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方案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方案范文1

1.一套机制:制度规范保障教师发展

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化发展”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根据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和要求,并作为学校重点工作。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队伍工作机制及管理制度,规范、评价、激励全校教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制定《Χ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的目标及愿景;制定《ΧΧ中学教师基础性评价考核方案》、《ΧΧ中学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聘用考核实施办法》,从制度层面,推进教师有序、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制定《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中学青年教师沙龙工作方案》、《中学“校名师”培养对象申报方案》,规范学校教师梯队建设流程,形成分层、分类教师培训机制;制定《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方案》、《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打造教育教学风格、凝练教育教学思想。

2.两重支撑:硬件保障服务教师发展

为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学校从经费和平台两个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经费支撑。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性经费,如为购买专业书籍、组织专项培训、开展项目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等提供经费保障;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激励性经费,如绩效考核方案中为教师教育教学竞赛获奖、及获奖、课题立项及获奖等设置专项奖励。

平台支撑。为满足信息时代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学校整体教师自主发展网络平台:搭建基础性评价网络平台模块,实现教师绩效评价的网络化、电子化;搭建挑战性项目网络平台模块,提升教师“挑战性项目”项目过程管理的动态性、即时性;搭建师训课程网络平台模块,通过利用平台现有专家课程,结合校本师训课程开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体系化、模块化的课程支撑;搭建校本研修网络平台模块,组建学科内研究共同体、跨学科研究共同体等教师互助团队,以网络项目驱动的形式形成有效合作、共同成长。学校现正申报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校本研修平台”创新实践基地校。

3.四支队伍:梯队建设带动教师发展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教学经历、个性化发展需求,打造4支教师发展队伍,设置差异化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形成学校教师梯队。

(1)针对新进教师队伍,推进“三新工程”建设。对学校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教师、新高三教师,通过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师徒带教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磨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初步发掘教育教学潜能,提升在教育教学岗位中的胜任力。

(2)针对青年教师队伍,推进“青蓝工程”建设。对学校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沙龙、项目研究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锤炼教育教学策略,深入探索教育教学优势,找到适合教师兴趣特长、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特色发展方向。

(3)针对骨干教师队伍,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对学校骨干教师,通过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初步尝试撰写著作等方式,帮助教师进一步提炼教育教学风格,高度凝练教育教学特色,成为在市、区层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教师。

(4)针对名优教师队伍,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对学校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通过进一步搭建示范、展示、交流平台,帮助教师进一步展示教育教学艺术,示范辐射教育教学成果,提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品质。

4.四大板块:专业引领促进教师发展

构建师德素养、教学技能、育德能力、研究能力等四大板块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内容板块,着力打造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厚生乐教,固本求真”教师群体。

(1)以师德为先,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文化浸润。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构建了“乐群笃志,协同致远”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选择教育文化氛围,形成了“厚生乐教,固本求真”师风,促使学校教师在文化浸润中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承担育人使命,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师德素养校本研修课程。形成学校“十三五”校本研究课程培训工作方案,开展师德素养类及实践体验类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在全校广泛开展师德素养、育人能力大讨论活动。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持续多年开展“我心里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树立“教书育人楷模——ΧΧΧ老师”等师德榜样,形成教师爱校、爱岗、爱生的精神风貌。

读书活动。教师通过阅读教师专业发展、师德素养等相关书籍,提升专业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为逐步树立新的课程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奠定良好基础。

在历年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高,认可学校教师的敬业心及转专业素养。

(2)以能力为重,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校本研修课程。在完成市、区要求的相关师训课程要求后,学校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校本研修方案,聘请专家开设校本研修课程、讲座,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如,以校本研修专项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引导一线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充分挖掘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科素养的要点内涵。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为抓手,引领、帮助见习教师熟悉教育法规政策,提升师德修养,了解教学常规,掌握教学基本功,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学校现为普陀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师徒带教制度。《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对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新高三教师等进行带教培养工作,形成校内带教序列。

“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每学年设置主题、开展校内“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和能力的训练。

青年教师沙龙。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沙龙,通过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邀请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特级教师ΧΧ老师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如何说课”专题讲座,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主题教研活动。学科组、教研组聚焦学科发展特色,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特色发展。如,历史教研组“见微知著以人见史”的特色主题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从“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在教学中的涵育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实践;理综学科组“渗透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和“研究学科融合路径,完善课程开放性” 主题教研活动,关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协同性,指导教师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课程开发能力。

学习共同体。根据教师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组建学习、教学共同体。如,语文学科组组建了“关注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命题与作业的研究”、“重视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特征”等四个学习共同体;理综学科组形成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题的学科命题团队等。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能够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

教学成果校内展示。通过校内“一师一优课”评审及相关课堂展示、研讨论坛,校内论坛“协心戮力,行稳致远——单元教学设计成果交流论坛”、 “微课初探,星火燎原——微型课程成果交流论坛”、 “合理运用导学案,提高教学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教学转型、课程建设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2015年至今,学校教师共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8项,市级教学竞赛奖项122项,区级教学竞赛奖项30余项。

(3)以学生为本,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育德能力专题培训。邀请市、区级专家,开设教师育德能力专题培训讲座,促进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市、区优秀班主任,开设《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以情优教,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等专题讲座,

学科德育渗透。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引导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学科德育渗透点,并开展校级“德育示范课堂”大奖赛。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挑选骨干教师参与“上海市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开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等方式,帮助班主任教师学会与班级学生沟通与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班级、学生管理的全过程。

德育论坛。通过“创设多元育人环境,促进学科融合德育——德育示范课堂展示交流论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卓越发展育人环境班级建设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班主任工作、学科德育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4)以研究为翼,提升教师科研品质

 “挑战性项目”研究。学校突出教师的个性化与研究力,设计和开发了《ΧΧ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项目》,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优势,聚焦学校重点项目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德育创新、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管理服务、自主创新等角度选择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目前学校组织的首轮教职工挑战性项目的申报,共有74个项目申报和立项,100多位教职工参与项目研究。学校组建了校内专家立项审核工作小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审核工作,从不同角度为教职工的挑战性项目研究提出了很有启发意义的建议。

“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制度。制定了《ΧΧ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就教师的课题评比获奖、文章、论文评比获奖等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将项目研究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逐步凝练自身的个性化风格,打造教师教育教学特色。

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搭建展示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平台,积极鼓励骨干教师提炼教育教学思想,形成教育教学风格,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专题研讨活动”。

《ΧΧ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学校鼓励、支持学校教师将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从而提升学科发展品质及学校学术影响力。学校制定《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为在职教师提供出版学术专著、基础理论著作、课题研究著作等提供全额支助。 

5.多方协同:组织协作推动教师发展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方案范文2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学院的生存发展。考研作为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途径,是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的有力补充,同时,考研录取率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学院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进而影响学院的社会竞争力。为进一步加大考研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学生报考研究生,营造良好的考研氛围,更好的为考研学生提供优良的考研保障、辅导措施,提升我院学生的考研录取率,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加强考研宣传动员,树立学生的考研信心

1、考研学子风采展--以宣传展板、宣传专栏、网页专区等多种宣传渠道将历年来考取研究生的学子事迹和考取的院校及专业进行广泛宣传,以我院考研成功的实例为广大学生树立考研信心。2、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类考研动员会和经验交流会。对于大一新生,在入学教育时就增加考研相关的内容,从大一起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和前进方向;对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通过辅导员组织的主题班团会和考研动员会等形式,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宣传考研政策,提供考研信息,并邀请部分被录取毕业生进行现场咨询,鼓励更多的学生立志考研,并利用暑期参加考研培训班的学习; 对于即将面临考研的大四年级学生,主要通过班会和网络,及时提供考研信息和报考流程,邀请专家、老师和我院考取研究生的学长召开考研经验交流会,为临考的学生答疑解惑,介绍考研备考复习经验和临场发挥经验,鼓励大四学生报考研究生。

二、创造良好考研环境,提供可靠考研保障

1、每年九月起,根据考研备考学生人数和需求,协调开设供我院学生使用的固定考研复习教室,保证供电和饮水服务,满足考研备考学生的自习需求。

2、根据专业学科特色,结合有经验的教师和往届考研学生的意见,进一步加强考研复习资料等资源的搜集、整理、建档工作。

三、精心组织,多渠道提供各类考研辅导

1、鼓励和邀请专任教师、基础课部专任教师定期给予到学生考研辅导。

2、与考研培训机构合作,邀请专家,辅导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让备考学生熟悉考试要求,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备考。

3.学部内充分利用党支部和团学联等组织,加强相同专业、相近专业的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自发开展各类专业学习交流活动,形成学部内“传、帮、带”的良好风气。

四、关爱考研备考学生,为其排忧解难,疏导不良情绪

1.毕业班辅导员应摸清考研各考学生人数及各类动向,平时给子其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主动深入考研学生寝室,了解学生备考情况和身体,心理健康状况,主动海助其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难题。经常给他们以鼓励和赞扬,坚定他们的考研信心和树立考研恒心,并教授正确的解压减负方法,帮助他们适当的放检心态,排解压力,2.毕业班辅导员与学生处心理健康中心老师联络,做好考研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定期开展考研学生的专场团体辅导,帮助考研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备考临考心态。对于个别过于紧张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咨询。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方案范文3

关键词:师德;学风建设;高职院校;育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13-02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是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高职教育实际又面临诸多的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两大主体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使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就学生方面而言,就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观念与职业道德素质的缺失,学生职业道德观念与职业道德素质的缺失直接导致学风问题,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就教师职业道德方面而言,大多数教师能做到为人师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实现。因此,抓师德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育人为本的关键,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一、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治信仰迷茫。当代高职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有些学生出于不正确的动机参加思想理论学习,功利色彩浓重。

2.价值取向扭曲。社会道德缺失、责任感缺乏是当今社会较为突出的现象,这些不良风气深刻影响着当代职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现象不断出现,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忽视其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开放的网络也让学生极易被网络信息的奇、新、异所吸引,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认同感,导致价值取向的扭曲。

3.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较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更谈不上事业追求和人生规划,学习动力不足,意志品质薄弱,克服困难的决心不够,责任感弱。

4.学生行为举止不佳、自控能力较弱、学习习惯有待规范。

二、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就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状况而言,其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加之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存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概括而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多数教师爱岗敬业意识明确,部分教师淡漠。在当今社会条件与背景下,因为种种原因,少数教师功利化倾向明显,只看重了高校教师工作的稳定性,而忽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崇高要求,职业荣誉感与责任感不强,爱岗敬业意识不强。甚至在相当部分教师心中,教师仅是一项谋生的职业,不是自己理想的职业,把教师工作当做暂时的解决生存的权宜之计,乐业意识有所降低。

2.只教书而不育人现象较普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有些教师不懂教育的“教书育人”本质,只会做“经师”,不懂做“人师”,只注重言教而忽视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无意之中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的师德对教风、学风影响甚大。

3.对学生缺乏爱心。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但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少数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不了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漠不关心,个别教师遇到学生出了点问题,便一味指责埋怨学生;还有一些教师不能公平地看待学生,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讥讽或歧视学习不佳或表现较差的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三、抓师德学风建设,高职学院实施育人为本的关键

抓师德学风建设,为学校树立好的学风、教风,是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根本目标就是要提高办学质量,服务好师生,为国家培养又多又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抓好师德学风建设,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到以德修已,以德育人。同时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必须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与特点,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

2.严格管理,赏罚分明,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以人为本,以此规范学生行为,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笔者认为,抓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重视和加强师德教育。教育是伟大的事业,教师是崇高的职业。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迅速发展的高职学院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就学校层面而言,管理科学、民主将极大的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教风、净化校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对师德师风的建设常抓不懈是奠定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加强师德方面的规范建设、制度建设并提高执行力。师德建设如果只有思想的重视和原则性的要求,而无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具体规范和制度,将导致无法执行而使其实际效果大受影响。从以上对师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规范不具体、制度不严谨或虽有但执行力不够而造成的。笔者认为,要使师德建设有大的突破,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规范体系和管理制度。这些规范和制度不应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要求,而应是可操作、可执行的工作方案、工作制度、行为准则、考评办法、责任追究等比较具体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并得到强有力的执行,长期坚持不懈抓师德师风建设,整个教风、学风、校风将极大改观。第三,充分尊重教师个性和首创精神,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无定法,教师职业个性化特征明显,只有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和首创精神,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护好这种积极性,需要科学管理,尽力协调好教师间利益与责任的分配,需要良好的人际氛围,所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整个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领导风清气正,校风正了,教风、学风才能顺。最后,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将教书育人纳入课堂教学考核。师德建设是高职学院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规范好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正人先正己,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把教师必须首先锻炼成为师德高尚的人,把教书与育人融合起来,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道德健全、人格高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春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肖云龙.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3]杨中冰.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及分析[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方案范文4

关键词:五进;德学教育;民办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39-03邝邦洪教授提出的“五进”是指“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五大环节。“五进”彼此缺一不可,互相联系,共同构成育人的统一体,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的创造性举措。

一、实施“五进”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活动分工

财金信息管理系根据学院“五进”活动总体部署制定详尽的活动方案,明确各层面、各类群的职责,采取责任分管、层层落实的工作方式。为加强领导和监督,该系在活动方案中明确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五进”活动领导小组,成立由系学工组组长担任执行组长的“五进”活动执行工作组。另外,该系还设定了由辅导员担任的“五进”活动项目负责人,分别跟进活动的开展,并向执行小组汇报。该系的“五进”活动工作方案还要求系党支部、教研室、学工组、团总支学生会、各班级均要按照教学系“五进”活动的工作计划,以详尽的活动方案和明确的工作职责保证“五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搭建交流平台,及时推广经验

为及时总结经验、挖掘活动亮点、查找活动盲点,该系搭建了如专题学习会、班级恳谈会和活动汇报会等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召开“德学”和“五进”专题会,加强对“德学”和“五进”理论的学习,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对“德学”和“五进”的认识。由财金信息管理系团总支、学生会主席团牵头,定期组织“五进”活动班干部恳谈会,各班级“五进”活动好的做法得以互相借鉴。

(三)务实开展工作,保证“五进”接地气

财金信息管理系从“五进”活动方案制定到具体项目的落实,都贯彻着一股务实的气息,保证“五进”活动接地气、收实效。

1.进课室。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来源,引导学生积极“进课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了保证。财金信息管理系党总支为促进学生积极“进课室”,开展“党员带头进课室”活动,并成立“党员课堂督查小组” ,检查各班出勤和课堂纪律情况,并视旷课情况给予通报批评,甚至开除学籍。各专业教研室要求教师党员以身作则,在课堂上做好表率,积极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提问做到“知无不言”。辅导员每周三次集中检查到课情况,并有针对性做好旷课学生的思想教育。

2.进图书馆。“进图书馆”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巩固知识点,提升自身素质。财金信息管理系积极组织“读书文化月,书香满财金”和“财金阅读之星”的评选活动,鼓励青年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阅读专业书籍和文学书刊。各专业教研室要求专任教师每月向学生推荐两本好书,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3.进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室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专业技能的主要教学场所。青年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好实验实训室这个教学资源,夯实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财金信息管理系抓住学院实验实训室课余的开放时间,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进实验实训室”,强化会计手工做账和会计电算化的实操技能。另外,该系团总支学生会还成立了“部长检查组”,对实训班级进行一对一的检查登记,并向“五进”活动执行工作组报告。

4.进体育场馆。拥有强壮的体魄,不仅有利于青年学生保持充足的求学精力,也为青年学子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提供良好的体质。财金信息管理系为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进体育场馆”活动,以学院“新生杯”篮球赛为契机,开展系“明星杯”篮球精英挑战赛,在保持赛事原有的竞技性的同时增强观赏性。此外,该系团总支学生会还开展“春季慢跑”“冬季长跑”“财金系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发出“全民参与健身”的倡议,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在锻炼中体验乐趣。

5.进社会。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是当代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精髓所在。财金信息管理系采用如志愿服务、顶岗实习、专业实践、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科技下乡、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多种方式融入社会,并以依托学院所处的有利地域,主动联系学院周边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种志愿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实习、兼职和志愿服务机会。同时以该系“缘梦”公益团队为活动主力,带动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德育研究・巧借“五进”搭平台推进“德学”新发展二、积极践行“五进”活动的现实意义

(一)深化“德学”教育,改善学风

建设优良的学风有利于深化“德学”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如何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课堂出勤率、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各民办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

财金信息管理系有2500多名在校生,通过积极践行“五进”活动,学风有了极大的改进,班级平均每周的出勤率都能保持95%以上。在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该系团总支共收到读书心得1042份,超过2000人次参加了寒假社会实践,为家乡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该系“缘梦”公益团队在新华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狮岭文化活动中心、新华镇四小街等地点开展了帮扶残障人士、“大手牵小手,情系千万家”系列回访等志愿服务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坚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财金信息管理系在2013年发展了学生党员46人,吸收入党积极分子197人;有1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68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36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在2013届毕业生中有15名学生成功考取本科,争取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有11名学生考取了助理会计师、助理经济师专业技术职称。

(二)提升师德建设,改善教风

吴志雄教授在“以德为行行有范,以学为上上无涯”报告会中曾提出,“德”是一种修为,“学”是一种态度。“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这一教育理念是对传统优秀思想的继承,也融入了时代新元素,是符合时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新标杆。作为高校教师、管理人员应该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师德”;在学习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不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人生至上的追求。讲德行、重学习,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这对学院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财金信息管理系实施“五进”活动,有助于教师“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在教学的落实。在专业教研室要求教师“每月向学生推荐两本好书”活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带头阅读课外书籍,相互分享读书心得,使得该系的阅读和科研氛围不断加强,“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了真实写照。

财金信息管理系在“德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们始终坚持主人翁精神,主动承担各项教学任务,服从教学安排,工作敬岗敬业。在课程教学、教学建设、教科研工作等多重任务的压力下,以及在广州花都、佛山三水两校区之奔波,教师们仍然不辞辛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地服务于学生,表现出一种良好的师德风范。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践行“五进”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准则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企业输送职业道德高、职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德学”教育的有力抓手。

财金信息管理系积极践行“五进”活动,已初步尝到了甜头。该系2013年选派10名同学,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寻找中国管理与信息化三好生暨第七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荣获广东省决赛团体“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团体“三等奖”;杨虹同学还以出色的表现荣获广东省决赛个人“二等奖”和全国总决赛个人“三等奖”;高玉莲、周福萍两位指导老师荣获“最佳指导教师奖”。该系选派的3名学生获得教育部全国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13年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总决赛团体“三等奖”,赖秋龙同学荣获个人“二等奖”。

(四)丰富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提高学院竞争力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对传统优秀思想的继承。坚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崇尚创新,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高职院校的教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掌握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通过积极践行“五进”活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专业技能过硬的当代大学生,是“内强素质”的写照;当我们培养的拥有高尚品德和专业技能的学生走向社会,有利于正面提升我们学院的形象,起到正面的宣传作用,达到“外树形象”的目标,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五进”高度概括了大学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等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同学们端正学习动机和优化学习方法,锻炼了同学们的各项技能和提升了综合素质,加深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理性参与社会实践,将大学生自我教育融入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最终实现“德”的树立和“学”的提高。可以说,积极践行“五进”实践活动,是深化“德学”教育的现实平台。

三、全面推行“五进”实践活动,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五者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五进”犹如人之五指,伸之为掌,志在四方;握之为拳,可强自我。认真践行“进课室”,就会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于是需要“进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补充;“书上得来终觉浅”,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进实验实训室”就是检验专业知识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强壮的体魄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前提,“进体育场馆”能够锻炼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强壮的身体;“进社会”是我们学习的目的,运用所学知识造福人民,创造价值,使我们本身的价值有所体现。对今后系统地开展“五进”活动,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终身学习理念,实现“我要学”的学习观念

“德”为育人之根本,“学”为成才之基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通过定期举办征文、读书会、演讲、专业竞技比赛、志愿活动等,吸引和引导学生有目标、分阶段的进行“五进”实践活动,从思想上树立“德学”教育的观念,主动学习和参加实践,通过活动的开展检验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是否有提高。

(二)借助媒体宣传,把“五进”工作落到实处

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协调好“全才”和“专才”的关系,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特长领域内积极参加“五进”活动和校内外各项比赛,争取荣誉。学院相关部门结合学生“五进”活动开展情况和校内外获奖情况进行表彰,并通过传统的宣传媒体(如宣传栏、海报、公告栏、校园网、学刊、校报、微信、QQ群等)渠道,对“五进”实践活动的积极分子进行事迹宣传,营造以优促建,百花齐放,相互争艳的氛围,让优秀的学生成为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带动其身边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五进”活动中来,共同发展。

(三)加强学院内部协同,层层推进“五进”活动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和谐办学、科学发展”是我院的办学方针,深化“德学”教育,推进“五进”实践活动,离不开学院各部门间的通力合作,离不开学院领导、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部门间的良好沟通与合作,为“德学”教育和“五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平台。另外,在“五进”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正如前面所讲,“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使得各者之间的经验得以交流和传承,有利于“五进”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德学”教育的整体提高。

(四)以“五进”为载体,将专业学习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专业知识,是学生的第一要务。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效补充,我们应当藉此为契机,积极践行“五进”实践活动,使之与专业学习、日常教育、就业创业相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德学”教育,有的放矢,在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邝邦洪主编.以德为行以学为上高校师生成长的基石[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方案范文5

一、高站位――“区域名师”培养工作的认知与思考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正因如此,哈尔滨市香坊区教育局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将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作为教师培训的工作重点,将建立一支以名师团队为引领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全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将“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作为“香坊区凝心聚力谋发展,倾力打造教育强区”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打造“区域名师”团队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培养区域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以“生命化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课题为牵动,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更新教师培训手段,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区域培训机构及中小学校作用,加大区域教师培养力度,逐步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香坊区名师”队伍。

二、抓管理――“区域名师”培养工作的组织与保障

“物无规矩难方圆,人明法度知分寸。”为确保名师培养工作有效开展,香坊区教育局、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建立并完善了专门的名师培养工作机制。我们本着从实际出发,从实效着眼的工作思路,把“培养名师、发展名师,带动区域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先后启动了名师培养工程、内涵建设主题工作年活动,制订并下发了《香坊区名师培养活动实施方案》《香坊区中小学校“名师工作室”工作方案》《香坊区名师认定方案》《香坊区名优班主任团队培养规划》《香坊区班主任名优梯队培养计划》,并建立了《名师跟踪考核档案》。此外,我们还确立了“自下而上”的工作原则,将名师团队的打造分为三大环节,即学校开展名师打造活动学校推荐上报、区域评选确定名师候选人名师候选人培养与认定。“自下而上”的培养与管理,让香坊区的名师培养工作总体呈现出认识高、参与广、措施实、效果好等特点。

三、重实效――“区域名师”培养工作的策略与行动

1.师德教育,注重《规范》落实,坚定“区域名师”专业情意

借鉴于镜观己形,借鉴于人律自身。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香坊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实施“名师带动”工程,发挥名师带动作用,更是香坊区名师培养工作永恒不变的工作重点。为此,香坊区教育局继开展“名校”“名校长”“名师”和“名教研员”评选活动之后,还开展了“名师”巡回演讲活动,来自全区二十余所学校的3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走进全区各中小学。他们中有“将师爱进行到底”的宋月娥,“用知识回报家乡父老、用行动为新农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温宏卫,“默默奉献、躬身耕耘”在职业教育战线上的陈景祥,教育育人、“静待童心‘卤’我心”的鲁丽静,爱生如子、“安心从教志不移”的王丽艳,关爱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温巨荣。朴实的话语、感人的事迹震撼了香坊区教师的心灵,更让全区教师体会了“甘为人梯,春风化雨育英才”的奉献精神;感受了“热爱学生,一片丹心育桃李”的深情;领会了“言传身教,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情怀;坚定了“鞠躬尽瘁,一腔热血撒杏坛”的决心。

2.读书交流,充盈教师知识体系,提升“区域名师”理论素养

琢完白璞方成玉;吹净黄沙始见金。专业化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师的成长是没有捷径的,名师的成长更是如此。从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的角度来看,作为教师,尤其是有志于成为“名师”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与其一味模仿那些已经成名成家的“名师”的讲课方式,执著于背诵“名师”的授课教案,不如从最根本的成长路径开始,在阅读中丰盈和充实自己,在阅读中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2010年3月,“香坊教师学习研究会”在香坊进修学校领导的倡议下正式成立,成员多为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青年教师,成员由一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今天的近五十人。专家(凌宗伟、孙明霞、姜广平等)的参与和关注,更是有效提升了研究会成员的学习力和思考力。几年来,研究会通过专题讲座、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多次学习交流活动,会员们一同学习、交流分享彼此学习与成长的快乐,发挥了教研员在教师读书学习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培养进修学校教研员读书习惯、提高教研员阅读能力的同时,2013年4月,我们又在“香坊教师学习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旨在提高全区教师阅读意识与阅读能力的“书香致远教师读书联盟”,倡议区域内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读书与写作的行列之中,截止到2013年6月,已经有以区域名优班主任、区域学科名优骨干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在内的162人加入其中,QQ流、沙龙研讨等活动,丰盈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区域名师”团队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快速提升。

3.网络研讨,拓展教师发展空间,更新“区域名师”教育观念

当今社会,网络日益成为教师工作中的一种必要方式。网络教研、研讨、交流等由网络演绎出来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加强了教师彼此间的沟通。我们先后组建了“香坊教师学习研究会”“书香致远教师读书联盟”QQ群。2011年,我们与“1+1教育社区”进行合作,开设“香坊研训”专栏,并在区域名优班主任、名优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倡议教师在“1+1教育网”上完成注册并建立自己的“1+1教育博客”,引领“区域名师”自主交流。

基于网络的交流与研讨,为“区域名师”搭建了展示与交往的平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促进教师在碰撞与交流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并在反思与交流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

4.课题牵动,牢固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区域名师”研究能力

人们常说:“教育科研的自觉与否,是区分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分水岭。”“区域名师”的研究能力与研究水平直接决定其在教育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十二五”期间,香坊区将“中小学校生命化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作为区域课题全面铺开,成功召开“慢课堂・满教育――生命化教育的区域实践行动”高端论坛。其中,“区域名师”香安小学宋月娥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一课,得到与会专家和教师们的好评。课后,宋老师同来自全国各地的生命化教育团队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研讨。

此外,在生命化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香坊区教育局、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先后聘请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张文质、故事妈妈黄欣雯、在解读《论语》中收获幸福的陶继新、践行生命化教育理念,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成长的孙明霞走进香坊区、走进香坊名师团队,为香坊区名优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通过新年诗会、学术沙龙等形式,创造“区域名师”与专家面对面探讨交流的平台,让“区域名师”认识到,教师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线。

5.走进高校,开阔教师教育视野,促进“区域名师”专业发展

在名师培养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施“名师培养工程”绝不仅仅是评选出几位名师、学科带头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敬业、乐业、精业,并在“标杆”的引领下,培养更多的未来名师,构筑以优秀中青年教师队伍为基础、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以名师为标志的高素质教师群体,从而推进香坊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香坊区将“培养名师,发展名师,带动区域整体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中小学名师培养活动的核心思想。围绕这一理念,香坊区教育局成立了“名师成长工作室”,聘请省、市教育专家、教研员作为名师的导师,引领名师候选人的业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香坊区教育局还组织名师候选人远赴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脱产学习,并带领区域语文学科骨干教师连续多年参加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全面提升“区域名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了“区域名师”的专业发展。

6.回归课堂,实现师生教学相长,锻造“区域名师”专业技能

如果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而守护教育的根基则在课堂,课堂作为知识传递的交接地、教师耕耘的责任田,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环节。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业务能力的成长,往往都是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体现出来。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尊重生命的,是师生生命生长的田园、生命享受的乐园、生命创造的学园、生命慰藉的家园。

在香坊区名师培养的过程中,全方位、立体交叉的培养方式引领广大“区域名师”积极投身到生命化课堂的建构过程中,也正是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实现了师生的教学相长,锻造了“区域名师”的专业技能。

四、促发展――“区域名师”培养工作的收获与成效

香坊区的名师培养活动,促进了“区域名师”业务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区域名师”学科课程引领作用得到凸显,逐渐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如王开杰老师的“思者有度,想域无疆”的教学风格、宋月娥老师的“温以润之,工而复平”的教学风格,均受到领导、教育专家的认可。而“区域名师”的快速成长更让我们欣喜地看到:

1.香坊区名师培养工作,让“区域名师”具有了远大的人生抱负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区域名师”的专业情意。

2.香坊区名师培养工作,让“区域名师”具有了乐学善学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名师”的知识结构。

3.香坊区名师培养工作,让“区域名师”具有了刻苦的钻研精神和较高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名师”的科研水平。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方案范文6

一、强化担当,完善自身建设长效机制

1.强化责任担当

学院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的使命来抓,做到五有。

一是工作有专班。成立开展“培养职业精神 提升职业技能”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学院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院办,负责活动的协调工作。

二是年度有目标。学院将自身建O工作作为年度的重点工作,列入全市人社系统年度工作任务中学院的个性工作目标任务,并分解到每一个月,逐月予以落实。

三是建设有方案。制定自身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和日程安排,落实目标任务。各科处室按照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同时制订自身建设检查考核实施方案,加强监督检查,使整个创建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

四是任务有督办。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班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督办自身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五是落实有体系。明确各科处室创建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创建联动机制,自身建设工作体系完整。

2.完善长效机制

自身建设既要有历史传承,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一是传承特色办学理念。校训重视历史传承:团结、勤奋、严谨、进取;办学理念讲求科学特色:管理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品牌荣校;校风力求与时俱进:守法、明理、勤奋、精进、创新。

二是构建规范管理体系。学院构建了制度健全、体制顺畅、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学院管理模式,涵盖了党务管理、行政管理、教学实习管理、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学院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

三是完善科学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制定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制度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按期组织学生实习,有计划、有课题、有实习评价、有实结;每年都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撰写总结材料,并在全院教职工会上汇报交流。

二、营造氛围,建设优良文化育人环境

1.重舆论引导

自身建设既要领导重视,还要群众人人参与;既要注重抓落实,还要善于抓总结提升。

一是引导大家人人参与自身建设。制定自身建设宣传工作方案,编印自身建设创建活动宣传资料下发师生员工,宣传自身建设创建活动主题、目标要求、活动意义,在学院网站开辟专栏,利用电子屏宣传,使自身建设创建活动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二是带领大家宣传推进自身建设。制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和信息报送与考核试行办法,规范新闻宣传,推进自身建设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三是总结提升自身建设工作经验。鼓励大家总结提升自身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积极予以宣传推广。仅2015年就在省级及以上媒体宣传学院20余次。

2.营造特色氛围

按照室内室外、功能分区、彰显特色、打造多样化宣传景观的原则,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一是屋顶宣传重在营造技能文化的大气场。在学院主要建筑物屋顶安装宣传标语。临街门面顶安装: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综合楼屋顶安装对青年学生的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教学楼屋顶安装校训:团结、勤奋、严谨、进取;学生宿舍屋顶安装校风:守法、明理、勤奋、精进、创新;实训楼的屋顶安装:劳动光荣、技能宝贵。

二是校园宣传栏重在弘扬工匠精神。建设了企业文化墙、成果展示窗、知识拓展廊、多彩涂鸦墙、德育园地等室外文化展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企业文化。

三是室内文化区重在励志。建设了理论教室、实训室等室内文化展区,悬挂名人名言、规章制度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技能成才。

四是道路景观重在典型引路。学院主干道建设技能大师路;综合楼小花园西面建大型励志宣传景观;多年的绿化,形成了以综合楼小花园、樟树林、竹园、实训楼景观带、花坛、草坪等为主的校园景观;技能大师典型引路,激励学生技能成才。

三、突出特色,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数字校园

提高校园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校园管理实现数字化。

一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投资近80万元设计建设了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等校园管理工作实现了数字化。

二是推广使用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建设单位已对科处室工作人员进行了两期培训,目前学院管理基本实现网上办公。

三是完善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制度。制定了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制度,加强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指定专门处室负责管理。目前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已完成了试运行,2016年准备全面实行数字化校园管理。

2.专业对接市场

强化市场导向,专业设置紧跟变化莫测的市场。

一是建立校园对接产业园、专业对接产业制度。化工专业对接荆门化工产业园,机电电子专业对接荆门电子产业园,数控车工、模具制造、焊接加工对接荆门航空产业园,财会、幼儿教育、电子商务等对接服务业,并与福耀玻璃(湖北)有限公司、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天茂集团、中集宏图、利盛石化、东光电子等30多家技术含量高、行业特色明显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化工专业对接天茂集团、凯龙集团,先后开办了中级工、高级工定向班,并对员工进行了多次提升培训,得到企业好评。力争达到“办好一个专业,支撑一批企业,提升一个产业”。

二是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2013年11月、2015年3月、2016年12月先后多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领导、技术能手参加,就专业建设如何对接产业献计献策。专业建设研讨会得到省厅领导充分肯定。

三是打造品牌专业。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主动适应荆门市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瞄准地方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装配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群,成为湖北省职业培训电工电子类中心教研组组长院校,学院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重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5个。学院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校校合作,打通了中高职直升通道。

3.深化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学院在多个专业推行了一体化教学,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湖北省唯一进入2016年全第三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学院成立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小组,制订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总体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实施。

二是建设专用场地、组建教学团队。学院按照现代企业“6S现场管理”规范,建设一体化教学专用场地。精选骨干教师、吸纳技术能手、聘请课改专家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并多次邀请人社部一体化课改专家黄景容、姜大源等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

三是总结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学院一体化课改经验在全省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国家人社部《职业》杂志以《六措施保障 三阶段落实》为题介绍了我院一体化教改的经验和做法。

4.强化职业素养

育人先育德,始终把德育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放在优先位置。

一是编写职业素养教材。2014年,《技工院校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被确立为部级课题,被评为省重点课题一等奖。《职业素养基本训练》教材也通过了人社部教材审批出版,得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广使用,《职业行为养成训练》编写即将完成。

二是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同志作《永远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院被吴天祥同志誉为“人民的贴心学院”;开展 “厉行勤俭好风尚、传承美德正能量”和“互联网+分类回收”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举办文艺晚会和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道德情操。通过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来影响家庭、辐射社会。学院学生张子轩和唐文菊被团市委分别授予“最美中职生标兵”和“最美中职生”荣誉称号。

5.注重创新创业

以培养创业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学院实训工厂,投资200余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办公室8间的机械加工创客空间,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创客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并制定创客空间实施方案和运作办法。

二是推动师生创新创业。鼓励学院师生(包括近几年的毕业生)入住创客空间创新创业,所有入住的创客均可享受荆门市相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已有2名创客入住众创空间。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将创业知识列入学生教学的内容,完成创业模拟实训室建设,培养师生创新创业精神。

四、多措并举,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1.校企共建实训室

深化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双方优势,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一是制定实施计划。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制定校内、校外校企共建汽车修理实训室(校中厂)和数控加工实训室(厂中校)计划。

二是精选合作企业。本着优势互补、平等自愿、互利双赢、长期合作的原则,多次深入相关企业考察、洽谈,签订校企共建实训室协议。

三是规范实训室建设。引厂入校,学院出场地,合作企业出设备,与顺航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共建汽车修理实训室(校中厂);厂中建校,合作企业出厂房,学院出设备,在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控加工实训室(厂中校)。

2.建设企业标准化实训基地

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实训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制定建设方案。学习借鉴企业标准制定校内企业标准化实训基地数控加工中心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建设。

二是制定管理办法。借鉴企业6S管理办法,制定实训基地6S管理办法,成立6S管理检查考核领导小组。

三是实施6S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按照6S管理进行组织。

3.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

给技能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交流平台,发挥其技能攻关、带徒传艺、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效率。

一是积极申报。学院根据相关条件,积极申报省级袁秋芹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省厅批准。

二是制定方案。借鉴荆门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家级郭振恩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经验,制定建设方案。

三是规范建设。按照建设方案,添置设施,配齐人员,完善职能、制度和职责,袁秋芹技能大师工作基本建设完成。

4.开展技能大讲堂文化节活动

传播技能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一是举行拜师学艺活动。与全国技能大师、荆门石化总厂机修钳工郭振恩合作,设立郭振恩励志班,举行拜师学艺活动。

二是传播技能大赛知识。邀请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技能大师、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徐国胜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车赛项发展方向”为题,介绍了国际、国内技能大赛情况和发展方向,并对学院数控、模具专业教师如何进行大赛准备作了专题辅导。

三是开办启迪求真系列专题讲座。组织教师以工匠精神、智能制造、信息时代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其中院长许松以“工匠精神”为题,为全院师生进行了第一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是举办优秀毕业生报告会。邀请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毕业生王贤伟、荆楚理工学院毕业生张玉鹏和学院毕业生张芳、刘军、潘运虎等作报告,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

5.开展技能文化节活动

宣传校园文化,展现师生风采,检阅办学成果。

一是举办技能节暨开放日活动。先后举办了三届技能节暨开放日活动,举行学生技能竞赛和教师公开课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观摩,得到广泛赞誉。

二是开展学生创新创意竞赛。举行了由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冠名的首届“航特杯”学生无动力车滑行竞赛。无动力车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滑行竞赛也由学生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创新精神。

三是举办学生实训、手工制作作品展。面向社会多次举办学生实训、手工制作作品展,特别是在全市春风行动中展示,得到原市委书记万勇的充分肯定。

6.组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展示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承办荆门市职业技能大赛。学院先后承办荆门市第一、二、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和“农谷杯”创新创业技能竞赛。

二是参加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湖北省首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

三是参加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学生制作的《水塔水位自动控制装置》荣获湖北省创意设计竞赛一等奖,学生苏雪娇参加了首届中国青年技能夏令营活动。

五、注重实效,取得自身建设丰硕成果

1.以环境文化影响人

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学院从外在的环境建设出发,推动内在的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了外在环境的建设。学院完善校园基础环境建设,精心设计和构思学院环境,既重视物质环境建设,更注重充满学术氛围的读书育人环境。

二是注重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学院不断挖掘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展示办学理念、校训、校规等校园文化,初步形成了技能人才培养理念。

三是构建了多样的文化载体。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建设,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橱窗文化、道路文化、教室和宿舍文化等文化载体,设立企业文化苑、成果展示窗、知识拓展廊、技能大师路、德育园地等文化栏目,形成了环境与师生的良好互动。

2.以人文文化教育人

成才先成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一是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建立了学院、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了警校、社校共建机制,构建了政教、团委、保卫和学生会相结合的校园德育工作网络。

二是开展系列活动。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内容、天天有活动,开展“养成”教育,实行学生在校24小时无缝对接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教学、管理、服杖位一体为提升师生文明素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学院将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和学习行为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如文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师孝亲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通过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来影响家庭、辐射社会。

三是营造德育氛围。用广播、校园网、黑板报、墙报、会议等各种形式加强德育工作,策划主题教育活动,达到了提升师生文明素养的目的。

3.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以人为本,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建设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学院不断增强市场办学的危机意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涵盖了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是形成了规范的管理模式。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构建了体制顺畅、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学院管理模式,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

三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细化管理制度,关注干部师生的发展与追求,重视人才培养,在学院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良好和谐的校园秩序和校园氛围。

4.以技能文化培养人

突出技能教育核心,始终把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放在突出位置。

一是学院坚持质量兴校,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重点,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抓手,突出技能教育核心,开展了拜师学艺、技能比赛等活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三是高度重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职能,提升培训能力,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市公共实训基地、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市金蓝领培训基地、市公关礼仪培训基地、市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多次承担省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市大中型企业职工的培训、技能就业计划培训等工作,年最高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实现了学制教育和技能培训“两条腿”走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