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提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复习提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复习提纲

历史复习提纲范文1

关键词:灌注桩;钢筋笼;上浮;处理措施;技术要求

0 前言

灌注桩是当下建筑工程普遍使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在房屋建造、水利工程、桥梁建设等施工项目中的应用广泛。由于灌注桩的施工场所集中在地面以下,其施工效果无法直接观察验收,使得灌注桩成为了极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建筑。在灌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灌注混凝土钢筋笼上浮现象时有发生,少则上浮几厘米至十几厘米,多则上浮几十厘米甚至过米,直接影响灌注桩的质量,现对灌注桩钢筋笼上浮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进行必要的防范措施,以保证灌注桩的成桩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进行。

1 钢筋笼上浮的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灌注桩钢筋笼上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灌注混凝土时对钢筋笼产生向上的合力大于向下的合力,从而导致钢筋笼上浮。在施工过程中,钢筋笼所受向上的力主要有泥浆和混凝土拌和物的浮力及其向上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混凝土向上运动产生的动能传递给钢筋笼而表现为向上的顶托力、施工操作不当而产生的其它外力等。向下的力主要有钢筋笼自身的重力以及对钢筋笼采取的一些固定措施而产生的反力。

1.1 浮力的影响

施工时桩孔中的泥浆必然会对钢筋笼产生向上的浮力。根据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泥浆的密度和钢筋笼的体积有关,在钢筋笼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密度就可以减小浮力,因此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好桩孔中泥浆的比重、含砂率等指标,避免泥浆密度过大。

1.2 摩擦力的影响

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相对钢筋笼向上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力是引起钢筋上浮的重要因素。根据动摩擦力计算公式F=μN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滑动摩擦系数和正压力有关,而滑动摩擦系数与混凝土材料及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如果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过短,初始灌注的混凝土过早具备一定的强度而加大对钢筋的握裹力,从而提高了混凝土材料的滑动摩擦系数,摩擦力也就越大,因此施工时应控制好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此外,导管与钢筋笼在混凝土中的公共埋深也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公共埋深越深,其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也越大,混凝土向上流动产生的摩擦力也就越大。

1.3 顶托力的影响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灌注的混凝土落至桩基底部时,混凝土势能转化为向上运动而产生的动能。当混凝土粗骨料在向上运动而撞击钢筋笼时,会有一部分动能传递给钢筋笼,表现为对钢筋笼产生向上的顶托力,这是导致钢筋笼上浮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施工时应尽可能减小混凝土向上运动产生的动能,进而减小顶托力。

(1)灌注的桩基混凝土势能越大,转化为动能就越大。

(2)根据动能公式Ek=mv2/2可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混凝土灌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因此减小混凝土灌注时的势能和控制灌注速度都可以有效减小顶托力。

2 防止钢筋笼上浮的处理措施

通过以上对灌注桩钢筋笼上浮影响因素的分析,可在施工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避免出现钢筋笼上浮的现象。

2.1 施工构造要求

在制作钢筋笼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构造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上浮。一些常见的防止钢筋笼上浮所采取的构造措施有:

(1)避免钢筋笼使用过多的钢筋接头,主筋也尽可能顺直,以减小混凝土上升时对钢筋笼的顶托作用。

(2)钢筋笼底端尽可能靠近桩孔底部,必要时可将部分钢筋笼主筋延伸至桩孔底部,并在钢筋末端设置弯钩,利用初期灌注的桩底混凝土来锚住钢筋笼。

(3)在孔口处利用重物反压钢筋笼,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固定措施,当钢筋笼出现上浮的趋势时就可以提供向下的反力以抵消上浮力。

(4)在钢筋笼底端设置混凝土预制块。

(5)导管表面应尽可能光滑,且尽量不要使用法兰盘接头。

2.2 泥浆和混凝土材料技术要求

控制好混凝土混浆的技术指标对减小浮力和摩擦力,防止钢筋笼上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灌注混凝土前,应先通过置换孔内的泥浆来进行清孔作业,将孔内残留的岩粉和钻渣尽量排出孔外。置换的泥浆中粘土塑性指数应≥15,清孔后孔内泥浆的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03~1.10之间。灌注混凝土时应避免发生掉块或孔壁坍塌等现象,以防止泥浆变稠凝结而加大泥浆的密度从而导致浮力增大。

对于混凝土,要严格控制其初凝时间,必要时可掺加适量缓凝剂。同时要求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以保证混凝土灌注时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减小滑动摩擦系数,降低摩擦力。一般情况下,桩径1.5m时,混凝土坍落度宜为16~20cm。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和坍落度应综合考虑气温、运距及灌注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影响。混凝土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2.3 混凝土灌注速度的要求

混凝土灌注速度是影响顶托力大小的主要因素,灌注速度过快会产生过大的顶托力而导致钢筋笼上浮,但如果灌注速度过慢,随着时间的增加,首批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也会导致摩擦力增大,特别是如果超过了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首批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而与钢筋笼粘结在一起,随着首批混凝土的上升,钢筋笼也被携带着一起上浮。因此合理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是解决钢筋笼上浮现象的重要对策之一。

(1)由于当上升的混凝土接触到钢筋笼底端时,钢筋笼受力面积最大,因此在初期灌注的混凝土时应尽量降低灌注速度,减小混凝土上升时产生的动能,进而减小传递给钢筋笼的能量,起到减小顶托力的作用。

(2)当钢筋笼底端在导管底口以下有了足够的埋深后(一般为2m左右),可以适当加快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应当注意的是在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以减小动能传递的同时,不得使灌注时间超过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2.4 灌注混凝土操作技术要求

灌注混凝土施工操作方法对顶托力的大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操作得当就可以有效减小混凝土对钢筋笼的顶托作用,避免钢筋笼上浮。

(1)在灌注首批混凝土时,要求导管底口埋入混凝土的深度≥1m,且灌注工作应紧凑,连续不断地进行,每斗混凝土灌注时间间隔尽量缩短,严禁中途停工。

(2)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上升至距钢筋笼底端1m左右时,减少混凝土出料量,尽量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

(3)当混凝土顶面上升到距钢筋笼底端4m以上时,将导管底口提升至高于钢筋笼底端2m以上,使钢筋笼在导管底口以下的埋深≥2m。此时从导管底口流出的混凝土不再对钢筋笼底端产生顶托作用,反而因流出的混凝土的冲击而产生向下的压持力,随着混凝土的持续灌入,压持力继续增大,对防止钢筋笼出现上浮现象更为有利。最后,后续的灌注工作可按常规方法操作,但要合理控制灌注速度,并及时提升和拆除导管,严格控制导管在混凝土中的埋深,一般≤6m。此外还要注意使导管尽量位于钢筋笼正中心,防止在提升导管时出现挂笼现象。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灌注桩混凝土施工时,筋钢筋笼是很容易上浮的,进而导致桩基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相关人员应在正确分析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筋笼的受力状态的基础上,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归纳,结合合理的处理措施,将每个工序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尽最大努力杜绝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历史复习提纲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有序开展,教育改革的发展标准,更加关注高效的课堂教学。高中历史复习策略的探究,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历史复习效率,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而且对于学生提高高考历史成绩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在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积极的探究高中历史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的重要性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历史知识相对较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较多,相对而言,历史知识的复习时间较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历史知识的复习效率,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学习状态,积极的探究有效的历史复习策略,并指导学生有序的进行复习,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一)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掌握考纲

在高中历史复习中,历史教师应结合历史课程复习的进度,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掌握考纲。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使学生在掌握考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重点考察知识的范围进行复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复习效率,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历史课程复习的重点,树立学好历史课程的信心。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复习的进度,积极的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历史考纲。

(二)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也是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历史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端正历史复习的态度,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课程复习的重要性。其次,在历史课程的复习环节,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有效的帮助学生舒缓复习的枯燥感及难度,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提高历史课程的复习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重视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这一复习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复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是提高高中历史课程复习的效率的关键。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需要历史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历史课程考纲的要求,划分出复习的范围,针对复习的范围,制定复习的计划,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非常重要。

(四)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

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是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历史课程复习活动中,通过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合理规划复习的进度,有利于学生按照计划有序的进行复习,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复习策略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进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作为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重视探究高中历史复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课程的复习效率,使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复习方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高中历史复习策略的探究及应用,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复习效率,使之可以更好的学习历史课程。

作者:王方 单位: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翁正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马晓丽.浅谈高中历史学科的有效复习策略[J].天津教育,2013,(16).

历史复习提纲范文3

【关键词】港口物流 综合服务 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各地区所发展依托的资源和要素各具特色,沿海城市具有天然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依托海洋资源和便利的对外港口条件,更有利于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沿海城市港口的港口贸易和业务往来会比较繁忙,因而港口物流运输和服务的要求会更高,对于沿海城市的港口而言,建立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沿海城市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评价要素

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港口物流的竞争已经开始由成本差异性竞争逐步向服务差异性竞争,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指标是影响物流服务的重要因素,高效的河流和河海运输以及水路与铁路、水路与公路、水路与航空交通运输网络都极大地扩大和延长了城市港口对于内陆和境外的辐射范围。沿海城市建立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评价体系评价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港口运输量的量化指标。港口物流的货物吞吐量是衡量城市港口物流能力的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评价标准要素,很多城市港口每天的货物吞吐量较大,运输流程也是十分复杂,其中最为有效和简便的方法就是将每天在该城市港口进行吞吐的总量进行数据统计,通过数据对港口的物流运输做数字化处理,这样对于港口的物流总体状况能有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也更利于港口物流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

(2)港口物流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于沿海城市港口的物流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要求的指标要素很多,因而不可能将多有的指标都进行罗列来对城市港口的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进行评价。这就要求对于港口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评价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将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关系的评价指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为评价参考标准。

(3)港口物流评价要坚持与时俱进。由于世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于港口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要求也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和特殊化,而且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城市港口物流服务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因此,对于城市港口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评价而言,也要依据当前的时展特征和要求,评价服务体系和标准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不断向前推进。

二、沿海城市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用

(1)扩大港口物流吞吐规模。港口物流的规模主要是指港口的物流吞吐量,港口物流吞吐量则包含港口物流货物和集装箱的吞吐量以及运输覆盖的范围。当前的物流运输船舶的容量和运输能力都不断趋向于大型化发展方向,因而对于城市港口而言,建设大型船舶的航道能力也是港口物流能力的要求,只有适应当前物流运输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好港口运输。而且由于网络购物等因素的发展,最近网络物流发展容量极为庞大,因此对于城市港口的物流运输来说,单个港口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支撑和维系港口运输,必须要与城市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网络进行协作,扩大城市港口资源的辐射能力,提高城市港口的资源利用。

(2)完善港口物流配套设施。港口物流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港口的货物集散的机械设备、港口的泊位能力、货物的存放仓库和产品的加工设备。港口的物流运输能力和港口作业能力具有直接的关系,而港口作业能力则直接取决于港口的机械设备,只有港口货物集散的机械设备更为先进、机械工作效率越高才能有效推进港口物流作业能力。港口的泊位能力越大,对于大型船舶的停靠吸引力就越强。当然,港口的货物存放仓库面积和条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提高仓库的存放条件和扩大存放货物的面积才能更进一步吸纳港口物流货物。在港口物流的设施中,还需要有对港口物流货物的加工能力,比如说完善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包装损坏、对不同地区的商品、零部件进行加工,从而达到提升在物流产品过程中的出现的产品附加值,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效果。

(3)提高港口的物流运作能力。港口物流运作能力主要是指对于港口存放货物的管理能力、物流的信息传输、物流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对于城市港口的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来说,港口的物流运作能力更像是港口的“软件设施”,因而在港口的物流操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采用更为先进的管理组织方式对港口的物流进行资源的整合,从而降低港口的管理成本,提升港口的物流绩效水平。

三、结语

沿海城市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是港口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港口的物流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因此沿海城市要抓住港口物流发展的机遇,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促进沿海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继红,徐祥铭,蒙健,韩玲冰. 沿海城市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与应用[J]. 上海管理科学,2014.

历史复习提纲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特点;复习方法

一、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

高中历史学习应遵循这样的公式:整体―局部―整体。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每一专题历史知识给后人的启示。再去探究部分,一定要在全面熟悉和识记基础知识点包括课题、节题和框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点一线一面”的结合,以此为前提,突破重点。不留下任何知识死角。最终达到结构化历史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整体。

1.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体系必须注意三点:①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以时间为序列的纵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②把每一人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是一幅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③打破教材的编排程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

2.各个历史专题的总结

历史专题的总结在高中复习阶段至关重要,通过阶段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构建各个专题的知识结构。例如中国古代史先秦的阶段特征总结:

先秦:【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原始民主制―分封制和井田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

①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②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③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④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阶段复习方法

根据学科复习特点,以及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高中历史阶段复习比较有效的方法。

1.目录记忆法

从目录来复习,纲目明确,可以总体把握,做到宏观心中有数,居高临下全面看问题。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2课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第3课 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专题二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6课 雅典民主

第7课 罗马法

2.提纲复习法

根据目录的线索,整理出每一个单元的复习提纲,把整个的知识点整理、归纳、系统化。如阶段复习特点里提到的总结方法。

3.结合习题综合复习法

复习一单元后,可以重新翻阅本单元习题,再一次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

4.反复复习法

根据记忆遗忘规律,经常反复及时复习,就遗忘得很少,否则就忘得很多。

当然,迎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应联系学生实际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高中历史新课程需要每位历史教师付出努力,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复习提纲范文5

一、历史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授课)

这是高中历史最基本的课型,也是最常见的课型,即教授新课。基本方法是采用“1251”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精讲20分钟,反思训练5分钟,自主消化10分钟。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对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提纲,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并辅助以学案。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学习,掌握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2、学案上基本内容的填写以课下为主,课堂上整理记忆知识为主。

(二)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知识梳理,点拨归纳,解决疑难(20分钟)

1、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解决自己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和疑惑问题,重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好指导。

2、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精讲,点拨归纳,解决疑难,突破重难点,重在方法的指导上。

3、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进行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典例剖析,练习巩固(5分钟)

1、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进行同步目标的巩固训练。或由学生自己编写训练题,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记忆更清晰。

2、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教师要检查练习效果。

3、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

(四)自主消化(10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效率的提升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强化知识记忆,沟通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自己真正理解记忆的知识,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永久的痕迹。

二、历史导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导读课也即“自学导读课”,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学导读法”教学更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去听、去读、去学、去思、去说,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以“指导阅读组织讨论引导交流重点启发反馈总结练习巩固”为基本结构的“自学导读学习法”。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一)出示导读提纲,指导阅读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出示导读提纲,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学生结合导读提纲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做好标志,以待小组讨论时商议。

(二)组织讨论

在学生阅读并独立归纳要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要以问题形式出现,要有针对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每组指定一位学生记录讨论后的结果,以待全班进行交流时阐述。

(三)引导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指定一位学生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在此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结果作评议,肯定成绩,并进行适当的指正。

(四)重点启发

“自学导读课”的主要思路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看不懂的,由教师去讲解。在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后,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启发,精讲学生讨论后仍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并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师生可以互相质疑,以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反馈总结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教师可指定几位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教师进行肯定、补充或纠正,并且板书出课文的知识要点及线索,使课文知识系统化。

(六)练习巩固。辅助适当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三、历史阅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如2008年高考的天干地支、2010年高考的五行相克等知识,这些知识教材都没有,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历史阅读课型就是要求大量阅读课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类课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1、教师指导是关键。我们提倡“海量阅读”,“快乐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制定阅读计划,阅读哪些历史书籍,如何与教材、高考联系,阅读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防止学生借阅读名义看不该看的书。像专家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100部书,四大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或历史书籍。

2、学生课外自我阅读是主体。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生要制定阅读计划,每星期阅读一点,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必有所获。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摘抄,注意积累,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和摘抄情况。

3、教师安排专门的课外阅读课,但必须指定阅读内容,拟订出阅读提纲,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问题来带动。为检查阅读效果,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检测,问题力求题型多样,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手段。师生可以共同阅读、讨论历史知识、质疑历史。阅读时既要注意基础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联系,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历史讲评课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从学生做题中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术、习惯、规范等方面的缺陷进行教学矫正的一种课型。

(一)教学目的

1、抓住学生训练中暴露的知识缺陷,回扣知识,夯实基础。

2、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方法,总结一般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题能力。

3、抓住共性问题,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和考试技术,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课堂结构

1、试卷评价。包括试卷的总体评价、难易度、知识点的考察,错误因分析和归类,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这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

2、出示学习目标。错题本身不是教学目标,解决通过训练诊断出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3、分析讲解。找准错因,师生互动分析,着眼目标达成。

(1)析错例。引导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抓住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2)讲思路。引导学生把握题型特点、题目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解题的突破口、思路。要重视从错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背景切入。

(3)找方法。抓住典型题目,分析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探规律。即归类讲解分析,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流程,纵横联系,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5)求变化。讲评试题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力求一题多变。如对考察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训练设计;对原题的设问方式、限制条件进行变形设计。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分析比较、正误对比,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做题能力。

(6)求规范。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向规范化再要一个分数段。

4、补救、强化性训练。学生做错的试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熟练掌握,需要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再精选一些习题,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补救训练,以练促思、练中悟法。

5、总结。以应用为目的,总结学生错误的原因,归纳类型题的做题方法和规律,力求学生不再重蹈覆辙,力求满分卷。

(三)几点说明

1、 高质量的试卷批改是讲评课的前提。

2、 坚决禁止对答案式、就题讲题式的讲评方法。

3、 讲评过程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讲是精讲,要在知识、方法、思路、规律;防止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去审题、去分析材料、去动手组织答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分析归纳。

五、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复习课包括日常学习中的单元复习和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复习课要切实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教为主导体现在评析、点拨、引导归纳;复习课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读思考、归纳构建、训练总结;训练是复习课的生命线,无论是知识巩固、体系构建,还是能力提高,都要在训练中完成,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训练的目的是巩固知识。

(一)历史复习课的目的

1、夯实“双基”。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检测,使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

2、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

3、培养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

(二)课堂结构

1、学案(提纲)导学。教师课前首先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强的导学提纲(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交待自学任务,让学生依据导学提纲先行进行复习。(复习提纲的内容主要有:考点分析、目标要求、知识结构、训练题组)。教师收集反馈信息,依学定教,确定教学目标。

2、出示复习目标。主要是对知识点掌握与应用的要求、标准。复习内容本身不是教学目标。

3、复习目标问题化、情景化,以问题带复习,以应用带复习。进行基础性诊断训练(精选基础性、典型性题目),或把课本内容题目化,覆盖重点、易混淆知识点和常规解题思路、方法、题型。

4、精讲点拨,构建体系。针对诊断情况进行精讲。精讲内容主要是复习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讲要讲出新意,要在“知新”与“提高”上有所突破,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深化教材;师生一起归纳、梳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5、强化训练。精选典型性、针对性的试题,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总结。根据复习目标归纳、升华,形成知识、方法体系。

(三)几点说明

1、克服两种错误的复习方法。复习课的知识点需要串讲,但不能以讲授代复习,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也不能对学生实行大撒把,任务布置后,教师不管不问。这样做,复习效果会非常差。

历史复习提纲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方法 教学 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初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一、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记忆和练习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