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规划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规划分析范文1
关键词:市政排水工程;设计;规划;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因此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城市加快建设步伐。但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从而给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1、城市排水规划设计理念及开发意义
1.1、城市排水科学规划理念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必需品,也是每个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的水资源丰富与否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区域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因此,城市需要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规划,只有合理使用水资源才能帮助城市不断发展从而帮助城市的排水没有污染物。
城市排水工程既是工程项目,也是保证城市和谐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决策。对水资源的分布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在进行配置优化和合理利用,达到最大效益化。有相关经验的城市将城市建设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水排水工程、交通规划、住房分布等能够彼此获益,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也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城市水资源的相关现状普遍出现在各种城市中,所以,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规划成为了当下城市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
1.2、提高和开发水资源使用效率
想要开发水资源,就要从源头做起。可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天然河流、湖海等进行水源的获取,其利用效率相当低下,而且还是无法避免浪费现象。我们应该着手于身边的水资源,积极发现,积极拓展从我们身边流失的水资源。
1.3、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水污染是城市生活中非常严峻的问题之一,排水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水污染。我们应该在规划中根据不同地形和现实情况,将城市水资源分等级,将少水、缺水的地区进行格外保护,杜绝任何污染口在其地区出现,保证原本就不充沛的水资源能够最大程度惠及当地居民和企业。而在其他地区,需要对污染口进行专业检测和定期勘查,督促政府和企业单位持续重视排水质量。
2、给水系统设计及规划常见问题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在城市发展及建设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的供排,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用量有限,因此,城市市政供水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城市各项产业结构及人口分布的需求,并且应加大成本投资力度,提高科技水平,综合考量城市供水及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城市给水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城市降雨情况统筹规划,当雨水较多时如何存贮水资源,并对其合理利用是设计的关键,与此同时,当雨水较少时如何设计并规划用水少的市政工程也是重中之重。
因此,城市给水系统设计务必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需求,务必满足市民对水资源的需求,保障市民有水可用的需求。城市给水系统建设时,因水资源时间及空间不均分布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城市水文特点拟定不同的设计方案,优选资源配置方式,使其满足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设计时应合理设计市内各区域的水资源平衡系统,需预测用水峰值的用水量,其中应包括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等内容。在预测水量时应考虑周边河流流量,应考虑水质,在确保供水量的同时满足居民的饮水质量。供水期间,不应因居民用水量增加而肆意取水,如过度抽用地下水,就影响地质安全,给城市建设埋下安全隐患,影响居民的财产及生命安全,所以,城市规划设计给水系统时应全靠考虑上述因素,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及饮水质量,满足市民生活用水所需,实现城市供水的集约化目标,促使城市有序、健康发展。
3、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常见问题
(1)市政排水及排洪防洪
在城市建设中,市政的排水主要是针对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以及排洪防洪等方面的问题。在市政建设中,排水系统的防洪排洪主要有内洪和外洪,内洪即在降雨后如何有效排除或储存雨水,外洪主要是:防洪即建立水库或者防洪堤等工程。只有采取防洪排洪措施,并不断提高居民的防洪排洪意识,才能够确保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在规划排洪系统时,应该根据降雨以及流域面积等情况合理规划。对于城市周边的地区,要根据当地情况,合理规划设计方案,并适当采取抽排措施。
(2)市政排水的污水处理情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污水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在排水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预算污水量和城市处理污水的能力,在处理过程中,要引进高科技技术,坚持环保节能以及循环利用的理念。同时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如高校载体生物作用并吸附污水,然后利用污水反应器将其发展成高效的流化床和移动床。在规划设计污水管网时要将道路的设计资料以及地面线的资料等内容输送给污水设计系统。同时,在道路上合理布置污水井。但是在设置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设置的污水提升泵的位置不合理,从而使埋入的污水管深度较深。因此,在规划设计排水系统时,要通过合理设计管材、施工方法等,选取较为合理的排水管网以及排水管的埋入深度等内容,从而确保建设中能够减少投资,提高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
(3)污水计算
在规划设计排水系统时,要合理计算污水,主要是确定污水的面积、计算污水管网等内容.在布置污水管时,管的端口必须与污水井相连接,通过污水计算的结果确定污水管的坡度和污水管的管径,并且有系统计算污水管的埋入深度。在设计给水管网时,一般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首先是对道路信息进行设置,接着进行给水节点的布置;然后布置给水管最后在进行绘图设计。一般在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时,根据布置的管网系统和当地能容纳水的体积确定重要的出水口,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结合道路情况,适当调整排水设计系统。在城市建设中,容易出现道路工程和排水工程不同步的情况,从而致使工程重复进行施工或进行改造,这样就会提高工程成本,浪费资源。
4、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用
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与规划,需要与城市整体的发展战略方向保证一致,在给排水管道施工之前,需要根据工程的设计情况对工程量进行计算,这需要与道路人员进行配合与协调,再由给排水施工人员进行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这对于给排水的施工进度和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工程量的计算工作较为繁琐,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利用配到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将道路资料输入到计算机软件中,便可以将其与给排水工程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保证给排水公工程设计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时,需要将一条道路作为中心线,以此为依据,将道路信息转换为给排水工程所需的线元。
5、改进市政排水工程规划的一些建议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好城市排水长远规划
在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城市长远发展出发,根据城市实际的排水情况,制定科学的排水工程方案。目前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发展。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除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外,还需要保持生态发展与之相协调。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需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中市政排水工程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外,还需要以“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同协调好城市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规划城市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并且工业等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造成很大的污染,使得城市水资源紧缺。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会对城市居民用水造成影响,并且会影响城市化发展进程。在城市市政排水工程规划过程中,需要将给水与排水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节水效果,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就要求在市政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过程做好实地考察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势,设计排水工程建设计划,并对城市水平进行评测,不断改进评测标准。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飞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城镇逐渐升级建设为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入城市开始他们的生活。在当今社会,城市建设更需要的是将排水系统纳入整体考虑范畴内,因为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作为普通群众,也要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最大限度的利用身边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刘长文. 浅谈市政排水和规划常见问题分析[J]. 建设科技,2014,07:109-110.
[2]. 市政排水工程规划中的常见问题与改进对策[J]. 江西建材,2014,09:33.
市场规划分析范文2
[关键词]终极化大规模定制化
加入WTO以5年以来,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行业自身的急剧扩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市场准入的门户开放政策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企业的内、外部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客户选择企业,强调差异化、个性化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时代已经来临。
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主流的生产经营范式。它是指在具有创新精神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柔性智能技术、多技能且被授权的人员等资源的支撑下,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单个或小批量客户定制任意数量的产品或服务,用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它以个别客户为分析单位,利用信息科技和数据库等工具建立完整的个性化客户档案,提供为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或服务,并通过建立与客户间长期性的合作关系以获取其终身价值。
大规模定制是相对于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而言的,后者是指经营者大量生产、大量配销一种产品给所有的消费者,忽略市场需求中几乎全部的个性化因素。其特征是: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流水线生产、程序化作业、规模经济和产品标准化等。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在充分体验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人性回归,关注人的个性的充分满足。企业产品和服务设计的人性化、个性化发展趋势体现得更为明显。为此,作为满足个性化需求最佳方式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也将成为未来我国企业营销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客户需求差异化要求市场细分终极化和产品生产定制化
大规模定制是由表面上矛盾的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的。长期以来,企业不是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就是高成本定制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它们必须采取既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又能实现多样化的策略,即大规模定制产品和服务。简单地说,大规模定制就是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或者说是以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并以能获得一定利润的成本高效率地进行产品定制。
在大规模生产时代,应该说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产品时,其出发点也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的,但是这种需求往往是客户一般的、共同的和静态的需求,作为企业来说,仅需要设计制作大批量、标准化的产品,提供统一的规范化服务,即可满足大多数客户的需要。此时,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由于经济技术条件、企业发展水平及客户自身成熟程度的限制而受到严重压抑,以致呈隐性状态。
随着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客户之间需求的同质性将趋于减少、弱化,而异质性会不断增强、扩大。定制化服务模式要求企业既要掌握客户共性的、基本的、静态的和显性的需求,又要分析研究客户个性的、特殊的、动态的和隐性的需求,它强调一对一的针对性、差异性和灵活。由此,企业必须打破按需求类别对客源市场进行群体分割、积聚的传统细分方式,将市场细分到终极限度,即把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客人视为一个细分市场,并将其作为企业的目标市场。这里,在工业化时代视为的终极市场细分已成为现实。
二、大规模定制对企业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
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地增加成本。它将识别并实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作为重点,同时不放弃效率、效力和低成本。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大规模定制将对我国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变革。
首先,企业经营目标由提高市场份额转向关注客户忠诚。一个客户的获取成本往往是保持成本的6~10倍,而客源的保持一般能带来稳定的收入流。据IBM的调查,企业的客户留置率上升5%,其利润就能增加25%~85%。在大规模定制模式下,随着市场细分终极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再单纯是在某一目标市场上占有率的多少,而是逐渐转向巩固和提升客户服务的深度,通过对客户需求的了解,使其尽可能多地使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最终成为本企业的忠诚顾客。由此,企业占有的不仅仅是一定时期内的客户数量,而是客户的生涯价值。
其次,企业经营行为的中心由注重产品差异化转向注重客户差异化。由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差异比产品种类差异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传统的产品差异化战略已经不再是最佳选择。企业必须把客户作为一个个可以自由决策、有着多种变化可能性和偏好组合的个体来看待。为此,营销活动的开展要在高度重视客户价值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并形成及时有效的统计分析报告,清楚地界定不同价值的客源群体,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组合(如提供不同的便利和支持、开发不同的服务渠道等),并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和更新服务产品。企业要更充分地考虑每一位客户的差别,而不能将注意力仍然局限在如何扩大现有产品组合或产品项目、努力实现产品差异上。
最后,企业营销组织管理由产品管理型演变为客户管理型。在传统的营销管理体制下,企业一般根据产品的功能特征设定营销体系,而定制营销则要求根据不同客户类型,建立专门负责某类客户关系和营销管理的部门。客户管理的目的是增强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企业要以客户关系为先导,对重要客户市场进行分类,实行集中、重点营销;对重要业务产品进行归类和整合,为客户营销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每个客户管理者都应建立自己的“客户档案库”,将所管理的每一位客户作为“客户档案库”中的重要资源,并与其建立一对一的服务关系。
三、企业实施大规模定制的方法
大规模定制是在信息化时代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而提出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地增加成本。它将识别并实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重点,同时不放弃效率、效力和低成本。实施大规模定制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五种:
1.围绕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来定制服务
在企业价值链的四个环节(开发、生产、销售和交付)中,已生产出的完全标准化的产品在被销售人员和交货人员送到客户那里之前,仍然可以被定制,而无须改变产品本身的开发和生产环节,这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定制方法。因为销售和分销可以改变产品,增加其特征。定制的关键是与其他的产品(包括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组合在一起,集成一个完整的组件,并提供大量的服务使其增值,让每一个客户都能得到他所希望和应得到的个别关注。例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供头等舱和经济舱的乘客使用的安装在扶手或前面座椅上的交互式乘客娱乐中心。利用耳机、触摸屏或操纵杆,乘客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电影、新闻、娱乐节目和体育节目等。乘客可以在座位上打电话,人机交互式购物,获取中转通道信息,办理护照,当然还可以玩电子游戏。其中有些项目是免费的,有些是收费的,可以通过机内装的信用卡阅读机付账。
2.创建可定制的自适应产品和服务
与在销售和交付过程中定制服务相反的策略是在开发环节中建立基本上是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但实际上却是针对每一个客户定制的。这种方法主要以产品本身内含的技术为基础,一般不需要对企业价值链做剧烈的变动。简单的自适应产品如吉列感应剃须刀,它因有柔性弹簧系统而“按你的面部轮廓自动调节”(广告语),它总能使剃须刀的顶部和人的面部保持90度角。本来,吉列完全可以将“面部市场”进行细分,并开发出多种产品以适应每个细分市场的需求。但它只开发了一种,由产品本身自动地实现个性化。这种产品是标准化并大规模生产的,然而又是靠本身的良好特性对个性化用户进行定制的。
生产可定制的产品和定制产品的效果是一样的。这里的“可定制”实际上和““客户自助”的概念是等同的。如自动柜员机可以使客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选择他们需要的银行服务。计算机也属于可定制的产品,它可以随时进行重新编程和重新配置,对同一客户或不同客户产生不同的性能。
3.提供交货点定制
企业立即提供客户真正想要的东西只有一个办法:在销售现场或交货点生产产品,或至少在当时当地完成最后的定制生产工序。某些制造行业对此特别热衷,如体育用品制造商。保龄球、乒乓球拍、冰鞋、滑雪靴,以及其他产品都可以在工厂大规模生产后运至零售商场。当客户提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后,商场内受过培训的人员在现场完成针对客户定制产品这一最后制造工序:根据客户手形在保龄球上钻孔、对客户自己选择的乒乓球拍材料进行粘接、按客户的要求磨刀、根据客户的脚形确定滑雪靴内部形状等。
4.提供整个价值链的快速响应
大大缩短企业价值链每个环节的时间,对客户需求提供快速甚至是即时反应,这就是基于时间的竞争。新的企业成功范式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的价值。美国现代保险公司服务于极其微小的市场,以被业界称为“非标准范围”的个别人为中心。它为其所有客户定制了14,000多种价格的险种,以满足诸多个性化的保险需求。传统的保险理赔往往要花上几个星期,现代公司意识到客户对如此长的处理时间很不满意,而且解决问题的成本会随时间的增加而上升,于是,该公司开始实行一种全天候的、依赖基于工作站的专家系统的新的索赔方式,即现代自动索赔管理系统。美国《计算机世界》杂志1991年7月号对其理赔工作做过这样的介绍:“调解员开着车,车内有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传真机和网络电话,所有这些设备都和中心派遣单位及现代自动索赔管理系统联接在一起。当事故发生时,投保人拨通24小时索赔电话与接线员联系,接线员在两小时内约定一位调解员。调解员驱车到客户最方便的地方(事故发生地、修理厂、办公室、家里等),处理已传真或用电子邮件送过来的文件。另外,收集索赔信息并支付赔偿金,调解员也会帮忙找拖车、旅馆,以及为陷入困境的客户做其他安排。索赔处理工作是在现场完成的,多数情况下投保人在三小时内就能拿到支票。”
5.构建模块化以定制最终产品和服务
实现定制化的最好方法是建立能配置成多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模块化构件。大规模定制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产品结构和制造过程的重组将定制产品的生产转化为批量生产。通过模块化设计、零部件标准化,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交货期和减少产品的定制成本,同时拥有定制和大规模生产的优势。戴尔计算机公司为全球的消费者设计了各种不同的配置,消费者利用戴尔的在线配置系统,在尺寸、硬盘能力、调制解调器等方面可进行多达1,600万种组合。当通过互联网接到订货时,戴尔公司马上就知道订货者需要哪种电脑,并马上组装合适的硬件,甚至安装适当的软件。戴尔的配置可使流水线上的组装产品与消费者的需求完全一致,并能以较低的成本开展大规模定制服务,其电脑价格比IBM、康柏还要低一些。
大规模定制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注入企业经营过程而引发的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它要求产品设计应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管理人员必须打破按需求类别对客源市场进行群体分割、积聚的传统细分方式,将市场细分到终极限度,即把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客户视为一个细分市场,并将其作为企业的目标市场。
市场规划分析范文3
【关键词】时辰化疗 常规化疗 毒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ategories and extents of toxic and side effect of timely chemotherapy and routine chemotherapy. Method: A total of 174 cases of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y from January 2007 to June 2008 were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est group randomly. 88 cas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at 10am, 86 cases in test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biorhythms:TAX and DOCduring 4am~7am, NVB during 10am~12n, CBP、DDP and L-OHP during 10am~10pm, 5-FU during 10pm~10am, ADM- 7am, CPT-11 7-11am. ZT-Z/2-B auto injection pump were used. Results:the extent of matological and digestic of toxic and side effect of test group patients was less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timely chemotherapy routine chemotherapy toxic and side effect
化疗为恶性肿瘤患者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尽管恶性肿瘤的化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抗癌药物选择性差,存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等毒副作用,限制了化疗的临床应用及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且最大程度上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当前肿瘤研究领域内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时辰化疗的兴起和诞生,为肿瘤患者的化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时辰化疗是根据人体24小时生物节律即“生物钟”的变化,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以达到最佳化疗效果和最小毒副作用的一种化疗方法。本课题对174例经病理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用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分别采用了时辰化疗和常规化疗两种方法,通过观察两种不同化疗方法毒副反应的类型、程度,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为我科于2007年1月—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174例患者,符合以下条件:(1)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鼻咽癌46例,非小细胞肺癌35例,食管癌33例,大肠癌32例,乳腺癌14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8例,其它6例。(2)年龄在70岁以下,KPS评分>60分。(3)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4)血液分析及肝肾功等正常,无化疗禁忌。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时辰化疗组(CC组)86例,常规化疗组(RC组)88例,两组间病例在各项临床资料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常规化疗组每日10am开始用药。时辰化疗组据生物节律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时机: 紫杉醇类4-7am;诺维本10am-12n; 铂类 10am-10pm;氟尿嘧啶10pm-10am;ADM-7am;伊立替康(CPT-11)7~11am。采用浅静脉留置针或深静脉导管给药。两组化疗前后均采用格拉司琼止吐。
1.3 材料 采用扬州亚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ZT-Z/2-B自控型输注泵。输注泵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驱动及储液装置;第二部分为输液装置。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程度均参考WHO的化疗毒副反应分度标准[1],即无恶心呕吐为0度;只有恶心无呕吐为Ⅰ度;恶心伴有轻度呕吐为Ⅱ度;呕吐经治疗可控制为Ⅲ度;难以控制的呕吐为Ⅳ度。恶心、呕吐程度以一个疗程期间出现的最严重的程度记录。骨髓抑制以白细胞计数分度,4.0 ×109/ L 以上为0 度; 3.0×109~3.9 ×109/ L 为Ⅰ度;2.0 ×109~2.9 ×109/ L 为Ⅱ度;1.0 ×109~1.9 ×109/ L 为Ⅲ度;1.0 ×109/ L 以下为Ⅳ度。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髓抑制程度比较:时辰化疗组低于常规化疗组,p
表1 血液毒副反应(n=174)
注:x2=34.03 p< 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2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程度比较:时辰化疗组低于常规化疗组,p
表2 胃肠道毒性反应(n=174)
注:x2=14.48 p
3 讨论
3.1时辰化疗机制 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生理变化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特别是细胞的分裂、增殖在24h内呈现节律性波动。目前大量的试验和文献资料证实:健康人的骨髓和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DNA的合成都呈现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其峰值分别位于13:00和7:00左右。肿瘤细胞在其生长、代谢活动中表现出自主的节律模式,并与正常细胞在细胞生长、代谢以及对治疗后生物反应的节律不同步,二者具有明显的时间差。机体组织、荷瘤机体的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各自不同的细胞动力学的昼夜节律性变化,为抗癌药物的时间治疗学提供了契机。时辰化疗是根据人体24小时生物节律即“生物钟”的变化,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以达到最佳化疗效果和最小毒副作用的一种化疗方法,即:通过对正常组织、药物作用靶向组织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三者之间的昼夜变化规律及相互作用的研究,制定以生物节律为依据的优化时间调节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2 一般护理
3.2.1 心理护理 向患者介绍时辰化疗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让患者充分了解该治疗方案、用药途径、所用药物及使用化疗泵的注意事项;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和顾虑,告知患者化疗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及预防对策,使患者在思想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3.2.2 严格遵医嘱准确、按时的用药。建立时辰化疗专用记录本及在提示板上交班,注明进行时辰化疗患者的床号、姓名、所用化疗药物,各班次认真床旁交接;护士严格掌握化疗泵的使用方法、化疗药物的使用时间及静脉输入速度、所用药物的副作用等。
3.3 ZT-Z/2-B自控型输注泵的使用 按无菌操作规程,撕开包装后先检查自控键上的插片是否卡好;旋开加药口、追加药口及出药口上的护帽,将配好的药液注入储囊中(注药时注射器内空气必须排尽);在追加药口注入约1ml药液,以便加速排出管道内空气;待出药口药液流出并确定空气排尽后,拔出自控键上的插片,夹紧止流夹旋上护帽待用。
3.4 骨髓抑制的护理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性因素和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而骨髓抑制最主要的表现是白细胞下降,本课题血液毒副作用时辰化疗组与常规化疗组比较为:白细胞下降37.2%:80.6%,Hb下降20.9%:38.6%,Pt下降9.3%:25.0%(p
3.5 恶心呕吐的护理 胃肠道毒性反应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损伤胃肠道上皮细胞导致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本课题恶心呕吐发生率时辰化疗组与常规化疗组比较为:32.6%:61.4%(p
3.6 静脉导管的护理 时辰化疗由于静脉持续用药及化疗药物的浓度高、刺激性强,输注时间长而易发生静脉炎。一般选用浅静脉留置针给药,对于时辰化疗的患者最好是选用深静脉置管给药,以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了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感染: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发红、分泌物等,严格穿刺点、周围皮肤、导管接头的消毒,每周换药2次;妥善固定好导管,记录并观察导管置入长度[5]。
时辰化疗因能达到最佳化疗效果和最小毒副作用,加之患者可以带药泵随意上下床活动,提高了其社会适应能力及治疗的依从性,减轻了患者对化疗的恐惧感,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30.
[2]田同荣.乳腺癌时辰化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11):1325-1326.
[3]肖春莲,刘红,吴继红,李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联合羟基喜树碱时辰化疗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4):479-480.
市场规划分析范文4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排水管道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对于道路完好、城市环保以及城市安全渡过汛期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大部分管网是埋在地下的,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生产装置正常生产,甚至会导致火灾以及爆炸事故的发生,同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给排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之中,管理这是相当重要的部分。
1.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要可以分为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以及循环水系统这3个子系统。它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一定的规划,使得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以及排放这几个环节可以得到相互协调,也使得各个环节的排水设施建设工程规模适当,并且合理使用水资源。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主要可以分为城市总体规划之中的排水专项规划,某个一规划区的总体规划之中的排水专项规划、某一规划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市政给排水范围的划定,市政给排水量的预测,排水体制的确定,排水系统布局;在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以及处理程度;排水枢纽工程位置、建设规模以及用地的确定等等。
2.市政给排水规划的重要性
2.1、市政给排水工程在城市之中的作用
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项目已经变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可以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并且也可以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也可以起到改善城市面貌、人们生活环境以及投资环境的作用。城市市政给排水工作可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繁荣。一个国家城市市政给排水工作情况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城市现代化程度,因此,我国城市市政给排水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行。
2.2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作用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作用即为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提供依据,通过进一步论证、计算、核对、比较等优化设计,从而得以合理实施。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物种条件,也是这个国家城市现代化的反应。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主要是靠完善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来实现的。良好的、有质量的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能够使城市成为一个自由、平衡、合理的生活空间。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处理人们生活污水的工作了,同样考虑到了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以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好的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工作在为人类活动环境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还给予了城市居民更加舒适、便利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2.3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所占的比重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给水工程规划在水源、总用水量、管网布置等大环节上作了统一考虑、统一分配的安排,为今后分期实施打下基础,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挖,方便管理;排水工程规划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规划在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几个环节上的统一协调,使各环节的排水设施建设工程规模适宜,投资合理,运行中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因此,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必须首先依据当地的适用的各阶段给排水工程规划。
3、排洪与排水标准衔接问题
城市排水是解决较小汇流面积上短时间暴雨产生的排水问题,采用的是暴雨公式,暴雨时段控制在5-120 min,选用暴雨样本是年超大值法。而排洪考虑汇水面积大,目前多采用水文公式(也是暴雨推理公式),使用某重现期(如10a一遇)24 h暴雨量为基本数据,其选用暴雨样本是年最大值法。因此进行防洪排洪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排洪与排水重现期标准衔接问题。排洪规划重现期应根据城市重要性,以及排洪流域面积的大小因素综合考察后确定。排洪汇水面积越大,重现期标准越高,大中城市排洪标准不宜小20a一遇(防洪标准GB50201-9 4)[3]。
4、 区域水资源平衡与区域供水问题
给排水规划设计宏观层面所面对的是大范围的思考,涉及到规划区范围以外甚至跨城市、跨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给水方面,主要体现在水源及其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供水规划;在排水方面主要是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以及河网区域污染控制,它要求人们必须有开阔的眼界与系统创新的思维。
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分布不均以及水质性缺水现象,认真进行水资源平衡,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倡区域供水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从事具体城镇给水规划设计时,一定要进行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否则它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做好水资源供需平衡首先要做好需水量预测。需水量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和村镇生活用水、市政(含消防)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畜牧业用水、渔业用水,还要考虑流域江河本身生态流量需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工业用水量预测,目前设计时多采用用地指标法和万元工业产值法,但由于近年来传统产业设备更新速度加快以及非传统产业,如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用上述两种方法来进行工业用水量预测会带来较大的偏差,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5、合流制与分流制问题的讨论
一般而言,在新城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鉴于我国目前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真正意义上的分流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雨污系统中有一根接错,两个系统就相通,可能就是合流制。根据某污水厂厂外管网工程实践证明,完全分流制必须从化粪池出口分流开始,并且采用专业监督和专业队伍施工。同时初期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截流式合流制有利于初期雨水的截流,因此中小城市建议以截流式合流制为宜。日本东京区部地区大部分采用合流制系统[4],他们认为尽管合流制会增加污水处理量,但合流制下水道系统可充分利用原下水道系统,将其进行改造、重建与完善的建设费用、技术要求均低于分流制,故广泛使用。
6、给水系统优化设计的问题
随着变频供水设备的大量使用,特别是利用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的推广应用(取消屋面水箱),在中观层面出现问题是城市供水日变化系数变大,高峰供水量增大,从而相应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因此在这背景下,城市供水系数应考虑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同时也提升供水安全度。同时给水系统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譬如道路管线综合时给水管位的预留、给水管径合理确定,等等,避免重复投资,争取效益最大化。
7、结语
对于市政供水排水项目来说,因为这项项目被使用的次数很高,同时周围的人流量以及车流量相对密集,所以要确保项目的安全性以及品质的稳固性,这项项目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市政供水排水体系的策划要经过全套的科学的、标准的、机制的管制手段来完成,在策划中也可以借助计算机的设计软件进行,得到的道路数据直接共享给供水排水策划工作中。根据道路数据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进行供水排水体系的策划,使道路设计以及供水排水体系的设计能够更好的相互结合,得到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设计方案,这不光是为了城市供水排水项目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水金.浅谈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常见问题分析[J].四川建材,2007,04:264-266
[2]刘广建.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中常见问题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0,04:198
市场规划分析范文5
关键词: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应急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5-0130-06
Fuzzy Scenario Evolution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A Proposed Framework
FU Qiong1,ZHAO Yu2
(1.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Party School of CPC,Chongqing 400041;
2.Office of CPC,Chongqing N0.3 People’s Hospital,Chongqing 400014)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uzzy scenario evolution analysis to resolve the evolution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in the guidance of complexity sciences.That is to describe the macro disorder phenomena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by building the ordering rules under the micro-level in the logic on the basis of relations among the system,rules and status.On this basis,it consider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cess is a process to identify and adjust the risk of social systems.The imple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by the five stages of risk warning,building the emergences scenarios,emergency decision-making,emergency management assessment and normal emergency management.That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d framework to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management.
Key words: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the fuzzy scenario evolution analysis;emergency management process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我国进入到社会矛盾复杂和新型突发事件频发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也正在发生着改变,应急管理研究逐渐向公共安全研究拓展,从应急管理研究走向了常态管理研究,从策略性研究走向了应用性研究,从实践研究走向了基础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作为新型应急事件的典型代表,集不确定性、突显性、跨界性和耦合性等特征于一体,与传统的突发事件相比,人们对这类突发事件的特征、演化规律和破坏性等方面尚未有科学的认知,实践中也缺少紧急应对的有效手段,对应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挑战。因此,通过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国应急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系统的稳定,就成为当前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且紧迫的现实课题。
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征研究
1.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
关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当前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相近的提法有“非常规危机”、“非常状态(公共紧急状态)”、“极端事件”。虽然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见解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学者在这个概念的界定上存在着相通之处。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见表1):
欧洲学者从法律角度将非常规突发事件解释为一种“公共紧急状态”[2,3]: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正常法律制度无法有效运行的特殊社会安全状态,是一种影响全体公民基本权利、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极大损害的危险局势。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专项研究则从事件的性质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进行了定义,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需具备以下特点[4]:非线性响应、很突然很严重、来自于社会和自然环境、是地区系统变化的推进器、存在交互影响和具有潜在威胁性,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特征第一次进行了系统概述。我国学者韩智勇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非常规突发事件是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损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的突发事件[5]。而姜卉和黄钧则认为大多数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过于狭义,将非常规突发事件定义为一种危机情景,拓宽了其外延,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是应急主体所正在面对的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6],不仅包括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特征和现有状态的描述,还包括对突发事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导致系统从现状向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动力、事件、结果的描述和分析。在价值观层面,蔡志强认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是由于缺少更多的认知和合理的治理价值观[7],对社会核心利益、社会财产、群众心理等造成极大威胁的、需要根据合适的价值判断去解释和应对的社会治理紧急状态。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不同界定可见,虽然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法律、危机管理和价值的不同层面使用,但是对其本质的描述基本一致: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应急管理主体在面临社会秩序、社会财产、受众心理和公民基本权利和价值观等受到突发性巨大威胁的高度复杂危机情景时,原有常规管理下无法认知或缺少有效治理方式,需要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态势进行及时处置,以重塑社会系统平衡的社会治理紧急状态。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至少具有四层意思:其一,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一种危机情景或状态。这种情景不仅包括对突发事件当前所处的状态的描述,还包括对突发事件整体态势的未来假设情景动力、路径、演化和结果的分析与描述。其二,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主体感受与客体存在的统一体。在主观上,非常规突发事件由于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已超出应急管理主体对于常规突发事件的认知;在客观上,非常规突发事件已经对社会公共秩序、受众心理和公民基本权利等构成了极大威胁,需要应急管理主体的及时处置。第三,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非常规突发事件源于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不适应,因此最好处置方式在于重塑社会系统平衡,即打破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塑造社会系统适应动态环境能力的过程。第四,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新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无论是综合性应急管理模式还是专业应急管理模式,常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在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时都显得束手无策,亟需建立新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加以应对。
1.2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征
作为现代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规突发事件为我们重新认识风险社会提供了一个契机。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常规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比如突发性,即爆发时间的急促性导致事件发生的起因、时间、范围、方式和程度等要素在短时间内难以预料;损害快速蔓延性,即突发事件常常以极其迅速的方式蔓延,容易引发次生损害,对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害;受众的社群性,即突发事件会在社会层面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并波及到公共利益;处置的紧迫性与临界性,即事件的处置不仅要求及时、准确,根据突发事件发展趋势做出关键干预,等等。但是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而言,更需要把握其专属特征,即与常规突发事件的不同之处。如在物理特征上,空间和领域特征的跨界性、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的罕见性以及资源流量与流向的突变性;在逻辑特征上,应急情景的高约束性和压力性、呈现状态上的多变性与复杂性的交织、应急过程中的非可控性与不确定性以及治理效果上的创造性与破坏性的统一。非常规突发事件虽然演化迅速,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结果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是其发展演变仍然表现出一定规律[8]。
2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科学方法从复杂多变的偶然性中发现潜在的必然性,即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规律。在当前应急管理理论中,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究尚属于复杂系统的研究范畴。由于复杂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认知的模糊性,为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规律造成了困难。本文试图从模糊情景方法来模拟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为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规律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2.1 模糊情景演化分析模型的构建
模糊性是复杂系统重要的内在属性,一般用来描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难以精确定量描述的事物或现象。作为一种新型突发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既具有常规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还具有专属特征,在人类认知方面属于典型的模糊性问题,因此将模糊技术引入到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演化中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模糊情景分析方法主要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构建模型,试图以微观层面有序构建来描述宏观上的无序现象。其基本思想为:在假定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微观动力机制原则下,通过分层次和分类地模拟单一演化行为,对单一演化行为进行网络式加总可以预见事件未来所呈现的情景。与传统预测方法相比,模糊情景预测方法并不刻意追求事件演化的存量和路径,而以更加生动的方式描述微观事件演化行为间的相互关系和宏观事件演化过程,是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进行模拟仿真的有效方法。
基于以上描述,模糊情景演化模型有以下基本假设:假设1: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复杂性是由简单系统行为在少数规则作用下形成的。即非常规突发事件看似复杂,但是其复杂形态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系统行为规则和关键变量,复杂演化形态是由简单的常规系统行为和异常的系统行为加成集合而形成。假设2: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具有层次性和涌现性。即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并不会破坏风险社会系统的整体结构,但会呈现出演化的层次性和涌现性等分形结构特征。假设3:单个系统行为本身作为一个微观机制,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隐喻的相似性或因果性等路径进行的,也约束了模糊情景的状态集。
面对各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对事件进行评估,然后通过对事件演化状态、涉及范围、演化规律、损害程度以及利益分析等要素进行认知和梳理,制定可行、合理、有效的对策加以应对。在面对复杂事件时,管理者由于高压力和高约束的事件情景,通常会采取“系统-规则-状态”的逻辑加以解析。按照模糊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可以将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模型的函数公式归纳为:M = f (A,L,R,S,N)。其中:
第一,主体(A),又称为微观事件演化行为。即有构成演化系统的最小单位,常常与关键性变量有关。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微观主体常常以一个行为或事件的方式呈现,可以通过信息、物质等的交换与其他微观主体发生联系,所形成微观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构成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网络的基本单位。
第二,模糊域(L)。即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空间,同时也是微观主体的活动空间。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模糊域是常规突发事件情景和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的交集处,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确定性和随机性、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平衡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第三,规则(R)。即主体行为演化路径选择上所要受到的规范性约束。在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分形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动态性原则等。
第四,状态(S)。即主体行为在规则约束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景尤为复杂,主体行为并不会遵循所有规则,可能只遵从一种或两种规则,因此在规则约束下主体行为会呈现多种而非一种状态,而这些状态的集合决定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方向。
第五,网络(N)。即主体行为间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网状形态。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是主体行为相关关系的集合,复杂的演化过程通过网状形态进行描述。
2.2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机理分析
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模型的建构原理,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情景依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6个演化情景(见图1),分别是初始情景、生成情景、扩散情景、过渡情景、损害情景和终结情景,其中初始情景和生成情景属于微观风险社会系统,其余演化情景属于宏观演化系统。同时,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演化过程中要突破5大阻力:生成阻力(微观事件燃点阻力),微观阻力(微观事件间吸引力阻力),扩散阻力(从微观到宏观的阻力),系统调适阻力(系统内部平衡阻力)和应急管理阻力(应急平衡阻力)。
在初始情景阶段,从风险社会系统视角来看,任何系统失败或系统崩溃源于系统内部微观主体所引发的系统不平衡现象。非常规突发事件生成并非简单线性生成的,其生成所面临的诸多阻力来自于其自身特殊的属性,其中最重要的阻力在于事件爆发的燃点。只有当风险社会系统内部微观层次的不平衡现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达到事件爆发的“燃点”,突破生成阻力,非常规突发事件才随之生成。
在生成情景阶段,非常规突发事件生成后,并不会立刻进行演化,会受到生成环境中其他事件的影响。在微观系统内部,非常规突发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可以是吸引、排斥和叠加,它们所构成的正负反馈环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构成微观层面的阻力。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突破微观层面的阻力就需要与其他事件发生交互关系,在不同的吸引子间转换。在微观层面上,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内含事件数量和稳定性,可以将其分为连续性一元事件、突变性一元事件、连续性多元事件和突变性多元事件。
在扩散情景阶段,非常规突发事件要想影响整个风险社会系统,必须突破微观阻力,产生扩散效应,使整个系统从简单变得复杂,从有序走向混沌。一般来说,非常规突发事件在风险社会系统在扩散情景下的状态变化主要有7种(见图2):转化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在一定环境下会从现有类型通过某种途径转化为另一种类型的现象;耦合是指在扩散过程中非常规突发事件会引起其他系统行为随着事件扩散方向共同涨或落的共振现象;涌现是指是非常规突发事件在从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过渡的过程中,通过新特征和新现象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从而引起宏观系统在结构、呈现状态和整体等方面变化的现象;反馈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与其他系统行为间相互吸引或互为阻力的自动调节现象;分形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扩散过程中会分化出很多相似的微观事件,这些微观事件与非常规突发事件在很多方面会呈现出相似性的现象;非周期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变化速度会倍周期分化的现象,即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周期会出现突然的变化,呈现双周期或者多周期的现象;自组织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扩散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内在随机性改变。根据图2所示,在T时刻,非常规突发事件有7种扩散途径,非常规突发事件会随机选择其中一种扩散情景进入下一T+1时刻;在T+1时刻,非常规突发事件同样面临着7种扩散路径,非常规突发事件会随机选择其中一种扩散情景进入下一时刻T+2时刻……这个情景一直进行,直到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影响扩散到整个风险社会系统。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在从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演化过程呈现网状拓扑结构。 在过渡情景阶段,由于风险社会系统具有一定自调适能力,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呈现还需要克服来自系统的调适阻力。面对来自系统的内部阻力,非常规突发事件会有3种情景:第一种是部分突破情景。非常规突发事件会像小球从斜坡滚动的轨迹一样,沿着最小作用力的方向(脆弱性)进行选择性突破,有选择地呈现部分损害。第二种情景是有效突破情景。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扩散是通过自身状态的涨或落来实现,通过发挥共振效应来拓展自身的影响范围,一旦涨或落的运动方向聚合了足够的力量,突破了系统平衡的临界点,便会通过脆弱性路径来传递力量,最终导致系统失序,呈现出所有损害。第三种情形是无法突破的情景。在此情景下,非常规突发事件损害处于系统调适能力的控制范围之内,事件不会呈现出任何损害。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终结,其会返回到扩散情景,继续积攒能量,等待下一次突破系统平衡状态。
在损害情景与终结情景阶段,当非常规突发事件呈现以后,其损害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心理状态、生命安全等方面,需要应急管理行为加以应对。在损害情景下,非常规突发事件将面临着2种情景:其一是应急管理者在有效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应对,也意味着事件终结,进入到终结情景。其二是应急管理者无法有效认知和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造成应急管理失败,重新导入损害情景进行识别和认知。
3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
非常规突发事件作为一种新型突发事件,对应急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从整体来看,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本质上是识别和调节风险社会系统的过程,其基本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风险预警、事件情景构建、应急决策、应急管理与评估与应急管理常态化管理5个阶段(见图3)。
3.1 风险预警阶段
当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会显现出一些征兆。当应急管理者发现事件征兆时,应急管理者会及时应急预警并对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准备工作。当非常规突发事件爆发时,应急管理者会惯性式地启动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去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但很快应急管理者会发现应急管理效果不佳,此时非常规突发事件生成,应急管理者在跟进事件态势的同时,会积极展开实时预警工作。
3.2 事件情景构建阶段
应急管理者面对海量异构或者信息匮乏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时,会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可能前兆和事件演化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行收集获取、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等处理,然后通过非常规突发事件模拟仿真系统和应急决策演练综合平台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进行情景构建和规律认知。与此同时,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一些损害,如人员伤亡、群体性骚乱、谣言散播等事件进行及时地预处理,建立官方传播和引导渠道掌握应急管理的话语权。
3.3 应急决策阶段
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景构建,应急管理者采用问题/创新应急决策模型制定应急管理方案:首先进行情景所呈现的新型问题进行创新型求解,然后根据应急仿真模拟系统进行根本问题求解,之后对一些常规突发事件问题进行常规问题求解,最后将以上3种决策模式所产生的备选方案进行支持程度、适用性、可行性和合理性验证,最终生成应急管理方案。
3.4 应急管理及评估阶段
实施上个阶段产生的应急方案,主要包括应急目标与处置、应急动员及资源调配、应急权责分配、应急规则制度、受灾群众引导、应急信息宣传和应急培训学习等内容。在实施应急管理方案的同时,要同时追踪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态势,通过评估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效果来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如果方案难以奏效,就重新返回应急方案制定过程重新制定应急方案;如果方案十分奏效,就加强对方案执行情况的监控,将非常规突发事件置于应急管理者的可控范围之内。
3.5 应急管理常态化阶段
当非常规突发事件置于应急管理者的可控范围之内,应急管理者不能放松应急管理工作,还需要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态势继续进行追踪预警、追踪评估、追踪情景模拟和识别以及追踪应急决策与处置,积极干预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路径,恢复风险社会的总体平衡状态。同时,要将非常规事件的应对纳入到常规突发事件应对范畴,一方面要加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灾后恢复,保证受灾群众和受灾地区的基本生活质量和基本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要将事件纳入到案例库,供应急管理者分析、学习和演习,形成完备的应急方案,为以后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和参考。
4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的路演——以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为例
也许没有一场危机可以像校园安全事件一样引发社会的持续关注。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校园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根据每年媒体披露的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以及食品卫生监测报告,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这表明校园食品安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9]。尤其是2011年9月,全国连续发生9起疑似食物中毒重大事故,将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是一种典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积聚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波及人数往往达到数十人,给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带来巨大压力;由于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潜伏性和迅速蔓延性,增加了其认知和控制的难度,如不及时处置,极易引发次生损害,带来更大范围上生命和财产的损害;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尚属于我国现代化发展时间段中的一类新型突发事件,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而且风险源和诱发因素各异,使事件在呈现状态上呈现多变性,在突发事件领域上呈现出跨界性;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在造成巨大损害的同时,也促进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行业进一步规范,在治理效果上实现了创造性与破坏性的统一。依据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模型,可以从“风险演化-生成阻力”逻辑对某县中学学生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如下路演:
事件整体情景:2012年湖南隆回县中学学生因为食用校外食物中毒,共116人出现不适、恶心、呕吐等现象,其中5人病情较重[10]。随后,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干预,查明了中毒原因、抢救了重症病人、处置了相关责任人。
初始情景:该中学曾发生过个别学生在校内外食物中毒事件,这些征兆已经引起学校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但并未引起高度重视,未及时向学生做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也未发出食品安全预警。此时,该食品安全事件已经突破生成阻力,生成常规突发事件。
生成情景:在过往的校园食源性中毒事件中,学校所提供的食物往往是风险源和主要诱因。但是在该事件中,食源风险则来自校外流动摊点,属于外来食源风险入侵。事件的产生过程极为迅速。周末返校的学生食用校外食物,食物中毒在潜伏数小时后迅速蔓延,116名学生产生不适状况,其中5人情况紧急,给学生家庭、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外来风险的侵入,促使该事件由常规突发事件短时间内向突变单一事件演化,诱发大规模学生食物中毒,突破了事件微观阻力,非常规突发性事件生成。
扩散情景:该事件由于受众社群性和利益公共性的特点,引发国内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成为2012年校园食品安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相继引发同年5月份发生在其他8个省份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持续报道,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风险社会系统中产生了耦合和反馈效应,成为全国同时期的热点民生事件,突破了风险社会系统的扩散阻力。
过渡情景:该事件扩散后,同类事件的演化将校园食品安全的脆弱性曝光于公众:学校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认识不到位,对校园内食品经营者缺少必要的约束和监管;校园自营食堂及承包食堂存在员工个人不卫生、无食用安全标准、采购不规范;校园周边被劣质食品经营者充斥、相关部门监管力度薄弱等问题。平常时期潜伏的食品安全隐患被本次校园食品安全事件触及,为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演化路径,远远超过了一个学校和一个食品行业的系统调适和处置能力。
损害情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接到来自学校的情况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组织医疗和公安队伍介入,第一时间成立应急指挥小组。但因为涉及食物中毒的学生众多、致病食源难以确定、极易引起次生冲突事件、学生家庭和媒体压力持续增大等因素,原有应急预案未能奏效。
终结情景:应急指挥小组马上调整应急管理思路,在及时救助患病学生的同时,一方面建立应急临时规则,对学校、医院、学生家长和媒体进行有秩序的疏导和冲突化解,及时妥善回应其诉求;另一方面应急管理队伍进行权责分配,重点在于积极寻找食物中毒的致病食源,为学生们的救治提供依据。事件被控制之后,当地政府着力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消除消极影响,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建设项目;将本次事件纳入应急管理案例库供应急管理者分析、学习和演习,为以后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和参考。2012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重点指出,要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尤其是加大对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整治力度;将食品安全考核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到食品安全常态管理。
5 小结
现实中的非常规突发事件不仅具有特殊的边界条件,如极端环境、资源紧张、信息匮乏或过剩、心理压力、利益冲突、系统结构复杂等,还具有着复杂的演化路径和过程,给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无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产生和演化有多么复杂,其演化都会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就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从复杂多变的偶然性中发现潜在的必然性,即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规律。因此,本文在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基本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引入模糊情景分析法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对事件管理与处置提出了一些应急管理过程与方法。同时,本文的研究仅仅是第一次从理论上初步提出了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与管理方法,在模糊情景假设的实践验证、宏观演化计算模型以及模糊情景演化分析的适应情景等诸多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World Global Risks Report 2011[EB\\OL].http:///docs/WEF_GlobalRisks_Report_2010_CN.
[2]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R].Strasbourg: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23.
[3]Joan Fitzpatrick.Human Rights in Crisis: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Protecting Rights during States of Emergency [M].Bloomsburg: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4:35-38.
[4]Sarewitz D,Pielke R.Extreme Events:A Framework for Organizing,Integrating and Ensuring the Public Value of Research[R].Report of a Workshop Held in Boulder,Colorado,2000,7-9.
[5]韩智勇,翁文国,张维等.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科学背景目标与组织管理[J].中国科学基金学科进展与展望,2009 (4):215.
[6]姜卉,黄钧.罕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实时决策中的情景演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23):49.
[7]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9.
[8]叶金珠,佘廉.网络突发事件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软科学,2011(12):60-61.
市场规划分析范文6
【关键词】电力市场;中低压配网;规划;原则;方法;分析
1.基于电力市场条件的中低压配网规划原则分析
1.1中低压配网规划原则分析
从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研究角度上来说发现:城网系统运行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导线线径参数较小问题以及负荷受限问题在其实践应用中表现尤为突出。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针对导线线径参数予以合理增大同样是中低压配网规划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对于路径选取也应当保持适度性原则,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有关10kV电压等级线路最大用电负荷的计算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最大用电负荷=负荷同时率系数×配变负荷系数×单条线路配电变压器总容量参数(单位:kVA)。从相关测算经验上来看,居民负荷状态下负荷同时率系数以及配变电符合率系数的选取应当以0.35~0.50为最佳取值范围。建议有关居民用电负荷的取值考量该取值范围的下限值,即0.35,同时建议有关工业用电负荷的取值考量该取值范围的上限值,即0.50。为确保10kV线路供电可靠性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中低压配网规划过程当中需要结合电力系统敷设线路周边实际情况,针对分段开关以及联络开关装置进行有效的安装处理作业,并借助于此种方式确保城网运行系统下的10kV线路行程环网作业形式,在开环作用下确保供电系统运行可靠性得到充分提升。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对于中低压配网规划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增线路而言,1个联络开关装置的增加需要与2~3个分段开关装置的增加相对应。此种方式无疑是基于电力市场条件电力系统终端用户用电需求可靠性满足的一大关键方式。
1.2中低压配网基本思路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总结基于电力市场条件下中低压配网规划的基本思路:即中低压配网线路分区应当结合高压变电所所在位置以及负荷分区进行划分,并明确与之相对应的供电范围,在出线开关出现停用状态的情况下,中低压配网应当负担对电力负荷的有效转移,确保终端用户用电需求的持续性。与此同时,中低压配网还应当针对专用线及非负荷联络线进行有效控制,其目的在于提高中低压配网电力设备运行效率。
2.基于电力市场条件的中低压配网规划实例分析
2.1 A市中低压配网基本情况分析
截止2011年底,A市共具备17回中低压配网出线线路,其中有6回中低压配网出线线路表现为手拉手形式,互联率仅表现为35%左右。与此同时,从中低压配网线路长度的角度上来说,主干线长度在0km~5km范围之内的中低压配网线路为7条,5km~10km范围之内的中低压配网线路为6条,10km以上的中低压配网线路为4条。不难发现:A市中低压配网线路存在供电半径过长的问题,其原因多在于以下两个方面:①.A市乐观地形东西向比较狭窄,南北向距离较长,并且变电所恰好分布在南北向两侧位置;②.中低压配网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进电远送以及迂回供电问题。在针对A市中低压配网进行规划处理的过程当中,首先应当针对A市中低压配网存在问题予以详细分析,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中低压配网线路设备老化问题严重,供电质量较低:A市中低压配网线路设备初次投入使用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运行至今不可避免的出现老化问题,部分居民用电及专线线路频频出现超负荷或是过载运行问题;②.中低压配网网络布局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供电可靠性水平较低: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为A市中低压配网线路实现手拉手模式的比例较低,单电源供电作用下所形成的辐射性网络最终导致线路供电可靠性无从保障;③.中低压配网未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负荷分类供电:简单来说,A市中低压配网受到出现走廊以及间隔问题的影响,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供电独立,其也就直接干预着线路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④.过长的供电半径导致中低压配网电能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并且较小的主干线截面参数致使中低压配网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各类因素的干扰影响。
2.2 A市中压配网规划方法分析
A市中压配网规划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基于中压配网变电站异地升压扩容状态下,老城区中压配网线路所存在的重载线路问题,从而实现对中压配网线路运行可靠性及安全性的保障。在17回中压配网出线线路当中,有3回出线线路均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在中压配网运行高峰状态下,线路过载问题表面严重。现阶段所采取的解决方法在于借助于联络线自变电所进行转供处理。基于对A市中压配网实际情况的分析,为解决负荷过大、用户新增以及线路延伸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考虑新增中压配网10回出线线路,以解决以上问题。与此同时,对于部分存在线径较小以及负荷较大问题的专线线路以及居民用电线路而言,中压配网规划过程当中对其进行合理延伸,并新增相应的出线屏装置。与此同时,基于既有中压线路供电可靠性水平较低的问题,中压配网规划过程当中重点针对其联络方式予以了转变,将传统意义上的单电源放射方式转变为双电源联络方式。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到A市东城区城市开发及电力市场需求增长显著的实际情况,中压配网规划过程当中需要针对用电负荷的增长问题予以系统解决,一方面需要针对既有中压线路进行延伸处理,一方面需要针对用电负荷集中区域进行部分支线线路的新增作业。
2.3 A市低压配网规划方法分析
首先,针对A市现阶段较为复杂的低压配电网结构而言,规划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必要的简化处理,可采取的方式为形成以变压器装置为核心的放射干线式接线方式,但在规划过程当中对于重要终端用户仍然应当采取双电源点接线方式确保其供电安全与供电可靠;其次,针对A市相对而言布点较多、容量较小以及半径较短的特殊情况,低压配网规划过程中应当针对供电区域进行明确划分,以供电半径的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迂回供电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控制了低压线路的线损问题。
【参考文献】
[1]黎灿兵,杜力,曹一家等.IEC61970/IEC61968信息模型拓展及在配网中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2,24(3):59-65.
[2]黄伟琼.加强配网规划提升管理水平[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2):30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