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经济调查报告

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1

(一)xx乡基本情况

我市乡镇撤并前共有16个xx乡(其中13个瑶族乡、2个苗族乡、1个瑶族苗族乡),占全市乡镇总数的8.74%。辖154 个村民委,1666个村民小组,50135户,总人口223550人(其中汉族24137人,占总人口的10.8%;壮族131680人,占总人口的58.9%;瑶族55269人,占总人口的24.72%;苗族11651人,占总人口的5.21%;彝族124人,占总人口的0.06%;仡佬族135人,占总人口的0.06%;其他xx2人,占总人口的0.001%)。xx乡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07%。行政区划面积4560.4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58%。耕地面积330273.5亩(其中水田89839亩,旱地199746.5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8.56%。

(二)xx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着

1984年建乡以来,我市xx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克服困难,努力奋斗,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调查统计,XX年,全市xx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8080.1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0670万元,粮食产量达78206吨,财政收入达865.6423万元,人均产粮达349.8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3.06元。

1、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规模。近几年来,我市xx乡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使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许多新的亮点。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充分利用国家对xx乡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xx发展资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甘蔗、香蕉、八角、西瓜、芒果、大肉姜为主导产业的高效农业。XX年全乡甘蔗种植面积2.6万亩、香蕉0.25万亩、西瓜0.8万亩、水果1.55万亩,“三田”建设达1.53万亩。良种良法得到较快推广,全乡推广优质谷0.715万亩,推广良种玉米0.81万亩;全乡甘蔗基本实现良种化,良种推广率达到95%。

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2

XX年来,XX县委办公室调研股在上级大力支持和热心关怀下,在县委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围绕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抓好成果转化,勇于开拓创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年以来,我们通过调研撰写及修改的论文、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等共取得成果个(篇)。其中有个(篇)被国家级刊物采用,有个(篇)被省级刊物、会议采用,有个(篇)被县委、县政府批转或市级刊物、会议采用和肯定。有的调研报告已转化为领导领导,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调研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本”、“成事之基”,县委对调研工作非常重视,为使调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加强领导,注重组织建设。县委常委会每年都要听取调研工作汇报,及时解决调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委主要领导经常为调研工作出题目,定方向,并确定由一名副主任直接抓调研工作。在全县编制紧缩的情况下考调名同志充实到调研工作岗位,目前有名人员从事调研工作。同时县委领导要求提出,在调研工作上要注意把握这样几条:即在专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题调研上,要有深度、有质量,在解决具体问题上下功夫;在典型调研上,要有高度,有教育意义,能指导面上工作;在政策调研上,要吃透上头,符合县情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在理论调研上,要联系实际,有预见性、超前性,并逐步向新的领域延伸。由于领导重视,保证了各项调研工作顺利进行。版权所有

二是身体力行,亲自参与调研。县委领导班子成员把调查研究作为正确决策和指导工作的依据和前提,从自身做起,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在为维护招商引资良好的社会软环境、为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监督个别执法执纪人员到企业“吃拿卡要”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县委班子成员每人都确定了一个企业联系点,定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一年来,县委领导亲自参与撰写、修改的调查报告、论文等各种材料达篇。

三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每年年初我们按照市委的中心工作制定全年调研工作要点,落实调研任务。同时实行目标管理,把全年调研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年初抓布置,年中抓推动,年末抓检查,平时抓督促,随时要成果。我们调研股同志每人每年都要有项成果进入领导决策。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推动调研工作深入开展

在调研工作中,我们注意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围绕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开展调研。一年来,围绕推动县域经济新跨越实现社会事业新发展打开党建工作新局面,全县几个乡镇针对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为县委决策提供参考,并及时总结县地税局短时间打开工作新局面,实现工作新突破的经验,写出了《构建和谐地税、促进经济跨越》的调研报告,并刊发在《开发潮》××年第期。为总结和推广中坝村、下河街先进经验,为市委、县委提供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二是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开展调研。我们围绕“三农”问题组织人员进行调研,在一个多月的调研中,通过下单位、进社区、到农村、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较全面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撰写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社会和谐》的调研报告。一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产业化发展、项目经济、构建和谐等个方面内容的专题调研,写出了有情况、有分析、有针对问题解决办法的调查报告。为向上级汇报工作提供了面上情况和典型事例,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些调研工作多次受到县委、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着眼发展,超前运作,认真抓好调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 成因 对策

近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支付结算渠道实现快捷畅通,经营状况显著改善,资金实力和支农信贷投放大幅增长,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但是在农村信用社快速发展的背后,不良贷款始终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不良贷款已经成为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

一、农村信用社现状

立足县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目前,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服务覆盖范围最广、机构及从业人员最多、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最专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2011 年全国农村信用社新增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分别为 7374 亿元和 3093 亿元,期末余额同比增长 19%和 15%,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法人)统计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6%,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6%,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4%。中国人民银行的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1年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5.5%,比上年末下降1.9个百分点,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虽采取了一系列的不良贷款清收措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存在前清后增问题,不良贷款管理仍然是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重点。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一)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贷款风险较大。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易受气候、市场行情及病虫害影响,企业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其次,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速度慢,而农村信用社贷款期限不合理,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存在矛盾。

(二)政府不当干预及政策性影响因素。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地方政府指令农村信用社向特定对象发放贷款。该类贷款没有相应的财政资金保障,又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一旦发生亏损,贷款就可能形成不良。个别农户还把政策性贴息贷款当成是国家的扶贫款,认为不用归还。2000年以前,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产业政策,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和乡镇企业提供贷款,因大部分项目没有发展前景,后受经济影响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大部分贷款难以收回,形成不良贷款。

(三)借新还旧现象普遍,借款人信用意识不高。贷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只办理借新还旧。信贷人员为避免贷款形成不良,甚至主动要求客户办理展期或借新还旧,在办理借新还旧时未能按要求压缩贷款本金,从而延迟风险暴露,掩盖贷款真实风险。

(四)信贷人员数量少且素质不高,不能满足信用社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贷款笔数多,金额相对小,信贷人员人均管户多,使得贷款管理比较松散。农村信用社存量不良贷款中有一部分是原信用站发放,信用站撤站后,因贷后管理不到位,造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现在信用社客户经理大部分年纪偏大,对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掌握不够,合规意识淡薄,部分信贷人员缺乏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只顾眼前利益,不关注潜在的风险。

(五)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款未按要求执行面签。调查人员未尽到调查义务,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审查不严,盲目发放贷款。同时,假冒名贷款屡禁不止,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损害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也影响了客户的切身利益。

(六)贷后管理不到位。重发放,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不及时进行贷后管理,贷款到期也不及时进行催收,抵押物得不到及时处置,致使抵押物错过最佳处置时机,部分贷款丧失诉讼时效。

(七)借款人原因。主要包括借款人打工举家外出、疾病或意外伤残、生意失败或产业亏损、恶意欺诈等情形。

三、解决不良贷款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对客户经理要严格把关,防范品德不良人员进入信贷队伍,多选用一些综合素质较高人员担任客户经理。多创造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业务培训及交流机会,提高信贷人员贷款质量第一的观念和保全资产的素质,对一些好的清收办法和经验积极推广。

(二)积极清收存量不良贷款。对存量不良贷款,一是要下大力气清收,二是要尽力将贷款搞活,三是清收要彻底。

1.降低不良贷款偏离度,加大对隐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在贷款五级分类认定中,操作人员能力和主观认知对认定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不良贷款率为信用社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降低不良贷款率,操作员人为调整了贷款形态,导致部分贷款分类不准确,形成隐性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偏离度,积极消化和清收隐性不良是打好清收攻坚战的基础和关键。

2.通过多项举措,清收化解不良贷款。清收措施主要有依法收贷、清收、打包转让、以资抵债、核销等。对职工自贷、担保、介绍贷款,要求限期收回。对外出打工人员尤其是举家外出借款人,通过村委会或借款人亲戚等渠道催收。

3.积极与当地政府、法院、公安、检察院沟通。通过与政府、法院、公安、检察院沟通协调,借助行政和司法力量,集中打击不良贷款中的“钉子户”,力争达到“清收一户,教育一方,震慑一片”的效果。

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县级统计机构;统计服务;提升;方法

一、统计服务的内涵、范围和基本标准

统计服务指统计部门对外提供的一切统计信息、资料和服务,包括统计报表、统计数据、调查报告、统计分析、统计宣传品和统计咨询服务等。

优质服务的基本标准是统计数据及时、准确;统计资料文字准确、顺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统计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诚恳、具有可操作性;统计宣传印刷品格式规范、美观得体;统计信息网站方便、快捷,可读性好、内容丰富。

优质服务的范围与要求是服务上级应尽全力当好下级;服务党委、政府应努力当好参谋;服务有关部门应努力当好助手;服务调查对象应努力当好顾问;服务社会应努力当好宣传员。

统计工作面对着多个方面需求的服务,其中最突出的是在确保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发挥好参谋作用、做好为地方党政领导的服务工作。同时,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政府统计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观念。这是因为,政府统计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府职能,又是一项典型的公益性事业。统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产品,它不仅要为政府决策服务,还要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乃至国际社会服务。统计数据最终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要加大对群众宣传统计的力度,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知道统计、理解统计、支持和配合统计,切实解决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低的问题。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展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建议,察实情、摸实底,以避免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保证统计事业兴旺发达。

二、四个强化,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对统计资料需求的数量与质量都在日益提高,统计工作也在从“事后总结”向提前指导、预警分析和专题性调查转变,统计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提升统计服务水平,显得相当重要。本人认为,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政决策、民众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从“四个强化”入手,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作用,全面提升统计能力。

(一)强化时效性,及时准确报送统计数据

统计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做好与市统计局、县经济部门、各镇及企业的衔接和沟通,报送数据要及时,报表数据客观准确,提高公信力。及时把市、县考核的各项经济指标逐一罗列、分析,让县委、县政府全方位了解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要开发启用统计资料库,办好统计信息网,及时统计公告,提高为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

(二)强化优质服务,大力开发统计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拥有大量统计信息资源的优势,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水平,拓宽统计服务领域,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认真做好统计政务信息的报送工作,坚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增强时效,改进信息工作方式,疏通信息报送渠道,丰富信息服务内容。强化统计预警预测功能,紧密跟踪、准确反映当地经济运行特点和趋势,定期向党政领导和各部门报送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和《统计月报》。二是加大统计资源开发力度,提供全面细致的“分析服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各项经济工作方针,充分发挥统计部门定量分析的优势,不断加大对全县经济运行态势及重大问题、重要课题的分析,形成有价值、有深度的统计分析文章。加强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的统计调查,真实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群众的工作生活状况及要求,提高为党委、政府宏观调控的服务水平。

(三)强化服务重点,进一步提升全县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监测质量,提供准确的“数据服务”。统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敏锐性,要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针对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对月、季、年度经济形势的监测预警工作,让县领导及时掌握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坚持统计调研与统计服务相结合,捕捉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热点,做好统计数据的分析,把数据诠释成文字,形成观点,把观点提炼成真知灼见的工作发展的思路或改进的建议。特别是对于在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和隐患性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统计监测预警,通过调研写出有见地、有分量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同时,加强指导和组织协调,围绕群众和领导关心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信息报送;力所能及地开展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居民生活、资源消耗以及节能减排等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

(四)强化依法统计,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巴东县;中小企业;融资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巴东县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最活跃的主体,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虽然中小企业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尚不理想,融资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2008年末,巴东县的企业法人单位一共有893个,但是规模以上的只有33家,得到贷款的企业一般都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在33家中仅有7家获得了银行贷款,也就是说有79%的县域规模以上的企业没有得到金融信贷支持。巴东县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积累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缺乏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更新赶不上,资金需求大、规模小、频率高、担保难和抵押难等多种原因,陷入融资难的困境。

巴东县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现象比较严重,巴东县对中小企业放贷的主要是农、建行,农发行和信用社。根据该县金融机构贷款统计表(2006~2008年)的数据计算得知,2006年总的不良贷款比例高达30.78%,2007年的不良贷款比例为25.21%,2008年的不良贷款比例为8.31%。不良贷款在近3年都是存在的,虽然从数据上看,不良贷款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是,它是仍然存在的,并且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不良贷款的存在,作为以巴东县中小企业为主要放贷对象的银行机构不愿向一些信誉不好的企业发放贷款。其中,农行的不良贷款最多,这也是巴东县农行近年来缩减放贷业务、上收权限、加大信贷考核力度的原因,农行2006年不良贷款率高达44%。由于这些不良贷款的存在,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向缺乏信用和偿还能力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二、巴东县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一)自身积累不足,资金来源单一。巴东县中小企业资金自我积累较少,融资渠道狭窄,其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例过高,外源融资比例相对不足;外源融资中缺乏直接融资渠道,间接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贷款。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中小企业经营者的自我占有意识很重,缺乏长期经营意识,加之竞争激烈,中小企业经营不景气、资金沉淀严重、利润平均化。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个方面,据调查显示,巴东县部分企业均有通过企业、职工自筹的方式进行融资。而在县域地区,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公开发行债券或股票等方式来进行直接融资,从而形成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当问及企业有融资需求的时候,会采取的首选融资方式时,86%的企业也就是111家企业会首先选择银行贷款,占绝对的比例,7%的企业也就是9家企业首选亲戚朋友间借款,5%的企业也就是7家企业会首选高利贷,2%的企业也就是3家选择其他方式。

(二)担保主体单一,担保机构数量少,业务承受能力差。担保主体的单一化的具体表现为:一是注册资本结构单一化。绝大多数担保企业注册资本由当地政府出资,缺乏企业、个人以及外资注入,这也就难免形成担保运作中的行政干预现象,市场化程度较低;二是数量少,规模小,业务承接能力差。以巴东县为例,巴东县目前仅有一家恒信担保公司,这家担保公司是由财政出资500万元注册成立的。注册资本结构单一化,没有其他形式的资金注入。并且由于该县只有一家担保公司,规模有限,业务承受能力也受到限制。

(三)担保难、抵押难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现主要是担保难、抵押难,这是制约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巴东县也不例外,很多中小企业想申请银行贷款,但是由于贷款资质不够,很难达到银行贷款要求的条件。民营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少,起步阶段大多数是租赁场所生产经营,经营风险较大,缺少足够的不动产作为信贷抵押,也难以找到有实力的大企业作担保人,多数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民营中小企业,净资产偏低,人力资源偏高,在贷款时,往往少有抵押资产。而且贷款抵押财产评估登记的时效大多为1年,1年后无论贷款到期偿还后还是展期,都要重新进行评估和登记。从调查的129家企业来看,31家企业认为担保难是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拒贷的比例高达23.8%;而42家企业认为抵押无法落实才是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因无法落实抵押而发生的拒贷比例高达32.3%,二者合计总拒贷率高达56.1%。如此高的拒贷率可想而知,巴东县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相当大。

(四)“急、频、小”的融资特点与银行信贷体制不符,银企供求矛盾。巴东县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了其融资需求急、频率高、规模小的特点,而目前基层商业银行由于贷款审批权限的上收和经营管理的精细化,造成银企双方在资金供求时间上的不衔接。中小企业依靠当地资源优势,低门槛进入市场,经营规模较小,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涉及面广,以规模和数量的多样化和小批量著称。因此,资金的需求一次性小、频率高,相应地对融资的要求小、面广、借期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发生借贷频率频繁。一方面中小企业对于银行过于依赖,而银行则侧重于业绩优良企业;另一方面少数优良中小企业靠自有资本起家,不需要银行贷款。这样就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融资矛盾。这种矛盾在金融机构单一、缺乏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县域更为突出。笔者对巴东县中小企业的调查表明,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宁愿与民间借贷打交道,也不愿意向银行贷款。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碍于金融机构贷款过高的门槛、复杂的审批手续与漫长的等待时间。据调查得知,银行办理大业务大概需要1个月时间,而典当行办理手续只需1个星期,这对于一些急需资金的企业来说,会比较倾向于贷款手续简单、快捷的典当行,从而导致了作为融资双方的企业与金融机构缺乏有效对接,不能为中小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增加了融资难度。

三、解决巴东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思考

(一)规范民间融资,补充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一般发生在亲朋和熟人之间,据调查,当借方需要资金时,只要说明自己的资金用途、借款金额、还款能力及日期、利息,以口头或协议形式取得资金。民间融资一般不需要手续,有的也只是简单的凭据。由于手续简便,在急需资金的时候非常方便办理,比较受急需资金者的青睐。虽然民间融资能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且多数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也持认同态度,但是其利率高、风险大,通常只有在银行贷款困难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民间融资。而且,民间借贷的纠纷很多,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例如,可以组建一批民间小额贷款组织和融资服务社等,引导民间融资走向正规化。

(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应不失为搭建银企沟通的桥梁、越过中小企业融资难“鸿沟”的良策。针对巴东县担保难的问题,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个人以及外地资金的注入,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减少担保运作过程中行政干预的现象。应鼓励担保公司的出现,扩宽业务范围和能力,以补充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不足。

(三)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达到授信要求。巴东县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33家,其中获得贷款的有7家,其他26家有发展潜力但是技术比较落后,风险较大,类似这些企业应该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加强经营管理,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规范企业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率;县域中小企业要强化信用意识,诚实守信,提高自身资信度,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以良好的信誉获得银行的支持。

(四)完善相关制度,确保中小企业融资。我国关于保护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应加快有关中小企业信贷制度的立法工作,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有关中小企业贷款的法律或规定。要明确定位各类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制度中的作用和功能,制定中小企业贷款的具体管理方法和鼓励措施,落实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财政资金渠道、执行机构及管理办法,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强化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进一步改进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简化报批手续,加大基层行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要允许基层行、社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一是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积极探索适合县域特点的授信方式,扩大授权额度,满足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二是完善县域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县域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三是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有效地增加对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虞利娟.对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

[2]刘拴玲.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2.2.

[3]金鑫.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2008.12.

[4]葛大江,肖传亮.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的三大困境[J].中国金融,2008.1.

[5]陈婷,代希胜.建宁县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与思考[J].2009.1.

[6]王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08.12.

[7]关于巴东县典当行业的调查报告[Z].2009.

[8]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Z].2009.

县域经济调查报告范文6

其实,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早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完成了一次关于“地下金融”专题调研活动。分别对全国20个省、82个市、县、206个乡村、110家企业、1203位个体工商户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民间金融一向比较发达的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各省,以及地下金融比较盛行的黑龙江、辽宁、河南等省。调查围绕着非正规金融的金融规模、金融状况、融资状况展开,20个被调查的省、区、市的“地下金融”规模平均指数为28.7,换句话说,这20个省区市“地下金融”规模相当于正规金融规模的近三分之一。

根据央行报告显示,目前民间融资主要表现为四大特征:一是融资活动半公开化。商业银行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推出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调整使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紧张,客观上促使民间融资更为活跃,用于生产投资、商贸活动的大额民间融资时有发生,民间融资行为逐渐得到公众的认同,转向半公开化或公开化。二是融资行为渐趋理性。一方面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民间融资的需求日趋旺盛,并能提供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拓宽民间融资理性选择的范围。另一方面,民间融资相关主体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对信誉要求很高,形成了特定的民间融资“市场准入”制度,使得民间融资违约现象很少。2004年江西省抽样调查显示,民间融资的偿债率95%以上。三是生产性融资比重高。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与积累,生活互的民间融资逐步萎缩,生产性融资比重不断上升。据央行抽样调查,浙江省宁波地区民间融85%用于生产经营,温州地区约为93.3%,福建省约为98.2%,山西省约为65.5%,河南省约为70%。四是利率水平明显上升。据温州民间融资市场利率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民间融资利率基本维持在9.6%左右,而到2004年2月以来就持续上升,6月以后维持在14.4%左右,基本反映了民间融资利率上升的走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在民间产生很多的闲散富余资金,提供了资金供给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的扩大化,和再投资的增长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两者最终必然要相互结合。关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供给者手中的资金顺利转移到需求者的手中。

就直接融资的股票市场而言,其准入门槛很高,要达到要求的准入资格不是大多数企业可是做到的,中小企业从这里获得的资金的机会很小。况且最近几年股市低迷,许多投资者并不认为股票是理想的投资方式。股票市场不是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双方互通的理想场所。那么,从银行获得贷款就是很多企业的最佳选择。最近几年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所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商业银行储蓄负利率,商业银行出于控制风险和降低成本的考虑,加强了贷款管理,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信贷集中管理,基层网点大量撤并,对非盈利县区及不良贷款高占比地区的信贷投放实行严格控制,造成了国有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县域经济信贷支持的不断弱化。然而新的需求需要满足,在上述两条路都行不通的情况下,市场产生的融资需求和获利需求必然会通过市场的方式解决。民间融资市场就是双方需求的产物。

数据显示,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民间融资广泛存在。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省民间融资规模分别约在550亿元、450亿元和350亿元,相当于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一些具有相对区位优势、行业优势地区的民间融资也很活跃。也就是说民间融资是否活跃与一个地区的民营经济发达程度有关。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紧急支付和民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资金需求。可见,在目前我国的特定融资体制下,民间融资是解决一部分生产生活资本需求的主要渠道。发展势头迅猛,规模越来越大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在正确对待和处理民间融资在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时,必须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一方面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由于借款人与贷款人联系密切,因此便于对投资项目进行优选,并对借款人及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加强风险控制。民间融资的发展还形成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效应。在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情况下,民间融资不仅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为中小民营企业、县域经济融资另辟蹊径,还可以减轻中小民营企业 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与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民间融资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缺乏与国家产业调控政策相呼应的当地产业政策指引,民间融资因其自发性和信息滞后性,及一些行业高利润的诱惑,极易导致民间资金流入受限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利于当地产业结构和信贷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容易出现风险。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采取适当的政策积极引导民间投融资的正确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要从民间融资发展过程中看到它生存的原因,从而发现我们当前的金融政策还存在哪些不健全因素,然后对症下药。在目前的民间资金流通中,虽然总体上是良性发展,但也有不少的问题,尤其令人担忧:一是从全国而言,“地下金融”最为严重的地区在东北,在中央财经大学的调查报告中表明被调查的20个省中,居第一位的是黑龙江,第二位是辽宁,其规模指数已超过了五成和四成。然而东北地区的地下金融不同于南方。南方是建立的民营企业的需求之上,颇具民营银行的雏形,东北则不同,多余地下金融联系在一起存在一定的违法性,甚至与黑恶势力联系在一起,潜伏的无法预计的危机。另外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中介借贷。包括借助于正规中介机构的融资行为和以非正规中介组织为 依托进行民间融资。近年来,地下钱庄、基金会、标会、银背等非法融资机构大大减少,但相继又出现有固定的资金运作规则,整个融资模式类似于银行信贷的信息咨询公司、乡镇企业投资公司等新型的民间借贷组织,甚至出现专门为借贷双方担保的经纪人。因此国家及相关部门在放开民间融资的同时还需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以引导民间资本的健康发展,要加强相关立法,健全相关法制。确保经济生产所需的资金通过正当的渠道切实的得到保证。

其二,要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走民营信用社、地区民营银行的道路。民间融资所以大量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的一些不健全造成的,目前的中国金融垄断局面和银行作为一种盈利的商业机构使得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取得他们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当然更不可能建立长期的资金来往关系。因此我们多样的经济体制决定了需要多样的融资体制来服务与不同的经济组织。民间现行的一些融资方式适应了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具有“急、少、快”的特点。因此,民营经济发达,民间闲置资金较多,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因势利导,疏堵结合,在条件具备的地方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向民营信用社、银行等现代金融机构组织形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