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理论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的理论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的理论问题

国际贸易的理论问题范文1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ourse is very strong one practicality comprehensiveness course having the flexible characteristic of concerning foreign affairs or foreign nationals. There exists a few problem in the article in having analysed that course teaching process,the existence pointing out these problems affects the culture arriving at the student's special field ability. Effect teaching for improving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the article has submitte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suggestion.

【Key words】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Educational reform; 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72-02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迅猛发展和国际贸易人才的迫切需求,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也都开设了国际贸易这个专业。然而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多数教师由于个人的习惯和兴趣,也可能由于课堂与社会脱节,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少讲实务,而中职教育要围绕就业这个导向,面向实际,应对具体的对外贸易岗位,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并兼顾培养学生随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能力。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了不断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该课程为中职生的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创新教育服务,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随时获取新知识的基本素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本身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可能由于这种变化而变得陈旧。因而,随时获取新知识的基本素质成为国际贸易专业人员成功与生存的必要素质。这些新知识是引导我们去开拓视野,拓展工作思路,解决新问题的基石。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如只接受有限的国际贸易教育,将无法在快速发展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他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来适应国际贸易多元的强烈需求。

2、国际贸易职业道德。国际贸易职业道德对于国际贸易人员起着思想准绳的作用。无论是专业外贸公司或其他企业中的外贸从业人员,都应当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国际贸易操作规范与国际贸易职业道德规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教育,应当将国际贸易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国际贸易操作规范的教育放在同等地位。

3、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独立性思维品质。具体包括:大胆而合理的怀疑;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二是发散性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这种素质的拥有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应对复杂的外贸活动和谈判,从不同的途径去实现预期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从事经贸活动需要很强的创造力,创造能力是国际贸易人才各项能力的核心。

4、国际贸易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是社会对现代国际贸易毕业生较为普遍的评价。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对国际贸易工作更是缺乏感性认识。虽说国际贸易学生一般都要求有一定的实习期,然而很多学校的实习流于形式,并未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心存在偏差,重理论、轻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际贸易课程理论与实务的比重上,往往多讲理论少讲实务,尤其是多讲纯理论性的知识,使实际授课的内容与计划不符;二是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总体教学上,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却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进行进出口业务的模拟操作,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2、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脱节。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迅速发展、变化,有关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也在迅速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我们的国际贸易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很多已与现实不符或根本没有涉及。此外,在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的无纸化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3、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将启发式教学实施到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时隐时现,没有很好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反映,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理论性太强,实际应用少,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学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浓。

4、在教学手段上,工具和设备过于落后和陈旧。“粉笔+黑板+课本”是一贯采用的方式。现在多数学校已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专用的教学软件,而我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工作在这方面还有差距,影响了教学效果。

5、在考核方式上,手段过于呆板和单一,没有真正发挥出考试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国际贸易实务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而闭卷考试中客观题太多,案例分析题比重小,所以即使平时不怎么用功的学生,只要考试前死记硬背也一样能考出好成绩。所以,国际贸易的现行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多是高分低能,动手能力比较差。

三、改革方案的探讨

针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学生的市场定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国加入WTO后,逐步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更是急需相关的贸易人才。但是,根据近两年一些中小企业的用人信息反馈,有的毕业生拥有较丰富的外贸知识,却不熟悉甚至不了解对外贸易的各环节业务的衔接和处理方法,适应工作较慢,有的毕业生所掌握的外贸知识和操作方法已经陈旧过时,不符合现实情况。

2、重视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运用,加大情境教学的力度。

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国际贸易课程的案例教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课堂讲授方式,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作为讲授某一理论问题的辅助手段;或者以讲授理论为主,用一个或几个案例加以论证;或者以讲授案例为主,通过对一个或几个案倒的分析,综合归纳分析所要说明的理论问题。这种案例最好是小型的,案例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单一,不需要学生事先对案例进行阅读。二是案例讨论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这种方式,一般应选择内容全面的大型案例。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讲,由于这种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师应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阶段适当安排几次案例讨论课,不宜安排过多。学生在讨论前认真准备,讨论中踊跃发言,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教学。

将教学模块制做成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国际贸易实务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笔业务从成交到交易完成,涉及很多环节,很多相关机构,例如:船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商检公司等。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有关机构的功能和作用有个感性认识,收集了各相关业务机构的各种实物材料,包括单证、图片等,丰富各个教学模块的内容,并制作了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内容包括教学模块的内容,业务流程涉及的机构,这些机构的作用,到这些机构办理什么业务、怎样办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学习兴趣高,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课堂气氛始终轻松愉快。通过学习,学生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有关部门、机构比较熟悉,对这些机构的功能、作用及如何到这些机构办理相关业务比较了解,从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4、教学过程注重实务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如前所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极强,它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条款的内容,而且会根据实际业务要求签订合同的条款;不仅能看懂信用证,熟悉各种相关单证的内容,而且要会制作。为此,在教学安排中,每个学生准备一份空白合同,教师持有一套完整的真实贸易背景资料(包括合同、信用证、发票、提单、保险单、汇票、装箱单、报关单、检验证书和产地证书等),教师每讲完合同条款下的一个模块,要求学生会签订合同的相应条款。例如,讲完国际货物保险条款,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这笔业务应选择投保什么险别,假如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之后,要求学生会签订合同的保险条款,学生则可在合同保险条款空白处填上“All Risks and War Risks”,之后让学生见识真实合同的保险条款及保险单,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实际业务的直接联系机制,这样每学完一个教学模块内容,学生就会思考这个模块在整个业务环节中处于什么位置,对照空白合同相应条款进行模拟练习,如有疑问及时向教师咨询,师生共同探讨,以提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措施,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实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加强模拟操作联系,巩固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强调 “一体化”的教学思路。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各教学模块完成后进行综合模拟操作练习。现在有许多进出口业务的模拟软件,对学生仿真模拟业务效果很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目前还没有安装相应的应用软件。在现有条件下,主要通过设计,让学生模拟一笔完整的真实业务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起来。模拟练习的成效如何,关键看教师如何设计,如何掌握模拟练习的节奏。

6、重视人文教育,改进考核方式。

国际贸易的理论问题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47-02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近百年来迅速在全球高校中被推广和应用。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为学生创设具有实践代表性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及讨论,帮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高职国际经贸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商贸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具有涉外性和实践操作要求非常高,且与国际惯例和法律密切相关等特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在这其中的案例教学法,因为教学效果显著,成为教学法体系中一种无可替代的重要方法。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一些特色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将抽象的、一般性的书本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去,使学生从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个性中去理解书本知识,掌握必备的流程规则。《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讲授国际货物买卖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合约履行细项及规则,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

1、实践应用性强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和处理国际间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课程,其中涉及贸易术语的使用,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违约的处理等各环节,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报验等内容。因此,这门课程所介绍的每一个知识点在国际贸易中都有具体的操作环节,即直接指导对外贸易业务的实践应用工作。

2、与国际惯例和法律密切相关

这门课程涉及到许多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惯例、法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这些国际惯例广泛地被世界各国接纳、使用。因此,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必熟悉这些惯例和法律。

3、涉外性

《国际贸易实务》中所介绍的都是涉外贸易,它的做法与国内贸易不完全相同。在国际贸易交易中,洽谈对象均为国外的交易商,在交易的每一个环节中(如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过程,贸易合同的签订过程,申请开立信用证的过程,填写各种单据的过程以及到银行结汇等环节)都要使用英语这个工具来完成交易。《国际贸易实务》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必然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其交易流程和有关单据,而且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作为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由此对应的高职教育应以实用为先导。在传统的教学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是以理论为中心的,注重强调各个知识点,忽略了《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际操作性,这种常规教学法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忽于实践的结合,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明确教学目的指导下,教师应改变过去重点讲授各个理论知识点为设计出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性认识。通过案例的分析、鉴别,学生可以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践的,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1、案例的准备

根据每章节和课程总的教学目标编制案例教学计划,明确案例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应着手收集、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而选择的案例既要与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特定的教学环节很好地结合,又要与当前进出口业务实际联系密切,更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运用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深入分析并解决问题。根据案例教学实践,在编写教案时,已经按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将案例收集在内,这些案例要涵盖国际贸易术语、货物质量、出口包装、货物的运输、保险、货物检验、索赔、不可抗力等国际贸易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分析此案例时所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并应引导学生提前查找、仔细阅读相关资料。

2、案例辨析与讨论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应该通过案例辨析与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首先,教师推出案例。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巧,既要选准切入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向学生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其次,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讨论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应少讲多“点”,应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这样才能深入挖掘,达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讨论脱离了主题时,或是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不清时,教师要把讨论引回到正题上。授课教师应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当学生提出的方案大致相同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学生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从而引导他们由“学会”到“会学”到“活用”。例如: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贸易术语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贸易术语中CIF是目前国际贸易实践中采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贸易术语,而它的特点之一“象征货”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此,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来讲授,并采用讨论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份CIF合同,货物已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装运港装船,但受载船只离港1个小时后,因触礁沉没。第二天,当卖方凭齐全、正确的提单、保险单、发票等单证要求买方付款时,买方以货物全部损失为理由,拒绝接受单证和付款。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案例讲出来后,先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思考在上述情况下,卖方有无权利凭规定的单证要求买方付款。

经过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可以掌握在该案例中,卖方是否有权利凭规定的单证要求买方付款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卖方在轮船触礁沉没时是否已完成交货任务。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规定,按CIF成交的合同,只要卖方按期在约定地点完成装运,并向买方提交合同规定的包括物权凭证在内的有关单据,就算完成交货任务。即使货物在运输途中已灭失,买方也不能拒收单据和拒付货款。本案例中,卖方已把货物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装运港装船,完成交货任务。因此,从这点看,买方拒收单据和拒付货款是不合理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在CIF贸易术语下,按时提交合格的单据,是卖方完成交货任务的证明。因此,在CIF贸易术语下,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这是象征货的特点之一。

另一方面要看发生触礁沉没风险是在装运港船舷风险划分之前还是之后。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规定,在CIF下,卖方只负责风险划分之前的一切风险。而本案例中,轮船是在离港1小时后触礁沉没,所以这一风险应由买方自己承担。所以买方以货损为由拒付货款也是不合理的。通过老师的对案例的解释、引导,同学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学生对CIF条件下“象征货”的理解豁然开朗。

3、案例的总结

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思路、讨论难点、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中要注意不要简单对案例做出结论,也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要对整个讨论情况做述评,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给予澄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立案例库,并实时更新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一般来说,选择案例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分析价值等原则要求。一个典型的案例往往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另外,根据教学进展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是使案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而案例教学必须适应国际经贸易活动实践迅速发展变化的实际,如在贸易术语方面的案例选择上,传统的案例主要是FOB、CFR、CIF术语,但是,由于运输方式的变化,现实业务中FCA、CPT、CIP货交承运人的术语使用越来越普遍,在教学中必须反映这些术语的案例。由此可见,案例库的建立是案例教学的当务之急,并且案例库的建设与维护必不可少,其中的案例要实时更新。

2、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既不能采取传统的讲授从头讲到尾,也不宜将整个课程全部都使用案例教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案例教学二者结合才能相辅相成。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案例教学耗时比较多,并受客观环境的一定限制,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建立一个公共邮箱或一个QQ群,学生和教师能够延时或实时在网上展开讨论,发表交流各自的看法,而且讨论的内容自动记录,便于查询。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模拟商战和沙盘对抗等其他活动,来丰富案例教学。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生对案例思考与课堂讨论后形成的书面材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总结与提炼。这项工作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报告进行认真批阅,并可从中选出较好的分析报告作为示范,供学生传阅学习,不断提高,或反馈到实际工作单位供其参考。

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最大的优越性还是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在课堂上融学习、思考与表达为一体,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且加强团队协作的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陆林奎.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4.

[2]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国际贸易的理论问题范文3

论文关键词:贸易差额,思想,重商主义,国家干预

已有文献表明,贸易差额思想产生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最早地反映了西方经济学界对国际贸易的认识。重商主义者围绕着贸易差额思想形成了相应的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在此之后,经济思想史上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对该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评价,提出了鲜明的观点。笔者对此做简要的梳理与比较,以期对相关研究作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参考。

一、贸易差额思想的起源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封建制度瓦解,代表新兴政治力量的民族国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新的经济力量——商业资本日益兴起。这个时期的商业资本已经成为不断冲击自然经济并因此而发展壮大的力量。重商主义就是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剧烈变化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上的反映。

“贸易差额”概念最早出现在1549年的《使英格兰王国繁荣富裕的政策》论文中,当时该文使用的是“贸易剩余”这个词。此后,“贸易差额”一词频繁地出现于17世纪最初几十年,弗朗西斯·培根于1615年使用了这个词。在许多场合,贸易差额代表商品贸易差额。尽管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列出了收支差额所有各项的明细表,但却迟迟没有为此创造出一个新词。1697年,波勒克斯芬才开始使用“账目差额”一词,詹姆斯·斯图尔特于1767年首次使用“收支差额”一词,在此期间,人们在讨论贸易差额时,常常是指“收支差额”。这里面有特殊的原因,按照熊彼特的解释:在当时的情况下,贸易差额是最重要的项目,也是最容易处理的项目,因此,一个实际上关心收支差额的经济学者,很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贸易差额上。

此外,当时的巨商大贾、政府官员、学者都认为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本国商人、制造业和航海业为获得足够多的利润而不断扩大业务的结果是必然地会和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军事冲突,政府要维护本国利益,就必须保持国家强大。国家积累财富的途径除了对外掠夺之外就是贸易顺差,而贸易顺差则是最可靠、最有效地积累财富的途径。贸易差额的思想由此产生。

二、贸易差额思想的主要观点

早在四百多年前,重商主义者就着重研究了贸易收支问题。他们把研究贸易差额的重点放在金银的输入和输出上,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获取财富的真正源泉,必须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保持对外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者首次采用了贸易顺差这一概念。在他们看来,财富并不在于保有更多的金银,而在于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保有更多的份额,通过贸易差额获得的一定数量的白银比新开采出来的同一数量的白银更能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贸易差额是增加一国在世界财富总额中所占份额的唯一手段。然而,在如何保持顺差问题上,重商主义者们产生了分歧。

以英国的斯塔福德(Stafford)和法国的孟克列钦(Montchrestien)为首的早期重商主义者们认为,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外贸易顺差,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本国;而在顺差中流入本国的金银必须窖藏起来,以通过金银积累实现国家力量的增强。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国力,应阻止本国金银货币外流,禁止金银输出。因此,早期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差额论”。以托马斯·孟(ThomasMun)为代表的晚期重商主义却认为,国内商业只是对外贸易的一种辅助,并不能使国家致富,只有对外贸易才是使国家致富的手段。他说:“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托马斯·孟还进一步提出了贸易差额论。他认为,在对个别国家的贸易中,应该允许贸易收支逆差存在,只要总的贸易差额保持顺差就可以了。为此,他提出了增加本国的商品输出和减少本国对于外货的消费的特殊途径和手段。

三、关于贸易差额思想的一些简评

在经济思想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这两大对立的思潮一直贯穿于其中。重商主义是最早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体现,后者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对贸易差额思想持有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一)李斯特的贸易差额思想

古典学派认为,进出口贸易量的大小只决定于在交换中任何物品的价格比率,决定于物品是贵还是贱;外汇失调会有利于国家的输出,它的作用就像是对出口业务的一种奖励,足以使输出量增加;因此,金属货币存量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平衡以及国家的一切经济情况,都会在事物的自然演变下,以最稳妥的方式,自动获得调节。

关于贸易差额可能产生的影响,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不断地增加金银的输出,减少贵金属流通,扩大纸币流通,增加对别国的负债,而同时仍然能够稳步地走向繁荣。李斯特对此列举了一个现象加以反驳。俄国和美国在一段时间内工业品输入激增,接连好几年发生了极度不利的贸易差额,紧接着就在国内经济上发生了大规模的动乱,然而,自从对绝大多数本国所需的工业品能自己生产以来,就能持久地保持有利的贸易差额,从此以后就没发生过大的经济动乱,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增强。李斯特认为,支配和控制着独立国家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并不是像古典学派所说的上述那种自然趋势,而主要是国家的商业政策和力量,是这些因素对世界格局、对外国与外国人所发生的影响和国内信用的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各大国之间,贵金属大量外流以后,国内的信用系统和物价状况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动,作为一个大国长期在贸易上居于显著逆差地位是危险的,因此,必须保持某种性质的贸易平衡。

(二)凯恩斯的贸易差额思想

凯恩斯认为,关于贸易差额,经济理论家和实践家大约在200年来都深信不疑贸易顺差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有利,而贸易逆差则有严重的危害性,尤其是当贸易逆差引起贵金属外流时,危害性就更大了。而信奉自由贸易论观点的经济理论家都认为,从长远看,对外贸易具有自我调节机制,无论什么人想干涉这一机制都是徒劳的,而且还会由于丧失国际分工的益处而变得穷困。

在对贸易差额的认识上,凯恩斯把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论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实行重商主义所取得的好处仅限于一国,而不可能遍及全世界。在凯恩斯看来,古典经济学理论以充分就业为假定前提,但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非自然性失业,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只集中优势产业的生产,停止不具有优势产业的生产,而优势产业刚好是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则该国的失业问题会进一步恶化。实际上,由于不存在充分就业,贸易顺差能增加收入,使资金流入,利率降低,投资提高,从而促进就业。

在贸易差额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上,凯恩斯和李斯特持同样的观点:贸易顺差且差额不太大将对一国经济有刺激作用;而贸易逆差会使一国出现持久性的经济萧条。事实上,贸易顺差对宏观经济具有调节作用。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由于进口等于国内产品的需求流失,供给增加;出口等于对国内产品的供给流失,需求增加。所以,当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可以通过增加进口(提高国外供给)与减少出口(减少国外需求)来同时调节供给与需求,使之平衡;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可以通过增加出口(提高国外需求)与减少进口(减少国外供给)来同时调节供给需求,使之平衡。

(三)熊彼特的贸易差额思想

熊彼特在总结了前人对贸易差额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所有有关“贸易差额”的错误都集中在一个命题上,这个命题可以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加以表述:第一,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或遭到的损失的尺度;第二,贸易差额是国际贸易中利益或损失之所在;第三,贸易差额是整个国家获益或受损的唯一根源。

熊彼特指出,贸易差额这个概念是一种分析工具,与价格或货物不同,它不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一般人能觉察到的,需要做出一定的分析努力才能看到它,才能觉察到它同其他经济现象的关系。

贸易差额是诊断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经济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十七和十八世纪,商品和劳务的贸易差额是收支差额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具有后者的一切重要性。理解贸易差额的困难在于:作为一般经济分析工具,它本身不起作用,原因是,如果人们只知道进出口数字(往往包括劳务数字),并不能根据这些数字推论出任何东西或结论。例如,贸易“顺差”既可能意味着繁荣和就业,但也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贸易“逆差”既可能是财富增加的征兆,但也可能是财富减少的征兆。只有同其他资料结合起来,贸易差额才具有征兆意义和因果意义。只凭贸易差额来推理和采取行动,除了偶然巧合,是不可能正确的。因此,坚持贸易顺差的政策,由于最终将引起国内物价上涨,这种政策必然归于失败。

四、结语

贸易差额思想是西方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内容之一。贸易差额思想产生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是西方经济学界对国际贸易的最早的理论说明。其论点代表了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商业资本的利益,因此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此外,贸易差额思想还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它最早地为西方构筑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系,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比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利用关税,实行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等。

然而,贸易差额思想在理论上是不成熟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具体表现在:第一,理论基础是脆弱的。贸易差额思想建立在重商主义的错误的财富观基础上,因而不能说明国际贸易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利益问题。第二,理论方法是肤浅的。贸易差额思想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仍停留在对国际贸易活动的表象的描绘上,因而无法把对外贸易看成是一国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更看不到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反还得出了贸易是财富的源泉的错误结论。第三,理论体系是破碎的。贸易差额思想没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也是混乱的,因而,无法对国际贸易活动做出系统的理论概括。第四,理论观点基本上是不科学的。贸易差额思想认为财富就是金银,价值和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而生产不过是创造财富的前提等等看法都是错误的,没有能够抓住生产过程这一事物的本质,只满足于对经济活动现象的简单描述。

贸易差额思想在理论上的不成熟,除了理论自身的原因外,还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比如,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成熟;商业资本具有严重的历史狭隘性;国际贸易活动还处于初始阶段等。总之,贸易差额思想无法脱离已经给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国际贸易活动做出超越时空的理论说明。

参考文献1 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译本)[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译本)[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 丹尼尔·R·福斯菲尔德:现代经济思想的渊源与演进(中译本)[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 弗雷德里希·李斯特:政治及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译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6 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译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7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9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译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0 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1 张林、张荐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国际贸易的理论问题范文4

关键词: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23-02

随着经济、信息的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各国间经济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都在积极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世界经济》(有些高校也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仅就高校《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进行探讨。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及实施《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如在欧洲,双语教学情况比较复杂,涉及的语言大多是英浯,旨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际,繁荣经济,形成合力。目前在我国开始试验推广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

双语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英语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科目;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所以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用外语上课”,也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英语上课。它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交流和互动之中。

(二)《世界经济》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符合本课程的特点,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需要。《世界经济》课是一门研究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专业理论课,其一些理论观点源于国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同时它又是多门社会科学的综合和广泛的运用。所以,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能够将教学的内容与国外先进理论成果接轨,有利于师生在研究和学习中吸取新观点和新方法,有利于细致研究学科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并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

其次,《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的需要。双语教学是以英语为媒介语言,通过引进原版教材的学科教学,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规范和风格,通过各种实实在在的双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与外界交流以及了解科技前沿和吸收各种国际信息的能力,加快高校高层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和国际竞争,更需要通过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最后,《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是顺应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国际化是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地推进双语教学是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此外,高校教师将有更多机会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双语教学课堂可以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们提供一个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机会。

(三) 《世界经济》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鉴于《世界经济》课程涉及世界经济的现状、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等内容, 而且主要探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所以实施双语教学不仅符合课程涉外性的特点, 也是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从双语教学的实施对象看,选择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设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系统的语法知识,有了相当的词汇基础,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从师资队伍来看,各高校一般拥有一些英语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经过充分的备课与培训,完全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工作。

二、《世界经济》双语教学实践的思路

(一)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高校《世界经济》双语教学实践中可选用的教材不多,有的高校采用的是任课老师从国外带回的英文原版教材,如《Global Shift: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Map in the 21st Century》,作者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Peter Dicken。更多的学校采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詹姆斯·格伯编著的《World Ecomonics》。这本书是基于美国的英文原版教材,经编审后增加了忠于原文的中文注解部分。所以,该教材相对于其他的世界经济教材更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而且,各章节中的案例学习部分都具有权威性和新颖性,能在加深学生的理解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了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任课老师还可以选用几本中文专业教材辅助学生的学习,如张幼文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庄起善主编的《世界经济新论》等等。同时,为了丰富教学内容,追踪阐述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以及解释和介绍相关专业术语等,师生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各种英语报纸、期刊杂志以及网络资源等,收集更多的最新资讯。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因课程设置不同,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一些高校使用英文专业教材,中文授课,试卷考核是英文的。二是一些高校采取两种教学语言,其中主要用英语进行讲解,对某些难点内容以汉语辅助讲解,板书和标注用双语进行。三是一些高校以全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以全英语进行板书、讲解、提问,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这三种教学模式中,第一种在全国高校,尤其是在中西部的高校中应用广泛。后两种在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应用比例较大,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课堂上英语与汉语的使用比例是多少才算是双语教学确实是很难把握。如果全部用英语来讲授,学生会过多地注重语言而忽略了专业知识本身和内容体系,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双语课传授专业知识的目的;如果大量使用汉语讲授的话,虽然能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些,但又会让人觉得这不像双语教学。因此,《世界经济》任课教师具体采用哪一种讲授方式,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然后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双语使用应该有一定的掌握和安排。

(三)考核方式的选取

《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涉及到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由于增加了课程的学习难度,因此考核应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英语语言技能为辅(比如可以实行开卷考试,或中英文试题相结合等),同时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作业的考核等多方面的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更好地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三、关于《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双语课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及对策

双语教学需以双语教师为基础。从事《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听说能力。可是在我国只有少数专业教师可以胜任两种语言的教学任务,不具有普通性。这些教师要么是英语语言专业毕业的年轻老师,要么是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老师。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英语语言专业毕业的年轻老师的国贸专业知识比较欠缺,这就制约了他们的双语教学效果。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老师有一定的英语能力,而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比较适合双语教学,但是人数太少。因此,加强环境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首先,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引进,包括国内的或国外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课教师的需求。其次,在《世界经济》任课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的进行英语培训,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最后,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实现人才共享。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可以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以此实现资源更有效的整合。

(二)双语教学资助较少的问题及对策

各高校应为推动《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开展,给双语教学教师以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相对于传统的汉语教学方式来说,双语教学无疑是一场需要极大资金、精力投入的教学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研究很难,甚至比科学研究还难。所以,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双语教学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一些高校一般是给予双语教学老师的工作量乘1.5倍系数的奖励。笔者认为这个还远远不够,应加大资金的投入。除资金支持外,学校或院系还应该制定更多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对《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课程以教改立项的形式进行课程建设,通过多种渠道为双语教学提供方便。各高校在给教师以经费资助之外,还应为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提供方便等等,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生的语言素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的外语水平是成功完成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受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测试要求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普遍偏低。尽管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经过近十年的外语学习,系统学过了语法知识,也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但学生往往听得不太懂,看得比较慢,更无法用外语进行交流。同时,大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也制约着双语教学的推广。同样一个班,有的学生英语水平高,非常适应双语教学方法,而有的学生几乎听不懂,造成在课堂上厌学和自我放弃的结果。

在这方面,首先,学生要更加重视外语的学习,尤其是加强专业词汇的学习并学以致用。其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如,课堂上可以采取讨论方式的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的不同将其分组, 老师在课前布置好讨论题目, 学生可以分头查阅相关资料, 然后汇集成小组意见拿到课堂上讨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可以通过课前准备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提高学习兴趣, 对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也有帮助。此外,任课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的口语表达的能力。譬如,教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或其他机构提供的专门培训,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选择出国培训。

参考文献:

[1] 齐晓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国际贸易的理论问题范文5

【关键词】国际商法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48-02

《国际商法》是我院国际商务类专业(包括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及商务英语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既要求其熟悉并掌握大量国际商事交往相关法律条文和术语,又要求其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任课教师而言,要求授课前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对章节内容的更新和补充以及大量案例搜集整理,同时面临的更大难题是如何将一门枯燥的经济法律类课程讲授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科应用型特点,强调其时效性、技能性、职业性。从这一点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高职高专学科教学特点,笔者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尝试,下面将教改中的体验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 教学内容注重模块化、时效性

1.重构教学框架,形成模块教学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将国际商法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分割重组,形成几大有针对性的模块,从而使学生在每一模块中学习掌握解决某一方面的类似问题的能力。为此将课程设置为以下几个模块: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国际商事主体法知识、国际商事合同行为法律知识、其他国际商事行为法律知识、国际商事救济法知识以及商贸实务法律知识补充六大模块。这样做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基于这样的想法,国际商法课程组的老师们积极开展国际商法模块化教材的编写工作,形成有我院特色的国际商法教学教材。

2.调整课程内容,关注新规前沿内容

国际商法的内容随着国际间经贸交往的日益加深,将涉及更多的领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时关注时政动态,新公约新惯例的出台,关注本领域的新的实践及理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对新规则、前沿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补充,收到良好效果:如新合同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解读、正解中国轮胎特保案、从公司法看“国美”、初识鹿特丹规则等,使学生的知识随时更新,紧跟时代与经贸需要,也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效果很好。

二 教学方法注重多样化、实效性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措施,而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必须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我院各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有关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增强其法律观念,为将来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签订涉外合同及解决涉外经济纠纷打下一定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思考,《国际商法》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单向性的教学,学习其他课程的先进做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学实际效果。在过去的改革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1.案例分析教学

案例分析教学的方法贯穿《国际商法》教学的始终,是这门课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一般,教师在讲完一个理论内容后,选择一个或数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并相应提出若干问题,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自由讨论。例如国际货物买卖法、运输法、保险法、支付法板块,因内容同《国际贸易实务》存在较多交叉与重叠,当授课对象具备前置课程知识时,课堂上采用了大量国际贸易经典案例,学生在熟悉案情后,教师提出相应问题供学生思考、分析、讨论。通过这种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商事如何思考、如何决策的能力。

2.小组学习教学

借鉴国际贸易案例分析课的优秀经验,在《国际商法》的课程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教学环境最宽松、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小组讨论的方式也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方式之一。《国际商法》课将学生以6~8人为一组,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开展活动。对于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学习报告、PPT、以主题发言等形式完成。任课老师结合各组学生的综合表现,予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模拟实训教学

在《国际商法》的几大模块中,设计多个模拟环节,如合同的谈判、起草、签署、执行;国际商事诉讼;国际商事仲裁等,这种模拟教学型模式既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有助于学生学会知识与掌握能力相结合。通过此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们实际运用及操作法律的能力。如在过去的教学中,做了订立合同的尝试,学生分小组进行商务谈判、达成一致后,签署合同。这样的模拟过程使学生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商务谈判知识与国际商法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很好的融会贯通,达到训练的效果。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模块内容,还采用了模拟小测试、小组网上购票、教学做习题课、“你来当老师”等方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变听为说与做,学生的能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惊喜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多时候是老师。

三 教学考核注重立体化、公平性

在尽量符合学校教学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笔者对《国际商法》课程的考核也做了一些改革尝试:

1.立体化考核区间

在传统考核时,多为最终的书面考试成绩占主导,教师的平时成绩往往和考试成绩保持一致,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课程的参与度受到极大的影响,为此,《国际商法》试图将考核的时间区域拉长,注重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表现情况,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并将考核中的成绩做出分割:平时出勤表现10%,实训表现30%,考试成绩60%,这样的比例既符合学校的要求,又满足了日常考核的要求。

2.立体化特色作业

按照学院的教学要求,每门课程每学期要有作业的要求,《国际商法》尝试着各种有“特色”的作业来代替传统的几道题、几个案例分析,如几个小组草拟的一份合同、每个小组制作的PPT、网络购票的网站及价格、小组学习汇报会的照片视频等,这些是教学方式变革的产物,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这样的作业也不能用传统的对与错加以评判,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参与度、完整性,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立体化考核主体

国际贸易的理论问题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4802

国际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学属于外向型课程,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在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了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将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设置为学校的优质课程,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以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作支撑,以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为标志,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优质课程建设,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分析渭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对于促进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现对此基于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1 调查对象与问卷发放

以渭南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大三、大四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抽样访谈等方式进行。本次问卷共发放100份问卷,大三学生50份,大四学生50份,回收问卷84份,有效问卷94份。

2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问卷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堂教学、学生课下学习、教学能力以及课程考核6个方面进行设计。调查结果以问卷设计为基础,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有20%的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兴趣很大,49%的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有兴趣,31%的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兴趣不大。近70%的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有兴趣或有很大兴趣,说明学生有想要学习的愿望,因此,把这么课程建设好,让学生们真正学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2.1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设计了几个问题,包括:(1)你支持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吗:A支持;B不反对;C反对。(2)你认为开设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目的是:A提高学生英语水平;B吸收国外的先进知识;C培养国际化的经济专业人才;D其他。(3)总体上看,你觉得现有的课程设置达到你的期望程度是:A很满意;B基本满意;C不太满意;D很不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1.52%的学生支持国际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45%的学生不反对,2%的学生反对国际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2.25%的学生认为开设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21%的学生认为开设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吸收国外先进知识,49%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综合人才。

3.17%的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很满意,49%的学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满意,其他学生对课程设置不太满意。说明将国际经济学设置为双语课进行教学是可行的,但是学生对于开设双语课程的目的并不明确,这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引导阐述,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使教学过程更顺利,教学效果更好。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现有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周学时为2,一学期下来只能学习国际贸易部分,学生反映对他们感兴趣的金融部分没有学到,因此,从课时上可考虑进行增加。

2.2 教材选择

教材选择方面:你认为国际经济学双语教材应选用的教材是:A纯英文教材;B国内教材;C国外教材但有配套的辅导书。

教材选择方面:3%的学生应为应选择英文原版教材,54%的学生认为应选用纯英文教材加注释,43%的学生认为应选择一本英文一本中文配套。本课程一直选择克鲁格曼教授撰写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英文版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该书观点权威,设计独特,结构清楚,阐述详尽,语言生动简明,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系统学习和掌握国际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最佳教材。另外本教材也有相应的中文译本,因此,教材选择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

2.3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方面,设计了几个问题:(1)国际经济学双语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是:A英语为主汉语为辅;B汉语为主英语为辅;C英汉结合不分主次。(2)你期望国际经济学双语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是:A英语为主汉语为辅;B汉语为主英语为辅;C英汉结合不分主次。(3)课堂提问时,你的回答方式是:A英语;B汉语;C英汉结合。

调查显示,32%的学生期望国际经济学课程授课方式是英语为主汉语为辅,33%的学生期望是汉语为主英语为辅,35%的学生期望是英汉结合,不分主次。在课堂提问时,48%的学生使用中文回答,35%的学生中英文结合回答,只有17%的学生使用英文回答。由此可以对于教学过程应侧重于哪种语言,学生的期望没有一致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校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采用英文教材的同时,较多使用汉语教学效果会更好。

2.4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设计的问题是:(1)对该门课程,你的努力程度是:A很努力;B一般;C不够努力。(2)你在课前是否会预习:A会;B不会。(3)你在课后是否会复习:A会;B不会。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自学方面,能够在课前预习的学生占27%。能够在课后复习的学生占39%。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应成为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5 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方面,设计的问题是:(1)你对该门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主观评价是:A优秀;B良好;C及格;D很差。(2)你对该门课教师的英语水平的主观评价是:A优秀;B良好;C及格;D很差。(3)你对该门课教师的总体评价是:A胜任;B水平一般;C不能胜任。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能力方面,28%学生认为该门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优秀,44%的学生认为可到良好,其余学生认为可达到及格。30%的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师的英语水平评价为优秀,49%的学生评价是良好,其余学生评价为及格。对该门课程的总体评价,69%学生认为水平一般,25%学生认为优秀。说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还应继续提高。

2.6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方面:(1)《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是:A考试;B考查;C其他。(2)你期望的考核方式是:A考试;B考查;C其他。(3)你认为,期末考试双语课程的考核分值比例最好是:A平时和考试比例是2∶8;B平时和考试比例是3∶7;C平时和考试比例是4∶6;D其他。

课程考核方面,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试。19%的学生期望考核方式是考试,73%的学生期望是考查,另有8%的学生希望的考核方式是其他。17%的学生希望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考核比例是2∶8,42%的学生希望是3∶7,37%的学生希望是4∶6。

3 分析总结

通过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甚合理,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因此,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提高。

3.1 明确教学目标和增加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

教师在第一次授课时就应明确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目的,是培养专业化的国际经济人才,防止学生本末倒置,理解偏差,将英文教材当成阅读理解,单纯的提高英语水平,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也要强调学习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双语教学的正确方法。

3.2 根据英语水平,实行分班授课

由于高考不划分单科分数线,导致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将国际经济学课程分班授课。对于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采用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教学方式,对一些英语基础弱的学生,可选择中文讲解或较低比例的英文讲解。

3.3 联系国内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经常运用中国案例来阐释相关理论,如人民币汇率变动、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等。这些案例使得《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更强的活力。教师可以选择某个专题或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的内容,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在课前就相关内容查阅资料并研讨,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报告其核心内容,其他同学提问并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如针对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的学术争论,组织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在辩论中理清理论问题和政策导向,这一教学方式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4 优化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国际经济学课程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国际贸易,另一部分是国际金融。两部分加起来有五六百页内容,要在几时个学时上完难度很大。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分上下两册,据学生反映一学期下来只能学习上册即国际贸易部分,因此对于教师来讲,一定要突出重点,有所取舍,科学规划授课计划和进程,同时可考虑增加学时,优化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如将原来的周课时2增加为周课时4,保证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