了土坯房改造52个集中安置点的地形测量和规划编制工作。从质监站、村规站、规划所、监理公司、建筑公司等部门抽调了46人成立了9个技术指导服务组,对农村土坯房改造户进行每周上门巡查。同时,制作联系卡、工作联系牌,发放到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户手中,对集中建设点的建材、工程质量义务监管员及“三送”干部进行培训,切实加强对质量安全全过程的监管,并在每个乡镇的农民服务中心设立了农民建房咨询窗口。会同县人保局等单位组织了8个业务水平高的技术人员用1个月时间到19个乡(镇)讲授建筑识图、房屋施工技术、房屋质量安全常见问题等课程,共培训农村个体工匠1832名。

二是建筑行业管理工作在不断加强。一年来,建筑行业管理工作在智武副局长的大力推动下,围绕工程质量监管和工程安全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了相关工作。一年下来,这么多的监管工程,没有发生大的工程质量问题,没有发生责任亡人事故,我认为这本身就非常的来之不易。虽然这方面我关注的比较少,但我知道这其中肯定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每季度都进行安全质量大检查和建筑业管理“三项制度”检查,组织开展了“建筑安全年”系列活动,联合相关部门每季度主要建筑材料价格信息。同时,大力开展建筑行业创先争优活动,2012年我县有17个项目获市级以上的奖励。

两个不断提升:

一是党建工作水平在不断提升。组织了系统党员干部学习十精神,并组织多次座谈会、民主生活会、知识考试、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和开展集中整治领导干部“假、浮、蛮”,干部作风“庸、懒、散”等方面突出问题。结合“七一”节日开展了走访慰问、义务劳动、到廉政基地进行警示教育等。加强党员发展工作,今年系统发展正式党员3名,预备党1名,吸收发展对象4名,系统党建工作日益得到提升。

二是下属单位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应该说,我们城乡规划建设局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我们各个下属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局机关的全面发展,又会进一步带动和提升下属单位不断向前发展。一年来,无论是我们的城乡规划设计院,还是质监站、检测站、监理公司,都能结合自身的工作职能,主动创新,积极作为,不断加强队伍的自身建设,很少让我们局领导操更多的心,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可的。

一年来,全局上下付出了艰苦而扎实的努力,创造了骄人的工作业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中层干部“班长”作用发挥不好,对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理解不透、落实不准,照本宣科、机械执行;二是开拓创新、求思善变、服务发展的意识及能力不够,城乡规划编制步伐有待加快、科学性有待提高。三是由于种种原因,个别人员可能在一个岗位上呆的时间较长,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导致工作热情有所减退,给单位的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2013年的努力方向

2013年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施政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县城乡规划建设事业继续保持大投入、快发展的一年。抓好2013年的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做美城市”的总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能管理,致力于建设“风景独好”新而努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六个方面上下功夫:

一是要在提升规划编制水平上下功夫。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对已编制完成的各项规划抓紧做好报批及评审工作,尤其是尽快按程序完成对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的报批手续,争取在2013年上半年前完成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制好规划区内重点地段,重要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三江桥梁景观设计,城南森林公园、“一馆一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汉仙岩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教育网点布局、中心城区住房建设、供水、交通、防洪等专业规划。同时,进一步加强规划监察执法工作,保持对违法违章建筑的严打高压态势,把违法违章建筑打击在萌芽状态,减轻执法成本、减少执法矛盾。

二是要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加快“东进南扩”步伐,推进城市组团式、片区化发展,加快建设月亮湾新区、城南、城北等城市综合体,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确保完成行政服务中心、接待中心、展示中心、月亮湾安置区等一批项目,加快“三江六岸”路堤景观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好月亮湾滨江公园、济广高速出口至林岗大桥以南整治改造、专业市场、物流园区、城东农贸市场等一大批城建项目。实施好本局认建的百里湘江绿色通道建设工程。集中全系统的智慧和力量谋划好县工程检测中心(城建大厦)建设。

三是要在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上下功夫。全面完成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引领农村人口形成“1/3进县城、1/3进乡镇、1/3在农村”的分布格局。2013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重点镇重点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2014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全县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2013年优先完成百里湘江沿线37个行政村、国省道公路沿线村庄、县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圩镇周边村庄,以及其它大型中心村为重点的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建设点的村庄建设规划。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乡镇圩镇整治,扶持筠门岭、西江等乡镇建设中心示范镇。加大对镇、乡、村的规划执行力度,整合现有乡镇规划所的人员和技术力量,组建一支乡镇流动规划监察队伍,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规划监察制度,抓紧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联合执法方案。加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技术指导。进一步整合系统和社会上的技术力量,健全工程质量安全巡查制度,积极做好2013年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技术服务指导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积极会同县人保局做好乡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工作,有效缓解全县建筑工匠严重短缺问题,为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做好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招录、引进、选拨工作,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定期学习制度,提高规划管理水平,改善乡镇规划所办公条件,2013年着重支持做好西江、珠兰、麻州、右水、周田、庄口、站塘等7个乡镇规划所做好办公楼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筠门岭镇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羊角古堡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工作。目前最迫切的一项任务,就是根据县里的统一部署,扎扎实实做好2012年农村土坯房改造户的督查及2013年土坯房改造户的调查摸底及规划选点工作,确保在本月25日前全面完成。

四是要在加强建筑行业监管上下功夫。进一步严格实行建筑业百分制考核,对建筑行业进行常化、量化管理,做到管理有序,奖优罚劣。严肃查处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在招投标中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招投标市场“黑名单”制度。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强对预拌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出厂检测及使用过程中的监管。转变监管方式,由单纯性的监督向监督与服务、指导并重转变,逐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监督工作水平。要进一步放开建筑市场,扶持本地建筑企业升级发展,积极引进外地建筑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代建筑业。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措施,加强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检查,积极开展工程质量创优活动。对200万以上建筑工程项目,在工程验收前进行工程实体结构检测,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节能的宣传推广,对工程项目实行先节能验收合格后再总体验收。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积极组织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五是要在提升机关建设水平上下功夫。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在会议活动、公务接待等方面改进作风。要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继续开展干部队伍“三治”、创建作风建设模范县活动。结合省厅在城乡规划建设系统开展的“四服务”(即服务大局、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机关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过硬、品行过关、作风一流的城乡规划建设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