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的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的学习计划范文1
>> 一道高考有机化学推断题的启示 有机化学高考选择题的分类例析 探究高考有机化学的解题方法 新课程高考有机化学试题中拓展性信息的研究 谈有机化学新信息题破解策略 浅析有机化学推断与合成题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高考复习策略 有机化学高考特点及复习建议 高考有机化学复习策略 浅谈有机化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透过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看有机化学学习方法 以考查结构观为核心的有机化学竞赛题 谈中学有机化学推断题的教学策略 突破有机化学题的一些误区 利用甲醛的特殊性巧解有机化学题 有机化学推断题的几种解题对策 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及解题突破 例析高考中有机化学知识的考查 高考中有机化学的复习策略 有机化学共振论教学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指导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的备考 论指导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的备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少秋 梁晓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以测量学生高级思维为目的的新兴的质性评价方法。文章将探讨如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于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的备考,通过案例说明如何利用该理论进行教学过程性诊断及提出相应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SOLO分类评价理论;有机化学信息题;高考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79-02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评价理论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结构”。该理论的五种思维结构,具体内容如下:(1)前结构水平:学习者不具有回答该问题的能力。(2)单一结构水平:学习者只能联系与该问题相关的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得出结论。(3)多元结构水平:学习者采用越来越多与问题相关的事件,但事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不能将它们整合起来。(4)关联水平:学习者能将答案的各部分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统一的结构和意义。(5)进一步抽象水平:学习者把前面得到的整体概念化到更高的抽象水平,或推广这个结构到一个新的主题或领域。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备考中的应用
《考试说明》在对思维能力要求的界定中提出: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作“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010-2014连续五年广东省高考理科综合卷化学部分都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考查。每次知识点的呈现均以信息题的形式,用崭新的有机物作为载体进行考察,考察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更考察学生的推理逻辑及归纳抽象能力。
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难以确定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SOLO分类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SOLO分类通过对现有反应水平和目标水平的诊断, 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具体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可判断学生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并改进教学。本文试图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应用于有机化学高考信息题的设计与评价,对学生进行合理思维分层,进一步用于高考有机化学的复习。
例1烃与氧气反应
环节1
【教师活动】求1mol乙烯完全氧化可以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物质的量。
【学生活动】根据乙烯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算出所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只需调用已知知识作答,如果学生能正确作答表明已达到单一结构水平。
环节2
【教师活动】思考1mol丙烷、1mol丁炔分别完全与氧气反应的消耗的物质的量,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物质的量。
【学生活动】分别算出各物质所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物质的量。
【设计意图】答案涉及多个方面,能准确地进行多个物质相关的物质的量的计算,表明学生已达到多元结构水平。
环节3
【教师活动】试分析以上三个方程式中,回答一下问题:
1、所生成二氧化碳、水的物质的量受烃中什么元素的影响;
2、1mol各物质所消耗氧气物质的量与生成二氧化碳、水物质的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利用二氧化碳、水作为中介,找出烃中碳、氢元素的物质的量与氧气的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需要将收集到的知识串起来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能够正确完整回答该问的学生思维水平较高,处于关联水平。
环节4
【教师活动】求1mol某烃CxHy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氧气的物质的量。
【学生活动】得出 CxHy ~(x+y/4)O2的规律。
【设计意图】避开使用具体数字,结论具有开放性,学生必须形成逻辑归纳,形成烃类完全燃烧的通式,对该问题的理解发展到质变的飞跃,此时学生达到进一步抽象水平。
【高考链接】
2010年广东卷30(节选)固定和利用CO2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CO2与化合物Ⅰ反应生成化合物Ⅱ,与化合物Ⅲ反应生成化合物Ⅳ,如反应①和②所示(其他试剂、产物及反应条件均省略)。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为 ,1 mol该物质完全燃烧需消耗 mol O2。
【解题方法】这小题属于有机物的常规考查题。化合物Ⅰ属于烃,根据碳四个价键,可以推出分子式为C8H8,运用环节4得出的关系式,求得1mol该物质完全燃烧需消耗
10molO2。
例2《卤代烃――水解反应》复习
环节1
【教师活动】请写出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CH3CH2Br + NaOH CH3CH2OH + NaBr
【设计意图】学生只需调用已知知识作答,如果学生能正确作答表明已达到单一结构水平。
环节2
【教师活动】请写出氯丙烷、溴丁烷与NaOH水溶液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写出对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答案涉及多个方面,能准确地写出对应方程式,表明学生已达到多元结构水平。
环节3
【教师活动】试分析以上三个方程式中,回答以下问题:
找出断键部分;
2、比较断键前后的改变。
【学生活动】通过找出断键部分及前后变化,找到卤代烃水解反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学生将收集到的知识串起来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能够正确完整回答该问的学生思维水平较高,处于关联水平。
环节4
【教师活动】请总结书写卤代烃水解方程式的方法。
【学生活动】根据卤原子找到断键部位,按照水解的原理,用羟基进行取代。
【设计意图】避开使用具体物质论,学生只有具备足够的逻辑推理与归纳能力,才能对问题的理解上升到抽象水平。
【高考链接】
2013年广东卷30(节选) 脱水偶联反应是一种新型的直接烷基化反应,例如:
(2)化合物Ⅲ(分子式为C10H11C1)可与NaOH水溶液共热生成化合物Ⅱ,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解题方法】这小题属于有机物的常规考查题,考查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化合物Ⅲ(分子式为C10H11C1)可与NaOH水溶液共热生成化合物Ⅱ”,可以推断出
化合物Ⅲ的结构简式是。化合物Ⅲ与NaOH水溶液反应属于卤代烃与NaOH水溶液发生的水解反应,根据环节4所得结论推出其化学方程式为:
+NaOH + NaCl
三、小结
高考有机化学试题是高考的重点也是热点,其共同点是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取材新颖,考察灵活,从多角度考查知识与能力。加强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知识的复习及注重能力的培养对高考备考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考的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改 思考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更多地关注其作为自然科学的属性,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正因为如此,化学课堂往往会出现严谨有余而趣味、活力不足的问题,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紧张,缺少灵动与活泼。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化学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
一、关注学生情感世界,实施有效化学教学
高中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化学课程严谨、抽象,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就更容易助长这种压力。因此,化学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和显著的教学成果,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压力。其次,要形成一种严肃认真的工作习惯: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好教案,教案中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强调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在教学常规中,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化解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学习压力。
二、切实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等级,强调等级观念:孩子必须服从家长,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群众必须服从领导……在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从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如何。教师缺乏宽容心,缺乏对学生表达尊重和理解的技巧,以为自己为学生好,学生就能感受得到。此外,教师经常把学生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待,以成年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学生,认为自己理解的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当代的高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接受了许多新潮思想和更多的西方文明观念,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民主、平等、博爱,个性张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许多学生常常会认为教师所做的是侵犯他们自我平等的权利,埋怨教师对他们不尊重、不理解,而不是反省自己学习是否刻苦、勤奋。
化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树立这样的工作和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一点错、出一点格都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宽容地对待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诱导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为了更好地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顺应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三、善用多种激励手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遗传、基础和化学学习习惯三个主要因素可以决定一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遗传是无法改变的,基础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较难改变,能够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的是学习化学的习惯。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动力,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得以固化。通过激励的强化,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这是教师应当灵活运用的教育手段。化学教师不但要会用表扬和批评,而且要善于用表扬和批评,即多表扬、少批评。表扬是最简单的激励方法,如每次考试后对成绩好、有进步的学生大力表扬;或者经常抽一些时间对学生的预习、复习、错题的归类等学习习惯进行检查,对优秀者大力地表扬;或者不时请一些学生上讲台书写化学用语,对书写规范者进行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得到各种方式的表扬,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批评的使用,则要注意场合、程度,要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千万不能以分数为本。
高考的学习计划范文3
1 顺应新课程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推进,作为对高中数学教学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的高考理应关注新课改,顺应新课程,把新课程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有机地渗透到高考试卷中. 因此,比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内容与理念也就成为一些省(市)高考命题的创新点.
例1 (2007年高考・广东卷文7)
例2 (2006年高考・陕西卷理12)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接收方由密文明文(解密),已知加密规则为:明文a,b,c,d对应密文a+2b,2b+c,2c+3d,4d,例如,明文1,2,3,4对应密文5,7,18,16.当接收方收到密文14,9,23,28时,则解密得到的明文为().
评析:例1源于新课程必修模块《数学3》中的算法,例2涉及的是新课程选修系列3中《信息安全与密码》的有关内容. 这两道题不但背景公平,而且也没有超纲,能比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
新考纲未到,考题已先行.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高三老师在老高考向新高考过渡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老大纲、老考纲的学习,也要重视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关注新课程中新增的内容,汲取新课程的新鲜养分,创新高三复习思路. 在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复习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切实把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数学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2 渗透高观念
高观念问题指的是与高等数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是高等数学试题的简单“下嫁”,而是问题的背景源于高等数学. 命题者通过初等化的处理与巧妙设计,潜移默化地渗透高等数学中的一些观点与方法,考生通过长期积淀的数学素养照样可以解决. 这样的高观念问题融入到高考试卷中,使得试卷清新扑面,更能体现数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具选拔功能.
例3 (2007年高考・广东卷理8)设S是至少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在S上定义了一个二元运算“*”(即对任意的a,b∈S,对于有序元素对(a,b),在S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a*b与之对应),若对任意的a,b∈S,有a*(b*a)=b,则对任意的a,b∈S,下列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评析: 分析这些试题,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渗透一些高观念. 一是初等化引进高等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高等数学中的一些概念与运算,有的是初等数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有的则是以初等数学内容为载体在更高以及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抽象和概括,命题人员正是抓住了这些高等数学概念与运算的初等数学背景,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与设计,如上面的例3. 二是初等化处理高等数学中的一些性质、定理与公式,处理的方式是特殊化处理、变式化处理,如上面的例4涉及的是高等数学中的凸函数特性以及琴生不等式.
高观念试题进入高考试卷,拓展了高考命题的空间,顺应数学课程改革的潮流,更能体现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内在联系.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在注重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同时也要重视与大学内容的链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结合点,合理地设计一些含有高观念的问题来加强对学生的渗透,但切不可本末倒置,把高等数学中的有关习题原封不动地拿来给学生练习.
3 引入新概念
所谓新概念问题指的是这类题目中给出了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或通过新的规定创设出的新的问题情景的试题,包括对新概念进行定义,对新概念、新情景中出现的新知识、新运算、新技能等进行说明,要求学生边读题审题边学习领悟新内容,以此考查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例5 (2007年高考・福建卷理16)中学数学中存在许多关系,比如“相等关系”、“平行关系”等等,如果集合A中元素之间的一个关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自反性:对于任意a∈A,都有a~a;
(2)对称性:对于a,b∈A,若a~b,则有b~a;
(3)传递性:对于a,b,c∈A,若a~b,b~c则有a~c.
则称“~”是集合A的一个等价关系,例如:“数的相等”是等价关系,而“直线的平行”不是等价关系(自反性不成立),请你再列出三个等价关系:.
评析: 例5涉及的新概念是“集合的一个等价关系”,解决本题的思路是先通过“数的相等”、“直线的平行”等概念对“关系”形成感性认识,据此去联想中学数学中的其他“关系”,再通过集合中元素之间的一个等价关系所满足的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等三个条件加以验证,判断出哪些“关系”是集合的一个等价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从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辩证思维过程. 而例6涉及的是一种新的“距离”概念,这种新的距离和通常的两点间距离既有联系(都用点的坐标表示),又有本质的区别(算法不一样). 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是紧紧抓住新距离的定义,从定义中提取有效信息,即“新距离=‘两点的横向距离’+‘两点的纵向距离’”. 抓住了这个实质,也就抓住了新距离的算法,从而使问题顺利解决.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决含有新概念的问题,首先要阅读、理解和领悟这些新概念,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是将文字、符号、图形等各类数学语言相互转译,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理性分析,逐步化归为熟悉的问题进行解决. 新概念问题进入高考试卷既提高了试题的新颖度,又能避开猜题押题的不良应试做法,有利于考查考生继续学习的潜能. 因此,在数学教学与高考复习中,广大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4 彰显新方法
向量、导数等“工具性”知识列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因而给解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然而在前几年的部分高考试卷中,采用为了考向量而考向量,为了考导数而考导数的简单做法,来过分突出陈述性知识的重要性,而作为“方法”的知识,其作用发挥不明显,有违向量、导数等内容进入高中教材的初衷. 而近年来的相关考题,能比较好地凸现其工具性,彰显出“向量法”、“导数法”这些新方法的作用.
图3例7 (2006年高考・江苏卷文理18)请您设计一个帐篷,它下部的形状是高为1 m的正六棱柱,上部的形状是侧棱长为3 m的正六棱锥(如图3所示). 试问当帐篷的顶点O到底面中心O1的距离为多少时,帐篷的体积最大?
评析: 对于例7,可设OO1为x m,则建立的目标函数为V(x)=32(16+12x-x3),其中,1<x<4. 至此,必须利用导数的知识方可求出V(x)的最大值,“导数法”在这里显示出了“舍我其谁”的独特优势. 而例8第(Ⅱ)题证明点B在以MN为直径的圆内,其方法较多. 但由“BM・BN<0且BM、BN不共线∠MBN为钝角点B在以MN为直径的圆内”是众多证法中考生容易想到且解题方向十分明确的方法,“向量法”在这里发挥了“通性通法”的重要作用.
这两道题的条件与要解决的问题中没有一点导数、向量知识的痕迹,但要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需要用到这些知识,导数法、向量法这两种新方法在这里起了很好的作用,这样的命题思路令人称道,符合向量、导数进入高中教材的方向. 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在加强主干知识复习的同时,也要加强这些作为方法的知识在解题中的运用,真正发挥其“工具”的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 创新老考题
“”结束至今,高考命题走过了30年的历程,命出了大量为世人传颂的经典好题.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命题理应这样. 在强调命题改革的今天,通过改编、创新等手段来赋予老考题新的内涵也就成为高考命题的一种新走向.
例10 (2006年高考・湖南卷理20)对1个单位质量的含污物体进行清洗,清洗前其清洁度(含污物体的清洁度定义为:1-污物质量物体质量(含污物))为0.8,要求洗完后的清洁度是0.99.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甲:一次清洗;方案乙:分两次清洗.该物体初次清洗后受残留水等因素影响,其质量变为a(1≤a≤3).设用x单位质量的水初次清洗后的清洁度是x+0.8x+1(x>a-1),用y质量的水第二次清洗后的清洁度是y+acy+a,其中c(0.8<c<0.99)是该物体初次清洗后的清洁度.
(Ⅰ)分别求出方案甲以及c=0.95时方案乙的用水量,并比较哪一种方案用水量较少;
(Ⅱ)若采用方案乙,当a为某定值时,如何安排初次与第二次清洗的用水量,使总用水量最少?并讨论a取不同数值时对最少总用水量多少的影响.
评析:例9是由1993年全国高考题改编而成,例10是由2001年上海高考题改编而成. 改编后的试题,不仅保持了原来试题的立意和考查的主要知识,而且在求变、求新方面命题者也颇具匠心. 其一,通过改变说法、创设情景等手段来提高试题的新颖度;其二,采用推广条件、引进新知识等方法来丰富试题的内涵;其三,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兼顾考生年龄特点和实践经验等,来科学地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令人叫绝.
在高三复习工作中,广大教师在加强对课本中的例、习题研究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历年高考试题特别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 在研究中,要找准“增长点”,通过变条件、改结论、创情景、换说法、添新知等方法,加强对老考题的出新,使之成为高考复习的又一好帮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考试中心. 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吴建良 丁勇. 回眸2006年高考客观题的亮点. 中学数学月刊, 2006(8)
4 赵荣夫. 高考数学命题背景研究. 高考研究(第3辑), 2006(10)
5 陈久贵. 2005年高考解析几何试题的几个新特点. 中学数学研究.,2006(5)
高考的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
在时展的带动下,将信息技术融入化学教学中,可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化学概念进行掌握。对于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可以直观地体会到;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将复杂的化学反应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这些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协助老师更好地把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实现课堂的教学效率的高效性。与此同时,对于学习方式的改善,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化学与其他学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升华为化学现象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几点方案以增进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以实现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的渗透,在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激发方面有积极意义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将那些比较抽象的化学定义、化学现象变得直观化、形象化,可促进复杂的、静态的化学反应环境向动态转化,将化学过程由无声转化成有声,这不仅仅使化学的表现力得以提升,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激发有一定的作用,进而推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一般情况下,在对化学知识进行讲解之前,老师可在备课环节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是视频、图片,尽可能为化学知识的形象直观、生动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也可以在学生实验操作之前,将实验的标准操作流程、仪器的使用知识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来参考。比如,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学,老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将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再如,在“金属材料”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视频播放古代青铜器、铁器、现代新型金属材料的图片。
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协调好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创新精神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受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化学常识、庞大的化学反应进程,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也许有助于学生对化学常识更好地掌握。比如,在对《乙酸》这章实施学习的时候,老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分子结构对乙酸的化学性质实施掌握。在备课环节,老师可借助信息结束制作一个Flash课件,对球棍模型实施模拟,将键的极性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突显出δ键与π键的键能的不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机理进行理解。
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优秀的教学资源实施整合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优秀的教学资源实施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成功地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化教学,单凭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他们只是制作一些课件,要想在教学全过程中实施信息化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先进的、丰富的资源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借鉴优秀的教学资源,协助老师构成一个有特色的教学体系,进而推动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
四、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事项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我们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把握:1.增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实行整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是借助教具、实验、黑板、操作等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可使其更好地发挥其教学功能。2.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课题选择要适当在信息环境中教学不是全部的课题都适合,有些需要学生对手的实验课,如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等就不合适。一些用不用信息技术都可以的课题,我们最好不要用。教学成效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综合其效益进行考虑。另外,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很有必要性的。老师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计算机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充分发挥其教学效果。但是,老师要清楚意识到,以往的那种教学模式下的媒体是不容忽视的,更是任何先进技术都取代不了的,如板书、板画等。所以,媒体选择,首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将媒体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次,在教学效果一样的情况下,还要综合考虑,选择的媒体可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可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师红民.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J].理化教育,2013.
高考的学习计划范文5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我们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研究历年高考真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卷高考形式,重点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认真研究2013到2016年的高考卷会发现一些规律,选择题一般是如下考点:STSE题、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实验、电化学原理、阿伏加德罗常数、水溶液的离子平衡、离子反应和微粒共存、盖斯定律和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元素化合物。这其中STSE题近4年8题,.化学实验近4年9题,.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4年12题(其中7个题为同分异构),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4年6题(其中14年全国一卷没考),电化学原理4年6题(其中14年全国一卷、15年全国二卷没考),水溶液的离子平衡(含Ksp)4年6题仅2015年课标卷没考,阿伏加德罗常数13年全国一卷、15年全国一卷、15年全国一卷、16全国二卷,盖斯定律和反应热13年全国二卷、14年全国一卷2次,离子反应和微粒共存仅考1次,13年甲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有了以上信息在制订复习计划上还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性都会增强很多。
2.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3.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学生的时间紧张,对资料我们老师要多看多做多选,要如把筛选关,让学生的时间利用率提高,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点子上。这样就要我们老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应明确分工,资源共享,皆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习、浪费时间。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
3、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注重主干知识,构建学科体系。
1、基本概念:四大主干(三类离子反应,四式,物质的量,盖斯定律)
2、基础理论:三大理论(结构化学,化学平衡,溶液)
3、有机化学:四类重要反应类型(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
4、无机化学:五种金属五种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Na、Mg、Al、Fe、Cu、H、Si、S、Cl、N)
5、实验:六项知识能力(仪、操、气、检、设、评)
6、化学计算:物质的理的计算,守恒计算、定义性计算等。
四、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高考的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化学高考;复习方法;教学模式;学习效率
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堪忧,对于面临高考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全面掌握知识,而是解高考题。所以,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重点应放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现阶段,一般采用“学案式”教学。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高三教学,学生会根据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层次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可通过以下几步进行。
一、复习教材知识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回顾所学的基础知识。在这一轮复习中,教师应根据学案与课本,与学生一起回顾知识。所有学生,对基础知识都曾有过了解,故而不会产生大的差异。这一步的题型都预设为学生对知识记忆层次的掌握。
二、联系高考,加深对基础知识题型的解题探究
这一环节旨在将基础知识的应用与高考例题连结,使学生能够做到对这一部分知识由记忆阶段转变为应用阶段,从而获得对这类题的得分。这部分知识较为简单,是应当争取得分的部分。教师要尽可能地应用不同类型题的解题方式,使学生掌握解题规律。
三、有关计算题型的解题方式解析
这一环节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应用层次的掌握,故而学生在掌握程度上显现出明显差别。教师要在讲解不同的解题方法时将方法引入题中进行讲解,学生则根据方法规律多加练习,以加深理解。
四、高考难点解析及实地训练
这是最后一个环节,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深度应用层次的掌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实施作出调整。这一环节涉及的高考题较为难解,教师在此时面对全部学生会得不偿失。另外,教师在应用导学案对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解题时间的调控。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改进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为基础教育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华,陆建军.提升高三化学复习课效益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育,2011.
[2]蔡昌慧.高三化学复习课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