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药材销售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药材销售计划范文1
一是最近几年来我市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药物创新与中药现代化”《紫菀等三个品种规范化种植项目的研究》,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规范化种植基地项目的研究》,承担了省科技攻关指导项目《市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承担了保定市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1项,争取国家星火计划三项,国家火炬计划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及国家重大专项中药材种植研究项目两项。2006年我市承担的省政府项目“一县一业一园”工程建设模式,受到了省专家验收组的肯定和赞誉,2007年3月市中药产业园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火炬基地。2008年药都制药有限公司承担了省重大科技专项市道地中药材脱毒复壮、提纯选育及组培工厂化种苗生产与应用示范。近几年我市药业企业承担国家、省药业科研攻关项目8项。我市药业企业承担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5项。我市药业企业承担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我市药业企业荣获省科技成果15项。市惠农中药材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和昌达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承担了省中药材三大基地建设。我市科技部门承担了省财政项目整合农业财政资金发展中药产业项目。
二是搭建了产业科研平台。一是按照五个一的要求采取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搭建了保定市中药材产业科技专家工作站。二是为提高我市道地中药材GAP种植技术,搭建了省中药材技术传播站和省中药材GAP研究中心。三是为促进制药企业的发展,我市搭建了市药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四是积极引导药业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科研机构,我市规模药业企业均设有厂办科研机构。在逐步完善现有厂办科研机构建设基础上,组织药都集团、金木集团申报保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两家企业的技术中心2011年通过验收成为保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在“十二五”期间,组织药都集团的中药材产品检测服务公共平台积极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三是建立了省级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核心区5000亩,示范区50000亩,辐射区15万亩。200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一县一业一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四是通过大力支持和扶助以农技协、研究所、专业合作社等为主要形式的中药材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已建立中药材研究所4个,中药材专业协会6个,中介组织8个,科技进村服务站6个,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信息指导,为广大药农提供种植信息和技术支持,平均每年推广先进适用技术8项以上,在药农种植、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中药材产业化进程。
五是中药材产业科技培训体系健全。建科技培训基地。我市建立了国家级中药材星火培训学校、省级中药材技术传播站、省级中药材GAP研究中心、保定市中药材产业专家工作站。同时建立了县级科普示范村15个,保定市级科普示范村4个,科普示范企业12个。
二、影响市中药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1、在中药材生产上,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中药材生产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上,与中药现代化的需求远不相适应。
2、中药材栽培技术不规范。对大宗中药材品种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不够,中药材生产尚处于自发、分散、粗放、无序的状态。中药材种植没有严格的操作规程,缺乏被国际公认和接受的质量控制标准,无法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3、中药材种植区域混乱。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滞后,对地道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缺乏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随着国家《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推行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药材质量要求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满足《中国药典》和国家《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要求。中药材产业是药业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和依托,推行药材标准化生产已成当务之急。
4、科技支撑力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中药材科研基础薄弱、缺乏规范化生产技术、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规模化生产的实施,制约着中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特别是科研落后于产业发展,起不到应有的科技支撑作用,需要加强科技投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5、药业科技投入不足,制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低,全市制药企业除药都集团每年的科技经费投入达到了年度销售收入的6%以上,其余其余不足3%,企业的厂办科研机构不健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
三、建议
(一)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与药业经济的紧密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技术推广等上下结合、纵揽关联的服务网络,逐步形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贮运、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加快药业业产业发展。
(二)开展科技攻关,围绕制约我市中药材种植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开展科研攻关。继续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在成功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祁进行组培脱毒的基础上,逐步对紫苑、地黄、南星、白芷等16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进行培脱毒,以提高我市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培育知名品牌。
(三)搞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继续抓好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1000亩核心区和万亩示范区建设,到“十二五”末期中药材核心区达到1万亩,中药材向规范化种植达到18万亩,推进我市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进程。
(四)加快科技兴药步伐,抓好科技成果推广。搞好中药材优良品种的开发、引进和现代农业技术在中药材种植上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中药材多发病的防治技术、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中药材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20项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绿色种植。
(五)、进一步搭建和完善药业产业发展科技平台,推进全市药业产业的整体升级。采取专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科技种植园区)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省中药材技术传播站、保定市中药材科技专家工作站及市药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实现专家与制药、加工企业、药业流通企业、中药材GAP种植园区的有效对接,整体推进产业升级。
中药材销售计划范文2
(一)种植情况
调查显示全县22镇,259个村(社区)种植中药材,占村(社区)总数的81%。种植的中药材品种51个,总面积71830多亩,其中黄姜种植面积60640亩,其它50个药材品种种植面积11190多亩,种植药材品种最多的镇为白柳镇,26个品种,面积4100多亩;黄姜种植面积最大的镇是关口镇,8080多亩;其次是构元镇5638亩,再次是段家河镇5334亩;白芨种植分布在10个镇,合计424亩,其中100亩以上镇为白柳镇和麻坪镇,分别为130亩和107亩;柴胡种植分布在15个镇538.5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构元镇,142亩,其次是白柳镇90多亩;白术种植分布在6个镇,共计227亩,面积最大的为小河镇210多亩,其次是桐木镇10亩;杜仲分布在13个镇,种植面积2855.7亩,面积最大的是镇2040亩,其次是赤岩镇199亩,第三位是甘溪镇101亩;金银花种植分布在11个镇870多亩,面积最大的为构元镇413亩;其次是小河镇249亩,排在第三位的是段家河镇89.5亩;白芍分布在4个镇212亩,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棕溪镇,70多亩,其次是镇60多亩;板蓝根分布在4个镇,种植面积211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金寨镇168亩,其次是镇38亩;丹参种植分布在6个镇,合计面积1228亩,其中面积最大的镇为金寨镇592亩,其次为赤岩镇538亩;木瓜分布在6个镇,种植面积1160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关口镇320多亩,其次是棕溪镇290多亩;牡丹分布在3个镇1310亩,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为吕河镇760多亩,其次是城关镇300多亩,再次是白柳镇245亩;射干分布在3个镇180多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铜钱关镇120多亩,其次是石门镇30多亩;猪苓分布在5个镇总面积163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小河镇108亩,其次是双河镇40多亩;香椽种植分布在3个镇合计面积180亩,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段家河镇,89亩;其次是白柳镇85亩;乌竽种植在赵湾镇和赤岩镇,分别为150亩和1.5亩;玄参种植在铜钱关、石门、神河三镇,面积最大为铜钱关镇124亩,其余二镇分别为30亩和26亩。种植面积100亩以下的中药材还有百合、黄精、五味子、天麻、三七、元胡、当归等30多个品种。
(二)市场及收益情况
在调查期间,了解到了部分常用中药材的价格,和农民朋友一起算了效益帐。在调查时段,黄姜鲜姜价格每市斤2元,近二年来,黄姜鲜姜价格高到每市斤2.5元,低到每市斤1.5元,就按每市斤2元计算,二年生黄姜亩产鲜姜平均按4000市斤计,产值8000元,投入每亩二年约2000元,年亩纯收入3000元左右。问题:草荒严重,采挖太费工,亩需25个工左右(与土质有关);白芨鲜货每市斤60多元高价位,近二年一直保持50-60元,就按每市斤55元计算,3年一采挖,每亩产鲜货平均按3000市斤计算,亩产值165000元,亩投入约30000元,年亩纯收入45000多元。问题:投入较大,收入较高,风险较大。柴胡干货每市斤26元高价位,近二年保持在每市斤18-26元,就按每市斤22元计算,二年一采挖,每亩地产干货平均按150斤,产值3300元,亩投入140元左右,年纯收入1580元,投入小,劳动强度小,不费功;苍术干货每市斤20元,近二年保持在16-20元,按每市斤18元计算,三年一采挖,亩产量平均按1800市斤计算,产值32400元,亩投入5000多元,年亩纯收入9000多元;杜仲皮(干货),板皮4-5元/市斤,枝皮2-3元/市斤,价格太低,不够剥皮的功夫钱;金银花干货每市斤20元,近二年保持在10-20元/市斤,按每市斤15元计,每亩干货平均产量按150市斤算,年纯收入2250元左右,初年一次投入,多年受益,劳动强度小;白芍干货价格9元/市斤,近二年保持在每市斤5-9元,按每市斤干货7元计,四年一采挖,每亩产干货平均1600市斤左右,产值11200元,亩投入约2000元,年亩纯收入2300元左右,问题:生长周期长,见效慢;木瓜干货每市斤1.8元,盛产期亩产木瓜干货平均在800市斤,年亩产值1080元,一次建园,多年受益;牡丹(药用)干货每市斤7.5元,五年一采挖,亩产干货平均200多市斤,年亩产值300元左右,问题:生长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射干干货每市斤23元,三年一采挖,亩产干货平均300多市斤,亩产值6900元,亩投入1000多元,年亩纯收入1960多元;猪苓干货每市斤150多元,每平方米产干货平均10市斤,产值1500元,纯收入1300元。问题:投入大,技术含量高,价格高,风险大。天麻干货(混等)每市斤50多元,每平方米产干天麻平均6市斤,产值300元,纯收入200元,问题:投入较大,技术含量高,有较大风险;玄参每市斤干货4.5元,近二年价格保持在4-5元,按每市斤4.5元计算,年亩产干货平均在600市斤,产值2700元,年亩纯收入2400元左右,投入小,技术简单易学,效益较稳定;黄精干货每市斤24元,近二年价格较稳定,四年一采挖,亩产干货1600多市斤,产值38400多元,亩投入5000元左右,亩年纯收入8300多元,问题:生长周期较长,见效慢。(注:中药材纯收入计算只剔除购种、购肥料及农药等成本,地租、劳务等费用一律未计入成本)。
(三)中药材种植项目的选择和产品销售
全县种植中药材3万余户,定点收购商133户,2013年收购药材总量(干货)8100多吨(其中黄姜7920多吨)。农户种植中药材品种的选择,主要依据:近2-3年来,市场价格较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生产技术易掌握的品种;也有一少部分农户是通过自己对中药材市场的分析判断,认为一种或几种中药材未来会走俏,市场价格高或价格会提高,而作出选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少数农户听别人说某种药材将来市场前景很好,而种植了该品种;也还有农户从报纸、书刊、广告等媒体宣传渠道得来信息,选择项目等等。种子来源路径较多,有亲朋好友赠送的,也有在本县境内购买的,有从省内的佛坪、宁陕等地购买种子的,也有从山东、河南、湖北等外省购买种子的。近二年,还出现了上门包种的现象,主要是栽培天麻、猪苓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承种方(自
带种子、菌种等),按面积收费,收费较高,像栽培一亩地天麻收费4-5万元,先支付60%,余40%回收产品时结算,此种合作方式方便简捷,但也存在一定风险。中药材产品出售,小河、关口建立了合作社模式,各有一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合同收购,小河的合作社主要收购产品为金银花,只辐射本镇及周边部分农户,关口的合作社收购的药材品种较多,辐射多个镇,带动农户较多;麻坪有3家药农,直接与汉中一药厂签订合作协议,由厂方供种并指导栽培,保护价回收。除此之外,大部分中药材产品售给上门的流动商贩,销售的价格时高时低,有的年份低的离谱,也会遇上有的药材几年都不收的时候,药材放久了都变质了。 1、从资源情况和市场效益看,发展天麻、猪苓大有作为,当年可见效。栽培天麻每年每平方米池子可收入200多元,种猪苓每平方米可收入1300多元,效益相当高,即使发展起来,供求关系变化,价格下降,仍有较大利润空间。再说,我县桦栎树资源丰富,供给充足,可考虑有计划采伐利用。科学利用我县广阔的山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很多中药材品种就是林下种植的好项目。
2、从药材品种的适应性看,金银花、柴胡、玄参、丹参、白芨、水百合、牡丹、板蓝根、黄姜、、薏米、苍术等大宗药材在我县大部分地区均适应。可考虑选择其中的品种扩大种植。但是,本着优生优质高产的原则,必须考虑个体差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般认为,大部分中药材喜阴怕强光,喜湿怕干旱,喜凉怕高温,如调查结果显示,水百合、玄参等品种在海拔700米以上区域种植,生长旺盛,产量高,品质优,因此认为发展中药材(不是所有品种)应考虑在海拔600米以上区域布局。
3、从农村劳动力资源看,可多发展金银花、柴胡等品种,对土质要求不高,管理简单,劳动强度较小,老年人及儿童可管理,市场价格相对稳定,长年有收购,长期有收购。
(一)中药材市场波动大,这是影响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的头等问题。与粮油、烟草、蚕茧、肉蛋等农副产品相比较,中药材市场价格非常不稳定,一是价格变化快,有的是一年一个价,有的是半年一个价,还有的是一月一个价,也有的是一天之内价不同;二是价格落差大,同一种药材有时候收购价格高到百元,有时候价格跌到十多元,甚至是几元钱;三是有少数中药材曾经价格很高,老百姓种植积极性也很高,而且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可是发展起来后,在一段时间,甚至长达十多年无人问津。如:杜仲、天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每市斤售价在100多元,200多元,可在后来的10多年都没有人收,当然并不是外面没有市场,而是供大于求,本地的货没有人来收。中药材市场价格变化快,落差大,让老百姓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对中药材市场价格规律难把握,捉摸不透。
(二)中药材栽培技术水平低。种植业增产丰收的根本保证是良种良法。从中药材种子(苗)的来源看,有本县的,有本省的,有外省的,大多数来源于中药材种植户或种植基地,不是专门育种,品种质量无保证。从种植方面看,经营管理粗放,有的直接种在收获后的麦田、烟地和玉米地里,有的虽然翻了地,但未细土,大糊砌块压苗,不起垄不开沟浸水,不间苗,不摸芽打顶,不施底肥,不追肥等等,没有采取必要的科学管理措施。有的药材怕晒而未采取遮阴措施,有的藤蔓作物需搭架而未搭架。从中药材长势以及药材样品的品相观察和与药农交谈了解的情况,综合分析认为,中药材栽培技术水平不高,产品产量质量普遍偏低。
(三)发展中药材盲目性大,风险性高。对想要发展的中药材和所种植的中药材品种的生活习性、适生条件、投入情况、市场需求等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只是道听途说,或是在网上,在小报杂刊上看的,信息来源不可靠,就盲目选择,盲目跟风,不加分析,仓促发展,结果导致中药材品种不适应,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甚至出现产品无人收。如前些年,我县有农户栽培冬虫夏草、灵芝等,这些贵重药材被誉为“药用黄金”,利润空间诱人,但不是哪里都能种,谁都能种成。发展产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依靠科技兴药材。
(四)种植品种多而杂,面积小且分散。调查结果表明,全县种植中药材品种51个,最多的白柳镇种植26个品种,有的镇一个村就有7、8个品种,也有一户人家种3-4个品种的。种植户分散,地块分散,面积小,有种1分多的,有种3分多的,也有种1亩、2亩的,种植5亩以上面积的很少,星星点点,小打小闹,不成规模。大多数种植户是一种“放牛拾地软,捎代子”的想法,没有把中药材种植当作主业来抓,根本谈不上上规模、上效益。
____发展中药材产业客观条件优越,山水相连,土地广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中药材生长的理想之地。____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人们有种植中药材、应用中药材防疫治病的习惯和经验。但是,要把中药材作为一项产业做大做强,仅靠以上条件远远不够。谁来帮助群众遴选中药材项目?谁来为中药材种植提供技术指导?谁来帮助销售中药材?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和相应的措施保障。我个人认为要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首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组建“____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议由县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政府分管领导、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科技、农业、林业、卫生、药监、
质监、发改、财政、经贸、水利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县科技局合署办公,科技局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领导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主持制定“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其实施等;办公室负责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日常工作,协调统筹科技资源,贯彻落实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等。领导小组应考虑将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县对部门和部门领导、对镇和镇领导考核,给一定分值,占较大比重,以考核促产业发展。中药材产业发展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进行,方可做大做强,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起落不定,赚赚赔赔。甚至陷入盲目,招致损失。 (二)建成中药材产品交易平台,彻底解决农民卖药材难的问题。像丹参、板兰根、玄参、金银花等都是当年种当年采收的短期项目。因此,在上规模发展之前,首先要考虑好销售的问题,要事先规划、建成中药材交易平台,解决农民种药材无处卖,无人买的后顾之忧。一是政府要建成中药材信息平台,了解掌握国内外中药材产业信息,重点掌握发展趋势、先进技术、产品供求关系、市场价格等,借鉴宣传推广,寻找销售渠道。同时,大力宣传推介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及时中药材产品、产量、质量、储量等信息,让____的特色中药材冲入亚洲,走向世界。二是尽快规划、建成____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可考虑在吕河工业园区或白柳工业园区建成____县较大规模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规模由种植面积和辐射范围而定,应立足____,面向全国)。在其它二条河分别建成经济实用够用的小药材交易市场,以保证药农的药材有处卖、就近卖、卖得出。三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药材收购商,注册合作社,办公司,加大投入,扩大经营,提高收购能力,同时也可以扶持他们办药材初加工厂,发展仓储业,扩大收购。四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发展壮大。走出去,引进来,内引外联,通过与省内外药企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药企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为药企建设药源基地,产品由药企收购,实行订单农业,协议价格,合同收购。也可以考虑通过招商引资,引人、引资、引技,建设“____县中药厂”,这是稳定的收购商,长期的收购商,若能建成中药厂,____农民卖药难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搞好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由____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持,在全面分析县情和摸清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____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依据规划再分解细化,制定“____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年度计划”,确定发展目标,夯实发展任务,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中药材产业有序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中药材销售计划范文3
1中药材发展优势与生产现状
1.1发展优势
1.1.1中药材资源丰富。秦安县属陇中南部温和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适宜各种中药材生长,药材资源丰富,野生中药材分布广泛且蕴藏量大,已查明的中药材资源450种,其中药用植物79科224属232种。
1.1.2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我县中药材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民间素有中药材种植及野生采摘习惯,中药材采摘种植和加工经验颇为丰富。秦安县良医代代相承,成就卓著,推动了祖国医药学的发展,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中医药文化遗产。
1.1.3劳动力富余。秦安县地处陇东南,是一个“山多川少”的干旱半干旱山区农业县,农村人口57.2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0.84万人的82.02%,人均占有耕地 2.49 亩,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外地,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的生产开发属劳动密集型行业,较为适合我县农村劳动力富余和素质普遍较低的县情,有利于深化我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我县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1.2生产现状
2006年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0.12万hm2,平均单产82.90kg,总产149.20万kg,中药材产值1 352.70万元,为全县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23.62元。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已成为我县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中药材生产存在问题与不足
2.1市场信息不灵,生产盲目性大
中药材是特殊商品,其生产开发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易受市场行情的制约。市场信息不灵、经验不足已成为我县农民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一方面造成我县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广大农民难以选择适销对路的种植品种,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不少种植者因信息不灵或受虚假广告诱惑,而盲目引种;栽培方法不当,或受伪劣或高价药材种子之害等原因,遭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县中药材生产的发展。
2.2科技含量不高,经营能力低下
中药种类繁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栽培技术也各有特殊性,我县中药材种植分散在千家万户,传统种植生产方式原始,基本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户管理意识和水平低,种植中药材的观念陈旧,“靠天收益”的意识很浓,没有将中药材生产当作一项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来经营,不能从根本上认识科学管理在中药材种植上的重要性。而粗放管理造成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低下,市场竞争力弱。生产上的技术力量薄弱,秦安县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中药材技术引进与推广工作,技术人员中,中药材技术人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且由于受经济因素及工作条件制约,知识结构不能及时的更新,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
2.3龙头组织薄弱,流通渠道不畅
目前我县规模性的中药材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很少,且群体小,对中药材种植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我县没有中药材种植协会,发展滞后,基础薄弱,大多数农民对专业协会的作用认识不足,不能积极联合其他种植户组成联合体(专业协会),共闯市场,减少风险,降低流通成本,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还由于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真假难辨,经营风险大,加上对药材认知不足,致使我县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人数少且年营销额不大,造成中药材产品销售空间小,价格低甚至难以销售,种植经济效益不能得到保障。
3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与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积极营造宽松发展环境
面对我县地道中药材生产开发的现状,应辩证地分析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变自生自长为积极引导,变盲目生产为对接市场,变零星种植为规模生产,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3.1.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协调、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
3.1.2强化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出宣传栏、黑板报等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积极争取全县上下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3.1.3要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种植户上规模、上水平,发挥带动效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药材科技开发、技术鉴定等。
3.2建立信息网络,开拓中药材产销市场
3.2.1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政府上网工程的作用,建立全县统一的中药材销售网络平台,及时中药材供求信息。组织市场调查小组不定期深入各地中药材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
3.2.2加强省内外中药材市场的联系,如亳州、西安、文峰等市场,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大力发展中药材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药材行业协会及药材种植大户、经销大户联结龙头企业、市场和农户的纽带作用,大力拓展外埠市场。同国内大型中成药生产企业建立产销关系,把生产基地变成他们的原料供应基地,签订长期供销合同,以销定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产品的积压。
3.3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中药材优质高产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形成有较强实力的中药材专业科技队伍。组织专业培训和送科技下乡,努力提高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确保增收增效。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将专业种植或经销大户发展成为种植经销科技户,带动种植技术的推广。
3.4培育生产基地,壮大中药材生产规模
中药材产业开发应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本着积极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办事,实行定单化管理。
3.4.1初步建立以王窑、五营、云山、王铺为中心的四个种植区域,建立种植示范区,作为我县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培育,按照GAP要求,选定主要地产优势品种,不断引进新品种,实现中药材种植的标准化、优质化和专业化,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县辐射推广。由药材经销商按照市场需求制定生产销售计划,在保证农民受益,确定保护价的前提下,提供技术与繁殖材料,与农户签订合同,保证收购。让药农规辟风险,放心种植。
3.4.2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的特点,发挥当地药农传统种植生产技术的优势,精心培育不同优质药材品种的生产示范村、示范户,尽快让药农从种植生产中得到实惠,不断壮大基地化、产业化生产规模。
3.4.3积极招商引资,鼓励我县及外地中药工、商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订单药业。
3.5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中药材生产良性循环发展
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格局,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建立健全“秦安县中药材研究开发中心”。完善药材研发中心的服务职能,切实做好名贵药材选送检测、科学鉴定,精心打造名优地道药材品牌;坚持扶优扶强,充分发挥能人名企的品牌优势,全力支持能人民企发展中药饮片加工,加快药品加工企业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展和利用企业自营出口权,积极拓展外销渠道,扩大中药材出口贸易。
中药材销售计划范文4
第一条科学技术是发展中药生产的先导。为了贯彻《中药行业“八五”—2000年产业政策》,推动中药行业的科技研究和开发,设立中药产业科技研究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并制订管理办法以利实施。
第二条本计划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所设置的课题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
第三条本计划课题包括研究和创制中药生产发展所需的新品种、新制剂、新技术、新设备、新辅料等,以及将其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
第二章申报
第四条申请本计划课题须具备以下条件:
1.课题应对发展中药生产具有现实意义,有充分的前期基础和良好的开发前景,可望在1~3年内取得成果;
2.承担课题的单位应有健全的科研组织和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条件,并信守合同;
3.承担课题单位的自筹资金能够提供课题总经费的1/2以上。凡从事中药科技研究和开发的生产、科研、教学、临床单位,符合以上条件者均可申请。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本计划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制订并下达。
第六条本计划实行技术合同管理。合同甲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甲方委托中国药材公司为甲方代表;乙方为课题承担单位(或课题组长单位);丙方为监督单位,即乙方的上级主管部门,保证合同执行。
第七条本计划课题经费1次核定,根据课题进展分年度划拨,实行专款专用和有偿使用。偿还比例视课题产生效益的情况商定,平均为资助额的70%,须在完成拨款后3年内还清。偿还经费做为本计划滚动资金,继续用于发展中药产业科技事业。
第八条建立定期交流和检查制度。中国药材公司每年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书面报告当年计划执行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参与必要的检查。
第九条本计划运用电子计算机“全国中医药科技资料管理系统”参与管理。
第四章验收
第十条课题按合同要求完成以后,承担单位须及时申请验收并提交全套技术资料,由中国药材公司审核同意后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第十一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组织或委托有关单位主持验收。验收时对课题的技术内容须经技术专家委员会(组)评审和提出鉴定意见。
第五章成果推广
第十二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委托中国药材公司制订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和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通过验收的成果如属新产品,可申请纳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六章奖励
第十四条经过正式验收的计划成果,可申报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第十五条定期总结评比计划课题工作,对成绩突出的课题组、先进个人、科研管理及成果推广人员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七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计划管理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计划管理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以下简称中药材资金)管理,提高中药材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药材资金是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促进中药材生产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中药材资金的使用对象,一般为国有中药工商企业、药材专业种植养殖场和直接从事中药产业化科技开发的研究院所。
第四条根据中药产业发展政策,中药材资金限于以下范围使用:
(一)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的科研开发及成果应用;
(二)中药材种植养殖先进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三)大宗、紧缺品种的中药材基地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
(四)中药材存储技术研究及改善中药材仓储设施;
(五)中药饮片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第五条中药材资金的安排要符合国家的中药产业政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第六条国家经贸委应编制中药材发展规划,对中药材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中药材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由国家经贸委商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七条国家经贸委每年按预算编制要求,结合项目管理情况提出下一年度中药材资金使用计划,报财政部审批同意后办理请款手续,并在收到拨款后7日内将中药材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
第八条国家经贸委应加强中药材资金使用管理,于次年2月底前将审核汇总的中药材资金年度使用决算及决算说明书报财政部审批。
第九条中药材资金使用单位要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如发现挪用中药材资金等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收回资金并不再给该单位安排资金;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原国家中医约管理局、财政部制定的《中药材生产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同时停止执行。
第十一条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编现代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质和中成药。现代中药产业是在传统中药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强国际竞争能力,以产业化生产现代中药产品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体。
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产业,又是当今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医药,特别是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中成药工业的产值平均年增长20%,利润和利税平均年增长24%,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到1999年底,我国中药工业的总产值已达到385亿元,约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0%。但中药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民族产业,目前其市场竞争能力还很弱,1999年出口只有6亿美元左右,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不足5%,与我国天然药物的大国地位相差甚远。随着国外对中医药的全面认识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药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以下简称“专项”)拟通过示范中药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高技术成果,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中药高技术示范性工程,提高中药二次开发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品种”,促进现代中药产业“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中药产业的技术跨越,变传统中药产业为现代中药产业。在项目选择上突出“现代化”和“高技术”,不搞一般技术的扩大生产能力项目。
一、专项的主要目的
加速中药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示范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药骨干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上全面实现技术提升,建立对全行业进行技术辐射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提升我国中药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中药产业的结构调整,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中药产品的产业化,强化中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磁强我国中药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扩大我国中药在国际药物市场中的份额。
二、专项的主要内容
专项是技术含量高、疗效优势突出、市场需求量大的现代中药产品为核心内容,国家重点支持技术先进,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病症确切、质量标准完善、安全稳定、服用方便、生产条件符合GMP要求、单品种市场潜力可达到年销售亿元以上、具有竞争力的中药标准提取物、新型中成药等现代中药产品的产业化;重点支持采用先进单元制造技术与装备在骨干企业中药制药过程中的产业化示范、濒危稀缺药材的优质种源繁育技术的产业化等;以显著提高行业及大型中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中药工程研究中心和中药质量标准技术开发中心。鼓励建设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道地绿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工示范基地。
中药材销售计划范文5
放缓涨价脚步的中药材终于让药企和患者长舒了一口气。
自从国家发改委在7月18日对中药材涨价进行行政干预之后,两年来一路上涨的中药材价格终于开始回落。
然而,经此一役,除了那些及早把货出掉、将钱落袋为安的囤货商外,这场历时两年的涨价风暴里似乎没有谁是赢家。
两年的折腾后,药企学会了在苦不堪言中静观其变;最后时刻接盘的囤货者哀叹时运不济的同时,谋划着下次出手要趁早。当然还有患者和中药材的种植者,谁都不可能只是旁观者。
无序的市场
人们盼望许久的中药材“拐点”在今年七月中旬若隐若现。
国家发改委在进行行政干预之后,终于让两年来狂飙突进的中药材价格“间歇性”回落。据媒体报道,在向54家从事党参经营的企业发出的告诫书中,国家发改委要求它们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将囤积的党参卖给药厂,供应价只有市价一半。
数字似乎更能说明问题,据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以来,国内200种传统产用药材整体价格开始了新一轮的上涨,价格指数从2500点快速上升至6月初的2900多点。而这个数字在9月底回落至2400多点。
在中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有“药都”之称的安徽亳州,中药材的价格也在经历着同样的涨跌路径。
“药材价格有小幅度的回落,主要是由于这两年的种植面积扩大了量自然上去了,还有就是市面上囤的货太多必须出手。”
面对《徽商》的采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亳州药商这样告诉记者。
安徽国泰医药集团负责人杜兴敏告诉《徽商》记者,在过去五年尤其是最近的两年中,随着中药的需求量增大、人民币的贬值、用工成本的增长及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降低,中药材几乎在以每年20%的涨幅屡屡刷新着价格,而且整个药材市场显得相当无序。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做药材的种植和销售,经历过市场几次大的调整,药材涨到最后常常有价无市。板蓝根从一两块钱一斤涨到过十几块钱一斤,后来农民就开始疯种,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年市场出货量极大,价格却跌得一塌糊涂。”
在杜兴敏看来,中药材市场是个谁也没有办法控制的市场,无序中问题自然会层出不穷。
首先对于农民种植药材,药企有指导意见却没有最终的决定权,当期的药材种植选择很难受到约束;其次,农民如果连续几年在同一个药材上“吃亏”了,也肯定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继而影响来年的市场供应,这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再者,药厂从农民手上收购药材的价格每年都在变化,“有最低的限价用来保护农民的利益,却没有设最高限价,药企拿货都是按最新的市价,他们的利益谁去保护?”
事实上,中药材市场不仅仅药农和药企无法控制,就连国家也很难直接控制。在业内人士看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用国家的钱,自然也轮不到国家来管”。
面对这样一个千丝万缕又互相掣肘的中药材市场,谁能开出治疗管理的药方?
除了药农和药企之外,囤货者亦是这个野蛮生长的产业中不可规避的“隐形人”。那些及早出货、将银子落袋为安的囤货商们自然盆满钵满,而那些降价大潮来袭之前最后接盘的囤货者成了最“苦逼”的人。其间,不乏热钱和游资进入的身影。
这样的灾难不乏先例。在“非典”及手足口病期间,金银花曾经一路疯涨,一度突破300元一斤的大关。坊间流传安徽有囤药者在260元高位接货,却碰到行情逆转,金银花价格数日之内跌到lOO多块,最终无力承受现实而选择跳楼轻生。
没有人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然而在这样一个牵扯到庞大利益的中药材产业中,美好的愿望始终难敌明晃晃的利益。
药企之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药材价格的“回落”并非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这难免不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如果没有行政干预,中药材会否依旧高位盘旋?
这并非是句玩笑之言。高企的中药材价格不是一场金融游戏,它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整个中药行业的生存链条。某种意义上来说,中药材涨价已经不再是某家药企所独自面临的难题,而变成了一个产业难逃的困境。
公开资料显示,虽然整个中药行业的产值逐渐扩大,但利润率却在降低,尤其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两个子行业的毛利率下降最为明显。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的中药企业为了保持利润不得不选择停产或限产某些药物,甚至有些不惜冒险以次充好,最终还是伤了整个产业的公信力和发展。
今年5月,“蜀药大王”四川蜀中制药集团为减低成本,涉嫌用苹果皮制作板蓝根,被四川省药监局收回了中药GMP证书,并被责令停产整顿。业内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不单是蜀中制药的悲剧,同时也是国内中成药生产企业的一场悲剧……
如何从“药你死”中找到一条生路,成了众多药企共同思考的问题。
“中药材价位高对我们的影响很明显,至少是增加了成本压力。但即使再困难,我们还是要先保护农民的利益。我们也在积极想办法来促进中药材价格的稳定性,否则中药行业会失去产业竞争力。”
安徽济人集团曹(音)姓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应对药材采购成本的上升,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开展药材种植,进而从价格、质量和供应稳定等多方面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
而另一位要求匿名的药企负责人则道出了不少药企艰难处境的心声。
“原料涨价,成本上涨了,但同时药价又受制度调控,加上基本药物目录的规定,药品的出厂价是定死的,还要最低价才能中标。有时大家开笑话,买原料的时候是市场经济,做出成品卖出去的时候又是计划经济了。”
据其介绍,虽然眼下中药材价格有微调,但是仍然解决不了药企面对的难题。有的企业迫于价格压力不得不停产、限产,而药企之间由于存在竞争也很难真正的展开合作。同时,由于采购时难以拿到长期合同,药材的价格和数量很难稳定。加之药材收成不稳定、国家也不能提供直接的扶持,不少药企处境相当艰难。
“药材市场还有个明显的现象,不少游资和热钱都在炒中药材,让这个已经高烧不退的市场愈发难以自愈。”上述药企负责人告诉记者,囤货热炒中药材让这个市场有时趋近疯狂。
中药材销售计划范文6
关键词: 中药饮片 质量隐患
1 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中药材种植隐患 同一种中药材产地众多,不适当的引种使许多药材不具有地道性,如:牛膝、白芷等。药材的生长活动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土壤成分对中药内在成分影响极大,我国的道地药材就是中药品种与生态环境的最佳统一。由于近年来对一些中药材的过度采挖,很多优质品种的野生资源急速减少,一些野生中药材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甚至濒临灭绝,如:野生的天麻、三七、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由于药农缺乏药学知识,在药材栽培中随意使用农药,为了增产随意使用化肥,在药用动物的养殖中使用激素等,从而影响到中药饮片的质量。
1.2 药材的采收时间不当 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同一植物仅采收时间不同,对质量影响很大。不少药材未到收获季期或者最佳收获期即被采收入药,如:薄荷应在花期采收,此时发油含量高,而有人为了药品的产量偏在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又如杜仲一般种植10年才开始采收,但药农为了早点获利生长2~3年就采收销售,由此可见药品的质量会大受影响[1]。
1.3 炮制规范不统一,质量标准不完善 目前,《中国药典》、《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地方中药材炮制规范共同形成了中药饮片的三级标准,《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收录的534种中药材,有379种需要切制或者炮制后方可入药,对于这些品种均应制定饮片质量标准,但实际上仅有20种有质量标准单列,《中国药典》2005年版也仅是新增和修订了3个饮片品种的质量标准,1988年出版的部颁标准《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只收集了554种常用中药材的炮制规范,但全国药用资源共一万二千余种。其中在市场上流通较大的品种就有数千种。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还没有统一的炮制规范,饮片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地方炮制规范为主,其名称、制法及操作工艺各地差别较大,况且,绝大多数饮片质量标准只是外观质量性状和简单的物理化学鉴别描述,相当数量的品种无专属性鉴别,更无含量测定,还缺乏对有害金属、坤盐的限量要求。这种现状,给药品检验、监管带来很多的困难,饮片质量难以保证。
1.4 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依然存在 目前而言,我国中药饮片的突出问题就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具体表现形式有:(1)伪品、混淆品时有出现。如红枣皮冒充山茱萸;小平贝混充川贝母;理枣仁混充酸枣仁;赤链蛇加工后冒充金钱白花蛇等。(2)人为造假。如法山甲用明矾浸泡增重;海马内灌水泥;全蝎用盐水浸泡增重等。(3)药渣回用。如丁香、檀香提取挥发油后供药用;(4)人为掺杂。酸枣仁、柏子仁掺果壳;菟丝子拌沙子等。
1.5 生产不规范 目前我国药监部门规定中药饮片的生产必须是正规的饮片生产企业生产,并且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但从实际来看,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生产加工还是十分复杂,虽然在中药饮片的包装上贴着某某企业生产,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中药饮片都是在小作坊生产后加贴正规企业的标签。
1.6 购销渠道混乱 当前违规经营中药饮片的情况还比较普遍。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安国、亳州等地的药材批发市场,超范围经营中药饮片由来已久,饮片来源稳定,销售客户稳定,加工、批发、分销形成网络,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整顿,但始终割不断其利益链条。这些饮片都不是正规的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他们的生产条件简陋,生产工艺简单,饮片质量无保障,只是靠价格低廉来占据市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某些单位从无证经营者、个体户或集贸市场等非法渠道购进质量差,价格低廉的中药饮片,使得部分劣质的中药饮片进入了医疗机构的药房。
1.7 贮存保管不善 有些医院或药库等单位没有足够空间存放中药饮片,只能简单的堆放在一起。众多的中药品种所含成分各不相同,有的怕热、有的怕潮,若贮存不当,饮片即会发生霉变、虫蛀、变色、走油等现象,致使中药饮片变质,失去了应有的疗效。
1.8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中药人才缺乏 中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现在从业中药的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有专业技术知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或者学习,特别是在农村的涉药单位,他们的知识面窄,识别能力差,工作只是凭感觉,缺乏为中药饮片实施严格把关的业务技术水平和能力。
2 改进建议与对策
2.1 统一和完善质量标准 研究与制订全国统一的中药炮制规范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明确其产地、生长周期、药用部位、规格、色泽、水分、卫生学、显微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毒性成分和农药残留、重金属测定及其指标控制,使饮片的质量评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从客观上量化指标,为饮片的生产、经营、使用、监督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逐步实现中药饮片的批准文号管理制度,彻底改变中药饮片良莠不齐、优劣混杂的状况,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促进中药饮片产业现代化[2]。
2.2 加快建设符合GAP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 中药材种植资源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是保证中药材生产的基础条件,规范中药材栽培和加工技术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是保证中药质量和用药安全的重要条件。而中药材GAP是控制影响药材质量的多种因素,规范药材生产的多个环节乃至过程,从而达到药材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控系统的质量管理规范。因此,要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在野生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必须尽快建立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
2.3 规范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 抓好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工作,依法加工炮制,严格控制饮片质量对中药治病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药材净选加工、饮片切制、炒、炙、煅、蒸、煮等加工炮制方法的管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直接影响到中药饮片的质量,所以,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