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管理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仓储管理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仓储管理机制

仓储管理机制范文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图书馆 知识管理

[分类号]G202

在对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研究和探讨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出新的方向,发现已有的不足。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MIS)作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产物,只关注信息资源本身的处理与管理,忽略了与信息资源收藏有关的空间地理信息、信息资源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他地理要素间的联系。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同时,其空间布局的数字化也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现实中图书馆的发展与日常活动也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空间管理方式。上世纪60年代起,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之中。

1 GIS及其在图书馆界的应用

1.1 GIS的概念

GIS自诞生以来就存在很多的定义。一般认为,GIS应用软件是允许用户创建人机会话,分析空间信息,编辑数据、地图并展示所有这些操作结果的工具。著名的GIS应用软件开发公司ESRI在其主页上这样描述GIS的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将硬件、软件及数据整合起来以获取、管理、分析及显示各种形式的地理相关信息。它可以让我们以地图、报告、图表等各种形式观察、理解、解释、形象化数据从而揭示其关系、模式和趋势。

1.2 GIS的功能

可以理解为,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整合空间相关信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采用模型分析方法,重组为特定的知识信息,为研究和决策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它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涉及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将地物的点线面位置、空间关系组织到数据库中,既便于计算机处理又方便用户查询。数据管理实际上是采用如关系模型、层次模型或网状模型等,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空间的查询与分析。空间查询包括位置、属性、拓扑等查询。空间分析包括地形,网络,叠加,缓冲区、决策数据等。

・图形的显示与交互。一方面将已获得的地理空间数据经过空间可视化模型的分析,转换成直观的二维或三维图形图像;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用户所需的相关属性数据借由空间数据的内部关系加以显示。

1.3 GIS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概况

GIS在图书馆的应用已有近20年的历史。得益于数字地球概念的优先提出和战略性重视以及GIS研发的领先性,西方国家对于数字化地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较为全面。因而,国外图书馆界应用GIS一直以来多着眼于图书馆建筑之外的一定范围,如街区、城市乃至国家。主要方式是图书馆向公众提供地理信息相关服务,或分析图=B馆及其用户在一定社会范围内的关系等。如用以评估和剖析图书馆辐射范围内社会经济特性,描绘公共图书馆用户空间分布,通过人口数据分析图书馆潜在用户以改进服务等,高飞等人在其文中介绍了美国部分图书馆在CIS资源建设及信息服务上的应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图书馆内,Xia在其文中提出了以GIS作为图书馆空间管理的解决方案,并尝试通过分析GIS馆藏空间数据与读者借阅记录,针对读者的借阅行为改善书架排布。

我国对GIS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关注较晚,目前主要关注点在图书馆空间管理与馆藏资源管理方面。如沈健针对GIS在图书馆空间管理及馆内阅览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高飞亦描述了GIS馆藏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

1.4 当前应用的不足

地理信息系统也许仅被当作地理信息储存、获取及显示的工具,高飞等人在总结检验图书馆GIS服务的效果时提到,对于很多图书馆来说“GIS服务”就是收集、维护、保存和构建空间信息。然而G]S真正的价值在于依据现有数据间关联完成一定模型分析,生成新信息并加以展示,这种功能往往能解答一些原本并未存在于数据中的问题,这就是GIS的分析与决策辅助功能。

2 利用GIS进行知识管理

GIS相对传统MIS具有显著优势已不容置疑,深入发掘GIS的功能潜力应当成为下一步发展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说传统信息管理系统对应的是信息管理,那么GIS将扮演知识管理承载者的角色。知识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出现的一种的新理念。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创新的SECI(Socialization,Extem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模型,即显性与隐性知识的产生、转换、表达及组合的过程。在可视化研究领域,Eppler和Burkard认为除了传播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更高目标在于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2.1 实现GIS的知识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主要意图在于对既有主客观信息进行抽象、归纳与重组,将新的认知在个人或组织间进行传播与反馈,此过程不断重复产生了一种认知的繁衍与进化。将GIS作为知识管理的承载平台,需使其具有一定的抽象、归纳与重组能力,再通过可视化表达,完成读者与读者、读者与馆藏信息以及馆藏信息之间的交互。此处引入几个概念作为构建分析模型的重要依据:

2.1.1 单元网络和二元网络此两者的概念来自于复杂网络,是一种对包含大量属性个体及个体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系统的抽象。近年来涉及到了科研合作网络、信息检索、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等情报学领域。二元网络一般被认为包含有两类节点,并通过一定的关系相连接。图书借阅过程中,每本书和每个读者都被认为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如果某位读者借阅了某一本书,即在网络中相应节点间建立联系而形成一个二元网络。同时,不同读者间借阅同本书,不同书籍被同一读者借阅,均可形成关于读者或书籍的单元网。傅林华及洪少春对上述的图书借阅网络模型进行了研究。洪少春对单元读者网络的聚集系数进行了计算,认为大部分读者的借阅兴趣一般限于某一两类的书,读者可按照读书兴趣划分。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读者的借阅行为发现读者的群体性阅读趋向,通过推荐热门书籍达到分享阅读经验、促进关联性知识传播的目的。同时,读者借阅行为中还有更多的潜在关系值得探讨和研究。傅林华、洪少春均发现了图书借阅网络的单标度性质,其具体成因二位研究人员也并未得出结论。另外,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在借阅关系网络中的表现值得研究。所谓小世界性是指网络同时具有较高的聚簇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较高的聚簇程度促成了节点间相互的信任和

更紧密的合作,从而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和准确度。最短路径的存在使节点可以从较远的节点处获取与既有信息不同但具有一定相关度的信息。那么,借阅关系网络中最短路径是否可以帮助揭示和促进拓展性阅读,是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2.1.2 本体间映射及领域本体 上文我们认为,知识管理的主要意图在于对既有主观或客观信息进行抽象、归纳与重组,本体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要求。赵英、雷强在其文中研究了数字资源整合的贝叶斯本体映射方法,在不同的本体中计算其概念节点之间的相似度,使得同类本体可以互相对应及转化以完成知识共享的任务。同时,抽象与归纳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于既有信息的一种过滤。易明、王学东提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过滤模型。模型依据不同用户对资源库中相关资源的评价,分别将资源和用户进行转化、聚类形成用户组及概念集,同时考虑使用户兴趣的相似性在同用户组间最大化,在不同用户组间最小化,并利用聚类的质心点矢量来表征评价值。该模型通过转化、聚类形成不同的过滤函数,或直接利用针对某一读者形成的过滤函数来剔除没有价值的资源。

2.1.3 情景用户模型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将新的认知在个人或组织间进行传播与反馈,这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个性化服务。袁静描述了基于本体的个性化检索及推荐服务,在构建个性化用户模型时考虑显示构建和隐式构建。前者是本体库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分析,返回并让用户自行选择符合需求的实体概念,从而构建用户模型。隐式构建则是通过挖掘用户浏览行为和所访问页面,进行需求分析并借助本体库中规范化的概念自动构建用户模型库。当用户发出检索请求时,其最近活动创建的用户情景模型与查询请求同时提交到服务器,检索结果依据与用户情景模型的相似度进行重排序后返回给用户。上述基于本体的情景用户检索及个性化推荐服务,既包含了资源的匹配,又使得相近兴趣的用户群体之间可进行相互推荐。

由上述几种模型概念可看出,当前对于读者借阅行为及信息检索的研究中,群体读者特性、信息资源的聚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注的重点。利用复杂网络研究借阅关系更为基本和直接,读者与书本间的联系可能直接依附于某一本书的图书分类法,而基于本体的研究方法则建立在将不同的信息资源抽象聚类的前提下。无论以哪种研究作为切入点,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揭示人与人、资源与资源、人与资源间的潜在联系,进而为将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传播速度创造条件。研究中所采用的理念、算法等,可以作为利用GIs进行可视化知识管理的一个先决条件。

3 馆藏GIs流程及知识管理功能实现

3.1 馆藏相关信息数据库的形成

从数据的获取、数据的编辑、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空间的查询与分析到图形的显示与交互,GIS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统一且相互关联的。首先,需要对大量文字、数据属性及各种图件进行处理,形成的属性数据编入属性数据库,而各种矢量化后的图件资料,进行点线编辑、建立拓扑关系并编人矢量数据库。可以数字化的图件资料,在扫描及栅格化后编入栅格化数据库。栅格数据库、矢量数据库以及属性数据库三者经过统一的数据转换处理及属性挂接后再经由格式转换,最后形成一个馆藏相关信息数据库,如图1所示:

该数据库中,空间数据在逻辑上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构建。建筑区域、功能区域、楼层、基础设施、书架、借阅室等依照空间坐标的相关性分别存储于不同的图层之上。各图层又根据不同内容或以楼层为基础划分成不同的图层集,从而明确各要素问的空间关系。属性数据根据是否与空间信息相关分为两种,其中空间相关属性信息一般是对空间实体描述,如名称、类型、位置、编号等;空间信息无关的属性数据则诸如读者信息、借阅记录、著录信息、本体信息、固定资产信息等。

3.2 馆藏信息的关联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关联将不同馆藏信息联系在一起并使其具有逻辑性,使得不同性质的数据库可以相互链接。将矢量、栅格、属性数据整合在不同的层面上,更是以后进行模型建立与计算、辅助决策的关键所在。下图总结了一些常见信息及部分信息间的关联(见图2)。

图2中,除各个数据库所包含的信息间存在联系外,读者与馆藏可以通过借阅记录关联;馆藏的领域本体可以和读者信息关联;文献资源通过分类号与书架关联;设施、楼层、区域、书架等可通过指定的标识号关联等,在此不再赘述。在GIS系统中,关系型数据库的作用就是使得空间信息和网性信息可以互相成为检索依据。

3.3 以知识管理为目的信息查询方式

在明确馆藏相关因子及其关联性后,依据前文所述的几种模型所采用的算法与函数构造约束条件,同时利用GIS组件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以实现知识管理为目的信息查询方式。基本框架示意如图3所示:

用户提出查询要求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对相关属性数据进行检索,如具体某一本书以及任意的空间设施,或同时采集用户的情景记录对比相关情景模型形成情景用户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用户检索词的语义分析或者直接对应本体查询,在由属性数据中归纳的诸多本体及用户模型映射集合、聚类产生的领域本体中进行匹配。亦可以通过事先由借阅关系生成的单元及二元网络模型进行节点匹配以寻求其他相关节点信息。在此基础上,检索反馈给读者的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图书馆GIS所检索出的文献信息和空间位置,更为重要的是将知识间的关联性展示在读者面前。其他相近专业、学科的读者都在关注什么问题,哪些的文献可以对当前的学习提供额外帮助,哪些知识需要被进一步认识,研究可以向什么方向拓展,可能从何处发现研究交叉的灵感,这些都是读者更加渴望了解的内容和期望的知识获取渠道,也是符合野中郁次郎SECI知识创新模型的知识管理方式。从文献角度看,原本侧重点不同或专业性较强的文献资源,被相关专业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读者关注和借阅几率也将大大提高,从而了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无论采取何种查询方式,单一或综合,相关空间属性信息都将与所检索的结果一一对应,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后高亮显示,从而实现反馈给用户文字信息的同时完成空间图形的展示与交互并初步实现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当然,也可以加入最佳路径的算法模块和对RFID的支持,直观的向用户提供精确导航,进一步提高读者利用馆藏文献的效率。

4 结 语

本文从GIS在图书馆界的应用现状着眼,通过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介绍复杂网络、本体、情景用户模型在个性化信息检索方面的作用等,试图寻找一种将GIS馆藏空间管理强化为GIS馆藏知识管理、扩展知识传播范围、加速知识传播速度、提高图书馆使用效率的途径,并对可能采取的应用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仓储管理机制范文2

【Abstract】Geophysical equipment can determine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 the storage conditions of the oil and gas, and it can be used to achieve the efficient oil production. Therefore, we must introduc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intelligent storage management.

【关键词】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Keywords】 petroleum; geophysical equipment;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storage; system design

【中图分类号】P631,P61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32-02

1 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

1.1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应用现状

1.1.1 国外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现状

物联网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①大型机和主机联网;②台式机和笔记本的联网;③手机等其他一些移动设备的互联;④插入式的物联网发展。对于物联网的研究,美国提出了智能化基础设施,在智能化电网;智能互联的建筑取得了很大发展。欧洲则提出了微电子传感器技术。

1.1.2 国外物探设备管理现状

在国外,物联网在石油的开采上面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市场中,物联网正不断在实践中开发,油田得益于物联网的发展,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物联网油田系统,国外的某些油气开采公司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石油开采设备实行了数字化的管理,淘汰了原有的人工记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设备管理变得简单规范合理。

1.2 国内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这几年经济的发展,及党和国家对物联网技术研究的支持和重视,物联网技术总体在我国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在有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还有可满足无线传感网;无线局域网;有缘射频识别技术,等特殊应用的“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进一步推进了物联网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超市管理、农业的自动化管理、电子医院、图书馆的管理,还有一些其他的交通收费设施等等。

1.2.2 国内物探设备管理现状

由于数字化油田的发展尤其是在石油的生产环节提高了其极大的生产效率,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现状是油田的管理环节我国的物联网应用总体还是一片空白,不过随着物联网油田建设的发展,一些石油企业在管理环节也开始慢慢的引进互联网,如大庆油田利用物联网进行某些数字化管理,但大部分的石油公司仍进行着传统的人工登记,极大地影响着工作效率,所以我国目前急需要有一个可以实时更新与查询的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

2 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研究

2.1 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作用

总结目前我国物探设备仓储管理的不足,再在研究物联网的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能够适应油田仓储管理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具体任务如下:研究国内外物联网现状;研究国内外仓储管理的现状;了解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了解数字化油田的概念;了解物联网构架的基本组成方式、原理及如何应用;初步提出物联网构架在物探设备仓储管理应用的构想。

2.2 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首先,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充分对国内外物探设备资料和仓储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总结物联网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时所采用的基本框架,进而为仓储管理系统的使用也设计出相应的框架,一定要对物探设备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为仓储管理系统提供数字基础。其次,在针对需要识别的物探设备信息物联网要提供相应的识别技术,在互联网上搭载感知层系统,使得仓储信息数据实现传输,并研究仓储信息数据的传输方案,实现最终的无线传输功能,再通过搭载能够对数据进行控制输入的软硬件设备,以便读取更改信息,在对仓储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时,优选出数据库管理和仓储管理的编程较短的软件,以便实现数据的快速传递[1]。

3 成功研究完的工作和创新方面

3.1 成功研究完的工作

研究了物联网在国内外发展情况和仓储管理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之后,详细分析了物联网的组成框架,并对物探设备仓储管理的数据进行详细地剖析,对完成数字化管理所需要的软硬件技术的支持也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针对我国仓储数字化管理的不足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发展的物联网框架体系,比如手持式写读器,高分辨率显示器提供硬件支持,设计相应软件对系统进行优化提供了相应的硬件支持。

3.2 创新方面

通过对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数字化的智能管理,并通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的支持,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改,实时查询,提高了物探设备信息的安全性,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等等。

4 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物联网架构设计

①首先要对石油设备进行编码,物联网的感知层方面要对编码进行相应的识别,对于编码方面所采用的技术有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采用的是光学原理,根据黑白条的不同频率进行信息表达,射频技术则采用载波的形式对信息进行存储与信息的表达。由于考虑到石油勘探地质环境的恶劣,通常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对勘探设备进行编码识别。

②在物联网的传输层上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常用的无线传输技术有:移动传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微波通信技术。采用的技术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有不同的用处,同时也要考虑成本因素。

③该石油管理系统的应用层上需要有能够让人与机器实现交流的软件,对于存在石油物探管理系统中的数能够实现管理,该开发工具可采用c语言,vb语言等,开发出来的软件要满足三大要求:安全、实用、经济。

5 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运行构架设计

总系统运行框架可如图所示:

总系统运行框架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①射频识别技术;②数据库服务器;③客户机组成。射频识别系统是物联网中的感知层,实现对信息的无线传输功能,对数据库进行交互处理,完成数据库中数据的修改和查询;无线传输是传输层,对各个部分发出的指令与收到的数据进行传输,使应用层与感知层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客户机也是应用层能反映数据库信息,可以方便直观管理整个数据库,继而管理整个石油物探设备信息。整个系统中,通过控制无线收发器的微控制器,使射频读写模块对电子标签进行录入,并将所得到的信息传给上位机,进而调用数据库相应的信息,通过收发器把信息传送给微调控器并显示在液晶屏上,如果要更改信息,单片机驱动无线收发器发送到上位机继而更改更新数据库数据。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在总结他人优势和不足的情况之下提出了更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一套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并详细分析了系统的物联网构架、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运行构架和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是如何针对石油物探设备管理所需要的功能进行设计和运行的,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可实时更新,查询的功能,并最终在物联网的应用下实现了对石油物探设备进行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仓储管理机制范文3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作者简介:潘丽云(1979-),女,浙江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采购及仓储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课程建设与教改实践研究”(编号:2010YB1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42-02

20世纪90年代,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的弊端,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创立了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理论,该理论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思想,它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这一课程方案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具有整体性的、合作性的、个性化的特点”。[1]本世纪以来,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等学者将这一理论引入国内,并逐渐引领了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我院于2009年底确立了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启动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开发工作,《仓储管理》课程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进行了课程改革和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运用有关专业技术从事企业的采购、供应、仓储、生产、销售各环节所需的相应物流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传统的学科导向的课程主要包括物流概论、管理学原理、物流电子商务、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基础、国际货物运输基础、运输经济管理、西方经济学、采购管理、物流运筹学、物流质量管理、物流信息基础、经济法等。这些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和完备性,与实际工作相脱离,并不适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和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高职学生,实践也证明学科导向的高职教育下的学生往往学习兴趣缺乏、学习难度较大、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不强。

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强调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要求从职业成长规律出发,总结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并以此构建专业学习领域。我们在通过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采取质性研究方法,聘请了10名零售企业和制造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企业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物流管理实践专家,召开了实践专家访谈会。实践专家访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将物流职业发展依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成长规律化分为物流员(包括仓管员、调度员、配送员等)、物流主管(具有运营管理能力)、物流职业经理人(高级物流师)等三个发展阶段,根据每个阶段实践专家从事过的有代表性的具有挑战性的“发展性任务”总结提炼了仓储管理等11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与描述,为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提供了简洁、基本而又重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职业教育的教育性目标对由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中“结晶”出的学习任务进行修正,不仅仅是再现企业岗位任务要求,而且全面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学习规律,是按照学校教育与人的发展目标修订出的“学习与工作内容”,从而转化并构建了仓储管理等11门学习领域课程(见表1),形成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

表1物流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一览表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

《仓储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中构建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通过开发建设,其课程目标、学习情境设计以及教学模式都具有鲜明的工学结合的特点,与传统学科导向课程有着较大区别。

课程目标定位方面,我们摈弃了传统学科课程单一的侧重知识教学与学习的认知目标,而是更加注重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目标的协调发展,注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的感悟与反思,在与工作过程各要素的交互中,建构学习的意义和在企业中的社会身份。工作过程导向的《仓储管理》课程目标定位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教师指导或借助相关资料,制定物流企业仓储管理作业和维护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述计划的实施、检查并进行评价,在实施过计划程中,使用工具、设备和材料等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根据零售企业和制造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仓储管理相关工作任务开展工作,包括:能够根据不同类型企业仓储管理工作任务,拟定仓储合同;制作仓储操作计划和仓储作业流程;正确使用仓储工具和设备快速有序开展工作;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商品养护及仓库安全管理;进行仓储企业经济核算和仓储经营效果的评价;根据相关信息设计和优化储配中心货位布局及业务流程;正确认知仓储管理岗位角色,养成成本、质量、安全和环保的意识,借用互联网进行相关信息检索和处理,具备较强的团队沟通和合作能力。

学习情境设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具有情境化的学习工作任务。传统学科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和分类,学习内容基本划分为仓库分类、仓库生产设备和系统配置、仓库出入库过程管理、仓库储存规划管理、库存物的维护与保养、仓库生产作业组织及管理、仓库风险管理、仓库生产绩效管理等学习单元;而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则充分关注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项目的推动下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我们在学习情境设计中遵循典型性和代表性、学习难度螺旋递进的原则,通过企业调研对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选择分别代表零售企业和制造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的零售超市仓储操作、制造型企业储存管理、配送中心储存管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依据。学习情境的设计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以及与具体工作相联系的技术知识、系统与程序知识等工作过程知识,体现了源于实际工作,而又体现教育性的特点。各情境学习内容如下:

教学模式方面,传统学科课程多是采用讲授加训练(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这种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更多的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即使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也与企业实践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较为缺乏。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来时实施。一是满足工作过程要素的全面性。要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必须将教学活动与工作活动在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合起来,这涉及工作过程的各个要素,即工作任务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成员与工作成果。每个工作过程,都是这些要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达到所要求的工作成果的过程。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要求学生在一个具体的学习与工作任务中,取得特定的工作成果(产品或服务)。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需要正确使用工具,需要与工作人员进行合作与沟通,这也是采取小组学习方式的依据之一。二是满足工作结构的完整性。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的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实现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相结合,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相统一,学习掌握各工作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处理信息能力、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以及团队沟通与合作的等关键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仓储管理》课程于2010年底完成文本开发,成果主要包括典型工作任务调研报告、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学生工作页、教学课件等。课程于2011年上半年进行了一轮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传统学科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教师居于课堂主导和主体地位,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改革后,以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学习,建立了学生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咨询者和伴随者,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

2.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学习情境均由企业真实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设计而来,学习内容贴近企业工作实际,而且包括许多实际工作过程“隐性”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估实施效果,手脑并用完成学习任务并形成有形的项目成果,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多的培养和增强。

3.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通行动导向学习,学生不断增强化“完整的行动模式”和思维模式,学生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得到较好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团队合作、人际沟通与交流等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二)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改革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反思。

1.理论知识教学重不重要、如何保证。这是课程改革和实施中多数教师最为关心和置疑的问题。笔者认为理论知识教学与工作过程知识并不矛盾,首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并不排斥理论知识教学,它更关注的是与工作情景相关的、以实践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互交汇融合的工作过程知识,即工作与学习的结合,它反对“灌输式”的先讲后练,而主张“有需求”的适时适当介入,在每个行功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与反思,并在必要时给予支持。在学习的总结阶段,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归纳建构知识系统,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深入的追问,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向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升华。其次,应该抛弃单纯的认知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的运用与实践以及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等更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小组学习“搭便车”现象如何解决。相对班级授课而言,小组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共同体”,提倡学习合作与交流,更有利于教学互动、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建构学习,对学生情感领域和高层次认知领域(如问题的解决与决策等)学习目标的实现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小组学习也存在着部分同学缺乏主动参与、不劳而获的“搭便车”现象。不少教师担心小组学习组织形式最终会成为优秀学生的表现舞台,一些学生“随声附和”而学无所获。笔者认为可以从提高学习任务趣味性和挑战性、合理控制小组成员规模、明确小组成员责任和职责、成绩考核将小组成绩以及成员对小组贡献相结合等等方面进行努力,以减少或避免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学习,使每位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受益者。

3.校企合作如何保障。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需要真实的工作内容和学习环境,校企合作是其重要保障。因教师企业实践经验和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的缺乏,我们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密切联系企业,特别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平台,综合利用情感、行政、利益等方式,建立课堂教学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目前,合作企业在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学习情景项目选择与设计、课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都给予很多支持与贡献。

仓储管理机制范文4

关键词:物流系统、立体库、AGV、电能计量中心

电能计量中心是电力行业的电能计量检测机构,担负着辖区内电能计量装置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职能,承担着电能计量器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采购、仓储、检测、配送、安装、运行检测等各环节。以某市级供电公司为例,其担负着该地区的供电工作,随着该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不断增加,目前在该地区已运行的单、三相电能表总数已超过50万只,并且每年以新增近5万户的速度递增,电能表和互感器年流转量分别在15万和1.5万左右。大量的、规格繁多的电能计量器具的进出库,对高效、准确的仓储管理提出了很高的需求。

传统仓储物流模式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电能计量资产管理中,普遍采用周转箱和电能资产原包装进行存储,在库房地面、货架上堆叠存放,不仅占地面积大、存储效率低,而且存取不便,劳动强度大;同时,信息化水平低,无法及时了解并掌握资产管理的相关信息。可以说,原有管理模式反映出传统管理思想上的局限性,即“重修校、轻物流”,“重质量管理、轻资产管理”。

鉴于传统仓储物流模式存在的弊端,该电能计量中心对计量器具进行了集中管理。

在实际运作中,电能资产管理表现出如下特征:

1 资产种类多,数量大,

2 价值较高,资金量大,

3 分布广,资产归属多样,

4 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复杂。

可以说,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是电能计量中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势所趋,电能计量中心进行物流系统规划成为必然。

电能计量中心物流系统规划

仍以上面例举的某地区为例,由于电能计量器具增长的速度较快,因此,该市电能计量中心建设了智能仓储管理及物流系统。

在进行物流系统规划之初,针对该地区电能表已运行50万只、计量中心的年平均检定能力在15万只左右的现状,要求建设的计量器具自动化仓储中心物流系统必须满足15万只电能表和1.5万只互感器的周转、配送和存储。这样,电能计量中心在原有厂房基础上建设智能仓储管理及物流系统,利用原有的电力调度中心东配楼一楼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总体规划见图1。

1 智能仓储管理及物流系统工艺流程

(1)电表入库

外来由周转箱盛装的电表首先放在库侧暂存区,用无线手持终端对周转箱及内部盛装的所有电表进行条码扫描,使周转箱及其内部的所有电表进行信息捆绑;然后在库前(库房北侧)的计算机终端将此批电表输入入库信息,并依次把周转箱放在入库口的输送机上,输送系统会自动分配不同巷道,再由堆垛机存放到货架内,从而完成新表入库作业。此批电表的信息为未检、待检表,在计划安排的时间出库进行检验。

(2)出库校验、校验后回库

首先,立体表库管理系统根据检测区(二楼)的需求下达信息,通过堆垛机将需要进行检测的电表所在的周转箱由立体表库中取出,放到出入库输送机上,再经过输送机、垂直提升机送至二楼检测区。同时,立体表库管理系统向AGV调度管理系统下达电表周转箱输送信息,输送信息包括,AGV接货输送机、需要输送到检测区的检测工位:AGV调度管理系统调度AGV到接货输送机站点自动移载,移载完成后,AGV自动运行到检测区卸载点,并自动移载完成电表周转箱的输送。

电表经检验后,将合格的电表重新放回原有的周转箱内,并在机台输入完成指令,AGV接货后自动将周转箱送到垂直提升机,经垂直提升机送到一层的输送线上,输送系统会自动分配不同巷道,再由堆垛机存放到货架内,至此完成了合格表入库作业。此批电表的信息为合格表,在计划安排的时间出库。

(3)电表出库

中央控制室下达电表出库指令,堆垛机将需出库电表所在的周转箱由立体表库中取出,放到出入库输送机上,经过输送机、移载机送至出库区(库房南侧),再由人工将电表周转箱搬到出库暂存区或发货车等待发货。

2 仓储物流系统关键设备

(1)自动化立体仓库

该电能计量中心自动化立体仓库为四巷道周转箱立体仓库,货架系统采用牛腿式货架,电表以周转箱形式直接放置在货架上,用于存放待检表、合格表、不合格表。

应用于该项目的堆垛机是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一个亮点,堆垛机采用铝合金车体及轨道,使设备自重较轻,运行噪音小,速度快,特别适合此类电力行业的仓储中心。

(2)AGVS系统

AGV自动输送系统与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构成物流系统的核心,支撑物流中心工艺流程的有效运作。AGVS系统构成如下:

AGV:完成箱从立库的出入库端到检定区和走字耐压工作区的输送。

地面导航系统:是AGV运行的路线和轨迹。

在线自动充电系统保证AGV在24小时内连续运行和使用的可靠性。

AGV控制台 是AGV系统的调度管理中心,负责与立库管理计算机交换信息,根据所要输送箱的信息生成AGV的运行任务,同时解决运行中多AGV之间的避碰问题。

通讯系统 由AGV控制台和各AGV之间组成无线局域网(此通讯系统频串为24GHz,不需向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报,覆盖范围下大干500米)。AGV与控制台之间采用无线局域网进行信息交换。通过多个无线接入点的组合,覆盖AGV运行的区域,使AGV在跨越不同的区域时实现自动漫游、无缝连接。AGV控制台与立库管理系统通过TCP/IP协议交换数据。

(3)输送设备

垂直提升机用于将一层自动化立体表库内的周转箱输送至二层效验区。

转接台:各个单机设备为组合式结构,顶部有两条可以使周转箱在上面滑动的导板,在中部有暂存不合格电表周转箱的平板,地脚可以直接与地面固定。

移载机分布在周转箱立体仓库的出入库输送线中,在周转箱平移输送处。

固定升降台:分布在周转箱立体仓库的出入库口处,是将周转箱从辊道输送机与堆垛机货叉之间交接之用。

辊道输送机:分布在自动化立体表库及垂直提升机之间的出入口,移载机连接处也利用辊道输送机来传递货物。

(4)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种硬件设备及多个应用软件系统组成的协同工作的综合系统,系统的管控结构分为信息管理层、调度控制层和设备执行层共三个层次。其中信息管理层、调度控制层属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而设备执行层属于自动控制系统。

系统应用效果

该电能计量中心智能仓储及物流系统规划方案为国内电能计量中心利用原有厂房建设自动化物流系统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不仅实现表计仓储管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实现计算机运行、调度、统计、分析、管理一体化,提高库房工作效率,降低差错率,同时也使电能计量器具作业流程综合自动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物流系统的应用效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通过仓储管理系统实现物流指令快速、准确的执行,以及计量器具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送、存储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策以协调各业务环节,从而实现物料高效有序的流动和科学管理,最终满足企业作业计划的需要;通过对物流动、库存进行分析,及时、准确地了解全程的运营情况,为企业信息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所需的物流数据和辅助决策信息。同时,实现了全流程资产管理。

2 采用自动化物流设备实现计量器具的自动存取、输送,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人为干预,增加了作业的安全性,并且保证了库存管理的准确性。

3 自动化立体仓库增加了库存容量,避免了无效的物流环节,提高企业整体作业效率。

仓储管理机制范文5

关键词:标准化;仓储管理;水电厂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前言

物资是企业核心资源之一,作为水电厂物资管理关键业务之一的仓储管理是物资集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仓储建设及管理对于保证物资供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和分析

水电老厂多存在仓库硬件条件差,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库容利用率较低。仓管人员多是从非物资专业岗位转岗而来,年龄构成偏高。计算机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停留在做账的层面,管理基础薄弱,仓库运作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

水电厂需要制订标准化仓库建设方案,成立组织机构,确立仓储标准化建设工作目标和具体计划,统一仓库建设标准,确定改造建设与规范管理相结合。通过完善硬件标准、提高仓储作业机械化,提升仓储服务水平。合理规划仓储资源,借助标准化和信息化,对电厂物资管理及仓储配送进行规划和完善,不断提高仓储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作业效率。

二、仓储标准化探索与实践

1.建设标准化

(1)将标准化方法运用于仓库建设改造设计中,从实体改建、管理优化和信息技术支持三个方面对仓库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并完成详细建设方案,规范仓库建设标准,规范仓库外观标识和仓库内部功能分区,统一设置仓库命名和系统编码规则,规范库容库貌,统一明确仓库设备设施及定置化要求,结合实际合理配备计量检测、装卸搬运、消防安保、仓储办公等设备设施。根据电厂原有库房条件,新建和改造相结合,标准化建设库房、配置吊装搬运设施设备、完善标识、梳理流程、建立健全工作标准、管理标准。

(2)充分应用现代仓储配送体系建设理念,配置高效仓储设备,建立仓储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引入条形码、RFID等物流信息技术,实现仓储配送管理的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改善库房条件、库存物资的保管环境。颜色、分区定置标识、操作标识、安全标识统一。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在原有仓储资源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配置,内部结构更加符合现代仓储的分区存储管理要求。改造后仓库分为作业区和仓储区两个区,作业区包括装卸区、收货暂存区、待验收区、不合格品暂存区、出库(配送)暂存区和仓储装备区等六个分区。

(3)仓储配送体系建设与改善,在现有仓储资源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配置,分级分步实施。同时,兼顾建设改造与保障供应的关系,在确保物资可靠供应的前提下进行建设改造,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既满足当前物资供应需要,又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未来物资供应对仓储配送体系的需求。高效仓储设施、设备叉车、行车、地磅、堆高车、托盘等物流设施设备的配置,提升了仓储作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安保消防设施消防器材、防入侵系统、监控的安装保障了仓库的安全和可视化。

2.管理规范化

理顺仓储管理的职能、权限、流程,制订并完善仓库班岗位工作标准、仓储管理标准和相关制度,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仓储标准、制度体系,涵盖了全岗位、全业务和全流程

(1)推行标准化仓储管理,统一仓库管理模式,按流程作业;优化模式,推行物资分类差异化配送,积极探索仓库管理员“AB角”模式。规范物资验收入库、在库存放、调拨出库、退库补库、库存盘点、物资报废等各业务流程,建立仓储质量管理体系,仓库管理组织架构合理,流程进一步优化,健全仓库管理标准制度系。

(2)建立储备定额管理,建立健全库存物资供应和消耗的基础数据收集与管理机制,分析、检查定额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满足生产、应急需求,优化库存配额,降低储备成本;常态化“清仓利库”、“一本账”,严格落实“先利库、再采购”的原则,控制库存金额。盘活各类储备物资和库存积压物资,推动物资的高效周转和有效利用。

(3)创新方式,建立以计划分析为基础的平衡利库机制、需求为导向的供应模式。建立储备物资协同管理机制,对各种属性物资实施统一管控,提升项目结余物资、库存积压物资利用效率。积极持续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有针对性的解决仓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点带面,以系列QC成果提升仓储整体管理水平。

(4)提升仓储人员素质、服务水平。通过每月组织的技术问答培训增加员工业务素质,通过每周的班会安全活动及持续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提高物资供应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

(5)以“确保安全,准时快捷、服务优质、配送优化”为仓储配送管理原则,以“六最”为目标,即最少环节、最短距离、最低费用、最高效率、最大效益、最佳服务,实现对项目暂存物资、周转物资、定额储备物资、应急储备物资、工程剩余物资、废旧物资的统一管理,对集货、分拣、配货、配装、送货、交接、验收、现场服务等物资配送全过程管理,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6)加强废旧物资管理。废旧物资的仓储管理是多数仓库的弱项,屡屡在各种内外部审计中发现诸多问题,且多是反复性的如出入库不规范、账务不清、物资堆放混乱、处置随意等。基于绿色供应链理论,结合物资集约化、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从废旧物资拆除交旧、仓储、处置、再利用等环节构建水电电厂资源再利用绿色链。

三、成效

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将管理流程优化以制度及信息系统予以固化,将专业管理标准体系融入企业标准体系,形成一个整体协调、完整规范的物资仓储标准体系,促进企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化本成果将标准化管理工作与仓储业务工作相结合,应用国网仓储标准化成果实现了仓储标准化工作在电厂仓储管理中的落地,解决了电厂仓储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以“管理标准化、建设实用化、运转高效化”为原则,推进仓储标准化管理与建设,符合外观、分区、编码和定置化“四统一”要求的标准化仓库初步建成,库存管理从粗放向集约、精细化、精准化转变。

参考文献:

仓储管理机制范文6

【关键词】采购;成本管理

1.概述

(1)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构成。企业采购成本是指企业在运转过程中由于采购必需品(如原材料、零配件、办公用品等)而产生的支出,主要包括物资、管理及仓储等方面的资金成本,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的不同、管理机制的不同等因素而呈多样化的特点;而针对单一企业,采购成本还受到了生产周期、仓储规模、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呈动态性的特点。

(2)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影响因素

①价格波动因素:价格波动理论对任何一种买卖行为都会产生影响,是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决定因素,当物资价格处于低谷时,以合适的仓储条件为前提,采购企业一般都会加大采购量;反之当物资价格处于峰值时,采购企业一般会缩小采购量甚至放弃采购,或者转而寻找价格较低的替代品,以节约成本。

②信息因素: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导致价格差异的重要因素,作为采购企业,必须主动了解物资市场,对采购物资的价格、质量、供应商生产能力和信誉等关键信息,才能对采购物资成本进行合理的估算,进而把握市场发展动态。

③数量因素:采购数量一直是在价格谈判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大批量的采购当然容易获得较低的单位成本,但必须综合分析企业自身的客观情况,如物资消耗速度、仓储能力和费用、物资保质期、产成品的市场投放策略等因素带来的影响,才能合理的确定物资采购数量。

④物流因素:物流因素包括的范围很广,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单位运输成本的影响因素有运输距离、路线、运输方式等;仓储成本的影响因素有仓储地点、仓储数量、仓储时间和仓储方式等。在物资采购中必须综合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才能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

2.企业物资采购存在的问题

(1)采购流程管理。采购流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对于成本控制策略实施的有效与否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如果在采购计划编制和审核方面存在漏洞和不合理的设定,就会从根本上导致整个采购行动同企业生产需求相背离,进而影响了整个生产链。采购流程管理即是对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协调,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开始,包含采购计划的审核、供应商的选择、运输、检验与仓储等。诸多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种系统复杂性和动态性对提高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管理机制的顺利进行,导致成本管理效果不佳甚至失效,使得企业因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失去市场竞争力。

(2)采购模式的选择。采购模式的选择是否合适也会对物资采购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常用的采购模式有订单采购、合同采购和招标采购这几种模式,其各有各的特点:订单采购模式花费的开销最小,流程简单,但同时其采购安全性很难得到完善的保障,大部分依赖于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和信誉度,如供应商一旦出现挤单情况,则很难保证其按时向采购方供货;合同采购模式较为严谨,对标的物的品质,交货时间等关键条件能较好的予以保护采购方的利益,但此模式开销交单,有时需要进行反复的磋商和谈判,对采购员工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招标模式最为公平和透明,可以同时邀请多家供货商参与,优胜劣汰,但其花费也是最高的,因此常用于大额采购项目。由此看出,不同的采购模式在操作和特性上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选择不当就会给企业的采购成本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3)库存管理。企业的库存和采购之间是紧密相关的,采购策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企业维持合理的库存量。如果在库存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就会导致对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管理造成不利影响。对于企业来说,库存物资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存管理的效果,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率,更关系到对企业生产所需物料的正常供给,对企业的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在库存管理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例如因采购策略不当而导致的库存积压问题;因费用核算不准而导致仓储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因缺乏保管技术和保管设备,或仓储保管人员的素质不够而导致仓储物资的养护措施不达标,从而使得库存物资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甚至产生很好的报废率,这都会对库存管理的成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4)供应商选择和管理。对于企业物资采购来说,供应商的优劣对于采购环节的后续工作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如果企业由于信息的匮乏、没有经过客观的考察,科学的分析,又或者一味的遵循经验主义,忽视了供应商企业的经营状况的改变,而在供应商选择的问题上出现偏差,则很可能会对整条供应链构成威胁。众所周知,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而产成品的质量是同采购物资的品质密切相关的,因此,采购物资涉及到的绝不仅仅是价格环节,同时还涉及到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及供应商的综合实力等多项内容。一个稳定的,产品质量有保障的供应商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对企业生存壮大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必须要科学分析、谨慎选择以及加强后期的维护工作。

3.企业物资的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策略

(1)确立企业物资的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管理基础。首先是企业从自身经营管理战略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供应商选择与评价制度。对于已经确立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制度的企业来说,则是要不断地完善该制度。该制度包括的内容有确立和完善合格的供应商评价与考核的程序,明确企业供应商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建立相应的供应商档案,对供应商的评价标准不断的进行完善。

(2)确立和完善企业信息化采购体系,如前所述,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导致采购方投资策略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搜集、备案和分析评估机制。只有这样,在面对采购市场时才能把握先机,对物资市场价格的变动及价格差异进行有效的比较,从而得出对采购结果的合理预期,准确的控制采购成本,在业务磋商中掌握主动权。

(3)企业物资采购审核与审批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企业物资采购的重要环节进行必要的管理与控制,如供应商的评价体系应有物资管理部门起草,而企业的研究开发与质量管理部门要进行审核,企业的主管管理者进行审批等等。

(4)企业物资采购监管制度的确立与完善。该制度包括企业物资采购效能监察与审计制度等内容。其目的是不断加强企业在物资采购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而有效地避免违法违纪的采购行为的存在。具体的可通过对企业采购计划、采购渠道、价格确定等关键环节进行必要的审批和审计的方式来实现。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企业应不断的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运用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策略,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