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微电网;概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163-01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已向世界公布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和计划,为此,加快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新能源,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可再生能源电力高比例接入电网成为必然趋势。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微电网(micro-grid)被提出用于解决可再生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和管理问题。

1 微电网概述

微电网是一种由负荷和微电源共同组成的系统。它可同时提供电能和热量。微电网内部的电源主要由电力电子器件负责能量的转换,并提供必要的控制。微电网相对于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并可同时满足用舳缘缒苤柿亢凸┑绨踩方面的需求。当微电网与主网因为故障突然解列时,微电网还能够维持对自身内部的电能供应,直到故障排除。

微电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 独立性

微电网是一个由多元件组成的小型独立系统,能很好的操控,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单独正常自控运行。

1.2 互动性

微电网运行控制在采集分布式单元信息的基础上,实现了配电网、微电网、控制器间的互动通信。

1.3 多元性

微电源构成多元化,有热电联产燃气轮机、柴油机等高效低污染电源及风力、光伏发电单元。负荷类型多元化,有敏感型、非敏感型,可控型、非可控型等。

2 国外微电网发展现状

美国在世界微电网的研究和实践中居于领先地位,拥有全球最多的微电网示范工程,数量超过200个,占全球微电网数量的50%左右。美国权威机构CERTS(Consortium for Electric Reliability Technology Solutions)最早提出微电网概念,CERTS在其微电网概念报告中,对微电网的主要思想和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引入了使用电力电子技术的控制方法并形成了特色的对等控制思想,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2001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蒂逊分校微电网示范工程,2005年北部电力微电网第一示范工程等。

日本是亚洲研究和建设微电网较早的国家,日本拥有全球最多的海岛独立电网,因此发展集成可再生能源的海岛微电网,替代成本高昂、污染严重的内燃机发电是日本微店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特点。

欧洲1998年就开始对微电网开展系统的研发活动。目前欧盟在微电网分布式电源模型建立、本地黑启动、基于的控制、孤岛互联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继建设了一批微电网示范工程,例如希腊基斯诺斯岛微电网示范工程、英国埃格岛微电网示范工程。

3 我国微电网发展现状

我国虽然在发展微电网方面起步较晚,但由于微电网正好能解决我国规模大电网规模过大、新能源整合效率低的问题,所以近年来国家相继在这一领域投入大量精力。许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陆续加入研究分布式发电以及微电网技术的行列,其中含风力、光伏发电、储能元件的多能源微电网系统的运行控制技术成为研究热点。“973”、“863”等国家科技项目开始大规模的推动微电网核心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浙江南麂岛微电网工程想要解决海岛电力供给难的问题,使得海岛在能源方面规划的更加合理,使其居民能够放心安全的用电,吐鲁番运用新能源来进行发电的这一微电网项目在我国已经正式开始进行了。

4 我国微电网发展展望

微电网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下鼓励新能源发展、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促进节能减排的新业态。

2015年7月中国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我国微电网的主要发展方向。

(1)《意见》强调,新能源微电网代表了未来能源发展趋势,是推进能源发展及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载体,是“互联网+”在能源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对推进节能减排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微电网是电网配售侧向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创造巨大发展空间。

(2)《意见》明确,新能源微电网项目可依托已有配电网建设,也可结合新建配电网建设;可以是单个新能源微电网,也可以是某一区域内多个新能源微电网构成的微电网群。鼓励在新能源微电网建设中,按照能源互联网的理念,采用先进的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智能化匹配及协同运行,以新业态方式参与电力市场,形成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新载体。

参考文献

[1]刘志勇.微电网建模仿真研究及平台开发[D].湖南大学,2010.

[2]王成山,周越.微电网示范工程综述[J].供用电,2015,01:16-21.

[3]关于微电网你应该了解的几个小知识[J].供用电,2015,01:12-13.

[4]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23.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2

【 关键词 】大庆;三大产业;发展现状;

一、大庆市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第一产业现状分析

大庆市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201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4万公顷,绿色特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33.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5.4%。全市粮食总产量达554.3万吨,同比增长9.6%。仅2011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32.9亿元,同比增长13.5%,种植其中种植业实现61.3亿元,同比增长14.6%。虽然第一产业稳固发展但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很多。由于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和浪费。总的来说大庆市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且带来很大的环境污染。

(二)大庆市第二产业现状

作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从1976年开始已连续稳产37年且每年原油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目前原油产量仍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居全国各城市之首。[1]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996.1亿元,同比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50户,实现增加值2630亿元,同比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增加值1952亿元,同比增长2.2%;石油化工行业实现增加值393亿元,同比增长38.1%;接下来从石油开采行业、石油化工行业两方面进行分析。

1、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现状

大庆市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相关企业主要有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钻探集团等,虽然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有很强的实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及威胁。地表径流改变、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成为了大庆市环境的重大问题。由于大量的开采,对地下水有严重的污染,此外,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污染了大庆市的环境,这严重制约了大庆市的发展。

2、石油化工行业现状

大庆近年相继建成 120 万吨加氢裂化、80 万吨乙烯、30 万吨复合肥、20 万吨高压聚乙烯等一批大项目。大庆市现有石化相关企业 238 户,企业资产合计 273 亿元,石油化工行业实现增加值393亿元,同比增长38.1%。[2]石油化工行业虽飞快发展,但产生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石化公司、炼化公司已随中石油股份公司在美国和香港上市。但是从废物排放的行业分布来看,石油化工行业排放的废气占34%,固体废物占 5%,废水占 67%。石油化学工业废水产生量大有毒物质较多,固体废物中大都为有毒化学物质。这不仅给大庆市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制约大庆市经济发展。

(二)大庆市第三产业现状

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增长。1990年-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7.1亿元增加到537.4亿元,21年间增长了30.4倍,平均四年多就翻一番。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4%,比同期GDP增速高4.8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一产业增速高8.2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二产业增速高5.2个百分点。2011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7.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虽然近年来大庆市第三产业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

距全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要求差距很大。因此,应当瞄准先进城市和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三、大庆市经济转型相关对策

(一)积极开发新能源

大庆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其发展靠丰富的资源。但现如今面临着资源衰竭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开发新能源。实现石油城市能源供给的替代,以缓解石油城市的压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风能、水能、潮汐能等等新能源。

(二)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正视环境污染问题是大庆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应该积极发展绿色GDP,控制环境污染,大力做好城市绿化,形成完善循环体系。要协调发展与污染的矛盾,既要对现有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又要对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重建,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量。还要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三)千方百计缓解就业压力

着力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努力为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就业创造条件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对于养老保险要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按新办法计发养老金。据实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由财政部门以转移支付形式拨付。对于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人员,享受三年的优惠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大庆城乡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扩大劳动保障的社会覆盖面,给在大庆就业、经商的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养老等保障。

(四)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等多种形式对其鼓励和扶持,包括税收优惠等。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拓宽社会投融资渠道,化解金融风险,利用资金支持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强对高新技术进入接续产业的咨询服务,即健全技术情报信息的服务网络及顾问制度,通过技术市场等组织促进技术交流、技术转让,大力发展中介经营和服务组织等。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作者单位:黑河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 刘云刚. 大庆市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型对策研究[J]. 经济地理,2000(9):1~2.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13-02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已经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将是中国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导向。绍兴传统纺织业目前正面临着困境,借着国家大力倡导新兴产业发展的东风,深入了解绍兴纺织业在发展现状,分析其行业特征以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对于正确引导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绍兴纺织业发展现状

纺织业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之一,这些年来一直发展迅速,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绍兴市为例,绍兴的纺织产品近些年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纺织业经济增长整体下滑,行业存在问题日益明显,解决纺织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成为绍兴纺织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绍兴纺织业呈现出“二高二低”的特点[1] :进入门槛低。绍兴纺织企业的诞生率和退出率与其他行业相比一直居高不下,这和绍兴纺织业的进入低门槛有必然关系[2] ;产品的附加值低。绍兴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从而导致赚取利润也很低,属于典型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3] ;低端纺织品比重高。绍兴纺织品出口低档纺织品占有比重高,中高档的纺织面料较少,据相关的统计显示:绍兴的高、中、低档纺织面料的出口比例为1∶3∶6[4] ;纺织品壁垒高。由于国际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绍兴纺织产品又多为低端纺织产品,绍兴一直都是国际纺织品反倾销的重灾区,仅在欧盟第35类纺织品反倾销案例中,绍兴涉案企业就高达287家,占全国的34.6%。由此可见,绍兴传统纺织工业正处于发展瓶颈期,绍兴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纺织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等多重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矛盾就更加明显了,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继续下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化解现有的矛盾,加快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在资金政策上重点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业的相关性。通过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析发现纺织行业几乎涉及全部七大产业领域,如新能源中的风能,在风力发电机的叶子的制作过程中,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是必不可少的增强复合材料;新材料领域就涉及更为广泛了,在城市改造中,纺织新材料在减少热岛效应和减少辐射等方面也大有作用。30%~40%的电动汽车附件都与纺织品有关,碳纤维、高强聚乙烯、芳纶、高模等新材料产业化都是国家的重点扶持项目。另外,医药行业、信息产业汽车工业等众多行业也都有纺织品的身影。由此可见纺织品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随处可见,产业用纺织品给传统纺织产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用纺织品是中国纺织产业从比较优势转型为竞争优势的选择,也是传统纺织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点。所以绍兴纺织产业要取得新的发展必须顺应纺织品发展的潮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历史机遇,找到纺织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合点,共谋发展,共同进步。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纺织业转型升级提出需求

1.纺织品需求及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环保、医药、信息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服装和家纺上,纺织品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多功能的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新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用纺织品与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联系紧密,与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也有广泛的联系,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绍兴纺织产品要突破瓶颈更深入的发展,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必由之路。

2.国际纺织业的发展趋势。相对绍兴纺织品面料较为单一低档的情况,差别化的产业用纺织品在国际纺织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纺织业转型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今国内很多企业也看到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和价值,开始注重医用、工业用等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利用,并已经掌握较为先进的技术,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通过对国内外纺织品发展的趋势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纺织产业和信息、生物等高新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而绍兴纺织行业从整体实力和竞争水平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缩短中国与纺织强国之间的差距,抢占新的市场份额创造了机遇。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经济正处于由“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化的过渡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中国进行产业发展转型的重点方向,将是国家长期重点扶植对象。“十二五”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调对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具有很宽广的发展空间。

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纺织产业更新改造建议

1.深化纺织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战略合作关系。立足已有的产业基础,牢牢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纺织产业,提高产业用纺织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提升纺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加速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开发应用,以满足水利、交通、新能源、环保和医疗等众多新领域的需求,深化纺织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促进纺织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

2.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与标准体系建设。以新能源、新医疗、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为重点研发新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业用纺织行业的进入门槛。根据上下游市场的需求拉长产业链扩大需求,扩大高端产业用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质量规范,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产业用纺织品进出口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产业用纺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降低贸易壁垒。

3.建立完善的行业科技创新体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研发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用纺织行业创新机制。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建立企业内部技术研发机构,并通过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以及高校的科研项目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用纺织行业新产品产值率。注重提高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能力,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并要及时将创新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

4.注重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对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企业寻求长期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纺织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储备是企业不容忽视的关键之一。纺织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合作共赢机制,千方百计引进和留住各类人才,尤其是要重视核心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纺织企业应建立起良性循环的人才阶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5.创建纺织品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政府要加强政策指导作用,积极出台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且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性,特别是在土地和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为产业的转移和集群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争取早日建成产业用纺织品园区,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同时要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满足园区内产业用纺织企业的共性需求。同时积极发挥产业园区内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优化整条产业链,寻求产业横向和纵向发展。

五、结论和建议

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已经成为调整纺织工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纺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也必将成为现代纺织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机遇,把绍兴纺织业和科技创新相结合,转换绍兴纺织业传统的生产模式,提升纺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利用创新科技开发新纺织材料,提高附加值,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新型战略性纺织产业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绍兴纺织业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朱民儒,张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机遇[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9,(6).

[2] 孙琪.中国纺织服装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以浙江宁波为例[J].经济问题,2007,(4).

[3] 张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解读系列报道(一)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机遇[J].纺织导报,2009,(6).

[4] 毛夏红.浙江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研究:下[J].经济师,2009,(11).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 洋口港;三洋铁路;海铁联运

1 概 况

江苏洋口港地处长江入海口北翼,隔海与韩国、日本相望,处于国家沿江、沿海两大发展轴交汇的“T”字形战略结合部,港口战略地位重要。洋口港拥有丰富的土地和滩地资源,在石油及其制品、液化天然气、液体化工,以及煤炭、煤矿石中转储运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优势。

三洋铁路西起豫西三门峡,与陇海铁路和蒙华铁路贯通,之后向东依次连接焦柳、京广、京九、青阜、京沪、宁启等铁路,终端至江苏洋口港出海,线路全长约 km。

三洋铁路已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是河南省“四纵六横”铁路项目之一。三洋铁路的建设,不仅使港口铁路的运能得到较大提升,而且极大地促进了铁路货运的发展;因此,研究洋口港海铁联运的发展策略具有实际意义。

2 铁路对洋口港的影响

三洋铁路途经豫皖苏3省,该区域煤炭资源丰富。据估算,待三洋铁路建成通车后,其煤炭运量将远远超过与其邻近、远离资源区、全长仅215 km的漯阜铁路。漯阜铁路2013年、2014年的煤炭运量均达万t以上,且呈逐年增长之势。[1]

多年来,洋口港的货物运输以公路集疏运为主。众所周知,铁路运输相比于公路运输具有运输能力大、成本低、安全可靠、全天候运输、环境污染小、单位能源消耗较少、适合中长距离和大批量运输等优点,尤其是在500 km以上的中长线运输中,铁路更具有低运价的优势。可以预见,三洋铁路必将成为洋口港重要的集疏运通道。

铁路通道连接海港口岸为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互联互通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东部地区可将过剩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可将煤炭、石料等矿产资源运至东部地区,或通过洋口港出海。

3 洋口港发展海铁联运的必要性

3.1 是改善洋口港集疏运系统合理性的需要

我国沿海港口集疏运系统存在运输结构不合理、运输方式单一化、可替代性较差等问题。为适应货物大吞大吐的需求,港口必须具备高效便捷、四通八达、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集疏运网络。港口集疏运条件直接关系到港口综合生产能力的发挥,如果完全或过分地依赖某一种运输方式,缺乏互补性,就很容易削弱港区后方综合运输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洋口港这种一直以公路运输作为主要集疏运方式的港口来说,一旦发生公路拥堵,将极大地影响港口的正常运作。

3.2 是中西部地区煤炭对外运输的需要

豫皖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赋存条件优越。目前陇海铁路煤炭运输已处于饱和运行状态,为缓解其运输压力,亟需寻找一条新的出海通道。洋口港自然条件优厚,是一条理想的出海通道,借助三洋铁路,发展海铁联运,可完全解决豫皖地区煤炭出海的难题,为豫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3.3 是洋口港长远发展的需要

尽管港口运输需求增幅趋缓,但随着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沿线经济带发展趋势的增强,其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如宁波舟山港等港口存在液体(石油)和干散货(矿石和煤炭)码头接卸、运输管道等资源不足的现状,加之上海港作业结构的调整,皆为长江口北翼洋口港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目前洋口港存在货品结构单一、物流需求不足等问题。作为三洋铁路的出海口,洋口港发展海铁联运,豫皖地区乃至蒙晋陕甘宁“金三角”能源基地大量的能源和农副产品出海南下的需求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物流需求,都将为其提供丰富的货源,有助于港口吞吐规模的快速扩大和临港工业的快速培育,且对其向多元化港口转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 国内海铁联运发展现状

目前,海铁联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只占市场的2%左右。以大连港为例,近年来虽然大连港海铁联运业务量增长幅度不断提升,但占大连港集装箱总吞吐量的比例仍较低,集装箱仍以海陆运输为主。

由2011D2015年大连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箱量(见图1)可以看出:2012年,大连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箱量达36万TEU,远远超过周边其他港口海铁联运集装箱箱量;2013年,大连港海铁联运箱量上升至38万TEU,继续领先于周边其他港口。[2]

在我国,联运方式发展最缺乏的就是一个良好的设施环境,海铁联运机制不完善、组织协调不足以及基础设施不配套是制约联运方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5 洋口港发展海铁联运的策略建议

5.1 加速港口转型

三洋铁路与洋口港港区功能定位及经济腹地变化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目前,洋口港主要承担石油、液化天然气、液体化工等液体散货的运输任务。三洋铁路建成后,洋口港将作为豫皖地区重要的出海口,承接来自豫皖腹地煤炭资源和农产品的运输任务。洋口港应抓住三洋铁路建设的契机,逐步调整自身的功能定位,向多元化港口发展。

5.2 加快硬件设施建设

海铁联运是出口货物由铁路运到沿海港口后由船舶运往目的港口,或是进口货物由船舶运到沿海港口后由铁路运达内陆腹地,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就可以完成整个运输过程的一种运输方式。海铁联运过程能否顺利进行需要硬件基础设施的支撑,这也是开展海铁联运的前提条件;因此,洋口港必须加强港口装卸码头岸线、码头铁路支线、码头装卸机械、码头海铁联运货物专用堆场等硬件设施的建O。

5.3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海铁联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港口、铁路、海关、航运企业等众多相关方。无论是在管理体制上,还是在协调机制上,各相关方的权责缺少关联性,各自为政,极易导致信息沟通不够及时和顺畅,对及时通报情况、反映问题和研究对策存在诸多不利。在建设海铁联运的过程中,应统筹各相关部门功能,建立一个具有综合性管理、协调指导职能的机构,促进信息共享,有效提升服务水平。

5.4 扩大腹地辐射范围,拓展腹地货源

洋口港直接腹地范围十分有限,主要在南通市,尚未覆盖整个江苏省,且在某些区域腹地与周边港口还存在激烈竞争。鉴于内陆腹地大宗散货运输量较大,且对铁路依赖性强,应尽快建成三洋铁路,抢占铁路沿线潜在的腹地市场,进一步扩大腹地范围,拓展货源。

参考文献: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低碳贸易;发展现状;应对策略;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低碳化日益受到各国重视。2009 年 6 月美国在其《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增加了有关碳关税的条款,即美国有权对来自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并计划于2020 年实施。法国从 2010 年开始对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一些发达国家也曾提出,如果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不能达成一致协议,将考虑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1]。

一、中国低碳贸易的发展现状

(1)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导致的高消耗和高排放。中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加上长期以来经济粗放式发展的惯性,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长。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 年”测算,2005-2030 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 3.2%和 2.5%,能源相关的 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 3.3%和 2.2%。

(2)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产生的高排放强度。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 94%,石油占 5.4%,天然气占0.6%,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相对于天然气和石油来说,煤炭在我国的储量占具优势,这就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结构。

(3)低端产业和贸易结构引起的转移排放。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商品。中国还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的转移,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并产生排放[2]。

二、中国向低碳贸易转型的制约因素

1.要素禀赋约束

中国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 1550 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 10.7%,居第三位。根据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和供需变化,到 2020 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煤炭所占比重仍将维持在 60%以上。我国出口产品集中在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比重较高,而这些产品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均属于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

2.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上涨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0 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约为 9.7%。2009 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其中指出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 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三、调整我国低碳贸易实施思路

1.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尤其要对我国目前技术含量比较低、环保标准比较差出口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科技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良好、资源消费较低、环境污染甚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同时我们还要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把握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契机,开发高素质人力资源,缓解就业压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低碳、绿色、环保消费理念已经形成,这说明国际上低碳、绿色、环保的消费品市场存在着相当大的拓展空间[3]。

2.政府引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低碳贸易

对于碳减排来说,客观存在着边际成本随减排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对于理性企业和经济消费者而言,发展低碳贸易意味着增加额外的成本,完全公益型发展模式很难持续,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补贴或碳税等形式推进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例如,日本光伏企业在发展初期享受政府补贴,光伏产量发展迅速,占全球份额超过 70%,后来日本取消政府补贴,德国、中国企业由于技术及成本优势,乘势而上抢占了国际市场。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构建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

3.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应及时调整思路,以适应国际贸易低碳化发展趋势。与国际社会积极协作,特别是加强在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积极履行国际减排义务,共同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我国要坚持《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争取更为有利的发展时机与发展空间。通过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协商和谈判,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动参与者和制定者,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维护国家利益。

四、结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设立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将总指标层层分解。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责任制,将能耗、环境保护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把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相挂钩,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11(7):11 -25.

能源转型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兴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举措建议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现阶段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从大多县域的政府网站上看,各个县域近年来都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从各地统计数据来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上或多或少都有产值和销售收入。以笔者所在的桐城县域来看,在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领域都有企业进入,销售收入在去年已达100多亿。并且在节能环保领域有上市企业领衔,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有全国一流的机器人制造企业落户。笔者所在的县,工业经济在全省范围来讲,是处于第一梯队。这样的县域的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总体来看,大多欠发达县域的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规模、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兴产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集聚度较低。以笔者所在的桐城市来说。2015年,全县37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新兴产业工业企业仅40多家,而且中小型企业居多,大多数企业只是新兴产业的配套企业,龙头旗舰型企业凤毛麟角,对全县经济发展贡献份额不高。据估算,笔者所在的县级市,新兴产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约为15%左左右,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强。可以说,“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突出矛盾,是大多数县域新兴产业发展的通病。

二是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紧缺。县域企业,拥有专利和核心技术较少,多数产业的自主开发尚处于,核心部件、器件和材料主要靠引进;企业研发投入仍然不足,承载成果转化的能力低;产学研互动性不强,“有技术没产业,有产业没技术”现象仍较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等,这些都成为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金融创新不够,金融环境不成熟。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灵活的融资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多数县域,创业投资体系目前不完整、不完善,缺乏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二、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举措和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地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要崛起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力支撑。未来几年,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战线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一)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为基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再以笔者家乡的工业统计数据来说,2015年,包装印刷、机械加工、家纺服装三大传统行业的规模企业产值达到300多亿元,占全市规模企业产值的60%以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以斑窥豹,欠发达地区县域也是如此。必须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工作思路,发挥骨干企业的牵动效应和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必须快速推进重大项目,尽快使新兴产业项目投产达效,以此形成发展快、实力强、结构优、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以技术进步为主攻方向,努力推进智能型增长

毋庸讳言,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大多数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观。因此,必须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企业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这条路,在某一单项领域一枝独秀,为自己在新兴产业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和招贤引智工作,积极策划总部经济发展方案,吸引新兴产业领军人物和龙头落户,重点推动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高效节能、生物及新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带动本地相关配套产业,使更多的新兴产业在乡土大地生根发芽。以高新技术的扎堆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支撑,破解新兴产业发展难题

一是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放宽准入的门槛,简化审批的程序,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各种资本有序的进入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二是综合运用产业、税收优惠、政府支持等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的配置。三是瞄准资本市场,全力推进公司走向上市,借助上市融资来解决发展新兴产业的资金制约。

(四)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开辟新兴产业发展绿色通道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在项目核准备案、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减少、简化审批程序。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重点项目申报等开辟“绿色通道”。支持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务和新商业模式。

(五)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大企业家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