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分析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分析规划范文1
关键词:市政排水工程;设计;规划;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因此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城市加快建设步伐。但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从而给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1、城市排水规划设计理念及开发意义
1.1、城市排水科学规划理念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必需品,也是每个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的水资源丰富与否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区域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因此,城市需要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规划,只有合理使用水资源才能帮助城市不断发展从而帮助城市的排水没有污染物。
城市排水工程既是工程项目,也是保证城市和谐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决策。对水资源的分布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在进行配置优化和合理利用,达到最大效益化。有相关经验的城市将城市建设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水排水工程、交通规划、住房分布等能够彼此获益,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也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城市水资源的相关现状普遍出现在各种城市中,所以,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规划成为了当下城市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
1.2、提高和开发水资源使用效率
想要开发水资源,就要从源头做起。可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天然河流、湖海等进行水源的获取,其利用效率相当低下,而且还是无法避免浪费现象。我们应该着手于身边的水资源,积极发现,积极拓展从我们身边流失的水资源。
1.3、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水污染是城市生活中非常严峻的问题之一,排水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水污染。我们应该在规划中根据不同地形和现实情况,将城市水资源分等级,将少水、缺水的地区进行格外保护,杜绝任何污染口在其地区出现,保证原本就不充沛的水资源能够最大程度惠及当地居民和企业。而在其他地区,需要对污染口进行专业检测和定期勘查,督促政府和企业单位持续重视排水质量。
2、给水系统设计及规划常见问题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在城市发展及建设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的供排,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用量有限,因此,城市市政供水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城市各项产业结构及人口分布的需求,并且应加大成本投资力度,提高科技水平,综合考量城市供水及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城市给水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城市降雨情况统筹规划,当雨水较多时如何存贮水资源,并对其合理利用是设计的关键,与此同时,当雨水较少时如何设计并规划用水少的市政工程也是重中之重。
因此,城市给水系统设计务必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需求,务必满足市民对水资源的需求,保障市民有水可用的需求。城市给水系统建设时,因水资源时间及空间不均分布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城市水文特点拟定不同的设计方案,优选资源配置方式,使其满足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设计时应合理设计市内各区域的水资源平衡系统,需预测用水峰值的用水量,其中应包括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等内容。在预测水量时应考虑周边河流流量,应考虑水质,在确保供水量的同时满足居民的饮水质量。供水期间,不应因居民用水量增加而肆意取水,如过度抽用地下水,就影响地质安全,给城市建设埋下安全隐患,影响居民的财产及生命安全,所以,城市规划设计给水系统时应全靠考虑上述因素,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及饮水质量,满足市民生活用水所需,实现城市供水的集约化目标,促使城市有序、健康发展。
3、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常见问题
(1)市政排水及排洪防洪
在城市建设中,市政的排水主要是针对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以及排洪防洪等方面的问题。在市政建设中,排水系统的防洪排洪主要有内洪和外洪,内洪即在降雨后如何有效排除或储存雨水,外洪主要是:防洪即建立水库或者防洪堤等工程。只有采取防洪排洪措施,并不断提高居民的防洪排洪意识,才能够确保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在规划排洪系统时,应该根据降雨以及流域面积等情况合理规划。对于城市周边的地区,要根据当地情况,合理规划设计方案,并适当采取抽排措施。
(2)市政排水的污水处理情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污水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在排水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预算污水量和城市处理污水的能力,在处理过程中,要引进高科技技术,坚持环保节能以及循环利用的理念。同时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如高校载体生物作用并吸附污水,然后利用污水反应器将其发展成高效的流化床和移动床。在规划设计污水管网时要将道路的设计资料以及地面线的资料等内容输送给污水设计系统。同时,在道路上合理布置污水井。但是在设置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设置的污水提升泵的位置不合理,从而使埋入的污水管深度较深。因此,在规划设计排水系统时,要通过合理设计管材、施工方法等,选取较为合理的排水管网以及排水管的埋入深度等内容,从而确保建设中能够减少投资,提高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
(3)污水计算
在规划设计排水系统时,要合理计算污水,主要是确定污水的面积、计算污水管网等内容.在布置污水管时,管的端口必须与污水井相连接,通过污水计算的结果确定污水管的坡度和污水管的管径,并且有系统计算污水管的埋入深度。在设计给水管网时,一般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首先是对道路信息进行设置,接着进行给水节点的布置;然后布置给水管最后在进行绘图设计。一般在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时,根据布置的管网系统和当地能容纳水的体积确定重要的出水口,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结合道路情况,适当调整排水设计系统。在城市建设中,容易出现道路工程和排水工程不同步的情况,从而致使工程重复进行施工或进行改造,这样就会提高工程成本,浪费资源。
4、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用
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与规划,需要与城市整体的发展战略方向保证一致,在给排水管道施工之前,需要根据工程的设计情况对工程量进行计算,这需要与道路人员进行配合与协调,再由给排水施工人员进行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这对于给排水的施工进度和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工程量的计算工作较为繁琐,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利用配到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将道路资料输入到计算机软件中,便可以将其与给排水工程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保证给排水公工程设计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时,需要将一条道路作为中心线,以此为依据,将道路信息转换为给排水工程所需的线元。
5、改进市政排水工程规划的一些建议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好城市排水长远规划
在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城市长远发展出发,根据城市实际的排水情况,制定科学的排水工程方案。目前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发展。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除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外,还需要保持生态发展与之相协调。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需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中市政排水工程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外,还需要以“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同协调好城市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规划城市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并且工业等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造成很大的污染,使得城市水资源紧缺。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会对城市居民用水造成影响,并且会影响城市化发展进程。在城市市政排水工程规划过程中,需要将给水与排水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节水效果,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就要求在市政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过程做好实地考察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势,设计排水工程建设计划,并对城市水平进行评测,不断改进评测标准。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飞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城镇逐渐升级建设为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入城市开始他们的生活。在当今社会,城市建设更需要的是将排水系统纳入整体考虑范畴内,因为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作为普通群众,也要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最大限度的利用身边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刘长文. 浅谈市政排水和规划常见问题分析[J]. 建设科技,2014,07:109-110.
[2]. 市政排水工程规划中的常见问题与改进对策[J]. 江西建材,2014,09:33.
市场分析规划范文2
关键词:排水规划,市政,排水工程设计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people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needs more and more high. Urban drainage system as a city other engineering facilities to internal normal use of security facilities, to improv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level and ensure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life of citizens ha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municipal road drainage engineering project design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examples, urban drainage engineering planning existing common problem is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Keywords: drainage planning, municipal,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及结构的稳固性关系着城市防涝及防治地下水或土壤被污染的生存问题。因此确保排水系统的工程施工质量至关重要。
1 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的任务
城市排水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降水径流和其他弃水的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等。而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主要指建设在市政道路上用于收集、输送和排放城市雨水、污水的城市排水设施的设计。
2 城市排水规划存在常见问题
2.1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与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防洪规划不协调
工程实例:
某海滨城市沿江的滨江路道路工程设计,该道路位于规划新区内,新区规划面积10km2是该市新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规划新区内主体河流内江由北往南流入大海。该市海岸潮汐属于不正规日潮为主的混合潮型,最位3.75m(标高采用黄海基准,以下同),多年最位平均值为3.55m,低潮位平均值为-2.30m,20年一遇位3.63m,50年一遇位3.82m。规划新区内水面平均高程0.91m。
规划新区整个场地北高南低,两侧高、中间低地形起伏较小,高程小于11m的区域占84%,小于5m的区域占54.4%,规划新区防潮保护标准采用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3.9m,整个场地最低控制标高4.2m,规划的道路最大纵坡不大于3.5%,最小纵坡不小于0.3%。
按上述的规划,滨江路的道路设计为:路线l为=1.78m,全线最大纵坡0.581%,最小纵坡0.300%,道路中心线设计路面高程4.2m至6.1m。相应其道路两用地高程为4.5m至6.4m。
2.1.1无法保证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高程,排水工程设计不符合防洪要求
本工程设计雨水按就近排放的原则,工程设计范围的雨水管分3段(相应分3个雨水排出口),各段的管道长度分别为480m/340m/980m。3个设计管段的最不利点雨水口的地面标高分别为4.05m/4.07m/4.05m。由于与内江潮位相比道路设计路面高程相对较低,使各设计管段的最不利点雨水口的地面标高与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3.9m的高差(压力差)约为0.15m,与多年平均位3.55m的高差(压力差)约为0.5m,如果要保证最不利点在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或多年平均位、设计暴雨重现期为2年的情况下排水畅通不造成积水,设计雨水管无论采用压力流或重力流设计均不可能达到要求。
可见,由于规划区用地竖向规划的地面高程太低,导致了排水工程设计无法满足防洪规划要求,而防洪规划中也没有提出对排水工程设计可降低防洪标准的要求。
2.1.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市用地与道路、交通、地面排水、防洪以及项目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的结合、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等矛盾,只有通过用地合理的竖向规划来解决。在规划新区内类似本工程的排水状况尚存在,我们认为其原因是在规划新区的规划过程中,没有做好排水工程规划与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防洪规划的协调或者是仅考虑提高用地高程会增加土方工程的造价,并且没有考虑所在地区的重要性及排水不畅的后果。
2.1.3采用重力流和短管压力流两种方式进行排水工程设计
为了使排水工程设计在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合理,结合本工程特点,我们雨水设计中对各管段的水力计算处理为:管段起点至最不利点按重力流设计,最不利点至出水口在设定相对合理的安全潮位下按短管压力流设计#安全潮位是指当内江潮位不高于此高程时,设计雨水管段能在满流的情况下以压力流的形式排水,并可保证排水畅通。计算结果:
第1段管道总长l为480m,最不利段管道l为120m,安全潮位3.05m。
第2段管道总长l为340m,最不利段管道l为260m,安全潮位2.65m。
第3段管道总长l为980m, 最不利段管道l为640m,安全潮位2.65m。
这样的处理方式与每一设计管段全部按重力流排放形式设计的雨水管相比,安全性得到了提高,当然在同样的设计坡度下,由于加大了管径,也增加了工程造价。当出内江潮位高于设定的安全潮位同时下暴雨(暴雨重现期为2年)时,最不利附近区域会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规划新区内适宜的位置设置排涝雨水泵站。
2.2污水管网规划中竖向高程和污水提升泵的设置站缺乏合理性、系统性的论证
工程实例:
某市新的城市开发区城南区,规划面积约13k,规划污水排放量44300每日,在规划区内污水主干管末端设置了一座规模40000每日的污水提升泵站,即规划区内的大部分污水需经泵站提升后才能排至污水处理厂。
本工程为城南区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市次干道,红线b为28m,路线l为1.9km,设计路面标高为124.526m至127.372m,设计污水管单侧布置,按原规划污水提升泵站在路线中部的西北角,泵站所在位置地面标高129m至132.5m,由于有其他道路的污水管接入,污水提升泵站进水管的管底高程为112.11m。
2.2.1污水管埋深不合理存在的问题
按原污水提升泵站设置的位置进行本工程设计污水管道埋深11至15m的长度约为路线长的50%,且排水坡度与道路坡度相反,出现了如下不利于工程建设的问题:
(1)工程造价较高:根据本工程的地质报告,此路段上除局部为d 约1m的残积土外,从高程100m至130m的范围均为灰岩,管渠埋深太大,造开挖回填土石方量大。
(2)泵站原选址位置现状地面标高129m至132.5m,则泵站的进水池开挖d 为17至20m,泵站的建设投资相对较高。
(3)管渠埋深太大,不仅施工及其困难,今后的维护将是十分困难的。
2.2.2污水管埋深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技术、经济论证应结合规划区的地质条件,当地的管材来源、施工条件及今后管网和污水提升泵站的运行、管理费用等方面进行论证。
3对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编制和执行管理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设计实例的分析,现对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的执行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1)认真做好规划前期的调查研究,使规划内容更符合当地的条件。
(2)在规划编制中应注意与给水工程,环境保护、道路交通、竖向、水系、防洪以及其他专业规划的相协调。
(3)应重视规划的科学的,全面的技术和经济论证,避免片面的因素干扰
(4)应重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编制的超前性和严肃性,需更改规划时应作充分论证。
(5)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强执行规划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环境水平。
4结束语
城市道路排水施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是城市道路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道路的使用寿命及城市建设成本,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市政道路排水系统进行施工时,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中要注意改进排水工程规划工作,确保更科学、合理的排水规划的执行。
参考文献:
[1] 王占军、于长江,《城市市政道路路面排水设计方案与施工探讨》,《科技促进发展》,2009(5)
[2] 张正文,《浅谈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甘肃科技》,2008(5)
市场分析规划范文3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市政给排水工程属于城镇的基础性设施,主要起着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生产提供水资源、及时排除地面集水及城镇污水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给水排水设计可以提高城镇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淡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并承担着城镇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是影响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城镇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规划不合理
水资源的规划包括水资源的开辟、水资源开发、水量的预测和水资源的最终优化配置。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可利用总量并不多,加上地理环境复杂,很多地区技术和设备落后,观念陈旧等原因,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平衡相结合,造成在城镇规划中水资源的规划不够科学、协调和合理,对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造成较大的困难。
2、水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保护不够充分
国内部分城镇居民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好多城镇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破坏和水资源浪费现象,致使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损害,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城镇的建设。相关规划设计部门也未能很好地对水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过度的水资源开发破坏了水循环,给水资源的规划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3、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不符合防洪要求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城镇的给排水系统工程的规划科学性不足,城镇中的给排水工程的用地也不足,管道设计及设置不能与城镇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设计高程欠合理,排涝站数量不足效率低,排水方式单一,因此跟不上城镇建设及发展的步伐,不能很好的满足防洪减灾的要求。
4、城镇排水系统能力不足
城镇排水工作主要是日常生活,生产等污水排水,以及包括防洪排涝的雨水排水。
城镇化对城镇雨水排水带来的极大影响,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盲目与水争地,使河道变窄,湖泊变小,导致蓄洪、滞洪面积缩小,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节洪水能力降低,而这些与水争地的建设项目往往是涝灾易发区;同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地面硬化率提高,增加了径流系数,从而加大洪水量,导致积水现象严重。一系列原因使原来满足规划设计要求的地区,出现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城镇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城镇的实际污水处理能力,也应结合相关新技术,开展节能环保,二次利用的原则,将生活污水处理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不断的发展。在当前的城镇中,许多的污水提升泵站由于位置设置不合理,进而导致了污水管理的面积过大,因此在实际的排水工程设计规划当中,应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科学的制定排水网管,并设计合理排水管高程,进而起到减少投资、加强污水排放效率的作用。
二、提高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与规划合理性的措施
1、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致力于加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采用以下措施:首先,在城镇当中应合理的将产业结构以及其它用地结构进行调整,对于耗水量大的工业应结合城镇实际缺水量进行控制其发展,提高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提倡将节水工程和企业其他工程同时设计,相互协作,同时施工,进而加强工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与城镇供水之间存在争抢水资源的上游农业区,应尽量种植节水农作物,发展节水产业,进而为下游的正常用水提供保障。
2、积极开发水资源
若仅从自然中的河流等提取水源,不仅其使用率不高,大多过境水存在浪费问题,因此为改变城镇当中用水的被动情况,应充分的开发及利用更多的水资源。其中主要的原则即是合理使用自然径流,大修水利,建筑堤坝,调节流量,蓄丰补枯。城镇应积极主动的去对水资源进行开发,这是今后水资源开发的大势所向,也应与相关水利部门的工程计划相统一。
3、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及保护
城镇用水应大力提倡居民的节水意识,并严格管控水污染问题,水污染不仅导致了水体环境遭到破坏,也很大程度上的将符合相关标准的可饮用水源减少,进一步的使水资源存在短缺。基于此,首先应结合实际的水文条件及环境的最大容量,进行科学的规划,将城镇水源按照保护等级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标准区,并结合相关用水保护区污染治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对现有污染源进行治理及清理排污口的技术措施;在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应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对城镇供水带来了更坏的影响[1]。
4、增加再生水供水在给水系统中的比例
制定必要的政策鼓励使用再生水,例如要求管段沿线的新建生活小区和工厂企业及宾馆等第三产业均需规划并建设再生水管道;并对管道沿线用水要求较低的行业,如绿化、洗车、道路浇洒,应执行强制性使用再生水的规定;合理制定水价,提高使用再生水的经济效益,使用经济杠杆作用来推广再生水利用;拓宽再生水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除市财政积极给予支持外,将鼓励各种社会资金介入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
5、适当提高城镇雨水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
城镇雨水排水系统关乎一个城镇的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一个城镇的生命线,所以政府在设计规划城镇排涝防涝时应格外慎重,在城镇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防涝排涝设计的标准以适应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设计城镇防洪排涝时,应综合考虑城镇各方面的因素。例如:城镇的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城镇地形地貌、水域的高水位等。
为减少暴雨内涝对城镇的影响,除做好城镇雨水系统的规划建设,城镇本身规划建设也要考虑减少暴雨内涝的危害,如重要建设项目避开低洼地区,保证一定的基地高程,尽量避免建设下穿地道等等。城镇竖向高程布置合理,可以减少暴雨内涝对城镇的影响。
6、加强雨洪模型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雨水设计时可采用数学模型法以提高预测雨水量的准确性,其中利用雨洪数学模型,还可以对现状雨水系统进行评估,可以进行不同重现期情景的模拟,对雨水系统规划设计进行校核,对超标降雨进行风险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与建议,从而提高雨水系统规划的科学性。有条件的城镇在编制雨水系统规划时,可以对雨洪模型进行探讨研究应用。
7、优化城镇排污系统设计
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工厂企业污水的处理是每个城镇时刻都要面临的问题,政府在城镇排污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还应引进先进科技和技术,建设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市政排污设施。例如:生活污水反应器,它有利于城镇污水的排放向高效移动床、流化床进展。城镇污水的排放离不开城镇道路建设,在设计城镇污水排放时应综合结合道路设计、地坪标高等,市政给排水与城镇其它功能相协调。在排污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条件,确定合理的排污管最低设计高程,结合当地条件合理选用排水管材,同时应注意污水泵站位置的选择,这有利于控制整个管网高程,可以节约投资,也能有效的提高城镇污水的排放效率。
8、协调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与其他专业规划设计的关系
城镇道路高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市政给水与排水系统的设计,尽量避免路网的低洼区域出现在排水管网的起端的情况。景观绿化设计时可以考虑和雨水综合利用规划相协调,一方面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减小初期雨水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收到一定的景观效益等等。市政给排水规划与其他专业的规划是否协调一致对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组织城镇给水系统设计
1、合理布置给水管网
输、配水管均为地下隐蔽工程,施工难度和影响面大,因此,宜按规划期限要求一次建成。为结合近期建设,节省近期投资,有些输、配水管可考虑双管或多管,以便分期实施。给水工程中输水管道所占投资比重较大,因此城市输水管道应缩短长度,并沿现有或规划道路铺设,同时也便于维修管理。城市配水干管沿规划或现有道路布置既方便用户接管,又可以方便维修管理。但宜避开城市交通主干道,以免维修时影响交通。
2、优化供水统一调度系统
为了保证城市供水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保证水质指标合格率、管网压力合格率,管网修漏及时率、能耗指标符合考核标准,有必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控制、通信、显示技术,建立城市供水的SCADA系统(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并且从以监测为核心、目的,配以简单的水量预测,进行人工调度的方式中转变过来,建立以管网模式为基础的优化调度信息系统。
3、控制管网漏损
在管网设计中充分考虑管网所处周围的物理应力及电化学、生物环境等对管网的破坏和侵蚀作用,在管材选用上做出合理选择;推广检漏新技术(如安装在管道上的漏水声音探测记录装置等),加大检漏力度,提高暗漏检测能力和准确率;引进新设备,尽可能采用原管位更新技术,加快管道修复率。
4、推广综合管沟技术
所谓综合管沟,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给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和管理。
5、发展环保、节能的净水工艺
由于水源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水质日益的关注和要求的不断提高,更是科学技术例如水质检测技术及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传统净水工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了,于是现在在水处理的工艺中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新工艺。例如处理工艺自动化,紫外线消毒工艺以及膜处理工艺等。
四、合理组织城镇排水系统设计与规划
1、加大科学的研究力度
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城镇的排水工程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重视排水工程的建设研究,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工艺及相关经验,以确保城镇排水工程得到更高的起点及规范标准,及时的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为城镇排水工程带来有力的技术支持。
2、景观与工程相结合
在一些水系较少的城镇,地势较低并且平坦的区域,可以把雨水主干管人工景观河道或者人工湖结合考虑。人工河道既可以有效地缩小排水管渠的排水距离,减少干管管径,同时合理设置的人工湖可以缓解瞬时强降水对雨水管道的排水压力,两者相互补充,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有利于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符合现代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重力自流与机械强排相结合
城镇排水方式有多样,在排水较好的区域,排水方式一般都是重力流自排。但在城镇的某些区域,排水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自排和强排相结合。如城镇地面高程比周边河流一定频率洪水位低并且高水位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地区,我们只能采取机械强排的方式。但在城镇的有些区域地面高程与周边河流洪水位的高差相差不大或高水位持续时间比较短,应该深入分析研究当地与排水有关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进行必要的方案比较,确定排水方式是采取强排或是自排。或者通过必要措施来实现自排。有些城镇区域排水,在非汛期时,雨水可以通过重力排入下游水体,到汛期,河水水位上涨引起顶托,城镇排水不畅,使市区出现大量积水,甚至出现河水倒灌城区,出现城区内涝,因此需要自排和强排相结合。
4、加大雨水资源的利用
在城镇排水设计中,一味的加大雨水工程,但却不能完全解决城镇排水不畅的问题,尤其是老城区,管线种类多,道路窄及其他种种原因,老城区的管道大面积改造和加大管径施工困难很大。这时,我们不妨换个思维,可以通过加大雨水的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水资源的压力,也能有效减轻城镇排水压力。
5、排水管材的选择
国内常规设计中,一般都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道,由于钢筋混凝土管的自身质量大,管壁厚,沟槽开挖宽度也较大,增大了施工工程量,但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工技术的发展,新型管材的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价格也趋于合理。如塑料管,其内壁光滑,粗糙系数小,过水能力比同等管径的混凝土管大,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减小埋深或减小一级管径,施工也相对便利。因此在城镇排水设计中,应大力推广新型管材。
6、扩宽投资渠道
通过市场经济的规律,为城镇的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将传统的封闭性运作改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运作。在得到政府的投资力度保证及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政策环境,从社会上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严格打击行业垄断,并根据谁投资、谁担险、谁受益的原则,确保投资的利益驱动效益及风险对工程的约束体系,进而使相关的融资体系得到长期有效的发展,最终为城镇的给排水事业贡献力量。
7、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将排水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的相关要求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采取国际通用的制度规范,并通过行政立法,对相关的制度规范进行完善,构建科学的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及责任制度体制,进而使管理权限得以明确,使市政给排水工程明确设计规划、建设施工、维护保养、监督检测的各部门相互协调,明确分工的职责与监理的体系[2]。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给排水工作存在困难。因此,在进行市政给排水的规划时,应妥善处理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水资源问题,以生态、节能、环保为城镇发展的目标。并结合上文所述的相关观点及论述,加强对当前给排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管理,最终使我国城镇给排水工程得到健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市场分析规划范文4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有效设计,关系着城市地表水的排除、城市污水的处理等等,同时也是影响水资源是否能够获得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人背景下,市政给排水工程也获得了更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在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对城市供水和排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排水系统设计不够完善,使得城市污水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也影响了水资源的循环再生的效率。基于上述种种问题,需要对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与规划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保证其设计的有效性,从而促进给排水系统的良性循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和恶化的现状。
2、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设计严重脱离实际应用环境
给排水的设计根据不同城市的地势特点有不同的设计需要,给排水管道的设计应该要以城市的总体区域特点为主,设计时要充分考量城市的地下结构,道路方位以及整体城市规划等因素,尤其是对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因素的考虑。例如,如果设计城市位于沿海地区或者容易爆发洪水和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区域,管道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为地势的高低和排进水口的设置位置,一般情况下,管道是由地势高的地区向地势低的地区进行铺设,水流会直接以重力方式排出;对于地势较高的路段,可以采用中间豁口的方法将水流分散排出;对于中间地势低洼的路段,可以借助排水设备保障水流的及时排出。为了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临近河流区域的排水管的设置要尽量高于水位的最高值,以使水流达到高值时能够顺利排出。
2.2、没有充分考虑污水的排放需要
城市给排水管道的排污功能日渐重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废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在给排水设计时要着重考虑这一因素。在设计施工时,经常会出现污水管的设计和埋放位置过浅,最低处的污水管埋放的深度达不到整个管道的水流排放要求,影响了管道整体的倾斜度,产生污水的积留。在设计时,要注意满足管道整体系统的要求,污水排放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相邻地区的污水排放问题,设计者往往只注重地区污水的排放功能,而忽视了污水排放的整体性原则。
2.3、没有充分考虑雨水预留管道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多雨的城市和地区,设计排水管道还要充分考虑雨水的进排口设计。一些地区在进行城市管网设计时没有将降水因素考虑在内或者对降水量预估不足,导致设计时雨水的进排口不能满足实际进排水的需要,尤其是雨水进排口过小,在大量的雨水降临时,进水口的容纳量有限,只有少量的雨水能够进入排水管道,而大部分雨水仍然溢流在路面,使得排水管道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效,造成大量的路面积水。
3、提高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措施探讨
3.1、综合考虑确保市政给排水设计的协调性
由于市政给排水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并且与很多方面有关为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协调性的问题,尽最大的可能使给排水设计与城市其它功能相协调,这样才能使给排水的作用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对于一些与内江相邻的城市,在设计市政给排水时,要考虑防洪排涝问题,并以内江的最位为前提,确定排水管的设计高程,这样能够进一步确保涨潮时或暴雨季节道路排水畅通。
3.2、污水处理设计
市政建设期间污水处理是保障市政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排水系统设计及规划时必须综合考量建设需求,比如应预算市政污水量及除污能力,并在该基础上引进高精尖技术,引入环保节能新理念,采用先进处理工艺排除污水。污水管网设计规划过程中应将路况资料及地面线数据等内容传输至排水系统,同时市政道路上应分布地下井,在设置时会出现设置位置不科学等问题,影响污水管线埋设深度,所以,设计规划时相关人员应合理设置管材埋设位置及施工方案,选择最佳位置埋设排水管,降低排水工程建设成本,提高系统排水能力。
3.3、排水设计
市政建设过程中排水系统主要针对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等方面而拟定的建设方案,同时排水系统也应综合考虑市政防洪排洪等问题,市政工程建设期间,排水系统防洪排洪主要分为外洪和内洪,外洪是为防止洪水泛滥而建立的防洪堤坝或水库等,内洪是为了降雨后有效排除储存的多余雨水而建立的,只有科学分化防洪排洪设施,不断强化市民防洪意识才能有效保证市民的则产及生命安全。规划设计排洪系统时应根据市政降雨情况对市政排水系统进行设计,合理应用排抽措施。要特别注意对于湿度过高路基的给排水设计,有些路基的湿度过高,属于潮湿型,含水量较大,不利于给排水,因此对于湿度过高的路基,首先要疏干和换填,在施工前在路基两侧挖纵向给排水沟,这种纵向沟要隔一段设计一个,将水排到给排水沟内到达疏通路基的目的,有一些路基无法运用晾晒或疏通达到目的,则需要通过局部换填路基的方法,将路基的上进行调换或是加进透水性能好的材料来实现路基的干燥。
3.4、采用先进科学的设计手段
市政给排水设计与城市道路设计密不可分,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没有出现前,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都是在施工之前对设计图纸进行人工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城市道路设计人员先绘制出城市道路设计图,再将设计道路时查阅的资料和设计图转交给城市给排水设计的工作人员,城市给排水设计工作人员再根据道路设计人员送过来的相关资料和道路设计图设计与道路相得益彰的城市给排水设计。这样的方法,费时费力往往影响道路紧急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可以直接将道路设计人员的资料和设计图传送给给排水设计人员,完成了道路和给排水设计软件的一体化。这样,有利于道路设计和给排水设计人员的快捷交流,有利于确定城市道路建设和市政给排水设计的关系,使两者结合起来设计出相得益彰的道路设计和市政给排水设计。
总言之,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有效设计,关系着城市地表水的排除、城市污水的处理等等,同时也是影响水资源是否能够获得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市政给排水工程也获得了更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在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对城市供水和排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排水系统设计不够完善,使得城市污水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也影响了水资源的循环再生的效率。所以说,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要对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与规划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保证其设计的有效性,从而促进给排水系统的良性循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和恶化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韩战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注意事项与解决方案[J].经营管理者,2014,14:312.
[2]邓光明.浅析如何提高市政给排水合理性[J].江西建材,2014,14:122.
[3]沈昆,龙华.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常见问题[J].江西建材,2014,17:9-10.
市场分析规划范文5
关键词: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应急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5-0130-06
Fuzzy Scenario Evolution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A Proposed Framework
FU Qiong1,ZHAO Yu2
(1.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Party School of CPC,Chongqing 400041;
2.Office of CPC,Chongqing N0.3 People’s Hospital,Chongqing 400014)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uzzy scenario evolution analysis to resolve the evolution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in the guidance of complexity sciences.That is to describe the macro disorder phenomena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by building the ordering rules under the micro-level in the logic on the basis of relations among the system,rules and status.On this basis,it consider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cess is a process to identify and adjust the risk of social systems.The imple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by the five stages of risk warning,building the emergences scenarios,emergency decision-making,emergency management assessment and normal emergency management.That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d framework to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management.
Key words: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the fuzzy scenario evolution analysis;emergency management process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我国进入到社会矛盾复杂和新型突发事件频发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也正在发生着改变,应急管理研究逐渐向公共安全研究拓展,从应急管理研究走向了常态管理研究,从策略性研究走向了应用性研究,从实践研究走向了基础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作为新型应急事件的典型代表,集不确定性、突显性、跨界性和耦合性等特征于一体,与传统的突发事件相比,人们对这类突发事件的特征、演化规律和破坏性等方面尚未有科学的认知,实践中也缺少紧急应对的有效手段,对应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挑战。因此,通过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国应急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系统的稳定,就成为当前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且紧迫的现实课题。
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征研究
1.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
关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当前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相近的提法有“非常规危机”、“非常状态(公共紧急状态)”、“极端事件”。虽然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见解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学者在这个概念的界定上存在着相通之处。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见表1):
欧洲学者从法律角度将非常规突发事件解释为一种“公共紧急状态”[2,3]: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正常法律制度无法有效运行的特殊社会安全状态,是一种影响全体公民基本权利、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极大损害的危险局势。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专项研究则从事件的性质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进行了定义,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需具备以下特点[4]:非线性响应、很突然很严重、来自于社会和自然环境、是地区系统变化的推进器、存在交互影响和具有潜在威胁性,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特征第一次进行了系统概述。我国学者韩智勇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非常规突发事件是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损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的突发事件[5]。而姜卉和黄钧则认为大多数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过于狭义,将非常规突发事件定义为一种危机情景,拓宽了其外延,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是应急主体所正在面对的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6],不仅包括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特征和现有状态的描述,还包括对突发事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导致系统从现状向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动力、事件、结果的描述和分析。在价值观层面,蔡志强认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是由于缺少更多的认知和合理的治理价值观[7],对社会核心利益、社会财产、群众心理等造成极大威胁的、需要根据合适的价值判断去解释和应对的社会治理紧急状态。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不同界定可见,虽然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法律、危机管理和价值的不同层面使用,但是对其本质的描述基本一致: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应急管理主体在面临社会秩序、社会财产、受众心理和公民基本权利和价值观等受到突发性巨大威胁的高度复杂危机情景时,原有常规管理下无法认知或缺少有效治理方式,需要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态势进行及时处置,以重塑社会系统平衡的社会治理紧急状态。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至少具有四层意思:其一,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一种危机情景或状态。这种情景不仅包括对突发事件当前所处的状态的描述,还包括对突发事件整体态势的未来假设情景动力、路径、演化和结果的分析与描述。其二,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主体感受与客体存在的统一体。在主观上,非常规突发事件由于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已超出应急管理主体对于常规突发事件的认知;在客观上,非常规突发事件已经对社会公共秩序、受众心理和公民基本权利等构成了极大威胁,需要应急管理主体的及时处置。第三,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非常规突发事件源于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不适应,因此最好处置方式在于重塑社会系统平衡,即打破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塑造社会系统适应动态环境能力的过程。第四,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新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无论是综合性应急管理模式还是专业应急管理模式,常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在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时都显得束手无策,亟需建立新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加以应对。
1.2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征
作为现代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规突发事件为我们重新认识风险社会提供了一个契机。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常规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比如突发性,即爆发时间的急促性导致事件发生的起因、时间、范围、方式和程度等要素在短时间内难以预料;损害快速蔓延性,即突发事件常常以极其迅速的方式蔓延,容易引发次生损害,对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害;受众的社群性,即突发事件会在社会层面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并波及到公共利益;处置的紧迫性与临界性,即事件的处置不仅要求及时、准确,根据突发事件发展趋势做出关键干预,等等。但是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而言,更需要把握其专属特征,即与常规突发事件的不同之处。如在物理特征上,空间和领域特征的跨界性、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的罕见性以及资源流量与流向的突变性;在逻辑特征上,应急情景的高约束性和压力性、呈现状态上的多变性与复杂性的交织、应急过程中的非可控性与不确定性以及治理效果上的创造性与破坏性的统一。非常规突发事件虽然演化迅速,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结果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是其发展演变仍然表现出一定规律[8]。
2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科学方法从复杂多变的偶然性中发现潜在的必然性,即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规律。在当前应急管理理论中,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究尚属于复杂系统的研究范畴。由于复杂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认知的模糊性,为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规律造成了困难。本文试图从模糊情景方法来模拟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为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规律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2.1 模糊情景演化分析模型的构建
模糊性是复杂系统重要的内在属性,一般用来描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难以精确定量描述的事物或现象。作为一种新型突发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既具有常规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还具有专属特征,在人类认知方面属于典型的模糊性问题,因此将模糊技术引入到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演化中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模糊情景分析方法主要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构建模型,试图以微观层面有序构建来描述宏观上的无序现象。其基本思想为:在假定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微观动力机制原则下,通过分层次和分类地模拟单一演化行为,对单一演化行为进行网络式加总可以预见事件未来所呈现的情景。与传统预测方法相比,模糊情景预测方法并不刻意追求事件演化的存量和路径,而以更加生动的方式描述微观事件演化行为间的相互关系和宏观事件演化过程,是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进行模拟仿真的有效方法。
基于以上描述,模糊情景演化模型有以下基本假设:假设1: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复杂性是由简单系统行为在少数规则作用下形成的。即非常规突发事件看似复杂,但是其复杂形态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系统行为规则和关键变量,复杂演化形态是由简单的常规系统行为和异常的系统行为加成集合而形成。假设2: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具有层次性和涌现性。即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并不会破坏风险社会系统的整体结构,但会呈现出演化的层次性和涌现性等分形结构特征。假设3:单个系统行为本身作为一个微观机制,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隐喻的相似性或因果性等路径进行的,也约束了模糊情景的状态集。
面对各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对事件进行评估,然后通过对事件演化状态、涉及范围、演化规律、损害程度以及利益分析等要素进行认知和梳理,制定可行、合理、有效的对策加以应对。在面对复杂事件时,管理者由于高压力和高约束的事件情景,通常会采取“系统-规则-状态”的逻辑加以解析。按照模糊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可以将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模型的函数公式归纳为:M = f (A,L,R,S,N)。其中:
第一,主体(A),又称为微观事件演化行为。即有构成演化系统的最小单位,常常与关键性变量有关。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微观主体常常以一个行为或事件的方式呈现,可以通过信息、物质等的交换与其他微观主体发生联系,所形成微观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构成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网络的基本单位。
第二,模糊域(L)。即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空间,同时也是微观主体的活动空间。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模糊域是常规突发事件情景和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的交集处,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确定性和随机性、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平衡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第三,规则(R)。即主体行为演化路径选择上所要受到的规范性约束。在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分形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动态性原则等。
第四,状态(S)。即主体行为在规则约束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景尤为复杂,主体行为并不会遵循所有规则,可能只遵从一种或两种规则,因此在规则约束下主体行为会呈现多种而非一种状态,而这些状态的集合决定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方向。
第五,网络(N)。即主体行为间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网状形态。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是主体行为相关关系的集合,复杂的演化过程通过网状形态进行描述。
2.2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机理分析
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模型的建构原理,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情景依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6个演化情景(见图1),分别是初始情景、生成情景、扩散情景、过渡情景、损害情景和终结情景,其中初始情景和生成情景属于微观风险社会系统,其余演化情景属于宏观演化系统。同时,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演化过程中要突破5大阻力:生成阻力(微观事件燃点阻力),微观阻力(微观事件间吸引力阻力),扩散阻力(从微观到宏观的阻力),系统调适阻力(系统内部平衡阻力)和应急管理阻力(应急平衡阻力)。
在初始情景阶段,从风险社会系统视角来看,任何系统失败或系统崩溃源于系统内部微观主体所引发的系统不平衡现象。非常规突发事件生成并非简单线性生成的,其生成所面临的诸多阻力来自于其自身特殊的属性,其中最重要的阻力在于事件爆发的燃点。只有当风险社会系统内部微观层次的不平衡现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达到事件爆发的“燃点”,突破生成阻力,非常规突发事件才随之生成。
在生成情景阶段,非常规突发事件生成后,并不会立刻进行演化,会受到生成环境中其他事件的影响。在微观系统内部,非常规突发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可以是吸引、排斥和叠加,它们所构成的正负反馈环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构成微观层面的阻力。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突破微观层面的阻力就需要与其他事件发生交互关系,在不同的吸引子间转换。在微观层面上,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内含事件数量和稳定性,可以将其分为连续性一元事件、突变性一元事件、连续性多元事件和突变性多元事件。
在扩散情景阶段,非常规突发事件要想影响整个风险社会系统,必须突破微观阻力,产生扩散效应,使整个系统从简单变得复杂,从有序走向混沌。一般来说,非常规突发事件在风险社会系统在扩散情景下的状态变化主要有7种(见图2):转化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在一定环境下会从现有类型通过某种途径转化为另一种类型的现象;耦合是指在扩散过程中非常规突发事件会引起其他系统行为随着事件扩散方向共同涨或落的共振现象;涌现是指是非常规突发事件在从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过渡的过程中,通过新特征和新现象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从而引起宏观系统在结构、呈现状态和整体等方面变化的现象;反馈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与其他系统行为间相互吸引或互为阻力的自动调节现象;分形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扩散过程中会分化出很多相似的微观事件,这些微观事件与非常规突发事件在很多方面会呈现出相似性的现象;非周期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变化速度会倍周期分化的现象,即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周期会出现突然的变化,呈现双周期或者多周期的现象;自组织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扩散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内在随机性改变。根据图2所示,在T时刻,非常规突发事件有7种扩散途径,非常规突发事件会随机选择其中一种扩散情景进入下一T+1时刻;在T+1时刻,非常规突发事件同样面临着7种扩散路径,非常规突发事件会随机选择其中一种扩散情景进入下一时刻T+2时刻……这个情景一直进行,直到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影响扩散到整个风险社会系统。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在从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演化过程呈现网状拓扑结构。 在过渡情景阶段,由于风险社会系统具有一定自调适能力,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呈现还需要克服来自系统的调适阻力。面对来自系统的内部阻力,非常规突发事件会有3种情景:第一种是部分突破情景。非常规突发事件会像小球从斜坡滚动的轨迹一样,沿着最小作用力的方向(脆弱性)进行选择性突破,有选择地呈现部分损害。第二种情景是有效突破情景。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扩散是通过自身状态的涨或落来实现,通过发挥共振效应来拓展自身的影响范围,一旦涨或落的运动方向聚合了足够的力量,突破了系统平衡的临界点,便会通过脆弱性路径来传递力量,最终导致系统失序,呈现出所有损害。第三种情形是无法突破的情景。在此情景下,非常规突发事件损害处于系统调适能力的控制范围之内,事件不会呈现出任何损害。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终结,其会返回到扩散情景,继续积攒能量,等待下一次突破系统平衡状态。
在损害情景与终结情景阶段,当非常规突发事件呈现以后,其损害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心理状态、生命安全等方面,需要应急管理行为加以应对。在损害情景下,非常规突发事件将面临着2种情景:其一是应急管理者在有效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应对,也意味着事件终结,进入到终结情景。其二是应急管理者无法有效认知和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造成应急管理失败,重新导入损害情景进行识别和认知。
3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
非常规突发事件作为一种新型突发事件,对应急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从整体来看,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本质上是识别和调节风险社会系统的过程,其基本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风险预警、事件情景构建、应急决策、应急管理与评估与应急管理常态化管理5个阶段(见图3)。
3.1 风险预警阶段
当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会显现出一些征兆。当应急管理者发现事件征兆时,应急管理者会及时应急预警并对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准备工作。当非常规突发事件爆发时,应急管理者会惯性式地启动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去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但很快应急管理者会发现应急管理效果不佳,此时非常规突发事件生成,应急管理者在跟进事件态势的同时,会积极展开实时预警工作。
3.2 事件情景构建阶段
应急管理者面对海量异构或者信息匮乏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时,会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可能前兆和事件演化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行收集获取、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等处理,然后通过非常规突发事件模拟仿真系统和应急决策演练综合平台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进行情景构建和规律认知。与此同时,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一些损害,如人员伤亡、群体性骚乱、谣言散播等事件进行及时地预处理,建立官方传播和引导渠道掌握应急管理的话语权。
3.3 应急决策阶段
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景构建,应急管理者采用问题/创新应急决策模型制定应急管理方案:首先进行情景所呈现的新型问题进行创新型求解,然后根据应急仿真模拟系统进行根本问题求解,之后对一些常规突发事件问题进行常规问题求解,最后将以上3种决策模式所产生的备选方案进行支持程度、适用性、可行性和合理性验证,最终生成应急管理方案。
3.4 应急管理及评估阶段
实施上个阶段产生的应急方案,主要包括应急目标与处置、应急动员及资源调配、应急权责分配、应急规则制度、受灾群众引导、应急信息宣传和应急培训学习等内容。在实施应急管理方案的同时,要同时追踪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态势,通过评估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效果来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如果方案难以奏效,就重新返回应急方案制定过程重新制定应急方案;如果方案十分奏效,就加强对方案执行情况的监控,将非常规突发事件置于应急管理者的可控范围之内。
3.5 应急管理常态化阶段
当非常规突发事件置于应急管理者的可控范围之内,应急管理者不能放松应急管理工作,还需要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态势继续进行追踪预警、追踪评估、追踪情景模拟和识别以及追踪应急决策与处置,积极干预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路径,恢复风险社会的总体平衡状态。同时,要将非常规事件的应对纳入到常规突发事件应对范畴,一方面要加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灾后恢复,保证受灾群众和受灾地区的基本生活质量和基本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要将事件纳入到案例库,供应急管理者分析、学习和演习,形成完备的应急方案,为以后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和参考。
4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的路演——以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为例
也许没有一场危机可以像校园安全事件一样引发社会的持续关注。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校园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根据每年媒体披露的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以及食品卫生监测报告,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这表明校园食品安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9]。尤其是2011年9月,全国连续发生9起疑似食物中毒重大事故,将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是一种典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积聚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波及人数往往达到数十人,给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带来巨大压力;由于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潜伏性和迅速蔓延性,增加了其认知和控制的难度,如不及时处置,极易引发次生损害,带来更大范围上生命和财产的损害;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尚属于我国现代化发展时间段中的一类新型突发事件,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而且风险源和诱发因素各异,使事件在呈现状态上呈现多变性,在突发事件领域上呈现出跨界性;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在造成巨大损害的同时,也促进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行业进一步规范,在治理效果上实现了创造性与破坏性的统一。依据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模型,可以从“风险演化-生成阻力”逻辑对某县中学学生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如下路演:
事件整体情景:2012年湖南隆回县中学学生因为食用校外食物中毒,共116人出现不适、恶心、呕吐等现象,其中5人病情较重[10]。随后,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干预,查明了中毒原因、抢救了重症病人、处置了相关责任人。
初始情景:该中学曾发生过个别学生在校内外食物中毒事件,这些征兆已经引起学校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但并未引起高度重视,未及时向学生做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也未发出食品安全预警。此时,该食品安全事件已经突破生成阻力,生成常规突发事件。
生成情景:在过往的校园食源性中毒事件中,学校所提供的食物往往是风险源和主要诱因。但是在该事件中,食源风险则来自校外流动摊点,属于外来食源风险入侵。事件的产生过程极为迅速。周末返校的学生食用校外食物,食物中毒在潜伏数小时后迅速蔓延,116名学生产生不适状况,其中5人情况紧急,给学生家庭、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外来风险的侵入,促使该事件由常规突发事件短时间内向突变单一事件演化,诱发大规模学生食物中毒,突破了事件微观阻力,非常规突发性事件生成。
扩散情景:该事件由于受众社群性和利益公共性的特点,引发国内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成为2012年校园食品安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相继引发同年5月份发生在其他8个省份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持续报道,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风险社会系统中产生了耦合和反馈效应,成为全国同时期的热点民生事件,突破了风险社会系统的扩散阻力。
过渡情景:该事件扩散后,同类事件的演化将校园食品安全的脆弱性曝光于公众:学校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认识不到位,对校园内食品经营者缺少必要的约束和监管;校园自营食堂及承包食堂存在员工个人不卫生、无食用安全标准、采购不规范;校园周边被劣质食品经营者充斥、相关部门监管力度薄弱等问题。平常时期潜伏的食品安全隐患被本次校园食品安全事件触及,为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演化路径,远远超过了一个学校和一个食品行业的系统调适和处置能力。
损害情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接到来自学校的情况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组织医疗和公安队伍介入,第一时间成立应急指挥小组。但因为涉及食物中毒的学生众多、致病食源难以确定、极易引起次生冲突事件、学生家庭和媒体压力持续增大等因素,原有应急预案未能奏效。
终结情景:应急指挥小组马上调整应急管理思路,在及时救助患病学生的同时,一方面建立应急临时规则,对学校、医院、学生家长和媒体进行有秩序的疏导和冲突化解,及时妥善回应其诉求;另一方面应急管理队伍进行权责分配,重点在于积极寻找食物中毒的致病食源,为学生们的救治提供依据。事件被控制之后,当地政府着力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消除消极影响,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建设项目;将本次事件纳入应急管理案例库供应急管理者分析、学习和演习,为以后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和参考。2012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重点指出,要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尤其是加大对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整治力度;将食品安全考核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到食品安全常态管理。
5 小结
现实中的非常规突发事件不仅具有特殊的边界条件,如极端环境、资源紧张、信息匮乏或过剩、心理压力、利益冲突、系统结构复杂等,还具有着复杂的演化路径和过程,给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无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产生和演化有多么复杂,其演化都会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就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从复杂多变的偶然性中发现潜在的必然性,即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规律。因此,本文在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基本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引入模糊情景分析法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对事件管理与处置提出了一些应急管理过程与方法。同时,本文的研究仅仅是第一次从理论上初步提出了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与管理方法,在模糊情景假设的实践验证、宏观演化计算模型以及模糊情景演化分析的适应情景等诸多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World Global Risks Report 2011[EB\\OL].http:///docs/WEF_GlobalRisks_Report_2010_CN.
[2]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R].Strasbourg: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23.
[3]Joan Fitzpatrick.Human Rights in Crisis: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Protecting Rights during States of Emergency [M].Bloomsburg: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4:35-38.
[4]Sarewitz D,Pielke R.Extreme Events:A Framework for Organizing,Integrating and Ensuring the Public Value of Research[R].Report of a Workshop Held in Boulder,Colorado,2000,7-9.
[5]韩智勇,翁文国,张维等.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科学背景目标与组织管理[J].中国科学基金学科进展与展望,2009 (4):215.
[6]姜卉,黄钧.罕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实时决策中的情景演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23):49.
[7]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9.
[8]叶金珠,佘廉.网络突发事件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软科学,2011(12):60-61.
市场分析规划范文6
【关键词】电力市场;中低压配网;规划;原则;方法;分析
1.基于电力市场条件的中低压配网规划原则分析
1.1中低压配网规划原则分析
从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研究角度上来说发现:城网系统运行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导线线径参数较小问题以及负荷受限问题在其实践应用中表现尤为突出。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针对导线线径参数予以合理增大同样是中低压配网规划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对于路径选取也应当保持适度性原则,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有关10kV电压等级线路最大用电负荷的计算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最大用电负荷=负荷同时率系数×配变负荷系数×单条线路配电变压器总容量参数(单位:kVA)。从相关测算经验上来看,居民负荷状态下负荷同时率系数以及配变电符合率系数的选取应当以0.35~0.50为最佳取值范围。建议有关居民用电负荷的取值考量该取值范围的下限值,即0.35,同时建议有关工业用电负荷的取值考量该取值范围的上限值,即0.50。为确保10kV线路供电可靠性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中低压配网规划过程当中需要结合电力系统敷设线路周边实际情况,针对分段开关以及联络开关装置进行有效的安装处理作业,并借助于此种方式确保城网运行系统下的10kV线路行程环网作业形式,在开环作用下确保供电系统运行可靠性得到充分提升。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对于中低压配网规划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增线路而言,1个联络开关装置的增加需要与2~3个分段开关装置的增加相对应。此种方式无疑是基于电力市场条件电力系统终端用户用电需求可靠性满足的一大关键方式。
1.2中低压配网基本思路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总结基于电力市场条件下中低压配网规划的基本思路:即中低压配网线路分区应当结合高压变电所所在位置以及负荷分区进行划分,并明确与之相对应的供电范围,在出线开关出现停用状态的情况下,中低压配网应当负担对电力负荷的有效转移,确保终端用户用电需求的持续性。与此同时,中低压配网还应当针对专用线及非负荷联络线进行有效控制,其目的在于提高中低压配网电力设备运行效率。
2.基于电力市场条件的中低压配网规划实例分析
2.1 A市中低压配网基本情况分析
截止2011年底,A市共具备17回中低压配网出线线路,其中有6回中低压配网出线线路表现为手拉手形式,互联率仅表现为35%左右。与此同时,从中低压配网线路长度的角度上来说,主干线长度在0km~5km范围之内的中低压配网线路为7条,5km~10km范围之内的中低压配网线路为6条,10km以上的中低压配网线路为4条。不难发现:A市中低压配网线路存在供电半径过长的问题,其原因多在于以下两个方面:①.A市乐观地形东西向比较狭窄,南北向距离较长,并且变电所恰好分布在南北向两侧位置;②.中低压配网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进电远送以及迂回供电问题。在针对A市中低压配网进行规划处理的过程当中,首先应当针对A市中低压配网存在问题予以详细分析,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中低压配网线路设备老化问题严重,供电质量较低:A市中低压配网线路设备初次投入使用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运行至今不可避免的出现老化问题,部分居民用电及专线线路频频出现超负荷或是过载运行问题;②.中低压配网网络布局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供电可靠性水平较低: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为A市中低压配网线路实现手拉手模式的比例较低,单电源供电作用下所形成的辐射性网络最终导致线路供电可靠性无从保障;③.中低压配网未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负荷分类供电:简单来说,A市中低压配网受到出现走廊以及间隔问题的影响,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供电独立,其也就直接干预着线路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④.过长的供电半径导致中低压配网电能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并且较小的主干线截面参数致使中低压配网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各类因素的干扰影响。
2.2 A市中压配网规划方法分析
A市中压配网规划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基于中压配网变电站异地升压扩容状态下,老城区中压配网线路所存在的重载线路问题,从而实现对中压配网线路运行可靠性及安全性的保障。在17回中压配网出线线路当中,有3回出线线路均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在中压配网运行高峰状态下,线路过载问题表面严重。现阶段所采取的解决方法在于借助于联络线自变电所进行转供处理。基于对A市中压配网实际情况的分析,为解决负荷过大、用户新增以及线路延伸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考虑新增中压配网10回出线线路,以解决以上问题。与此同时,对于部分存在线径较小以及负荷较大问题的专线线路以及居民用电线路而言,中压配网规划过程当中对其进行合理延伸,并新增相应的出线屏装置。与此同时,基于既有中压线路供电可靠性水平较低的问题,中压配网规划过程当中重点针对其联络方式予以了转变,将传统意义上的单电源放射方式转变为双电源联络方式。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到A市东城区城市开发及电力市场需求增长显著的实际情况,中压配网规划过程当中需要针对用电负荷的增长问题予以系统解决,一方面需要针对既有中压线路进行延伸处理,一方面需要针对用电负荷集中区域进行部分支线线路的新增作业。
2.3 A市低压配网规划方法分析
首先,针对A市现阶段较为复杂的低压配电网结构而言,规划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必要的简化处理,可采取的方式为形成以变压器装置为核心的放射干线式接线方式,但在规划过程当中对于重要终端用户仍然应当采取双电源点接线方式确保其供电安全与供电可靠;其次,针对A市相对而言布点较多、容量较小以及半径较短的特殊情况,低压配网规划过程中应当针对供电区域进行明确划分,以供电半径的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迂回供电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控制了低压线路的线损问题。
【参考文献】
[1]黎灿兵,杜力,曹一家等.IEC61970/IEC61968信息模型拓展及在配网中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2,24(3):59-65.
[2]黄伟琼.加强配网规划提升管理水平[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2):30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