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思维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思维的作用

科学思维的作用范文1

Abstract: By using pedagogy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ourse of Scientific Thinking Training, this paper expounded its content and mode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while using the pedagogy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关键词: 科学思维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内涵;模式;注意问题

Key words: scientific thinking training;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pedagogy;connotation;mode;atten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62-02

0 引言

《科学思维训练》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问题,让学生运用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从而训练学生高超的思维技巧,让学生头脑变得聪明、灵活的一门课程。为了使《科学思维训练》课程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提高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在《科学思维训练》课程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运用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协同工作和交流沟通能力。因此,我尝试在《科学思维训练》课程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以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训练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1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活动,通过组内集体研讨、协作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成果交流、相互评价、总结改进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协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蕴含着知、情、意、行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

2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是:提出学习目标及任务创设小组合作情景小组合作探究组织交流评价总结。

2.1 设计导学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及任务。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导学案,制定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及任务。导学案一般应有预习指导、问题研讨、交流重点和拓展延伸等部分,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学习过程等内容。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阅读教材,查找资料,预备课上探究问题的相关知识和资料。导学案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明确重点和疑难问题,并具有启发性;问题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并让学生感兴趣,以诱发学生的思考;同时问题的深度、难度、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

2.2 科学分组,创设合作学习条件。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照“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内异质”,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优势互补。“组间同质”是指各个小组的组成基本相似。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选好组长是学习顺利开展的保障,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合作学习的特点是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任务,组内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是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关键。可以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另外考虑到次数多时间久后,学生对同一工作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要适时调整组内分工及合作小组。

2.3 小组合作探究,变教室为学室。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变教师为导师,变教室为学室,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小组根据教师要求深入探究问题,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可以多人探究、交流讨论,也可以一人讲解。发言人要说明解题思路、方法、应注意的问题及得出的规律;其他人要认真聆听,做好笔记;在交流时要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巡视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活动,适时参与和调控,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及易错点,收集整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

2.4 交流探究成果,评价合作效果。交流时每个小组展示并讲解本组探讨的问题,可以通过口头展示,也可以通过板书、文件或辅助工具演示展示。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评,可以让小组相互评价、批改或纠错。评价时,教师应将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灵活采用自评、他评和小组互评等方式。以《逻辑推理训练》一节为例,第一次训练课以问题讨论法展开教学,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逻辑思维知识与逻辑推理方法。第二次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训练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解决逻辑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在组内各抒己见、互助合作;小组间开展竞赛,平等竞争,看哪个小组用时短,解决的问题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巧妙,容易理解。如一个小组安排每两位同学合作探究解决两个问题,组内交流时其他同学提出修正意见。其中一个问题是:一次聚会上,麦吉遇到了汤姆、卡尔和乔治三个人,他想知道三人的职业,但只有以下信息:三人一位是律师、一位是推销员、一位是医生;乔治比医生年龄大,汤姆和推销员不同岁,推销员比卡尔年龄小。麦吉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汤姆是律师,卡尔是推销员,乔治是医生;B.汤姆是推销员,卡尔是医生,乔治是律师;C.汤姆是医生,卡尔是律师,乔治是推销员;D.汤姆是医生,卡尔是推销员,乔治是律师。这两位同学合作提出解析方法,认为要判断三人的职业,根据条件直接判断比较不易,而采用排除法解题就比较简单:由题干中“汤姆和推销员不同岁,推销员比卡尔年龄小”两个条件可知,可以排除汤姆和卡尔是推销员,所以只能乔治是推销员。据此,可以排除选项A、B、D,所以得出答案是C。在组间交流时,其他同学提出,如果这道题不是选择题,如何判断卡尔和汤姆的职业呢?两位同学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还是利用排除法,根据推销员乔治比医生年龄大,推销员乔治比卡尔年龄小,可以排除卡尔是医生,卡尔只能是律师,汤姆是医生,今天我们彻底掌握了排除法。”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1 课前准备要充分。采用小组学习策略,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设计好导学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及任务,并把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环节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准备。

3.2 应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教学中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积极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使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

3.3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达不到预想目标的的现象,其原因之一是学生不善于合作,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应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知道合作学习是如何展开的?要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能够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在《科学思维训练》课程中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和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科学思维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四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61

Effects of Mind Map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Four Modernizations" Classroom

JI Lingl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Mind mapping is an organizational thinking tool created by famous British psychologist, pedagogy Tony Bazan, which he called the golden key to open the door of wisdom, once it came over quickly swept the world. Now mind map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imary language of discipline pupi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ituation of knowledg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mind map in the primary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and to explore the primary language based mind map "four modernizations" classroom - distribution of, quality, diversification and efficient.

Key words mind mapping; primary Chinese; "four modernizations " classroom

1思维导图简介

自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东尼・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思维导图之后,这一神奇的思维集散工具便迅速风靡全球,在政治、文化、工业以及教育领域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基于其对人的思维的巨大影响,世界各国纷纷将思维导图纳入国家课程。英美、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将其设定为小学必修课程,不仅如此,在哈佛、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学府,世界上最出色的学生都在使用思维导图这种集散思维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思维导图的重要作用。

Tony Buzan 认为“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并清理思维的脉络,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目前所有学者尚未统一意见,没有对思维导图的统一定义做出阐述,有的学者认为“思维导图用于信息处理,即将信息加以归纳和整合,辅助人们思考复杂问题和表征信息的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有效工具。”简单来说,思维导图就是人们把自己脑海中所想象出来的内容借助各种色彩的中心词、图形、符号、文字和线条画在一张横向空白的纸上,这是一个将思维以放射状呈现的思维表达方式。

东尼・博赞在其书中指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到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正是基于思维导图具有以上四个特点,我们在使用思维导图时,“思维导图能够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高度组织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知识信息进行描绘。”从而使思维方式由枯燥的、单一的、局限的,变成了彩色的、多维的和发散性的。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集散思维的具有知识可视化功能的工具,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放射性。思维导图的结构像一个大树,中间是主干,然后向四周围一级一级地不断发散;它又像大脑的神经元组织所构成的网络分布图,往往要么从一个关键词,要么从一个中心词开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思维的逐级发散,慢慢扩展开来,并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向四周逐级延伸的脉络图形,整体呈现放射性。

(2)个性化。之所以说思维导图是个性化的,原因在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具有很浓的个人色彩,思维的发散是个人思维的发散,个体脑海中编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将个人的思维、意识、认知以色彩、图形、文字或者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是独一无二的,是具有个性的不具有统一模式的、形式较为活泼的,更好地体现创作者自身思想的。

(3)多元化。谈及思维导图的多元化,不得不突出强调其特点,它是由颜色不一的图形、文字、符号、线条等不同的方式根据创作者的思维意图进行的自由组合,从而将思维的逐级延伸与深入更为深刻地表现出来。

(4)直观形象性。从认知心理学的另外一个角度,思维导图将创作者抽象的深刻的思维通过穿插各种形象的图片、细致的文字、颜色鲜艳的线条等,将复杂的思维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将复杂的知识可视化,最终直观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帮助我们进行记忆。

(5)立体关联性。在认识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时我们了解到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这就决定着思维导图的枝叶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样,思维导图的中心词、关键词、主干与各分支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是立体的、紧密的、清晰的、生动的。思维导图尤其强调从立体的角度上去思考,摒弃传统的记笔记的二维思维,转而利用多维度、多层次的联想和生动的想象把知识体系不断地延伸、拓展、深化,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网络结构。

2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1)复杂知识体系的可视化,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记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的、具象的,停留在物体表面的,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或者概念性较强的文章和阅读材料很难从根本上去把握,很难达到对知识内容的实质理解与掌握。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功能,通过颜色各异的图形、文字、线条等,把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能够更清晰更容易理解文中的主要结构和层次,并且帮助小学生整体分析课文的结构、段落甚至重点等,从而简化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过程,增强了理解记忆效果。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导图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和集中性,以联想和想象为思维中介,按照人的头脑中的思维方式进行不断的发散和深入的拓展,逐级延展,即由一个中心语向四周进行分支的发散。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也顺势发展。思维导图整个环节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创新的过程,所以,思维导图的应用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思维导图的应用摒弃了传统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换之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通过呈现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鲜明的色彩、活泼的结构更是十分吻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进行教与学的过程,有利于凝聚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注意力分散转移等的现象,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习效果。

(4)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清晰条理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与记忆效果。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以中心词为基点、以关键词为节点,形成众多逐层扩散的分支,主次分明,清晰可见。思维导图将原本复杂的知识体系建构成逻辑明确,条理清晰的网络体系,便于小学生进行理解,从而达到准确记忆,牢固掌握的效果。

(5)有利于将知识的共性与学生认知的个性结合起来,发挥个人特色。对于不同的受教育者群体,知识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共性。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当中,有利于学生在具有普遍共性的知识体系当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将自己头脑中的思维的个性方式以独特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3思维导图促成小学语文“四化”课堂的具体运用

3.1 集散化

思维导图是一种使思维集中又发散的工具,由一个主题向四周进行发散,由主干到分支,一层层一级级逐渐拓展延伸。语文学科的特点本身就是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于一身,借助某一主题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更是顺应了这一特点,将自身集散思维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从而促进了小学语文课堂的集散化。

3.2 精品化

思维导图中的主干以及每个分支都是需要创作者经过缜密的思考及细致的分析总结出来的关键词,这就要求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思维导图创作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主旨、框架结构及情感层次。在如此细致深入的创作过程的促使下,小学语文课堂必将逐渐走向精品化。

3.3 多样化

纵使小学语文子课堂的主题是固定的,学习的知识内容也是一定的,但是介于思维导图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将个性化发挥到极致的特色形式,小学生在根据课堂主题进行关键词的选择、分支的选排时,会加入自己个性化的部分,将自己头脑中复杂的主观性的抽象思维转换成形象的具象的导图结构,这个过程充满了个性化的色彩,促成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多样化的形式存在。

3.4 高效化

由于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功能,利用颜色不一的关键词、中心语、图形、线条等,把脑海中复杂抽象的知识体系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把握具体段落的结构层次与文章脉络,并且帮助小学生从整体上分析课文的结构、段落甚至表达重点等,从而简化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过程,增强了理解记忆的效果。

4用思维导图方式促成小学语文“四化”课堂的几点建议

(1)有效指导学生高效绘制思维导图,避免“喧宾作主”,占用太多时间。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是为了将语文教学中的复杂信息转化为更为直观形象的可视信息,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在绘制思维导图上花费太多时间,就本末倒置,违背了小学语文课堂高效化的初衷。

(2)减少思维导图“伪放射”“乱放射”现象的出现。思维导图在制作的过程中要防止“伪放射”和“乱放射”现象的发生。特别要注意理清课文脉络与层次结构,中心思想的结合,一级级进行深入分析,切忌为了“分支”而肆意“乱放射”,也不能随意“伪放射”。

科学思维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思维导图

引言

现在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这种一言堂的形式导致数学课堂变的越来越沉闷,而且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数学复习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数学复习的要求。因此如何能够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掉,使数学复习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每一位教师的关注。

1.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的重要作用

1.1复习教学设计工具

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利用做好归纳整理教学复习思路、重点分析课程单元、分析复习课程体系等工作。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内容等都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处理呈现出一种可视化的形式,这样就等于让教师在虚拟的环境中将一次复习教学过程完成,从而能够对复习内容进行更好的组织。

1.2复习实施的工具

首先在正式复习之前,教师要将需要复习什么以及需要完成什么样的复习目标告诉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意义,作为一张很好的知识地图,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数学复习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创设情境,展示复习内容,从而能够发挥出非常有效的导向作用。

1.3复习导向的工具

作为一种总结性的工具,思维导图在数学课复习课中的应用具有极大优势。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归纳和总结学习过的知识,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将一种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更深地理解知识,更加清晰地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对小学知识领域的全貌具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在复习课中获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1.4复习的评价工具

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复习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首先,学生可以利用复习导图开展自我评价,从而能够对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具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在以后的复习中做到积极的反思和修正,做到有重点有目的的开展复习,确保个性化复习的实现。其次,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通过对学生思维构图的观察就能够对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对学生的学习进展具有更好的了解,从而将其不足指出,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复习中积极的加以改进。

2.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的实施对策

2.1在复习整理中用思维导图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在复习课中往往会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而且复习的跨度越大,学生对知识的盲点越多,就越容易出现知识的混乱。这样不仅会影响复习课的复习效率,而且也难以达到应有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整理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的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使教师掌握复习课的主动权,也能够使知识的脉络更加清晰。例如在期末复习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整个学期的知识点列举出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印象。例如将人教版2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列为5个方面:长度单位、100以内加减法、角的初步认识、乘法、观察物体。再让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继续补充,直至完成整个思维导图。

2.2在错题集的建立中利用思维导图

错题集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收集、整理错题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作业中的错题收集起来,并且利用思维导图来形成规范的错题集,由于错题的知识点各不相同,要提高对错题集的利用效率,就应该将其进行分类。按照知识点、题型等方式对其进行整理。

一些小学生对于整理错题的积极性不高,错题整理的效率也难以提高。教师可以引进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对收集来的所有的错题进行归类,这样学生也无需重复的抄题。整理之后,可以让学生将所有错题绘制成一张思维导图。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利用错题集,而且还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必然要对题意、题型以及知识点进行分析辨别,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为了使这些错题在思维导图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学生也必须对其进行仔细的辨别,这也不仅达到了建立错题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避免了小学数学复习课枯燥、乏味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唐玉玲.重视思维导图提升复习质量――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借助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调查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3)

[2]迟丽敏,陈兴华,李雨霖.思维导图MindMapper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西师版《角》为例[J]. 中小学电教,2011(Z2)

科学思维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问题设计     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数学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解决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所以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

       现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构建知识。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初中数学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一方面来源于教材;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教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层次、要求,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课题要求等提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既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下面本人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对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数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发散型问题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程度与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密切      相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道试题的题意产生出不同的假象,然后就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就无所事从,放弃解答。为此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适时合理且经常地设计发散型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数学可供设计发散式问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能充分挖掘教材  的内在联系,发挥自身的优势,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三、互变型问题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通常评价一位学生思维灵活与否,其主要的判别条件之一,是考察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强不强。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初中教材中定义、公式、法则、图像等通常是按照正向思维方式给出,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正向思维,而不习惯逆向思维,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造成思维方法上的刻板僵化。所以在教学中,对于每一节教学内容,在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后,应根据学情在教学的各层、各阶段中,适时地设计有一定梯度的互变式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陷阱式问题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地设计一些陷阱式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这类题是为突破消极思维定势而有意设下的陷阱,使题型与方法错位,诱使学生“上当”、“中计”,从而使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上当”、“中计”后幡然悔悟。在醒悟境界中学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思考问题越来越深刻,思维批判能力也就随之而生了。 

五、变角型问题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变角式问题是指从同一事理的不同角度去提出问题,它与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设计变角式问题进行的训练,可以暴露问题,从而进行追根求源,防止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克服思维的呆板性,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例如:河网中学的教职工到距工厂15千米的烈士陵园祭扫烈士,一部分人骑自行车先走,40分钟后,其余人乘汽车出发,结果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求两种车的速度。当学生解完此题后,可变换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变式:甲、乙两人各做15个零件,甲先做40分钟后,乙才开始做,由于乙的工作效率是甲的3倍,结果两人同时完成了任务,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几个零件? 

      从表面上看来,它们分别是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距离就是工作总量,速度就是工作效率,因而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有着本质的联系,并能由此推及其它与这相关的数学问题的解答。

六、探究型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探究式问题是指做完一道习题后,保持已知条件不变,探究能否得出更深刻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逆向的或更一般性的、高一层的命题,并探究它的正确性,这对于培养初中学生的锲而不舍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如:存在探究性问题是指在给定条件下,判断某种数学现象是否存在,某个结论是否出现的问题。

       例1:已知关于x的方程kx2-2(k+1)x+k-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①求k的取值范围②是否存在实数k,使此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的倒数和等于0?若存在,求k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本题的第②问是一个存在探究性的问题,它的解答过程如下:

       ②假设存在实数k,使得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的倒数和为0,则且 ≠0解得k=-1,而k=-1时b2-4ac<0,因此不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的倒数和为0.

解答存在探究性问题一般思路是:先假设结论的某一方面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进行演绎推理。若推理出现矛盾,即可否定假设;若推出合理结论,则可肯定假设。

再如条件探究型是指仅仅给出给定的结论,要求探究此结论成立应具备的充分条件。

例2、    如图,在ABCD中, 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要使ADF≌CBE  还需要添加一个什么条件?                          (只需添加条件)

        分析:由平行四边形性质可知AD=BC,AD∥BC   ∴∠ADF=∠BCE  ∴当CE=AF 时,依据SAS可判定ADF≌CBE;或当AE=CF时,AE+EF=CF+EF  即AF=CE,同样可证全等。或当∠ADF=∠CBE时,可用ASA判定全等;或∠DFA=∠CEB 时可用AAS判定全等;或当DF∥BE 时,则∠DFA=∠BEC,可用AAS证全等。

 答案:AF=CE或AE=CF或∠ADF=∠CBE或∠DFA=∠BEC或DF∥BE等等。

        根据以上解析可知:解答条件探究性的一般方法和思路是:从结论出发,执果寻因,逆向推理,逐步探索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或把可能产生结论的条件一一列出,逐个分析考查,同时添加的条件也可以是能够推出这个条件的其他条件。

 七、开放型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能力   

        缜密思维要求考虑问题全面,周密而不遗漏。数学教学中若能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数学能力,而且有益于学生严谨品格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时,要么思路不清晰、考虑问题欠周密,导致解题不严密。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地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能力。

       例如:解关于X的方程abx2-(a2+b2)x+ab=0,学生的通常解法是直接采用十字相乘法求得方程的两个根,而忽略了“当a=0,b≠0时及a≠0,b=0时原方程变为一次方程”的情况。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合理分类,全面讨论问题的能力,从而防止“解”不完备,除了多进行实例教学外,还要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便加强学生思维的纵向延伸于横向交流,使思考问题到达全面、深刻。  

       综上所述,课堂问题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容分割的。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内在联系,综合平衡,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戴家飞;优化课堂问题设计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J];江苏教育;2001年18期

科学思维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情境;教学设计;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57-01

现代教育技术有别于我们以往所经常提到的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指:“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由此可见,电化教育注重媒体运用的研究,而忽视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等要素的研究,事实证明是不可能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明确概括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又是如何运用的呢?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在了解学生、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里开始学习非常重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是因为对知识缺乏强烈的需求,一旦让他们变“让学”为“要学”,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刺激”能够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情境,鼓励质疑,有疑才能有思,有问才能有究,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情境,用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从而振奋精神,集中精力学习。创设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好处。

二、现代教育技术引领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教学需要为立足点,从确立目标出发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优途径与措施,建立起解决教学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所倡导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又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教学机智,根据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学生反馈灵活运用设计方案。通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加工处理、集成与开发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学生伴随着教学设计的实施开展各项活动,积极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生们既学习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激烈的讨论,思维的碰撞,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科学思维的作用范文6

一、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

在人类不断追求自然界的真理,并通过实验逐步接近真理的背景下,自然科学才得以发展,而在接近真理的过程中,理性的认识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人们逐渐探索出一种获得真理的认识途径,即通过科学实验去揭示真理。基本模式是: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验目的,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并有意识地将实验对象和操作过程理想化,使之在人为控制下得以“纯粹”地表现,再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这个基本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的建立为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科学思维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实验的改革,并使之进一步完善和更趋于科学。因此说,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和科学理论是相互渗透、同步发展并成熟的。

二、科学思维在生物学实验中的作用

生物学实验是有目的、有对象的研究过程。只有对生物学实验中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人们才能认识生命的物质性、生命的运动性及其在不同时空中的发展和规律。因此,生物学实验的全部过程也是科学思维的全部过程。

因此,科学思维在生物学实验设计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及运用的每一种手段的选择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否则,生物学实验就会陷入盲目。实验结果就可能出现很多不确定性。

三、科学思维在生物学实验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操作过程中,实验者的感知觉占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视觉向动觉转化的过程中,表现为明显的感性的物质活动过程。理性的思维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由于思维的支配,实验者在操作过程中才能完成由视觉控制向动觉控制的转化,才能充分体现其自主性,而减少了实验操作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科学思维对操作过程的控制,还在于实验者对操作原理的理解。掌握了实验原理和操作原理,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有线索去追根寻源。

在整个生物学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伴随而行、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只有在科学思维的统一下,生物学实验过程的感知、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才能按一定顺序组合,最终使实验顺利进行,并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证。

四、科学思维对生物学实验结论的作用

生物学实验的结果是通过设计程序并具体操作后反映出来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

应该说明的是,经过科学思维,有些事实可以得出一个理性的结论,有些事实可以推测出一种假设。

生物学实验结果和结论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认识。生物学实验结果是通过实验过程对人们肉体感官所难以感觉的事实或现象的呈现,它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的感性认识。而生物学实验的结论则是将这些零散的、表面看起来没有联系的事实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科学思维过程而判断出理性认识。科学思维的作用,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

由此可见科学思维在生物学实验中对科学结论形成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