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实施方案范文1

制定职业道德规范,要把企业价值观的培育与职业道德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企业价值观具有实在的内容,具体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的实际行动中。深化创建文明车间、文明班组、文明家庭,争做文明职工活动。创建活动对年度评先具有一票否决权。例如在强化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从打电话时讲粗话、乘车抢座位等小事抓起;在家庭美德上从夫妻间互不谦让、不孝敬老人等家庭琐事抓起,引导职工在社会做好公民、在单位做好职工、在家庭做好成员。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扶助下岗职工、帮助困难群众、支教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带领企业员工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向社会奉献爱心等活动。为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需要进行一些智力投资,员工的认识水平是与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密切相关的,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管理人员的市场竞争意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方法,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因此,要特别重视新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从进入企业第一天起,就受到企业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如果可能,尽量招收认同企业价值观的员工入厂。长期的教育引导使员工逐步领悟企业价值观的内涵,确立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个体价值观,使企业价值观内化,努力造就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二、在发电企业中制定一套有效的人才梯队建设计划

人力资源部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定的人才梯队计划。针对发电企业各岗位的岗位职责说明书和岗位要求,制定出各岗位的发展方向,职位发展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召集企业管理人员开会,宣导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制度,让部门负责人充分理解并支持和配合。一方面人力资源部可以在企业里将人才建设计划充分宣扬,另一方面部门负责人及时将计划贯彻落实到部门中去,在整个企业中为人才培养造势。各部门负责人根据符合梯队成员条件对员工进行考察,并计划培养人数量及时间,并把此工作纳入对部门负责人的考核里,一个季度或半年必须培养出具有哪方面能力的人。发现有符合梯队建设的人员,则上报人力资源部备案,由人力资源部填写成员信息表,并及时与成员沟通其自己的发展方向,优势及劣势,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提升及培训等。做好人才梯队备案,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补充所需要人才,例如有多少人入选了候选管理者梯队,以及有多少继任规划已经培养了两位或两位以上准备就绪的候选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可以实时了解某些指定衡量指标的数据,例如具备达到某一层级潜力的员工与目前处于该层级的员工人数之比是人力资源部必须掌握的数据。

三、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强化技能培训

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培训管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发电企业的发展规划,确保人员配置能够满足岗位素质要求,在重点做好机组关停后运行岗位扩值培训及检修人员检修工艺强化培训的基础上,分层次、分类别、分专业地实施全员、全方位培训工程,为企业电力项目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例如:对于公司生产人员培训,分为运行培训、检修培训等岗位培训。运行培训一方面是在全员范围内组织运行人员的脱产培训——继续组织机组人员具备机组集控操作技能培训和人员的强化培训,另一方面是对主值岗位进行管理知识和新技术知识培训,三则是对副值岗位人员进行提升理论水平和提高集控值班能力培训,四则是对辅岗位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和提高操作技能培训。此外结合岗位实际需要,采取头脑风暴、经验介绍、技术观摩、专业讲课、案例分析、反事故演习、事故处理预案及小型作业现场技术比赛等有效措施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例如每年进行两次全员岗位技能和上岗考试。一次不及格者下浮一级岗级,全年平均不及格者待岗一年。同时,建立配套的业绩考核、岗位竞争和突出职工奖励等一系列管理机制,进一步调动了职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实行了一岗多薪工资制,分配与绩效评估结果挂钩,奖励“技术能手”、“青年学技术标兵”。通过以上措施该发电企业鼓励员工由单一专业向多专业发展,由低岗向高岗晋升,并建立了培训、考核、上岗、晋级相结合的内部竞争机制,既满足了员工自我发展需要,又使员工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企业复合型人才的开发计划正逐步得到落实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强化发电企业中的班组建设是人才梯队的重点工程

在发电企业中,班组长处于一个比较特殊地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作为管理中最活跃骨干,在企业中扮演着生产参与者、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多重角色,是公司战略实现的关键。班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成败,关系到企业利润和效益高低。班组长沟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关系到企业整体形象和服务整体品牌。无疑,电力企业班组长是电力生产的排头兵,他们承担着生产和管理的双重职能。根据多年的工作积累和思考,我认为班组长人才梯队建设是发电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的重点,让班组长从自我素养的修炼到管理技能到高绩效团队的建设,一步一步落实到底,全面提升班组人员的综合能力,让班组长的管理地位日益突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关系着企业改革战略的顺利实施,决定发电企业的人才发展成败。具体点讲,班组要建成学习型班组,企业要建成学习型企业。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公司必须以等于或大于变化的速度学习,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学习型组织就是把学习者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以支持组织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系统这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发展。电力行业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很多工种的高技术的工人,例如,焊工的技术不过硬,大修后机组的负荷就提不上去,一提上去就会这里或那里发生泄漏。而高级技工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环境,只有形成一个学技术、钻业务的学习氛围链条,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可随时接班的技工。

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实施方案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电梯维保

一、电梯维保行业现状与趋势

从1989年第一台电梯出现到现在,电梯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层建筑与公共场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至2014年底,在用电梯数量已超过350万台。现在我国的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和年增长量均居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电梯产销的第一大国。随着近年来大量的各类电梯安装投入使用,以及大量的使用期达十年以上的电梯已进入故障高发期,电梯维护保养人才紧缺的问题已显得越来越突出。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目前国内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合格的电梯专业人员尚不足所需人数的十分之一,而且在岗人员中经过院校培养的还达不到20%。电梯专业人员(特别是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不足是影响电梯运行质量和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发言人称,在我国几乎每20台电梯中就有一台存在安全隐患,许多电梯是由于维护保养不当才故障频发的,而许多电梯事故也都是因为缺乏及时、专业的处理才酿成更大的事故,给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大量的事例和许多惨痛的教训都在不断地提醒我们:电梯专业人才(特别是安装与维保人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紧缺的技能人才。

二、电梯行业高层次维保人才培养途径

(一)以企业需求能力为方向,制订完整课程体系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应该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导向,来制订相应的课程,形成以胜任岗位工作为最终目的的完整的课程体系,从事电梯维保行业的人员应具有的知识能力有:电机与拖动、电子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PLC及电梯控制技术、变频器与触摸屏技术、电类专业英语、电梯结构与原理、电梯控制技术、电梯安装工艺、国家电/扶梯相关标准/法规、电梯安装与维修、电梯的试运行与调试、电梯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与此同时,相应的实践环节有:电、扶梯顶岗实际实操安装、维修、调试实训、PLC及电梯控制技术实训、电梯控制技术实训、变频器与触摸屏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际的操作能力主要为电梯设计、安装与维护的能力。这样通过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训的课时分配基本相当,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操作的技能。

(二)制订课程大纲

传统的课程大纲制订,都是由几个具有相应专业与课程几年甚至几十年经验的教师,根据行业应用情况,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制订相应课程的大纲,他们大多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不能很好的把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因此便造成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要多于实际技能能力的培养有限,且培养方案无法与当时的行业需求人才情况相匹配,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其大纲的制订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用人情况,制订大纲的老师应该去企业进行调研,充分听取从事电梯行业的工程师、企业主管等专业人员的意见与建议,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他们一起共同讨论出学生具体能力培养的方向以及应具备的岗位能力,与此同时,应尽可能多的了解国外较为先进的电梯行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大纲。

(三)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理实一体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于理论较多的课程体系,相对于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为掌握实际技能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尽量多的采用项目化教学,以成果与目的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电梯结构与相关操作等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利用三维软件绘制三维模型,并制作成动画,使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查看电梯的结构以及操作的过程,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要注意改变在强化实践教学时,过分强调技能训练的倾向,转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更新技能的方法。对于那些工艺性、重复性较强,今后容易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代替的技能,不宜投放过多的课时。借助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打造精品课程与示范课室。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对于工科所需要的人才,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型人才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比重也要相应的有所增加,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必须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进行现场教学,并贯穿教学的始终。直接购买的教学实验设备,会与市场上正在使用的设备有一些不同,大多数实验设备存在一定的置后,无法达到与市场同步,因此,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可以去电梯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学生接触到的设备就是市场上正在使用的产品,使学生可以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学习到实用的技能。

(五)以目标为导向,发展订单教育

电梯专业或者电梯方向最终的培养目的就是为电梯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而由于企业之间技术、服务与设备之间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找到相应的工作后,要对企业的设备进行适应,还要再进行相应的培训,不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而通过订单教育可以很好的将学生与企业直接对接,包括前期企业的文化与安全概念,都可以在学生上学时便植入到日常的课程当中,在去企业实习时,学生了解到的是自己以后将要工作的环境,学习起来也会更加有兴趣,订单班的课程可以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也可以在不影响原有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利用额外的时间开设订单企业需要的专业课程以及相应的教育与培训。通过订单教育,可以一次解决从招生到人才培养再到就业,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主动性都会有所明确与提高。

(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助推教师向

“双师”型发展根据高职教育“双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对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形式、内容、任务、待遇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并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努力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一是积极选派教师到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学习、参加国内外专项培训,或赴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二是积极推进政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依托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大力实施教师赴企业和政府职能机构挂职和实践锻炼工程参加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三是鼓励和引导其他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并严格督查考核,从而使参加企业实践锻炼成为教师的常规工作和自觉行为,有效促进了学校“双师”队伍建设。具有了一定企业经验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以及讲授课程的方法都会更加贴近实际,也会更生动。

(七)更新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更新评价观念,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意提高家长、行业企业等的社会参与度。提倡过程性评价与结果(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不单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教学评价应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行业企业对实习顶岗学生的知、能、素评价,兼职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教学督导对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的评价,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对教学团队教学能力的评价,学生专业技能认证水平和职业资格通过率的评价,专业技能竞赛参赛成绩的评价,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等,形成独具学校特色、开放式、自主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电梯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现有电梯行业人才需求的情况,电梯维保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与学校共同努力,我国电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处于起步的阶段,今后应加大电梯维保人才培养的研究,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为电梯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3(5):98-101.

[2]蔡少权.电梯电气故障检修实训教学的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程一凡,李邦彦,万海如.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7).

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实施方案范文3

在文字定义上,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通常意义上,外部人才的供给是不可控的,企业内部人才梯队培养是企业最重要补充方式。所以对企业来说,人才识别是做好人才梯队培养的一个前提。但目前对企业来说,评估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通常上是通过个人在岗位业绩的表现,及其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领导能力、大局观等,可以通过行为转化形成可以比较评估的维度。在梯队人才评估过程中,只要绩效评估系统科学客观,绩效维度不易出现较大偏差。但是个人素质通常是隐藏在冰山下面,不易发现与影响的方面。故而,企业经常在人才识别中会有一个苦恼:高潜质的人员是不是企业高绩效人才?高绩效人才是不是一定就是高潜质人才?在欧洲,每家公司的高潜员工比例可能连3%都不到。但是在中国,有一些企业高潜员工占比超出13%,有的甚至更高。依据怡安.翰威特的数据显示,高潜人员就是高绩效人员的比例达到90%,虽然看起来比例不错,但也意味着10%的高潜力人员可能会有绩效不达标。

众所周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他认为,技能、知识可以培养与提升,而个人的职业素质等冰山下的东西既不容易识别,也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依据企业的需求及人才供给的现状,如果我们仅通过技能与知识培育来提升人员的各种能力,则公司人才梯队建设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模型应该是:一是进行岗位识别,确认哪些岗位需要设立人才梯队。二是回顾公司的绩效评价系统,并识别出企业现有高绩效人才(这部分人员我们依据现有岗位定标适任人员,并将该类人员具备条件设定为梯队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其余人员我们可依据绩效和能力一一定位。三是确认公司年度经营规划设定,结合内外人力供给情况确认梯队人数及培育周期。四是依据公司现有资源,拟定潜力人才培育规划及考核标准。五是依据考核结果进行任用、淘汰。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做人才梯队建设时,须明白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需要梯队后备人才。只有核心岗位――对公司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且外部供给不足的岗位,才是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的重点岗位。所以,在岗位识别过程中我们要有几个原则:“由岗及人”,即岗位评估的对象是企业中客观存在的岗位,任职者只是岗位对标;岗位评估衡量的是岗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绝对价值(岗位评价是根据预先设定的评估维度,对岗位的主要影响指标逐一进行测定、评比、估价,由此得出各个岗位的值,使岗位之间有对比的基础);岗位评价应先对岗位序列内进行评判,划分出不同的等级。

完成核心岗位识别之后,会把人员分成现任人员及梯队人员。其中对梯队人员的定义通常分两种:一是适任人员,只是由于企业现状暂时列入候补对象,一旦企业出现人员需求可以直接提拔使用;二是潜力人员,由于某种能力或素质的缺失,需要通过各种培育方式对技能或知识方面进行补强,由不适任变为适任,并经过考核认定后在适当时机进行提拔任用。

在民营企业中,绩效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适任的第一标准,而个人的潜力、知识、技能、职业素质是决定一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故应当把绩效情况与个人潜力等方面分别形成人才评估的两大坐标轴。同时,我们需要依据岗位进行定标,建立胜任力素质模型形成评估维度,开发评估模型。然后,依据近三年的绩效数据及个人潜力评价,把所有人“放入”九宫格或四象格中进行评估。在进行人员潜力评价时,可以通过两种模式来进行:一是以自评、部门评价、公司评价为基础初步提炼个人潜力评价结果;二是采用民主评议制及业务流关系,进行团体打分民主评议来进行。但在采用第二种模型时,需要有以下几个工作支持:

第一,明确的评价标准及评价培训,从而取得评价团队对评价标准的共识。

第二,评价团队成员不得低于11人(原则上是上级主管、隔级主管各一、业务上下游各三人,下级属员或是其他业务流人员共三人),评价团队成员必须与被评价者有紧密的业务联系。

第三,评价时有明确的数据统计方式及差异化数据的处理原则,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性。但是人员评价与定级不是一语定终身,月度计划、季度访谈、年度跟踪是不可或缺的,毕竟市场变化,客观条件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用人标准需要进行修订。

在完成人员评价与定级后,更需要企业关注的是企业战略规划与岗位地图。在进行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有个假定条件,公司的岗位地图已经明确且可以保证人才梯队建设方案的实施。在笔者的实操过程中,每个核心岗位的梯队人员分三个层次:顺利接班(无须培训或只需一到两个月左右的跟进)、提升提拔(培育周期在一年以内)、储备培育(培育周期1至2年),每个层次正常一人(储备培育可以适当增加到两人)。

但要注意一点,即便他们的潜力和绩效都很高,考虑他所在的岗位以及他的职业发展线路,在未来的两年内他是否能有级别提升的可能,因为如果公司没有机会给他,又何必将他纳入人才梯队培养项目中去,还不如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进行留人。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有个要点:人才培育计划的制定与推行。笔者在从业过程中,常遇上企业的人才培育方案是“一案吃天下”,对于后备人才而言,最需要的是经验和知识。

如何对后备人才进行传帮带,在短期内实现顺利接班是人才接班是评估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成效的关键。笔者建议可采用以下方式:

第一,项目专家传帮带。参与一些重要的项目,或通过轮岗等方式进行培养。工作,提拔到更高职位上进行锻炼。如果采取轮岗对梯队人才进行培养,轮岗人员的职业发展、职位晋升等紧密相关,以防止轮岗成为流失。

第二,师带徒。师徒关系是中国最稳定的人际关系之一。通过师带徒,除了给员工带来稳定的技能提升以外,师徒之间人际圈的互融也会对梯队人才后续职业生涯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另外,师徒间的互动也有助于双方在角色认知互补,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对师徒双方的了解。但是,也要防止师徒关系变成山头团伙。

第三,培训与授课。通过他人的经验分享进行学习,常用方法是企业依据群体设立培训课程体系,通过案例、研讨会等方式来进行。但授课讲师需要在某一方面经验非常丰富,经过提炼和组织后,跟学习者进行分享。授课讲师的逻辑思维与引导能力决定了梯队人才能否在分享或研讨会中真正受益。

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

一、 加强领导,科学规划,逐步健全管理体系

我市各级领导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真正形成了重视、关心、支持梯队建设的良好环境。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全市人才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梯队建设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放活、稳定现有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和目标,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成立组织。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组织、人事部门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梯队建设领导小组。人事局每年都召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由人才中心负责具体指导、综合全市的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各有关单位也成立了学科(专业)梯队带头人建设工作领导组织。三是明确责任。每年年初我们都召开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学习省及黑河市人事局的有关文件精神,部署工作。各单位均能按照各自学科任务开展科研和创新工作,做好自检评估,并将自查的情况以文字材料形式上报人事局,人事局组成调查组进行检查汇总。四是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推进落实方案》、《党政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XX—2011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晰了学科(专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使学科(专业)队伍成为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专业人才中的领军人物。

二、 着眼长远,拓宽渠道,壮大梯队人才后备力量

几年来,我们在实施“三支一扶”、招考本科毕业生等项工作方面,既坚持招录市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的大原则,也兼顾重点学科(专业)梯队后备力量储备和培养建设的需要。XX年至2011年招聘本科毕业生计35人,其中英语学科6人,汉语言学科6人,农学1人,卫生医疗1人,共计14人被吸收为学科梯队后备人员,占招聘人数的40%。三年来,共招募“三支一扶”毕业生27人,有7人被吸收为学科梯队后备人员,此举有效缓解了基层乡村学校师资匮乏的现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持。在注重后备力量接续培训的同时,我们积极做好二次人才开发和银色人才工作, 鼓励离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返聘原岗位继续工作,发挥余热,实现以老带新。我市原卫生系统内科专家,学科带头人杨建道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医术,退休后返聘原单位工作,青年医生在他的带领下医疗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许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每年我们还组织畜牧、农业、卫生等行业技术精湛、德高望重的退休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组建了“老科技志愿者服务团”,深入乡镇村屯、学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服务活动。在老科协的扶持下,我市分别成立了教育、卫生、农业系统老科协分会和有14个成员单位参加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联席会议制度。退休人员自管组织的逐渐增多,拓宽了退休人员参加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的渠道。

三、 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完善科研基础建设

按照省人事厅、黑河市人事局及我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每个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都建立了人员人事档案,科研档案,并由专人负责。人事局在原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全市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档案进行了检查、梳理,购置了3000余元的专属档案柜,重新归档立卷,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卫生部门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为所属七个学科(专业)开展课题研究购置了新设备和医疗仪器,五官医院两年来先后购置了“眼底莹光造影仪”、“泪道机光仪”、“同视机”等价值30余万元的仪器。一中的语文、英语两个学科也增添了教具,改善了办公条件。科研条件的明显改善,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提供了设施保证,促进了梯队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营造氛围,优化环境,促进梯队人才成长

我们发挥人事部门优势,坚持多措并举,积极为学科(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服务环境。一是媒体宣传造氛围。在《北安信息》、电视台、北安人事编制信息网等媒体开设了学科(专业)带头人风采录专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科研成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充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推动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我们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多的教育、卫生中开展了“名医名师”评选活动,在优秀典型人才的周围产生了“磁场效应”,形成了一个个优秀人才群体。二是抓好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为不断更新梯队成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我们积极为各学科梯队成员创造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和科技动态,从而促进科研、教研活动的开展,使科研成果更快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几年来共有50余名梯队成员到省内外有关院校、医院、科研单位培训、进修和学习。三是落实政策待遇。为充分调动学科(专业)带头人的积极性,我们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为他们提供科研保障,在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方面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连续多年在元旦、春节期间对他们进行走访慰问,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为他们兑现职称待遇和岗位津贴,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服务发展,改善民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电梯;维修保养;问题;措施

电梯是现代城市建筑物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上下楼,运输物品的重要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由于相关单位对电梯维护保养工作不够重视,使得每年的电梯安全事故发生起数也逐渐增多,不仅对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同时也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也带来的恶劣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能够确保电梯功能性的稳定发挥,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电梯乘坐环境,加强对电梯维护保养常见问题的深刻分析,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梯维修保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1电梯事故救援及时性差

目前,国内的电梯维修公司杂乱繁多,各个电梯维修公司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公司在处理电梯事故方面应急能力差,多数时候都是电梯事故发生好久后才到达现场,措施救援时机,造成电梯事故的进一步恶化。此外,部分的电梯维修公司未事前制定系统科学的应急方案,往往是事故发生后才安排维修人员匆忙赶赴现场,缺乏完善的应急方案势必会影响电梯事故发生后的救援进度及效率。

1.2电梯维修市场混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相应地城市建筑对电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城市建筑对电梯需求量的增大很好地带动了电梯维修保养单位的发展。然而电梯保养维修单位在服务水平和质量方面差异性较大,多数的电梯保养维修公司在专业性保养维修人员方面比较欠缺,电梯设备保养维修体系未建立健全,甚至部分的电梯保养维护公司为了争取更多的业务,往往会通过降低保养维修报价的方式来赢得更多的客源,然而在电梯保养维护过程中常常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电梯保养维护效果。

1.3电梯维修队伍素质不高

随着电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许许多多的电梯保养维修公司也犹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电梯保养维修市场竞争也呈现出白热化,部分的电梯保养维修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不断地扩大电梯维修队伍规模,然而在电梯维修队伍中存在一大部分刚从学校毕业或者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人员,专业技能差,难以满足电梯保养维修要求。

1.4电梯使用单位缺乏维修保养意识

我国相关条例明确规定,建筑电梯在使用过程中每隔半月要进行一次保养和检修工作,并对电梯具体的保养内容和检修内容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然而部分的小区物业部门却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规范规定定期对电梯进行养护维修。甚至是一个月或者半年都未对电梯进行一次全面的保养维修。多数的小区物业部门有时候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工作,在保养维修电梯时也是应付了事,流于形式。

2.电梯维修保养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建立电梯安全信息监管系统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健全电梯安全信息监管系统,使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信息资料都能快速、准确地传输至电梯安全使用部门,一旦发现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电梯安全运行管理部门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避免电梯事故的发生。同时建立健全电梯安全信息监管系统,也实现了使用单位、检测机构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间的资源共享,通过三方间的密切合作,确保电梯维保质量全面提升。

2.2规范电梯维修保养的市场

电梯安检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总局制定的相关条例加强对电梯保养维修市场检查和监督。对于那些已经获得施工许可证的电梯保养维修单位应加强对其规范化管理,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总局制定的相关条例规范性操作施工;对于那些未获得施工许可证的电梯保养维修单位应加强监管力度,无施工许可证不得进入电梯保养维修市场。一旦发现无证上岗,无证从业单位或者个人应严肃查处。

2.3加强对电梯维修人员的专业培训

电梯保养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关系电梯保养维修质量。所以作为电梯保养维护单位应加强对电梯保养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从而全面提升电梯保养维修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具体方法有:第一,制定科学全面的培训计划,定期对电梯保养维修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同薪资挂钩。第二,定期组织单位电梯保养维修人员开展专业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对整个电梯保养维修队伍的素质水平进行摸底掌握;第三,建立考核奖励制度,凡是在日常工作中能力突出,表现突出的员工应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发全体员工工作积极性。

2.4提高人们安全使用电梯的意识

通过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对电梯安全使用单位进行监管,加大对电梯安全使用方法的宣传力度。使人们树立电梯安全使用意识,避免使用单位应电梯使用操作失错误影响电梯安全运行。加强对电梯运行安全检查和养护,定期或不定期对电梯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做到事前控制,防范电梯事故的发生。

3.结语

总之,随着电梯在城市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能够给广大的电梯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电梯使用环境,必须要加强对电梯的保养和维修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电梯保养维修监管机制,规范电梯保养维修市场,提高电梯保养维修人员素质水平以及提高电梯使用单位或个人的电梯安全使用意识来实现。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实施方案范文6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阶梯分段式 工学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政策要求非常明确,但是工学结合搞了多年,却仍停留在书面协议上。为了深入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创建学校的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在创建过程中不断开拓、勇于创新,尤其是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积极开展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形成了“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预期目标――“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的方向

“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两段式(在校学习、顶岗实习)教学,重新规划为工学结合(交替)、教学做一体的多段式教学,即:基于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特点,实施“学校专业理论基础学习―企业见习―学校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综合实训―学校专业技能学习实训、考证―企业顶岗实习”分段推进的人才培养方式,其中学生在企业实践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见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工作岗位的基本情况,对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企业综合实训,借助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技术经验;第三阶段:顶岗实习,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岗位劳动锻炼,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增强就业经验。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践,被科学地分在三个学年,采取三种组织形式,分三个目标组织实施,强化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与训练。

“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的主要目标是怎样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缩减企业上岗培训时间和成本,为企业培养所需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并完善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一目标主要是由学生在3年时间内,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方的分段交替中完成。

二、积极实践――“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的关键

首先了解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2011年,笔者通过3个多月的时间,对本省30多家企业和本校机电专业近百名毕业生进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了毕业生就业岗位分类及岗位能力

要求。

然后与企业交流沟通选择确定了1~2家机电企业为进行 “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单位。学校机电专业部与两家机电类公司本着“互利共赢” 的原则,签订了《校企合作共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协议》,并共同制定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方案》。

2012年4~6月,机电专业部安排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开始实施第一阶梯即第一阶段的工学结合。三个班的学生分别在两个企业展开教学实践活动,每个班教学实践时间为2周。每个班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5~6个学生,企业为每个小组安排1名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通过这一阶段短时间的企业实践,使刚进校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将来就业岗位形成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某企业实践时,我们主要熟悉变电站各种测量控制柜的制作“组装”调试等内容。实践内容从周一到周五,一组为参观企业安全教育、学习识图、了解元器件名称、性能和使用范围、照图样组装模块、上机柜配线、检查、检验调试、组装、包装出库,另一组为下料、折边、数控冲孔、柜体焊接、打磨、电镀等。

2012年10~11月,机电专业部实施第二阶梯即第二阶段的8个星期的企业实习。这一阶段的实习以深化理解学校所学知识、强化操作经验、提高学生技能为主。实习期间,企业为每个学生安排一位师傅,一对一指导实践。通过这一阶段教学实践,学生们都熟练掌握了从柜体的下料到焊接组装整个工艺和内部安装、扎线、调试、包装的整个工艺,以及空调、冰箱等的工作原理和安装工艺。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个学生每天在师傅指导下学习实践,记下实践内容和心得体会。通过“厂内教室”,企业安排技术人员给学生集中授课。每天学生组内评、师傅评、指导老师评,最后进行总的考评。每周还对学生进行书面和实践考核。最后公司对实践中积极认真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分一二三等奖进行奖励。

从2013年6月开始,上述班级学生就进入为期一年左右的第三阶梯即第三阶段教学实践,也就是最后的顶岗实习。学校招生就业处和专业部一起组织挑选出100多家优秀企业,让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进行零距离的就业实践。

企业反馈证明,参加“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班学生,在企业的稳定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级。

三、多方合力――“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的保障

1.学校发力

在每次学生到企业实习前,学校及机电技术应用项目组均要制订周密的活动计划,明确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责任。为了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在每个实践企业选派1名专业教师担任领队,代表学校协调与企业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管理。每天早晚,老师带队到企业和回住宿地,早饭在旅馆统一吃,午饭、晚饭在企业统一吃;晚间由老师负责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生的吃住费用和接送费用都是由项目建设中财政经费预算支持的,因此解决了学生的吃住问题,学生和家长都很满意,使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性很高。

2.企业给力

企业为每个学生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传授指导。企业还为每个学生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企业为带队老师参与生产实践和现场管理提供机会,使教师在参与指导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3.制度有力

为顺利实施“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专业部制定了《学生校外教学实践管理办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校外教学实践的纪律规定》以及实践学分考核评定的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比如每天写教学实践日志并给指导师傅签字和每周的书面或者现场考核,从制度层面保证校外教学实践跟学校内日常教学的全面结合。企业领导对车间及各位指导师傅也进行指导学生方面的管理考核。这些制度都准确有力地保障了工学结合的落实

实施。

四、多方共赢――“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的成果

通过实施 “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都获益匪浅。

1.学校受益

完善了实施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实施 “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修订了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涉及学生课程安排、学分考核、教师配备、经费保障、考核规定等多个方面。这为以后进一步完善“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获得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

效益。

2.学生受益

学生对机电专业的企业生产从初步感性认识上升到了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学生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师傅的教和自己“动手做、动脑想、动口问”,使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将对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学生对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较为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企业实践获得了更多专业技能,提高了专业岗位适应能力,这对他们回校后的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有了很大的帮助和触动。学校的课堂理论学习结合到企业的生产实际后,学生才体会到了书本知识的重要价值,进而学习更加认真。学生维修电工中级工考核的通过率明显提高。

3.教师受益

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很少,特别是一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阅历,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跟不上企业要求,无法对学生在企业生产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因此我们的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指导学生实践,提升了实践操作技能,深化了理论水平,回到学校以后教学能力有了更大提高。

4.企业受益

保证了企业的用人需求,满足了企业长期、稳定的用人需求,而且员工队伍稳定,利于管理。而且学生开始不拿工资,企业用人成本明显下降。这些参加实践的学生到企业就业的比率明显提高。

五、体会思考――“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