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1
1网络信息传播
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新闻传播学和信息科学的学者分别使用了“网络传播”和“网络信息传播”的术语。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研究的是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本质及状态,因此,就使用术语而言,笔者认为“网络信息传播”比“网络传播”更确切。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研究网络信息传播,由于其自身工作、专业和知识背景等不同而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认识有所不同。其实,网络信息传播是信息在非网络环境中传播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只是传播的环境和手段不同而已,其传播的目的和功能都是一致的。从概念上说,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基于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活动。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电脑是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输入、处理、储存、组合、复制输出的智能化操作平台,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终端工具;互联网是网络信息的传输通道和交流平台,帮助人们实现自由、交互、即时、多元、虚拟的信息传播;网站则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中继媒介,它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搜索、粘贴、下载、互动、超文本链接的中转站。网络信息传播不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交互性、动态性、虚拟性、全球性特征,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功能和超文本功能,信息传播的无序性、传播主体的隐匿性和个性化等特征[1]。
2数字鸿沟
2.1数字鸿沟———网络时代的知识沟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提出“知识沟”理论,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信息的日益增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数字鸿沟又被称作电子鸿沟、数码鸿沟、数字分裂等。目前关于数字鸿沟的定义众说纷纭,如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认为数字鸿沟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美国商务部则认为在所有国家,有一些人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另外一部分人却没有,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距,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网络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信息传播导致信息的贫富差距更加扩大,加剧了知识沟现象的产生。这种网络时代的知识沟现象,就是数字鸿沟。因此,数字鸿沟指的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导致的社会不平等和分化现象,及其造成的“信息贫富分化”和“知识沟”问题。
2.2我国数字鸿沟现状分析
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网民规模较2010年底增长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家庭电脑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9亿人,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总体的98.8%,较2010年底增加84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为65.5%。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的域名总量达到786万个,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为183万个。中国国际出口带宽继续发展,达到1182261.45Mbps,半年增长率为7.6%[2]。尽管我国网民规模仍然保持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11年上半年网民增长率为6.1%,是近年来最低水平。新增网民为2770万,网民增长的绝对数量小于去年同期(2010年上半年)3600万的水平。《报告》还显示,截止2011年6月30日,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31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7.0%,较2010年底增长4.9%。网民中乡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互联网正在向农村地区渗透。随着农村互联网接入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网络硬件设备更加完善,农村地区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网民规模增长相对不明显。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从国际范围来看,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很低。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分别评估测算了28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能力,并且了《中国信息能力及各省市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比较》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表明,美国列入信息能力总水平排序第一位,其信息能力总水平得分为71.76分,其次是日本,信息能力得分是69.97分,第三名是澳大利亚,总分为65.59分。而中国的信息能力得分为6.17分,仅是美国的8.6%。在所有参加评估的28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第27位,处于最低水平之列[3]。
3消除由网络信息传播形成数字鸿沟的策略
网络信息传播是以网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但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并不是被所有人所拥有和利用。因此,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势必造成网络信息分布的失衡现象。这种网络信息分布的严重失衡造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存在不仅影响我国和其他国家未来的发展,而且它所引起的贫富分化必将恶化社会关系,从而威胁社会的安全。因此,消除数字鸿沟是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3.1开展信息扶贫是基础工作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信息扶贫是指政府借助推广信息技术和开展信息活动的方式解决人们信息贫困的问题,具体方式有:为贫困者提供劳务、人才、技术、产品、资金等方面的信息与咨询服务;沟通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推广适合贫困地区使用的农业使用信息技术。从2006年开始,为落实总书记要求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开展扶贫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的批示,帮助广大农村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村络工程通过解决中国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网络与便民服务中心、配套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从解决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信息贫困入手,着力开展信息化扶贫。在西部地区和农村,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传播手段落后,信息极其缺乏,影响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的信息扶贫工作已经开始实行,但必须从多方面和多途径加大力度做好信息扶贫工作。
3.2提高用户信息素养是重要途径
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把信息素养简单地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信息文化。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人们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信息素养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它与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信息内容及其传播与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人们既需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也需要通过调查、鉴别、推理以获取信息。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用户信息获取能力的大小,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如可发挥图书馆的作用,通过举办信息素养教育讲座或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教学等方式,构建起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平台,帮助用户提升信息素养,逐步缩小甚至消除数字鸿沟。
3.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传播的基石
信息基础设施是指能以交互方式传送话音、数据、文本、图像、视像和多媒体信息的高速通信网及相关设施。一般包括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大型数据库、支持环境等。在我国,城市用户早在十前就开始利用网络获取海量信息,而今天,我国边远地区的农村用户还没有接触过网络,无法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可获取信息的不平等造成了信息贫富差距。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资金进行网络化建设。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边远地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
3.4着力发展经济是消除地区数字鸿沟的抓手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我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出现了数字鸿沟问题。尽管我国早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西部地区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乡之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数字鸿沟仍将存在。着力发展经济,提高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加强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网络设备建设,使这些地区的用户能获取网络信息,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并逐步消除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一直以来实体经济通过固定的销售场地和销售方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消费购物,打破传统实体经济固定的消费模式,也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这样就导致大量实体店铺倒闭,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此,需要积极推动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转变实体经济经营模式,从而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
(一)充当坚固地基,提品支持
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经济的局限性,使实体经济拥有了更加广阔的涉及范围与经济流量,进一步降低了实体产业发展成本。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必须科学认识电子商务的经济价值,以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实体经济能够生产社会所需的各种重要产品,提供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所以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生产大量的产品,电子商务也就无法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还能够创造更多生产资料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二)提供售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电子商务最主要的目的是销售产品,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必须通过与商家进行联系与沟通,才能够确保服务完善。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很容易造成售后服务无法有效落实,进而打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终会使得电子商务无法持续运营。
(三)建立品牌效益,提供信誉保障
电子商务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同样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良好的购物体验。但是电子商务平台上琳琅满目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各种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也会出现许多安全隐患,很多消费者对于不同的品牌,缺乏足够的了解与信任,所以依然会选择去实体店进行体验或试用。通过实体经济可以带给用户最真实的感受,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二、电商经济发展带给实体经济的主要冲击
(一)竞争激烈实体经济萎缩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实体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电子商务不用缴纳各种房租、水电、人工费用,所以能够节约成本,使得电子商务平台的售价显著低于实体经济的售价,这样就使得广大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购物。在我国很多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区域,通过发达的快递业务支持,能够实现当日送达,这也使得实体商店,随买随走的优势不在,有了电子商务的竞争之后,很多企业为了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往往会给予电商平台更多的优惠力度,这也使得很多消费者由线下购买转为线上购买,提高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效果,导致商品总需求量饱和,实体店的经营优势受到影响。
(二)成本上升,经营困难
目前,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销售地点没有限制,所以电子商务所面对的用户比实体经济的服务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也可以直接从厂家发货,免去了库存压力和其他中间环节,可以有效降低售价。要经营好一家实体店,必须要选择良好的地段,支付许多租金,这样就造成商品的附加成本提高无法与实体店形成竞争优势。这些因素都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
三、促进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的策略
(一)调整销售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通常来说很多消费者都不愿意在电子商务平台购买贵重物品,一方面是担心假货,另一方面是担心运输影响产品质量,所以实体店应该积极针对电子商务经营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推动实体店的销售水平全面提高,在日常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试用体验,让消费者感到产品的性能从而增强对产品的购买,此外实体店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为每一位顾客带来宾至如归的体验,从而更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另外,要给予用户恰当的购买建议,将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确保消费者获得更良好的服务体验。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停车场、部分人性化地区的布局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该投资可以有效促进顾客满意,加强实体经济管理效果。实体经济参与经济活动时,可以进行多种色彩的优惠活动,坚定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同时,制定长期的开发战略,积极推进忠诚顾客的确保,经常举办忠诚顾客的反馈和优惠活动。实施媒体宣传以提高可见性,实体经济在宣传自己时,可以通过目前流行的微信和其他平台积极宣传和发展,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通过这些媒体平台,实际经济可以有效地加强实际卖场的可见性,提高竞争力。目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也为实体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实体经济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重新包装自己,提高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增加社会就业,物流业新发展
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大量的人工服务作为支持。包括网页设计师、客服人员、平台运营维护师等。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物流行业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新时期应高度重视物流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全新的物流服务。实体经济需要转型升级,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增强货物运输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而且不受地域的阻隔可以增加贸易机会,有效打破乡村地区信息闭塞的问题,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农产品卖到城市,为农产品打开销路,增加农民的整体收入。将电商作为新型业态,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农民快速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新时期农村电商会成为市场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为了保证农村电商规范化发展,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升农村电商品牌的教育模式,是加强对广大农民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真正的搞活农村经济。为了把握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更多机会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搭建数字化快消平台,通过线下订单转化为精准的数字流控制,由经销商到批发商再到终端销售全过程信息管理,能够实现连锁体系快速升级与发展。同时也要进一步转变数字化的营销模式,为企业了解消费者实际需求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打造个性化品牌与年轻消费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丰富线上线下的品牌活动,周边产品设计,为产品提供更多的流量入口,同时也能够对消费者的需求升级进行全面分析,在品牌推广时还要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活动,充分发挥销售的作用,积极围绕产品特点打造一系列的主题营销活动。
(三)满足顾客需求,适当给予优惠
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配套,基础设施做保障。在实体经济受到电子商务巨大冲击之下,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纷纷提出新零售的销售模式,由线上逐渐转变为线下进一步反哺传统的实体零售业,通过使商品数字化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入发掘,能够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所以在未来的实体经济生产中,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实力和消费行为进行跟踪报告并制定精准营销策略,满足中高端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此外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直接实现线下商业选址和运营,为中高端消费者的服务做好准确的用户匹配。同时也能够形成集餐饮、超市、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复合服务,使得新零售业态,增长速度非常明显,在电子商务时代下网络购物的快捷高效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生长,同时消费结构升级也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线上购物具有非常多的明显优势,具有便捷低价的优点。在线上购物中却无法实现真实的消费场景,所以线上购物体验与线下门店依然存在明显的差异,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商品品质要求不断增加,纯电商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共振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网店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拉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的零售行业,能够实现融合新零售的发展模式,通过对传统门店进行改造升级,能够全面提高门店的综合效益,这也意味着线上线下营销模式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优惠条件。在新零售模式出世之前,线上零售与线下零售的对立关系非常显著,尤其是很多线上购物享受着互联网发展的红利,致使线下零售造成明显冲击,甚至还有部分实体店处于濒临倒闭的状态。
四、结语
随着新零售消费模式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手段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在物流产业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商品供应链也得到有效优化,促使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新零售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为用户节约更多的时间。要想和电子商务竞争,实体经济还要积极提升自己的服务态度,将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让顾客得多更好的优质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郭爽.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J].国际公关,2019(09):294.
[2]关伟哲.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1):156-157.
[3]杨傲.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7):37-38.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3
__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辖6镇、3乡、1区,524个村。近年来,在上级部门关怀和帮助下,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文化强县”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个覆盖城乡、功能日趋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
1、__县文化馆于2011年、图书馆于__年通过了评估,因面积不足未达到三级馆标准。文化馆设有办公室、活动室、排练厅。主要开展群众文化辅导、演出和创作工作,及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导排节庆文艺晚会,指导社区、校园、企业和单位、乡村开展文艺活动,开展文化下乡演出。图书馆设图书室、图书阅览室、少儿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和总控机房。图书馆总藏书3万余册。馆内场地、设施和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每周开馆时间达到50小时,其中周六和周日全天开放。特别是在学生假期时间段,主动增加开放时间。
2、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主导,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日趋完善,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6所乡镇综合文化站通过评估定级验收。一级站:龙店乡综合文化站。二级站:__乡综合文化站和桥头镇综合文化站。三级站:紫塔乡综合文化站、审坡镇综合文化站,赵桥镇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站都有相应文化设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3、全县524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建成农村数字书屋57家。全县有文化体育广场180多处。除县城新时代广场外,代表性的农村文化活动基地有清凉店文化广场、审坡村乔建的乡村文化大院、__镇魏长举的何庄村老年大学、赵桥罗庄文化广场等20多处。
4、基本形成了有线、无线、卫星地面接收三种形式相结合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有县城数字影院一座,春雨院线__县服务站招聘的25个农村电影放映队,负责全县524个行政村的“2131”农村电影放映,为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为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文化馆、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面积不足,未达到三级馆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__是国家开发扶贫重点县,财政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一些文化工作开展的数量少、档次低,工作条件长期得不到较好的改善。
乡镇、村的文化队伍多是群众和村民自发组成的民间社团,主要问题有:
一是活动需要的服装道具、伴奏乐器、音响器材等大多是由演员自带或集资购买,院团的长期发展因为经费困难,造成活动形式和演出剧目单一,多数局限于秧歌、广场舞、演唱等单调的文化活动。
二是尽管群众参与民间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由于活动经费不足,造成活动的相对场次少,档次低。
三是由于活动的自发性强,大多数团体欠缺技术性指导,导致持续性发展后劲乏力。随着许多老艺人数量的减少,文化骨干数量不足,活动质量和节目档次得不到提高。
四是活动场地少。鉴于文化广场属于公益性活动场所,投资太多,全县三分之二的村没有活动场地。
还有全县总体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队伍老化。尤其是文化馆面临年龄偏大,退休人员多,形成青黄不接的局面。
(一)充分利用政策机遇,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文化建设重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争取上级资金建成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功能于一体的“三馆合一”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列入__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三极馆标准,计划利用5年时间分5批完成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二)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指导职能,发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作用,为民间文化队伍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培训,做好组织与引导。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和谐社会 电信业 普遍服务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电信业面临着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电信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缩小这个差异,电信业必须依靠电信普遍服务,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受电信业务,而且业务质量和资费标准一视同仁。”[1]
1、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世界电信发展报告(1998)》中提出实施普遍服务的三条标准。而这三条标准即可将普遍服务的内涵概括出来。
1.1 可接入性
可接入性指的是有覆盖全国的电信网络,用户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需要电信服务,都可以接入电信网络。
1.2 非歧视性
非歧视性指的是各类用户应当受到相同的对待,就价格、服务内容和质量而言,不论地理位置或者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如何,应当没有歧视。
1.3 可承受性
可承受性指的是电信服务的价格应定位在大多数用户能够承受的水平上。我国根据自身经济、电信业发展状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将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延伸丰富。到2007年底,我国普遍接入的目标己基本上实现,我国农村地区行政村的通电话率已达99.2%。今后我国普遍服务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镇能上网”。即在已通电话的乡镇,还提供农村互联网接入平台,对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提供宽带数据业务。
2、电信普遍服务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必要性
作为最能体现现代化科技生产力的电信业,已经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电信业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解决更多的问题、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依靠推动电信普遍服务。
2.1 社会层面
2.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为只有农村发展起来了,使农民们安居乐业,城乡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乡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就需要依靠推进普遍服务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消费需求,拉动信息产业在农村的大发展。
2.1.2 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差距。这个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将导致城乡居民在社会中面临贫富分化、机遇不均等问题。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消除数字鸿沟。据《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而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21.6%,城乡“数字鸿沟”差距达4倍。
由以上数据,可发现我国数字鸿沟还是较深的,如何填平这就需要普遍服务。在完成“村村通”工程的同时,为广大的农村提供INTERNET”服务,让广大的农民能够用上互联网、掌握信息。
2.2 电信业层面
电信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需要依靠普遍服务,谋求发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电信产业有如下特点:一是自然垄断性:进入、立足电信业都需要高额的固定资本投资;二是规模经济性:电信需求量增加的越多,每一单位电信需求量分担的固定成本降的越来越少;因此,网络的效用和成本与用户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现阶段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在不断地扩大市场抢夺用户,谋求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现有7.45亿总人口,手机甚至固定电话的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而城市里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因此,农村电信市场的增长潜力十分巨大。现在,各大运营商在城市已经争得头破血流了,应避开这红海(已知的市场空间),运用蓝海战略到未知的市场空间发展,把目标投向农村,使农村市场成为电信运营商新增用户的源泉。因此,运营商在承担普遍服务,承担义务的同时,将又获得了用户数及收入的迅速增长,可谓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之事。
2.3 用户层面
我国电信业在城乡间的发展及为不平衡,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3]
推进普遍服务,使广大的农村和西部落后地区享受到电信基本服务,这不仅不会到损害城市居民的效益和福利,反而会增加他们的效益和福利,因为电信业有网络正外部性:当消费同样产品的人数不断增加时,某使用者在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也将增加。因此,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使广大农民享受到通讯的权利,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效益和福利;同时也会增加城市和东部地区人们的效益和福利。
3、电信普遍服务中不和谐现象及分析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电信普遍服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谐社会要求实现电信基本服务的均等化,使每个人能够均等的消费起电信业务、享有到通信权。但为只有几户人家的偏远山区用上电话,投资几十万元建设备,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收益。因此,我国的电信普遍服务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 政府指导原则“分片包干”失效
我国普遍服务采用的是“分片包干”原则。将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视为31个普遍服务地区,根据各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进行义务分摊,任务的分配依据是对每个省的实施难度进行打分,再乘以任务系数,计算出每个省的电信普遍服务任务量。这种原则好像体现了公平,但实事上不然,而且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3.1.1 难以真正公平
一是难度系数和任务系数确定过程中指标的选取,非常复杂,难以做到真正地公平。二是任务分到各运营商的总公司,执行者却是其各省公司,忽略了不同地点的成本差异,导致了西部省份难度普遍比东部大。因此,很多运营商的省公司有抵触情绪。
3.1.2 没有约束作用
这是“分片包干”致命的缺陷,因没有规定对未完成任务运营商的具体处罚措施,实际上是个软约束。运营商想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导致很多边远山区的普遍服务实施不到位。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5
5.农民工失业返乡:主要特征与政策建议郭晓鸣
6.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回流对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杨成钢,张笑秋
7.农民工外出与"空农村"变新农村蓝定香
8.四川农村流动人口的经济社会效应研究《四川农村流动人口的经济社会效应研究》课题组
9.2008年四川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四川省情 彭东泽,李洋
10.四川外出农民工就业特征分析李洋
11.大力深化优质服务不断夯实统计基础——四川省市州统计局第一片区座谈会在遂宁市召开蒋朝阳,唐婉岚
12.广元积极探索完善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新路径广元市统计局
13.绵阳突出机制创新扩展统计服务科学发展新功能绵阳市统计局
14.遂宁稳步推进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强基固本求发展遂宁市统计局
15.大英县全面推行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大英县人民政府
16.四川省餐饮业发展现状、问题及策略分析周世中,刘军丽
17.开发水电资源搞好移民安置何大清
18.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杨志文
19.1~4月四川地震重灾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回升四川省统计局
20.四川省未来十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养老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研究蒋春华,杨成钢
21.做大做强四川农副产品加工业杨先国,陈鹏
22.关于成都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何泽荣,徐艳
23.遂宁市当前生猪生产形势及对策建议罗庆伦,何国茂
24.四川省情 四川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张迎宪
25.信息短波
26.声音·数字
27.工信部需要公信力吴丰
28.关注大学生就业陈智
29.备战"预期牛市"券商集合资产计划投资价值剖析邓俊
30.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吴铭能
31.成都老街坊——盐市口与成都大轰炸王跃,马骥
32.八卦井记向晏平
33.畅销书推荐唐婉岚
34.弘扬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巴中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与探索李善君
35.经济恢复发展加快灾后重建全面推进——5·12汶川大地震后青川经济恢复重建简况蒋素华
36.攀枝花与川滇六市州对比分析王勇
37."十二五"时期四川经济区域的主要影响因素王建平
38.数据挖掘:挑战与机遇同在洪胜宏,彭惜君
39.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园区——成都高新区创新发展问题研究王磊
40.汶川大地震的经济反思及灾后发展路径研究蒋永穆,纪志耿
41.从拓展训练中看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性李天寿
42.成都市物流业的SCP分析章晓英,刘天伦,陈珍,陈玉方,罗宁,麦敏
4.四川省情 科学规划措施有力恢复加速——德阳震后一周年回眸曾玉芳
5.攻坚克难科学重建——绵阳灾后一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绵阳市统计局
6.走出阴霾强劲复苏——震后一年阿坝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阿坝州统计局
7.坚持民生优先早日建成美好新家园李浩生
8.红房顶,绿果实,正是一年春意浓——都江堰市向峨乡灾后重建闯新路乔燕艳
9.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灿烂篇章——对"东汽精神"的数据解读曾全红,乔燕艳
10.自强自立重塑辉煌——水电十局有限公司灾后重建侧记水电十局有限公司
11.挂职援助: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尽一份力刘楠楠
12.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郝康理
13."5·12"地震中民间救助活动的特点和策略郭虹
14.抗震救灾需要精神更需要科学陈国阶
15.对汶川大地震后新闻应急机制的思考艾莲
16.灾后重建中发展四川能源产业的机遇劳承玉,张序
17.农业发展对四川经济的影响分析王光彩,曾俊林
18.四川住房保障建设及其供给特点四川省情 蒋华东
19.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
20.上下一心谋发展——内江统计工作采访纪实曾全红,满丽斯
21.安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纪实文国卫,阿洛
22.信息短波
23.知识卡片
24.未雨绸缪避险救灾——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思考东子
25.谁搅动了股市春水?邓俊
26.白衣之约刘红彬,孙百川HtTp://
27.成都老街坊(连载)——九眼桥的桥洞王跃
28.一个台湾教授眼中的救灾与重建吴铭能
29.援建一线的统计人:王晟印象满丽斯
30.羌族汉子王庆川:北川县白坭乡经普的脊梁文国卫,韩世洪
31.畅·销·书·推·荐唐婉岚
32.抓住扩权契机建设区域经济强县李学焦
33.郫县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刘文科
34.关于构建县级民生考核指标体系的设想萍,王思彤,李志勇
35.若尔盖湿地草原沙化治理困境分析白松,周红芳
36.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李兴全
4.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四川统计科研的思路和做法郝康理
5.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李天德
6.人民币汇率、贸易差额、中国经济增长与危机刘晓辉
7.破解四川省中小企业筹资难的若干建议马德功
8.时代的要求民族的梦想——激越前进的四川康定机场
9.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主要特点与发展思路蒋中其
10.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对策林楠
11.金融介入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罗然然,杨宇焰
12.四川省情 农民返乡创业亟需金融支持资阳银监分局
13.一季度四川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
14.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家园要处理好的十大关系杨继瑞
15.金融危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黄玉梅,车茂娟,周怡
16.试析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郭正模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6
一种意识更加迫切:应对挑战时抓住机遇,全球变革时用好机遇,稳定和谐时创造机遇
当时光的列车驶进2012年,中国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节点: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过半,前半段“赛程中”,从乡村到城市,从个体到国家,一扇扇机遇之门被打开,紧紧抓住机遇的中国人,不断创造发展奇迹:中国经济实现年均10%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居世界首位。
与此同时,困难和挑战迎面而来环顾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主要发达经济体仍然深陷泥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审视国内,经济增长下行与物价上行压力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缓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我们还有没有机遇”,“还有多大机遇?”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两会内外,“中国机遇”成为人们关注、讨论和思考的话题。“从发展的要素看,中国潜力巨大。只要发挥出来,足以支持我国经济20年快速增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基于对经济增长潜力的定量分析,拿出一份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账本”。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郑新立的看法深表认同。“关键是要通过调整和改革,向潜力要机遇,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支撑。”郑新立说。
历史发展证明,抓住机遇,就能争取主动,赢得发展;丧失机遇,就会陷于被动和落后。失去的将不仅仅是时间和财富,也可能是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尊严。
“在当代中国,稳定和谐是最大的机遇。”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教授胡鞍钢认为,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不仅能创造巨大的机遇预期,也是实现一切机遇的基础。反之,社会大局不稳,已经抓住的机遇也会失去。
“经济上不能大起大落;政治上不折腾;社会上不折腾;生态上不折腾;国际上不折腾别人,别人折腾我们要理性回应。”胡鞍钢说,“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守住这五个底线,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创造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
一股动力已经积蓄: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以更周密系统的顶层设计攻坚克难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谈到改革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经济好比人的身体。宏观政策的调整是通过外力对经济起作用,就如同人生病了靠吃药来恢复。而改革是让经济这一“肌体”依靠制度制约,具有内部调整和促进发展的功能。“从外生转变为内生,改革解决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和厉以宁委员一样,两会期间,“改革”成为代表委员审议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触及面最广的话题之一。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成为支撑中国发展奇迹的根本动力。今天,已过而立之年的改革,为何再掀热议?
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有了继续推进改革的共识,但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代表委员认为,当前改革面临三重困境:协调利益分配难、推动政策落实难、很多问题久拖不决且矛盾重重。
中国正面临双重转型:既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现代化社会,同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两个转型叠加在一起,而且第二个转型在世界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可循。“这些因素决定了在中国改革的艰巨性。”厉以宁说。
改革开放初期,发动一项改革往往能找到普遍受益点。“现在这个点很难找。”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说,“当时存量动不了动增量,现在增量和存量是联动的,怎样对待既得利益是改革的难题。”
破解难题,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70次‘改革’。改革就是要有政治勇气,下定决心。要想找一个所有人都赞成的改革是不可能的事情。经过充分论证后,多数人认为正确,就是下决心的问题了,下决心后改革是可以推进的。”郑新立说。
破解难题,需要更科学周密的谋划和设计。
“30多年前的改革,无论是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改革还是股份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由民间自发、‘自下而上’式的改革。”厉以宁说,“今天的改革,更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改革的决策者要具备战略家的眼光,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将整个战略布局做得更好。”
不过,厉以宁同时强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改革中无法分开的两面,在统筹考虑通盘问题的同时,当然要吸收群众的智慧。“不调动民间蕴藏的积极性,改革将无法进行。”
破解难题,需要更清晰的路径。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理顺五大关系,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有了适合的水分、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后,蘑菇自然会成群长出来。政府不要自己种蘑菇,也不要希望从中挑选蘑菇。”徐冠华委员用“蘑菇论”比喻政府职能的转变。他说,要打破计划经济延续的旧体制、旧思维,资源配置不是由政府主宰,而是要由市场来主宰,政府来创造环境。
共识已经凝聚,动力不断积蓄,路径更加清晰。
用科学发展破解“发展瓶颈”,避免“发展陷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0.5个百分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两会期间吸引了海内外关注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