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冻伤现场处置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冻伤现场处置方案范文1
液化天然气在生产、储存、运输、经营、使用中发生泄漏,很容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有点火源即明火、电火花、磨擦和撞击火花、静电火花、化学反应热、高热表面、雷电火花或其它点火源均会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造成重大财产及人身伤亡。2009年6月17日 16日7时50分许发生的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工程1号储罐区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8人死亡,14人受伤,其中3人重伤。
一、液化天然气泄漏事故危险性及特点
认识与了解LNG的物理性与事故特征对发生各类事故处理采取措施有着根本指导意义同,否则会引起更大的事故及低级事故的发生。
1.LNG的定义及其特性
LNG的定义:天然气在常压下,当冷却至约-162℃时,则由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天然气(简称LNG)。液化天然气的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600,大大方便存储和运输。
基本特性有:主要成份为甲烷,还有少量的乙烷、丙烷以及氮等其他成份组成。沸点为-162.5℃,熔点为-182℃,着火点为650℃。爆炸范围:上限为15%,下限为5%。无色、无毒。
2.LNG潜在的危险性
LNG虽是在低温状态下储存、气化,但和管输天然气一样,均为常温气态应用,这就决定了LNG潜在的危险性:
(1)低温的危险性
(2)BOG的危险性
(3)翻滚的危险性
(4)快速相变(RPT) 危险性
(5)沸腾液体膨胀蒸气爆炸(BLEVE)危险性
(6)泄漏的危险性
3.液化天然气泄漏事故类型
由于液化天然气除具有天然气可燃性外,还具有低温性、扩散性,其这此特性都有可能引起相应的安全隐患,其可燃性引起火灾、爆炸,LNG属低温液体(温度一般为-1620C),使设备脆性断裂和遇冷收缩,从而使损坏设备及冻伤人员,长时间在LNG气氛环境中,引起人员意识模糊及窒息。
因此LNG事故类型较多,主要体现为LNG储存分层及翻滚、快速相变(也称为冷爆)、间歇泉、低温灼伤、低温麻醉、窒息、火灾及爆炸等。
4.液化天然气泄漏事故特点
(1)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
(2)发生爆炸燃烧事故
(3)处置难度大
二、防护与预防
1.推荐使用的防护服(recommended protective clothing)
当处理LNG时,如果预见到将暴露于LNG的环境之中,则应使用合适的面罩或安全护目镜以保护眼睛。
操作任何物品时,如其正在或已经与寒冷的液体或气体接触,则应一直戴上皮手套。应戴宽松的手套并在接触到溅落的液体时能够迅速脱去。即使戴上手套,也只应短时间握住设备。
防护服或者类似的服装应是紧身的,最好是没有口袋也没有卷起的部分。裤子也应穿在鞋或靴子的外面。
当防护服被寒冷的液体或蒸气附着后,穿用者在进入狭窄的空间或接近火源之前应对其做通风处理。
操作者应该明白,防护服只是在偶然出现LNG溅落时起保护作用,应避免与LNG接触。
2.火灾的预防和保护
在处理LNG失火时,推荐使用干粉(最好是碳酸钾)灭火器。与处理LNG有关的人员应经过对液体引发的火灾使用干粉灭火器的训练。高倍数泡沫材料或泡沫玻璃块可用于覆盖LNG池火并能极大地降低其辐射作用。必须保证水的供应以用于冷却目的,或在设备允许的情况下用于泡沫的产生。但是水不可用于灭此类火。有关火灾的预防和保护的设计,应遵守EN 1473的规定。
三、液化天然气泄漏事故处置程序与措施
1.防护
在处理液化天然气泄漏事故中,进入液化天然气泄漏区域的消防及抢险人员应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隔热服及专用的护目镜、手套、鞋。
2.询情
(1)遇险人员情况
(2)泄漏容器、泄漏部位、泄漏源储存量、泄漏形式、泄漏介质在工艺中处于的状态(成品、半成品或混合物)、扩散范围;
(3)泄漏源设备周边其它工艺设备的基本情况;(间距、空间、介质)
(4)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电源、点火源等情况;
3.侦检
(1)搜寻遇险人员;
(2)使用专用检测仪器检测泄漏物在各区域内的浓度、确定扩散范围;
(3)获取气象数据,测定风向、风速;
(4)确认扩散区域内的设施、建(构)筑物险情及各类危险源;
(5)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6)确定抢险救灾应急通道、路线、集散地、指挥通讯场地;
(7)确认抢险救灾物质准备情况;
(8)确定抢险救灾外部情况;(公安、医院、卫生、交警、政府等部门)
4.警戒
(1)根据询情及测定泄漏物扩散区域及险情级别确定警戒区域;
(2)划分警戒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安全区及隔离区;设立醒目的警戒标志;
(3)按界时规定,严格控制规定区域内人员、车辆、物质,对其逐一安检及登记 ;
5.救生
(1)成立救生小组、根据询情确定受灾人员数量、地点,携配整装救生器材进入危险区域;
(2)采取确定的救生方案正确救援,将遇险受灾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3)按救生方案现场急救;对脱险人员进行登记、标识;
(4)伤情重者正确应急处置后移交医疗急救部门救治,说明伤者伤情类别;
6.控险
(1)事故控险前期确认
①确认工艺装置各保护系统运行情况、生产装置入口阀、事故设备进出口阀、保护性紧急切断阀的状况;
②确认工艺装置操作人员及事故责任方事故处置已采取的措施及非关连区域情况;
(2)启用单位喷淋、泡沫、蒸汽等固定、半固定灭火设施;
(3)选定水源、铺设水带、设置阵地,有序展开;
(4)设置水幕或屏封水枪,稀释、降解泄漏物浓度及扩散或设置蒸汽幕;开启喷淋设备给储罐降温及隔绝火源,开启消防高倍数泡沫发生器覆盖泄漏的LNG,遏制火势,直至扑灭。
7.堵漏
(1)根据泄漏情况,制定堵漏方案,严格按堵漏方案实施;
(2)堵漏实施人员须采用防爆、防静电、防冻措施,确保安全;
(3)关闭事故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
8.利用工艺措施倒罐或放空
通过紧急工艺措施倒出事故罐中液化天然气或通过罐顶安全阀和紧急放空管线直接的放空泄压,降低危险源。
9.救护
现场救护
(1)将遇险人员迅速撤离现场,转移至上风或侧上风方向,保障空气流畅;
(2)对呼吸、心跳停止者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
(3)对污染者进行脱装、流动清水及肥皂水冲洗,眼部污染者,有大量清水彻底清洗;
(4)对其它受伤者,无专业处置措施时送医院治疗。
10.清理
(1)用喷雾水、蒸汽、惰性气体清扫现场,确保不留残液(气);
(2)清点人员、车辆、器材及物资,解除警戒,办理移交,安全撤离。
四、措施方案要点
1.正确合理布置现场各类通道、区域划分;
2.严格控制危险区域内的一切点火源;
3.严格控制重危区作业人员数量,听从专业人员指导使用各类救援设施及器材;
4.严禁作业人员滞留泄漏区低哇、下水道、缆沟、井口及地下空间顶部;
冻伤现场处置方案范文2
【关键词】索道救援 索道救援技术与装备 索道应急处置机制 高空 索道救援专业队伍
随着国内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客运架空索道随处可见,在提高游客旅游效率的同时,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俨然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一种催化剂。不断发展提高的索道技术使客运架空索道运营安全性日益增强,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客运架空索道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其中不乏人员伤亡事故和人员高空被困事故。近年来,国内接连发生两起大量人员高空被困的客运架空索道事故,分别是2012年“5・26”广西桂林尧山客运架空索道事故和2014年“4・12”井冈山杜鹃山客架空运索道事故,在这两起典型的高空索道人员疏散救援战例中,当地消防部队与索道运营公司及社会相关单位共同参与了这两起索道的救援工作。当前国内发生类似索道事故救援主要由索道运营公司独立承担,消防部队并未明确将索道救援技术与装备纳入发展视野,因此,这俩起大型索道事故的发生令消防部队措手不及,暴露了很多问题,给消防部队与索道运营系统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学习、引进先进的索道救援技术与装备,完善索道应急救援机制,全面做好索道应急救援装备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1 国内两起客运架空索道事故救援战例
1.1 “5・26”桂林尧山客运架空索道事故救援
桂林尧山景区索道全长1416.18m,高差427.2m,索道塔架26个,设双人吊椅和吊厢175个,缆车与地面最大高差36m,索道下方为山林。2012年5月26日上午9时45分,广西桂林尧山索道突发机械故障,减速机高速输入端轴承烧毁,导致索道无法运行,39辆缆车78名游客被困空中。索道公司立即投入人力抢修,10时30分开始实施救援,10时49分拨打119报警求援,此时距离事故发生时间已过去1个小时4分钟。桂林消防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应急联动预案,调集东江、特勤、象山、瓦窑、北门、临桂、灵川7个中队,出动消防车17辆、全勤指挥部及机关干部共116人,现场组建17个救援小组,1个通信小组,1个后勤保证小组;索道公司救援先后派出2个救援小组,每组5人,共10名救援人员;联动调集公安、安监、卫生、旅游、武警及民兵预备役等部门共202人配合救援。11时20分,桂林消防首批力量到达现场,其余消防力量和应急联动力量相继到场。消防力量到场后,充分利用软梯、缓降器、绳索等现有传统救援器材、常规方法开展救援。距离地面10米以下的缆车,使用索道公司伸缩梯救援;10米以上的缆车,主要使用使用人工投掷或抛投器投掷的方法,将绳索抛给缆车上的游客,由游客将缓降器、救生软梯和保护绳拉上缆车,在消防人员的指导下,游客固定器材,自行下降;对于不敢下降的游客,消防人员通软梯爬上缆车,协助游客下降。至16时30分,78名被困游客全部获救。被困获救游客当中,内地38人,台湾22人,韩国16人、法国1人和美籍华人1人,这些人中包括孕妇、老人、小孩、残疾人,引导疏散游客123人。
1.2 “4・12”井冈山杜鹃山客架空运索道事故救援
井冈山杜鹃山景区索道全长5200m,曾是亚洲第一长索道,索道分上、中、下三段,索道第一段的长度2417m ,高差548m,第二段的长度2694m,高差343m,沿线设有26根支架,66个封闭式8人轿厢,缆车与地面最大高差超过100m,索道下方为山林。2014年4月12日10时10分,运行在上站与中站之间第15与16根支架之间的一个轿厢因故障停止运行,被后面运行的轿厢撞击坠落,5名游客被甩出厢外,坠落山林,缆车上有219名游客滞留高空。10时15分,辖区消防队井冈山消防大队接到报警,出动3车15人赶赴现场,10时40分到达事故现场,分成两个小组展开救援,一组营救坠落游客,一组了解现场情况,安慰被困游客,与索道公司研究救援方案,实施救援。11时26分,吉安消防支队全勤指挥部出动,并先后调派泰和、吉州、青原、特勤、遂川、吉安等第一批增援力量共7车59人,吉水、峡江、永新、永丰、新干、万安、安福第二批增援力量共7车42人赶赴现场增援。由于索道公司一直集中人员抢修索道,并未开展索道救人,导致高空被困游客情绪失控,12时30分左右才抽调人员开展救援,此时距事故发生时间已过去2小时20分钟。索道公司救援人员分成若干小组由从索道塔架爬上索道,使用“T型”小车由高位向低位滑行,逐个缆车救援,消防人员在地面配合施救。13时12分,总队全勤指挥部赶赴现场,又调集赣州支队兴国、赣县2个大队20人跨区域增援。14时05分,吉安支队全勤指挥部到达现场,14时06分第一批增援力量中的遂川大队赶到现场,一部分其他增援力量相继到场。实际上只有先期到场的井冈山、遂川、吉安、泰和、吉水5个大队与特勤中队参加了索道救援。16时15分索道修复成功,开始正常运行,此时共有30多名游客从索道缆车救下。16时30分,有1名游客确认死亡,5名受伤游客全部成功获救;17时30分,滞留在轿厢内的被困游客已全部安全返回地面;19时50分,被困游客全部从山顶疏散下山。
2 存在问题与分析
2.1 消防部队索道救援技术与装备落后,救援能力不足
“5・26”桂林尧山索道救援,游客被困空中最长时间为6个小时45分钟,索道运营公司的救援时间为6个小时,消防的救援时间为5个小时;“4・12”井冈山杜鹃山索道救援,游客被困空中最长时间为7个小时20分钟,事故发生2小时20分钟后实施索道救援,直到索道修复运行,救援时间为3个小时45分钟。针对这两起索道事故救援,当地消防部队在索道救援当中存在以下明显不足:
当地消防部队对辖区典型灾害事故类型索道事故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研究,没有专业技术与装备措施。虽然利用传统方法与器材也成功完成了救援任务,但是并不能代表我们具备了合格的索道救援能力,高空救援必须立足于高空,而不能立足于地面,这是基本的救援常识。“5・26”索道救援中消防部队使用软梯、缓降器等传统器材,运用抛投、攀爬等常规方法,往往是在提供装备,让游客固定绳索,消防人员在下方保护,鼓励游客下降;对于不敢下降的游客,消防人员才通过游客固定的软梯爬上缆车,协助游客下降。在新闻视频和网络图片当中,完全暴露了这种传统器材与方法用于索道救援的不足,所用技术与装备不能与专业挂钩,消防人员不上索道或上不去索道,让被困人员自己解决下降问题,这是救援能力不足的冒险做法,专业救援不应该也不允许这样做。这种做法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果在救援当中不慎导致乘客坠落,那将是消防救援的责任。“4・12”救援消防部队只是在地面配合索道公司,也谈不上专业救援,因为以当时的技术与装备根本上不去索道,也无法开展索道救援,消防救援人员只能在地面做些辅工作。这场索道救援主要得益于索道的修复,假如索道不能短时间修复,那么疏散高空被困人员对当地消防部队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
这两起索道救援战例的共同特点是:游客被困高空,危险性大;高空索道被困人员多,疏散规模大;索道线路跨度大,被困人员分散,索道下面为山林、沟壑,救援难度大,耗费时间长;消防救援的最大不足是欠缺专业技术与装备,上不了索道,不能在索道上开展救援并将被困人员护送到地面;救援效率低,专业素养和安全理念差,距离专业救援差距大,急需改进提高。事后当地消防部队都认真总结了索道救援的经验与不足,加强了技术与装备,开展经常性实战演练,大幅提高了索道救援能力,强化了索道救援准备工作。但是很多地方的消防部队仍然未能切实进行这样的改善,这两地消防当时存在的索道救援问题在国内消防依然普遍存在,这是最值得深刻反思的。
2.2 索道公司应急处置机制落后,救援能力不足
桂林尧山景区索道公司在事故发生45分钟后开始实施救援,1小时4分钟后拨打119报警求救,报警31分钟后,消防首批力量达到现场,此时距事故发生已过去1小时35分钟,使消防救援迟滞1个小时4分钟。该公司首先投入人力用于机械故障检查与抢修,应急响应缓慢,没有第一时间报警,也没有一时间救援。井冈山杜鹃山景区索道公司在索道事故发生5分钟后报警,25分钟后首批消防力量到达现场,该公司第一时间报警,联系消防力量到场处置,反应非常迅速,但也同样是集中人力抢修索道,未在第一时间开展救援。漫长的等待引起了游客的不满,现场情绪失控,在游客在被困空中2小时20分钟之后,才抽调人员实施救援。在这两起索道事故救援当中,索道运营公司都因为第一时间抢修索道而忽视了救人,延误了救援时间,增加了游客空中滞留时间和风险,未充分考虑游客处境和心理感受,做法欠妥。发生索道事故,索道公司立即抢修索道是必须的,但是不能因抢修索道而延迟报警,延误救援,而应当在第一时间报警,在抢修索道的同时实施救援,与消防力量及其他相关部门搞好无缝隙的、高效的联动配合。出于经济效益考虑,索道运营公司往往不会配备足够的救援人员,其救援人员往往都是有索道工作及维护人员兼任,一旦发生索道事故,自然人手不够,导致抢修与救援不能兼顾,集中人员抢修索道必然延迟或搁置救援,这两起索道事故救援当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除了人力不足之外,很多索道运营公司救援技术与装备落后,救援人员自身安全保障和救援能力不足,救援效率较低。
2.3 索道运营行业索道事故救援指导思想值得商榷
近些年来,索道行业一直贯彻:“争分夺秒,重视抚慰,恢复运转应急优先,线路人工救援辅佐”的索道事故救援思想。索道行业的事故救援以索道抢修为主,高空救人为辅,行业内3小时的救援时间,主要是通过抢修设备完成救援,这个指导思想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索道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其救援指导思想必然要兼顾效益,如果有备用运行系统或短时间能够排除索道故障,自然可以采取恢复运转的办法。这是建立在短时间排除索道事故基础上的假设,如果短时间无法排除索道事故,必然延长游客空中滞留时间,延误消防救援,游客个人身体原因、天气变化都可能增加安全风险。索道行业救援指导思想与消防部队“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和“第一时间”要求是相矛盾的,消防部队的应急救援要求第一时间调集足够的警力和有效装备,第一时间到场展开,第一时间实施救人,第一时间控制灾情发展,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和危害。由于两种索道救援力量的指导思想存在差异,必然导致索道救援的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存在差异,不能很好地配合,为索道救援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桂林尧山景区索道公司迟滞报警,使消防救援延误1小时4分钟;井冈山杜鹃山景区索道公司搁置救援,使游客在被困空中坐等2小时20分钟,激化了矛盾。索道事故救援应该以人为本,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以此为出发点制定索道事故救援指导思想和相关规定。
3 启示
3.1 将索道事故明确纳入消防救援准备工作已刻不容缓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景区旅游索道、滑雪索道与城市交通索道呈明显增长趋势,对于索道救援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认识与准备。根据中国索道协会的消息,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国各类客运架空索道约有550条,包括封闭式轿厢缆车索道和开放式椅缆车索道,最近2年每年增加大约40条,在未来2-3年预计将增加100-200条。我国客运索道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总体事故发生概率很低,但是今后随着旅游业的繁荣,景区索道大量兴建,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客运索的道年久老化,索道事故发生概率也将明显上升,预计未来大型索道事故发生机率会有所增加。如果某个著名景区的索道发生事故,而当地的救援能力不足,救援表现乏力,那么肯定会对当地旅游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重创索道旅游收入,“5・26”和“4・12”这两起索道事故都是发生在风景区旅游旺季,尤其是春、夏之间的旅游高峰时期,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显而易见的。索道事故不但容易造成游客的直接坠落伤亡,还容易导致高温中暑、冻伤、特定人群伤病发作等次生事故。因此,消防部队应当跟上社会发展形势,加强索道救援技术与装备的学习引进,制定科学合理的索道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实战演练,将索道救援纳入常态化执勤战备,因特殊活动使景区索道乘坐人数激增时,应考虑安排力量进入一线执勤。
3.2 索道运营行业应当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加强索道救援准备工作
索道行业管理机构中国索道协会与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反思并修改索道事故救援的相关原则,督促指导索道运营公司建立科学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与消防应急救援机制接轨,要求索道运营公司与当地消防部队密切配合,制定完善、高效的索道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一是树立并坚持生命至上,救人第一的救援理念,一旦发生索道事故,应当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确认事故等级,评估抢修时间,在第一时间报警,第一时间抢修索道与实施救人。不管索道事故发生在机房还是发生在索道线路或缆车,都应在5分钟内确认索道事故,发出119求救报警,启动应急抢修与救援预案,通报并安抚空中被困游客;如需进行现场查看确认的,也应先报警。二是索道公司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以满足发生索道事故能够同时开展索道事故抢修与救援行动,避免演练时索道公司大部分部人员参加救人,事故时大部分人员都去抢修的情况发生。三是索道运营公司要引进与国际接轨的索道救援技术与装备,保证安全、高效的开展救援工作,在索道站设立救援装备及救援物资储备仓库,备有足够的可供消防人员取用的绳索及索道救援专用装备。四是索道运营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在索道运营许可审批环节和例行检查当中,对其应急响应机制、处置预案及索道救援能力进行评估并严格把关,比如对大型客运架空道要具备3小时完成三分之一满载救援的能力,对小型索道和远离消防救援力量的索道要具备3小时完成满载救援的能力。五是索道公司制定索道救援预案,要充分考虑各种索道事故情况,尤其要考虑到最不利情况下的最不利救援,如索道事故短时间内无法修复条件下的恶劣气候、天气、夜间的救援情况,并储备雨具、防寒衣物,对突发伤病人员备有急救措施;索道救援预案既要有本单位的响应预案,更要有以当地政府为主导、当地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多部门联合救援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大型联合演练,这种演练不应只进行几个缆车的救援模拟演练,而应是全索道、多任务、多情况,模拟“5・26”和“4・12”索道事故的大型演练。
3.3 引进索道救援技术与装备
国内消防部队和索道运营公司索道救援技术与装备发展不平衡,个别地方搞的很好,很早就引进了较为专业的技术与装备,但多数地方仍然十分落后,甚至连索道都上不去。传统方法与装备无法实施安全、高效与人性化的索道救援,尤其在距离地面几十米甚至数百米的高空作业,救援人员与被救人员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务必使用安全可靠的专业装备,接受专业技术训练,因此学习引进先进的索道救援技术与装备刻不容缓。欧洲现代索道救援技术包括基于IRATA技术①的高空救援技术和索道救援专业实战技术两个方面,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战,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索道救援的常规技术是:救援人员配戴高空救援全套个人坠落防护装备(PPE)②,携带索道救援滑轮(分无制动和有制动两种)、带大挂钩可调校挽索、救援三角吊带、绳索及其他相关救援装备,爬上索道塔架,使用索道救援滑轮,在索道上由高位向低位滑行,到达被困游客缆车上方,在索道上固定锚点绳索,下降到缆车对被困游客实施救援。然后再返回索道,继续在索道上滑行,逐个缆车救援,如图1、图2。对于复杂情况和特殊环境,如索道倾斜角度过大、距离地面过高、索道下方为山谷、水域等,常规技术与装备未必安全,也未必可以实现,这就涉及更专业、更复杂的高空绳索救援技术,需要专业技术公司因地制宜地设计专门解决方案。很多消防单位都采购了电动升降装备,却不能在实战当中灵活应用,在索道救援当中,不管是一般情况还是复杂情况,电动升降装备都可以发挥出色的作用,如图3。使用直升机进行索道救援在欧美也较为常见,但国内还不具备这种条件,这个问题也不是这里研究的范围。另外,高空救援一定不能忽视对被困人员的心理关怀,在救援的同时要给予尽可能的心理安慰,而且要将被困人员尤其是要对孕妇、老人、小孩、残疾人护送下降到地面,缺乏专业技术与装备是做不到人性化救援的。如果经过了高空救援技术和索道专业救援技术培训,配备了高空救援个人坠落防护装备和索道救援专业装备,具有针对性的索道救援方案并经常开展实战演练,那么训练有素的几个消防中队或若干救援小组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安全、高效、人性化地完成本区域的索道救援任务。即使面对一、二百人被困高空缆车的情况也无需紧张,因为立足于高空救援要比立足于地面救援容易得多。不管是国内消防部队,还是索道运营公司,都应该进行索道救援技术与装备的改革,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响应机制,安全、高效地共同完成索道救援工作。香港消防与香港海洋公园索道公司均邀请过专业技术公司进行索道救援技术培训,设计索道救援方案,配备专业救援装备,为索道救援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了人员专业、技术专业、装备专业和解决方案专业,值得国内消防和索道运营公司学习借鉴。
图1 图2 图3
3.4 推动专、兼职消防高空、索道救援专业队伍的发展
近些年来,国内多地消防成立了索道救援专业队伍,其中山东泰安消防支队泰山景区大队索道救援分队是国内消防首个建设索道救援基地化训练设施、引入索道救援装备的消防队,其索道救援专业化发展走在了全国消防的前列。很多专、兼职消防索道救援队伍都是向索道运营公司学习经验,使用其装备,接受其培训,有些索道运营公司的装备也很落后,其个人装备不符合要求,甚至是错误的,索道救援装备还是旧式装备,性能较差、效率不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有些专、兼职消防索道救援队伍还是基于传统救援方法与装备,并没有引入索道救援专业技术与装备,索道救援能力有很大差距。有更多辖区有客运架空索道的消防队伍还没有将索道事故救援纳入执勤战备与救援工作视线,索道救援准备工作还是空白。
国内消防索道救援发展缓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装备落后,高空、山岳救援没有系统化、专业化发展,当前配备的消防员个人坠落防护装备不能满足实战需要,而且利用率极低。二是索道救援是一种特殊的高空救援,而国内消防对索道救援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认识不足,有的按山岳救援来处置,有的则想尽办法,利用所能用上的装备,结果是实际救援效能低下,事倍功半,消防战斗力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因此,只有进行彻底的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改革,在全面提升高空救援技术,改善个人坠落防护装备的基础上,加强消防专、兼职高空、索道救援专业队伍(包括班、组等)建设,引进索道救援专业技术与装备,才是提升索道救援能力的最佳途径。
注明:
①IRATA:即国际工业绳索技术行业协会(Industrial Rope Access Trad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又称IRATA国际,成立于 1987年,总部设于英国,是一个著名的全球性工业绳索作业技术组织。截至2015年5月,共有会员公司350多个,各级别技术员7.4万人,技术级别分为一、二、三级,每个级别累计至少工作1千小时,并至少1年时间才具有升级资格。
②高空救援个人防护装备(PPE):这里是指基本的、通用的高空救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高空绳索行进全身安全吊带(含胸式上升器)、手式上升器、具有防慌乱功能的自动制停下降保护器、移动止坠器及缓冲接装备、可调节脚踏、梯带、双勾防坠落带、用于工作定位的可调校挽索、抓绳器、安全钩、动力绳牛尾、头盔、手套等,其他还有滑轮、扁带、辅绳、头灯、装备包等。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广西桂林“5・26”尧山景区观光缆车事故抢险救援战例[J].灭火与应急救援,2014(3):20-23.
[2] 中国索道协会.广西桂林尧山景区客运索道5.26事故简介[EB/OL].http:///,2012-6-25.
[3] 吉安消防支队.为了219名游客的生命安全――吉安消防支队参与“4.12”井冈山杜鹃山景区索道事故救援纪实[EB/OL].吉安消防公安信息网,2014-4-14.
冻伤现场处置方案范文3
佛冈作为广东省“三农”气象服务试点县之一,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点是要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1 佛冈县气候资源状况
佛冈位于粤北山区与珠三角过渡带,光温资源丰富、雨水充沛、空气湿润,交通也非常方便,对于发展农业来说,条件十分优越。但是,地处珠三角向粤北南岭山脉的过渡带,形成了降雨丰富、洪涝多发的特点,是广东三个暴雨中心之一。冬季风造成的低温霜冻天气,也常常给越冬作物带来严重损害,主要有春季低温阴雨、倒春寒、干旱、暴雨、龙舟水、热带气旋、寒露风、霜降风和寒潮、霜冻等。
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佛冈属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区,年平均降雨量2186.7毫米,最多年份3519.5毫米,最少年份也有1138.8毫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长1710.9小时。气候暖和,年平均气温20.9℃;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2℃;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1.8℃。无霜期长,达341天。充沛的雨量、温暖的气候,对种植经济作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2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佛冈县分北部高丘陵区、中部中丘陵区和南部平原区3个农业区,盛产荔枝、龙眼、青梅、柿子、蜜桔、芦笋、草菇等名优特产。大力开发粉葛、芦笋等一乡一品作物,汤塘镇的“竹山”粉葛已成了特色名优农产品。主要经济作物沙糖桔因受黄龙病影响,减产明显,但仍为不少农民带来丰厚收入
1.3 极端天气事件对三农影响严重
受自然地理影响,佛冈强降雨发生频率高。每年4至9月是防汛的重点时期,暴雨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每年有90天的雷暴日,雷击容易造成野外劳作农民伤亡。12月到2月多低温霜冻天气,对越冬作物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全县季节性干旱也时有发生。主要降雨集中在4至9月,占了全年的78%,另外半年仅占22%,容易干旱。
如1999年12月,受强冷空气和夜间辐射降温影响,21至27持续出现低温天气,最低气温零下0.3℃,23日起连续4天出现霜冻或冰冻。持续低温霜冻,造成大量经济作物冻死冻伤,主要损失作物是石硖龙眼、荔枝、白榄、香蕉、荷兰豆、马玲薯和塘鱼等。2008年1月25日至2月4日,持续受强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1.8℃,伴有阴雨天气。天气造成大量沙糖桔无法采收、外销。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000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千多万元。2013年5月15日出现特大暴雨,水头镇自动站日雨量338.0毫米,超过县气象站1957年以来最大24小时雨量记录(294.9毫米),短时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水头中学半小时内水浸达2.3米,是佛冈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洪水。全县受灾9146人,死亡11人,失踪5人,直接经济损失11.65亿元。
2 气象服务“三农”的现状
佛冈县重视为农气象服务工作,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试点工作,推进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1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
全县建设了17个自动气象站、1个GPS/MET水汽观测站和1个闪电定位观测系统。建成了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接收显示、市县视频会商等系统。同时,通过为农服务试点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有力地推进我县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三农”服务、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资源利用的社会化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公共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
2.2 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把应对自然灾害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2011年8月,佛冈在全省率先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服务系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使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预报时效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3 加强预报预警
2013年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县预警信息中心,气象部门按照预警信息“报得早、审得快、发得出、传得畅、收得到、用得好”的要求抓好中心建设,并于2015年初投入试运行。预警信息中心同时设置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应急、三防等其他各相关单位信息,做到统一指挥、统一信息,提高全县应急救援能力。
2.4 做好粮食安全保障
重点是好低温阴雨、倒春寒的监测预报,以防造成死秧烂秧,影响早造生产。第二是做好“龙舟水”预报,防御强降雨对水稻灌桨影响。秋旱和寒露风天气是造成晚造减产的主要天气,也是气象预报服务关注的重点。
2.5 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农业在产前、产中和产后,都对气象服务有十分重大的需求。如沙糖桔种植过程中,施肥、打药与天气情况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在采收期,低温霜冻天气会造成桔子冻伤、冻坏,持续的阴雨天气是影响销售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决定农民的收入情况。因此,在产前、产中对短期降雨、干旱比较重视;在产后,对低温霜冻、持续性阴雨十分重视,需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报相结合,滚动订正预报。
3 气象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佛冈县通过大力开展“三农”气象服务试点工作,在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农业气象科技成果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偏弱,网格化气象预警机制尚未形成;农村雷灾隐患较多,防雷技术服务普及率不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较为薄弱,农民科学防灾意识和能力不强等等。
3.1 缺少针对性
面向农村服务的气象信息产品基本上是城市气象信息产品的翻版,产品形式单一,对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针对性不强,为农业服务的气象信息产品不分品种,也没有针对种植、养殖业不同要求分门别类,这种宽泛的信息产品使使用者无所适从。
3.2 缺少多样性
农业气象要素包括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水体温度、雨雪、光照、风、湿度、蒸发、冰(霜)冻等等,这些要素从不同的侧面、非线性地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水产养殖来说,土壤温度、冠层内气温和水体温度要比大气候条件下的空气温度更重要。当前公开的气象预报信息只包含晴雨、空气温度和风等3个要素,这与越来越精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要求极不相适应,更不能反映种植业类气象信息产品和养殖业类气象信息产品的不同特点。
3.3 缺乏准确性
随着数值预报模式的不断改进,1至于10天的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较高,但月、季、年的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仍然而不高,而这正是农业种植计划安排、农产品销售计划制定最需要的。定量定点定时天气预报还难有效开展。
4 进一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对策
进一步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应当建立健全佛冈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农用天气预报、现场技术指导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制订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和规范,不断推进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气象灾害信息渠道,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提升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新农村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实现气象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防灾减灾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努力实现农村气象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
围绕佛冈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任务,气象为“三农”服务应配合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重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二是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气象信息保障;三是在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上,重点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建设;四是在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塑造文明新风尚方面,重点实现气象科技进村入户。为了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着力开展“两个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我县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气候资源利用能力。
4.1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三农”气象综合观测网,配备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立农业试验田,安装气象监测系统。选择当地特色产业开展农业气象观测。
4.1.2编制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在农情、灾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积累的气象资料,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和气象灾害区划,编制气候区划图和气象灾害区划图,对未来本地发展其他特色农业提供参考。开展低温阴雨、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普查,编制风险区划。
4.1.3建立农业气象指标体系
根据水稻、沙糖桔等作物生长特点,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形成农作物气象服务的指标体系,根据实际提出相应的农业气象管理对策。
4.1.4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农业、气象部门之间的预警联动机制,加强会商,开展水稻、沙糖桔、粉葛等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气象条件动态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及时预警和对策。在灾害发生后,要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灾情,及时报告上级和相关部门,并指导农民采取科学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对严重影响沙糖桔采收的持续性低温阴雨和霜冻天气,要做好中、短期天气预报相结合的预警服务。
4.1.5制订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和规范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标准、规范和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明确服务产品用语、格式和内容,服务产品发送方式和渠道、服务时间、服务对象、流程等,开展标准化服务。
4.2 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4.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将行政村气象预警大喇叭扩展到自然村。制作发放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学校开展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设施检测和整改,创建成防雷示范学校。
4.2.2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健全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完善信息员队伍,按照“六有”标准完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开展农村气象信息员的轮训。推进落实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鼓励各单位积极参与申报认证。组织开展对乡镇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不断完善《佛冈县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4.2.3完善佛冈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防御规划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隐患信息库,组织开展乡村气象灾害隐患信息的收集和更新。组织落实《佛冈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实际执行情况,积累修订意见。
4.2.4建设多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手段
在广播、电视、12121电话、手机短信、显示屏、互联网等传统气象信息传播方法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可开通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利用政府办公OA系统信息传递快捷、方便接收的特点,通过政府办公OA系统气象信息。以多种气象信息传播手段,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无缝隙。
4.2.5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依托乡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通过影视、挂图、网站、图书、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利用宣传,加强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宣传,逐步实现气象科普宣传的经常化、社会化。
4.2.6开展防灾救灾应急演练
根据各地主要气象灾害,有针对性的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气象灾害发生时,农民往往是第一时间在第一现场,科学有效的应对,能够极大的降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3 具体工作任务
4.3.1“三农”服务基础观测网络建设
在各镇、示范村、示范点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站;建立主要农作物水稻和沙糖桔的局地小气候观测网络;依托省农业气象站的指导,加强农业气象试验。
4.3.2“三农”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完善市-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制订佛冈县农业气象服务方案、标准和规范;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认证制度、建立两卡发放制度;编写农业气象服务手册。
4.3.3信息传播系统建设
落实广东应急气象频道在本地开通,推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各镇备好气象协管员,每个行政村配备有1名气象信息员。所有乡镇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如广播、电视、12121电话、手机短信、显示屏、互联网等。依托乡镇农村气象工作站,通过影视、挂图、网站、图书、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宣传。
4.3.4抓好特色气象服务
向有影响力的大型特色农产品基地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提供重大天气过程预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以及专业指导;围绕特色农业的生产、采收、存储和销售等环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4.3.5农村防灾减灾服务
开展以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县级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编制农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在双季水稻生产关键发育期,如播种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等提供气象灾害监测服务信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5 小结
气象服务好“三农”问题,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推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增产增收,更好地服务“三农”,是当前基层气象工作的立脚点和出发点。要做好这项民生工作,应当做到政府主导,气象部门实施,社会各界配合,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效益,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避免人员伤亡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