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理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准则

风险管理准则范文1

关键词:风险管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般而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源源不断的向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市场竞争相对较小,以致公共资源使用效率难以得到保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公共部门享受调配社会公共资源、稀缺资源等相关资源的权利。此形势下,外界组织为获取更多资源,不惜违背相关法规政策,相应开展各种行贿弄权行为,致使公共部门“寻租”现象日益突出,如此以来,极易造成大量的优秀资源流失、浪费,难以发挥使用价值最大化。

从宏观层面讲,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业务层面风险主要体现在业务活动的风险与业务流程的风险两方面;从微观层面讲,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业务层面风险细分为预算控制风险、采购控制风险、收支控制风险、工程项目控制风险、合同管理风险、资产控制风险及基金管理风险等,具体内容如下:

(1)预算控制风险。预算控制风险的发生主要取决于预算编制、执行的规范性、预算决策机制的完善性及内部批复指标与支出事项的衔接性等因素;(2)采购控制风险。采购控制风险的发生主要取决于采购决策的有效性、采购支付的合理性、采购范围的合规性及招投标的公正性等因素;(3)收支控制风险。收支控制风险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支出分类的科学性、单位收入的完整性、资金支付的合理性等因素;(4)工程项目控制风险。工程项目控制风险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工程前期准备的科学合理性、立项评审的公正有效性等因素;(5)合同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合同立项评审的公正有效性、合同签订的规范性及合同执行高效性等因素;(6)资产控制风险。资产控制风险的发生取决于资产购置科学合理性、资产配置有效性等因素;(7)基金管理风险。基金管理风险的发生取决于基金收入和支出程序的规范性、偿付方式合理性、风险规避高效性等因素。

截止目前,国内经济市场中内部控制方法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会计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孔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等。为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方法高效性职能,进一步加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需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内部各岗位职责权限,协调好内部各岗位之间的关系,调整优化内部控制程序,始终围绕财产安全性、完整性,实现资产使用价值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开展内部控制活动。除此之外,加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内部控制同样至关重要,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有用性直接关系到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各项决策的高效性、正确性,所以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依照科学合理性、真实全面性原则编制会计报表,规范相关凭证填写行为,落实好相关凭证保管工作,以促进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

内部监督与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侧重于事后结果监督,忽略了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的重要性,以致内部监督未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应转变这一监督模式,切实着眼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环节开展内部监督活动。同时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增设内部审计机构,由内部审计机构专门负责内部监督职务,建立内部监督制度,调整优化内部监督程序,规范内部监督标准,通过内部监督及时发现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节存在的薄弱环节,之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应对措施予以纠正,以确保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顺利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推进二者相机结合,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严格依照绩效考核机制对参与内部控制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并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对相应人员进行奖励或惩处,以激发各级人员工作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内部控制相关策略

(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目标与原则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及发展现状确定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构建目标与原则。一方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辨识、分析、评估方法,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培育新型风险管理理念,同时将国外先进的经验措施引入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之后全面贯穿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各项经营业务环节,从中挖掘存在的风险因素,然后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推进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原则:(1)符合联交所与证交所监督管理的要求;(2)严格遵循《中央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相关理念;(3)与COO《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保持一致性。

(二)以风险管控现状评估为切入点,确定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阶段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通过对各经营业务环节进行风险管控评估,从而确定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着重点与薄弱点,之后有针对性地予以建设。一般而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从内部控制基础建设、内部控制促进管理及内部控制融入管理三大阶段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内部控制基础建设阶段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依据《内部控制手册》与《自我评估手册》,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同时,确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切入点。总结而言,内部控制基础建设阶段目标:构建风险知识库,初步形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增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风险管控能力。

2.内部控制促进管理阶段

分析评价内部控制基础建设阶段下所形成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状况,挖掘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之后优化调险管理业务流程、规范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组织结构、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归纳而言,内部控制促进管理阶段目标:完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内部控制与管理互动机制,不断提高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风险管理能力。

3.内部控制融入管理阶段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广泛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模式、措施,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将相关风险管理理念、方法融入本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从而形成完善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之后依托于该体系提高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水平。因此,内部控制融入管理阶段目标:形成完善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不断提升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水平。

三、结语

为了全面贯彻实施财政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和信息质量,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本文对其内部控制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独到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社保基金偿付能力风险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02).

风险管理准则范文2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1930年,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风险管理自产生以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各国中,以美国风险管理研究最为活跃,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风险管理研究。如:1931年,美国成立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究风险管理和保险问题的部门;1932年,美国成立纽约经纪人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的正式兴起;1950年,以Mowbray为首的多名学者率先在Insurance一书中对风险管理的概念做出详细阐述;1960年,美国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纽约分社和亚普沙那大学正式开始为期12周的风险管理课程;1961年,印第安纳大学成立ASIM的“风险及保险课程概念”特别委员会,表明:美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1963年,美国学者Mehr和Hedges共同编制了《Risk Management in Business Enterprise》,该书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风险管理文献,对日后其他各国开展风险管理研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975年,美国将ASIM更名为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标志着美国风险管理由用保险方式处置风险逐渐向用风险管理方式处置风险转变;1983年,美国确定将“101风险管理准则”作为风险管理准则,并对明确其内容:风险管理一般准则、分析控制准则、风险财务处理准则、风险识别与衡量准则、退休年金准则、索赔管理准则、行政事务处理准则、国际风险管理准则以及管理哲学准则等。

对于英国来说,其在风险管理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首先,英国C.B.Chapman教授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Models,Methods and Cases》中明确了“风险管理”的概念,之后,英国其他相关学者在C.B.Chapman教授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并构建起健全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同时,还将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成果正式引入项目中,不仅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而且还提高了项目的安全系数,对项目的顺利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密切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稳定阶段,各国纷纷致力于兴建大型宇航、水电、能源以及交通项目以求刺激自身经济的尽快复苏,大量的投资使得项目势必将带来一系列风险,以此,使得项目投资者越来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诸多项目投资者相继组织高端人才,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资源加大对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各国学术界逐渐对项目风险管理形成统一的看法,即风险管理的概念:如何在一个肯定的有风险的环境中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管理过程,该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目的: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风险管理方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2 国内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近几年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研究主要有:

朱珊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13]中针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进行的全面论述,之后,朱珊提出高速公路项目企业需采取失败模式影响分析法度量工程风险,以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为依据计算风险概率数,以此得出高的风险概率数。

卢有杰在《项目风险管理》[14]中,以国民经济各部门项目活动中的风险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风险后果、风险来源、风险影响范围、风险是否可管理以及风险后果承担者的基础之上对工程风险进行分类,并对项目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和控制的原则、方法、技术和程度做出全面概述。最后结合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把握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陈立文在《项目投资风险理论分析与方法》[15]中,以系统和过程为出发点,对项目投资风险的收益分析、概率分析、变权分析、模糊分析、回归分析、决策分析、区间分析、可靠分析、系统分析、模拟分析等理论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赵振宇在《故障树引入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16]中,将可靠性工程研究中的故障树分析法引入工程风险管理。之后,赵振宇采用图形演绎法构建起高速公路项目风险故障树,并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识别模式和风险因素量化进行全面论述,最后依据二态系统和概率理论对项目成功度和判定项目风险成本最小化的风险源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3 国内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仇一颗,李伯勋,欧莉,张胜军(2006)针对影响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投资的风险进行分析,在模糊数学原理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证明了综合评价法在风险评价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田艳(2008)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公路招投标的特点,运用风险矩阵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风险因素的计算方法。

吴竹青(2009)合理的选择20个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然后把握支持向量机的运行原理,运用以向支持量机开展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方法,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所构建模型为依据,运用LibSVM软件开展数据计算和风险估算活动,之后得出估算结果,以此,进一步验证SVM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风险管理准则范文3

关键词:供水行业;风险管理;城市供水系统;流程;基本实施步骤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80年代初期,风险管理的理念开始中国随后国内开始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有部分企业开始引进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管理的理论,采用风险管理的经验识别、衡量和风险估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已经在我国的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金融行业、食品安全行业、电力行业和石油行业等,但是风险管理的理念一直未被应用到供水行业。21世纪以来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逐步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城市供水行业中来,如世界卫生组织为了风险管理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应用指导出版了《水安全计划手册》——供水企业分步进行的风险管理,德国水气协会的TSM体系等都是风险管理理论在城市供水系统应用的典范。但是截止日前在我国范围内,风险管理的理论还没有在城市供水行业内得到系统的应用。供水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又是公共事业,供水安全是衡量我国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将风险管理理论系统的应用到我国城市供水行业中保障我国供水行业的安全也是当务之急。

1 城市供水系统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一般是通过事故的现象和导致的损失事件表现出来的。目前学术界对于风险的一般定义为:风险主体遭受损害的不确定性及其后果的综合,即风险主要包括2个方面——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所导致的后果危害性2个方面。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当然也离不开风险的一般定义中的2个主要因素,但是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城市供水系统中的风险进行范围的界定。众所周知,城市供水系统也包含许多方面如供水企业的运行规划、财务、供水系统运行指标等。但是在风险管理刚刚引入城市供水系统的初级阶段不可能将供水企业的所有内容均纳入到风险管理的范围之内。在此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主要指在城市供水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引起供水系统的水质、水量和水压以及人员安全等方面的风险为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而对于引起城市供水系统其他方面的风险暂不纳入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的概念之内。

目前我国的城市供水系统主要包括4个子系统:取水子系统、制水子系统、输配水子系统和二次供水子系统等。因此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是指供水企业等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采用合适的风险管理方法对城市供水系统中影响水质、水量、水压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并针对风险评价的结果采取现存条件下经济可行的风险应对措施来综合处理城市供水系统中的风险,以保障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运行。

2 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流程的建立

在我国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明确指出,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和监督和检查等6个主要流程。在成功将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城市供水系统的国际标准如:水安全计划手册和W1001《安全可靠的饮用水供应一正常模式下的风险管理》中关于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流程也都基本依据风险管理的六大基本流程建立。结合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特点以及风险管理的六大基本流程建立了我国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的流程,如图1所示。

2.1明确环境信息

明确环境信息是进行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供水系统的环境信息进行了充分的了解,才可以使后面的风险评估更准确。环境信息一般分为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环境信息。在明确城市供水系统的环境信息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可以采用安全调查表法确定城市供水系统的部分外部环境信息和大部分的内部环境信息,对于明确的内部环境信息可以采用城市供水系统特征描述的方法,将明确的内部环境信息进行清晰的整理。

2.2确定风险准则

在进行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时必定要风险管理的风险进行严重性的等级划分,而风险准则即是组织用于评价风险重要程度的标准,反应了供水企业对于风险的承受度。需强调的是组织在制定风险准则的时候要注意与组织的既定风险管理方针相一致。风险准则主要确定以下内容:城市供水系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风险的度量方法和风险等级的确定等。

2.3风险识别

对供水系统进行风险识别就是通过识别供水系统中的风险源、风险源可能的影响范围、可能造成的事件及其原因和潜在的后果等,生成一个全面的风险列表。风险源识别不单单是识别风险事件,还要考虑其可能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所有重要的原因和后果。不论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是否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或其原因是否已知,都应对其进行识别。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根据供水系统的特点,可以选择安全调查表法、事故树分析法和事件树分析法等综合使用全面识别供水系统中的潜在风险源,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供水系统风险源清单。

2.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根据风险类型、获得的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的使用目的,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为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提供支持。风险分析要考虑导致风险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的正面和负面的后果性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风险源的相互关系以及风险的其他特性。

风险分析可以是定性的、半定量的、定量的或以上方法的组合。一般情况下,首先采用定性分析,初步了解风险等级和揭示主要风险。适当时,进行更具体和定量的分析。风险分析的定量和定性方法有很多,根据供水系统的可以分为多个影响层级以及同一层级的风险事故可以由不同的因素造成的特点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分析。

2.5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制定的风险准则比较,或在各种风险分析的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等级,并且做出风险应对的决策。如果该风险是新识别的风险,则应当制定相应的风险准则,以便评价该风险。风险评价的结果应满足风险应对的需要,否则,应做进一步分析。根据已经制定的风险准则,风险评价使组织做出维持现有的风险应对措施,不采取其他新的措施的决定。

风险管理准则范文4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运行不仅仅在会计政策、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会计处理方面,而且有更深远的影响,将涉及到银行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等不同的层面。本论文为此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全局出发,研究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是我国财务会计领域里的一次革命,对我国的商业银行将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

1.1 注入了全新的财务会计理念

新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个双重目标论,既是决策有用论,又是受托责任论,但强调了决策有用论,强调了相关性。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讲,强调了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可比性、清晰明了、一致性、经济实质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资产减值的计提,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等来讲,特别典型突出的表现了新会计理念对会计工作的指导作用。将因此而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引起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状况的巨大变化

新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了传统的按流动性划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两分类法,实行了四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从投资交易的目的和经济实质来划分的,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作出有效判断。也将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发生全面的变化。同时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转为表内是商业银行会计处理的一个重大变化。它不但引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而且引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质的变化。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它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也将更加全面。

1.3 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金融会计是按照五级分类的方法来计提金融资产风险准备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首先要对这些资产进行测试,判断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其次要对减值的数量进行计算,按照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与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将差额部分从账面价值中减掉,记入损益。这种测试和计量较之五级分类法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和难度,特别是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力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就较高。

1.4 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商业银行来讲,加强风险管理,是促进银行稳健经营,提高经营竞争力的关键。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首先是对银行经营中的潜在风险缺乏规范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典型的表现是对衍生工具的管理不规范,对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不力。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规避预期风险的作用,运用得当既能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又能够有效的减少风险。另一方面,它若运用不当,也能起相反的作用,引发新的金融风险。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而以雷曼公司的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而此次金融风暴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过度发展,掩盖了表面繁荣下的潜在风险,最终因资金链条上某一环节的断裂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新会计准则对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财务报告中对衍生工具的披露也作了具体的要求。这些规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规范运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从而促使商业银行既能利用衍生工具发展中间业务,增加收入,又能有效的规避潜在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5 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新的会计方法,对商业银行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在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以及衍生工具由表外转入表内等,不但引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波动,经营成果的变动,资本充足率的变动等,而且公允价值的使用和资产减值中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算以及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等在操作上存在很大的技术上的难度。例如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而这些新概念、新方法过去传统的银行会计都没有使用过,现在要使用这种国际上最流行最先进也最复杂的会计处理方式,对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人员是一个严竣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全新的财务会计理念来适应这种形势,才能保证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2、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目前商业银行执行新准则又有许多困难,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还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有切实的应对措施,才能保证新企业会计准则顺利实施。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曾面考虑。

2.1完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多种技术支持系统

新企业会计准则顺利实施的技术支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化程度很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入,需要经过谨慎的运行试验和验证后才能使用,具有很大的难度。首先对会计核算的核心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没有会计核算核心系统的全面的升级改造,商业银行从上到下全面的、系统的、有效地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处于半执行状态的、数据转换的层面上。其次对数据转换、报表生成系统,有关的评估模型系统、风险提示和预警系统,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实际利率运用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支持系统以及适应多种需要的数据库的建立和运用,进行完善。

2.2 制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配套政策

银监会(2007)22号要求商业银行2009年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但又规定监管政策、监管制度不变。特别是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是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办法》、《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等为依据进行设计的,共38项基础监管指标。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后银行会计报表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指标的计算口径与原监管报表的要求不一致,如新报表无流动性资产、负债;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损失准备等等。商业银行要以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填制旧的监管报表,处于两难之中,也使填制的报表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因此必须改变非现场监管报表,使之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统一起来。税务政策方面,新准则实行后,财务核算方面有许多大的变化,税务部门还没有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前面说过,商业银行的核心核算系统没有很快改造,原因之一是因为税务政策没有调整,商业银行无法、也不能很快调整核算系统。另外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对未实现的损益进行确认,这与税务部门据实纳税的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也需要再进行研究。

2.3 制定商业银行会计准则实施标准

现行会计准则在许多具体内容方面体现了原则导向性,也就是说给专业会计人员留下了很大的职业判断空间。但原则导向的适用环境是专业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而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要求。另外从商业银行当前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情况来看,由于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准则执行差异很大,实际问题很多。银监会、银行协会以致各家商业银行本身都应该深入细致的组织关于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调研,对各种问题归纳整理,提出适宜商业银行操作的、统一的实施标准。这在当前是非常需要的、迫切的。这个实施标准对于中小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这项工作宜由银行同业协会来牵头完成。

2.4 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机制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强制性要求。商业银行一定要适应这一形势,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一是要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文化的新理念。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内在的风险特征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习惯行为,所有的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二是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是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要完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以致财务控制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法律/合规部门等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起的的作用。三是实行科学适用的风险管理流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可以概括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其中风险部门承担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的重要职责,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承担风险管理控制、管理决策的最终责任。

2.5 加快培养金融专业会计人才

商业银行要针对各个不同的具体专业,举办专业性极强的、操作性极强的业务培训班,使各级分支机构的会计人员尽快熟悉、尽快掌握按照新的系统操作、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基本技能。其次还要从理论层面上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专业会计人员尽快的确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的新理念。新企业会计准则具有极强的原则导向性,许多业务的会计处理给专业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没有全新的财务会计理念的支持,专业会计人员很难正确的行使职业判断的能力,会使会计处理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偏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需要一大批高端的专业人才,不仅要能娴熟的掌握各种技术操作技能,而且要具有先进的理念、高度的会计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

总之,通过上述措施的执行,才能保证全面的、系统的、有效地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才能迎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为世界一流银行的黄金时期。

参考文献:

[1] 孙涛,杨臻黛.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新金融,2006(4).

[2] 我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风险管理准则范文5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新会计准则;难点和对策

2007年9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的通知》,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从2008年起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执行新会计准则对提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完善风险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加强银行监管,促进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等实际情况找出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难点,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商业银行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必经之路。

一、城市商业银行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难点

1.财务承受能力不强

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资产质量较差、长期盈利能力水平不高的难题。执行新会计准则,对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产生重大影响,对财务承受能力低的城商行来说有相当大的压力。比如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原来作为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核算的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适用该准则,根据该准则,金融资产按用途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发生减值时,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量,减记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与目前按五级分类标准计提减值准备的差异很大。比如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人员富余,急需进行人事机构改革的城商行来说,大量内退和离职人员的辞退福利对内退计划颁布实施当年的当期损益具有很大的影响。

2.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随着城商行业务的发展,所需的监管资本日益增加,但城商行尚未形成有效的增资渠道。执行新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会增加银行资本的波动性。新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将原在表外披露的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反映,将改变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结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和按可收回金额或现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提取减值准备的规定都会影响附属资本,从而影响资本充足率。在监管部门未根据实施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变化而调整资本充足率计算的情况下,将影响到监管指标的考核。

3.商业银行的信息处理系统不能满足需要

城商行的信息处理系统一直落后于业务的发展,科技规划和投入明显不足。核心系统和管理系统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核算和反映。银行的机构网点繁多、业务量大、信息采集的工作量多、业务面广,这些都要求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而目前商业银行的数据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整体规划,部门间指标口径不一致,难以共享;数据管理缺乏一贯性,原始数据资源欠缺,历史数据的保存不规范,难以满足信息披露的连续几年数据的对比分析的要求等。同时信息披露的数据不能完全从业务系统中直接得到,往往需要对大量业务数据进行综合提炼才能得出数据。

新会计准则对信息处理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现有系统无法满足需求。如根据新会计准则的需求,资金业务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功能:金融资产的四分类;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包括按实际利率计息、公允价值计量等;减值;终止计量;债券回购和拆借的会计核算;报表披露等复杂业务的处理;同时新会计准则大量引入“现值”概念,比如将贷款区分为未减值及减值贷款,涉及的信息内容和传统上的应计和非应计贷款有很大区别,由此所产生的贷款及应收息科目将主要反映“摊余成本”。

4.风险控制体系薄弱,风险识别能力不足

对于一直处于“一城一地”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风险控制的意识不强、风险控制体系比较薄弱、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大部分银行虽然已经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但是在职责划分上还不够清晰,信息系统建设普遍薄弱,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缺乏经验丰富的人员及有效工具或方法来进行自我评估及识别企业的风险。

比如新会计准则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和计量,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等,而目前金融风险的确认、计量和分析技术,是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全面引入公允价值后,银行业会计核算将与复杂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银行的影响将会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当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时,金融工具的重估价值随之产生变化,从而导致银行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

5.专门技术人才的储备不足

由于多方面制约,城市商业银行的高素质人才比较短缺。没有具备足够的熟悉新会计准则的财会人员和具备拥有丰富财务判断经验的业务人员是实行新准则的缺陷之一。由于新会计准则中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和资产负债披露中加入了公允价值判断的内容,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及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商业银行进行会计核算的难度。同时,新准则在诸多方面对旧的会计理念形成了冲击,如果在没有足够人才储备的条件下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未必能够真实的反映银行的经营水平和经营效果。

二、城市商业银行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对策和措施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是会计计量模式的变更,更是对现有业务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一个巨大挑战。商业银行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将是一项从观念到实践、从会计科目到核心账务系统升级、从前台操作到后台管理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才能实现向新准则的顺利过渡。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银行管理水平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整,披露内容更加丰富、透明。为此城市商业银行需要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确保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都能有效地发挥其在公司治理和内部监督方面的职能,扩大监管部门、企业内部各层面、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有效的激励、监督与约束机制的构建,有利于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新会计准则体系赋予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经济行为确认、计量、列报等很大的决定权,这就要求管理层必须理解准则阐述的关于公允价值、资产分类、实际利率等概念的含义,并将这些知识和理念运用到银行的日常运营、流程改革和系统改造中,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识别各种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2.建立健全保证新准则体系贯彻实施的配套制度

实施新会计准则,是一项需要全行员工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财会部门及各业务主管部门都应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不断建立健全保证新准则体系贯彻实施的配套制度,比如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难以适应新准则中所要求的金融资产、负债分类方法,财会部门需要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及时修订内部会计核算制度,规范会计核算,从制度上保证准则的具体落实。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对各产品领域进行全面梳理,包括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产品设计思路、电算化系统状况、税务影响等方面与新会计准则进行对照,寻找存在的差距,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3.加大科技投入,提供坚强的数据系统支撑

针对信息系统建设薄弱的情况,商业银行需要制定明确的中长期信息科技发展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科技人员,构建先进的信息科技平台,集中管理业务和财务数据,并制定相关的信息管理政策。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来提高新会计准则执行的可操作性、及时性,以避免人工操作可能导致的错误、主观性误差等问题,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满足新会计准则关于风险管理信息的披露要求,以先进的金融工具技术满足新会计准则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的要求。

4.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改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构筑城市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需要贯彻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提升从风险识别、分析到内部控制的综合管理质量和效率,实现从管理层到操作层面、由一线业务部门到后台职能部门的全方位风险管理。比如针对新会计准则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商业银行要尽快提高对金融风险进行确认、计量和分析的技术,提高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

5.加强学习和培训,培养适应新会计准则要求的从业人员

新准则的实施,无论从系统性、复杂性和技术难度等方面,都对其使用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商业银行需要组织全方位、各层次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财会人员和其他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新会计准则深入人心,保证财会部门及业务部门的所有员工都熟悉新准则、会用新准则。

只要银行管理层和全行员工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周密部署,明确分工,加强协作,提高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自觉性,早准备、早布置,就一定能保证城市商业银行按时执行新会计准则,确保各项业务和会计工作正常、有序地运转。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准则范文6

[关键字]公允价值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影响 策略

一 公允价值计量:大势所趋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使得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促使人们更加坚定地支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首先,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此引起的频繁不断的利率波动,利率风险日益成为企业以及银行金融机构关注的重要因素。其次,企业信用危机事件的不断涌现,使得提供关于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的更为准确、更为及时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并没有反映企业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并且也不能有效防止滥用会计行为的发生,因此,强烈支持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银行在金融体系的角色变化也推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许多银行从传统的贷款组合逐渐转向投资银行业务,并且像贷款这样的资产,传统上银行一般会持有至到期,但是,银行现在不断将其予以证券化,以便让其流通转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FASB,还是IASB,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正不断地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变。FASB在1999年12月所的《初步意见:以公允价值报告金融工具与某些相关资产和负债》中建议,完全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国际潮流,且已作为国际会计准则(IAS)的基本理念。

为了加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IAS)的协调与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我国这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使得人们非常关注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与冲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 公允价值计量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与冲击

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社会各界关注更多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与冲击,并存在诸多争论,其中主要是围绕着下列几个问题展开: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授信客户执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难度和成本上,特别是全面公允价值模式。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要求对许多没有二级市场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许多商业银行人士认为,没有活跃二级市场的金融工具为授信客户财务人员职业判断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财务人员需要借助各种估价技术才能估计公允价值(包括对于未来现金流量时点、金额的估计以及对于相关资产、负债风险的判断和折现率的选择),并且在估计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其可靠性备受质疑。同时商业银行授信客户在会计计量中大量运用公允价值,不仅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波动,而且为盈余操纵提供巨大空间,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可靠性是确保授信客户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必要前提,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对商业银行(债权银行)都是毫无用处的。

因此,银行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担忧,是来自公允价值本身估计的可靠性问题。当金融工具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具有可观察的市场价格,则其公允价值很容易确定,不会存在争议。但是,当金融工具缺乏活跃交易市场时,由于当前估计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和方法不够成熟,其估计所依据的假设存在大量的人为主观判断,因而难以保证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是可靠的。

(二)金融负债的计量问题(银行自身信用风险控制)

银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另一种担忧,则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处理。首先,当银行自身的信用状况发生变化时,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负债计量所造成的影响是违背常识和直觉的。当发行债务的银行的信用状况恶化时。由于当初发行债务时的利率与按照目前条件发行债务的利率相比要低,所以银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会减少,其结果是银行利润及其资本会相应地增加(假设资产保持不变)。相反,如果银行信用状况好转。则银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会增加,银行资本的公允价值会减少。银行是高杠杆经营的金融机构,这种公允价值金融负债计量方式考虑了股权投资者的利益,但忽视了银行存款人以及其他债权人利益。其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负债也是与银行的监管要求相抵触的。银行业监管部门的出发点是保护存款人利益,更强调银行承担风险、吸收损失的能力,因此,银行监管机构不会接受因银行自身信誉风险下降所引起的负债重新估价而产生的银行储备,也不会把其作为监管资本。最后,对自身的信用风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会阻碍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因为银行信用等级的上升会导致银行利润及其资本的下降。

(三)顺周期效应问题(经济周期性及资本监管)

实践证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便于将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及时反映于财务报表中,不仅有助于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有效避免和减少企业及其交易人员在历史成本下故意掩盖当期投资或经营成败得失的行为,而且由于风险暴露的及时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及时应对风险的能力。然而,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却因其“顺周期效应”,使其会计规则制定者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受到指责。一般认为,活跃市价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体现,“盯市”计量方法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先方法。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采用“盯市”计量能够动态而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但在特殊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尤其是“盯市”计量方式的应用,可能无法“公允”反映资产的长期均衡价格。在经济繁荣时,“盯市”原则是金融泡沫的发生器;在经济衰退时,“盯市”原则又是金融风险的助推器,加之在经济衰退时,会伴随流动性枯竭,投资者信心不足等其他因素,此时“共振效应”会增加价格的振动幅度,使得危机的破坏力度加大。

因此从保持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另一项成本就是,助长了银行信贷的内在周期性,并且会导致经济周期更为明显。新的监管资本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运行也可能会导致累积性的顺周期性后果。巴塞尔监管委员会以及各国监管机构表示,商业银行应该收集有关数据,以便进一步评估计量模式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的转变对银行经营行为乃至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并调整相应的监管政策和规定。因此,应当深入地研究新的资本监管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找出应对之策。

三 商业银行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应对策略

上述分析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以及许多实际重大问题还没有得以完全解决,并且它的实施确实会对银行业

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上市以及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机遇,而且尚存在着众多威胁金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对公允价值选择权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公允价值面对着不稳定的市场潜在风险,为了避免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应用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事先的预防。2006年巴塞尔委员会制定并了《银行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用公允价值方法的监管指引》,该监管指引要求银行在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时必须具有恰当的风险管理系统,不能用于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金融工具、必须提供关于公允价值选择权对银行影响的基本信息。目前,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已引入了公允价值选择权,为了防范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商业银行必须对公允价值选择的相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在评估银行资本充足率时要考虑到相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可能带来的影响,在计算监管资本时要将由于银行自身信用变化而产生的损益进行调整,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健康使用。

(二)审慎使用公允价值,逐步建立公允价值信息的评价和鉴证体系

商业银行要对公允价值采用审慎的态度,一是准确计量公允价值。要综合考虑活跃市场的各项因素,科学设定估值假设和主要参数。二是合理规定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于尚不存在活跃市场或不能持续可靠取得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不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三是建立运用公允价值的内控体系。记录好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和过程,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同时商业银行还应逐步在会计师事务所或建立专门的咨询机构收集各类市场信息,为其风险管理提供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咨询和专业评价技术服务。

(三)提取充足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应对风险

虽然风险的存在,使得公允价值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却在不断地发展。银行业可以开发出按照违约率对贷款进行分类的内部评级体系,并可估计出违约损失率,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研究如何在财务报告中处理贷款预期损失和利率风险隐性损失等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在于,在计量信用风险中引入了前瞻性的因素,允许对资产质量的下降提前进行确认。在对信贷资产无法实施公允价值会计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于发展前瞻性减值准备的方式,利用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计提充足的资产减值准备,以覆盖资产的预期损失和利率风险损失,从而达到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同前瞻性的效果,真实反映银行潜在风险,提供关于银行资产质量更加准确的信息。

(四)改进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