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文化推广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文化推广计划范文1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广西旅游实务;山水文化
一、引言
从世界的范围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近几年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通过示范建设校建设、精品课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的应用和推广,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取得了重大成效,引领了当今和未来中国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广西旅游实务课程的设计背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也被人们称为“文化使者”。如果导游文化素质较低,一些高品位、高等级的人文自然资源,在一些水平不高的导游员的解说下就会黯然失色,所以旅游文化方面的课程,如中国旅游文化是不少高职旅游院校必开的课程。一些课程如中国旅游地理、全国导游基础也简单涉及到一些景点,但基本是简单景点介绍,对景点的文化没有深入探讨。中国旅游文化对诸如建筑、园林、宗教、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高度重视,甚至将文化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文化,教材内容也就是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综合。教材的体系大部分都是处在“学科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当中,对旅游文化的本质和规律探讨力度不够,内容肤浅缺乏深度,仅是对文化资源的简单描述,并不能形成与现实中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真正结合,不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培养广西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文化人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讨,在目前的中国旅游文化和广西导游基础两门课程基础上设计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广西旅游实务课程,填补了广西高职本土旅游文化课程的空白,并以广西旅游实务的广西山水文化为例子,对广西旅游实务的课程设计做简要论述。
三、广西旅游实务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是一种以“三个一致”为特征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1.职业岗位分析。按照旅游类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比较多的岗位,比如旅行社的导游、旅行社的前台接待、旅行社计调、旅行社的市场策划与推广等,旅游企业要求毕业生在以上的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求具备导游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和足够的团队意识。
2.典型工作任务。在认真分析毕业生所从事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典型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导游、前台接待、计调、市场策划与推广等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优化,使典型工作任务既体现了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又涵盖了相关国家职业标准,还符合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
3.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根据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旅游管理专业行动领域。确定按照教学论的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4.学习情境设计。以广西旅游实务的广西山水文化为例子,对广西旅游实务的课程设计做简要论述。按照以上理念和思路的广西旅游实务课题体系的教学内容如下表:
四、课程活动单元的设计与实施――以广西山水文化为例
1.学习情境设计。学习的情境是广西某旅行社计划向陕西某旅行社推销广西新推出的山水旅游路线,市场策划和推广部门电话向陕西某旅行社介绍新的山水旅游路线基本情况,并期望企业之间合作推广新的旅游路线。
2.工作性任务的分解。在广西山水文化的项目中设计了4个工作性任务,学生以旅行社的市场策划和推广人员的身份向外地的企业合作伙伴介绍桂林山水线路、金秀大瑶山民情游、巴马长寿休闲体验游、广西海洋文化休闲游等四条广西经典山水文化旅游路线。这四条旅游路线广西山水类旅游资源最有代表性的,也代表了广西最有名的旅游景点,学生完成这4个工作任务后也相应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具体任务的分解如下表:
3.课堂模拟演练。在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将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将分别扮演旅行社的市场策划与推广人员、旅行社经理、计调等角色,完成课堂的模拟演练。模拟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边学边练,每个学生必须上台讲解,在上台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收集资料做成PPT课件展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讲解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实地参观。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考虑到经费有限和时间问题,课程教学中将通过南宁一日游、参观大明山、杨美古镇等,如果经费支持,将去南宁以外的路线实地参观解。学生通过完整、具体的工作活动,即在实地参观中进行学习、思考、总结、提高,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参与程度逐步下降,学生参与程度逐步上升,也就是在课程教学初期,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和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逐步成长,教师逐步从主角成为配角,退出教学活动的舞台中心。
五、结束语
广西旅游实务的课题体系开发填补了广西高职院校广西旅游文化研究的空白,它将提升人文素质与培养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开发,将广西本土文化教育落在实处,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培养服务于广西区域旅游建设、具有较深广西旅游文化底蕴的旅游人才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红.以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旅游文化课教学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旅游文化推广计划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基因;旅游文化建设
引 言
旅游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旅游活动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已经变得极为普遍,是人们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建设,如何发挥传统文化中和谐旅游基因的作用,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是当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旅游基因组成及现实意义
1.1旅游与家庭情感的处理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是要求子女从人伦的角度出发,当父母健在的时候,不要去太远的地方旅游。对于今天来说,旅游并不一定意味着远游,人们可以通过近游,如郊游等方式,和父母一起感受旅游的乐趣。同时,在交通和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子女如果必需出游应该准确的告知父母和家人出行的地点、时间以及归期,与家人之间保持正常的联系,减少父母的担心[1]。其次,应该制定出游计划,不要无所事事的闲逛,应该有目的的通过旅游增加自身的见识、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等锻炼。
1.2吸取传统文化的中的多元化的旅游态度
孔子曾经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看法,从这一点看出古人是推崇多种旅游态度的,聪明的人喜欢水,形成海纳百川的胸怀,仁慈的人喜欢大山,形成厚德载物的道德品质。在现代,人们旅游更多的是依据自身的喜好,选着不同的旅游地点和旅游方式,但我们应该学习古人互相包容的态度,实现旅游价值观和态度的多元化的存在,借助旅游来实现个人性格的锻炼和培养,通过多样旅游文化的选择,满足不同的旅游需求。
1.3学习“逍遥游”和谐旅游的思想
庄子曾经提出逍遥游的思想,该种旅游思想的精髓在于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自身的自由自在,达到人物合一的境界,这也是现代旅游中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现代的人们逍遥游的思想是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之内,实现忘我,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还有许多和谐旅游的基因,这些旅游基因的共同点在于和谐,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对构建现代和谐的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构建和谐旅游文化的对策
所谓和谐的旅游文化就是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实现旅游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以及和谐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谐旅游应该成为旅游者、旅游开发者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和谐旅游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2]。
2.1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
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在旅游活动中人是主体,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构建离不开人,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以人为本原则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在建设旅游文化过程中,开发健康的旅游产品,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消费在身体、心理、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推进旅游者素质的全面提升,推动和谐旅游文化的全面推广。
2.2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
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首先必须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因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会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同时还会产生环境污染和低俗文化等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构建旅游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和谐因素的利用,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旅游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品位和档次,同时加强行政和法律调控手段,保证旅游文化市场在市场的基础性的作用下实现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2.3落实可持续发展策略
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产业就是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者应该借鉴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产品的开发和文化活动的举办,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打造旅游文化的精品项目,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4加大和谐旅游文化思想的宣传
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不仅需要旅游开发者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其他人员的配合,这不仅包括旅游消费者,同时还包括旅游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旅游产品当地的居民和其他社会组织,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和谐旅游文化教育。如对旅游消费者应该注重个人旅游素质的提高,避免旅游者在文物上留名现象的发生,加大文明旅游的宣传,减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学习古人的天人合一精神[3]。对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旅游服务的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建设和谐的旅游文化。
3、结语
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大量的和谐基因,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这些和谐因素为构建现代和谐的旅游文化服务,推动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义民.论旅游研究应“从经济进去由文化出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158-162.
旅游文化推广计划范文3
(一)旅游文化产品的概念
在我们熟知的旅游商品点主要包括:1.旅游纪念品,主要指以旅游点的文化古迹或自然风光为题材,利用当地特有的原材料,体现当地传统工艺和风格,富有纪念意义的小型纪念品。2.文物古玩及其仿制品,主要指不属于国家严禁出口的古玩、文房四宝、仿制古字画、出土文物复制品等。3.土特产品,主要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农副产品等。4.旅游日用品,指旅游者在旅游话动中购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日用品,包括洗漱用具、鞋帽、地图指南、箱包、防寒防暑用品等。而丽江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主要重点就在于旅游纪念品和日用品上。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纳西族文化的再创造与艺术加工,主要就少数民族中所流传的神话传说,宗教文化中的故事进行分析比较,用艺术的手法再创造,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焕发出新的活力。开发设计旅游产品,立足于传统文化,开发设计出全新的旅游产品,结合现代技术,创造出新奇有趣的文化产品,玩具。旅游文化产品带来的变化与价值,强烈的民族地域文化能促进产品的销售与开发,是产品推陈出新的灵感源泉,是取之不竭的资源。由于产品本身带有地域文化特征,能很好的代表当地进行宣传,创造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影响。
二、旅游文化产品的现状
(一)旅游文化产品欠缺设计和包装
现在国内多数旅游文化产品生产者做工粗糙,缺乏设计,给人低劣感。产品缺乏设计,很少融入传统文化,很难代表当地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包装与旅游产品价值不相称。很多店铺都是将旅游商品直接出售,包装只是简单的盒子或者袋子,有些商品甚至跟没有外包装。很多游客因为产品没有包装,无法运输大件的和易碎的商品,如木雕,瓷器等这样的商品,从而放弃了购买。旅游商品还存在设计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的问题。在相同类型的商品面前,人们更愿意选购那些视觉语言丰富,能够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商品。旅游产品设计缺少创意,对产品的特色、品质、价格、体积、使用功能、包装等因素考虑不周,市场定位不准确。
(二)旅游文化产品缺乏地域特征
丽江旅游局组织开展的旅游商品市场调查表明,区内八成以上的旅游商品并非“丽江制造”,旅游商品市场缺乏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本身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品牌意识,致使经营的商品单一;另一原因是具有丽江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少,游客难以在铺面林立的街面上买到能代表丽江特色的商品。这一现象不但存在于丽江,全国的旅游景点都普遍有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全国的哪个城市,所贩卖的旅游文化产品多数大同小异,还常常是同一市场里批发处来的商品,缺乏当地特色。
三、丽江纳西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
(一)传统文化正在被重视近年来国内民俗文化的复兴,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都彰显出人们和政府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丽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丽江市政府曾举债10多个亿对古城进行保护,还曾举债400万出版了《东巴文化历史全集》,进行文化保护。成立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建立多个东巴文化传承点。从2008年开始,丽江市政府还将从每年的旅游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用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人们对蕴涵有传统文化的商品和事物也表现得越来越有兴趣,有的人自发的学习传统文化,有的人开设了传统文化的学习班。这些现象表明政府和群众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正在逐渐重视。
(二)丽江旅游市场需要更多新的旅游文化产品
现在丽江旅游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主要有毛纺织品,皮毛革,小饰品、民族手工艺品、农特产品、古玩等几大类。在从丽江开发旅游业至今的这几年内,商品品种变化较小,虽然有很多从外地引进的商品进入丽江旅游市场,但民族气息和地域特征不够,不足以代表当地的旅游商品。当地生产的如围巾,风铃等商品,已经形成一定的形式,再创新的空间不大。所以,丽江的旅游市场需要更多新的旅游文化产品。
(三)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蕴藏丰富
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其实,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艺术品及东巴祭祀活动等。其中现存的《东巴经》约4万册,其中不雷同的书目约1千多种。其因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多国博物馆收藏。经书中的故事如纳西族创世故事《崇搬图》(又名创世纪),英雄史诗《东埃术埃》(又名黑白战争)、悲剧长诗《鲁般兽饶》等,从中可以充分反映出东巴经典内容的丰富和题材的广博。涉及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医药等等各方面内容,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将这些文化素材运用到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中,势必将创造出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四、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对策和办法
(一)应用丽江传统文化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给旅游文化产品带来了严峻的生存挑战。当代旅游商品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丰富内容为丽江旅游文化产品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丽江旅游商品事业的兴旺发达。东巴经里的故事为旅游商品设计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
(二)优化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旅游文化产品的包装给人的第一映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件商品的受欢迎程度,好马配好鞍,做好产品的包装设计,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开发地方特色产品,从地域特点和地方文化内涵入手,改进包装的设计。在世界信息流通快速,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包装的科技和质量问题已得到保证。如何让产品以视觉语言在最快速的时间内抓住旅游者的眼睛,在同类型的商品中脱颖而出,如何明确的表达出地方文化内涵,这都需要加强产品的视觉包装。对旅游产品设计者来说,需掌握国内外文化流行趋势,体味地域文化特点,切中产品包装设计要害,让普通商品融入当地文化特征,印上文化思想的烙印,使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更加生动、深刻。对于旅游者,很多游客都想在领略自然山水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文旅游的魅力,由于各人社会、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远离家乡的旅游区,就产生了奇妙的旅行体验,往往带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更能吸引游客。所以旅游产品包装上融入地域文化内涵是必须的。在制作工艺上要注重材料和造型的合理运用,装饰手段多利用地方特点,丽江拥有独特的东巴文化,应通过对旅游产品包装的精心设计,着力创意,把地方特色提炼出来。用明快的造型和色彩等手段表现为包装的视觉语言,唤起游客的购买意识和欲望。
2.包装运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便开发出更加环保便携、保护产品、节约资源的包装设计。(1)游客喜爱自然风景,也会喜爱环保绿色的旅游产品包装,所以在包装选材上要利用当地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如自然植物的茎叶、木、石和东巴纸等当地特有和与当地风景文化有关系的材料。(2)旅游产品包装普遍呈现轻便小巧、便于携带的特点,游客在选购商品的时候,除了个人爱好、造型美观、纪念意义等因素外,更多会考虑携带和运输的安全和便利。因此,要根据旅游产品的特点设计,方便游客携带,食品类的包装还要注意食物保存的特殊要求。
3.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定位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细分。设计者、生产者应做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国内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情况,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包装设计,在缘由产品基础上开发调整出更加适应国内外游客需求的商品和包装。做到多层次和定位的设计,以满足不同消费能力旅游者的需要。4.将旅游文化产品包装通过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系统化品牌。因市场竞争与营销、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造、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消费者适应方便等因素,旅游文化产品包装适宜以系列化的形象出现。统一的视觉形式给消费者郑重强烈的印象,促进了产品的销售,树立了品牌形象。一个良好的产品形象,也代表了产品优质的服务和质量,因此设计中必须将品牌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统一视觉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与消费者进行深度的沟通,建立起心理认同。旅游文化产品在市场中起到了推广品牌和宣传旅游地的作用。
五、结论
旅游文化推广计划范文4
论文关键词: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课程
论文摘 要: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也面临全面更新和优化。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对《旅游文化学》课程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旅游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教学评估。
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运用讨论式教学时,需避免放任自流与偏离主题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首先是讨论题的质量,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难易适中、切中要害、不能是无关紧要或漫无边际。其来源可以是教师拟定;或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拟定。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提前布置课题,在各自有一定见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三是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包括错误的观点、方法。教师参与讨论,但不要过早做出结论,而是适时引导捕捉有利于深入解决间题的沦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案例讨论式
管理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哈佛商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完整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到上世纪20年代世界旅游发达的国家已将案例教学引入了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旅游教育培训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数量也远远不够。许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课堂授课的灌输方式,教材的编写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旅游文化学的案例是实践经验的浓缩,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炼。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实务技能。 转贴于
3.参与式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极投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主动性和参与性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即时情景,给学生创设场合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中,参与到学习的各种环节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的考试。如果学生上第一堂课,老师介绍课程内容时,只讲课程体系和内容如何系统和严密,这样实际上把学生定位在只能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进行科研的部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表现自己的参与潜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学问"起源于"学习、问难",知识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问"出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一些包括解题的方法和解题的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这些习题,有时则在课堂上讨论。不同答案的讨论和争辩,使得同学思想更为活跃,掌握知识更深入。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门专业选修课,从开设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力争以直观的方式解读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内容既规范又新颖,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灵活,且极具启发性和互动性;能以散而不乱技法,娴熟、轻巧地驾驭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文字、图像、声音、动态和谐、统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现象,演绎得直观、生动;条分缕析的图标设计,使纷繁的旅游文化现象变得简约而条理分明;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一个老师满堂灌的做法,比较注重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资料;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追求,激发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能主动的学习。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今后课程改进的建议如下:(1)申请增加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景区、旅行社的实训内容,将《旅游文化学》课程直接搬到景区讲授,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使学生首先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2)开展小班教学,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3)增加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4)更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资料的播放;(5)邀请一些专家做旅游文化专题演讲。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旅游文化推广计划范文5
【关键词】文化 饮食文化 旅游文化 家乡饮食
说到旅游就不得不提及饮食,现代的旅游业与饮食是分不开的,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享受美味,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旅游与饮食又离不开文化,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人物质水平的调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修养,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很好的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的方式。
一,文化与饮食。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因此也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
二,文化与旅游。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其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益于文化的因素,它的根本就是以文化为根基。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以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的,以各地不同的民俗、地域文化吸引外地慕名探奇者,因此,该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是否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关乎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三,饮食与旅游。 品味餐饮已成为旅游计划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2003年全国的旅游主题为“烹饪王国游”,而现在又经过七年的发展,烹饪对旅游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品尝风味之目的已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而在于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饮食文化,正好符合品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物质文化需求,使旅游者在享用风格迥异的餐饮的同时,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在肯定饮食在旅游业中的多种价值时,或许人们忽略了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价值——美学价值。中国饮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地脱离了果腹维生的低级阶段,深入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相结合而以精神享受为主的审美阶段。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因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除实用价值之外还具有一种隐性的美学价值。这种所谓的隐性价值其实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品尝各种风味美食之余所没关注到的,而正是这种忽略才是旅游者在享用佳肴之时真正获得的精神享受。
四,饮食与旅游的巧妙结合。一个大的体现就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将民俗融入餐饮当中,开发民族特色旅游,让游客在欣赏不同民俗时品尝各个民族风味的菜肴。饮食与旅游又体现出浓浓的文化特色。一些地方名菜小吃往往借鉴一些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开发出创新菜肴,让游客边听故事、边品美味,边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一些企业开发饮食文化旅游。适时有目标性的推广,以举办佳肴品尝游、药膳保健游、民族风味美食节等多种方式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活动。同时还有一些旅游业的商家利用古今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即从特色菜品、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建筑设施等多个角度进行旅游开发;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进行连锁经营等旅游形式。这些都是饮食与旅游巧妙结合的典型例子。
五,对家乡的饮食与旅游相结合作分析。我的家乡在张掖,是河西走廊上的一个小城市。有着悠久历史,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构成了独具西部特色的绚丽画卷。张掖饮食以面食为主,兼吃大米、黄米、小米。仅以面食而论,即有拉条子、揪片子、炮杖子、鸡肠子、搓鱼子、糍耳子、香头子、小饭、面蛋子、油饼子、烧壳子、喜馍馍酿皮子、臊面、糊饽、粉皮面筋等十余种。与当地特有的湿地景色,丹霞地貌相结合别有一番风味,独具特色的要数马蹄寺旅游景区,人们在游玩的同时还可以品味到特色的美食,那里居住着一个特别的少数民族——裕固族,在游赏独特风景的时候,品味裕固族手抓羊肉,酥油奶茶,再喝上一杯特色的青稞酒,确是一种享受。家乡的旅游胜地很多与具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参考文献】
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
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旅游文化推广计划范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域红色旅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47-02
我国的红色旅游于2004年以后在政府主导下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迄今发展并不成熟。对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有一些研究,如朱东国提出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1],周妍等探讨了红色旅游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和措施[2]。但对于地域红色旅游资源对比邻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方法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方面持续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诸多困境,如流于形式、方法单一、脱离实际[3]、内容缺乏创新、实效下降、教育者功能定位模糊等[4]。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兼具思想性、产业性和娱乐性的新的旅游方式,无疑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之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载体、内容、方式。整个红色旅游文化是由不同的地域红色旅游文化组成,地域性红色旅游成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二、地域红色旅游相对于地方高校的特点
地域红色旅游是由某一个自然或人文地理区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构成的红色旅游区域,它对于比邻的地方高校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地域红色旅游具有特色性。不同的地域红色旅游是党和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活动中遗留的宝贵革命遗产,也是珍贵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既是当时的宏观革命背景的产物,又具有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所在地的地域特色。例如等同志建立的是湘赣边军民开创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军民放弃了苏联式攻打大城市的错误革命路线,走出一条独创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的胜利之路。井冈山恰好位于敌人统治薄弱的湘赣边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复杂,便于隐蔽和开展革命工作。位于南方的井冈山地区气候条件好,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这就形成了如今井冈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资源组合好的优势。井冈山红色旅游区为比邻的井冈山大学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展红色旅游的绝佳去处。
2.地域红色旅游具有临近性。地域红色旅游地与比邻高校之间空间距离比较近,便于红色旅游地与比邻高校之间的互动、合作。这为高校学生到红色旅游地旅游、考察、学习、研究,以及红色旅游地到高校推广、学习、合作等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长江师范学院比邻渝东南革命老区,渝东南革命老区拥有南腰界革命根据地、赵世炎烈士故居和纪念馆等众多革命遗迹,渝东南革命老区与长江师范学院之间开展了良好的互动和合作,渝东南革命老区是长江师范学院学生开展红色旅游、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历史研究等最便利的红色旅游地,渝东南革命老区也主动与长江师范学院之间开展红色革命文化研究、挖掘、红色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合作。
3.地域红色旅游关联性。地域红色旅游文化与比邻高校之间常常存在文化关联性,甚至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有些红色旅游所在的革命地与比邻的地方高校孕育于同一个红色文化且诞生于同一时期。地方高校到比邻的红色旅游地开展红色旅游就具有文化的亲近感,对红色旅游地的革命内容更加熟悉,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会产生更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例如,延安大学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于革命年代的1941年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延安精神孕育了延安大学,延安大学也为保留、传承、发扬延安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故延安大学学生到比邻的革命圣地延安开展红色旅游,就会更加熟悉、认同、热爱、传习延安精神,产生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地方高校利用比邻地域红色旅游文化开展红色旅游的举措
地方高校在比邻的红色区域开展红色旅游具有诸多优势,只要措施得当就可以把这些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效果。
1.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地方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大学生红色旅游活动,尤其重视学生到比邻红色旅游地开展红色旅游,因为这是一项兼具思想性和休闲性的修学旅游。其次,地方高校管理者为大学生到区域红色旅游地开展红色旅游以及校地之间开展互动和交流合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再次,地方高校应该为大学生的地域红色旅游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提供便利,做出周密的安排部署。既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学校教育时间,也要保证学生有合适的时间走进实践性的红色旅游课堂。
2.教师对红色旅游相关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很深,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红色旅游有多种指导和帮助的方式。首先,教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革命知识和红色旅游知识系统、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拥有相关的理论储备,对旅游地及旅游活动有足够的认识。其次,教师对学生开展的以比邻红色旅游地、红色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相关社团、校园文化活动作指导,如红歌会、红色经典影视赏析、红色经典名著导读、红色文化专栏和图片展等,使这些活动开展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再次,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红色旅游活动,比学生自发组织的红色旅游活动能取得额外的良好效果。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学生喜爱的相关专业教师带队的红色旅游活动,教师对红色文化真学、真信,且为学生做现场讲解和指导,这样会对参加红色旅游的学生产生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为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活动。首先,组织红色旅游社团,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开展红色旅游做好理论、知识储备。地方高校可组建红色旅游相关的学生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以比邻地域红色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社团活动,如地域红色文化的研究探讨,地域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程活动,地域红色旅游线路优化设计等,使大学生能够对比邻地域的红色旅游文化有更多的研究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地域红色旅游文化的热爱之情,为开展红色旅游做好知识储备和出行准备。其次,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旅游景观。如组织长江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参观酉阳县赵世炎烈士故居和纪念馆,了解其故居的革命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观看革命家的图片和实物,听取讲解员的解说介绍,感受革命家的胸怀和思想。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红色旅游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红色文化信息,获得革命思想的启迪且产生共鸣。再次,组织学生开展以地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修学旅游。要争取政策支持,做好规划和设计,要以地方高校比邻的红色旅游地为主要目的地。如组织学生访问健在的革命志士,访谈革命烈士的亲友和邻居,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最后,组织专题性的深度体验旅游活动。针对大学生年轻且精力旺盛的特点,组织颇受大学生喜爱的参与性、运动性和体验性强的红色旅游项目,如重走革命路活动、革命老区公益游、革命老区环保游等。
4.红色旅游景区需要为大学生设计、提供成熟的红色旅游产品。首先,红色文化整理研究与大学生红色旅游市场调查。红色旅游地充分利用比邻的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进行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展这方面的校地合作,为提供更多更好的红色旅游产品准备好资源条件;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高校大学生红色旅游市场调查,摸清市场需求特征,使设计出来的红色旅游产品更加具有市场吸引力。其次,加强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主要包括红色旅游吸引物建设,如遗址、故居、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设施建设,如交通设施、宾馆等;红色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如文化娱乐服务设施、旅游购物设施等。再次,设计好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线路兼具历史性、政治性和娱乐性,突出线路的主题。同时,要坚持大红色旅游的观念,把红色旅游地的悠久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等组合进红色旅游线路,以增加红色旅游的丰度。最后,延长红色旅游的本地产业链。红色旅游产业链比较短,可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延长红色旅游本地产业链以增强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以此促进高校比邻的红色旅游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为大学生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朱东国.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研究[J].旅游研究,2011,(3):87-92.
[2]周妍.以红色旅游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59-160.
[3]张小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