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文化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室文化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室文化设计

教室文化设计范文1

1.1天津中新生态城

绿色交通理念的核心: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创建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高效率、高服务品质以及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典范。与绿色交通相辅相成的重要理念是职住平衡理念。减少机动化出行需求是实现生态城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而尽可能地实现职住平衡是减少出行需求的首要途径。规划的指标体系为“就业住房平衡指数不小于50%”,这是该项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理论依据。另一个与绿色交通有关的理念是便捷的生活服务,规划要求步行300m内可到达基层社区中心,步行500m内可到达居住社区中心,80%的各类出行可在3km范围内完成。在职住平衡和生活服务便利的基础上,规划要求内部出行中非机动方式不低于70%,公交方式不低于25%,小汽车方式占总出行量10%以下。规划提出了“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建立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实现慢行交通网络专用、加强机动车需求管理、执行严格的能耗与排放管理标准、推广先进交通管理技术的应用”等六大绿色交通发展策略。为了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环保理念,将非机动车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并将非机动车出行时的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作为规划重点考虑的内容,建立了一套非机动车专用路系统,包括休闲健身道路(滨河或环湖设置,满足城市居民散步、跑步或骑自行车等休闲健身活动)和通勤道路(城市居民日常非机动方式出行的道路),线形相对顺畅,连通性和便捷性高于机动车网络要求。通过社区公共停车场的管理方式,将小汽车的出行起、终点设置在适当远离家门处,以遏制小汽车的无节制使用。

1.2生态城建设启示

(1)做好生态城市综合规划。生态城市是一个整体概念,为保障城市中所有的能源、水、交通、绿地、城市功能、建筑等子系统的协调运行,同时还要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必须提前做好综合规划,兼顾所有相关方的利益。(2)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3)倡导绿色交通,加强生态型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通过中心组团与外部沟通。(4)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5)慢行系统适宜空间尺度为3~5km,榆垡安置房组团空间尺度为3.2km×2.4km,面积约7.7km2,适宜按照生态城市标准建设。

1.3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及绿化交通指标

1.3.1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的提出与应用

由传统的单向需求满足型规划理念向需求引导型规划理念转变。按照低碳、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构建“绿色、低碳、集约、智能”的基础设施体系,引入精细化规划理念,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组团内部按照慢行、公交、小汽车的优先顺序进行规划,为慢行系统提供良好出行条件,大幅提高慢行出行比例。

1.3.2绿色交通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绿色交通指标体系,该项研究结合已有的低碳、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国家有关的规范和文件精神,构建绿色交通指标体系,为交通设施布局规划提供指导性依据。指标选取主要遵循合理性、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可比性的原则选取。结合新航城安置房功能定位(以居住、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生活配套区),共选取出行结构、道路设施、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公共停车、智能交通、交通环境七大类23个控制性指标。

2榆垡安置房组团交通市政配套项目实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2.1.1地理位置

榆垡组团位于北京新机场西部,临近大广高速。规划区域内道路总长度约25.86km,道路网密度为8.75km/km2。共包括21条城市道路,其中5条城市主干路、6条城市次干路、10条城市支路。

2.1.2用地现状及规划

榆垡安置房周边用地现状主要为农田、绿地、教育用地及少量市政设施用地。主要单位有榆垡水厂、求贤110kV变电站、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黄埔大学等。榆垡安置房分为两期,总用地规模约2.89km2,人口约7.37万人,其中一期用地规模约1.44km2,人口约3.94万人,二期用地规模1.45km2,人口约3.43万人。规划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商业用地、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等。

2.1.3空间结构

用地空间结构呈现“两轴、三心、三组团”形式。“两轴”———将镇中心现状水系及规划绿地系统引入安置房规划区内,形成贯穿规划区的两条绿化景观休闲轴,与镇中心区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三心、三组团”———根据现状及规划道路网,结合邻里单位及邻里中心规划理念,将规划用地划分成三个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

2.2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在项目中的应用

2.2.1优化路网结构

考虑到便于地块出入口设置及道路微循环构成,满足商业、学校等地块临时停车需求,并满足消防、人流疏散通道需求,建议沿不同用地地块周围设置7m宽内部道路,在地块出让时作为出让条件。

2.2.2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2.2.2.1常规道路断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现状道路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常规道路横断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设计理念上注重机动车的出行,机动车路幅宽,对慢行系统考虑不足,景观及生态效果不强;公交车站设置在非机动车道上,公交车停靠时影响非机动车的通行;机非混行道路机动车占道停车,挤占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宽路板造成人行过街时间过长。

2.2.2.2规划设计原则

(1)充分营造林荫大道的城市道路景观,主、次干路均设置中间分隔带。考虑路口渠划和安全岛设置宽度要求,中间分隔带按3~5m设置。(2)机动车道宽度:路段一条车道为3.5m,路口渠化处采用3m。(3)非机动车宽度单侧宜按3.5m设置,部分红线较窄道路可采用2.5m宽。(4)人行道有效通行宽度:主干路不小于3m,次干路支路不小于2m。(5)空间布置上,采取机非分行原则,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绿化空间充足,设置雨洪利用设施效果更好。(6)横断面设计立体化,采用“分散、消隐”的设计手法,机动车道两侧尽量设置宽隔离带,建议按8~10m控制,结合园林景观设计,弱化道路空间的空旷感,烘托出舒适宜人的道路空间氛围。

2.2.2.3规划设计方案

打破道路红线限制,灵活布置横断面。横断面设计立体化,采用“分散、消隐”的设计手法,机动车道两侧尽量设置宽隔离带,创造舒适宜人的道路空间氛围。主次干路设中间分隔带,机动车与慢行系统间设两侧分隔带。中间分隔带与两侧分隔带种植高大乔木,营造林荫大道效果。强调“机非分离、人车分离”。慢行系统利用道路两侧规划绿带,在平面和纵向上随地势起伏布置,与周边景观和建筑相协调。

2.2.3交通组织

2.2.3.1路通组织

对于组团内部交通组织遵循以下原则:主次干路相交路口、次干路与支路相交、支路与支路相交路口采用灯控路口形式;支路与主干路相交路口采用右进右出形式。

2.2.3.2地块出入通组织

榆垡安置房一期共有19个居住地块,对于每个居住地块出入口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每个地块设一个车行主要出入口,一个次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一般只供消防车及人行使用。每个地块主要车行出入口尽量避免直接开向主次干路,尽量靠近组团外环,远离邻里中心,让尽量少的汽车穿行邻里中心;相邻地块在同一条支路上的车行主出入口尽量远离,避免拥堵;人行出入口开在主次干路,靠近公交港湾。

3结语

教室文化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格式工具栏为文本设置字体、字号和字形;初步学会工具栏的设置。

2.能够根据页面设置的需要,熟练、巧妙地设计自己的文档。

3.通过Word文章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情境创设:灰太狼和喜羊羊进行多次的斗智斗勇,都处于下风,于是它想联合其他狼群对羊村进行攻击。它给几个狼群写去了机密文件。但其中一封被喜羊羊他们捡到了……

师:大家想看看机密文件的真面目吗?

教师展示喜羊羊拿到的机密文件,并问学生看到文件的感受?

预设:文字太小,看不清楚。

师:同学们想解开这份机密文件吗?

揭题: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解密机密文件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定位于我要帮助喜羊羊解开机密文件的任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进行本堂课的学习。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解密“机密文件”

通过“机密文件”的查看,学习第一个重点:改变字体大小。

(学生打开机密文件。同桌讨论,汇报交流,自主尝试)

教师和学生一起查看机密文件,说明灰太狼的来势汹汹,如何打败灰太狼?如何通知?

【预设】设计陷阱(教师引导,让全村人一起设计陷阱)。

2.设置“紧急通知”

师: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喜羊羊写的一份紧急通知,喜羊羊想让羊群们一下子就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你能帮助他吗?

(教师进行引导,对文章标题或正文进行放大字体、加粗、斜体、下划线等处理,并说明如何进行处理)

布置任务:

(1)标题“紧急通知”字体设置为“隶书”“三号”“加粗”

(2)正文内容字体设置为“华文行楷”“小四”

(3)正文中“灰太狼”“今天晚上九点”“准备一个火把”三个词设置格式为“下划线”“斜体”

让学生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操作。

【设计意图】帮助喜羊羊解决难题,这能够较大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更有兴趣地进行下面的操作。让学生通过自行尝试,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更好地掌握并巩固技能,并突破教学重点。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完成“我想对灰太狼说”

任务布置:

1.“我想对灰太狼说:”后面写上你想说的一句话

2.对全文进行字体、字形、字号的设置

让学生在“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的音乐声中完成作品

四、总结评价,课堂延伸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评价,最好能够寻找

出一些特例(改变字体的颜色)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教室文化设计范文3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轶事。寥寥71字,却鲜活地绘出了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个人物,展示了魏晋名士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的典故。教学本文时,笔者有意识探索了文学意味与文化意蕴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结合,上出短文的丰韵,读出士人的情调,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书卷生活。

一、诗入课:辉煌的谢安家族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感慨的王、谢两个显赫的宰相家族:一是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另一位是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

二、故事馆:创造性讲述故事

板块一: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纠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的停顿,指导“公大笑乐”的读法,生齐读。

板块二:疏通文意,讲得清楚

1.自读互译:根据注解,自己给自己讲清楚,讲不清楚同伴互助解决。

2.掌握词语

①抢答:儿女:指子侄辈的年轻人 雪骤:雪下得很快。骤:迅疾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趁着 即:就是。

②温故知新:联系学过的知识掌握词语。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利用成语“暴风骤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来理解“雪骤”的“骤”:迅疾,“因风起”的“因”:趁着。

3.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句子,相互纠正修改。

板块三:创造想象,讲述故事

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故事,要求展开想象,补充内容,再现情境。

三、人物馆:揣摩人物情态

1.感受场景气氛: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宰相家庭中温馨的故事,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气氛?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资料助读

诗礼之家

谢脁以及他的叔叔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所写,很有名!“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是谢脁写的,清华大学的名字就从这来的。“水木湛清华”描绘的是傍晚时候,鸟飞到树林中唱歌,水很清,湛蓝湛蓝的,旁边的树木的倒影映到水中。

“一生低首谢宣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李白非常推崇谢家祖先及谢灵运、谢脁两位诗人。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佳人了。

2.揣摩人物表情:文中谢安有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请从文中发现、想象谢朗和谢道韫的表情,补写谢朗和谢道韫的表情提示语。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_________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__________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提示:“差可拟”、“未若”大有文章,你从中发现兄子、兄女说话时的心理和神态有什么不同?侄儿不假思索,抢先回答而又觉得心中没底。谢道韫是思考后回答,自信且文字优美。)

3.表情朗读课文: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故事情境。分小组,分角色(叙述者、谢太傅、谢道韫)。

4.比较探究:课文结尾的“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下面材料中谢安那么镇静,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为什么在《咏雪》中却“大笑”?

拓展阅读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雅量》)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雅量》)

屏示材料,教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师生直译材料,并补充介绍:谢安可谓名士中的名士,他不到二十岁就名动江南,后来长期隐居在会稽东山,以至于东晋朝野一片喟叹:“安石不出,奈天下苍生何”!后来他“东山再起”,以旷远之气度,智平桓温之乱,而后纹秤谈兵,谈笑间前秦百万雄师灰飞烟灭。其风流儒雅,千载而下令狂放自负如诗仙李白,也为之倾倒不已。

四、文学馆:玩味咏雪意趣

1.“公大笑乐”,因何而“乐”?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重点解读:

“乐”“柳絮”一喻。从作者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看来,这里有一个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想必谢太傅亦然。“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是一定要有意象的,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相对而言,“柳絮”好就好在有意象。

资料助读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曹雪芹《红楼梦》

咏絮才高、咏絮才: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从古至今,有许多传奇女子,但拿济尼的话来说:“王夫人(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张玄之妹,嫁顾家)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从中不难看出时人对谢道韫的赞赏与敬重。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时过境迁,当年语惊四座的咏絮之才此时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

2.你也有“咏絮之才”

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__________ 差可拟。”

曰:“未若_______________ 。”

学生提笔写一写,再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列创写交流:未若鹅毛当空舞、棉絮纷飞差可拟、未若梨花漫天飞、未若天仙散百荷、樱花飘落差可拟、未若玉屑静静落、未若白蝶翩跹舞。

3.小结:魏晋名流,灿若群星,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撒盐”、“柳絮”便成咏雪佳话。诸如此类轶闻趣事,名士教科书《世说新语》多有记载,愿同学们如老师一样常读不厌。

教室文化设计范文4

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必然是解决这种“同一性”诟病的一种有效支点。当传统文化以人们可感知的形态或形式融入到工业产品中,通过购买和使用等行为就能将传统文化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使用户既能获得产品实用的物质功能,又能得到文化与精神上的满足。将传统文化符号于工业设计结合,首先,能使产品具有地域民族特色与风格从而更具产品个性;其次,能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感染力,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最后,能够相对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最大,儒道互补的文化构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思想的基础。所以笔者通过对儒道思想的总结概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天人合一

历代思想家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究天人之际”,“天人合一”这类观点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从哲学思想看,“天人合一”体现着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人与神(主宰之天、命运之天)合一;其二人与自然(物质之天、自然之天)合一。第一层含义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要求中国人将义务与自由融合起来,是人性(自由)与天命(义务)的合一;第二层含义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观,主张“小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强调“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自然”的认识与态度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与造物观,深深地影响着造物的方方面面。

2、中和为美

“中”从本质来说是儒家思想中的的中庸之道,它包含均衡、公平、适当之意。“和”,孔子曾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意思即为调和。“中和”是古人认为天地万物最好的存在方式,也是社会最好的存在状态,要想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就必须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做到不偏不倚,保持社会的公平和均衡。而在中国传统造物理念中,“中和为美”是指所造之物不能太重或者太轻、太大或者太小、太长或者太短,适合就是最好的;不同的材料混合运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中国传统的匠人就是在这种“中和为美”的框架下进行着他们的创造,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不难看出“中和为美”的整合性设计思维和文化意识。

3、情理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设计上的美是一种理与情高度统一的和谐之美。如明式家具的造型稳重协调,比例适度,线条流畅,结构严谨,装饰手法丰富,繁简适度,用料考究等都无不体现着“情理统一”的理念。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曾评价明式家具有“十七品”: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也充分的说明了这点。“情理统一”既是社会政治文化之理、人生之理,又是造物之理的相互协调统一。中国传统设计文化都在各方面向世人传达着设计文化“理”与“情”相协调的文化意识。这种追求情理相合、技艺之美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主要特色。

4、整体性、模糊性思维方式

整体性与模糊性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主导和基础,它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佐证。与追求精确性的西方传统思维相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则是模糊。“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人一直关注的命题,生命、宇宙、自然是人们始终描述的中心内容,这种充分关注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独特思维方法,即在理性中参杂非理性、主题中混入非主体、逻辑中柔和了非逻辑的整体思维观。

三、传统文化符号特征

符号是一种以简单表示复杂,以具体表达抽象,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特征我把它概括为一下几类:

1、传承性

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性是指传统文化符号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其形式和内容会保持原先总体特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长期延续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为具有了这种传承性,传统文化不论是在今天还是将来都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象征性

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性是指传统文化符号以其具体的外形特点和性质,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感情。这种象征性是由我们的祖先们长时间的生活经验与联想累计起来而形成的,它是一种社会习俗。例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鸳喜鹊象征喜庆吉祥;喜鹊与梅花象征着喜上梅梢;鸯象征夫妻成双成对等都是历史的结晶。后人在解读这些传统文化符号时,就会联想到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的寓意,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符号体现着民族所具备的特殊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寄托。

3、象生性

传统文化符号的象生性是指传统文化符号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憧憬,是一种“美”的指向标。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既重视阳刚之美,又兼顾阴柔之美,而这两种美之中都蕴含着自然生生不息,生机勃勃的的生命的美。例如在古代器物上的装饰纹样,诸如龙纹、虎纹、凤纹、象纹、蛹纹、蝉纹、云雷纹等都喻示着生命的旺盛活力。

4、表意性

传统文化符号的表意性是指传统文化符号通过其外形、色彩、材质等所指蕴含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即“器以载道”的思想。中国古人把伦理思想融合到器物的设计中,使得器物不仅能实现其物质功能,而且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鲜明的伦理价值。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典型传统文化符号,是最值得我们在工业设计创作中所借鉴的。青铜器的庄严大气、敦实可靠;瓷器的清新儒雅、高贵轻盈;陶器的简约务实、质朴精炼;漆器的现实写意、端庄贵气等等若都能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必能使中国工业设计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

四、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结合方法

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必须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创新,再将其融入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去,创造出新旧共生的视觉形象。这就需要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某些元素进行变化、重组,使其既具有传统文化符号的形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

(一)形的借鉴

器物的形态直观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造型中形态处理、线条的比例都被加上了特定的含义,象征着民族文化的独特。从器物中抽取某些特征性形态、线条以及比例,通过特定的历史文化片段或有特色的器物符号与现代设计观念适度的融合,既延续发展传统的文化记忆,同时随着技术、结构和材料的更新发展,传统的形态符号在提炼中得到发展,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1、直接引用

产品的存在方式是通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材料、色彩和装饰元素而呈现出来。产品设计中直接引用传统文化符号,即是把传统器物外部形态、结构、颜色或者装饰元素符号化,抽象出传统文化符号,运用现代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表现出来。如中兴“景泰蓝”小灵通V667。它就是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精华“景泰蓝”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景泰蓝”的独特的质感、装饰手法等表现形式进行提炼和升华,使得现代电子产品呈现出景泰蓝工艺的古典高贵,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

2、提取和升华

提取手法就是运用符号学的观点,从传统工艺器物语汇原型中提取某种形态符号,将其加以抽象、简化和提炼,并将提炼后的符号作为元素,将其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于新产品开发设计当中,使用户通过产品中的文化符号产生“似是而非”的联想。

3、变形与重构

变形与重构就是指设计者打破传统文化符号固有的形式结构,利用现代设计语言将传统信息进行重新组装成新的视觉意象。这就是一个打散与重建的过程,现代设计语言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催化剂作用。笔者认为重构的手法有以下几种:1)易位重构———打散旧关系、重组新关系2)尺度或比例重构3)材料重构4)裂变重构

4、象征

象征手法指“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形特点和性质,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感情”。象征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设计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二)、意的延伸

将传统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这不仅要熟练把握传统文化符号的外在形式变化,同时要理解其内在的“意”。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强调以和为贵的精神,体现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提倡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包容的精神,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派的鼎立与互融、互补,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融合。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就是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传承,亦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合的思想,实践价值观在产品设计中的传达。传统文化符号要“延其意,传其神”,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对其进行创作和挖掘,将传统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融入设计产品中。合理恰当地使用所抽取的传统文化元索进行组合,灵话运用到设计中。

(三)“色”的提取

中国传统色彩非常丰富,是现代设计色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除民间单纯强烈的五行色搭配之外,传统漆器黑红色的搭配,也是中国传统中典型的色彩搭配。漆器中运用红黑二色为基调,并在此基础上敷陈五彩,如暗红、浅黄、金银、绿、蓝、白等,以一种近乎规律化却又适形而变的色块搭配,比例与分布,使得器物更加完美,使漆器的图案与色彩更鲜明、韵律感更强。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吸取传统漆器黑红搭配之精髓,并将这种传统配色加以提取,运用在现代手机设计中,透过现代设计中中国特色的色彩语言,能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和丰富底蕴。手机外观的色彩在设计理念上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手机色彩在整体上表现出和谐、典雅、大气与完美的精神气质。

五、案例分析———TCL蒙宝欧“旗袍”系列手机

TCL设计的中国风旗袍女性手机,以中国旗袍概念结合现代时尚元素为设计理念。将抽象化的旗袍元素融入到手机外观设计中,并结合更具传统文化色彩的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富有中国情怀的元素。通过金色的边线把屏幕和键盘进行分割,衬托出女性的高贵气质。背面摄像头和声音输出设备的造型是对灯笼特征的抽象。大红的配色使得这款手机充满节日喜庆的气氛。在销售的同时,随机附送了充满中国传统特色的手机绳和手机套,包装设计上也别具一格。独具韵味,增强了产品的整体感,提高了产品内涵和外延价值。

六、工业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教室文化设计范文5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设计史;六朝时期;物质文化生活;文化特征;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是中国中古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六朝时期的历史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高度集权的统一王朝的消失,从动乱分裂走向再度统一。

2.汉代经学的消退,玄学、佛学、道学的兴起,形成三位一体,互通互补。

3.长江流域经济开发,促进南方经济重心的形成。

4.精神思想自由,科学技术发展,文化繁荣,盛况空前,灿烂夺目。

5.秦汉文化的承继,隋唐文化的孕育,承上启下,完成历史的转折。

我们对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还有一些新的认识。

六朝历史文化的创造,造物设计作为文化载体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设计的演变,对六朝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六朝社会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设计的面貌。六朝时期的造物观、设计形式以及由此而成的礼俗制度,不仅规范着六朝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对之后的中国社会文化表现出很深的历史影响。

论及六朝,以政治上的分裂、偏安、短促而轻视其地位、贡献,是片面的,①重读六朝,如果在文化上重精神、轻物质,重宫廷、轻民间,重文学、轻器物,重经典、轻一般,同样是片面的。②如何把握这一巨大转折时期的历史,的确需要全面的探讨,应开拓新的专题,力求“建立起对六朝历史更深透、更清晰的立体认识”。③六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生活及民族心理,是一个多层次、多方向凝聚而成的历史结构,精神与物质、宗教与现实、艺术与实用,清与浊、纵与横、进与退相互交织,在战乱与纷争中,一系列新的思想与审美情趣日益兴起,一种清新简约、超然绝俗的文化独特新风才渐渐形成,我们的考察与辨识,正在于此。

一、六朝造物设计在遗传与变异中形成清新灵动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汉代传统的物质文化新格局。

六朝作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在思想、文学的进步之外,还特别表现在物质文化新格局的建构上,其中,造物设计的作用尤其明显。经先秦长期发展至汉代逐渐形成的造物规范体系,不仅在六朝初期的设计中仍然有着明显和切实的影响,而且在物质文化领域中有着更为重要的制约整合作用。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车轮驶入六朝,佛教传入、道教意识、玄学思想、个性价值,登上了文化艺术的舞台,一个新的物质文化时代也就正式揭开了帷幕。在这场空前的历史变革中,文化的进步在巨大的历史动荡中迈出了艰辛的步履。虽然在东汉末期,新的文化观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已经孕育,然而,单就某个方面的吸收,某种思想知识的选择,只能形成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演变,还不能构成新的格局。新的物质文化格局是一个时代“文化基因”上的遗传与变异所致,尤其在六朝时期,遗传与变异是文化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但文化不只是宫廷、士人的专利,也有民间工匠造物的参与,如佛教的异文化知识及宗教功能只有当它经由“物”的呈现,使一般民众也感受到精神的解脱时,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构成地域性文化的世界图像。

从这一角度看,新的基因上的突变,既同这一时期谶纬神学转向玄学本体有关,同科学发展与经济开发有关,同社会风尚与审美风貌的转变有关,也同物质文明与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六朝物质文化新格局还不能只是从政治、思想、宗教、文学等方面来解释,而应结合“物”的世界来把握,考察造物在六朝时期的传播与衍变,考察定型的汉代造物技术、知识的完整结构如何在六朝被打破,汉代造物的意匠化与政教功利结构如何变异为宗教化与清新灵动结构。而这一造物结构的变动对于探寻六朝物质文化新格局极具价值。

二、六朝造物具有地域特色,也具有南北设计的共通性。六朝设计并不因政治上的分裂、偏安而中断了与外界的交流,并不因南北对峙而局限于“地域特色”。

从普通陶器、瓷器、织物、漆器等日常器物以及农用器具、交通工具、工艺作坊、物品流通等等生活设计史要素而论,六朝设计在许多方面与北方地区的设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着相对的一致性,尤其在社会下层、民间生活用品上十分明显。这是因为一方面,东晋时期的大迁徙不仅有大批工匠南下,带来北方造物的种种技术、观念和形式,也与南方造物相融、相合,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六朝设计;另一方面,南方造物也不断影响北方,至南朝时,南北双方在设计方面仍交流不绝,《齐民要术》中多有南方事物的记述,所录北方事物也与南方事物相类同,可见在造物上的息息相通。

这也为肯定六朝历史地位再次提供了物质文化方面的依据,秦汉造物传统在六朝得以发扬广大,传统成熟的造物文明在南方延续、发展、创新,并给予北方设计较大影响。显示出六朝造物设计是这一时期最为发达、时尚、先进、周密、合理的类型,具有整体的代表性。诚如范文澜所言,“东晋南朝对历史是有贡献的,不能因为政治上是偏安,轻视它们的贡献”,④现代学者也多有呼吁和论证“六朝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⑤历史上也有以东晋、南朝为正统者,如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如此,六朝设计史的“共通性”、“代表性”与“整体”面貌才可以被理解。

三、北方造物工艺的传入,加上江南经济的开发,服务于六朝社会生活的造物设计十分活跃,并朝着生活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构成了六朝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

在江南经济开发中,六朝时期造物技术不断提高,造物种类有所拓展。从织物技术看,南方麻织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会稽所产越布号称精美,⑥丝织技术也普遍提高并推广;从服饰设计看,北方服饰传至江南,结合南方原有样式,在适应中不断发展出符合南方生活的变化多样的、个性独特的新款式;从建筑设计看,宫苑、台阁、士族庄园虽规模逊于北方,但精致、奢糜、朝隐、野致远胜于秦汉与北朝。

在“六朝金粉”之外,普通民居、生活器物、生产用具在种类、样式、功能上也表现出江南生活中前所未有的多样和丰富,各类物品随社会经济的进步而呈全面发展景象。俭朴与豪华、普通与珍贵上下互动,迭合一起,在六朝人的生活中发挥出巨大作用。

四、六朝时期文化上繁荣,精神上自由,精英阶层推己及物,影响六朝艺术朝着“超然绝俗”的倾向发展,民间工匠顺应其变,产生设计上的充实感性与唯美风格。

如果说六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呈现出物质文化新的格局,那么,其中关键之处在于人的精神自由和生命境界的追求。这是一个崇尚自然、礼赞生命的时代,一个个性与才华闪耀的时代,活跃着一些敢于超脱礼法,发挥无畏精神,胸襟潇洒、气度超迈的年轻精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引领时尚。也活跃着大批技艺高超、眼界开阔、不甘束缚、努力创新的无名工匠,他们虽然身份卑微,难于“自由”,但却能超越技术,顺应潮流,推陈出新。这是一个在造物上精英与工匠、经典与一般、精致与俭朴并存,共同创造的时代。过去我们只关注艺术上的空灵、绝俗,而少注意设计上的充实、感性。对于六朝艺术的理解,我们一直强调文学、绘画、雕刻中自然与生命、玄远与意趣等精神领域,这当然是最主要的一面,但六朝艺术还有诸多器具、服饰、工具、建筑甚至农具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这些日常生活中独具感性与唯美的“实用艺术”铺垫了六朝物质文化最基本的底色。因此,我们对于六朝文化艺术的认识,还可以看得更宽一些,进入到“物”的领域,观察得再深、再细微一些,惟有如此,我们对于六朝文化转折及其物质文化新格局的过程,才能看得更加全面,其轨迹更显清晰。

五、佛教传入与外来文化的引进,最先渗透进造物领域,构成造物设计的异域风尚,为六朝设计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迅速影响六朝社会民众的信仰世界。

东汉末至东吴时期,已有数量众多的与佛教有关的器物发现,⑦到南朝时期,佛教在造物领域已经全面渗透,傅抱石曾经说,魏晋南北朝“洵可说是完全的佛教美术时代”。⑧理解“佛教美术时代”的造物,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造物的文化机制,一是造物的交流与传播。⑨任何一个开放时期的造物,都是这两个方面相互交织的产物。

东汉帝国崩溃,旧有传统动摇,宗教新派蜂起,形成思想多元的局面。自汉代完善起来的造物系统并非死板一块,而是“在内部机制上做了变革的准备,佛教传入与南北文化的碰撞,成为突破的契机”。⑩从造物的文化机制上看,中国造物文化中,对外来的文化艺术均有共存、包容、吸取的气度。但无论如何变异,即使是“完全的佛教化”,却始终不会完全“异域化”,六朝造物仍然是中国样式的继续,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另一方面,六朝时期在思想、文化、艺术上的活跃,正是这个全面开放时期中外“物”的交流引发的,以丝绸为主的大批六朝物品输往大秦、波斯、东南亚、南亚等地,东罗马、萨珊王朝的手工制品包括玻璃器、纺织品等奇珍异物也相继传入中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它深刻广泛地影响到中国造物设计的历史发展,于是,包容、吸收、共存的造物文化机制和中外交流、南北相融、佛道互补的状况迭合到一起,成为六朝物质文化风会之所在。

六、六朝设计不滞于“物”的实用,而扩展至心灵世界,达到了“创造生活”这一设计的终极目标。六朝设计既创造了六朝人生活的价值,也创造了六朝人生命的价值,体现出中古时代中国文化的智慧,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典范。

六朝之际,不仅在造物上,也在社会、生活、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是一个历史的分界或转折。在社会生活中,南朝寒人兴起、宗族突显,逐渐改变着东晋以来的贵族制社会格局,佛教依附玄学又摆脱玄学,真正渗入到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心理之中,道家学说的现实与超脱理想,契合社会安定与生活中乐生重生的追求。在艺术上,山水画的产生,表征着绘画从原来附着器物的形式转而独立为纯艺术的开始。在造物上,设计的发展不再强调物的日用和繁复雕琢的装饰形式,而是致力于表现内在的品质和灵性,一种“情必极貌,物必追新”的造物倾向逐渐形成。

这种“质而有趣灵”的变化,表明造物设计正从对“物”的瑞祥寓意装饰,转向对人的内在情感的表达。由于长期战乱带来生活现实的痛楚,需要一种精神的倾泻与慰藉,人自身的价值也在此时得到认识,因此,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器物也被赋予一种精神情感色调。社会生活中的清谈风气进一步强化了“物”重质轻文的转变,从而创造了六朝人的生活价值和生命价值。

六朝物质文化的转折,有三个至为重要的关节:一是设计中对人及生命价值的重视和表现,由此而转化了儒家“政教”规范,使造物理想和设计终极目标得以实现;二是设计中对自然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转化了造物评价系统,对物质文化的发展带来重大的转变;三是设计中佛道思想的影响和体现,深刻地转化了造物观念及人们的精神价值取向,物质文化结构因此而得到更新建构。

教室文化设计范文6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国际化正成为新的时代特征,国际间的政治对话与贸易往来、世界范围的信息与技术传播、资源与教育的共享都以外语为传媒工具,外语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日语作为小语种,在我国的政治和经济贸易等领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日语学习者人数急剧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385所大学开设日语本科专业,另外还有200多所高等职业学院以及大专开设了日语专业。日语学习者多达68万人,仅次于韩国的91万人,而大学日语学习人数为40.8万人,为世界之最。

2社会文化适应现状

笔者同本小组的“科研创新”成员一同于2014年11-12月对长株潭地区高校的日籍教师进行“湖南省高校日籍教师社会文化适应状况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中心”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研究报告。

2.1湖南省长株潭地区日语教育现状湖南省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日语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株潭地区80所高校中已有12所高校聘用了17名日籍教师,其中湖南科技大学(湘潭)4名,湖南师范大学(长沙)2名,长沙大学(长沙)2名,其余9所高校各1名。

2.2日籍教师适应现状随着日语外教增多,其社会文化适应难点也日益明显。笔者在长株潭地区高校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大部分日籍教师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只停留在稍微适应及以下阶段,且在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难点。能否帮助日籍教师更好更快地实现社会文化适应,直接影响到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探索日籍教师在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已成为突破当下日籍教师社会文化适应难这一现状的必要条件。

3日籍教师的适应难点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方面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很多的不同。日本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其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尽管各高校管理部门在生活、工作上给予日籍教师高度关注,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日籍教师并没有系统掌握当地文化,社会适应能力仍然不强。

3.1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主要靠语言来进行有效的反应和广泛的传播,没有语言的文化不能称为文化。语言和文化两者关系密不可分。日籍教师对汉语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在湘的社会文化适应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湖南省长株潭地区高校的日籍教师普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15%的日籍教师完全不懂汉语,50%只会日常的问候。语言障碍因素就像一堵围墙,阻碍着日籍教师社会文化适应的脚步。

3.2生活适应中国传统文化以知觉思维为本位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体本位观念,而日本文化更加注重个体生存。两国的文化差异给日籍教师在湖南省的社会文化适应增加了许多困难。日籍教师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都会影响其在湘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生活适应越差,文化适应和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困扰越多。地理气候方面:湖南省位于内陆地区,属于冬冷夏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日本四面环海,属于海洋性极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调查结果显示,5%的日籍教师完全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55%稍微适应,远不及社会适应所应达到的期望值。生活习惯方面:生活习惯与方面的差异是日籍教师社会文化适应的负担。如在饮食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的日籍教师完全不适应,45%稍微适应。在宗教活动方面,40%的日籍教师完全不适应,35%稍微适应。日本民众信奉神的道教,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各高校一般没有给日籍教师提供开展的活动场所,这给日籍教师的在湘社会文化适应造成了很大困扰。生活环境方面:由于中日两国国家性质的不同,日籍教师从公共服务完善的日本过渡到公共服务尚未完善的中国,在交通、卫生、行政、法律等生活环境上产生了诸多不适。调查结果表明,10%的日籍教师完全不适应当地的交通,45%的日籍教师稍微适应。20%的日籍教师完全不适应当地卫生、法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此外,调查结果表明,日籍教师接触对象局限于学生和同事,且十分注重个人隐私,即使是对同校的日籍教师也保持一定距离。在遇到社会适应难点时,无法及时找到倾诉对象,容易出现社会文化适应的心理问题,如经常想家、思乡;感觉自己精力下降、活动减慢;感到孤独和苦闷等。

3.3教学工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的日籍教师来湘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入职培训,有2/3的日籍教师并没有从教的经验,甚至有些日籍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入职的,连社会经验都没有。同时,日本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和探索的重要性,主张建立以个人价值追求为中心的西方价值观念;而作为接受中国式教育成长的中国学生,无论是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自身的学习方法,都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上的定式,中国学生甚至经常问一些日籍教师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大部分日籍教师无法理解并接受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15%的日籍教师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完全不适应。

4解决对策

以上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分析出的日籍教师在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难点,而这些困难的正确处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外教的教学效果。就如何解决日籍教师在社会文化适应中的难点,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4.1日籍教师的主动融合主动攻破语言障碍。日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须重视汉语学习。通过加强与学生及其他中国朋友的沟通交流,尽快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这一点对日籍教师能否更好、更快地实现社会文化适应至关重要。语言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文化的传播过程。当日籍教师能流利地用汉语与中国学生及朋友沟通时,说明他对当地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解决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主动了解当地文化。日籍教师在来湘前、来湘后都要积极了解有关中国文化、当地传统习俗和气候特点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官方网站、书籍报刊等途径获取,可以在亲友的帮助下,掌握第一手信息。

4.2所在学校提供帮助日籍教师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不仅需要其自身积极主动融入,也需要学校在客观条件上给予帮助。岗前培训。对于新招收的日籍教师,学校不要急于让其投入教学工作,可以开设日籍教师岗前培训班,对其进行入学教育、教师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以便于日籍教师尽快了解学校的要求和熟悉环境。构建日籍教师与学生互助平台。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的中国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听”和“说”两个方面,而日籍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其社会文化适应能力是必要前提。学校可以为日籍教师安排中国学生作为其助手。比如,安排中国学生教日籍教师汉语;日籍教师外出时,安排学生陪同。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互助方式,不仅为中国学生创造学习日语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日籍教师更好更快地实现社会文化适应。构建日籍教师与中国教师交流平台。建立有效的交流平台和机制,加强沟通,把交流看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进相互了解,消弭误解,传递信息,增进友谊,洞悉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对外籍教师的社会文化适应可以起到促进作用。此外,中国教师应该以主人翁之态多给予日籍教师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营造日籍教师与高校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缓和其在湖南社会文化适应的尴尬局势。构建长株潭地区高校日籍教师交流平台。各学校之间应加强联系,为日籍教师构建“老乡”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一些聚会或其他活动,丰富日籍教师的课余生活。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