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调研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调研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城市环境; 地球化学调查; 生态评价; 污染指示物
自上世纪60 年代系列公害事件发生后, 环境问题已成为倍受各国关注的国际性的重大问题。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区域, 其环境状况早已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一些地球化学研究相继集中在城市区域。目前,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已在世界各地展开, 如亚洲的香港[1]; 欧洲的伦敦[2]、柏林市[3], 非洲的哈博罗内市[4]。调查的目的在于查明市区的污染水平及郊区的“背景值”, 区分鉴定不同的污染源, 评价城市环境的生态效应, 研究城市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技术路线
1.1 采样点布置方案
目前, 国外的城市环境调查一般在两个区域进行, 即郊区和城区。在郊区的调查一是为了确定城区的背景值, 二是获得城- 郊地理变化区域内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变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调查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时, 以城市最繁华地带为中心, 分带布置样点, 带距为0~3km, 3~9km 和>9km[5];Birke 等在德国柏林市的调查中就包括大范围的郊区区域[3]。通过对比城- 郊区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揭示人类活动对城区地球化学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
为了调查城市不同区域内的环境地球化学状况,研究不同的用地类型对元素分布的影响, 分别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分类取样, 即: 郊区土壤、工业区土壤、居民区土壤、商业区土壤和农业土壤[3- 5]。主要采集表层土壤(0~5cm)。在不同类型区域内选择代表性点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样品。城区的土壤难以实现均匀的网格化取样, 一般按公园和绿地的分布随机布置取样点。
1.2 采样介质
环境地球化学的采样介质包括土壤、大气、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样等。但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大气降尘等三种。其中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浅层土壤样和降尘样。
在街道两边或高层建筑物顶部收集降尘并结合地面土壤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主要方法。如Rasmussen等在渥太华市内取居室内灰尘、附近的街道降尘和公园土壤进行比较来研究该市的环境质量[6]。降尘和土壤对比调查, 即可查明元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污染水平, 还有助于分析污染物的来源。
2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解释与评价
2.1 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解释
城市环境调查结果的地球化学解释是指对城市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来源进行解释,毕业论文 研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迁移转化规律和机理, 建立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解释体系。
2.1.1元素来源判别
对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及成因进行分析判断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重要内容。多元统计方法在研究城市环境的物源判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并以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为主[7- 9]。不同来源的元素在因子分析中常常进入不同的主因子或表现为聚类分析中的不同元素组合, 根据元素的组合特征来区分元素的来源。如Manta 等在意大利的城市土壤中发现了Cu、Pb、Zn人为源的因子组合, 而V, Ni, Mn, Co等元素作为自然源进入另一因子, 并在聚类分析中组合在一起[8]。
城市环境物源判断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富集因子(EF)法, 它是一种能反映不同地质环境的化学元素比率方法, 用代表陆地来源的元素(如Al、Ti、Zr 和稀土元素等)和代表海洋源的元素(Na)作为参考元素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标准化, 以平抑自然差异对元素含量的影响, 在此情况下出现的较高的富集因子值即意味着人为源的存在, 这种方法在环境地球化学判断
元素来源及富集程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10- 11], 特别是在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介质中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其计算公式为[11]:
EF 海(X)=( X/Na) 气/( X/Na) 海(1)
EF 壳(X)=( X/Na) 气/( X/Na) 壳(2)
其中, 公式(1)为判断海洋源的计算公式, 以Na为参考元素; 公式(2)为陆地源的计算公式, 以Al 为参考元素。(X/Na)气、(X/Na)海、(X/Na)壳分别代表元素X在大气颗粒物、海水及地壳中的含量。
通常将EF>10 作为大气颗粒物的人为源标志。但在粒径为2.5μm 的大气颗粒物中, EF>5 即为人为源的标志[12]。
2.1.2元素分布类型及成因
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普遍偏高, 但在不同的城市中变化很大, 这依赖于城市的历史年代、经济发达程度、硕士论文 不同的用地类型、汽油的添加济成分、车辆元件的组成等, 在城市环境元素分布及成因的解释中应综合分析以上各种因素。城市交通是产生重金属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Cu 通常是汽车剂的组分, 而Pb 曾一度是汽油的防爆剂, Sb 可以作为闸垫材料。因此, 交通是城市中Cu、Pb、Zn、Sb 等元素的主要来源。Romic 等发现, 燃烧和道路交通, 尤其是轮胎的磨损和消耗是城市区域内Cd 的主要污染源[7];Moller 等在大马士革调查时认为交通是表层土壤中Cu、Pb、Zn 等重金属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9]。与历史久远的工业化城市相比, 相对年轻的城市具有较低的重金属含量, 如非洲的哈博罗内市[4]比悠久的重工业城市伦敦[2]、柏林[3]的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偏低[9], Li 等发现, 城市公园土壤中Cu, Pb和Zn 的含量与公园的年龄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即城市历史越长, 重金属含量越高。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明显依赖于城市用地及工业类型, 如Birke 等[3]在柏林市调查中发现, Al,K, Si, Na, Sc 和Ti 主要是自然源, 即与母质的组成有关; 工业区域倾向于被Cu, Cd, Zn, Pb, Hg 污染; 农业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泥, 富集Cd, F, Cr, Hg, Ni,Zn 和P 元素。尽管非洲的哈博罗内市比较年轻, 但它的不同区域仍然受Cr, Co, Ni, Cu, Zn 和Pb 等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城市中心和工业区的Co, Cu, Pb,Zn 等元素污染, 农业土壤中的Cr,Ni 污染, 居民区及工业区的Zn 污染[4]。
2.2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2.2.1污染程度评价
将郊区土壤背景值与城市各功能区含量进行比较是了解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 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区背景值的20 倍, Pb 和Zn 在市区中的含量也远远高于背景值[5]; 在柏林老工业区, Cu 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 倍, Cd 是1638 倍, Hg 是1780 倍[3]。通过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区内元素含量的对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对比, 也常用来评价城市环境的污染水平。
农业土壤与城区内土壤不同, 除了农用化学品外,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场等都会对农田中的重金属积累产生重要影响。对这部分的污染评价, 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地质积累指标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对大气污染物的评价, 富集因子法尤为有效。
2.2.2生态效应评价
( 1) 气溶胶的生态效应评价。大气固体悬浮物的粒径大小具有来源特征, 粗粒源于陆地尘埃, 而细粒源于燃料的燃烧[13]。颗粒越细, 危害越大, 极细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粒径小于10μm (PM10), 尤其是小于
( 2) 元素生物有效性评价。研究元素生态效应的常规方法是连续偏提取法, 在城市环境调查中, 也有相关的研究实例, 如Zhai等调查发现, 医学论文 由交通引起的人为源的Pb主要以有机质吸附和铁- 锰氧化物态存在[4]; 香港和伦敦的路尘中, Pb, Zn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相存在, Cu主要以有机质吸附态存在[15]。影响降尘中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降雨的pH值。一般情况下,在较低pH条件下元素易于溶解, Alloway等报道其可溶性Cd平均为总量( 降尘量) 的60%[16]; 这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输入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雨水酸化。因此,在易出现酸雨的城市区域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性。
3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3.1 开展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调查
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大气, 缺乏系统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料。在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过程中, 起源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元素在土壤- 大气- 水- 生物系统内迁移转化, 借风力作用进入大气中的元素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世界各国所进行的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 获得了大量土壤和大气颗粒物等方面的资料, 但结合水体和生物样的调查不多。如果采样介质涵盖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境因子, 将有助于综合分析重金属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建立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循环演化模型。
3.2 确定城市环境调查的污染指示物
城市区域内浅层土壤样及农业土壤深、浅层样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城市环境调查指示物, 但是,以何种粒度的样品作为指示物尚没有统一。Birke等在柏林市的土壤调查中分析了
其次是大气颗粒物或是气溶胶。由工业排污、燃料燃烧、机动车交通等引起的污染物, 多以气态、颗粒物或气溶胶等形式存在[5]。一般情况下, 污染物含量依赖于粒径大小, 颗粒越细, 越具有毒性效应[16], 因此Fairley等认为, PM2.5适于作为颗粒物质引起的风险评估[17]。
另外, 重金属通过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圈, 它们主要以分子或颗粒物形式通过大气圈进行大规模的迁移[18]。在英国城市区域内Cd 的大气沉降速率为3.9~29.6g/hm2·a, 郊区为2.6~19g/hm2·a[7]。所以,城市区域内的表层土壤和路边尘土是大气沉降污染的有效指示物。
3.3 城市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
城市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环境污染评价、城市环境监测、保证大众身心健康的重要依据, 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 依赖于大量的调查资料、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实验结果。上已述及,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指示物包括表土、降尘、大气颗粒物等, 不同的指示物应有各自的限度值。2000年,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大气质量标准, 如Pb, Cd的大气质量标准分别为500, 5ng/m3(WHO, 2000)。作为城市环境污染重要指示物的尘埃及表土等介质中的污染限度值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Xiangdong Li, Chi - sun Poon, Pui Sum Liu.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urban soils and street dusts in Hong Kong [J].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1,16 : 1361- 1368.
[2] ThorntonI. Soil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M]. Blackwell, Bullock P., Gregory P.J. (Eds.), 1991.
[3] Birke M, Rauch U. Urban geochemistry: Investigations in the Berlin Metropolitan area[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000,22: 233- 248.
[4] Zhai M, Kampunzu H A B, Modisi M P, et 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Gaborone urban soils (Botswan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il pollution and bedrock composition [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3,45:171- 180.
[5] Lind M, Bengtsson H. Concentrations and pools of heavy metals in urban soils in Stockholm, Sweden[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1,1: 83- 101.
[6] Rasmussen P E, Subramanian K S, Jessiman B J. A multielement profile of housedust in relation to exterior dust and soils in the city of Ottawa, Canada[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1, 267: 125- 140.
[7] Romic M, Romic D. Heavy metals distribution in agricultural topsoils in urban area[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3,43:795- 805.
[8] Manta D S, Angelone M, Bellanca A, et al. Heavy metals in urban soils: a case study from the city of Palermo(Sicily),Italy [ J ] .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2002 :229- 243.
[9] Moller A, Müller H W, Abdullah A, et al. Urban soil pollution in Damascus, Syria: concentrations and pattern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of the Damascus Ghouta[J]. Geoderma,
2005,124: 63- 71.
[10] Mustafa Y, Semra T, Namik K, et al. Atmospheric trace elements in Ankara, Turkey:1. factors affect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ine particle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0, 34: 1305- 1318.
[11] Chabas A, Lefevre R A. Chemistry and microscopy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at Delo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0, 34: 225- 238.
[12] Gao Y, Nelson E D, Field M P,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tmospheric trace elements on PM2.5 particulate matter over the New York- New Jersey Harbor estuary[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2,36:1077- 1086.
[13] Günter J K, Komarnicki. Lead and cadmium in indoor air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5, 136:47- 61.
[14] Dockery D W, Pope C A. Acute respiratory effect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nual Reviews of Public Health[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4,35:2045- 2051.
[15] Wang W H, Wong M H, Leharne S, et al. Fractionation and Bio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in Urban Dusts Collected from Hong Kong and Londonp[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1998, 20:185- 198.
[16] Alloway B J.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heavy metals onto agricultural land in England and Wales[J]. Biogeochemistry of Trace Metals, 1999, 1: 414- 415.
城市调研方法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综合性实验;问卷调查法;效果评价
1.背景
计算机仿真技术中的一些理论和公式建立在实验、观察、推理和假设的基础上,其正确性须由实验来验证。计算机仿真技术实验是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进行系统仿真技术的应用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用理论来解释、分析实验结果,又以实验结果来证明理论,互相印证,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学会使用实验设备,掌握实验测试技能的目的。
综合性实验作为课程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综合性实验,学生可初步掌握仿真工程软件,应用仿真技术知识解释、分析仿真实验中所发生的系统参数和仿真效果规律,提高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应用工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计算机仿真技术综合性实验的内涵与评价机制设计
2.1综合性实验的内涵要素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01号)文件精神,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各实验室需要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或相关课程综合知识的实验,是在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在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
针对电子专业新教学大纲修订和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实验教学需要,根据系统仿真基本方法,我们设计了面向工程实践的实际电子控制系统指标和要求,要求学生采用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方法和工程性仿真软件,分析仿真实验的系统性能及设计。为实现上述目标,计算机仿真技术综合性实验应包括以下要素。
(1)综合性实验需要面向专业背景,内容应贯穿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点,且各知识点应有必然联系;
(2)综合性实验须由多项仿真过程任务组成,需要一定的任务实施程序;
(3)综合性实验最终易于形成某种结论、方案或物化结果,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仿真能力。
基于上述要素设计完成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综合性实验,突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和知识结构特点;整合了学科中计算机仿真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仿真工程软件应用、系统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核心知识点。学生通过分析完整的典型电子电路系统的仿真性能设计过程,有效提高仿真实践能力。
2.2综合性实验效果评价调查表设计
为了准确掌握学生对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认知情况,针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的知识背景”“实验内容有机整合学生的理论课程内容”和“锻炼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仿真技能”等3方面的综合性实验内涵要素要求,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综合性实验项目内容建设调整情况调查表》,通过向授课学生发出该调查表,收集学生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综合性实验的意见和建议,完成综合性实验效果评价。设计的调查表如图1所示。
该调查表共有10个必答单选题和1个选答论述题组成,题目分为以下5类。
(1)题目2-4针对综合性实验内容是否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知识背景。
(2)题目5和题目8针对综合性实验内容是否有机整合学生的理论课程内容。
(3)题目6-7针对综合性实验内容是否锻炼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仿真技能。
(4)题目1、9-10分别调查学生对实验情况总体满意度、实验学时安排合适度和实验考核形式接受度等。
(5)选答论述题“其他(主要包括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收获、心得体会以及意见与建议等)”主要用于学生对该实验课程的综合认知情况的进一步展示。
调查表全面反映了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开设过程中需要满足的各项要求,注重体现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等3方面的特点。
3.综合性实验效果调查数据与效果评价分析
3.1调查数据汇总
我们对2010级电子1-3班同学发放调查表86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对反馈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学生选项调查数据见表1。
3.2实验项目的“专业性”程度
对于实验的“专业性”程度,在被调查并反馈个人认知情况结果的48名学生中,体现为“较好及以上”水平的数据如图2所示。
从图2可得出87%的学生认为实验内容及要求的整体安排合理性(题目3)为很好或较好;73%的学生认为实验内容3项中至少有1项最适合本专业的知识运用(题目4),其中17%的学生认为所有内容都符合;71%的学生认为实验内容同所学专业背景整体结合(题目2)很好或较好。
因而,综合性实验在提升实验项目“专业性”方面达到了预期目的,但还有上升空间。我们后期应深入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细分专业应用方向,进一步提升“结合学生的所在专业知识背景”的实验项目“专业性”程度。
3.3提升实验项目的“综合性”程度
对于实验的“综合性”程度,认为“较好及以上”水平的数据如图3所示。
从图3可得出,81%的同学认为实验内容对所学知识点间的综合运用程度达到很好或较好(题目5),有63%的同学认为实验内容对知识储备的要求很高或较高(题目8)。
实验项目内容综合了电子专业的模拟电子知识、电路系统仿真、计算机仿真、Matlab软件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基本满足电子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知识培养需求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设置要求。63%的学生认为实验对知识储备要求很高或较高,这说明目前很多学生不太适应实验项目要求中的“知识综合”,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进一步细分专业应用方向,在“综合性”和学生综合知识基础“现实性”中进行平衡,以期进一步提升“实验内容有机整合学生的理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程度。
3.4提升实验项目的“实践性”程度
对于实验的“实践性”程度,学生认为“较好及以上”水平的数据如图4所示。
从图4可得出,81%的学生认为实验内容能很好或较好地培养系统仿真的综合运用能力(题目6),77%的学生认为实验内容能很好或较好地培养仿真实践技能(题目7)。
因而,综合性实验在提升实验项目“实践性”程度达到了预期目的。实验项目内容突出了电子信息类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仿真软件技术进行实践分析的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实际工程系统的仿真应用时效性,基本满足电子专业学生的计算机仿真实践性工程需求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设置要求。针对仍有19%和23%的学生对综合性实验对“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效果不太满意,我们后期应对实验内容进行深入优化,突出对仿真模型建立分析办法、计算机仿真编程方法的实践,进一步提升“锻炼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仿真技能”的“实践性”程度。
3.5实验项目“常规性”内容反馈
对于实验的“常规性”,学生反馈数据如图5所示。
从图5可得出,对于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内容及要求的设计(题目1)、学时安排(题目9)、考核形式(题目10)等实验项目常规性设置内容,学生大都较为满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87%的学生认为实验内容的考核形式不适宜采用“考试”的形式,其中,47%的学生认可“报告”形式,40%的学生认可“讨论”形式。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同学间、师生问的自由探索、讨论分析,掌握相关实验技能,所以,实验的过程远比实验的结果重要。我们需要在以后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阐述实验过程的技能和能力。
城市调研方法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 实践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17-01
城市规划原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区别。针对实践教学方面,如何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已是从事城市规划相关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目前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实习内容为社会综合实践调研。
一 存在的问题
1.原有教学模式单一
规划传统的实习模式较为单一,通常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应处的主导地位,往往收效不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很少能自觉主动地融入到实习过程中,学生实习与教师教学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该课程实习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此时实多数学生还普遍缺乏规划调研思维,容易产生实习的盲目性。
学生在实习中思考少、欠缺深入分析,大部分是走马观花式的报告,主要是资料的拼凑和图片的堆积。随着近几年学生的增加,带来许多安排和管理方面的压力。教师在实习中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学生的报告内容雷同比例也不断增加,实习效果不理想。
2.成绩评定不全面
实习成绩的确定总体缺乏考核的全面性,目前实习成绩主要针对小组进行评判,容易影响部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整体考核方法有待改进。
3.调研题目缺乏创新
实习题目是由老师决定的,容易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易产生雷同调研报告。
二 改革和探索
1.新的教学模式
基于该专业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存在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付诸实习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为前期准备、现状调研、小组汇报和成绩评定四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为制订计划、实习动员和收集资料;现状调研的主要工作为现场调研、确定题目、访问调查和全面分析;小组汇报的主要工作为小组汇报、集体讨论和提交成果。
2.实习步骤和方法
首先,要对认识对象有初步的了解,即第一阶段的资料收集。在动员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依据题目尽量使组员人数达到最优,避免出现部分组员不积极参与调研的行为。制订各组主要的实习内容,进行选题。在选题方面,教师提出概括性的要求,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自行决定本组调研的内容。教师大致列出参考的选题范围,学生收集其相关基础资料。第二阶段是实地调研。首先是在第一阶段资料的基础上对应各项内容实地体验加深课堂教学知识;二是分析阶段。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来实现。第三阶段的小组汇报就是要求每组学生分别对选定的对象或主题进行讨论和汇报,说明其调研成果,通常借助PPT进行汇报,汇报的同时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探讨交流,大家彼此共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
3.调研题目的确定
以往的社会实践调研由实习教师通过教学大纲自行决定。题目单一,学生在选题方面不能完全调研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易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从2011年开始,在教师限定大框架的前提下,开始由学生自行寻找调研题目。2012年调研对象为包头市钢铁大街,学生调研范围为钢铁大街广告牌调研、钢铁大街的公交路线调研、钢铁大街的餐馆分布、钢铁大街的城市设计等相关题目。开放性的选题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使其调研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4.实习成绩的评定
以往实习成绩的评定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组的成果作为评定成绩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定方法不能完全公平地体现组的优劣,同时也不能体现出组与组之间的细微差别。通过对近些年学生调研实习的反映情况,特提出以下评分体系:选题是否符合要求(问题的现实性)(10分);调研问卷制作(是否详尽)(15分);调查详细程度以及真实性(10分);调研后期统计以及分析是否合理恰当,提出的办法建议是否能够推行(45分);汇报中的成果展示效果及成果制作的层次性和美观精致程度(10分);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10分)。通过该评分体系能够使实习成绩更加全面概括,并能够保证优秀组员的脱颖而出。
三 结束语
城市规划原理的课内实习不仅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思维有着很大影响。本文提出了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方法、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题目确定的方法。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城市调研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城市景观View by Mobile Vehicle 西安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景观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事物以及其相互组合而成的综合体。景观不单是指建筑物、构筑物、植物、水景等外在的环境,它更多的是在反映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活环境,能让人们参与其中进行生活体验,也是人在社会和茫茫大地中的居住场所。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景观形象分为五类: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和标志,它们共同构成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那么广义的城市景观可以定义:为城市形体环境和城市生活共同组成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视觉形式,既包括好的和坏的视觉形式, 也包括好坏之间的视觉形式。
此次我们以认知西安市城市街景为课题,以西安市一环路为例,调研方法为VBMV(view by mobile vehicle)法。运用VBMV(view by mobile vehicle)法调研是因为城市的大尺度空间体验凭借步行只能完成15分钟500米的时空距离,且是对城市功能性的生活内容进行体验,而街景的连续性通过步行感知无法形成整体的界面印象,乘车不仅解决了大部门城市通勤,车上的动态感知,亦促成对城市街景的界面连续感知,并且易于弥补步行节点空间的序列感知断点。
2.城墙景观在西安城市景观系统的地位
西安城墙、护城河形成于公元1370年,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城墙是西安文化的名片和载体,是千年中华文化积淀的缩影。
从整个城市看,它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又是铁路交通和公路交通的重要节点,在城市中具有指向与标识的作用,并以其独特的特色反映出城市的经济,文化历史,是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专业角度来看,城墙不仅是由砖石垒成的防御系统,还是由若干个景观要素所构成一个个景观点由老的城墙串联起来,加上护城河与环城绿化带的包围组成了城墙景观带,将碑林、钟鼓楼等各具特色的景观结点衔接起来,并以城墙为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实体。
3.西安市一环路街景的调查研究
3.1调研路线及方法
西安市一环,即西安环古城墙沿线,紧邻西安古城墙。一侧是古城墙,一侧是待改造的建筑群、街景绿化和公共设施等。调研起点为和平门,乘出租车绕一环路一圈,期间用DV录制两侧的街景。笔者通过VBMV法感知连续宏观的城市景观,针对一环路整体城市景观、一环路南段至东段、一环路北段至西段进行了分析总结。
图1 调研路径
3.2调研结果分析
3.2.1环路整体景观
古城墙外现代化建设飞速,笔者看到古城墙在此并没有失去昔日的气势。环城景观带沿路,设有绿化带或城市公园,距离城墙较近处多以“小、矮、弱、窄”的景物作为陪衬城墙的“大、高、壮、阔”。虽然周围的玻璃幕墙高层建筑开始增多,但是有着鲜明特点的建筑形式在此产生强烈反差使互相更加突出。(图2)图2 作者自摄
3.2.2一环路南段至东段
一环路南段北侧一直处于施工状态,南侧为商业建筑。南侧沿街建筑正在整体改造阶段,但笔者看到现有建筑形态、色彩几乎没有西安地方特色。相比城墙内文昌门碑林博物馆附近街道,整体仿唐建筑群特征,地域识别性高,此路段建筑群的整体性和地方特色性但还未成体系。(图3) 图3作者自摄
3.2.3一环路北段至西段
一环北段至西段道路建设有高架公路,在此段道路上俯瞰周边景观,能明显的区别于南部片区的城市景观。北部系现代高层建筑为主体的城市风貌。但是一环路西段交通堵塞问题严重,近年新型产业和办公场所北迁而生活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城南,以致一天内下班时间段内,由北向南车流量巨大,此路段非常拥挤。(图4) 图4 作者自摄
4.结语与愿景
在VBMV法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研究对象的一些问题,问题客观的存在着,但笔者也看到城市正在积极的改变着现状,问题是此刻的不一定是未来的。
对于这些问题结合自身专业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1.城市景观的地域性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群、公共设施、本土植物都能展现当地的风貌。
2.对于一个以国际化为目标发展的城市,不仅在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应该带给当地市民和游客最直接的福利。城市中交通的畅通,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
3.西安市此时的发展是不同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追随全球时尚潮流大都市的方向。西安珍惜本土的历史文化,也以此为根基发展。在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同时将现代化城市建设做的更整体和明确的区别与古城。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 华夏出版社, 2001
[2]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 城市规划. 2001(03)
[3]谷凯.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 城市规划. 2001(12)
[4]Kevin Lynch.The View from the Road. . 1964
作者简介:
城市调研方法范文5
1.1现状建筑色彩调研方法
现状建筑色彩调研,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基本的步骤,自然环境研究、历史文化研究及现状色彩信息的采集。我们可以查阅和分析当地关于自然环境的资料,详细了解该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习惯等综合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确定地方色彩倾向。当我们在采集现状色彩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现状建筑色彩通过照相机直观的记录下来。采集现状建筑表皮信息,包括色彩、肌理、质感等。采集时间段尽可能集中在一起,最好选择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时间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之间,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光线相对来说还算比较稳定,采集出来的效果也比较好。
1.2城市建筑色彩定位
城市建筑色彩定位包括历史定位和发展定位,其中历史定位是确立相应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控制的基础。而明确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则是城市发展定位的最终目的。在确定发展定位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民意调查,我们可以把民意调查作为城市环境的最终评判者,而民意调查也将成为制定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最重要的依据。
1.3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方案制定
(1)分区控制法。要以城市规划的设计方法为前提和依据,将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的区域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区,并在划分的各个功能区内部,根据各功能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其它综合要素进行统一规划各个区域的建筑色彩,这样整个城市才会显得色彩搭配更加合理,更加鲜明,从而达到色彩协调统一的效果。这个办法适用于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相对成熟,区域划分比较详细的城市。
(2)分类控制法。城市建筑根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商业建筑、居住建筑、行政办公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等等,用不同的色彩将不同功能的建筑加以分配,并进行协调,从而达到色彩的协调统一,这样既能将各功能区的划分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这个方法适用于一些功能区相对独立并且功能分区比较明确的城市。
(3)色谱控制法。通过对城市建筑色彩调研的分析,给城市建筑色彩给出准确定位,并制定出该城市的城市建筑色彩总谱,其中就包括基调色、强调色、点缀色。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由于这种方法独立操作性比较弱,所以一般适用于小范围区域。
(4)综合控制法。在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控制中,我们不能片面的使用某一种控制方法,我们要尝试将多种方法综合起来去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控制工作中才能考虑的更全面,建筑色彩规划工作才能更完善,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较大的城市和一些对城市规划要求比较高的城市。
2结语
城市调研方法范文6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招投标决策;市场调研
一、市场分析与预测的步骤
(1)确定分析的目的。即确定分析是为选择投资与决策方案服务、为解决某具体问题或发现市场机会服务为产地选择或产品定位服务,还是为编制一般的市场研究报告服务;(2)确定分析的目标。主要决定该项目分析的范围及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3)确定分析的方法。主要确定该项目分析所需数据类型与收集方法、数据处理过程中定性和定量方法的选择;(4)估算分析过程所需的时间和费用,以及分析结果的预期价值;(5)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6)提出市场分析的结论与建议,对市场情况作出预测。
二、项目市场分析的内容
(1)经济资源分析。经济资源分析包括宏观经济资源分析和中观经济资源分析。宏观经济资源分析是研究各宏观经济指标所反映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否利于项目的立项及其对项目立项的利好程度,包括近期可预见前景、项目机遇和挑战等;(2)城市发展分析。城市发展分析是指系统掌握项目所在城市和项目区域的规划情况,掌握城市重点发展方向对项目的影响,并预见规划变更情况;(3)城市文化分析。城市文化分析是指从地理位置、城市文脉、人文特点、城市经济等方面分析城市性格,以达到项目与城市的动态互补;(4)地块自身资源分析。地块自身资源分析是指对地块内和周边的资源进行梳理,初步确定项目资源的整合纲领。主要评估指标包括项目地形地貌、地址条件、地块内及周围的自然景观资源、地块周边的城市配套状况。
三、项目市场预测
(1)定性预测。主要是依据人们的经验、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参照已有的资料,通过主观判断对预测对象未来的状况,如总体趋势、各种可能性及其后果等作出分析和预测;(2)定量预测其基本思想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有关客观历史数据,从中鉴别出其发展的基本模式,并假定其不变,由此建立数学模型,用以定量描述预侧对象未来的状态或发展趋势。
四、目标市场确定
即通过市场细分来确定目标市场,从而最终实现目标市场的定位。所谓市场细分就是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购买者在需求上的各种差异(如需要、欲望、购买习惯和购买行为),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购买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在这里每一个购买者群体就是一个细分市场,也称为“子市场”或“分市场”。建设项目的目标市场就是在项目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前提下。针对建设项目的目标市场,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划分不同的目标客户群的过程。它是项目目前决策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以后区位选择、目标客户、客户需求分析、产品规划定位等工作做好准备。
五、投资决策分析
(1)净现值法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计算净现值,就是将所有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都按预定贴现率折算为它们的现值,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差额。计算公式:净现值(NPV)=∑现金流入现值-∑现金流出现值。净现值法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贴现率,一种办法是采用公司的资金成本;另一种办法是根据公司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来确定。净现值>0,投资项目报酬率>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净现值=0,投资项目报酬率=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净现值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