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分析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和谐社区;规划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1世纪的今天,和谐成为我们共同的生活追求。其实早在遥远的古代,安邦治国的思想中就已经富含了和谐的理念。和谐是一种均和的社会状态,包含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城市规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点,城市规划是一把双刃剑,城市规划可以营造出宜居的绿色空间,也可以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和谐规划是社会的良心发展之路,不和谐的规划是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究竟怎样的城市规划才能称之为和谐呢?归纳起来,和谐规划的本质就在于通过适当的调节机制,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源,综合考虑地方的社会价值体系,寻求满足多元主体利益的平衡点。与传统城市规划相区别的是,其更加尊重人性,提倡人文关怀,更多地将注意力关注在了一些普通收入阶层关心的社会问题上。
1和谐社区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指的是一定地域空间内形成的人与人相互依存的网络架构。随着时代的进步,社区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应用,社区开始成为城市社会的基层细胞,社区的和谐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在我国,社区作为汇集居住、工作、休闲等城市功能交织的基层单元,也是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矛盾突出的地方。在这里,社会的压力、矛盾和冲突可以得到消减,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和谐社区还肩负统辖区域发展,监督专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平衡社会保障、维护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环境、促进邻里友爱等多重职能。社区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规划和谐社区都被积极重视起来,社区规划强调寻找各方利益均衡策略,因此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2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和谐社区规划的理念拓展
构建和谐社区,不可避免地要依赖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设计人员要从狭隘的住宅规划理念中走出来,转变思想,扩展思路,积极关注与住在社区有关的各个领域,在全面审视当前住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同时,全面把握和谐居住社区的内涵,实现理念的拓展。
2.1从孤立的生活片断到连续的住居生活
快速的生活节奏,加大了每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人们越来越少的休闲娱乐,繁忙工作一天后,回到“封闭”的住宅。当前的住宅区大多数都脱离了城市的整体功能,住宅是孤立封闭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越来越少。本该在住宅区解决的社会矛盾被无情地抛给了城市,同时又无视城市的外部功能配套。在处理住宅环境时,很多住宅设计的卖点都是清净安宁,忽视了日常生活的完整和连续性。居民社区是为了解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而建立的,居民生活需求应该被完整地加以考虑,而不是经过切片式的处理。居住社区的规划必须要做到回归生活、回归主题,以完整的提倡生活为线索,确定社区的功能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分区、空间布局,让社区从单一的功能中走出来,先自上而下的分析生活、分析功能,再自下而上的创造功能、创造生活,有了便利性、连续性,才可能有舒适性、宜居性。
2.2从单一的物质空间规划到物质空间社会文化统一体
城市规划学理论明确指出住区规划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个部分,但是据调查研究表明,在社区规划中,物质空间规划被列为主要的考虑对象,非物质空间规划常常被较少考虑甚至被忽略。目前社区规划的主要问题就是孤立设计,往往关注的是使用者个体行为,忽视了群体间的互动,造成了住区规划“见物不见人”的普遍现象。另外,随着房价的上涨,住宅作为高门槛的市场消费品,这使得居民很难顾及到本该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需求,这样的需求导向进一步使得社区规划过程过分看重物质空间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居民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社区不单单是居民的居住地,更应该成为居民的精神家园。
人类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栖息地,更要求满足心理、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需要与家庭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交流感情,这样才能良性发展。综上,社区的规划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统筹兼顾物质与精神两种属性,社会规划必须走出原本狭隘的物质空间领域,走向物质空间社会文化的统一体。
2.3从封闭的内部结构到开放的球形结构
城市规划应该着眼于大局,和谐社区最终是要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当前和谐社区的规划就缺乏大局意识,开发商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封闭区域打造风格迥异的住宅区,城市的统一管理面对这样的格局总是显得苍白无力。城市规划理论告诉我们,规划区域要充分考虑其规模、区位、形态与周边城区、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道路、绿化景观都需要参考周边环境的风格。
三、和谐社区规划要点分析
3.1“集约高效、资源共享”的紧缩型布局结构
和谐社区的规划要考虑到城市整体和长远发展,紧缩性的布局结构为宜,规划要注重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和社区资源的共享。规划分区一直是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既要反对简单的几何功能分区,又要综合考虑各功能的有机联系和资源共享,从而形成一个理性、有秩序的紧缩型布局结构。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社区规划要加强开发强度,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社区管理开放化,资源共享可以在更大的社区空间实现。
3. 2“邻里同质、社区复合”的居住区空间格局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上涨很快,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异也在逐渐拉大,不同收入层的人居住环境差异也越来越明显,有距离要防范,有防范就必然产生隔离的鸿沟。另一方面,当今以社会分异(主要为经济地位)为基础的择居行为是导致了城市居住的分化的直接
成因,因为一定范围内居民的同质性是促进邻里交往、强化社会认同和促进地区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和谐社区在主张多元阶层混居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尽量使内部的组团或邻里的社会阶层适当同质化。
3. 3住房的多样化与场所的包容性
和谐社区规划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的精神、物质需求,倡导住房的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入住从而达到人口的融合目的。不仅住宅种类要多样,包含商品住宅、廉租公寓以及老年公寓等,套型设计也应各有不同,并应在土地拍卖合同明确规定中、小套型比例,以满足低收人家庭需要。但户型多样化是对整个社区范围而言,而在单栋楼或单个组团内差别不要太大。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包容性,避免过于功利,要人性化,要努力使得各个收录阶层的人都满意,并存有改造余地以适应未来生活方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高文博.小议城市和谐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J].山西建筑.2007(27)
[2]林道友.构建现代文明的居住社区――浅谈温州市中心区杨府山居住区规划理念[J].小城镇建设.2006(04)
[3]谢静.居住社区公共设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学报.2007(04)
城市规划分析范文2
关键词:4G 网络 站址选择 城市规划 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TN92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024-02
4G无线网络随着人们对移动网络的需求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建新建站来满足城市中的网络需求,而目前很多区域即使有站,但也会常常出现网络拥塞,满足不了需求。站址选择越来越困难,因为考虑到环评和当地居民的意愿,甚至还有一些误导观念给新建站站址的选择带来很多麻烦。4G网络新建站建立的目的是服务城市的网络发展,随着智慧城市、大数据等新型概念的不断深入,站址选择需要考虑城市规划这个重要因素,在新的质量评估体系下,提高网络运行效率,降低新建站总合成本。城市规划越来越智能化,这就需要基础网络提供数据分析,最优的站址会大大提高效率,更好地为城市规划服务。
1 4G网络的站址选择和质量评估体系
在选择4G 网络站址时,一般考虑覆盖的范围和范围内的网络需求。我们采用的一般流程为:调研当地需求传播模型进行测试和校正反馈覆盖规模估算初步站址规划网络模拟仿真站点实地勘测编制规划的结果。但是,如果编制规划的结果不能满足需要,就需要重新对网络模拟仿真进行调整,直到能够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
在网络模拟仿真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譬如覆盖率、用户感知等,以及更具体的参数如接收功率、信噪比、数据传输速率、上行/下行速率。模拟仿真的时候,一般只考虑主要指标,当它们达到要求时就可以认为是满足站址规划的要求。
当站址选择确定后,还要满足质量评估体系,我们的目的就是满足整个城市大网络的需求,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给予充分考虑,比如倘若忽略了某些区域的个性化需求,则需要及时简单调整网络建设方案,满足需要。
2 城市规划对4G网络站址选择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规划根据本身的地理条件而定,尽管有多种方法和体系可以参照,但最根本的是城市赋予每块地的角色定位。比如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大学城等,这样的定位决定了该地域未来的发展,但是也会出现交错功能。
城市里不同地域的城市功能和人口密集程度不同,业务需求也不相同,相应的,对于4G无线网络的需求也不相同。表1通过罗列11种情形城市用地类型,分别描述其对无线网络的需求,并根据调研分析,得到初步结论。
3 在城市中如何对4G网络站址进行合理选择
作为人口密集^的城市,对4G网络的需求是比较迫切的,随着各地智慧城市的不断建设,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一定会像水、电、天然气等一样,纳入政府的城市规划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4G网络站址将会跟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发展,满足各方需求。
4G站址根据当地服务区的要求和话务量来确定,经过严密计算和科学设计,寻定位置,当出现“硬骨头”站点时,可以寻求政府帮助,保障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正常建设。4G网络新站址应该避免附近有强功率发射设备以及较少人为干扰,这样保障基站的发射功率以及信号接收。
天线挂高市区约为30~40 m,郊区约为40~50 m,楼顶天面应有50 m2面积以上,以利于安装天线,机房应选择靠近顶层,最好是倒数第二层,以缩短传输线的长度并避免机房受太阳照射,节省空调消耗的能量。满足建设的同时能够很好地使站址所负荷的设备充分满足三大运营商的需求。
合理地选择4G网络新站址是保障整个城市网络的必要条件,满足技术条件的同时,还要满足环境评估的条件,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网络保证。
4 结语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方向决定了对4G无线网络的未来需求,4G无线网络站址的选择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网络保障。该文通过介绍4G网络新建站站址的选择同城市规划中对无线网络的覆盖需要,以及如何对4G网络站址进行选择,希望为未来城市站址的选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泉.LTE无线网络规划[J].信息通信,2011(6):124-125.
城市规划分析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规划;思路;途径;制度创新
城市化发展背景下,房地产行业一派繁荣,寸土寸金形容当前城市土地资源也不夸张。大量城市人口和城市规划及土地规划利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了我国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形势下,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如何实现统筹发展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应不断强化城市规划部门和土地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到密切,使城市发展满足人们和社会需求。
一、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当前工作现状
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不同行政部门负责管理。两大行政在行政级别上属于同级,各行其是,甚少沟通交流,加剧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之间不可协调性,甚至出现脱节迹象,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不协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部分地区重视城市规划、轻视土地规划,导致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价格波动较为频繁,形成不了较为稳定的房地产市场;第二个方面,部分地区重视土地规划、轻视城市规划。由于比较重视土地规划,导致惜土如金,本应建设住宅区的土地却用来建设商业区,以致于和城市规划相背离,使得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格格不入;第三个方面,城市规划主要讲究安全、经济和美学,但是我国城市规划中老城区夹杂新城区、工业区夹杂居民区,使得城市布局十分不合理,降低了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不利于城市协调发展。因此,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统筹编制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才能有效提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
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二者应做到统筹发展。从时间角度考虑,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其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因而城市规划中必须兼顾土地规划。同样,土地规划中也要兼顾城市规划,否者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从空间角度考虑,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应互补互利。区域规划中必须坚持用城市规划指导土地规划,坚持用土地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使土地规划充分发挥自身对城市规划的补充作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编制中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弹性原则。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土地规划都必须坚持弹性原则,为后续发展建设留有一定空间,才能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要求,才能避免规划失灵或规划重复问题;第二,坚持协调原则。城市全面发展过程中,不能偏重于某一方面规划编制,一味重视城市规划或土地规划并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第三,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目标并不是单一的,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多种效益叠加,进而实现城市化发展目标;第四,效益原则。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效益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为此,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中需要坚持效益原则;第五,整体原则。为了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统筹发展,必须坚持整体原则,既要做好城市整体规划也要做好局部规划,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属不同行政部门,导致相关信息的沟通交流滞后,区域规划中做不到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针对这一现状,应加强两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及时沟通信息、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一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规划管理体系,统一规划管理城市建设。为了强化该种规划体系效果,规划过程中应立足于区域发展实际情况,深入社会广泛征求各方利益,以便全面分析和统筹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一旦形成这种统筹发展途径,不仅有利于避免二者规划时的脱节、不合理问题,更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规划重复、规划失灵问题,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城市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四、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
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统筹发展要想取得重大效果,要有强有力的、有效的制度做以保障。从法律制度角度考虑,城市规划已有《城市规划法》作为保障,但土地规划方面却欠缺法律制度,导致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相比更加松懈,操作性和科学性不高;从管理制度角度考虑,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的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由于两个部门各项其是、分别编制,土地资源利用率必然不高、相关政策指令得不到统一落实;从环境角度分析,城市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程度的行政属性,以致于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市场经济规律。这种情况下,由于制度上有所欠缺,应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使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更能满足于统筹发展的需要。
在法律制度上,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比如,加紧出台和修订与土地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使土地规划编著工作更加完备、科学与合理;在管理制度上,加强两个部门合作、沟通,如果可能的话还可将两个部门合并进行统一管理,强化城市建设统筹规划的效果,提升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之间的可协调性;在环境上,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相对降低其行政属性,是规划编制和实施更能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需要。
五、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统筹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实施总体规划、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的策略
城市建设发展中离不开房产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城市建设规划应重视城市整体规划,并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为目的科学合理编制城市发展的计划。要想做到这一点、提升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之间的可协调性,政府部门必须加强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加强规划的审批力度,减少重复规划、规划失灵情况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快修改与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不相符的政策,使其跟得上时展步伐。除此之外,应坚持工业区、居民区及服务区互相分离原则布置城市空间,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倘若审批过程中出现不符合布局的规划应一律驳回,直到与城市整体发展计划相符才可通过。
(二)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革,建设新城区
城市发展中,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已经成为了其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改造和新建过程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应站在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双层角度上考虑土地利用问题,并尽量利用老城区资源,使其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才能为土地资源节约打下坚实基础。另外,由于地下土地资源开发相对较少,还可积极开发地下资源,建设地下商场、地下轻铁等建筑,提高城市服务功能。
六、结论
城市规划离不开土地规划,在于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离不开城市规划,在于城市规划是土地规划的编制依据。为此,尽管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分别属于不同领域的规划内容,但在城市建设中二者应统筹发展,才会有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素萍,杜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矛盾与协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27(12):6-8.
城市规划分析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 编制体系 控制框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55-02
引言:城市分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局部地区所作的规划。建设部于2006年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编制分区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布局、片区特征、河流道路等自然和人工界限,结合城市行政区划,划定分区的范围界限”。城市的分区规划是城市长远发展的指示灯,所以研究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要求
1.1 明确城市分区规划的地位
在新的背景之下展开城市分区规划研究,首先要对城市分区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当中所处的地位进行重新的认识。城市分区规划应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独立的法定编制层次,而不应该是依附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层次;城市分区规划上可以对总体规划的目标进行进一步落实和细分,分区规划则是将总体规划目标集合变为详细蓝图的目标实现过程,是公众参与的规划平台。
1.2 加强对分区经济发展的论证
计划经济下的城市分区规划着眼点大多集中在物质规划领域,城市规划师的主要职责是把政府的决策落实、转化为具体的物质环境,较少涉及社会经济决策本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因素对规划决策的影响力很大。规划人员应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深入研究分区现状综合条件,努力寻求分区内部具有的生长点和吸引点加以发展,发挥分区自身优势,以达到论证分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1.3保障分区发展的社会公平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也凸现出来,如贫富分化、职工下岗、社会福利、医疗条件等,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辅助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正逐步成为一种倾向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共政策”。同样,城市分区规划不应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还应该重视城市中的公共利益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主要依靠区级行政主体调控来有效保障区级行政区内的基础要素的正常运行和合理发展,达到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
1.4协调城市内部各分区关系
由于整个城市是一个整体,城市分区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的各个区级行政区,对某个区级行政区的研究必然得考虑到与其他区级行政区的关系,不能将整个城市割裂开。城市分区规划要处理好城市功能结构下各分区在空间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城市设施、产业分布、交通网络布置寻求最佳发展途径,做到分工协作、设施共享,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处理好周围邻近分区以及城市重要功能区如城市中心、副中心及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实现和谐社会目标是分区规划不能回避的主题。
1.5改革现行规划运行机制
随着区级政府在经济与政治方面独立性的增强,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意识和热情的形成,城市分区规划在编制、审批、批后管理等机制方面都应该进行改良。首先,分区规划应该改变市政府主导的集权线性编制机制,试着摸索出一种可行的编制合作与资金筹措方式,充分考虑各个城区发展的目标及实施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区政府的积极性。其次,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2 城市分区规划的编制内容框架
我国城市分区规划着重考虑到分区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现有水平,区规划范围内的用地空间分为公共利益空间网络、特殊用途区和一般用途区三类。
2.1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城市公共利益空间是城市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条件,在进行城市公共服务网络规划体现设计时:首先,对于公共空间用地,必须明确详细的、相对刚性的用地选位,以免保护不力,被逐步蚕食。其次,基础设施的规划要充分体现其现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在分区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安全生产。
2.2特殊用途区体系
对于发展不平衡的城市用地来说,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中影响分区发展的重要区域(特殊用途区)进行重点控制与发展,使其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分区按照分区规划确定的方向发展,可以真正发挥分区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作用。
3 城市分区规划的控制体系、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对城市进行长远规划难以准确估计,需要合理确定城市分区规划阶段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变时限规划为控制性规划。
3.1规划单元控制
本文所说的规划单元是指以行政街道为基础,按其辖区界线划分的若干管理单元。划分规划单元,建构区级行政区-规划单元-社区单元-街坊单元四级层次结构的分层控制体系,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分层控制、层层深入的控制手段。通过规划单元对所有空间采用一般性的通则式控制,再分别对公共利益空间网络和特殊用途区增加控制内容。
3.2控制体现中控制内容
在建立城市规划控制体系中,只要控制是用地使用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公共空间网络设施配套控制。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规定、城市设计引导和方案审定等5种控制方式。城市大部分项目的规划多采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和图则标定这3种控制方式共同进行控制。但由于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和开发过程不同,规划控制的要求也不同,个别用地采用的控制方式也有取舍。①空间管制,针对不同地区的历史及自然现状和管理要求,将城市分区规划的区域划分为基本建成区、新发展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禁止建设地区。并确定不同地区的编制内容和法定重点。②控制强度分级,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可以根据职能级别的不同将城市不同空间进行控制分级,采取不同深度的控制强度等级。
3.3建设时序控制
所谓城市建设时序的控制,就是要确定在不同时段城市重点建设的地区,重点建设的项目,在分区规划中也即确定城市分区规划实施的先后次序,并在建设过程中按照确定的时序进行控制。分区规划的实施是一循序渐进、逐步开展的过程,需要对规划中的建设时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结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对城市分区进行规划编制,是对我国城市分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完善和补充,是灵活落实和深化城市总体规划、更好地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解决分区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城市分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分析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设计方案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s,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methods and several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modern city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规划设计是在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既能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能保护城市环境。对一个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地确保该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因此,对某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该城市的长期发展战略,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规划设计。
2城市规划理念
(1)城市的规划设计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2)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规划城市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和新发展的交通区位条件。
(3)贯彻“减量第一”的最基本要求,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生产,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
(4)城市规划实施的重点已经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为此,城市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规模紧凑开发,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5)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近、远期发展目标,提高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城市的规划布局
3.1城市规划布局形式
作为城市总体布局时首要考虑要点的城市规划布局形式,如城市用地采取集中布置还是分散布置、组合的形式和规模等,都直接关系到城市内各功能区的用地状况。目前,一般城市规划所采取的基本形态主要是表1所列的情况。
3.2城市内功能区布置
城市是否能最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取决于城市用地是否得到合理的功能组织,在进行城市功能区布置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便利的交通。城市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以降低成本。
(2)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方便联系。不同类型工业的工业区联系不相同,需要使用大量劳动力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应接近生活居住区,而劳动力少、占地大的工业可以距居住区稍远。
(3)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对城市环境基本没有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内,而对城市环境污染比较大的企业应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另外,污染空气以及水体的工业则应布置在城市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4)应留有发展余地。因为在城市实际发展中,城市的建设发展总会存在难以预见的变化,所以在城市功能组织上需要留有余地,或者说要有足够的“弹性”。
4项目规划设计分析
4.1 规划构思
(1)“园林名城”的延续和发展。一方面,坚持将绿地系统与绿化用地作为一个首位要素纳入规划设计中;另一方面,引导绿化植被向园林化方向发展。规划时,主要通过大规模的秩序化格局和优美的绿化环境完成对这一特色的准确诠释。
(2)绿色设计——“绿核”与“绿网”。通对“绿核”与“绿网”的有机组织,在创造整体绿化印象的同时,也构筑了整个新中心区的街坊格局。
(3)新中心区形象的展现——集中、高度。充分利用环形道路,形成强烈的张力,从结构上打破原有路网的平淡格局,强调城市的公共核心、东公园和居住区的围合关系,突出城市的公共核心在城市空间中的主导地位。
4.2规划结构分析
规划区域内采取公园和商业商务中心、行政中心互为对景,以公园形成新中心区的中央绿轴。商业商务中心沿绿轴两侧布置,并与行政中心一起共同构成城市的公共核心,则环绕居住区。各分区的主要规划如下:
(1)居住用地规划。规划居住用地约占19.22%,结合交通区位优势主要发展旅游地产,同时承担部分旅游区的后勤服务和保障功能。另外,具体地块居住用地的建设控制指标应符合相应图则的要求。
(2)工业用地。整个规划工业用地约占29.25%。该新城区工业用地全部为一类工业,重点发展现代创意工业,严禁布置污染和费水工业对为工业配套的附属用房(包括办公楼和食堂),其建筑面积比例按下列标准控制:总建筑面积在1万m2以下的,生产附属用房比例不超过20%;总建筑面积在1万m2~2万m2之间的,生产附属用房比例不超过15%;总建筑面积在2万m2以上,生产附属用房比例再酌情降低。同样,具体地块工业用地的建设指标应符合相应图则的要求。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该新城区的公共设施规划布局采用集中布局形式。规划公共设施以结合某火车站的商业服务设施为主,不仅满足片区内部配套的商业服务需求,同时充分考虑外来人口的商贸旅游服务,兼容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及公共停车场等设施。规划公共设施主要集中分布于园区核心区域、某火车站周边、吉阳大道以北。保留现状核心区中南部的中学用地,发展为远期的中小学建设用地。学校建筑退让铁路300m,中学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对社会开放。
4.3绿化规划分析
(1)为了体现该新城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形成开发区独有的特色。园林绿地的建设与城市建设发展同步进行,使园林绿地在开发区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
(2)绿化建设体现系统思想,以点带线,以轴带面,与开发区整体绿化景观及周围大的绿化生态背景共筑清晰完整的绿化网络。绿地建设符合多元化要求,以生态型、娱乐参与型、观赏型及防护隔离型等多种型制相结合。注重开发区环境及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一个地绿、天蓝、水清的现代工业生态城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
(3)绿化系统布局上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点”即结合各个不同性质的用地布置不同规模大小的绿色节点空间;“线”即以南北方向的绿轴及环线为主展开道路线型绿化布局,加强城市道路引线及规划道路专用线的防护绿化建设;“面”即结合紧邻核心功能服务区集中布置了整个地块的主要绿化公园,同时与溪流水景相结合。
4.4道路交通规划分析
结合地形地貌特征,该新城区的路网结构采取自由网格状布置,连接总体规划的道路交通规划,以南北环路作为道路主骨架。道路系统分为城市主干道、区域干道、支路三级。城市主干道红线55m,两侧各20m道路绿化;区域干道红线36m,支路红线14m~20m。
在火车站前设置一个交通集散广场,占地约1.2hm2。加强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在商业繁华及人流较多地段修建生态停车场,其规模和数量适中,既要满足停车需求,解决城市中车辆乱靠乱停问题,又要注意土地利用,对建成的停车场加强管理,以免作为他用。 另外,结合该城市新城区交通性道路和现状设置加油站,要求布局合理、服务半径适中,同时避开人流大的商业、居住及大体量的建筑物。
5 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对城市规划应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城市规划理念指导下,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
参考文献:
[1]赵岩,石磊,秦建一.城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100-100.
[2]代琳.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5(19):43-44.
城市规划分析范文6
关键词:国土规划;权限划分;现状及对策
一、规划管理权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
(一)降低城市规划决策质量和城市管理效率。如城市规划管理权过分集中于市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那么各区、街道发生的问题需经过层层请求汇报后再作决策,则不仅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而且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往往由于多环节的传递需要延误一定的时间,从而可能导致决策迟缓,无法适 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如大量的违章建设屡禁不止就是典型的说明。市局因管理人员有限而管不过来,县区局和街道又因缺乏管理权限和责任而难以管理。此外,城市规划管理的对象极为复杂,很难想象,管理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权限过度集中的结果,无疑会使市级规划管理部门限于日常事务而失去宏观管理的能力,又因疲于应付,顾此失彼。
(二)降低县区级、街道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不利于推进城市规划管理民主化。城市规划管理权的过度集中,将降低区级、街道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执行上级部门的命令,长此以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逐渐磨灭,造成城市管理效率下降,这对城市建设的推进极为不利。另外,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原则是公平、公开和公正。它要求管理公开化、民主化,而过度集权必然导致封闭型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由于透明度低,极易受到行政干预“长官意志”的影响并滋生腐败等现象,不符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
二、规划管理权过度分散带来的问题
(一)重局部,轻整体,城市整体调控能力下降。受局部利益的驱动,一些县区不能有效地树立全市规划“一张图”的全局观念,缺乏长远与近期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往往不能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总体规划的各项指标,难以落实到地区规划的控制要素上,地区规划的控制要素,在具体操作中,又屡有突破。这种情况下如果市级规划管理部门不能对其建设采取有效的控制,将会导致城市建设的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使城市建设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
(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一些城市的县、区政府拥有财政自,同时也具有了投资的主动权。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繁荣本县(区)的经济,往往不顾自身在城市中的定位,争项目、争中心,引起建设规模的不合理攀比,造成摊子过大、布局过散、项目趋同,浪费土地资源,难以发挥集约效应。
(三)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和环境效益,造成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由于土地开发是各区集聚财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地区开发中,往往容易出现追求高容量开发的倾向。不仅使总体发展战略中降低中心容量及人口密度、疏解市中心功能的目标难以落实,还造成部分地区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四)区与区之间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由于目前缺乏区与区之间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各区的经济活动和城市建设难以发挥合力,产生最大效益。在区与区分界线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在边界部分的项目安排、土地开发强度、交通组织、市政基础设施安排等都发生一定程度的不协调。
三、深化城市规划管理权限改革的建议
(一)确定规划管理权限划分的依据。城市规模大小是决定是否下放城市规划管理权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所特有的统一性,在城市规模不大、市规划局有足够的人力进行规划管理时,将规划管理权集中在市级规划管理部门是适宜的;但对于人口、用地规模较大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区的人口用地规模已达到大城市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应将部分规划管理权下放给区(街道)城市规划管理机构。
(二)规划管理对象的属性。城市规划所审核的每一项规划或者每一个建设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城市的布局、结构等产生影响。应根据这种影响程度来划分市、区的规划管理权限,但由于单项规划或建设工程对城市造成的影响较难界定,目前一些城市根据地段的重要程度来划分规划管理权限。因此,可根据不同种类规划管理权限的特点,可采取不同措施,如土地供应管理权、规划编制的审批权等在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尚不完善的今天绝对不能下放,而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限额面积之内的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权可适当下放等。
(三)强化跨区域的规划管理权限。一是在各行政区划政府的上一级建立更大的规划委员会或政府机构来统一管理城市和区域内的各种规划与开发事宜;二是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进行横向合作,建立跨地区的专门委员会以协调和处理区域内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控制等规划和建设问题;三是建立跨行业或跨系统的规划委员会来综合处理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诸多的复杂问题;四是在规划立法中,应有相应的条款规定国土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在哪些层次、方面必须发生交叉、衔接与协调,以保证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在规划编制与管理中得到有效的体现。
(四)进一步理顺市、区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应按照“职权和事权相统一,责任和权力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市、区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市级规划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的主要职责。此外,要坚持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以社区为支撑点来组织城市管理运作。街道作为一级准政府,必须赋予一定的监督管理权,使之可以行使属地管理的权力。同时,区级规划管理部门要下放管理人员、管理经费和管理设备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