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城市的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城市的前景范文1
关键词:生态、生态城市、资源、发展前景
一、生态和生态城市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指家或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指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则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所谓的生态城市,广义上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上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而资源的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的城市,才算得上是生态的城市,足见资源的重要性。
二、城镇化进程与资源消耗
城市化进程对资源的消耗有着巨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源的消耗速度几乎是城市化速度的两倍。而且,城市占有的资源在人类总资源中占有了很大比重:其中,城市能源消耗约占人类总能源消耗的75%,城市资源消耗则占 80%。可见,城市化进程对能量的消耗、资源的消耗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然而,城市作为资源集结和消耗的集中地,既消耗资源又产生新的资源。传统城市中排出废物及流入的能源量都很大,而自我循环生产的能力不强;相反,生态城市自我循环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对外的排放和需求量也就明显减少了。这很好地改善了城市资源的利用以及城市内部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实践了生态城市的理念,使城市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消耗大幅度降低,很好地起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良好实效。
三、我国发展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1.我国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大国,但人均自然资源短缺,各类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口众多,导致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这是我国的资源现状,也是现在乃至今后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一个因素。而生态城市的发展也许是一剂良方。
2.我国城市资源消耗和利用的特点
我国多数城市的经济主体是工业产业,但城市居民生活用能的标准明显低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就发展趋势看来,我国未来城市居民人均能源需求水平将逐步提高。此外,由于基础不甚雄厚,现有城市生态水平相当低下,因此在建筑节能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建筑节能是构建生态城市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建筑节能手法可以很好地降低资源的消耗,起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综合我国的现状,发展生态城市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建设生态城市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方法
1.城乡协同发展
在乡村生态系统中,生物生产量大,但是消费者少、分解者比例大,人畜的消费在整个系统中占很少的生产量;相应地,城市生态系统与一般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其因子众多,影响因素也更繁多层次复杂,但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
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城乡协同发展的策略,使二者可以互补。以乡村较大的生物生产量来满足城市的需求,同时以城市较大的需求量来均衡乡村的生物生产量。这样,整个区域的市场发展就被激活了,二者协同,可以很好地使整个区域的发展顺利进行。
2.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组织
①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量建筑储热量大,白天吸热,夜间辐射放热;建筑所用材质渗透率低,蒸发量少;高强度、高密度的建筑规划和开发导致风道不畅;大量的空气悬浮物吸收热量、延长高温;使用空调和制冷设备造成室外温度升高,这些都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典型诱发因素。
相应地也就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办法,如合理控制城市规模,适当降低开发和规划的密度和集中程度。此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城市规划布局与当地气候、地形等条件相适应;消除城市连续的高密度开发,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提倡屋面绿化等也都是会起到很好成效的办法。
②形成组团城市与城镇群
组团城市和城镇群都具有将城市生物圈最小化的潜力,也就是说在组团城市和城镇群中,达到一定规模的单个城市地域的功能将相对完整,并与周边的自然地域构成一个共同体。
组团城市和城镇群的做法,是很好地将这些城镇之间的特点进行互补,共同完成一些设施的建设并进行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可以很好地提高资源创生和使用的效率并增强效果。总之,此法依旧是希望通过宏观的协调和操控,使资源可以更加生态、高效地被利用,继而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③努力创建自然、人工相得益彰的系统
建立“自然-人工”系统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和人工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过渡,并期望可以通过区域的规划使二者一同为市民服务。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的整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资源的来和去的问题,使资源在特定的区域内可以基本实现循环和平衡。另外,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渗透、融合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发展生态城市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部分。
3.让城市公共空间承担更多的职能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起着一种类似沙漠绿洲的作用,可以采取的设计方法诸如:在人口和建筑高密的城市中,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防灾和逃生避难空间的设置结合;建设步行通道与绿化带合一的生态通廊,并与城市公园、广场、运动场地等具有避难功能的大空间有机联系……这些想法,不但可使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网络,也构成了城市防灾和避难空间体系,从而可大大提高城市空间的效率。
公共空间效率提升的另一方面,是使城市更多的场地和自然资源归还给了市民,这样一来,“城市是市民的城市”这一理念也就可以很好地被贯彻,只有市民生活舒适的城市才能称得上是好的城市。生态城市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这一理念可以对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帮助。
五.总结
构建这样的一座依照生态学原则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起来,且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规划设计和理论方向。
当然,明确这一设计方式的核心也非常重要,也就是提高城市的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资源是发展的必备,只有充分做好资源来去的道路,城市的发展也才可以更加顺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美好。此外,生态环境边界的确定也是很关键的,既然不可能绝对的自然,那么人和自然交融处界面的处理和设计也就非常重要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关乎整个城市的良性发展与否。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态城市理念可以帮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环境:原理、方法与优化,2011
2.仇保兴,生态城改造分级关键技术 [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0(03)
3.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2009
4.王江欣,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初探,2009
生态城市的前景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及措施
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生态城市的前景范文3
关键词:生态设计 归流河 环境评估 开发策略
Abstract: Take the ecology principle of design as the foundation, from the SWOT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 appraised an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several aspects elaborated how builds the modern city river cour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s Inner Mongoli Ulanhot to turn over to flow the river concurrently 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effect.In order to the river course improvement, the plan and the design has certain instruction function.
Key word: Ecological designTurns over to flow the riverEnvironment appraisalDevelopment strategy
1 引言
城市河道,曾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脉,也是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根本。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河道逐渐失去其防御、运输等功能,直至沦为藏污纳垢之所,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景观建设的热潮,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治理“母亲河”被列入各级市政府的奋斗目标。
乌兰浩特市归流河位于市区西侧,绕城而过,河道基本保持自然形态。河道两侧丛林丰富,植被多样,自然形态完善,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但由于多年来未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设施匮乏,交通不便,建设无序。除为防洪而设置的防洪堤外,基本没有人工设施。同时当地居民把河道当成天然的采沙场,致使河道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2 归流河概况及SWOT分析
2.1 归流河概况
归流系蒙古语,意为山杏。属嫩江水系,儿河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宝格达山,全长218公里,流域面积9706平方公里,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境内汇入挑儿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3立方米。水产资源有水獭、鲤鱼等,其中主要支流有乌兰河,归流河现状见图3-1。
2.2 SWOT分析
2.2.1 Strengths(优势)
现状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系完整,水质良好;具有良好的湿地与林木景观,对于生态环境及气候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自然文化底蕴深厚,地区文化特征明显(蒙元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易于塑造特色人文景观;当地具有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优良的民俗风情。
2.2.2 Waknesses(劣势)
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强,且存在旱涝历史;基地位于新区,周边地区拟定或正在开发难以依照现状发展统一整合景观;缺少完整河流旱涝等历史资料。
2.2.3 Opportunities(机会)
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良好定位,易于快速提升土地及景观价值品位;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的统一和谐规划;可作为引导性景观规划带动新区形象塑造,提升价值品味,并最终带动经济效益的创造。
2.2.4 Threats(威胁)
开发量及开发时序的控制;现状具体林地保护的程度及保护可控制限度;当地自然条件对生态景观可行性的影响和气候条件及河流水位的多变性。
3 归流河环境评估及相应开发策略
3.1 林业及野生动物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乌兰浩特市林业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5.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41%。林区和山区多产木耳、蘑菇、猴头、南菜等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山珍,野生动物有飞龙、白天鹅、山鸡、鹿等珍禽异兽。同时有沙参、党参、桔梗、防风等多种中草药材。规划基地内的大片林木都将予以保留并进行整治(见图3-1),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图3-1 原有林木分析保护
顺应生态可持续和对于生态本地系统的保护,对于现状林地完全予以保护。并适当扩大林区覆盖范围,实现生态主导原则。
3.2 湿地及自然岸线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侯、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见图3-2)。
图3-2 可适宜湿地分析保留
规划基地内有部分湿地地段,其功能性及完整性不够完善,设计将其进行治理并开发更大范围的湿地,为当地提供一个生态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保留原有部分湿地内植被,并对湿地环境进行整治和范围扩充,创造适宜的湿地生态岛。
3.3 水流及防洪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水资源与北方其他城市相比,本地区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市内挑儿河、归流河年径流总量7.7亿立方米,挑儿河上游察尔森水库最大蓄水量13亿立方米,年均蓄水量4.2亿立方米。
乌兰浩特地区有记载的大洪水有6次, 1998年乌兰浩特市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7月下旬,归流河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出现4次。
采用橡胶坝,在发生洪水时进行防洪,而在平时缺水时用于聚集水源以形成大面积水域,可以进行水上娱乐活动,可谓是一举两得!
3.4 自然岸线处理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现状水流环境婉蜒曲折多变,缺少片面水域,难以满足整体景观水域的要求,且现状水流存在较多季节性断流。河道由几米至几十米宽大小不等。考虑到旱期的断流以及洪水汛期,防洪堤坝内有被淹没的可能。
对于自然景观岸线的河断面设计采取分层次、分等级的设计手法,在1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多以种植植物为主,适当地设计一些亲水平台;在2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简单的构筑物景观,以不影响整体河流的生态性为前提;在5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设有部分景观建筑;在10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则可以设计一些使用年限久远的景观构筑物或建筑。对于河道岸线保留地段,做亲水式处理,不变更河道断面形式;对于结合橡胶坝处理的水域处理方面,建议配合湿地典型断面形式,扩大水流面域,塑造片域河流景观。
4 总结及下一步建议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技术研究为专案提供大量所需的咨询。在过往的研究中提供了有关专案基地以及归流河流域的有限的咨询,但是下一步还需要搜集更多的新资料与新咨询。我们建议在完成景观概念性规划之后,应该进行以下的研究工作。
5.1 旅游评估
通过该阶段合理的市场与经济分析。整个方案的风险与回报将被进行量化管理。森林公园和纪念广场,旅游度假村等的设计也需要不同目标市场的容量与划分。市场分析可以被用来协助项目的运作,并保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5.2休闲机会评估
汇总资讯,说明研究区域的休闲用途和价值,以让规划决策有效考虑休闲的机遇和效果。休闲娱乐用地的开发应该用于满足游客的期望,并保护基地的生态资源。
5.3 动植物栖息地评估
提供一个丰富的解说系统概念性设计,用以指导解说系统的开发,具体包括对于生态资源,红色及蒙元文化的的开发内容与计划相吻合的解说系统。
5.4 基地内部的林木、湿地调研
对于基地内部现有的野生动物和林木栽植进行更西部的调研和准确的位置确认。对现有的河岸线标高进行测量与记录。并且,随着河流岸线的开发以及生态保育区的继续扩充,这些性质的调研应该有规律的重复进行。
5.5 野生动物
对基地内的野生动物,进行有规律的调研。随着基地内的环境修复的持续发展,这些研究将提供当时的基地环境资料,并且为物种结构的扩张和丰富提供了科学基础。
生态城市的前景范文4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特征;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化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自然生态系统面积的减少,并在一定区域内产生质变或消失。这种变化是长期的、潜在的,其后果是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我国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能源、原材料消耗迅速增加,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城市水质恶化、水源危机,地下水位下降;城市空气质量低劣;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严重、垃圾包围城市;城市噪声污染扰民;城市内修建大面积不透水的硬化地面,造成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形成城市内涝;生态绿地面积减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 。
2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城市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生态城市建设现已超越了促使城市物质环境协调的层次,进一步溶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使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体现了一种更广义的生态观。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体现在城市具体的发展目标上就是既要达到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追求最大效益的社会经济目标、满足城市居民本身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还要形成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城市众多子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协调以求城市发展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性。
3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的途径
3.1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3.2 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3.2.1社会生态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2.2经济生态原则
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2.3自然生态原则
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2.4复合生态原则
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 (社会) 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3.3 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3.3.1 高质量的环保系统
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3.3.2 高效能的运转系统
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3.3 高水平的管理系统
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3.3.4 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
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3.3.5 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生态城市的前景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生态规划;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景观规划,首先要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资源结构,充分挖掘其中能反映城市特征的景观要素,对其功能用地加以周密翔实的考虑,为城市景观系统的形成创造条件。
一、城市景观系统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系统由人类社会、动物、植物、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等组成,各组成成分之间具有相互的作用性,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发展。只有这些组成成分相互之间保持“齿轮式”的完整以及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保持系统的生命力,并维持系统多样性,这才能使城市景观与周围环境充分融合,成为一个生态化的系统。
人类生活于景观之中,人类的活动对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突出表现为创造出了很多具有历史意义及价值的人文景观环境,过度活动影响了自然环境;动物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其生活和适应性与植物环境密切相关,它们在自然界中消耗和调节能量,是生态链中必须的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成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景观包括因气候、土壤、地貌等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后,适应不同的条件而形成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如山水景观、森林景观等;人工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不同观赏性质和功能的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景观等。
二、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人文特色
2.1 提高亲和力
首先,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把握人性的尺度,将人性化的城市生态景观作为营造亲和性景观重要的一方面。其次,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具有模糊的功能,一般实现城市生态景观功能的多样性。最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坚持多功能性,将城市生态景观转化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2.2 提高生态性
首先,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对地形的多变性,建立城市园林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形成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生态资源,用设计体现城市园林具有生动富有活力。其次,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将设计意图渗透到的景观的基面,用细节和结构的设计体现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最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对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对城市生态景观中各主要组成部分的设计将园林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2.3 提高精神力
首先,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静谧的特点,方便人们对自然的回归,丰富的生物群落,与生物接触的机会使人沉静满足人们在自然中放松精神的需要。其次,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景物的可读性,城市生态景观事实上就是由许多可读的意象组成。最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对时间的累积,自然的博大深远,使自然中的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累积,形成一种具有古老感的优美。哪怕它们逐渐朽化泯灭,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人们面对自然的这种深沉的、耐人寻味的沧桑美时,都会忍不住沉静下来。这就是田园景观表现出来的厚重美。产生这种厚重美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石材、砖瓦、木材等有机材料的使用,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断的变化。因此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添加一些具有历史沉淀感的景观,完成城市生态景观对时间的积累。
三、加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措施
3.1 景观绿地的保护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斑块与小斑块相结合。一方面增加绿地景观的总量,使之充分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一方面健全廊道的景观生态功能,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绿地斑块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到人口、公园的服务半径,在质量较差的地方,应较针对的设置绿地并设计各具特色的公园,如在城中心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度假和隐居机会;在每个景观单元的中心,设置街头绿化和广场绿化等,精心设计立交桥和交通岛绿化斑块;参照地方文化的特色实际,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绿化小游园、小广场,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城市荒芜地或城市待用地,从而使城市公园体系在空间布局呈现均匀分布的态势,形成完善的绿地服务体系。另外,还应将各个绿地斑块连接成一个整体,即通过道路绿地廊道和河流绿地廊道将城区的各片绿地和郊区的自然景观联系起来,以道路和河流作为承载行道树和绿化带的主要廊道,不仅有利于城市景观中绿地斑块的均匀分布,而且能使城市中每一处公园、林地、街角绿地、河流等自然或人工绿地单元相互沟通而纳入城市景观生态体系,使各城市绿地单元取长补短地形成一个整体,最终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和谐和具有自约束能力的景观生态结构体系。
3.2 景观生态公园的设计
公园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很多公园的设计中力图制造奇景、异景,甚至摆放各种娱乐器械,以此来吸引造访者,把公园同娱乐场所混为一谈,更谈不上生态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实际上,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的需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根据公园大小,周围环境不同,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3.3 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多种多样的城市物种。我们在进行城市绿地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保护古树名木,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在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以满足人们的美化、好奇、偏爱心理外,要注意多种本地的花草树木,以体现地区景观特色。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种类较多,如佛手、茶花、茉莉、含笑、白兰花、美人蕉、葱兰等,樟树和茶花分别是市树和市花,所以在条件适合的场所,应多栽培这些植物,并尽可能多选取常绿植物。另外,在不同的公园、游园或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把握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物候特征,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如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合理搭配;植被的季相特征的利用;硬质景观(如建筑物)的垂直绿化等,无不需要从美学的角度进行精心设计。
结束语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应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还有就是对城市景观生态的规划时要注重回归自然,不能只注重外在的观赏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如果仅仅是以景观的外表来进行规划,那么永远也无法实现生态功能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褚良姝.浅谈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方法[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06).
[2]任琪.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初探[J].广东建材,2010(08).
生态城市的前景范文6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 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 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