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群众文化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群众文化理论范文1
关键词: 中国文化背景 群体社会化理论 家庭 同伴群体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中,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但是,这种看法近来受到了挑战。1995年,美国心理学者哈里斯(J.R.Harris)在美国颇具影响的杂志《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长篇综述,阐述了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可能较小,并首次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1]。然而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上的,是否也同样适合于我国文化背景?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一、群体社会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基本观点
(一)群体社会化理论提出的背景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比(E.Maccoby)和马丁(J.Martin)以大量有关父母对儿童影响的研究资料为依据,提出了两个可能的观点:其一,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可能较小;其二,在同一家庭里父母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孩子。然而,许多发展心理学家都把目光集中在麦考比和马丁的第二个可能的观点上,第一种可能的观点却没有得到重视[2]。针对这种情况,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对麦考比和马丁提出的两个可能的观点进行考察,并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儿童的环境在哪里?――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否定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1998年,哈里斯又出版了《教养的假说》一书,批判和否定了教养的假说――父母对儿童的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环境是儿童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更为详尽地论述了群体社会化理论[3]。
(二)群体社会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父母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没有长期的影响
(1)儿童的社会化具有情境特殊性(context-specific)。哈里斯认为,传统的研究以“教养的假说”为基本假设,没有考察父母是否影响儿童就直接研究父母如何影响儿童,这在理论上有根本的缺陷[4]。而群体社会化理论的核心假设是社会化具有情境特异性,即在一种情境下学到的东西不一定会表现在另一种情境之中。具体地说,就是儿童在家庭内的习得行为与其在家庭外的习得行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儿童长大成人后,家庭外的行为系统逐渐取代、超越家庭内行为系统,最终成为其人格的后天习得部分。所以,父母对儿童没有长期影响,家庭外环境才是儿童社会化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2)进化论的观点。哈里斯还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了儿童为什么易于丢弃人生头几年所学的东西,倾向于喜欢家庭外的情境超过家庭内的情境。第一,家庭环境极有可能不是儿童度过将来时光的场所,为了生存和发展,儿童必须学会如何在家庭外成功地行事,他们必须脱离家庭形成联盟。第二,由于基因的影响,儿童与其父母已经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如果随着环境影响的扩大,这些相似性再增加就会使儿童非常像其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就缺乏充足的变异,这样就会使得生态学上家庭个体成员的数目和变化减少,降低至少一个孩子可以存活的可能性。这是人类作为物种进化和生存所必须避免的。
2.同伴群体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对儿童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是儿童的同伴群体。
(1)同伴群体内的同化与分化。家庭之外的社会化就发生在同伴群体之中。在同一群体中,并存着同化和异化两种现象,共同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发展。当群体确认明显时,群体内同化与群体间对比最易产生,群体确认在其他群体存在时变得很突出。群体认同多数成员认同的规则,一旦某个成员不遵守这种群体规则,就会受到严厉的制裁,直到改正为止。这种因同伴群体的强制作用而产生的行为一致性对人格的发展有长期的影响。此外,除了这种同伴压力迫使儿童遵守规则,儿童出于群体确认参与群体的愿望也十分强烈。正是这些同化现象使得同一群体的儿童逐渐相似。当只有一个群体存在时,群体自身的特性并不突出,群体成员倾向于把自己看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非相似的成员,这时则易发生分化。由于分化的作用,同伴群体的成员在另一方面则更不相同。在每个群体中,儿童个体由于统治力量和人缘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等级地位,这种群体内等级地位的高低会对儿童人格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不受欢迎的孩子通常自尊心很低,这种感觉会持续一生。与此同时,同一群体中的儿童通过社会比较,能提供关于自己优势或弱势的信息,从而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这种社会比较,加大了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儿童今后的发展作了预测,影响到儿童的人格发展。
(2)文化通过群体过程传递。儿童的社会化主要通过文化的传递机制进行。根据群体社会化理论,第一,父母并不直接将文化传递给儿童,文化从父母同伴群体传递给儿童同伴群体。第二,只有在被大部分群体成员分享并支持的情况下,儿童在家中习得的行为才被传递到群体,来自于非典型家庭的儿童不会把家中的行为传递到同伴群体中。第三,通过选择和拒绝化的不同方面以及自己的创造,儿童的同伴群体创造自己的文化[5]。因此,对儿童个体来说,文化的传递要通过儿童同伴群体的过滤。
总之,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同伴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3.成对关系对人格发展有没有长期影响
哈里斯认为,成对关系和群体关系受两个不同心理模型影响。因为这两个关系形成时间不同――成对关系的能力自出生就有了,对群体的认同则晚得多;它们会引发不同的行为和不同的情感――成对关系对个体而言只会产生一些强烈的感情,只会引起行为的短暂变化。真正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长远影响的是同伴群体关系。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些研究情况
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可以说是对传统的观点――“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的挑战,在国外也引起了不少争议。而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上的,认为成对关系对人格发展没有长期影响,这里是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看成了成对关系。因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如全家一起去一个陌生地旅游时)可能把家庭看成一个群体,大多数情况下都认为家庭不是一个群体。而在我国家庭成员的关系比西方国家家庭成员的关系要密切很多。在家庭教育中,西方人较早地鼓励孩子独立,到18岁成人后,父母基本上和子女断绝了经济联系,子女完全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而我国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几乎伴随一生,不仅一直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且会关心孙子孙女的生活及前途。哈里斯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在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和印度文化下强调家庭群体或社会群体的重要性,而不强调个人的重要性[2]。可见,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是把家庭看成一个群体的。那么在把家庭作为一个群体的中国,家庭对人格是否有长期的影响呢?由此本文考察了一些我国有关家庭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
2000年,刘金花等人通过对上海市五所高校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家庭生长环境的关系[6]。其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了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有重要影响。2005年,李慧民、许波等人抽样调查河南省高校11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和自拟学生家庭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评,探讨了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影响[9]。其研究结论是,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只是一个方面,父母文化程度尤其是母亲文化程度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2008年,郭俊伟、杨德兰等人采用问卷法对60名暴力罪犯人员和60名学校工作人员进行对照研究[8]。研究结果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失当可能是造成犯罪青少年人格偏差的重要因素。2009年,傅一笑、蒙华庆等人采用横断面设计进行双生子研究,探索了遗传和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7]。研究结果提示儿童个性主要受遗传因素决定,但家庭环境中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父亲的养育方式、健康的家庭功能等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也可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年,肖三蓉和徐光兴通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中国人人格量表对855名青少年学生进行测试[10]。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人格特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亲密度和组织性是影响男孩人格特质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而家庭道德宗教观是影响女孩人格特质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
上述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可见,基于我国的研究,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及大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把家庭作为一个群体的中国,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群体社会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从我国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家庭对个体影响的重要性,那是不是说群体社会化理论在我国就没有价值呢,或者说可以忽视同伴群体的重要性呢?
为了考察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家庭和同伴群体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998年,国内学者陈会昌等进行了研究,发现从初一到高二,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从接受父母权威影响定向到接受同伴群体影响定向的转变趋势。由成人担任主试和同龄人担任主试对中学生的判断力有一定影响[11]。这个结论部分证实了哈里斯群体社会化的理论。2000年,我国学者廖红、陈会昌采用情境故事判断、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和访谈法对49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32名中学生进行了群体访谈[12]。研究结果表明:(1)在“告发同伴错误行为”、同伴中流行的“暗语”、穿同伴中流行服装和听同伴中流行的音乐四个情境中,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转变趋势。各情境中,从初二到高一年级是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影响的一个敏感的转变时期。(2)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学生对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判断表现出一种水平的演进,起先是在服从权威的水平上,然后逐渐向回避不良后果水平转变,第三种水平表现为工具性地处理社会关系,最后达到协调社会关系的水平。(3)同伴交往较多的青少年,大多表现出外倾、人缘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等积极的个性特征,表明同伴交往与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重要的相互影响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但这并不能说明家庭对个体没有影响或是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很小,这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群体社会化理论虽然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结论,但哈里斯本人并没有运用该理论进行过实证性的研究,其他西方研究者也没有对该理论进行过验证。因此,这个理论还有待更多的实证研究的支持。
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群体社会化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也有待更多的研究去论证。当然该理论的提出也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它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拓展了社会性研究的范围,也让我们注意到同伴群体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因此,我们在重视家庭对个体影响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样才有助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会昌,叶子.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7,(4):48-52.
[2]J.R.Harris.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3):458-489.
[3]徐湘荷.儿童犯错,谁之过?――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6:4-6.
[4]李萌,周宗奎.儿童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之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3):42-46.
[5]徐轶丽,桑标.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新认识――哈里斯(J.R.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及其评价[J].当代青年研究,2003,3:13-19.
[6]刘金花.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4):5-9.
[7]傅一笑,蒙华庆,李涛等.遗传与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影响的双生子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34-39.
[8]郭俊伟,杨德兰,杨艳等.青年暴力罪犯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3):349-351.
[9]李慧民,许波.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82-86.
[10]肖三蓉,徐光兴.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J].心理学探新,2009,29,(2):71-75.
群众文化理论范文2
关键词:群众文化;存在问题;激励机制;探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文化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对现代化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新的追求。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因此,本文从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探析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激励机制,以促进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工作者年龄结构偏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引进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数量不能弥补人员流失的数量,文化工作者的总人数呈现递减的趋势,而且年龄结构偏大。纵观我国各个区域,中群众文化工作者,年轻职工占有比例比较低,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占有比例依然较低,35-45岁的职工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45岁以上的职工虽然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年龄较大,工作时间有限,近几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下岗职工的休闲时间增多,加上最近流行的中国大妈广场舞的影响,多数职工下岗后就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这类人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偏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加剧了年龄结构老化的程度。
(二)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不够
群众文化工作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局限性,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要求不严,没有制定严格的标准,这就造成多数工作者积极性不够,在日常的工作中,按部就班,缺乏主动开拓的精神,对自己的工作漠不关心,工作起来随意性较大,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在工作的过程中,个别职工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但却不愿意学习,不想办法巩固自我,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组织、策划的群众文化作品缺乏创新,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认可度不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人没有认识到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忽视了群众文化工作者对文化建设的贡献。人们认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比较清闲,可有可无,进而导致对工作者工作成果的忽视;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群众文化工作者选择该工作的原因是工作稳定,也说明了群众文化工作者本身就不太重视这份工作,职工本身就是这个态度,更何况其他人;群众文化工作者受人尊重、占有社会地位的比例甚少,这也说明了社会对这份工作的认可度不是很高,部分领导和群众对群众文化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到位,理念过于传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群众文化工作者觉得自身的价值不被认可,进而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三)福利待遇和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现阶段,文化事业单位的待遇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国有企业相比,待遇依然较低,文化工作者的总体收入水平不高,由于工资待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价需要,也造成了大量工作者流失;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针对群众文化方面,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经费紧张的局面;受费用的影响,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也没有做到位,培训机制不完善,培养方向不明确等。
二、对激励机制的探析
(一)优化环境,以人文关怀激励人
1、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改变社会人士对群众文化工作者不予关注和重视的局面,就要加大群众文化功能、价值和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凭借群众文化宣传平台的优势,引导社会各界尊重文化工作者;政府部门要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对文化工作者给予一定的关心和支持。
2、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
在组织内部,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营造互相尊重的氛围,职工之间相互协助,要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创设自由的内部环境,在工作中允许失误,由于文化工作的特点所致,即使创作人员费尽心思完成的作品,也不一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因此,要多鼓励创作者,而不是一味的责罚。
3、运用情感激发工作者的积极性
领导要关心职工,在思想上进行疏导,在生活上进行关怀,为职工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用人文关怀激发职工热情,进而努力工作;制定灵活的时间表,给创作者更多的自由空间,提高职工的创作质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以体制激励工作者
合理安排岗位,将单位内的权责进行明确,说明各个岗位的作用,根据职工的特点,并结合职位管理方法,合理安排岗位;对各个岗位的发展方向、职责进行具体的规定,做到因事设岗、按需设岗,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建立流动机制,在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轮岗,通过轮岗中的表现,确定员工最佳的岗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人员评价、选拔机制。为了增加工作者的压力,要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建立正确的考核制度,全面合理评价员工的表现,结合员工的绩效考核,选择骨干人才,激励竞争上岗,使每位员工都能鼓足干劲,发挥自身最大的效能,促进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三)有针对的激励工作者
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加财政的投入,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根据员工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训,多给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以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在设定基本工资后,要增加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工资,其中,对于表现优异的要发放奖金,并将绩效工资分配与工作业绩、人评价挂钩,形成科学的奖惩制度。
结语:
群众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因此,本文对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析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以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迎春.浅谈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激励机制[J].管理观察,2012(17)
[2]杨靖.关于加强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2009(22)
群众文化理论范文3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文化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谐的具体体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的服务载体,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政府下接百姓的特殊纽带位置,为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保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着力探讨文化馆的创新体制、机制,示范导向职能,找准定位等问题,以发挥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文化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度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给文化馆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由于政府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供给模式,以及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形成了政府、文化馆、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格局。纵观当前多数文化馆的现状,尚存在着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认识不足,服务水平偏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馆现有构架中的机制建设和服务建设等诸方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配置不合理,运行机制、服务机制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文化馆要建立符合文化馆发展规律的人才引进机制、奖励机制、服务机制、常态运行机制,发挥文化渗透力强的优势,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不断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启迪群众的心智,陶冶群众的情操,振奋群众的精神,努力提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要树立以人为本,社会需求为上的理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发挥文化馆示范导向职能,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文化馆担负着组织、研究、示范、策划和辅导群众文化的工作任务,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享用者与创造者,发挥着传播文明、歌颂进步、丰富生活的职能作用。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广泛占领思想阵地,大力弘扬正气,普及社会审美教育,发挥群众文化活动优势,让人民群众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馆要利用节庆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面广的文化活动,如广场文艺、大型歌会、重大庆祝活动、联欢晚会等,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培养人们团结协作精神。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组织、举办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各类文化活动,营造蓬勃向上、身心愉快的艺术氛围。大力组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充分汲取传统优秀文化的营养,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从丰富多彩的民间民族瑰宝中,去发掘、整理、完善、创作反映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实施精品工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色优秀作品。
三、健全文化馆人才机制,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人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基石,文化馆的人才建设有着它的独特性。由于文化馆业务工作的双重属性,要求业务干部除了精通一门文化艺术门类,还需要通晓群众文化理论等相关知识。文化馆业务干部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体,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需懂得一些管理学、心理学、艺术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复合型人才标准,才能胜任文化馆的工作。当前文化馆业务干部普遍存在技能上的局限性,不重视群众文化理论及相关知识和研究,直接影响了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文化馆应该建立本系统人才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每年定期对业务干部进行除了本专业外,多学科特别是群众文化理论的培训,建立长期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
四、构建广泛的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拓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时间、空间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最大程度地实现。依靠各级政府力量实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参与和帮助。通过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及各种社会团体,构成相互联络、上下统一覆盖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的优质服务团队和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文化馆必须建立与基层单位的联系,加强对基层群众的培训辅导,举办免费公益培训班,培训文化志愿者、师资队伍和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开通群众文化网站,加强合作与交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的公益定位得到进一步彰显,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五、拓展文化馆服务渠道,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实效
群众文化理论范文4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11-01
一、新形势下乡镇群众文化的特点分析
1.群众文化的市场需求大大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利益的获取,逐渐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提升,在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就是说,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时候,精神文化需求就会渐渐凸显出来,甚至成为超越物质文化需求的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新的时期,我国人民的物质需求大体上都获得了满足,生活水平也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人们的追求已经走向了更高的层次,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量已经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缩短了人们的工作时间,人们空闲出很多时间来进行文化活动的开展,对文化的需求总量自然就会增加。
2.群众文化种类日渐多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独立自主意识获得了大幅度的增加,人们在选择文化活动上的积极性也日渐提升,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有条件来选择精神文化,人与社会的距离也在互联网普及的社会条件大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密切,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得信息和文化,这使得群众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应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
3.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更强的功能。群众文化大多都产生并盛行于民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定它的形式和系统化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分门别类,某些地区的乡村和乡镇经济发展落后,群众文化是其获得精神需要满足的主要方式。新的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更多的功能和和作用,将娱乐、艺术、教化和技能特点都融入其中,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吸引人们主动进行文化创作、引导人们进行文化作品的欣赏、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享受文化成果。目前很多乡镇地区根据国家政策进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大力扶持,发挥了群众文化活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二、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工作的策略
(一)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理念,强化群众文化工作效果。
群众文化理论体系的完善是新时期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石,是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指南针。理论体系的完善需要从人才发展、文化机制、政策法规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挖掘,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找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新道路。
第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创新理念,群众文化活动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能摒弃的,这样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才能动态地适应人们在每一阶段的精神文化需求,乡镇经济在近几年来获得快速的发展,部分地区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城市,群众文化的多元性和个性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在坚持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前提下,要以多元、规范和制度的群众文化理念为基础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理念的创新,让群众文化活动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第二,群众文化活动应该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基础,从更深的角度来思考群众文化活动的应用和发展,将群众文化活动在基础文化领域进行细致的划分,将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和特征把握清楚,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有机结合到一起,让群众文化活动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上更高的层次,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更具科学性,还能够让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和制度因素更具时代特性,给群众文化活动蒙上权威色彩和时代色彩,这样群众文化活动才能走向成熟。
(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党的十重点提出了群众文化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逐步实现自我的服务、表现和教育,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一切目标都是为了惠民,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群众文化活动的福祉。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结合当地的文化和民俗,深入研究以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科学性和民族性,给予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空间,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探索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新形势,在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因素,比如说在端午节安排赛龙舟、重阳节安排民间歌会等。尤其是当群众自发组织广场舞、健美操和民歌交流活动的时候,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的支持,当地文化特色应该被充分挖掘并纳入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之中去,需要强调的是,在创新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文化活动队伍管理,在文化内容、组织形式以及人员等方面,乡镇文化站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好指导工作,实现群众文化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提高群众对文化的创新力。
(三)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应该创新载体,打造文化品牌。
在创新群众文化载体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群众性和艺术性的兼顾,使得娱乐和教育能够融合到一起,构筑完善的文化交流机制,加强各个村、各个社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强城乡文化的交流,实现各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置换,同时要规范文化活动管理。使当地群众在家门口附近就能够在活动场所内进行跳舞、健身等活动,使其能够真正感受到方便、安全、优质及实用的群众文化服务。
群众文化理论范文5
一、 深入挖掘、广泛发动、狠抓群众文艺创作。
一是结合重大赛事、重大活动不遗余力地抓好群众艺术创作。为抓好五星工程奖美术、摄影、书法类作品的创作,我们在分管局长的直接领导下,从2月份接到通知就开始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分别邀请了市美术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进行座谈和发动,并成立了评审委员会,进行作品的筛选,从发动面、工作力度、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是近年来少见的。今年的江苏省首届小戏小品大赛,实行专业、群文共同参赛、共同评奖,我们从年初就开始对已经入围的2个小品进行加工,从剧本的语言、情节等都进行反复论证修改,力求精益求精,最终在近似残酷的评选中,与专业团体一争高下,分获1银1铜,在全省排列居前。
三是进一步抓好群众理论调研工作。恢复刊印了5期已停办近两年的《群众文化信息》,重新构建我市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交流平台;结合文化指导员下社区活动,赴大市口街道、中华路街道迎江社区等进行社区文化调研;随同局文艺处赴丹阳、扬中调研农村文化;组织论文参加省以上评奖、交流等。
二、 精心组织、勇于创新、繁荣群众文艺活动。
今年以来,我们无论是组织承办政府指令性的重大文化活动,还是商业性的演出活动,始终都能按照局领导的要求,高起点、高定位,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做好活动的组织策划,并力求创新,其影响力和两个效益十分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共开展了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及服务性社会活动近100余场。
群众文化理论范文6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实践策略
一、新历史环境下文化馆的职能与作用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宣传职能
文化馆所组织的活动包括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艺术节、文化节等工作,也同时包括各个部门自发自办的活动。文化馆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引领者,同时也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向群众开展文化教育、宣传我国国情、提升国民素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对外交流社会文化,宏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能,它引导着群众开展有益的文化工作,从而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群众文化的辅导职能
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职能是文化馆职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很多方面,包括组织管理辅导、宣传鼓动辅导、理论研究辅导和文化艺术辅导等。一些文化馆下基层、走进乡村城镇,投入人力物力,开展文化辅导工作,举办辅导班,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组织文艺演出、开展大型的文艺汇演或是公益性质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接近群众,为群众服务。
组织群众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文化理论探讨是文化馆的一项重要职能。文化馆应当以丰富文艺创作为目标,创作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文艺作品。用优秀的作品感染、鼓舞群众,是群文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文化馆对文艺创作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创作歌曲、舞蹈、曲艺、戏剧等艺术形式,它为群众文艺表演、文艺演出提供了优秀的文艺素材、为文化艺术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文化馆发挥其文艺创作职能不仅要创作更多优质的作品,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二、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现状
(一)过分重视文化活动,忽视文化辅导
大多数文化馆的干部在进行文化宣传工作与文化教导工作时,通常过分看重文化活动的开展,从而忽略了对大众文化的辅导。文化活动的开展尽管都有一定的文化宣传的效果,但是与群众之间的直接沟通却比较少,对大众的文化取向及文化程度并没有进入深化的了解,与群众直接的沟通却不够。在文化馆的大众文化教导工作中活动与辅导两者之间的联系应该是并重的。文化馆群众辅导工作的削减,不利于中国的群众文化的沟通以及群众文化的建设。
(二)文化辅导质量问题
首先是辅导课程数量的削减,辅导课程类型比较单一,辅导人员在进行辅导时没有制定详细的教导内容,呈现辅导不能深化。这几个方面对文化馆的群众辅导质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消极影响,使得文化馆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有所降低。文化辅导的质量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服务质量。由于文化馆群众文化教导过程中的形式化、非专业以及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服务水平降低,未能为群众提供真正的、高质量的以及深化的文化辅导。
(三)注重个人创作,忽视群众文化辅导
许多文化馆干部在工作安排以及工作重心的把握上出现问题。具体表现在过于重视个人的创作工作,反而忽视了对群众文化的辅导工作。追求个人创作本是好事,但是,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个人创作工作中去,对于一个文化馆的群众文化辅导人员而言,显得有些不负责任的嫌疑。文化馆的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工作中应该怀有一颗负责任的心,积极地投入到群众工作中去,为发挥文化馆的作用,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做出贡献。将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与个人创作之间进行科学的安排,合理地分配时间。
三、充分发挥文化馆效用的策略
(一)加强工作人员素养
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效用的发挥对工作人员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础上,文化馆管理部门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和谐社会发展核心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且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文化精神的贯穿,同时以多元化的实践训练培养高素质、作风正的工作人员,并引导其在良好的训练环境下能提高自身创新意识,最终较好的发挥文化馆职能效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二)发挥辅导能力
基于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文化馆辅导能力的发挥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自身综合业务水平,即满足“一专多能”的群众文化发展要求,同时结合文化馆门类繁杂的特点,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继而对群众文化的展开提供指导性意见,达到最佳的群众文化活动举办状态。此外,为了推动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有序开展,要求文化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城乡、基层,同时以艺术交流研讨会的形式来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精神传播活动中,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内涵。
(三)优化职能作用
我国《宪法》在内容完善过程中明确指出文化馆的建设必须坚守为人民服务意识,因而在此基础上,文化馆基于遵守《宪法》法律机制的基础上,应注重明确自身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承担社会教育、引导主流文化精神的职能作用,同时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自身职能效用的发挥,从而由此保障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当代文化馆在发展过程中旨在实现对国家政策、法规等的宣传,并对我国保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形成有机保护,且基于系统化市场管理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群众文化建设氛围。
总之,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在优质的物质文明发展形势下,通过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能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更好的社会风气。在精神文明的发展下,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有效的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活动的展开,为群众工作之余提供良好的文化娱乐,促进群众之间实现更好的交流和团结。
参考文献:
[1]付林.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深入实践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181-182.
[2]陈昊.省级群众艺术馆使用现状调研及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