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规划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规划分析范文1
[关键词]配电网规划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负荷预测 网络结构优化
O引言
配电系统的规划是供电企业规划活动中的基本环节,配电网的规划质量直接影响到配网的网络水平及投资效益,其对于降低网损、提高可靠性和保障电能质量的影响不亚于配电网的运行管理,因此说,配电网规划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电力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配电网规划是非常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因此实际规划中多数还是依靠人工及CAD制图工具完成,也有部分地区尝试在规划过程中的某些步骤采用软件完成,但依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众多可选方案及制约因素下,很难找到一个最优方案。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开发应用,为建立高效、实用的配网规划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另一方面,空间负荷预测方法由于其在预测负荷量的同时,也能预测出负荷的增长位置,使其越来越受到预测者的青睐。目前,已有不少基于GIS的电网规划软件包及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产生,这些理论研究对于计算机应用于配电网规划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本身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该系统的配网规划在实际中尚处于探索、研究及试点阶段。
1配电网规划的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及存在问题
配电网规划按照电压等级可以分为高、中、低压三类,其中的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在国内开展较晚,相对主网规划而言,配网规划尚待完整。
1.1配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无论以人工为主进行的配网规划还是以软件系统协助参与的配电网规划,其内容必然包括配网现状分析、负荷预算、技术原则的确定、建设改造规划方案确定、投资估算于经济评价几个方面,其细节及关键点如下:
(1)配电网现状分析
该过程主要通过收集配网的设备及运营数据,完成配网现状的分析。主要包括配电网整体营运指标计算及分析、配电网设备的数量及年限统计、配网电源的负载率情况、1OkV出线间隔的利用率情况、中压配网设备运行情况、中压配电网结构等内容。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得出配网的高电压布点是否合理、供电半径是否满足要求、负荷分布是否合理、设备的状况等结论,从而确定规划期的改造目标及方向。
(2)规划期的负荷预算
主要包括电量和最大负荷总量预测、负荷地理分布预测两个方面。前者用于衡量高压电源总量规划的合理性和初步测算规划期内需新建输变电设施的规模;后者确定城市各供电区域规划期内的负荷增长情况,是高压电源供电分区划定、线路布置和供电范围确定的依据,在实践中目前多采用空间负荷预测的思路完成。
(3)规划技术原则的确定
一般以上级确定的技术原则为基础,综合规划区实际情况,从配网的网架结构、架空及电缆线路的选型、变压器及开关设备选型、二次系统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确定技术细则。
(4)电网建设改造规划
这是目前配电网规划的重中之重,具体要进行高压变电站选址、定容量及供电区域划分,之后进行网架结构的规划和优化,然后提出分年度具体的建设和改造项目,最后进行相应地地理接线图的绘制。
1.2配电网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1)规划数据收集的困难
随着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配网设备数据越来越庞大,更新速度快,每次规划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整理相关资料。配电网规划主要涉及配网设备的装备及运行数据、规划区域的用电及负荷数据、规划区域的市政规划资料、规划区的国民经济类数据等,其中数据量最大的为配网设备的装备及运行数据。该部分数据的收集整理占用大量时间。
(2)空间负荷预测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配网规划负荷预测中总量预测的方法和技术经过多年的实践已较为成熟,而作为配网规划核心的空间负荷预测方法由于既要预测负荷的量还要预测负荷的增长位置,在城市用地类型变化频繁、配网负荷发展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其准确性受多种条件制约。
(3)配电网网络结构优化困难
网架规划的目的是根据规划期内的负荷水平及电源规划确定相应的最佳配网结构,同时满足经济性、可靠性要求。因此,配网规划是一个具有多目标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多阶段性的复杂系统优化问题,求解困难。
2基于GIS平台进行配网规划的优势
配电GI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配电网络的分布、属性及实时信息按其实际地理位置描述在地理背景上,形成的集查询、统计、运行、维护、分析、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应用软件系统。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网络分析的拓补功能来处理配电系统与空间有关的信息,不仅能够极大地方便规划数据的获取、处理,提高规划人员的效率,而且规划过程和结果也更加直观、更具交互性。以下是GIS平台上进行配电网规划的主要优势:
2.1配电网规划数据采集优势
面对越来越密集的电网、复杂的电力设备、时刻变化的负荷信息、不断变迁的道路和建筑,GIS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图形、地图、数据信息统一共享的平台。GIS数据库存储了用于进行系统各部分分析和显示的空间及属性数据,对于配网规划中所需的配电网、变电站及设备、用户等大量数据,如果结合地理环境,采用空间数据结构存储,可以使数据管理更加直观、有效,规划结果更具实际意义,从而大大减轻规划人员的工作量。
2.2配网规划运行情况分析优势
科学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大小。GIS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有关信息集成起来,从而为电力系统决策人员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决策依据。在规划地址及预测中涉及诸多关联因素,如资源、人口、经济发展、负荷情况、用户报装情况等,它们都与地理系统有关。将GIS作为实现配电网规划的数据分析、管理功能的工具,通过与其他系统,如SCADA、MIS、用电营业系统、配变监测仪等接口有效地组织数据信息,从而方便运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使规划更贴近实际。
2.3配网网络优化、自动布线优势
地理信息系统是配网规划优化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在GIS平台上采用人工智能的搜索算法以求解网架优化问题,由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变电站选址寻优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开障碍物;另一方面,利用GIS进行配电网规划可以实现配电网规划的可视化、自动化, 而且能直接得到网络规划方案的地理接线图,从而将网络优化与图形输出紧密结合。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在GIS规划平台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文献[1]结合地理信息的空间特性与人工智能两者的优点,详细论述了用于配网规划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和组合,为GIS平台下配网规划提出了研究方向。文献[2]以文献[1]为基础,讨论了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采用遗传算法寻找最优布线路径的数学模型及算法。文献[3]采用一种基于空间GIS的变长度符号编码策略来表示线路的结构,以最短路径法形成初始网架;并采用具有禁忌搜索思想的TS算法对初始网架进行优化。文献[4]、[5]、[6]分别运用空间GIS和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对城市中压配电网辐射型、多分段多联络、带开闭所接线模式下的自动布线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在实际城网中,一般是几种接线模式并存的网络结构,在复杂网络结构下的自动布线目前尚未见到解决的有效方式。
3空间负荷预测方法的研究成果
实践表明,空间负荷预测方法是众多预测方法中最适宜于配网规划的方法之一,但由于配网自动化尚未发展成熟,使配网的数据积累基础较差,从而制约了该方法的预测准确性,在这方面很多学者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改进。文献[7]将模糊推理方法用于空间负荷预测的小区用地适应性和优劣分析中,建立了能够充分体现专家决策的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城市土地开发和土地改造预测的基本原理,为预测中确定小区土地开发时间和使用性质提供了系统的方法。文献[8]对影响空间负荷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了详细分类,将空间负荷分解为基础分布和事件分布的叠加,并针对大事件出现时间和位置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多方案预测法,改进了用地最优分配模式,从而解决了城市改造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文献[9]通过神经网络参数训练使从专家获取的模糊规则库更符合每个地区的实际地理情况,得出的小区用地评分更加合理。
4基于GIs的配电网规划的实践应用建议
由第三部分介绍的情况来看,目前基于GIS平台的配网规划研究多集中于网架优化、自动布线方面,且在该方面也未能全面应付实际规划中的复杂情况,故研究成果也还未能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从GIS系统本身的实践情况来看,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开发的配网GIS系统由于资料量大、更新快等原因,暂时还没有非常成功的例子,要真正应用规划软件进行辅助规划,前提之一是有较为成熟的GIS系统,并能够保证GIS系统数据的及时更新及完整、正确,前提之二是在空间负荷预测及网架优化等开发出较为实用的算法及配套规划软件。
在目前形势下,应该以规划试点的模式对基于GIS平台的配网规划进行尝试,建议可以如下方式展开:
(1)软件的试点必须在开发有GIs系统,并且相对管理应用较为成熟的地区进行。同时规划软件必须能够很好地与GIS系统整合。
(2)由于现阶段还没成熟的基于GIS的规划软件,故建议采用试点的方式,供电部门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开发,根据应用情况不断进行软件的改进。
(3)进行软件开发试点的时候,配合相关工作岗位的设置试点及人员的规划理论等培训。
(4)目前中压配电网规划的难点在于准确的空间负荷预测及10kV线路的自动布线。在自动布线不成熟的时候,可以通过GIS平台给出一些布线的走向建议,提供人工布线的工具,重点则实现对规划布线方案的效果分析上。
(5)在基于GIS的规划软件未真正成熟之前,即使不能够利用其进行完整的规划,仍然可以利用规划软件中的成熟部分,辅助进行一部分的规划工作,然后随软件的升级及成熟,逐步加大软件的应用及在规划中的使用比例。
5结束语
本文从配网规划的应用需求出发,从规划平台和预测方法两个配网规划中的关键点切入,着重分析了利用GIS平台进行配网规划的迫切性及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将GIS平台引入实际规划过程的技术准备及应用策略。今后,以配网地理信息为数据基础和开发平台的配网规划方案,应该成为配网规划的方向和主流,而空间负荷预测方法也因其实用性而成为配电网负荷预测的核心方法,这两大主题的成果实践是理论研究人员与规划实践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
6参考文献
[1]吴奇石,邱家驹,配网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电
力系统自动化,1998,10(3):15-22,
[2] 吴奇石,邱家驹,基于GIS的配电网规划人工智能方法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22(11):21-23,
[3] 王成一,王赛一,基于空间GIS和Tabu搜索技术的城市中
压配电网络规划,电网技术,2004,28(14):68-73,
[4] 王成一,王赛一,基于空间GIS的城市中压配电网络智
能规划(一)辐射接线模式的自动布局,电力系统自动
化,2004,28(5):45-50,
[5] 王成一,王赛一,基于空间GIS的城市中压配电网络智能
规划(三)带开闭所接线模式的自动布局,电力系统自动
化,2004,28(6):55-59,
[6] 王成一,王赛一,基于空间GIS的城市中压配电网络智能规
划(三)带开闭所接线模式的自动布局,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4,28(7):58-61,
[7] 余贻鑫,张崇见等,空间电力负荷预测小区用地分析(一)
模糊推理新方法和小区用地分析原理,电力系统自动
化,2001,25(6):23-26,
[8] 王天华,王平洋等,空间负荷预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
方法,电网技术,2001,25(1):22-25,
网络规划分析范文2
LTE无线网络规划为了实现覆盖、容量、服务质量、设备利用率和经济性之间的平衡,需要经过网络测试阶段、试商用阶段和商用阶段三个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流程:网络规划数据准备、无线网络建模、站址选择、参数规划、系统仿真等。
二、LTE网络规划步骤
在LTE系统中,空中接口采用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输入多输出(MIMO)、高级编码调制方式(AMC)、混合自动重传(HARQ)等先进的无线链路技术,并通过动态调度、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ICIC)、功率控制等无线资源管理算法提高空口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灵活性。就LTE的网络设计来说,上述无线技术虽然提高了网络性能,但是同时也增大了系统分析的复杂程度。要实现高效、可靠的LTE网络覆盖规划方案,需要通过系统化的理论、仿真、测试等过程对系统的技术特征做全面的研究和分析。LTE网络与2G、3G网络相比,在影响网络覆盖性能的核心因素方面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所以传统的覆盖规划及链路预算思路和方案是无法满足LTE实际建网的需求的。LTE网络规划主要的步骤如下:
1)需求分析。为了给网络规划提供规划依据,首先要根据运营商的要求,通过充分了解规划区的地物、地貌,并研究话务量的分布,对规划区的覆盖区域划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用户密度分布方案进行确定,然后要对业务区域划分方案、容量目标、质量目标进行确定。
2)传播模型测试和矫正。无线传播模型可以帮助设计者了解预选的站址在实际环境下的传播效果,通过仿真软件可以预测出所规划的系统的各种性能指标,方便设计者进行矫正。这个步骤是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重要步骤。与2G/3G相比,此步骤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3)规模估算。规模估计要给出的是预测的基站数量和配置。通常需要从覆盖和容量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第一步是通过结合无线链路预算和传播模型,得到每种待规划业务的覆盖半径,再由待覆盖面积计算所需的站点数目;第二步是根据语音和数据业务的等效处理模型,同时结合各自的业务模型,将各种业务折合成某种虚拟的等效业务,从而得出为满足目标容量所需的站点数目。其中,覆盖规划和容量规划是网络估算过程中的关键。LTE容量规划因为受影响的因素太多了,所以不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传统的Cambell、Erlang方法变得不再适用。通过仿真和实测经验,可以得到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吞吐量,在进行实际规划时,再根据规划地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查表确定LTE的容量。
4)网络仿真。对于规划结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和分析,评估预规划阶段的基站数目和相应配置的无线性能,对此可以通过网络规划仿真工具来实现。仿真工具可以有效的模拟现实网络的性能,对规模估计结果进行验证,并通过调整实现规划优化,同时仿真报告对后期的网络建设和优化可以起到指导作用。
5)站点勘测。进行仿真模拟后,就需要对规划的站址进行现场勘测,在工具设计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无线环境选择合适的建筑物作为最终的实施站址,以满足实际的覆盖需求。选站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调整的过程,选站过程获得的结果可以重新返回仿真工具,进行预测调整,直到最终选择到满足要求的站点。
6)频率规划。LTE的主要工作频段是2300~2400MHz,2570~2620MHz。3GPP规范定义了6种信道带宽:1.4MHz、3MHz、5MHz、10MHz、15MHz、20MHz。根据不同的覆盖目标和需求,可采用异频组网和同频组网的方式。其中,异频组网的频率规划方式适用于频率资源丰富或频带不连续的情况,该方式系统干扰较小、调度算法复杂度低、实现简单、建网速度快、覆盖能力强。总的来说,LTE的网络规划流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覆盖和容量设计、站点选择、规划仿真、报告撰写五大部分。其中,覆盖和容量设计是整个规划流程的核心环节。
三、LTE无线性能分析
3.1LTE无线性能指标
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网络性能主要是用容量、性能和覆盖三个指标来描述的,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LTE系统来说,其核心要素是吞吐量。这是因为可以用吞吐量的不同值来描述容量、性能和覆盖。所以,对于LTE网络性能的优化,需要通过无线环境优化、参数优化、信令分析等手段围绕吞吐量来实现。第一,小区吞吐量。在LTE系统中,不同的业务类型的带宽需求差异较大,就算是统一业务类型,因为无线环境和QoS要求不同,吞吐量也会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和直观的描述信道容量,选用小区内业务总体吞吐量比较合理。影响小区容量的因素包括有宽带、邻区负荷、MIMO模式、站间距及调度方式等。第二,单用户下行峰值吞吐量。在理想条件下,单用户所能达到的最大数据速率为系统峰值吞吐量。影响峰值吞吐量的因素包括有小区信道参数配置、系统负荷、终端级别和MIMO模式等。对于FDD系统而言,可以采用开销分析法来计算物理层吞吐量,不过这种计算方法由于缺少对无线环境的考虑,所以精确度不够。采用MCS和PRS信息来计算峰值吞吐量,同时还要考虑终端特性,这是因为如果终端不能支持最大TBS,那么上下行峰值吞吐量会受到限制。另外,上下行方向上选择TBS和PRB时,还要考虑有效码率的限制。只有综合考虑对于峰值吞吐量的计算才会更精确和合理。第三,边缘吞吐量。3GPP规定,小区边缘吞吐量定义为用户吞吐量累计分布5%所对应的值,LTE的设计目标是保证上/下行边缘吞吐量能够为R6HSPA的2-3倍。小区边缘频谱效率是吞吐量最低的5%用户的吞吐量总和与系统带宽之间的比值。调度机制和QoS机制影响小区边缘频谱效率的改善程度,如果小区边缘用户的优先级越高,那么他们获得的吞吐量也就越高,同时小区边缘频谱效率的改善程度也就越高。
3.2LTE无线性能指标影响因素
3.2.1容量(小区吞吐量)影响因素
对于数据业务来说,用来衡量小区容量的指标是小区服务用户数以及总体吞吐量。在实际情况中,收到负荷和干扰的影响,小区的容量会远小于理论峰值吞吐量。影响小区容量和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小区中的激活用户数、邻区上下行话务、不同PRB上的外部干扰、支持GBR业务的用户数、处理器能力、每个TTI中上下行调度的UE数目、每个UE包括路径消耗、SINR、RSRP和RSRQ的无线路径状况,以及下行PDCCH使用的符号数和上行PDCCH分配的PRB数目等。3.2.2性能(峰值吞吐量)影响因素LTE系统中,影响单用户峰值吞吐量的因素包括有:系统带宽,LTE支持1.4MHz到20MHz之间的多种频带宽度,带宽越大,峰值吞吐量也就越高;控制信道开销,LTE系统存在多种类型的控制信道,不同信道开销会影响TBS和MCS,从而影响到峰值吞吐量;无线环境,不同的SINR条件下,用户获得的MCS也不同,每个符号代表的比特数和对应的传输块大小也有所区别,从而会对系统容量造成较大影响;MIMO模式,分集、复用、波束赋形等MIMO模式可以提升系统容量或可靠性,所以不能用来分析和研究LTE峰值吞吐量,这是应该采用双流MIMO模式(即TM3)。
3.2.3覆盖(边缘吞吐量)影响因素
网络规划分析范文3
关键词:宽带;IP城域网;承载网;接入网;网络规划;性能测试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04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23
我国网络IP业务发展迅猛,在宽带城域网建设上逐渐凸显出了一些局限性,随着网络增值业务的出现,对宽带IP城域承载网和接入网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以上,本文以S市为例,分析了宽带IP城域承载网及其接入网规划和性能。
1 S市有线城域网现状
S市有线城域网有单行分组环网和MSTP/SDH网络,承载有线电视传送业务、专网专线数据业务、互联网业务和固定接入业务。对S市IP城域网进行调查,发现IP骨干网存在流量不饱和情况,其路由器相关设备性能良好,Qos能力优良,扩展性较强。
出于成本角度考虑,采用IP城域网公用骨干网设备的叠加模式来进行其承载网规划建设和接入网规划
建设。
2 宽带IP城域承载网规划
通过MPLS/IP网络承载无线网络建设,利用McWiLL系统进行广电IP城域承载网的无线接入,保证无线业务的高质量、可管理性和安全可靠。以扁平化组网为原则,实现分层组网,下面来具体分析宽带IP城域承载网规划:
2.1 IP承载网无线接入层规划
由基站及用户终端等组成IP承载网无线接入层,其中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是用户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有着移动性的特点,能够实现漫游功能和切换功能。McWiLL系统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可以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提供不同的终端设备。在ISO网络模型第二层设置基站,能够透明转发上层的分组,其与接入层交换机相互连接,主要由以太网802.1Q中继链路实现连接功能。在基站之间建立隧道,保证三层IP可达基站之间,实现漫游功能和切换功能。将路由区域机制引入到McWiLL系统中,以此来降低基站之间建立隧道的数量。
2.2 IP承载网接入汇聚层规划
BRAS设备、汇聚交换机、汇聚路由器以及接入交换机是IP承载网接入汇聚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交换机的主要功能是对VLAN进行分流,划分不同的VLAN,不同的业务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以动漫游类业务来说,通过二层网络将其送至BRAS中,进行业务用户的认证,对于HEV业务来说,利用SAbisl接口和无线基站将其送至SAG语音网关中,对于专网专线用户来说,利用IP/MPLSVPN网络来将其与专网系统连接,或将其与互联网出口连接。
对于用户来说,在进行互联网业务接入的过程中,以BRAS系统为基础,需要进行认证、授权以及计费等一系列的流程和操作,利用RADIUS协议实现BRAS系统与后台AAA服务器的交互,完成上述流程之后,将IP地址分配给用户。对于需要三层VPN业务的专网用户来说,BRAD系统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将用户归为不同的VRF中,实现三层VPN业务的提供,进而实现接入汇聚层的业务分流。
2.3 IP承载网核心层规划
对S市现有宽带城域网核心层业务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其资源传输情况,决定采用互联方式进行组网,主要分为全互联方式组网和半互联方式组网两种。
对于全互联方式组网来说,对核心节点进行全连接,丰富了传输资源,节点处于中心区域,有着较好的辐射效应。
对于半互联方式来说,以业务量和资源传输情况为基础,采用不全连接方式连接节点,其核心节点能够实现多个设备的部署,两个节点之间存在较大流量,实现一跳可达,两个节点之间存在较小流量时则可以实现多跳可达。
利用MPLS/IP网络来承载互联网业务用户和专网业务用户,对于专网手持终端用户来说,首先需要计入BRAS系统,之后以MPLS/IP网络为基础来将其接入到专网中。不直接将大量CPE个人散户业务接入到IP骨干网中,通过IP骨干网与接入汇聚层的衔接来实现接入和承载,采用统一的MPLS VPN技术,以此来保证业务隔离能力以及QoS保障能力。
2.4 IP承载网业务层
IP承载网业务层主要由各种无线宽带业务服务器组成,例如流媒体服务器、AAA认证服务器等,在现有的IDC机房中进行以上服务器设备的部署,不同服务器划分到不同区域层面,以AAA服务器和视频服务器为例,AAA认证服务器属于互联网业务服务器范畴,应将其划分到公网路由层面,而视频服务器属于应用服务器的范畴,应当将其划分到MPLS VPN中。
3 宽带IP城域接入网规划关键点
3.1 安全策略
如果单台OLT单方向流量相对较小,则采用N×2条GE,单挂一台设备,即汇聚交换机的不同板卡之上,这对城域网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保证汇聚交换机配置两块以上的接口板卡,同时要进行链路捆绑;如果单台OLT单方向流量较大,则需要采用N×2条GE,双挂至汇聚交换机和BRAS两种不同设备,也可以采用10GE进行双挂,以此来实现保护作用。
3.2 链路保护
如果单台OLT需要对接多个边缘网关设备,此时单台OLT的每一个方向的流量都比较小,这就大大降低了链路的利用率。此外,如果采用裸纤进行承载,必然会较大的消耗光缆资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利用OTN进行承载,以此来实现对链路的保护。
3.3 带宽类型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其单台OLT覆盖宽带用户数量不同,则OLT单方向流量也会不同,如果覆盖超过5000个宽带用户,此时单台OLT单方向流量将会超过6Gbps,为了有效节省电信运营商的光缆资源,可以采用10GE链路上行。对S市原多GE链路进行改造,将其扩充为万兆GE链路则能够实现光缆资源的释放,大概能够释放光缆资源60%。这对IP城域网业务控制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与投资相结合,对与其匹配的10GE端口进行预留,保证能够与OLT10GE链路进行对接,此外,需要以OLT直挂业务控制层为基础,根据其规模弱化特点进行交换机的汇聚。
3.4 接入网络与OTN协同
对于汇聚层OTN覆盖的节点来说,如果将PTN二层汇聚设备或IPRAN B类设备部署在这些节点上,则需要利用OTN承载IPRAN/PTN上联。如果汇聚设备节点没有OTN资源,考虑到IPRAN/PTN链路较少,则应当采用裸纤进行承载,不需要建设OTN来部署IPRAN/PTN。
4 性能分析
以S市无线网络规划为例,对无线接入部分进行性能仿真,测试单基站覆盖能力和容量。
4.1 基站覆盖容量分析
将建筑物之间距离设置为20m,以PlanetEV为主要工具,对S市规划区域内的站点修正模型进行性能仿真,得出覆盖预测效果图。其覆盖预测接收电平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S市规划区域大部分地区之内,其覆盖点评能够达到-85dnm以上,站点能够连续覆盖S市室外部分,对于市中心城区密集区域来说,其室内部分出现电平较差的情况。
通过实际覆盖测试,在无线环境下,S市站点覆盖半径能够达到3.5km,最远可以达到4.2km,在测试路线的过程中可以得出,室外CPE接收功率基本上在-90dbm以上将理论推算值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符合度良好,实测结果的覆盖距离稍远一些,但在可控范围之内。
总的来说,仿真测试环境与实际无线环境之间不可避免的有着一定差异性,仿真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有着微小差异,但CRC预测模型基本能够真实反映实际情况。通过仿真分析可知,基站覆盖容量相对较好,一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实际无线环境与地图信息描述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也是这些地区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
4.2 容量能力分析
选择S市4号基站作为单基站容量测试站点,基站采用定向天线,测试点与站点之间的距离为700m左右,中间相对开阔,少有建筑遮挡。对于McWiLL系统来说,其频率利用率会受到调制方式的影响,因此所提供的系统容量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当采用16QAM进行调制的时候,单基站使用1兆赫兹频宽的时候,其上下行速率的理论值为1Mbps。
对系统容量进行实测分析,采用16QAM调制方式,如果只开一个载波组,在这个载波组配置所有公共控制信道,去除此部分信道开销,测得其下行速率的最大值为998.9kbit/s,测得其下行平均速率为959.6kbit/s。从测试结果可知,采用1部CPE和5部W160手持终端进行并行测试,对于CPE来说,测得其下行平均速率为618.8kbit/s,对于W160手持终端来说,采用高效语音的基础上,其带宽占用为320kbit/s。
对两个CPE进行测试,在初始阶段,两个CPE用户等级相会相互争抢带宽资源,下行速率稳定,经过一段时间,争抢达到平衡,两个CPE下行速率稳定,一个在530kbit/s左右,一个在330kbit/s左右。
通过以上测试表明,McWiLL基站高度适中的时候基站覆盖半径在3km以上,能够良好的覆盖室外路面,在基站覆盖范围之内,有90%左右的是外路面区域信号达到了-90dbm以上。采用QAM16调制方式,如果只开一个载波组,下行的最大速率能够达到1Mbit/s,推算出单基站吞吐率和上下行吞吐率分别为10Mbit/s和5Mbit/s,能够提供语音业务和相关数据传输业务。
通过以上性能测试可知,S市宽带IP城域承载网及其接入网络规划方案性能良好,有着实际可行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各种网络增值业务的出现,在宽带IP城域承载网和接入网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把握运营商和城市需求,合理规划承载网,注重接入网规划协同,以此来保证良好的性能。
参考文献
网络规划分析范文4
【关键词】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
0.引言
现今社会,对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紧密,城市的经济指数在翻倍上升。在综合因素的推动下,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就需要城市交通规划部门能够积极规划建设城市的交通,另一方面还是快速提高经济。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现状及发展
1.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现状分析
在现代化高科技的推动下,城市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交通工具,为城市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便捷和高效,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当今,在一些大城市中,轨道交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在快速的拓展进程中。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的轨道交通已经逐渐从单线运营过渡到网络化运营阶段。截至2010年6月,北京已建成9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交通路网客运量持续上涨,1月到6月日均客运量在480万人次左右,同比前一年增长30%;上海作为中国一线城市,与北京的发展相协调,一同快速增长中。
1.2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
目前,一些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都会采取“分线管理”的模式,就是将各条路线分别委托相应地现代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管理负责,互不影响,互不干涉。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线管理,为轨道交通的管理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管理模式,能够减轻各个管理公司的工作量和压力,提出更好的管理理念,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献上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以上海为例,5条线路总共有150列/900节车辆在投入使用中,假如1条线路设置1个维修厂,1个车辆段设置1个大维修厂的维修管理模式,那么上海就需要大量的维修厂来确保车辆的正常使用状况,因此,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模式:专业保障、分线设点、委外维修与自主维修相结合、核心技术自主维修。
2.网络化行车组织特征
2.1行车指挥调整难度加大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轨道交通越来越发达,相反,也会越来越拥堵,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比如列车延误等故障现象;还有就是会受到线路条件的影响,调整运营的弹性度低。在城市的一些主干道路,有大量的列车需要通行,使得道路的通行能力降低,几乎达到极限状态,在此情况下,若发生交通事故,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很难对此路段的行车进行有效的调整,这就需要采用合理的运营方式,例如:上海轨道交通4、5号线在宝山路站、虹桥路站采用简易接轨方式。
2.2运行计划编制要求提高
随着复杂运行交路的投入运营,就需要管理人员编制出与之相匹配的严密运行计划,才能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处于正常运营的趋势中。运行交路越复杂的路线,运行的计划就越严密,工作日就随之越多。工作日有许多种,可以分为一般工作日、特殊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等,以便迎合在各种不同的时间段的不同的客流量分布。最好的运行计划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的需求。
运行计划也会随着路线功能定位的不同而发生相应地改变,以便能够更好的满足在此功能定位下的客流出行的需求。并且,对各线路间的服务时间的衔接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最好是能够覆盖各时间段的客流出行的需求。
2.3运行交路形式日益复杂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会受到诸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主要包括客流特征、客运能力、路线条件等。在一些大城市中,轨道交通日益发展,遍布城市的而每个角落,使得运行交路错综复杂,大小交路、共线运行的运行交路形式,在我国的个别大城市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成果,这就意味着在中小城市中也会相继地尝试。以上海3、4号轨道交通路线为例,成功实现了大小交路、环线交路共线运行。在此实例中,3号线的大小交路比例为1:2,4号线的上行与下行行车的间隔时间等,分别为11min和5.5min,就形成了交错的交通路线,相互不会受到牵连和影响。
3.网络化客运组织特征
3.1换乘枢纽站地位突出
在科技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也在大幅度的扩展中,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中,换乘枢纽站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是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的神经中枢,也就表明中其管理难度也会相应地加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增加换乘客流量。所谓的换乘站,就是高峰时期客流断面下降的拐点。在一些大城市中,早上7点到8点之间为早高峰时段,随之客流量就会明显下降,甚至下降50%以上,大量的乘客都通过换乘枢纽换乘其他的交通路线到达目的地。
②加大管理难度。早期,就有相应地政策出现,为了更好的维护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的运营,对一些枢纽站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具体包括设备管理、行政管理、客运流通、行车组织等方面。
③对于一些非常规运营的情况,枢纽站就显得格外重要,是一切线路管理的重点。一旦发生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就需要通过枢纽站来传播重要信息,比如故障节点,可以通过枢纽站波及到其他的相关线路。
3.2售检票自动化程度高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不断加大,使得更多的车站时刻表同时出现在同一网络表中,就会显得更加复杂,也为车站售票窗口的工作人员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为改变此现象,就需要提升售检票的自动化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开通自动化服务,还可以压缩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为旅客节省了排长队的时间,实现了双赢。从自动化售检票程序中发现,单程票的自动化售票所占比例为最高,并还在逐步上升趋势中。比如:广州单程票从2007年以人工售出(BOM)为主占了80%,发展到现在的以自动售出(TVM)为主占了75%,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在有些城市甚至超过了90%,基本实现全自动化售票。
3.3信息服务是客运服务核心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信息服务成为了客运服务的核心。随着各方面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正在朝着数字化方向快速发展中,将原有的静态信息服务调整为现在的动态信息服务,以便提升信息服务的信息量大小,更方便使用者对系统进行更新操作,更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信息服务的宗旨。除此之外,将原有的片段的信息服务连结为一体服务,形成一个网络服务体系,方便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和信息传输。
4.网络化人力资源储备特征
4.1人力资源培训任务困难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人员的培训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具有培训时间短、工作需求量大、专业要求较高等特征,迫使公司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都很苛刻,培训手段高明,教育质量良好。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新进来的员工,专业知识比较匮乏、社会经验不足,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来各方面的调整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司员工。
4.2特殊工种人才稀缺
在城市交通网络化正常运营期间,一些专业人员的恪尽职守显得非常重要。一旦发生城市交通轨道事故,就急需要一些特殊工种的专业人才的抢修和维护,比如触网工、电工、信号技术人员等,基本上只能满足需求的50%左右,在大城市的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特殊工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应聘人员却显得相当少,使得市场上特殊工种人才的大量短缺,一时间难以满足城市的需求。
5.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现状的分析,现实行的管理制度的了解,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行车组织特征、客运组织特征、人力资源储备特征等的深入分析,让我们更好的熟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程序和服务流程,亲身体验城市轨道交通给我们带来的莫大积极影响,从此中我们应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更好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想法,为城市的建设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如路,李素莹,陈光华等.轨道交通运营客流分析[J].地下工程与隧道,2010.
网络规划分析范文5
【关键词】医院信息网络;计算机病毒;网络安全;防火墙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HIS)在医院的管理运行中,我院现有网络已覆盖了各业务科室,网络中运行了HIS、PACS、LIS、医保等系统,计算机应用遍布全院各个科室,并且在各系统之间实现了无缝链接,已经成为医院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如果医院的网络系统一旦崩溃,将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不仅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将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保障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管理和保护好系统数据是医院信息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影响医院信息网络安全的因素
对医疗行业提供的网络安全技术解决方案中,仍以防火墙防病毒为主流选择,忽视其他网络管理系统的网络管理功能。随着医院网络整体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安全环境的日益恶化,大规模DOS侵入、蠕虫病毒、垃圾邮件等的大量泛滥,这些安全技术手段逐渐暴漏出某些“先天不足”的问题,引发重要数据的丢失、破坏,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不仅严重影响到医院网络的正常运行,还直接威胁到患者的隐私和生命安全[1]。目前,影响威胁国内医院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有3个方面:
1.1 没有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没有行政和技术上的有效安全管理,网络设计缺陷威胁网络安全,比如过于单方面依赖防火墙;没有实行强制性的安全监督、审查、验收机制,特别是没有第三方介入的监督、审查、验收机制;
1.2 杀毒软件、系统补丁更新不及时,大部分医院都为业务主机安装了杀毒软件,但由于主机数量较多,维护量大,网管人员无法确保所有主机的病毒库为最新版本。操作系统补丁的更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样必然无法防御新的病毒或系统漏洞所带来的安全威胁。
1.3 操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缺乏防范意识,没有重视和执行对用户的安全知识的宣传、培训、考核,没有规定和实行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员配备和持证上岗制度。信息管理部门对网络安全的现状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安全知识。
2.医院网络安全建设
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是一项大型工程,其设计是否合理对医院网络的未来发展和产生的效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目前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实施方案,遵循“总体规划、逐步投入、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进行项目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
2.1 总体设计原则
以注重实用和成效为原则,能满足各种应用需求,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同时应使整个网络高速可靠,能支持不同的网络协议,能提供不同类型的网络接口和互联手段。在医院软件管理系统网络内,各项业务在一个物理网络内,对各个系统和应用之间应充分隔离,有选择地互访控制。充分考虑备用线路和备用服务功能,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同时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在系统总体设计上注意系统的易维护性,降低维护难度和维护成本。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网络系统要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充性。
2.2 综合布线物理措施
在网络的设计与建设中,要首先考虑医院建筑物地理位置特点,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地建设符合标准的布线系统,必须优先考虑保护人和网络设备不受电、火灾和雷击的侵害。接入交换机端采用超五类屏蔽双绞线,线路之间避免交叉缠绕,考虑布线系统与照明电线、动力电线、通信线路、暖气管道及冷热空气管道之间的距离,并与强电保持30cm以上距离,以减少相互干扰,新增网点距离交换机尽可能短,以减少信号衰减。
3.网络安全维护措施
网络安全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网络安全由安全的操作系统、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一个单独的组件无法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
3.1 网管系统
成熟全面的网络离不开一个有效的网管系统,包括设备管理、端口管理、VLAN的灵活划分及管理。因此,需要利用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实现对多级网络的管理,能提供图形化的操作界面、可浏览设备的配置信息,支持接口使用率实时流量显示。通过网管工作站监测整个网络的运行状况,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动态配置网络负载,迅速确定网络故障位置,不但要对单个交换机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对多个交换机设备组成的堆叠进行管理[3]。
3.2 采用防火墙技术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目前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成熟的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措施。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控制入、出一个网络的权限,并迫使所有的连接都经过这样的检查,防止一个需要保护的网络遭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安装防火墙的位置一般是在医院内部网络与外部因特网的接口处及医院与外单位网络连接的接口处,以阻挡来自外部网络的入侵。
3.3 安装正版杀毒软件
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确保定期升级,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中,若有一台计算机感染了病毒,就可能通过网络感染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一旦多台计算机感染了恶性病毒,将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数据和可执行程序被破坏,甚至网络瘫痪等后果,我院采用卡巴斯基网络版杀毒软件,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分别安装相应版本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和杀毒引擎,在服务器上编写网络登陆脚本,实现客户端病毒库和杀毒软件引擎的自动派送安装。
3.4 网络访问控制的安全措施
医院网络用户的特点是分散处理、高度共享,用户涉及系统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医务管理人员等诸多使用者。用户帐号的合法性主要是确认用户身份的合法,并且可以将用户帐号灵活地与IP、MAC、VLAN、交换机的物理接口、IP、MAC等信息绑定。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防止了非法用户侵入网络,确保网络运行安全。
3.5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要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经常强调网络安全关系到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行,要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要督促各操作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和操作规范。要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让全体职工自觉地参与到安全保护中来,要督促各操作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和操作规范,认真执行安全策略,减少安全漏洞,信息化安全才有保障。
4.结束语
随着医院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发展,它渐渐成为一个医院关键的、不可缺少的资源。为保障医院网络信息的安全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从各种方面看待医院网络的安全。我们必须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手段管理网络、诊断问题、防患于未然,只有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做好数据备份机制,加强安全意识,才能保证医院信息系统的稳定、高效及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把握住医院网络安全的大门,以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管丽莹等.医院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J].现代医院,2006,5.
[2]张会芹.医院网络的安全维护措施[J].中国医院统计,2006,10(2):191—192.
网络规划分析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 网络规划 用户价值 用户感知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5.10.004 中图分类号:TN92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5)10-0022-06
引用格式:李梅,杜翠凤,沈文明.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方法[J]. 移动通信, 2015,39(10): 22-27.
1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增长,移动通信网络的各类相关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借助大数据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基于用户价值和用户感知规划设计网络,成为运营商提升网络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规划需要借助海量的测试,分析总结网络存在的问题,再基于对市场和业务的经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该过程中,测试结果的普遍性和业务预测的准确性制约了规划方案的合理性,高昂的测试成本和冗长的测试工期影响了规划效率。
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方法,通过大数据工具分析海量数据,实现用户业务趋势预测、用户价值挖掘、用户感知评估分析,进而能够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具体业务场景展开通信网络规划。同时,该方法能够综合分析CQT(Call Quality Test,呼叫质量拨打测试)、DT(Drive Test,路测)等多种前端测试数据和信令数据、位置数据、用户业务信息等大量后台数据,克服单一数据分析的局限,不仅能够大规模降低测试成本、缩短方案制定时间,而且还提高了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2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移动通信网络规划
体系
如图1所示,本文提出的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体系可分为数据层、管理层、业务层和展示层,各层均与大数据密切相关。
2.1 大数据数据层
该层采用HDFS数据库和Hbase数据库管理通信网络相关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数据主要来自于网管侧和计费侧,包括:核心网管数据、详单数据、网优平台数据、投诉数据、用户信息表等,这些数据经过预处理、算法处理后,按照标准数据格式存放在Hbase里面。
2.2 大数据管理层
该层基于Hadoop管理平台建立特定的数据预处理脚本和算法模型,实现对用户价值和用户感知数据的分析管理。
数据的预处理主要包括确实数据处理以及噪音数据处理。为分析用户价值和用户感知,本系统用到的大数据分析算法模型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和聚类阈值法。
2.3 大数据业务层
该层是对用户价值和用户感知业务实施梳理与管理,对影响用户价值和感知业务的各维度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关联关系。例如:用户价值与收入、终端、业务、套餐的各维度关联关系的梳理;用户感知与回落之间的关系梳理等。
2.4 大数据展示层
该层是以图表进行展示数据分析结果,辅助开展通信规划,重点是对用户价值与感知进行地理化展现、相关图表的输出。
3 用户价值与感知评价分析方法构建
3.1 用户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通信领域中的用户价值评估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问题,需要针对相关的业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考虑用户的收入特征、层次结构、业务特征相互联系。
(1)建立用户价值评价体系结构模型――AHP分析法
采用AHP法评价用户价值时,首先是把用户价值进行梳理,建立出以业务为基础的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将用户价值分解成收入、套餐、业务和终端4部分。具体如图2所示:
用户价值评价模型的层次一般分为:
最高层:用户价值。
中间层:用户潜力和消费能力。
最底层:用户潜力包括用户的套餐指标与终端指标;消费能力包括用户的收入指标与业务指标。
基于以上的维度进行评分,可将评分落到各基站扇区,根据评分做出扇区化的图层,并将网络的价值扇区进行地理化呈现。
(2)确定用户价值评价模型各指标权重
以AHP法确定用户价值评价模型各指标的权重分为以下两步:
首先,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目标层是用户价值,该层是建立评价模型的目的和追求的最终结果。一级指标层为{用户潜力,消费能力};二级指标层包括套餐、终端、收入、业务等。
其次,要建立判断矩阵。根据模型同一层级的相关指标体系指标可构造判断矩阵,将同一层次的指标元素按照其上层指标元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判断相对重要程度。一般都会邀请通信专业人士和资深人员组成专家小组,依据他们的通信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进行评估,构造判断矩阵。
(3)综合权重计算用户价值
针对移动通信系统,服从一定社会(地理和逻辑)分布的具有不同消费能力、行为和移动特征的客户群体,在通信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运营价值的业务活动区域叫做价值区域。
价值区域可以采用收入、终端、用户、业务(数据和语音)“四维度”,基于各自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将评分落到各基站扇区,再根据评分做出扇区化的图层,就可以将网络的价值扇区进行地理化呈现。
根据AHP法得出的权重以及各维度的评分标准,可以算出各小区的综合评分;再根据综合评分,可定义TOP30%为高价值扇区,TOP30%~TOP50%为中价值扇区,TOP50%~TOP80%为一般价值扇区,TOP80%以上为低价值扇区;最后,根据高低价值区域的评定,可以将网络的价值扇区进行地理化呈现。
该价值分析结果在规划中可进一步拓展到区域层面、微网格层面,从而实现网络建设目标精准定位,以更好地指导网络资源投放。
3.2 用户感知分析方法
(1)建立用户感知评价体系结构模型
如图3所示,与用户价值评价体系结构模型建立的方法相似,仍采用AHP分析法,用户感知评价模型可分为:
最高层:用户感知。
中间层:网络覆盖和网络质量。
最底层:网络覆盖主要为MR(Measurement Report,测量报告)覆盖指标;网络质量包括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用户速率与3G回落指标。
(2)确定用户感知评价模型各指标权重
与用户价值评价模型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相似。
首先,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如图3所示,目标层是用户感知,该层是建立用户感知评价模型的目的和追求的最终结果。一级指标层为{网络覆盖,网络质量};二级指标层包括MR覆盖指标、HSDPA用户速率、3G回落指标等。
其次,建立判断矩阵。由专家根据经验确定权重。
(3)综合权重计算用户感知
用户感知可以采用MR覆盖指标、HSDPA用户速率、3G回落指标“三维度”,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再将评分结果落到各基站扇区,做出扇区化图层实现网络感知的地理化呈现。
3.3 价值与感知联合评估
为了更好地指导网络规划建设,可将用户价值分析方法和用户感知分析方法联合起来,建立4×3的价值与感知联合评估矩阵,针对不同矩阵中的网格分别制定对应的资源投放策略。
价值与感知联合评估矩阵中,不同网格的资源投放策略建议如表1所示(红色、绿色区域为重点投资区域)。
4 应用案例
在某运营商本地网的无线网络规划中,运用上述的分析方法对2014年6月的7 000万条语音原始详单、5亿条数据原始详单、238万条用户原始信息详单进行了大数据分析。
4.1 价值区域分析
(1)终端分布分析
网上现有用户约110万户,其中支持3G业务的终端56万户,占比50.7%,仅支持2G业务的终端54万户,占比49.3%;约一半用户终端不支持3G业务,3G终端使用者中有一半终端使用的是2G套餐。
(2)业务分布分析
现网用户的业务分布统计情况是:语音业务63%承载在2G网络上,37%承载在3G网络上;数据流量2G承载24%,3G承载76%。考虑到3G网络的业务体验更好,且网络资源更为丰富,应通过各种措施加快业务的迁移,促进2G/3G网络的融合发展。
(3)套餐分布分析
现有用户的套餐数据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统计分布可知,低端用户贡献了61%的收入,但占用了73%的流量资源和65%的语音资源。低端用户单位收入消耗的网络资源更高,说明高流量不一定带来高收入;市场营销策略是影响用户规模、用户行为以及网络资源使用的主要因素,为此,建议规划与市场应紧密结合,以计划为先、网络先行,市场与建设互相配合、逐步推进。
(4)用户收入分布分析
从用户收入角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统计分析可知,使用2G套餐2G终端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值低于2G套餐3G终端,3G套餐2G终端ARPU值低于3G套餐3G终端,3G套餐ARPU值整体高于2G套餐,3G终端ARPU值整体高于2G终端。
从以上“收入、套餐、终端、业务”四维度进行扇区化统计,各扇区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统计分布可知,高价值小区数占比为30%,收入占比达到72%;中价值小区数占比为20%,收入占比达到16%;高/中价值全网小区数占比为50%,收入占比达到88%,高价值小区各维度占比均接近70%,各维度评估合理。
4.2 用户感知分析
(1)用户速率分析
网络单用户下载速率统计分布如图6所示:
从图6统计分布可知,全网速率大于1Mbps的扇区占比为90.3%,需重点关注低于1Mbps区域的速率改善。
(2)3G用户回落分析
3G用户回落指标统计分布如图7所示:
从图7统计分布可知,全网回落评估指标差的扇区占比为23.2%,需重点关注回落评估指标差的扇区的深度覆盖问题。
(3)用户感知MR覆盖分析
对MR数据中扇区级的RSCP(Received Signal Code Power,接收信号码功率)进行统计,其分布如图8所示:
从图8统计分布可知,全网MR覆盖指标差的扇区占比为20.87%,需重点关注MR覆盖指标差的扇区的深度覆盖问题。
4.3 价值与感知联合分析
综合以上价值区域及用户感知分析,按照专家法取定的权重对各维度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得到全网各小区的综合评估分析结果,统计各类小区占比如图9所示:
从图9统计分布可知,全网综合评估高/中价值扇区中感知中/差的扇区占比为34%,这部分区域将是本次规划中需要重点投入网络资源的区域。具体分布如图10所示: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网用户的收入分布、终端分布、套餐、业务、用户感知等多维度分析,可精准定位高价值扇区及高价值区域,以进一步指导网络的精准化规划设计,引导投资的精准投放。除此之外,基于用户价值和用户感知的多维度分析还可以应用于市场营销、渠道规划等领域。
基于大数据的价值分析对运营商而言,是市场驱动、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改善用户感知、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能够有效应对来自于虚拟运营和OTT业务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黄勇军,冯明,丁圣勇,等.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发展策略探讨[J]. 电信科学, 2013(3): 6-11.
[2] 刘旭峰,耿庆鹏,许立群. 运营商获取移动互联网用户价值的策略研究[J]. 邮电设计技术, 2012(8): 9-12.
[3] 袁首. 多网协同下的电信无线网络规划方法研究[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4] 曹艳艳. 3G无线网络规划[D]. 济南: 山东大学, 2005.
[5] 李勇辉. 大数据概念辨析及应对措施[J]. 互联网天地, 2014(1): 11-14.
[6] 龙青良,李巍,吕非彼. 基于用户感知的WCDMA无线资源效能评估方法研究[J]. 邮电设计技术, 2014(9): 33-39.
[7] 朱强. 3G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的探讨[J]. 通信世界, 2005(30): 57.
[8] 任毅. 3G无线网络规划流程[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11): 15-18.
[9] 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 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5): 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