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培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培养方法

微生物培养方法范文1

关键词:物理思维;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5(S)-0019-3

物理学科的教学最根本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物理分析、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跟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背道而驰。主要表现可概括为“三脱离”:(1)脱离实际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2)脱离丰富多彩的物理过程,把物理公式纯数学化,不问来源和适用条件,运用时死搬硬套;(3)脱离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死记硬背大量零碎的、孤立的知识点。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三脱离”的僵死的学习习惯,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值得探讨并努力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粗谈一些浅见,望同仁专家赐教。

1.以现象为依据,实验为基础,数学为工具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定义,物理规律的归纳和总结,无一不以现象为依据,以实验为基础,因此笔者在教学和实践中,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1重视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在观察和实验中引导学生,注意寻找物理特征,以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生动的物理图象。

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一开始就采用毛钱管实验,而是设计了以下五个实验作为铺垫:

(1)粉笔头和硬纸板平放同时下落——落地时间明显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亚里士多德说重物落得快,为什么我们的实验恰恰相反。

(2)粉笔头和硬纸竖直同时下落——落地时间基本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实验结果与(1)不同。

(3)粉笔头和锡箔同时下落——落地时间明显不同。

(4)锡箔揉成纸团与粉笔头同时下落——落地时间基本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3)、(4)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5)直径相同的小钢球和塑料球同时下落——落地时只听到一次响声,已分辨不清落地的先后。

通过以上五个简单实验。学生对亚里士多德“重物落得快”的说法,已持否定态度,并从感性上已认识到物体下落的快慢并不取决于物体的轻重,而是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再演示毛钱管实验,强调管中已基本被抽成真空,这样,就把自由落体运动的主要特征——“只受重力”突出来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出了。

1.2物理概念的形成和定义的建立要充分展示其实践基础

中学生头脑已储存不少生活图景和感受,这为物理概念的形成和定义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我们的教学过程就要充分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引导他们去分析、提炼出信息的物理特征,使学生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概念。

例如“动量”是高中物理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物理概念,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入的:“乒乓球与铅球以相同的速度向你飞来,你的感受会一样吗?”,“足球场上两名队员以大小相同的速度相撞,可能被撞倒的是谁呢?”通过一系列类似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基础上,归纳出“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不但与物体的速度有关,而且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结论,为“动量”概念的形成和定义的建立提供了生动、鲜明的物理形象。

1.3深入了解学生认识结构的弱点,努力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

物理规律是对大量物理现象,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而锤炼出来的科学结论,它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教学往往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人手,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那样:“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到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例如,力学的中心课题是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凭直接的观察做出了不少的错误论断。直到十七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和抽象思维,才把亚里士多德的许多错误论断修正过来。牛顿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总结出了著名的三大运动定律,建立起辉煌的牛顿力学。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些物理思想方法,笔者首先分析了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一些弱点,他们虽有一些感性认识,但信息容量有限,有序化的程度不高,开放性也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宜采用由浅入深、层层剖析,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教学序列。

例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笔者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1)一般说“小个灵活大个笨”的物理原因是什么?

(2)跳高运动员脚蹬跳板的力越大,跳得越高,这是因为力越大,惯性越大,对吗?

(3)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使它在必要时比较容易停下,这说明速度越小,惯性就越小,对吗?

(4)行驶的自行车,要使它停下来有两种法,一是脚不再蹬,二是脚不蹬的同时手捏紧刹车闸,后者停得快些,这说明阻力越大,惯性越小,对吗?

上述现象学生是熟悉的,但要用物理观点正确理解并解答,却要花一番功夫。因此,经常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景象,引导他们用物理的观点去思考、分析,帮助他们把生活景象升华为物理图景,纳入物理知识的结构系统中,这就使学生所认知的物理知识根植于肥沃的土壤中,必然是开花结果,丰收在望。

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只记公式,而对公式的物理内容不求甚解的毛病。因而在解题过程中,也不去仔细分析物理过程,而是死搬硬套公式,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障碍,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做好如下三点。

2.1对描述物理概念的定义式,着重强调其实验(实践)基础

如电阻的定义式,着重点明欧姆实验的初衷是要研究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电流的强弱不但与电压有关,而且与导体的某种特性有关,这一特性在实验中表现为比值U/I对于同一导体是个恒量,对于不同的导体这个恒量不同。这就使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接着强调电阻的定义式R=U/I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在数学上是等效的,但反映的物理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2.2真正理解物理公式丰富的物理内涵

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着重把比值整体描述的对象及其性质跟比值所用的已有的物理量描述的对象及其性质严格区别开。如前所述电阻R=U/I,描述的对象是导体,反映的是导体阻碍电流的特性。而所用的已有物理量电压是由外部提供的,电流是外部条件通过导体本身属性而体现出来的一种表象。不管U与I如何变化,对一根导体来说,其电阻是不变的(不考虑温度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物理公式丰富的物理内涵,而不至于把它们当成干巴巴的数学形式。

2.3使丰富的物理内容和简洁的数学形式整体呈现

物理学常常以极其简洁的数学形式揭示深刻的物理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等。也许正因为简洁,部分学生往往就把它们简单化了。学生往往把物理公式纯数学化,任何一个物理公式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反映着特定条件下的丰富的物理内容,如果不弄清楚其产生基础和适用条件,而认为只要记住公式就行,势必要犯错误。

例如“刹车问题”中经常出现汽车开始刹车后,时间t内汽车的位移。而给出的时间常常大于汽车停止所需要的时间,如不加以分析,就乱公式势必得出错误的结果。这类问题虽简单,但旨在培养学生对物理过程分析的习惯和能力。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掌握物理规律的数学形式。笔者在每个物理规律教学时,都要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实验基础;(2)物理过程分析;(3)公式中各物理量间的制约关系;(4)公式的适用条件。

总之使丰富的物理内容和简洁的数学形式以统一和谐的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3.摒除零碎知识堆积灵活运用物理规律

大量的、零碎的物理内容的堆积,不等于物理认知结构的形成,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脱离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死记大量零碎的知识点,不能灵活运用物理规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如下三点。

3.1通过背景介绍,了解知识形成过程

在进行概念和规律教学时。适当介绍其形成、产生和建立的背景,使学生能从科学发展史和人类认识史中去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从惠更斯提出“活力”的概念到“动能”定义的建立,从笛卡儿对“动量”的初步认识到牛顿对“动量”更加准确的定义,从光学发展史归纳出光的波粒二象性,以及中子发现的曲折而又有趣的过程等。这些史实的介绍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大有裨益。

3.2有效、及时地进行章节、单元的复习、归纳和总结

章节、单元的复结,不是面面具到的知识罗列,不是机械的知识堆砌,而是把点连成线,把线织成网。形成一种网络结构,回归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系统本身的逻辑联系。

归纳总结的具体形式很多,如列成表格,画出图表,组织框架、类同集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等,通过种种具体形式,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理解知识脉络,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一步挖掘内涵,开拓外延,从而激发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通过系统的复习、归纳和总结,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不断接受物理思想方法,逐步塑造起自己的良好的认识结构,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也才有坚实的基础。

3.3精选习题,分类讲评

教师要精选(编)习题,讲评时要“浅题深析”,有些题要“深题浅释”。题目的优劣不在于深浅难易,而在于能否突破一点,带动全局。而所谓搞深搞透,就是不以题论题,受题限制,只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对于看似浅显的题目,要认真分析习题涉及的知识点在有关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和其它知识点的联系,有利于从全局出发,采取最优手段来解决,从而达到引起联想,激发思维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浅题深析”之要义。对于综合性的习题,即所谓难题深题,则要在弄清楚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它涉及到的知识点,这一知识点由什么规律联系着,然后正确选用规律去解决它。这就是所谓“深题浅释”的意思。

微生物培养方法范文2

【关键词】物理教学 思维方法 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物理中的现象、概念和规律,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如果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物理科学方法去认识和理解,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只要学生掌握了科学的物理方法,就拥有了打开物理知识殿堂的钥匙。那么,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哪些物理科学方法的培养呢?

一、转换法

所谓转换法,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物理状态、物理规律、思维角度、物理过程、物理模型等的转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问题巧妙获解的一种思维方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采用转化法转而观察其他相关的物理现象或间接测量其他相关的物理量来完成研究。

(一)转化法在物理实验现象方面的应用

在研究电热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电热的多少是无法直接“看出”的。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转化一下思维,电热能使煤油温度升高,煤油吸收的热量越多,温度升得越高,我们只要比较煤油温度的高低,不就知道了电热的多少了吗?还有,磁场看不见、摸不着,那磁场真的存在吗?我们把小磁针放在磁体周围,可通过观察其是否转动来确定。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无法用肉眼判断,可转换为通过其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来判断,吸引得越多说明磁性越强。教材中在物理实验现象方面应用转化思维的非常多。我们将小球的动能转化为对小木块做的功,被推动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把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根据小灯泡是否发光来推断导线中是否有电流。

(二)转化法在测量工具方面的应用

依据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来反映物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制成温度计。再如,利用弹簧在一定限度内,所受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的原理来制成弹簧测力计。

二、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事物绝不仅仅只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受相互交错的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简单地说,控制变量法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研究某一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先使一个因素变化控制其余的因素不变,从而逐一研究出此物理量与所有因素的关系,这样就把多因素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例如,高中物理中研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我们猜想摩擦力可能受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共同影响。在研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时,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这样就排除了因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而对摩擦力的影响,只改变作用在接触面上的压力大小,这种情况下若摩擦力也发生了变化,足以说明摩擦力与压力有关,若摩擦力没有变化,则说明摩擦力与压力没有关系。同理,研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关系时,需要控制压力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还有,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I与导体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的电阻R的关系时,要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若要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课本中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焦耳定律、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等用的研究方法也都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高中研究物理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理想实验法

理想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某些规律,而得出的这些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理想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牛顿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前,伽利略设计了斜面小车实验,分析认为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的时间就越长,进一步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还有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时,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我们进一步推理,理想情况下假如把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就听不到铃声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四、类比法

类比方法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所谓类比,是指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从一般到一般或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过程。类比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抽象、无形、陌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在物理学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电流和电压,可以把电流、电压与水流、水压进行类比。抽水机提供了水压,水压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形成水流,水流通过涡轮使涡轮转动消耗水能;电源提供电压,电压使电荷做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流通过电灯消耗电能。学习原子结构时,把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原子结构模型与九大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太阳系进行类比。

五、等效替代法

微生物培养方法范文3

关键词:植物;微生物;培养技术

一、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特点

近些年来,关于植物内微生物的研究发展迅速,主要着重医药指向、农业指向、环境指向等四个方面的研究。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植物内微生物研究的特点为:资源探索多,分离培养多,活性监测和生物功能研究多,基础性前期工作多;方法研究少,涉及林木少,与宿主的关联少,实际应用少。在研究程度上初步研究多,深入研究少。以抗菌、抗肿瘤等药物开发为目的的资源探索性研究最多,而宏观生态学中的天然林木及草原野草中的内生微生物研究较少。生态研究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生态分布、培养条件优化等研究较少。

二、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现状

我国在医药指向的研究,涉农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环境指向的研究,挥发性物质生产、食品指向的研究,生物安全评价、微生物资源的研究,重要粮食作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有害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等方面遍地开花。值得特别关注的,如王剑文、谭仁祥等提出的利用内生菌寡糖诱导黄花蒿发根合成青蒿素的研究,指明了植物内生微生物利用的一个新方向,提醒我们对内生菌和宿主的相互作用的关注。我国对于转Bt基因棉花茎秆内以及转Bt基因的水稻植株各部位的内源微生物的变化,从植物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环境变化的角度为基因作物的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思路。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存在问题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诸如深海、高压、低pH值、缺氧等极端环境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再现,人工培养环境忽视了天然状态下生物种群间的关系,如共代谢、互养共栖、拮抗、寄生等,在常规培养过程中,无法提供完全相似的环境,忽视了群体效应,原有的生态关系、信息交流被破坏。当分别转接到培养基中时,因缺乏潜在的外源活性物质,有些微生物不能存活。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通常需要生命活动所需的活性物质。此外,一些植物、动物病原菌对寄主活性物质的依赖在常规培养条件下难以实现。

2.解决方法

针对不同的环境需求提出不同的改善措施。如,海洋中低营养的状态,Button等提出并采用了稀释培养法,使得培养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该种方法也被应用于淡水湖泊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由扩散盒培养技术和细胞微囊包埋技术组成的模拟自然环境的培养技术从细胞层面还原最原生态。根据微生物的特性,有选择性地在传统培养的基础上添加必需的养分,使原本无法培养的变成可培养的成分并且在放线菌领域也产生了新方法:将装有灭菌琼脂的塑料容器分别用有半透性的薄膜密封,由此将丝状真菌排除在装置外。将装置放置在土壤中,室温黑暗条件下培养2~3周后,将中间琼脂层取出,经镜检观察即可得到放线菌菌落。相比较于传统方法,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放线菌类数量更多、种群更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徐 瑞,南志标,周雁飞,等.披碱草内生真菌共生体中麦角生物碱的组织分布与季节动态[J].草业学报,2012,21(3):84-92.

[2]许 乐,阮小蕾,李冬丽,等.对枯萎病不同抗性的香蕉品种的内生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9).

[3]王剑文,郑丽屏,谭仁祥.促进黄花蒿发根青蒿素合成的内生真菌诱导子的制备[J].生物工程学报,2006,22(5).

[4]姜 楠,汪小福,徐俊锋,等.转Bt基因对水稻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数量效应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5).

[5]彭伶俐,王 琴,辛明秀.自然界中不可培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1,31(2).

微生物培养方法范文4

关键词:药品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

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检验人员,由先前的单一药品检验改为食品、药品全部检验。只有发现并掌握二者检验的异同,才能更好的开展检验工作。本文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异同,作如下概述。

1.检验标准

1.1药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一部/二部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2食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1.3比较 药品标准近些年来五年更新一个版本,为能及时反映当前科学发展水平,通常在新版药典出版之后,下一版药典出版之前出版增补本。食品标准无固定更新周期。

2.实验室环境

2.1药品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1]微生物限度检查应有单独的洁净实验室,每个洁净实验室应有独立的净化空气系统。涉及实验室监控菌株的分离鉴定、样品阳性菌株的分离分析、方法验证中的阳性菌操作等实验活动,应在专门的阳性菌实验室进行。阳性菌操作不得在供试品检验用洁净实验室内进行。[2]

2.2食品 实验室环境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布局应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实验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应符合工作要求。一般样品检验应在洁净区域进行,洁净区域应有明显的标示。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工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3]

2.3比较 二者对阳性菌和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环境都有严格的限制。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对环境洁净度、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有明确的要求,而食品没有要求。

3.培养基

3.1药品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用的培养基应进行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计数测定用培养基进行促生长能力的检查,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进行促生长能力、抑制能力及指示能力的检查。

3.2食品 培养基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按照GB/T 4789.28的规定执行。

3.3比较 培养基质量是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环节,药品对培养基有适用性检查,食品对培养基有质量控制。二者计数所用的培养基也有区别,应当引起注意,如药品细菌计数一般用营养琼脂培养基,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用平板计数培养基;药品霉菌及酵母菌计数用玫瑰红钠培养基,食品霉菌和酵母计数用孟加拉红培养基。

4.抽(采)样

4.1药品 一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其抽样量应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5倍。抽样时,凡发现有异常或可疑的样品,应选取有疑问的样品,机械损伤、明显破裂的包装不得作为样品。凡能从药品、瓶口(外盖内侧及瓶口周围)外观看出长螨、发霉、虫蛀及变质的药品,可直接判为不合格品,无需再抽样检验。

4.2食品 食品的采样应根据检验目的、食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采样方案。采样方案分为二级和三级采样方案。应采用随机原则进行采样,确保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4.3比较 食品与药品对抽(采)样都有明确的要求。食品的采样更加复杂和严格。不同类型的食品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案,采样过程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来污染,样品在保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

5.方法验证

5.1药品 当建立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检查。若产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技术方法应重新验证。

5.2食品 食品标准中没有方法学验证实验的规定。

5.2比较 微生物检验结果易受实验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样品中含有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组分时,影响尤为突出。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应保证在检验条件下的样品浓度不足以抑制污染微生物的生长,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和准确。食品微生物检验由于没有引入方法学验证,若加工过程中添加防腐剂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添加剂,可能会影响食品本身所含微生物的检出,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6.动物实验

6.1药品 控制菌检查标准中无做动物实验的规定。

6.2食品 某些致病菌的检验需要做动物实验,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肉毒梭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6.3比较 动物实验对检验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动物实验的开展对评估致病菌对人体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7.仪器设备

7.1药品 标准中规定生化实验用传统方法。

7.2食品 标准中规定生化实验可用传统方法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7.3比较 微生物检验中的生化实验对检验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提高了鉴定水平,提升了检验效率和质量。

8.总结

通过对比食品和药品微生物检验各方面,可以发现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如药品的方法验证和标准按时更新是食品所没有的,食品的全自动微生物生化检定系统和动物实验是药品所没有的。如果二者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二者的检验能更上一个新台阶。作为食品药品检验人员,要掌握二者的异同,以便更好的开展检验工作,保障人民的食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附录Ⅷ C 79-88.

微生物培养方法范文5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Studies and practice for reforms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He Xiaoqing, Li Zhiru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describe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tries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n the course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for students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overview of reform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cluding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es, open experiment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s.

Key words: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es; reforms

微生物学实验不仅是高等院校微生物学或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1]。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应用技术的场所,对整个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学科高速发展需要现代技术;另一方面,即使基因水平的研究,也离不开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方法。自从列文虎克发现细菌以来,认识和研究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包括经典与现代的、个体水平与分子水平的、微生物体内与体外的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和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不同的学科领域和院校所选择的实验内容不尽相同,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我们在近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并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重组探索。

1 实验内容的合理设置

微生物学实验是基础课程,实验内容以微生物学基础方法与技术为主。微生物实验基础内容包括:无菌操作(如接种、培养等)与无菌概念的建立,这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几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与个体特征、微生物的基本染色方法、微生物的稀释涂布技术及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等。这些基础的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在进行这些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介绍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发展与趋势,启发学生创新。只有了解基础才知道“何为新”,只有掌握了基础才明确“怎样创”。近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尽管微生物的广泛存在性作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已有一定的概念,但还不深刻。在微生物学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检测实验室、学生宿舍、人体表面与体内气流、不同的水体、食品或饮用品中的微生物。一旦学生在平板上看到各种不同的菌落时,会大吃一惊,这样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1.2 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将微生物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包括不同的接种工具、接种方法。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方法应掌握熟练,特别要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与无菌概念。

1.3 微生物种类的识别

区分不同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培养特征(液体与固体培养基)、生长特征(斜体、半固体等)、个体特征(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生理生化特性。通过菌落特征识别细菌、放线菌和霉菌三大类群,个体特征主要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杆菌、球菌、弧菌和螺旋菌、产鞭毛细菌等)、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及其相关的染色方法。例如革兰氏染色法、美兰染色法、死活菌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并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重在了解不同微生物在代谢上的差异,用以进行微生物的鉴定。

1.4 微生物的生长与测定

微生物生长曲线、数量与大小的测定。生长曲线测定中平板活菌计数和光电比色法是学生应掌握的方法。

1.5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这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根据重基础的原则,同时也考虑实验内容或实验方法与技术每年进行更新约25%,开放实验和综合实验分别占学时的12.5 %左右,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2.1 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有效结合

微生物培养方法范文6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现状;展望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是当前保证我国国民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技术,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但是现阶段由于国民在食用食品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事故,所以导致国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一定威胁,因此,食品管理人员必须要通过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提高食品的微生物检测准确度,确保在市场上进行流通的食品能够具备相应的安全性,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及包装、运输等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环节,采取合理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确保我国国民不会因为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症。

1 传统食品检测技术

当前,一些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还在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由于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具有丰富的实践,所以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虽然效率性得不到保障,但是仍然具备一定的准确性,目前我国常用的传统食品检测技术主要分为显微镜检测法和平板培养法,尤其是在平板培养法的应用过程中,由于需要对食品进行抽样检测,并且提取相应的微生物组织,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传统食品检测技术可能不符合现阶段我国逐渐发展的食品检测流程。不过仍然要对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进行相应的分析,确保一些科技相对最为落后的地区,能够通过传统的显微镜检测法和平板培养法,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合理的检测,保证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

1.1 显微镜检测法

显微镜检测法是现阶段在微生物检测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通过显微镜检测法不仅可以更加直观的检测出微生物的数量和形态,还可以提高检测的效率,通过显微镜对食品进行检测,存在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在使用显微镜检测的过程中,只需要通过染色油镜进行镜检即可,因此,其在检测时更加具备快捷性和简便性。即使一些对于微生物检测方法不太了解的工作人员,在食品进行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只要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明确食品中的微生物形态及数量,同时显微镜检测方法由于在我国食品安全的应用过程中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所以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人员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但是显微镜检测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缺点,例如在针对微生物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由于只可以看到微生物的具置和数量,但是不能够明确微生物的生存状态,一旦过多的活性微生物在食品中,仍然会导致食品具有较大的毒性。所以显微镜检测法作为传统检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具备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负责显微镜检测法使用的工作人员也应该明确现阶段产生的新型检测技术,并且尽量结合新型的检测技术与显微镜检测法相结合,确保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检测效率,使我国传统检测技术既不会丧失应有的价值,又可以更加广泛的应用在现阶段的食品微生物检测中。

1.2 平板培养法

在传统检测技术中的第二种经典方法为平板培养法,这是在现阶段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最为经典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微生物的具体生存状态,数量以及种类等进行明确的判断。平板培养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可以真正的将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相应的培养,并且明确微生物的具体种类,所以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可以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多的缺点,例如使用平板培养法时间相对较长,并且操作也相对较为复杂,而且针对培养的环境要求更为苛刻,既需要保证无菌培养又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进行培养,所以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降低了检测的效率,因此,这种传统的检测技术,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对所有种类食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由于检测效率相对较低,现阶段这种检测方法已经不再被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广泛使用。

2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现状

由于传统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缺点相对较为明显,所以在现阶段针对越来越多食品种类进行微生物检测时,由于对效率性要求相对较高,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提出了很多新型的检测技术,这些新型的检测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效率,还可以改善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并且对食品中的微生物状态进行合理的监管,因此,通过这些新型的检测技术,在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因为目前很多新型检测技术,没有相对经验较为丰富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和检测,所以现阶段新型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还必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合理的改善,确保负责食品安全检测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更加丰富的检测经验,并且对所有的新型现代化检测技术更加了解,从而确保在针对食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熟练的操作相关仪器设备。

2.1 食源性病原菌免疫学检测技术

现阶段在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导致食品出现较多中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源性病原菌的干扰,因此要针对食品中食源性病原菌进行免疫学检测。在检测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检测方法,首先可以使用免疫荧光技术,这种荧光技术主要是可以通过相应的荧光物质标记食品中的微生物通过荧光物质的标记以及荧光物质的多少,对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相应的检测,现阶段在我国食品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的检测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敏感性相对较高并且速度相对较快,所以在针对一些较为重要的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免疫荧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利用相应的配套设备,而这种设备的价格相对较为昂贵,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更加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局限性相对较高。尤其是在针对一些传统的食品进行检测时,由于食品数量相对较大,并且种类繁多,如果都使用这种昂贵的技术设备进行检测,将会造成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耗费大量的资金成本。

2.2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也是近年来发明的一种高科技技术,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利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将核苷酸片段放入到相应的支持物上,然后再保证其与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杂交,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对检测样品中的基因进行较大规模的检测,并且由于其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快捷,并且特异性较强,所以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可以一次性检测食品中的多种微生物,同时在检测完成以后,还可以针对检测结果进行自动化的分析,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其操作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并且消耗的时间相对较长,费用昂贵,以及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

2.3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与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原理相同,其优点也是具备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是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对于浓度相对较低的微生物检测,准确性较差,所以在针对一些较为重要的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没有得到推广。

2.4PCR技术

PCR技术在检测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原理是使用了DNA复制原理,在微生物的体外进行DNA复制过程,然后将目的基因当做模板进行扩增,对扩增完成后的结果使用染色观察,由于这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成本相对较低,并且操作也相对较为简单,所以在现阶段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5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生物传感器的接收和转换功能,在针对食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可以将食品中的微生物转换成人们能够识别的信号,在这种技术应用时,由于其准确度相对较高,并且操作较为简单,所以能够更加快速的检测出食品中造成人们出现病症的微生物及毒素的含量和种类。

3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未来展望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已经研发出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种类相对较多,但是在每一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都具备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在后期针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时要根据不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合理性的选择,并且根据现阶段某些检测技术存在的缺点,相关检测部门和技术研发部门也应该使用更加高科技的技术以及先进的工作原理,对其进行合理的改善,保障我国各种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都能够广泛的应用于食品的微生物检测过程中,这样既可以提高我国食品的微生物检测效率,又可以使我国食品更加具备安全性。因此食品安全管理监督部门必须要保证各项技术能够在尽量降低检测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准确性和操作的便捷性,同时还要开发出性能更加稳定的检测技术,为确保我国食品安全和国民生命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虽然某些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是随着其性能的不断改善,依然可以应用在我国食品微生物的检测过程中。除了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改善,食品安全管理监督部门,也应该给予食品安全问题高度的重视,确保能够彻底解决善食品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日春.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J].现代食品,2020(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