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食文化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食文化概论范文1
不期而遇 发现快乐
1987年,杜莉从四川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毕业,来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任教。从一名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到烹饪学校的教师,其间的跨度很大,刚开始她难免有些彷徨和迷茫。但是,在当时四川烹专领导和老教师尤其是熊四智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杜莉很快理解了“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含义,认识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饮食早已不仅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还满足着人类的心理需求,越来越拥有丰富的社会属性,形成了一种文化。于是,她从古典文化、历史学视角找到了一个进入烹饪教育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饮食文化,由衷地热爱上了饮食文化教育和研究工作,并从中发现和享受着快乐。
教书育人 融合创新
自从到了四川烹专,杜莉就一直担任《中国烹饪概论》的主讲教师。20多年来,她不断改革、完善其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为依据,始终站在饮食文化学科的前沿,将餐饮业发展的新知识、新动态融入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坚持“条理清晰、讲解透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风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互动等教学方法,将教、学、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餐逐渐成为中国餐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西餐、西点的企业不断涌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杜莉教授又组织教学团队开发了《西方饮食文化》课程,并与餐饮企业共同设计课程。而与课程建设相伴的是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杜莉及其教学团队在这项工作上一直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由杜莉主编的教材《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烹饪概论》分别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高等职业教育教改教材,《西方饮食文化》和《川菜文化概论》更是全国首创。
教学认真负责、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是学生对杜莉教授上课最直接的感受。如她在上《西方饮食文化》中的“西方饮食习俗”一节时,会穿插一些中国饮食习俗,还会拿出珍藏的餐具、茶具做展示,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教书必须育人。她常用“先做人后做事”的古训与学生和青年教师共勉,既传道授业解惑,又讨论做人原则和职业道德,邀请全国餐饮界著名学者、大师来校讲学、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和青年教师热爱餐饮事业,鼓励他们奋发图强、追逐梦想。
孜孜求索 服务社会
除了承担教学任务,杜莉教授在学校还从事饮食文化的研究工作。20多年来,她潜心钻研、上下求索,先后撰写出版了《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中国川菜》(中英文标准对照版)《巴蜀饮食文化纵横》等20余部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刊物上百余篇,主持完成了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在饮食文化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如专著《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填补了我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研究的空白;参与撰写的《奥运餐饮培训教程》成为奥运史上第一本餐饮培训教材。主编的《中国川菜》(中英文标准对照版)首次创造性地解决了川菜翻译难题,为赢得川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奠定了基础,是川菜的重大标志性图书。该书已成为四川省及成都市对外交流宣传的常备礼物,对促进川菜国际化发展、加强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饮食文化概论范文2
关键词:徐州;饮食文化;价值;传承发展
江苏省2015年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徐州两汉饮食文化的挖掘与价值研究”(项目编号:XCX2015061);徐州市2015年度科技情报研究项目:“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与示范研究”(项目编号:XKQ015)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9日
一、徐州饮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一)徐州饮食文化的历史。徐州,古称“彭城”位于江苏省北部,是古“九州”之一,拥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除此之外,徐州也是中国传统烹饪文化的发源地,其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早在尧舜时期,彭祖就曾调制口味鲜美的雉羹(野鸡汤)进献给帝尧,帝尧甚是欢喜,因而将彭祖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相传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国烹饪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其所创的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楚汉相争后期,刘邦大军屡战屡胜,项羽军队在逃亡中粮草供给不上,士兵于是将黄豆煮熟充饥,将剩下的黄豆就被装进蒲包,加上盐粒,这就成了后来流传民间的盐豆,影响深远。而坡在任职徐州的一年多时间里,对徐州的饮食文化也颇有推崇。据历史考证,徐州著名美食“把子肉”就起源于苏公的东坡肉。到了清代和民国,徐州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冻豆腐、酥鱼、蹄卷、芙蓉肉、糟猪耳、搅瓜等普遍食于民间。乾隆帝六下江南,封徐州雉羹为“天下第一羹”。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品尝彭城鱼丸时,曾赋诗赞誉“彭城鱼丸闻遐迩,声誉久持越北南”。
(二)徐州饮食文化的传承。徐州,作为中原文化的覆盖地,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同时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正是这绚烂悠久的历史积淀中,传承着各色各样、独具风味的彭城饮食文化。例如,“第一食神”彭祖从儿子夕丁误将鱼藏入羊肉罐内而得到启发,烩制的羊方藏鱼。鱼的鲜美和羊肉的香嫩融为一体,其做法传承至今,并成为汉字“鲜”最早来源。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沛县狗肉传承至今,不仅是因为其美味,更是因为其是对楚汉争霸历史的一段见证。
在众多饮食文化的传承典范中,“伏羊节”作为徐州当地特有的美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历史上,羊是被人类最先驯养的家畜之一,食羊的传统习俗自古就有。古语有云:“仲春之月”,“食麦与羊”(语出 《礼记月令》)。此外,在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出土的一块《庖厨图》上亦记载着当时人们用羊肉烹调食物的情景。尽管中华民族的食羊传统习俗已源远流长,但人们还是将在三伏天大口吃羊肉大碗喝羊汤这一饮食习俗继承至今,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全民参与的美食节日。由此可见,不论是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盛行的吃羊习俗,还是以徐州为地理依托的地域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徐州“伏羊节”的文化意蕴。
对于徐州饮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这是对当地人类祖先饮食传统的一种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一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汉风古韵的向往,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对民族感情的承载。
二、徐州饮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
(一)徐州饮食文化的特色
1、徐州饮食具有包容性。如果说徐州悠久绚烂的历史给予了当地饮食丰富的内涵,那么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气候环境,更赋予了徐州饮食文化难得的包容性。徐州地处苏皖鲁豫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华北平原的门户城市,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出现加速了当地居民的人口流动,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带来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从整个气候上来看,徐州处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冬暖夏凉,雨热条件充足,适合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生长,给当地的饮食提供了充裕的食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逐渐形成了今天家喻户晓的徐州风味。
徐州的饮食文化受到南北各地的共同影响,体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既包含了齐鲁菜系的红烧类与酱类菜点的风味,又加入了江淮菜系清淡香甜的爽口。川菜的麻辣鲜香,中原的面食点心也都在徐州饮食上都有所体现。总体来说,徐州菜五味俱全、自成风格、鲜咸醇厚、味道适中。
2、徐州饮食具有养生性。“药食同源”是中华传统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药膳,顾名思义,即以药材与食材为原料而做成的膳食。它“寓医于食”,是将食药相结合所制成的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佳肴。自中华文明产生以来,药膳就一直发展至今。早在4,000多年前的彭祖时期,人们就已意识到饮食养生的重要性了。彭祖所创“雉羹”就充分体现了“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这一观点。彭祖开创了中国食养和食疗先河,徐州当地的彭祖养生菜系极其注重食疗与养生相结合的观点。《列仙传》云:“彭铿好恬静,惟以养神治生为事,并服糜角、水桂、云母粉。”中医学认为糜角等三物均具滋补、开胃、美容的功效。彭祖还以此三物匹配其他菜肴,算得上域内最早的食疗菜了。口碑良好至今仍享誉“国菜之首”的“羊方藏鱼”,被现代饮食文化人称之为“民族养生文化”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挖掘、继承徐州菜具有深刻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二)徐州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可谓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同时,还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饮食文化,不仅包括相关食材的加工与制作,还包括在饮食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属于生产消费的范畴,是消费经济中活跃度最大、最具特色、最具群众性以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提高旅游地的经济水平,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1、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徐州地方饮食南北交融,贯通东西,在历史的发展中展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中不乏美味,例如霸王别姬、彭城鱼丸、沛县狗肉、羊方藏鱼、麋鱼鸡、云母羹等,旅游者对这些美酒佳肴的消费,可满足其口腹之欲,获得生理上的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增加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的积极体验。
2、满足旅游者文化好奇心理。旅游者旅游的目的是为获得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文化体验。旅游者在其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旅游地的一些特色美食。以徐州特产沛县狗肉为例,即使当地有这样的门店出售,但实际上口味会有所不同,远不及徐州当地门店的美味。因此,旅游者对这些地方特色美食往往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加之徐州特色两汉文化饮食享誉全国,旅游者自然会想亲自前来品尝美食,体验徐州不同的饮食文化。
3、饮食文化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徐州的旅游资源丰富,饮食独具特色,在很多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汉文化的代表、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只是历史的展现,而饮食则显示了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传承的价值。如果能够成功将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提升旅游经济活动附加值、增强旅游吸引力。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同时,进而采用美食以打造旅游形象,用美食文化来吸引游客,以达到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三、徐州饮食文化发展建议
(一)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1、饮食文化发掘不深。徐州饮食文化资源丰富,品种多样,但就目前开发状况而言,当前徐州还未对当地两汉饮食文化的开发加以重视,忽视了其文化内涵,开发仅仅停留在最基础的需求――品尝佳肴上,仅仅是一种味觉上的感性体验,而更深层次的,比如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内涵的开发力度还大大欠缺。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者对于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对饮食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品尝美味上,而对文化体验的要求更高,希望能对当地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此外,旅游者为获得完整的体验,往往会对食物的制作过程很感兴趣,甚至萌生有自己动手尝试制作的想法。然而,徐州目前的旅游开发还没到位,所以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饮食产品创新不足。如上文所述,徐州菜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又集南北各地菜肴所长,风味独特,别具一格。但在菜系发展过程中,徐州菜逐渐被苏菜和鲁菜吸收和融合。而新产品开发速度慢,难以跟上市场步伐,产品开发观念与现代消费观念差距日渐扩大。虽然徐州饭店开发了“彭祖养生宴”、汉园宾馆推出了“汉宫御宴”等等特色餐饮,但碍于市场化、产业化的程度不高,导致这些特色饮食加工制作仅限于徐州本地,很难在国内外扩大知名度。而其他各大菜系都能在不断发扬本地菜肴风味特点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的口味,与时俱进,在旅游行业中占足了份额,而徐州却因长期未能开发出富有徐州特色的菜肴而被限制,其市场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二)坚持保护与开发同时并存
1、将保护饮食文化上升为一种自觉意识形态。徐州饮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底蕴,成为整个淮海地区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是一代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徐州地区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能得以充分利用,必定会发现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利用并发扬好徐州特色两汉饮食文化,必定会对徐州旅游业起到推动作用。
2、开发饮食文化发展的路径。徐州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兼并外来菜系的特点,开发具有徐州特色的饮食。彭祖曰:“不欲甚饥,饥则败气,食诫过多,勿极渴而饮,饮诫过深。食过则症块成疾,饮过则痰癖结聚气风。”在继承羊方藏鱼、麋角鸡、雉羹等名菜名宴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开创饮食文化旅游的新型旅游形式。借助彭祖文化,将徐州的饮食文化和养生结合,打造徐州饮食文化的养生品牌,这既能传承彭祖饮食文化,也能更好地传递现代人生活理念,
3、加强市场宣传,弘扬饮食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保护徐州本土饮食文化就显得极为迫切。如果想获得新的市场发展空间,就必须进一步弘扬徐州饮食文化。首先,徐州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彭祖饮食文化节”等一系列饮食文化活动,达到传播饮食文化的目的;其次,徐州饮食文化要注重品牌宣传。在要求徐州的餐饮企业在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同时,不断创新产品的宣传渠道,利用微信、微博、电影、电视等多元化媒体,创新饮食文化,开拓新的市场,从而提升徐州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四、结语
旅游的六大要素中,“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吃”的文化,也就是饮食文化自然而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逐步成为推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资源。深度挖掘徐州饮食文化的价值并对其进行传承和开发,有助于促进徐州旅游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剑锋.徐州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知识经济,2013.21.
饮食文化概论范文3
关键词:中俄两国;饮食种类;成因分析
1 中国饮品的种类
酒:我国酒的分类,一般以商业习惯,按酒的风味特点分类。白酒是世界上六大著名蒸馏酒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香型驰名于世,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在世界酿酒业中独树一帜。黄酒是中华民族的特产,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饮料酒。果酒尤以葡萄酒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独特。啤酒是以发芽的大麦为主要原料酿制的低度饮料酒,又称“麦酒”。
茶:由于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区辽阔,自然条件各异,茶树品种繁多,更因采制加工方法不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此外,花茶和砖茶也是有名的茶品。
2 中国食品的种类
主食: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享有盛誉,12000年前米饭就成为中国人的主食之一。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如粮、豆、蔬、果、谷类等。主食以小麦和稻米为主,另外也有玉米、小米、麦荞、红薯等。面食、粥类、饼类和各种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起来。
副食:国人的膳食结构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中国人的传统辅食是蔬菜,外加肉和水果等。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饪方法极为讲究,主要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菜系,也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3 俄罗斯饮品的种类
酒:伏特加是俄罗斯的国酒,它是极寒之地的产物。伏特加大体相当于中国所说的白酒,它并不是特指一个牌子的酒,而是泛指一类酒。伏特加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酒质晶莹澄澈,无色且清淡爽口,使人感到不甜、不苦、不涩,只有烈焰般的刺激。俄罗斯啤酒的地位在酒精类饮品中仅次于伏特加。俄罗斯啤酒主要以颜色区分为浅色啤酒、红啤、黑啤等。一些酒精度很高的(6%~8%)烈性啤酒也颇受欢迎。
茶:俄罗斯人还有一大爱好就是饭后喝茶。俄罗斯人饮茶的习惯可以追溯到16世纪俄罗斯上层贵族,之后这一习俗很快在俄罗斯普通人中流传开来,俄罗斯漫长的冬天和寒冷的气候也是人们爱喝茶的原因之一。俄罗斯人喝茶通常以红茶为主,也有不少人喜欢花茶。随着减肥风和保健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开始尝试绿茶。
4 俄罗斯食品的种类
主食:自古以来,俄罗斯就以面包为主食。面包种类很多,主要以白面包和黑面包为主。土豆被称为俄罗斯人的“第二面包”。据统计,俄罗斯每年人均消费土豆100多公斤,与粮食的消费量差不多。土豆的吃法多样: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土豆制饼、用作配菜等。俄罗斯菜汤也颇为有名,最传统最受欢迎的要数红菜汤。
副食:俄罗斯人饮食的特点是肉多,奶量多,蔬菜少。俄罗斯人喜欢吃肉和鱼。早餐以奶制品为主。蔬菜种类不多,主要是圆白菜、胡萝卜、黄瓜、西红柿和洋葱。汤是俄罗斯正餐中不可缺少的菜肴,沙拉是一道很受欢迎的特色凉菜。俄罗斯菜肴的加工并不复杂,主要有煮、炸、烤等方式,味道也主要以强调原料的本身味道为主。牛奶、奶酪、奶渣、酸奶、酸奶油、黄油都是俄罗斯人非常喜欢的食品。
5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因
地理、地域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海食海”,就地取材。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
政治经济因素。政治经济因素是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最根本原因。远古时代,由于经济低下,运输和通讯手段匮乏,人们的生产活动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食料的来源多为就地取材。地区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闭性也造成了生活习惯的承袭性,久而久之成为习俗。例如,饮酒,长期以来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粮食生产的丰歉决定了酒业的兴衰。再如,饮茶,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
民族信仰因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因而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境界和鬼神主宰着自然和人类,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崇拜习性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对食料的选择和食用方法,加之,我国民族众多,不尽相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饮食文化。
心理因素。形成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对异域文化的排斥。固定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使得人们在外出或饮食其他风格的食品时不自觉地加以抵制。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形成了中国人重历史、重家族、重传统的习惯,对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世代传承,久之形成了一个地区的风俗。这种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得各地区的饮食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历史传承性。
6 俄罗斯饮食文化的成因
地理、地域环境因素。地处严寒地带,冬季漫长,是俄罗斯人食用高热量食品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俄罗斯濒海,渔业发达,鱼类很自然地成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俄罗斯草原面积广大,牛、羊是主要畜产品。由于俄罗斯夏短冬长,日照不足,所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很少。冬季,俄罗斯人以食用自制的罐头菜为主。
政治经济因素。俄罗斯属于重工业大国,在重视重工业发展的同时造成轻工业的落后。在俄罗斯人眼中农民是个底层职业,得不到人的尊重,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所以更加缺少蔬菜水果的种植。大部分生活上的必需品需要从邻国进口。因此,俄罗斯的蔬菜水果价格相对昂贵。反而俄罗斯人爱吃的土豆、圆白菜、红菜、胡萝卜相对便宜。而牛肉、猪肉、鱼肉也符合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加上便宜的价格更加受青睐。
民族、宗教因素。俄罗斯最早以多神教为主。在多神教时代,俄罗斯人的饮食荤素没有明确界线,使荤素搭配成混乱的局面。基督教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将混乱的俄罗斯饮食文化梳理得井井有条。基督教的斋戒日期间人们禁止食肉。因而,诞生了种类繁多、别具特色的俄罗斯面食。至此,俄罗斯饮食荤素泾渭分明,或多或少沾染上一点宗教气息。
心理因素。俄罗斯有句谚语:“自己吃早餐,和朋友一起享用午餐,把晚餐留给敌人。”如此的饮食习惯现在也正在被一些年轻人和老年人所接受。饮酒方面,在俄罗斯人看来,不喝酒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伏特加酒不仅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它生动的反映并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磊,杨慧.中俄饮食文化对比研究[J].考试周刊,2013(97).
[3] 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
饮食文化概论范文4
关键词:外来文化 缅甸饮食 影响 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210-03
缅甸地处中南半岛的西北部,位于印度和中国两个大国之间,东与老挝和泰国接壤,南临印度洋的安达曼海,海岸线长达3200公里,国土面积约67.7万平方公里,是整个中南半岛面积最大的国家。缅甸大部分地处热带、亚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炎热湿润。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公河等几大河流贯穿南北,森林覆盖率占总面积的50%以上,植被茂密,生物资源丰富。全国总人口约6000万,共135个民族。缅甸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国家,全国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缅甸各族人民自古以农耕为主,受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受周边大国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也逐渐融入和影响了缅甸传统的饮食文化。
1 缅甸传统的饮食文化
1.1 缅甸人的饮食习惯
缅甸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平原地区及南部伊洛瓦底江、锡当河和萨尔温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盛产稻谷,大米为缅族人的主食。传统的缅甸家庭一日两餐,早上九点、下午五点各一餐。就餐时,全家人围着一张矮桌盘腿席地而坐,父母坐主位,主位通常为睡觉时头顶的方向。父母不在时,子女也应该虚出主位,父亡后,母坐主位,双亲健在时,母坐父之左,长子居父右,长女居母左,依次而坐。吃饭时长幼依次动手,父亲暂时缺席时,母亲要将好菜夹入为父亲准备的盘中,然后才能动手吃饭,子女有事需先吃饭时,须先为父母留出好菜。传统的用餐方式为用手抓饭进食,饭前先洗手,然后把米饭和菜肴置于盘中,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将菜肴和米饭抓捏混合后掬进口中。
1.2 缅甸人的饮食特点
缅甸气候常年炎热湿润,缅甸人的菜肴以酸辣味为主、喜油腻,做菜多用豆油、椰子油等植物油,“油焖”(hsibian)是缅甸人常用的烹调方式之一。做菜时常在菜中放辣椒、大蒜、洋葱、胡椒、咖喱粉,采用炸、炒、煮、炖、烤、凉拌等主要烹调方式。常食鸡鸭、猪肉,喜食鸭蛋,受炎热气候条件的影响,人们吃饭时还喜欢伴有酸菜汤和凉拌菜来开胃和促进食欲,常食的酸菜汤由西红柿、洋麻叶、罗望子(酸角)叶或苦楝叶腌制的酸泡菜等烹制而成。除蔬菜外,人们还喜欢用水果做莱,如将芒果或木瓜切成丝,拌上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以及炒过的辣椒籽,吃起来又酸又辣,既开胃又解暑。缅甸境内河流密布,海岸线长,水产丰富,缅甸人除喜欢以鱼虾做菜外,还喜欢用鱼虾腌制成鱼酱或虾酱(ng-pi“额必”),在缅甸无论家庭贫富,人们每餐必以鱼酱或虾酱佐菜。笔者在缅甸学习期间,常听缅甸人说“没有鱼虾酱,就没办法吃饭”,“要想学会说缅语就得吃鱼酱,带鱼酱味儿的缅语才地道”,可以说“额必”成了缅甸传统饮食的一大标志。
1.3 各具特色的缅甸小吃
缅甸的传统小吃,种类丰富,独具特色,最有名的有拌咸茶、鱼汤米线及各式糕点。拌咸茶(l-phet thout“乐派豆”)是缅甸著名的风味小吃也是上等待客品。它由发酵的茶叶、炸蒜片、炸洋葱、芝麻、姜、虾米、炒豆子等拌匀后淋上芝麻油而成。与此类似的是发酵茶叶沙拉,做这道菜时,需要把发酵后带有酸味和微苦的茶叶与卷心菜丝、切片的番茄、炸得香脆的豆瓣、坚果和豌豆拌匀后,再泼上蒜油,加入切碎的辣椒。它既可以当作一道小吃,一碟开胃菜,也可以和米饭搭配在一起成为一餐饭。
鱼汤米线(monhin:ga:“馍亨嘎”)是缅甸人最爱吃的一种小吃,在大型活动中多用来招待客人,它既是小吃又可作主食。米线煮熟后浇上鱼肉、鸭蛋、黄豆粉煮制的汤,别有一番风味,有的人还会往里加油炸葫芦或油炸豆等。清晨,一碗鱼汤米线便成了标准的缅甸早餐。
除此之外,在缅甸街头或遍布大街小巷的餐馆小吃店中,我们常常可以品尝到各种独具风味的特色小吃。有用糯米烤制成的糕点(monhin:shwe gyi“馍哼随吉”),用白米做成的蒸米粉条(monbain:duan“馍拜到”),用糯米椰子芝麻豆油烹制的食品(ht-min:ni“特敏呢”),用米浆和豆粒煎制成的夫妻饼(也叫“情侣粑粑”khyit du mon),撒上椰浆的臭豆(th-nin:thit“德柠蒂”)压成的薄饼,黄姜粉糯米饭、马铃薯布丁和香蕉布丁及炸香蕉片等各种缅式素炸食品,各式的缅甸风味小吃有几十种之多。缅甸人平时的零食有棕榈糖、各种糕点,芒果、菠萝、木瓜、柚子、椰子、榴莲、山竹、红毛丹等各种热带水果。
2 印度文化对缅甸饮食文化的影响
不食牛肉是印度教习俗,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极为神圣,缅甸骠国时期受过印度教的影响,时至今日多数缅甸人忌食牛肉。1862年,下缅甸被并入英属印度后,在英国殖民政府的鼓励下,印度人能够很方便的移居下缅甸,1921年至1931年间,缅甸成为东南亚国家中印度移民最多的国家。到1921年,仰光的人口就达到了到100万人,其中有印度人约50万。二战前缅甸的首都仰光曾一度是极具印度风味的城市。
源自于印度的咖喱,大概也是因为印度移民的到来而由此在缅甸传播开来的,缅甸天气炎热、潮湿,烹饪中配入咖喱,既增加了食物的色香味,令人胃口大增,同时也能令食物保存更久,这正适合缅甸的气候特点,极受缅甸人的喜爱。缅甸饮食中,几乎每餐都有咖喱风味的菜肴,咖喱成了缅甸日常饮食中的一大特色。缅甸最为有名的印度风味,要数咖哩鸡油饭(dan baut)了,将米饭、咖喱、鸡丁、酥油等一块儿拌匀入锅中焖制,饭粒油润金黄,香气扑鼻。缅甸常见的咖喱菜肴还有油爆咖喱鸡、咖喱鱼(虾、蟹)、咖喱羊肉等。缅甸小吃中的印度抛饼(nan bya: 也叫“发面薄饼”或“甩手粑粑”)是印裔穆斯林擅长制作的一道小吃,薄饼有几种馅可以选,甜味的有香蕉、奶油馅,撒上白糖,又香又甜,皮脆里嫩,口感极棒。此外,还有“千层饼”(htat t-ya)均是受印度饮食文化影响的结果。
泡鲁达(pha lu da)是一种源自印度并又具缅甸特色的甜点,它用西米、紫米、木瓜冻、缅甸炼乳、奶油面包干、新鲜椰丝加上冰块做成,香甜扑鼻,神清气爽。其中的奶油面包干,泡在奶香浓郁的冰水中,入口即软,酥脆香甜,可口甜蜜。
休闲时缅甸人喜欢咀嚼槟榔,尤其是男士,来客时缅甸人也常用槟榔待客,槟榔盒成了家中的必备。缅甸槟榔包由茴香籽、儿茶、甘草、石灰、槟榔子包入槟榔叶中而成。槟榔味道辛辣,略带涩味,人们只嚼而不吞食,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牙齿的作用。在缅甸街头,随处可见售卖槟榔包或槟榔烟的小摊。据说,这一习惯最初是由印度传入缅甸宫廷,随后流传开来的。
3 中国文化对缅甸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缅两国山水相依,自古有着深厚的“胞波”友谊,早在先秦时期两国间就有了民间商旅交通往来的“滇缅古道”。从秦汉到宋代的一千年中,不断有中国人通过“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内陆水道”到达缅甸和中南半岛。这些商道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时期,南征交趾(今越南)一带的汉朝官兵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带到了中南半岛,至今缅甸和东南亚地区仍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缅甸人常吃的“糯米饭团”(kaut hnyin:htout)与中国粽子的外形及制作方法几近相同。
据不完全统计,缅甸现有华人华侨约250余万人,占缅甸人口总数近4%。缅甸华人华侨的祖籍主要以云南、福建、广东三省居多,主要集中居住在城市,缅北地区的农村中也生活着不少华人。华人华侨旅居缅甸,给缅甸的饮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瓷器和筷子的传入,改变了缅甸尤其是广大偏僻地区最初多以芭蕉叶等植物叶子作为餐具和以手指撮食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包子、饺子、馄饨、春卷、油条、豆浆、米粉、煎饼等食品也随华人华侨传到了缅甸人的生活中,并极大的丰富了缅甸的传统饮食。在缅甸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用米粉、油泼面(his gyaw khaut hswe:)或鸡蛋炒饭作为早点。午餐中人们还喜欢吃由卷心菜、菜花、胡萝卜、青豆、玉米笋、番茄、芡粉(玉米淀粉或木薯淀粉)和鱼酱等混合炒的什锦蔬菜(a-sein: gyaw)和什锦汤。汤圆(monlon:yei baw)是缅甸人喜爱的饭后甜品之一,华人风味的凉拌油葱面、闽南的炸豆腐、云南的米线都成了缅甸民众喜爱的小吃,缅甸人还从旅缅华侨那里学到了种茶、饮茶习俗,他们称之为“中国茶”。喝茶已经是现代缅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缅甸男人尤其喜好泡茶馆,喜欢就着包子、春卷等点心,品饮中国的红茶。
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缅甸语中的很多词汇直接通过汉语音译而来,如缅甸语里的筷子(“箸”tu)、油条(“油炸鬼” i kya kwei:)等词汇就是由我国的闽南方言借用过去的,缅文中的瓜子(kwasi)、豆腐(to hu:)、火锅(haw paw)、包子(paut si)、酱油(kyanyo)及云南的“米线”(mi:shei)等词,也是由中文直接音译过去的。粤、闽、滇烹调风味,风靡全缅,受到了缅甸人民的喜爱。中国的许多蔬菜、水果种籽也经华侨传播到缅甸,如包心菜、辣椒、蚕豆、油菜、杏、石榴、西红柿等,都在缅甸生根发芽,人们为了能与当地所产形体近似的物品加以区别,特在这些名称前统统冠以“德由”(缅语中国)二字。现如今在仰光和曼德勒等地的唐人街区均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华人餐馆,北京烤鸭和乳猪等受到了缅甸富裕阶层的欢迎。
4 西方文化对缅甸饮食文化的影响
1824年至1885年间缅甸先后爆发了三次英缅战争, 缅甸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英国人带来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饮食,西方文化由此对缅甸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西方人用餐时所使用的刀叉亦为缅甸人民所接受,无论在缅甸人家中还是餐馆里,常常可以看到人们用餐时使用盘子盛取饭和菜,然后左手持刀右手持勺或一手持勺一手持叉地各自开始吃饭,此种用餐方式又近似于西方人的分餐制。在现代家庭中,人们使用西方风格的高餐桌以及椅子代替了传统的矮桌,用餐时大多人已不再席地而坐了。
现代生活中缅甸人也喜欢以西式的面包、蛋糕、布丁等伴以咖啡或奶茶充当早餐。走进仰光等大城市的咖啡馆、西点店,你可以品尝到豆沙、椰蓉馅和奶香味的各式面包及各种口味的蛋糕。人们在吃面包时,也喜欢像西方人一样将面包置于盘中,然后用餐刀蘸取黄油、巧克力酱或各式果酱涂于面包上来食用。也有将卷心菜、生菜、水果等洗净切好置于盘中,拌上沙拉酱来食用的。
受英国人的影响,缅甸人在下午3点到3点半间有饮下午茶的习惯,饮茶时很多缅甸人也习惯于红茶中加入炼乳、糖或牛奶。除了可口可乐、七喜、雪碧、芬达、红牛、苏打水等饮料外,啤酒、朗姆酒、威士忌及葡萄酒等酒精饮料,也深受缅甸现代人的喜爱,目前缅甸也产制属于西方酒类的瓶装啤酒和威士忌。近些年,西式自助餐馆、意大利餐馆、法国餐馆也出现在了仰光、曼德勒等城市街头,三明治、汉堡包、煎牛(羊)排、意大利面、披萨、法餐等也受到了缅甸人尤其是精英阶层和中上层人士的亲睐。据报道,肯德基等西式洋快餐也已进入到了缅甸市场,并极受人们的欢迎。
5 其它文化对缅甸饮食文化的影响
缅甸与泰国毗邻,如:椰奶、鱼酱、柠檬香草(也称香茅草)等在烹饪中的运用也受到了泰国的影响,极具缅甸特色的椰汁面(on: nokhaut hswe:)、椰浆饭、椰粥、椰浆炖鸡肉等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泰式酸辣汤(泰名“冬荫功”)在缅甸非常受欢迎,在仰光街头还可以见到泰国人开的泰国料理店。此外,马来人和马来华人带来了不同风味的沙爹烧烤和各式糯米糕。
在日式餐馆中,缅甸人特别是精英人士和中上阶层的人可以蘸着芥末享用美味的寿司、生鱼片以及其他各式日本菜肴。在一些餐馆,人们还可以享用韩国烤肉、铁板烧等韩式料理。随着缅甸社会的逐渐开放,特别是在仰光等大城市,出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来自泰国、新加坡和日本的连锁餐馆,如由泰国投资的Kandawgyi Place,新加坡投资的Sedona和Traders,日本投资的Sakura等连锁酒店及餐馆,相应的饮食文化也逐渐为现代缅甸人所接受。
6 结语
从缅甸的饮食中我们可以发现缅甸人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融入了外来饮食文化,当然,缅甸民族几千年来自己固有的饮食文化才是主题。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饮食习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在缅甸这个极具东南亚热带风情的地域环境里,缅甸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积淀,逐渐形成了其鲜明的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缅甸饮食在保留该民族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和融入了外国的饮食文化,这极大的丰富了缅甸固有的饮食文化,使缅甸饮食文化呈现出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李谋,姜永仁.缅甸文化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贺圣达,李晨阳.列国志―缅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钟智翔,尹湘玲.缅甸文化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4] 姜永仁.缅甸文化结构及其特点[J].东南砬纵横,2002(4):77-81.
[5] 邵建平.缅甸的外国移民:历史、现状及其影响[J].红河学院学报,2014(5):94-97.
饮食文化概论范文5
一、培养目标: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使学生掌握烹饪科学理论、营养学、餐饮管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胜任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门人才,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及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修课程: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教育学、化学及化学分析、营养学、中医药概论、药膳食疗、食品卫生管理、酒店科学管理、食品营养分析、烹调工艺学、面点工艺学、食用动植物学、专业英语食品分析技术 饭店会计 中国饮食保健学 餐饮战略管理 菜点创新 烹饪卫生学 饮食文化等。
三、就业方向: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高职高专院校、中等专业院校的烹饪与营养专业教学工作;食品检验检疫部门、药膳或食品营养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医疗单位和疗养院的营养师;旅游餐饮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等。
(来源:文章屋网 )
饮食文化概论范文6
关键词:紫花苜蓿;文化;企业规章制度
中图分类号:TS252.5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阿鲁科尔沁旗传统奶食品加工业发展优势
(一)奶源品质优势
阿鲁科尔沁旗的天然草牧场成为畜牧业发展好地方。奶食品加工业基础原材料是奶源,只有奶源不断才会有不断的奶制品提供给人们使用。
(二)传统奶食制作工艺精湛
阿鲁科尔沁旗奶食品制造工艺独特,味美可口,制造出来的奶豆腐晶莹剔透,酸奶味甜,尤其是巴林右旗南部西拉沐沦河一带原奈曼苏木蒙古人做的薄模子奶豆腐味道微酸,吃起来酥脆可口,可解毒健胃助消化。巴林右旗民间有一句老话说;"常吃奈曼苏木的奶豆腐,能使人健康长寿。"有的人在加工奶豆腐进里面放一些麻黄果子、冰糖,红糖等,做出的呼如德酸中微甜,十分好吃。
(三)草原奶食文化积淀深厚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文化也越来越重视,每个民族都是有特色的文化气息,都期待更长久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我们有责任保护、传承并创新民族文化。创新创造了与众不同的而且独特的蒙古族奶食文化,研究奶食文化是现代人民研究的重要课题。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当中便产生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在一切礼俗活动中,当然蒙古族宴饮不能没有奶食,蒙古人通过各种礼俗、宴饮在不断的传承自己的奶食文化。
(四)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势
阿鲁科尔沁旗的草原生态环境适合于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天然草牧场。在阿鲁科尔沁旗草原牧区,适于牧草的生长,适于畜牧业的发展,适于奶食品的加工制造。阿鲁科尔沁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势造就了草原的生态环境的优势,从而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人民能制造出品质优质的奶食品。
二、阿鲁科尔沁旗传统奶食品加工业的劣势
(一)管理劣势
1.管理创新薄弱,制度不健全,职工激励不够
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有很重的份量的,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适合与不适合,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阿鲁科尔沁旗奶食品企业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导致管理体制混乱。企业员工的薪酬激励不足、工作环境差、员工社会地位低、员工的培训重视不够、缺乏软激励机制等等出现很多现象致使奶食品企业发展落后。
2.科技创新能力差,科技兴局战略薄弱,企业的竞争能力低
阿鲁科尔沁旗奶食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阿鲁科尔沁旗奶食品加工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了研发机构或研发技术中心,但只是挂牌子,搭架子,装潢门面的摆设而已,取得真正成果及发挥作用的很少。阿鲁科尔沁旗奶食品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缓慢,部分企业仍然是简陋的生产条件,破陋的工艺设备,落后的技术测试质量手段,也没有自己的新技术,从而造成企业竞争能力衰弱的现象。
3.人才战略实施强度低,推动分局的持续发展不够
企业要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专业人才支撑,也就是人力资本,是企业要想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必须有较高的管理人员的基础。目前企业中经营管理者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整体的素质偏差,使员工不能积极主动性去工作,无能力开拓新的市场,管理者不能很好的给出决策及管理水平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才战略实施强度低,不能使企业快速发展进步。
4.信誉度低,发展步伐缓慢
奶食品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没有同意的生产标准和规格,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少,带动能力不强,市场拓展能力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难以在社会中形成竞争优势,发展步伐非常缓慢。在发展中应该尽快以诚信为先的实施品牌效应,再者把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特色为核心在市场中打造出来,占有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
(二)技术劣势
小企业,条件不好,技术水平相对也不高,研发能力差,再加上研究开发具有很高的风险,小企业相对承担风险的能力也低,所以在发展中奶食品中小企业较弱小实力制约着其技术创新。
1.弱小资金实力制约奶食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过程要经过技术观念的创新、新技术水平的形成与完善、实际应用与扩散三个基本阶段。而对这三个阶段所必需的研究开发资金:调研费、研究设备费、人工费、测试费、试制费用中小奶食品加工企业没有实际能力承担。
2.高额技术管理成本制约奶食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管理成本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的交易成本,二是技术的专利保护成本
3.技术交易成本制约奶食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奶食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技术交易成本内容有:组织成本、技术信息成本、签约成本、执行成本等。而这些成本时时刻刻影响制约着奶食品中小企业的发展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制造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的必由之路。
三、营销劣势
(一)奶食品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奶食品品种单一,奶食品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
(二)营销渠道的选择问题上,对中间商的依赖程度比较大
(三)奶食品企业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四)企业很难对消费者提供全面、及时的售前、售后服务
四、品牌劣势
企业资金小,规模小,品种单一,没有自己的品牌,体现不了价值,对草原品牌的滥用现象很严重问题时而出现。阿鲁科尔沁旗大部分企业将从伊利、蒙牛运来的奶油通过更换包装方式,挂上自己品牌来卖的现象泛滥。阿鲁科尔沁旗奶制品企业声称自己产品是草原品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市场上比比皆是。这些都影响着阿鲁科尔沁旗奶食品产业的长远规划与发展,损害了真正奶食品市场上的信誉度与利益。每一种品牌都是代表着消费者地某一特定商品的认知度与信誉度,表现的是消费者对某一产品的在市场上的认可它的价值,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品牌知名度上去了也就意味着此产品的销售面广、有了利润等,产品的附加值就高。但是现在阿鲁科尔沁旗奶食品产业不是如此,虽然拥有知名度的奶食品品牌但是品牌价值体现不了。
参考文献:
[1]刘勇.蒙古族的饮食文化[J].科技咨询导报,2007(3).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