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发展规划

生产发展规划范文1

1威宁县特色杂粮豆种植分布

特色杂粮豆除小米以外均有种植,苦荞、绿豆、红豆、芸豆在全县均有种植,而燕麦、苦荞等分布在高寒山区,大麦则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的麻乍乡、金斗等地。苦荞是威宁县优特势作物,全县均有分布,多分布在北部高寒地带的雪山、大街、龙街等凉山地区,多在夏秋种植。燕麦多分布在半凉山以上冷凉地区,冬春种植,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栽培历史悠久,遍及威宁县高寒山区,既是牲畜的重要饲料,也是山区人民的珍贵食粮[1],威宁县燕麦属西南温热燕麦区。芸豆在全县均有种植,多分布在半凉山的金钟、草海、小海、观风、么站等乡镇,多与玉米、马铃薯间套作。蚕豆属于豆科植物,是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在威宁县全县均有分布,一般主要在河谷地区种植。绿豆(包括红豆、小饭豆)在威宁县属零星种植,依照农户喜好种植,一般在半凉山以下地区均有种植,多分布在河谷地。

2威宁县特色杂粮豆生产现状

2.1特色杂粮豆种植面积单产及总产变化情况

全县苦荞是特色杂粮豆中种植面积和产量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作物,2005年种植面积为5 040 hm2,总产量为7 428.3 t,其中较良种苦荞种植面积为506.67 hm2,至2011年面积为1万hm2,总产量为39 872.6 t,杂交种8 000 hm2,威宁县苦荞种植面积逐年上升,产量也是逐年增加,杂交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主要有黔黑荞1号、黔苦2号、黔苦3号、黔苦4号。芸豆是威宁特色杂粮豆中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作物,2005年全县种植面积为1.29万hm2,产量14 758 t,种植品种为威芸一号、威芸2号、花芸豆、白沙克、黄芸豆,至2011年种植面积达1.63万hm2,产量20 784万t。全县芸豆种植面积常年在1.33万hm2左右,且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不是很大,产量也是逐年增加[2-3]。种植方式多为间套作,多在地膜玉米行边地上种植,此产量也最好。燕麦是威宁优特作物,近年来,随着开发及消费的提高,种植面积有所回升,2005年全县种植面积为2 380 hm2,产量仅为3 769 t,而杂交种仅为46.67 hm2,至2011年种植面积达4 000 hm2,产量7 361 t,杂交种植面积2 933.33 hm2,燕麦在威宁县近2年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升较快,说明燕麦近年受到人们喜爱,面积逐年上升,但因其产量不高,多在边远冷凉山区种植,种植方式多为撒播净作。绿豆均为地方品种,种植面积小,2005年种植面积为366.67 hm2,产量401.5 t;至2011年种植540 hm2,产量604.3 t;从近几年来看,种植面积小幅上升,但也没有超过666.67 hm2,种植品种均为地方品种,产量低,而且多与玉米或马铃薯间套作。

2.2威宁县特色杂粮豆加工、销售业发展现状

威宁县特色杂粮豆加工企业主要为县城作坊式家庭企业,且多为苦荞加工业,芸豆业主要是外销。一是苦荞加工企业。威宁县苦荞加工产品主要是荞酥、荞饼干、苦荞糊、苦荞面、荞凉粉,加工企业主要是家族式作坊,如蒋家荞酥糕点厂、吕记荞制品厂,相对生产历史长,效益好,其他荞制品加工企业100家以上,有规模的公司为威宁燎原食品厂、威宁荞制品厂、威宁荞贝食品厂等。二是芸豆加工企业。目前威宁县芸豆加工业稀少,只有少数几个原料销售业,如威宁农产品配送中心,其业务主要是收购芸豆,简单包装后外销,每年销售量也不大。三是燕麦加工企业。无规模加工企业,仅作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燕麦炒面、燕麦疙瘩、燕麦片、燕麦粑等。四是绿豆加工业。仅有威宁拥军清真糕点厂、蒋家糕点厂,生产绿豆糕,其他加工方面较少。

3威宁县特色杂粮豆生产潜力及制约因素

3.1特色杂粮豆发展潜力

一是威宁县发展小杂粮有得天独厚的有利自然条件。威宁县小区气候多样,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海拔高、日照长,雨热同期,比较适合小杂粮生长发育,特别是耐寒的苦荞、燕麦。二是耕地多,能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全县耕地面积22万hm2以上,而且各类土质均有,可满足杂粮生产所需土地资源。三是国外市场需求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可带动 杂粮生产发展。四是已得到各级政府业务部门的重视,可为特色杂粮发展提资金及技术创新条件。

3.2特色杂粮豆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种植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目前,威宁县小杂粮基本上是广种薄收,加工上除苦荞外,加工企业稀少,流通环节不畅,经济效益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二是马铃薯等大宗作物面积扩大过快,挤占了杂粮发展空间。如威宁县在200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只有4万hm2左右,至2011年种植面积增至11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2。三是科研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4]。全县22万hm2耕地,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仅有1/7土地种植杂粮豆,无专业人员进行科研推广,目前全县科研主要集中在马铃薯等优势作物上。四是特色杂粮豆产品加工环节严重脱节,从而制约了小杂粮豆的发展。目前,威宁县小杂粮豆深加工方面除苦荞、绿豆、燕麦外几乎没有深加工,即使大宗农产品芸豆也只停留在简单脱杂包装后外销,销售价格完全取决于沿海市场。

4威宁县特色杂粮豆生产发展规划

4.1确定发展方式

根据威宁县特色杂粮豆生产格局及外销市场的需求,借助威宁县其他优势作物的发展路子,主改单产品质,积极扩拓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因此,可采取“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加快其发展。

4.2选定发展目标

2015年实现苦荞种植面积1万hm2左右,产量2.13万t,实现产值639万元,杂交良种推广普及达到99%以上。引进或改建荞制品加工企业集团,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路子,抵御市场风险;到2015年实现芸豆种植面积2万hm2,实现总产量2.73万t,实现产值1 365万元,引进深加工企业2~3个。2015年燕麦种植面积提高到0.67万hm2以上,总产提高到1.31万t,产值达到393万元,育成或引进杂交优良当家品种2~3个,全部实现杂交良种化。其他特色小杂粮有新的突破,有一定种植规模。

4.3确定发展重点

发展重点应放在苦荞、燕麦、芸豆、绿豆上,特别是苦荞、燕麦是全省重要种植基地,在种子选育、加工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对气候条件要求相对高的蚕豆、芭蕉芋、小米、大麦等可在河谷地秋冬种植加工推广。

4.4优化产业布局

将雪山大街、龙街等原始苦荞主产区布局为威北苦荞产业基地带,重点扶持苦荞产业发展;将双龙、么站、麻乍、盐仓、新发等高寒山区规划为燕麦产业区;将东风、龙场、金钟、金斗规划为蚕豆产业区,金斗、麻乍、岔河规划为大麦、小米产业区;将威宁县半凉山坝地的小海、双风、迤那、草海、金钟、么站、黑石、哲觉规划为芸豆产业区;将草海镇工业园区规划小杂粮加工企业园。在建设中应争取实现苦荞、燕麦良种扩繁基地建设及无公害生态产品建设基金项目。

4.5树立重点品牌

根据威宁县特色杂粮的发展情况,应将重点放在发展和提高上,要在品牌产品上下功夫。因此,应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加强宏观指导,以发展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良杂交良种或改良提供地方品种,不断提高种植水平和高品化程度,从而有序地促进威宁县特色杂粮豆的发展。一是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目前,特色科研投入低,杂交良种利用推广严重不足[5-6],因此现阶段要找准突破口,在现有苦荞研究基础上不断加强芸豆、燕麦等优势特色杂粮的选育推广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来大幅提高生产水平。二是重点突出优势杂粮,统筹兼顾小杂粮豆均衡发展。目前威宁苦荞和燕麦、芸豆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面积产量和加工方面都有相当基础,只要加强合理规划部局,不断选育推广新品种,逐步形成区域化种植,以规模带动效益。三是加强专业化经营水平和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商品化水平。要推行先进的加工工艺技术,节能降耗;要以适合的经营理念,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改革现行经营模式,使生产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理顺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促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实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订单式作业。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以适应特色杂粮发展要求。

5参考文献

[1] 田志芳,田向东,周柏玲,等.燕麦全粉工业化加工技术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1(12):24-28.

[2] 白静阜.蒙县小杂粮生产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2011(11):70-71.

[3] 刘猛,李顺国,张新仕,等.河北省主要杂粮优势区域布局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6):174-180.

[4] 孟凡恩.建平县小杂粮实现规模产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现代农业,2011(11):55.

生产发展规划范文2

《规划》列出了“十一五”期间8大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60个优先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方向、100项重点推广技术、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6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等。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安全生产科技面临重大挑战和巨大需求。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逐步过渡到深部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治理的难度将加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重化工产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装置的复杂性与危险性也将不断加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安全生产问题引发的环境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将加大;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将使安全生产管理及其监管监察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而我国目前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基础条件较差,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不足。

《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安全科技工作的发展思路:树立创新观念,以提高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安全科技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手段创新,以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

生产发展规划范文3

  《安徽省“十二五”时期动漫产业发展规划》

  全面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动漫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加快发展动漫产业基地(园区),加快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动漫产业基地(园区)合理布局、产业结构齐全、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动漫产业发展格局。

  用5-10年时间,使我省的知名动漫品牌数、动漫企业“航母”数和动漫企业总数居于中西部领先,成为全国“第一方阵”。

  动漫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产业规模不断增长,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和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以培养动漫产业研发创作和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加强统筹,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优化、规模宏大、适应长远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力争到2015年,把我省初步打造成为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动漫人才聚集地,形成动漫创新人才高地。

  健全动漫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动漫产业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十二五”时期动漫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安徽省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

《安徽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

《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飞速发展,预计年产值可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40%以上,约占当年GDP的25%。其中,节能产业450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1000亿元,环保产业500亿元。

到2015年,在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形成5-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以上,2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具有一定核心竞争能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扶持和壮大一大批中小企业;创建5―10个中国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建成布局合理、品牌效应明显,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基地。

到2015年,研究开发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组建15―20个国家级、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0个以上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攻克15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50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10项。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特色和发展趋势,统筹布局,打造8个各具特色的国家级或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地,加快节能环保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以及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行业服务体系,使节能环保服务业占全省节能环保产业的比重大幅提高,年均增长50%左右。

社会民生

《安徽省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

2015年末城镇住房保障的覆盖面达到20%;确保城乡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对贫困残疾儿童实行免费抢救性康复,调整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保障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力争2015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完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卫生院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完成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光荣院建设任务。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2000多万农村居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争覆盖全省95%以上的行政村。

《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体育健身组织、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不断壮大,全省各类体育场地达到4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安徽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更加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特困生活救助水平不断提升,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持续改善。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比例逐步提高,残疾人的医疗康复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残疾预防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明显减少。残疾人教育培训事业不断发展,接受教育的优惠补贴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维护。残疾人就业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力度持续加大,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残疾人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政策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残疾人慈善事业公开、透明的捐赠激励机制基本建立,社会各界更加自觉支持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

生产发展规划范文4

经实践证实,由于食用菌含有大量的氨基酸、核营酸、多糖、维生素等,因此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病毒感染、降血脂、降胆固醇、防治肿瘤、益智、补铁补血、保健益寿等作用。食用菌生产具有投资少、技术简单、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可充分利用工农业生产下脚料,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季节差利用剩余劳动力创造财富,增加群众收入;食用菌可为人类提供优质丰富的植物性蛋白,除营养丰富外,因其极少有农药残留,是一种绿色的安全食品[2]。

1哈密林区食用菌生产的发展优势

1.1消费潜力大

目前哈密地区是拥有40余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新疆东出西进的咽喉,南北国道、省道东联西出,近年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据市场调查,哈密鲜食用菌年消费量在200 t,主要是平菇、双孢菇和金针菇,少量的鸡腿菇、香菇和阿巍菇,其中可自足20~30 t,不足部分由甘肃、陕西市场转入。按我国现年均消费鲜食用菌水平30 kg/人计算,当地消费量应在1 200 t。干货市场销量少,品种花样少且加工粗糙,包装简单。由于当地食用菌生产分散不集中,规模小,目前尚无专业食用菌加工厂,没有统一完善的行业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这些因素说明在哈密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前景乐观。

1.2具有政策优势

地区各级领导对发展食用菌生产十分重视,哈密市和巴里坤、伊吾2个县都有食用菌种植,并有政策扶持,有发展扩大的趋势。地区农校有专门机构进行天山野生食用菌的驯化栽培研究,还有天山菌业研究所、各地菇农协会等民间组织,为发展食用菌产业创造了一定的研究、交流、学习环境。

1.3野生食用菌品种丰富

哈密林区位于天山东段,支解的山顶准平原——巴里坤大草原,气候温凉湿润,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据调查这一带集中了东天山95%的动、植物种类,大型野生真菌就有60种以上,其中可食用的有30种以上,雨水充沛年份产量较大,慕名前来游玩采食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当地特色旅游的一大景观。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特有的种质资源优势。

1.4栽培环境优越

哈密地区紫外线照射丰富,空气湿度适宜、早晚温差大,空气清新,水源干净无污染,具有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必备条件。栽培所用的培养料均取自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副产品,无农药残留、水源、空气等污染。可充分利用当地3—9月自然气候特点,降低控温控湿的成本投入,生产反季节的食用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1.5栽培原料丰富

栽培食用菌的原料丰富,如麦秸、油菜秸(糠)、菜籽饼、棉籽壳、玉米秸、牛粪、驴(马)粪等,不需远距离购买运输,就地利用成本低。同时,废料可作有机肥施入农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1.6劳动力富余

林区各族群众经济收入偏低,有较多富余劳力和时间,家庭闲置的牛、羊、马棚圈都可用来种植食用菌,以增加群众家庭收入。自2002年开始,巴里坤县已有群众种植食用菌。2005年伊吾县盐池乡、吐葫芦乡开始大面积种植。虽说前几年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不显著,但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自2008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帮扶下种植技术逐渐成熟,农牧民发展食用菌意识增强,食用菌的经济效益逐步发挥出来,现在2个县都有了食用菌协会和连片的种植基地,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村富余劳力之路,增加了农牧民的家庭收入。

2种植规划

2.1经营模式

一是引导龙头企业投入少量资金,利用现有设施,扶持有能力的群众种植;企业统一包装销售,利润分成,以带动职工群众种植。二是各级政府以借贷形式出资扶持有能力的群众种植,提供销路帮助销售,以鼓励群众发展家庭式种植方式。三是由政府或菇农协会出面联系销路帮助销售,以提高种植户经济收入,借以带动群众的种植规模。四是争取政策,得到相关农业部门的支持,通过政策扶持、引资、合作等方式发展食用菌生产。通过各种形式的扶持、鼓励、带动,逐步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走农户+基地+公司的经营运作模式,培育特色品种,形成品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3]。培养料质量良好,菌种质量可靠,播种季节适宜,无重大病虫害侵染,按一般正常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使投入产出比达1∶3。

2.2选址原则

一是菇房集中连片,不积雨水,交通便利,有充沛干净的水源。二是周边环境清洁,上风口或附近无垃圾、杂菌病毒等污染源,四周开阔通风。三是菇房要具备保温、保湿、阴凉、通风的条件,附近有一定面积的堆料场地,便于菇房进出培养料。依据菇房设置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减少投入的原则设置菇房[4]。

2.3菇房设置

菇房坐北向南(或坐西向东),菇房棚宽12.5 m,净深7 m,可设4行4~5层的床架,每行床架长6 m、宽2 m,单层菇床种植面积48 m2。菇床与菇房垂直排列,即菇房东西走向,菇床南北排列,靠窗的两面走道宽0.5 m,靠墙两面走道宽1 m,中间2行菇床间距1 m,床架每层间距0.6 m。床架可用竹竿、木杆搭设,保证牢固简便实用,菇房侧墙上各开上、中、下3个窗,窗口长、宽各0.3 m,棚顶开拔风窗[5]。菇房向阳面用竹竿(木杆)搭建斜面(拱面)上覆黑色不透明棚膜(或透明棚膜外遮盖草秸帘),保证菇房的控温、控湿操作。菇房门开在阳面。

2.4品种选择

菌种质量对蘑菇产量影响极大,建议选用质量好、抗病抗逆性强、遗传稳定性好、丰产性好的品种[6]。可选用适合当地栽培、具有一定稳定的销量、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品种,如双孢蘑菇AS2796或AS3003、金针菇、阿魏菇等,还可与科研单位联合进行种植、科研双重经营,种植一些驯化栽培品种,例如哈密职业技术学校驯化试验栽培的天野一1号、天野24 -1等品种。

3参考文献

[1] 王黎.中条山林区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西林业科技,2010,39(1):49-51.

[2] 张少莉,毕英杰.漫话林区野生食用菌开发利用[J].林业勘查设计,2007(4):69-71.

[3] 邰志政.发展林区食用菌业的建议[J].林业勘查设计,2004(3):55.

[4] 李宏.延安国有林区野生食用菌保护与开发初探[J].陕西林业,2005(3):28.

生产发展规划范文5

P键词:劳动生产率;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3

2016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农业规模化经营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路径。制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策略,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序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1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基本要求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宗旨。

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中的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比值,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佳的劳动成果及其相应的劳动消耗为中心,在改变细碎,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前提下,为了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就要加大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这些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的效益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的规模效益。

1.1 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和经营规模化发展

以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各个经济主体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经营规模化2个方面实现规模经营[1]。

1.1.1 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

以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是土地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过程。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土地分散的情况下,在农用土地适度集中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土地集中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借助土地流转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使农地实现规模化经营[2]。山西省垣曲县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时,应该对现有的耕地资源进行整合,逐步扩大特色种植经营规模,以种植干果经济林、香菇等,配合养牛、养羊等林下经济,逐步争创品牌,实现地域特色[3]。

1.1.2 经营规模化发展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经营规模化发展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过程。农业规模化经营可分为2点: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的社会化生产;以农村第二产业联合体和第三产业联合体为主的规模化经营[4]。山西省垣曲县构建的核桃产业链和香菇产业链是经营规模化发展具体体现。

1.2 集约化经营发展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在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路径基础上,实现规模适当的土地规模经营,提高集约水平,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就要加快土地集约化进程[5]。以集约化推动规模化,推进农业综合开发[6]。推进我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时应该合理流转,使土地由“分散”变“集中”,土地实行集约化[7]。山西省垣曲县利用丘陵山地和垣面发展核桃产业链和香菇产业链,加大投入力度。

1.3 多样化的农业规模化经营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农地规模化经营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状况的不同来发展,发展的方式分为土地的内部规模经营和外部规模经营[2]。

追求最佳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存在参与主体多样化。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山西省垣曲县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工商企业四种类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涉农企业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力军[8]。

1.4 区域产业发展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在区域农业规模化经营中,通过区域产业聚集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集约化的水平就应该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应该积极的发展特色农业,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建成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规模、有市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带 (区) ,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6]。山西省垣曲县已经形成辣椒、相关、核桃等优势农产品基地。

2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基本要求决定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

2.1 要素规模化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资源得到优化组合, 从而让这些生产要素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作用,实现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的优化、农民收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都要求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9]。农民的收入是由劳动生产效率所决定的,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规模经营土地的大小所决定的[10]。

2.2 投入集约化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集约化,这样能够使这些生产要素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发展规模经营能够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得到充足的空间支持,同时也可以提升土地报酬,并提供了积极的影响为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最终目标实现[11]。

2.3 提高经济效益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经营主体等各方面的差异,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为了提高粮食产出率,实现土地的多种生产功能,土地模化经营需要以未改变家庭联产承包基本模式为前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超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7]。

2.4 实现区域产业发展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以自然区域布局形成生产规模,以统一加工、销售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规模,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就是推动区域农业的规模经营。区域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优点是能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工作的整体效率,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资源和农业担保生态环境的综合开发利用。规模化经营便于政府对生产的调控、管理和组织,有利于创造特色、名优农产品, 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采取组织产业整合战略,并创建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培养各类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体[12]。

3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策略

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提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策略。

3.1 围绕要素规模化,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

扩大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就必须解决农业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时,应推进农业人口的转移。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一定要对农村的劳动力进行转移,并且使他们真正市民化[13]。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是基于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数量大规模的减少,从而使少数的农业劳动者拥有并去经营更多的耕地[11]。

3.2 围绕投入集约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影响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农业技术密集型,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14]。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流程,做好政府宣传工作,鼓励农户以现代技术提升生产经营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15]。搞好科技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相信规模效应,重点以种植大户、 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为科技投入终端,实现科技支撑的生产力标杆,组织农户进行观摩比较,使其相信规模效益,从而,引导职业农民脱颖而出,促进土地规模化[2]。

3.3 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营主体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

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因素。规模经营想成为农业的主流模式,就一定要摆脱小家小户的经营模式,积极的开创新的生产方式,重点培养培育新时代农民;引进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号召知识分子投身于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经济上的补助[16]。

3.4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政府要积极鼓励农产品技术创新,创立品牌; 与此同时,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使龙头企业的产业化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完善福利制度分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17]。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力。鼓励龙头加工企业加强与农村合作组织或种养专业大户的合作,在农村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种养合同,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形式,带动地方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18]。

参考文献

[1]王琦.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2011(08):82-85.

[2]孙屹.新疆玛纳斯县农户农地流转对其规模化经营的影响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3]宋一武.关于磁石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16(03):64-65.

[4]李伟娜.中国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难点与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2.

[5]孙春燕.如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提高集约化水平[J].农业与技术,2012(06):156.

[6]李济广.农业较发达地区规模化经营的经验、问题及对策――以常州市为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32-35.

[7]窦娜.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问题浅谈[J]. 黑龙江纺织,2011(01):36-41.

[8]杨永强,王莉,曹治彦,路小芳,李国强. 加快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3(08):5-7.

[9]杨敏.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生产效率研究综述[J].农业与技术,2013(07):226

[10]郭熙保.“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J]. 社会科学研究,2013(03):14-19.

[11] 屈晓萌.伊川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

[12]杨锋,赵辉.浅析我国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本条件[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6):82-83.

[13]李存贵.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3(10):37-42.

[14]张燕娜. 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15]杨扬.福建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16]黄邦根,马迪.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5.

[17]苏智慧. 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

生产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 新型农机化 农机服务模式 农机服务组织

通化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全面深入实施阶段,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这一目标,农业机械是重要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同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机化同步发展,只有创建新型农机化,才能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才能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生产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做支撑。而当前制约通化县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因此,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优化新型农机装备结构。为此,在新农村规划制定上,要制定适合通化县县情要求的新型农机化发展规划,突出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农机装备发展,装备结构调整要着力优化大中型农业机械与小型农业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机械与其它各业机械比例,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在生产结构上,要从通化县农业生产实际出发,由抓农田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转变。在发展布局上,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区域优势,以特色农业机械带动常规农业机械发展,以优势农业机械服务于现代农业建设需要。

实践证明要确保新型农机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必须加快农机服务模式创新,扶持农机大户,建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1.建立和完善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机服务体系

要积极稳步推进基层农机服务体系改革,因地制宜建立和发展农机行业协会,把分散的农机经营户组织起来,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机经营户的组织程度,使农机经营户形成利益同盟,为农机经营户打造一个交流协作的服务平台。

2.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资金保障体系

要充分运用好国家的惠农政策,增加对农机化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突出加强对农机服务组织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技术项目的支持力度。要对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给予信贷优惠等支持及对各类农机作业实行燃油补贴等优惠政策。

3.建立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法制保障体系

要确立农机服务组织的法人地位,确保农机服务组织市场化、合法化,进一步规范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的执法行为,强化监督、管理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