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害调查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害调查方法范文1
本次教学实习是《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教学实习,掌握几种重要作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原的鉴定以及病害的田间诊断调查研究的常规方法,提高学生诊断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二、指导教师:高克祥 李安娜
三、实习时间:
2010年5月30日——5月31日; 6月6日——6月7日
四、实习地点:
1、山农大南校区实验田
2、徂徕山林场
五、实习内容:
5月30日,我们XX年级农药专业的同学们来到山农大南校区实验田,开始了为期4天的教学实习之行。
(一)、南校区实验田里收获多
上午,高老师在实验室里为大家介绍了本次实习的安排和方法。即以田间调查、集中采集为主,结合室内病害诊断鉴定,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和田间病害发生具体情况,重点进行病情调查,学习采集、制作和初步鉴定植物病害标本的方法,了解当地植物常见病害种类、症状特征和发生情况,为识别植物病害,安全保存植物病害标本奠定基础。随后,高老师和李老师带领我们去了山农大南校区实验田,了解了杨树皱叶病、苹果锈病、小麦叶锈、条锈、纹枯、丛矮等大田作物病害。下午,按照计划,我们小组对大田作物病害的标本材料进行了补充采集和压制整理。在采集标本时,我们把标本夹、标本纸、锯子、剪刀、小刀、等工具准备好。针对植物病害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一下采集方法:
(1)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害标本,尽可能采集到不同时期、不同发病部位的标本。
(2)采集有病征的病害标本,以便进行病原物鉴定工作。真菌病害的病原一般有无性、有性两个阶段,应尽量在不同的时期分别采集。有些真菌的有性子实体常在地面的病残体上产生,也要注意采集。
(3)避免病原物混杂,采集时对病原物容易混杂、污染的标本,如锈病、黑粉病、白粉病等要分别用纸夹(包)好,以免观察病原物时发生差错。
(4)随采集随压制,或用湿布包好,防止变形、干燥卷缩,给标本制作造成困难。
(5)随采集随记载,记录的内容一般包括标本编号、寄主名称、病害名称、病害危害情况、采集地点、采集环境、采集日期、采集人等项目。标本应挂有标签,标签上的编号与同一份标本在记录本上的编号必须相符,以便查对。
(6)每种标本采集的数量不能太少,一般叶斑病类标本应在50张以上。
(二)、徂徕山之行
5月31日,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在经历了山路上校车爆胎的危险之后,我们到达了徂徕山林场,开始了对经济果树类植物病害的识别和标本采集。
在徂徕山林场。我校校友、徂徕山林场主任为大家介绍了林场的发展以及相关植物病害的特点。在这里,我们认识了板栗、核桃、山楂等相关病害。大家热情高涨,发现了很多比较典型的病害材料。得到了老师的称赞。
(三)、病害专项调查
6月6日,高老师带领我们又来到山农大南校区植保、农学等学院的实验田,了解了烟草、紫叶李等植物的相关病害。下午,我们组在山农大实验田对小麦进行了病害专项调查。
调查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田间现场调查麦类作物病害发生的种类,重点调查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和大麦条纹病,根据调查结果列出植物病害的病情指数及发病率。
在小麦病害重点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专门对其病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到农大实验田里小麦病害的分布、发病率、发病程度等。并用分级计数法进行了病害发病程度统计。根据直接计数不能反映发病程度的差异,我们选择了分级以后再计算。其分级标准,每一级都用百分率表示,很容易计算它的平均百分率。分级计数法的级别,有的不是据百分率分级的,得到的结果是每一级中有多少个体。针对这种情况,计算病情指数来表示发病程度。每一级用一个代表数值,然后用公式计算:
×100
病情指数=
∑(病级株数×代表数值)
株数总和×发病最重级的代表值
发病最重的病情指数是100,无病的是0,所以这个数值就能表示发病的程度。
附:表1 枝、叶、果病害的分级标准
级 别
分 级 标 准
代表值
株数
1
2
3
4
5
合 计
无病
25%枝、叶或果发病
25%-50%枝、叶或果发病
51%-75%枝、叶或果发病
76%以上枝、叶或果发病
1
2
3
4
37
55
74
46
12
224
表2干部病害的分级标准
级 别
分 级 标 准
代表值
株数
1
2
3
4
合 计
无病
病斑横向长度占树干周长的1/5以下
病斑横向长度占树干周长的1/5-3/5
病斑横向长度占树干周长的3/5以上
1
2
3
37
55
74
46
212
最后,我们小组在一块实验田里随机选取94株小麦进行了病害程度分析,最终计算出本块实验田小麦的发病率为33.6%。
通过此次田间调查,我们小组进一步认识了常见小麦病害的症状。了解到本地小麦病害的主要种类、危害情况;通过联系实际的调查,分析它们的发生危害程度,从而巩固和深化了课堂学习的内容,熟练掌握了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
(四)实验室里辨真伪
病害调查方法范文2
关键词 部队;农副业基地;蔬菜病害;发生情况;广东省;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27-01
部队从事农副业生产是我军的一项优良传统。但在传统观念中,部队从事种养业似乎只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作为指导,这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部队后勤部门早已提出了“科学种养”的发展思路,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保障。如在统一的平台上采购农资,使农资质量得到了保证;聘请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对种养工作进行指导,对从事种养工作的部队官兵授课培训;同时还吸收相关农学、园艺和植保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应征入伍,提高了部队生产人才的专业素质。目前部队的种养水平已大幅提高,此研究通过调查蔬菜种植中的病害发生情况,比较部队基地和普通农户种植的各类蔬菜发生病害的情况,从而了解部队农副业基地的蔬菜种植水平。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调查时间为2012年不同蔬菜的种植季节。调查地点分别是湖北省武汉市郊区的一个部队农副业基地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一个部队农副业基地。为了比较各种蔬菜病害的发生情况,在距离基地5 km以上的范围外选择农户种植的同种蔬菜进行调查。由于部队农副业基地的规模较大,即一个基地可种植多种蔬菜,但单个农户很难达到这种规模。因此,需要选择多个农户进行调查,保证农户种植的某一种蔬菜的面积或数量与部队基地接近即可。
1.2 调查内容
记录被调查单位(部队基地或农户)、蔬菜名称、病害名称及发病率,以湖北省某部队农副业基地茄子病害发生情况为例,由表1可知两者之间的差异。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基地蔬菜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现场已有发生的病害,共调查7种蔬菜的10种病害,分别是瓜类的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苦瓜枯萎病,茄果类的辣椒炭疽病、茄子黄萎病和青枯病、番茄青枯病,叶菜类的小白菜病毒病和霜霉病、菜心菌核病。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实施了“科学种养”,再加上部队严格的管理,湖北省某部队农副业基地的各种蔬菜病害发生情况均低于周边的农户(图1、图2)。无论在部队基地或农户,辣椒炭疽病的发病率都远远高于其他蔬菜,即使是部队基地的发病率也超过了25%。原因可能是2012年辣椒种植季节时当地气候较为异常,连续高温多雨导致辣椒炭疽病流行[1]。
2.2 广东基地蔬菜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现场已有发生的病害,共调查6种蔬菜的8种病害,分别是瓜类的黄瓜炭疽病和霜霉病、节瓜枯萎病,茄果类的番茄青枯病和晚疫病,豆类的菜豆锈病,叶菜类的菠菜霜霉病、西兰花黑腐病,调查结果见图3。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的某部队农副业基地的各种蔬菜病害除番茄青枯病外,均低于周边的农户。据现场分析,部队基地番茄青枯病发病率
高的可能原因有2个,一是部队选择的番茄品种虽是多个性状较好的良种,但抗青枯病一项表现不佳;二是该基地以前没有种植过番茄,番茄是最近才引进的蔬菜种类,种植人员尚不熟悉其种植技术[2]。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湖北和广东2个省的数据,除个别病害外,部队农副业基地种植的蔬菜病害发生率普遍低于周边农户。湖北省某基地的所有蔬菜病害的平均发病率为4.57%,低于周边农户34.3个百分点;广东省某基地的所有蔬菜病害的平均发病率为1.88%,低于周边农户3.2个百分点。这得益于科学的种植方法和部队严格的管理制度,值得地方从事相同工作的单位和个体农户借鉴[3-4]。
4 参考文献
[1] 汪爱娥,丁克坚,马珂.辣椒炭疽病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508-509.
[2] 季卫东,汪伟雄,江根华,等.番茄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上海蔬菜,2007(1):45-46.
病害调查方法范文3
经过对比筛选出市场上的新型杀菌剂进行试验。本试验在水稻孕穗期和齐穗期进行茎叶药剂处理,筛选出一种防治水稻鞘腐病、褐变穗、穗颈瘟及水稻中后期防治综合病害效果显著,杀菌谱广,成本低,使用方便的药剂,提供给广大种植户。
75%拿敌稳是低毒内吸性杀菌剂,既具有保护作用又具有治疗作用。该产品杀菌活性较高、内吸性较强、持效期较长。75%拿敌稳防治水稻鞘腐病、褐变穗、穗颈瘟效果最明显,防效鞘腐病86.8%、褐变穗60.5%、穗颈瘟100%。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1.试验作物品种
空育131,主茎11叶品种,生育期127d,所需活动积温2320℃。
2.试验药剂
75%拿敌稳(25%肟菌酯和50%戊唑醇):德国拜耳苏州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3.对照药剂
20%稻瘟酰胺:山东京博农化有限公司
4.防治对象
水稻鞘腐病、水稻褐变穗、水稻穗颈瘟
5.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情况:试验地设在勤得利农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土壤类型:草甸白浆土,有机质4.42%,碱解氮161.4mg/kg,速效磷 29.8PPm,速效钾 132.25PPm,pH值6.3;整地方式:秋翻后旋。
表1 试验药剂与用量
6.试验设计
设计6个小区,每个小区3亩,清水对照1亩,不设重复。
7.施药时间与方法
在水稻孕穗初期,齐穗期喷施。弥雾机喷施,每亩喷液量8升。孕穗初期喷施,温度22.5℃,相对湿度79.5%,风速2.4m/秒。齐穗期喷施,温度21.5℃,相对湿度82%,风速2.3m/秒。
8.调查方法与时间
(1)调查方法
水稻鞘腐病、褐变穗、穗颈瘟采用对角线取样的方法调查,每个区取3点,每点取10穴,记录病害发生严重度,计算出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2)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最后施药后10d调查水稻病害,每次调查计算出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3)产量调查方法
田间取样连续数10穴,取出平均数,取相邻的1穴,进行产量构成因素调查。田间实测为每个试验区,取3点,每点取1m2实测。
(4)水稻鞘腐病的分级标准:
0级 无病;
1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剑叶叶鞘面积的1/4以下;
2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剑叶叶鞘面积的1/4—1/2;
3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剑叶叶鞘面积的1/2—3/4;
4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剑叶叶鞘面积的3/4以上或稻穗未能从剑叶叶鞘内抽出,被包在剑叶叶鞘内或稻穗从剑叶叶鞘抽出后全部为空瘪粒。
二、结果分析
1.气象条件分析
根据当地气象站提供的气象资料,勤得利农场2011年4-9月份≥10℃活动积温2453.2℃,比2010年活动积温(2640.9℃)低187.7℃;无霜期131d,比2010年低9d。水稻生育期降雨总量445.1mm。4月下旬至5月比去年同期气温偏低,秧苗生长较慢。5月下旬至6月本田生长前期比去年同期气温偏低,水稻返青速度慢,分蘖期延后,秧苗生长缓慢。7月、8月气温比去年同期偏高,降雨偏少,水稻生长迅速,有利于孕穗、灌浆。
2.对水稻安全性评价
75%拿敌稳对水稻安全,叶片没有出现扭曲,烧伤现象。喷施75%拿敌稳15g/亩,三天以后观察水稻叶片比常规水稻叶片要绿、叶片挺举。
3.病害调查
75%拿敌稳15g/亩,防治水稻鞘腐病调查,平均病情指数0.39%,防治效果86.8%。75%拿敌稳15g/亩,防治水稻褐变穗调查,平均病情指数1.97%,防治效果60.5%。75%拿敌稳15g/亩的试验小区、对照区以及田间都没有发现穗颈瘟。分析由于2011年7月、8月,连续高温,降雨偏少。气象条件不利于穗颈瘟发生。
三、讨论和小结
病害调查方法范文4
(1.河北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监测总站,河北 石家庄 050011;2.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石家庄 050011;
3.唐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唐山 063000;4.沧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沧州 061000;
5.秦皇岛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资助。
作者简介:申红旗(1959.5-),男,推广研究员,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研究岗位专家。shq0518@sina.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16
对虾是河北省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2014年全省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三大品种的养殖面积约1.57万hm2,产量约1.8万吨。近年来对虾养殖病害频发,使养虾生产蒙受严重损失。2014年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依托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组织开展了对虾病害监测与防控技术实验示范,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监测方法
1.1病害测报
2014年河北省继续组织开展了全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其中沿海3市9县区选择对虾养殖病害测报点29处,面积3 663.33 hm2,约占对虾养殖总面积的21.54%,详见表1。确定测报员31名,每月上旬逐级报送所辖区域上月对虾病害情况,由省站汇总、整理、分析、编写全省月度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情况通报,上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省农业厅,并印发各市渔业主管部门与水产技术推广机构。2014年河北省对虾养殖疫病监测点情况详见表1。
1.2实验室检测
为提高对虾病害诊断准确性,本站5月上旬与7月中旬分别抽取部分对虾育苗场生产的虾苗和部分对虾养殖场的幼虾、成虾,带回省站所属实验室依据标准方法进行对虾病毒实验室检验。
1.3现场调查
在对虾养殖生产过程中,笔者多次深入生产第一线,详细调查了解对虾病害发生、发展过程及虾池环境情况,根据病虾症状、环境条件、流行情况进行现场诊断,掌握对虾疫病第一手资料,并指导防控工作。
1.4书面调查
9月下旬,对虾养殖生产进入尾声阶段时,印发《海水养殖对虾病害情况统计表》,调查内容包括对虾品种、养殖面积、养殖模式、放苗密度、病害名称、诊断水平、发病时间、发病面积、死亡率、经济损失、防控措施及效果等。至10月上旬,沿海9县区全部报送了对虾养殖病害调查情况。
2监测结果
2.1月度病害测报监测结果
6-9月份,共监测到对虾养殖病害5种,其中对虾红腿病、对虾黑鳃综合征、对虾肠道细菌病(原名弧菌病)为细菌性,对虾肝胰腺坏死病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池水中藻类及病菌等有关。没有报告病毒病发生。详见表2。
2.2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抽样164个,其中5月上旬集中抽取对虾虾苗样品83个,检出病毒阳性4例,阳性检出率4.82%;7月中旬抽取对虾样品81个,检出病毒阳性32例,阳性检出率39.51%。共计检出阳性36例,总阳性检出率21.95%,详见表3。
2.3现场调查情况
在今年对虾养殖生产期间,先后到中捷、黄骅、丰南、曹妃甸等县区对虾养殖场调查对虾病害情况。从现场调查情况来看,各对虾养殖场疫病发生率与死亡率明显低于去年。
2.4书面调查结果
根据沿海各市县报送的对虾养殖病害情况,2014年河北省养殖发生病害6种,其中细菌性病害与月度病害测报情况相同,非病害测报点发生对虾病毒病1种。详见表4。
3监测结果分析
3.12014年对虾养殖病害总体情况
根据月度病害测报监测、实验室病毒检验、书面调查及现场调研情况,2014年河北省对虾养殖共发生病害6种。其中病毒病1种,细菌病4种(黑鳃综合征、红腿病、肠道细菌病、肝胰腺坏死病),其他1种。全省对虾海水养殖总面积15 677.67 hm2,发病面积7 467.27 hm2,发病率 47?63%。加权计算平均死亡率16.53%,经济损失7 506.95万元。详见表5和图1。
3.2近5年河北省对虾养殖病害情况比较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自2010年以来,已连续5年组织开展全省对虾养殖病害调查工作。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省对虾养殖各品种病害情况均为近5年来最低,其中经济损失约为2013年的一半。详见表6和图2。
4各种对虾病害防控技术实验示范
河北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采取病害测报与防控技术实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病害测报点兼作防控技术实验示范点。2014年6-10月,先后收到对虾海水养殖病害测报点报送的病害防控技术实验示范27例次,包括发病时间、环境条件、主要症状、防控措施等内容,但没有对虾病毒病防控技术示范案例。
4.1日本对虾红腿病
示范场点:秦皇岛江鹏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养殖面积66.67 hm2。
发病时间:6月下旬,水温20~28 ℃。
发病情况:发病面积2.91 hm2,发病率4?37%,死亡率0.91%。
主要症状:对虾活动能力减弱、食欲不振和游泳足变红、鳃区变黄。
防控措施:鱼虾壮元5%+高稳西0.3%;大蒜1%,去皮捣烂,饲料均匀混合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 d。
4.2日本对虾黒鳃综合征
示范场点:黄骅市南排河镇歧口村王学生养殖场,养殖面积60 hm2。
发病时间:6月上旬,水温26~27 ℃,盐度25‰~30‰,溶解氧4.0~6.0 mg/L,pH值8.0~8.5,氨氮0.53 mg/L。
发病情况:发病面积6.67 hm2,发病率11?11%,死亡率5.00%。
主要症状:病虾在水面与塘边浮游,空胃,食欲减退直至死亡。死亡后头胸甲容易剥落,头甲壳有斑点。
防控措施:EM菌全池泼洒,及时出池。
4.3日本对虾肝胰脏坏死症
示范场点:中捷海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面积20.00 hm2。
发病时间:7月上旬,水温25~26 ℃。
发病情况:发病面积20 hm2,发病率100?00%,死亡率6.00%。
主要症状:对虾体表发红。
防控措施:用微生态制剂调控。
4.4南美白对虾红腿病
示范场点: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长泊虾场,养殖面积26.67 hm2。
发病时间:8月中旬,水温25~27 ℃。
发病情况:发病面积10.00 hm2,发病率37?50%,死亡率2.20%。
主要症状:身体发红,软壳。
防控措施:EM菌,光合细菌交替使用,全池泼洒,每隔7~10 d用一次。
4.5南美白对虾肝胰脏坏死症
示范场点:海兴县瑞兴育苗厂,养殖面积13?33 hm2。
发病时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水温25~28 ℃,pH值8.5,溶解氧4.0,透明度27~30 cm。
发病情况:发病面积5.33 hm2,发病率40?00%,死亡率2.00%。
主要症状:肠胃发空,干胰脏萎缩、发黄。
防控措施:用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
4.6中国对虾黒鳃综合征
示范场点:曹妃甸区十里海养殖场,养殖面积333.33 hm2。
发病时间:8月,水温20~25 ℃。
发病情况:发病面积200 hm2,发病率60?00%,死亡率10.00%。
主要症状:对虾鳃丝局部或全部呈现褐色或黑色,组织肿胀缺乏弹性或者溃烂。
防控措施:适当加大换水量,换水30%~100%;使用“暴病克”、“鳃康”等黑鳃专治药;“氧片”增氧,及时采用沸石粉全池泼洒。
5小结
2014年河北省对虾养殖病害情况总体较轻,平均发病率与近5年平均水平接近;但平均死亡率及经济损失明显低于近5年平均水平。
各养殖品种中,2014年河北省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养殖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明显低于近5年平均水平;南美白对虾发病率接近近5年平均水平,但死亡率明显较低。
往年河北省对虾养殖病害损失中,病毒性病害高达90%,而2014年仅占3.02%,细菌性病害78.03%,其他18.95%。
病害调查方法范文5
关键词:水稻、病害、防治时期、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62
水稻稻瘟病、鞘腐病、褐变穗、纹枯病等是水稻生育期间常发生的病害之一,发病速度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1]。
友谊农场试验站对水稻病害不同发病时期分别进行喷洒药剂筛选试验,并对水稻病害发病条件、药剂防治效果、防治时间进行了旨在探索出适合防治水稻病害的施药种类及时期。
1.1 供试作物与品种
水稻 空育131(易感病)
1.2 试验材料与来源
6%护苗牌戊唑醇微乳剂,福建省莆田市有缘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75%三环唑司湿性粉剂(稻艳),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
25%使百克,上海迪拜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2%加收米水剂,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
4%禾生素水剂,齐齐哈尔市海利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友谊农场试验站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类型为草甸黑土,土壤PH值6.7,有机质为2.56%,肥力状况中等,灌溉水为井水。
1.4 试验处理与方法
1.4.1 试验处理
A 6%护苗牌戊唑醇乳剂1600ml/hm2于叶瘟初发生期兑水喷雾1次。
B 6%护苗牌戊唑醇乳剂1600ml/hm2于水稻孕穗末期喷雾1次。
C 4%禾生素水剂500ml/hm2+6%护苗牌戊唑醇微乳剂1600ml/hm2水稻孕穗末期喷雾1次。
D 6%护苗牌戊唑醇微乳剂160ml/667m2于水稻齐穗期(即在第一次喷雾后的7~10d)喷雾1次。
E 6%护苗牌戊唑醇为乳剂1600ml/hm2于水稻齐穗后7~10d兑水喷雾1次。
F 25%使百克EC1000ml/hm2+2%加收米800ml/hm2在水稻孕穗末期喷雾1次。
G 5%稻艳WP300g/hm2于水稻孕穗末期喷雾1次。
1.4.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区条田对比,不设重复,每处理面积90m2(行长30m、行数10行、行距30cm)。
1.4.3 喷洒器械
喷洒器械为人工背负式喷雾器绿宝M―16型,人工喷施喷液量为20kg/667m2。
1.4.4 施肥水平及管理
本田施肥量为510kg/hm2,分4次施入尿素4kg/667m2、磷肥10kg/667m2、硫酸钾5kg/667m2水整地时施入;第2次在6月2日 追施返青肥尿素70kg/hm2;第3次在6月15日追施孽肥30kg/hm2;第4次7月5日追施穗肥硫酸钾50kg/hm2、尿素30kg/hm2。
防虫:6月2日撒施绿安280ml/hm2,防潜叶蝇。
除草:本田除草阿罗津1000ml/hm2,苗床除草千金10ml/100m2,并进行了人工2次除草,保证田间无杂草。
1.5 调查时间与方法
喷药后7、10、15d调查病变防效,每处理取3点,每点取10株。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时期
水稻病害每年均有发生,试验调查发现,病害发生程度年际间差异较大,发生病害速度较快的时期一般为当年阵雨天气频繁的夏季,干湿交替的条件易加快水稻植株感病速度,只需4~5d即可使植株大部分感病,发病前太早喷施药剂效果不好,发病中期以后药剂防治也不明显。
2.2 水稻防治效果
除7月22~23日出现2d降雨天气,造成出现细菌性褐斑病外,病害调查期间各处理都有一定的防病效果,没有出现要调查的叶穗瘟、鞘腐病、褐变穗等病害。因为今年的发病时期在7月26日,处理1.4A效果明显,喷洒时期正好是要发病初期,防效在54~78%,既有控制病情作用又有防病效果;处理D在病害发生以后喷洒,效果明显下降,防效在30%;处理F防病效果也很好,但防治效果不如戊唑醇的前4个处理,防病效果在37%~43%。后期调查没有发现病害再发生。
3 小结
3.1 由于水稻 的病害在适宜气象条件下发病速度非常快,并且未发病前喷施,喷施太早药效不明显,发病稍重药剂防效明显下降,因此水稻的病害要加强田间调查,注重结合天气情况在水稻抽穗期前要防病害发生。
3.2 护苗牌戊 唑醇对防治水稻中后期病害有明显效果,处理四表现最好。
参考文献
病害调查方法范文6
关键词 竹黑痣病;危害竹种;环境条件;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087-03
竹黑痣病普遍存在于竹林之中,影响竹林生长。调查研究影响竹黑痣病的环境因素及在不同竹种上的病原多样性,是研究竹黑痣病的基础工作,是进行黑痣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多样性研究以及防治措施研究的必须工作,对竹林叶部病害的预测、防治有着重要意义。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江苏省南京市区及城郊紫金山、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南理工竹种园、浙江省林科院竹种园等地栽培竹种的竹黑痣病发生程度、危害竹种、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调查,并采集感病的竹叶作为样品分离病原菌。
1 调查区概况及方法
1.1 自然状况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北接江淮平原,东连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88°22″~119°14″。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年平均最低气温11.6 ℃,全年积温(10 ℃以上)为4 897 ℃,极端最高温43 ℃,极端最低温-14 ℃。日最高气温≥35 ℃的高温天气,集中于6月至9月中旬,以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现较多。日最大降水量198.5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6%,最大月均相对湿度为81%,最小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3%,年内变化6月、7月大,4月、5月、8月、9月小。年均风速3.6 m/s,最大风速27.8 m/s,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向,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全年无霜期达200~300 d。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09 m,属于下蜀系黄壤。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时间与地点。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江苏南京城郊紫金山、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南京理工大学竹种园以及浙江省杭州林科院竹种园等地栽培竹种的竹黑痣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南理工竹种园为主要调查地点。
1.2.2 调查方法。路线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在路线调查的基础上,对发生比较严重的病害种类,则设立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选择3块标准地,对角线5点采样,每月定期调查观测,并分别从上、中、下、东、西、南、北各方位采叶,每株采叶10~12片。记录病害的寄主、发生情况(感病率、病情指数)及其与生态环境(气候及气象条件、竹种、林分、立地以及营林措施等)的关系等,现场拍照并采集病害标本用于分离鉴定(方中达,1998;吴云,2007)。
感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感病率(%)=×100
病情指数=×100
竹黑痣病分级标准如表1所示。
1.2.3 病害发生程度评估。将标准地内所调查的植株的发病状况,按以下标准进行评估:轻(+):有病害发生,但并不严重;中(++):病害发生较严重;重(+++):病害发生十分严重或竹林衰败。
1.3 竹黑痣病病原的研究
1.3.1 病斑的组织分离。从病枝上采集具典型症状的竹黑痣病叶片,切去病斑边缘的小块病组织(约0.2 cm),用0.1%升汞进行表面消毒15 s,然后用无菌水洗涤3次,接入PDA培养基平板,平均每个培养皿内接入3块病块组织置于25 ℃恒温箱培养,待菌落长满培养皿的3/4后用灭菌打孔器(直径6 mm)打取菌落边缘进行纯化。
计算所得菌株的分离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分离率(%)=×100
1.3.2 竹黑痣病的保湿培养。选取从病枝上采集的竹黑痣病叶片,用酒精擦拭表面后,将其置于无菌的培养皿内保湿在25 ℃培养箱中培养,3 d后观察。
1.3.3 室内接种试验。采集新鲜健康竹叶,用酒精擦拭表面,置于无菌的培养皿内,喷洒孢子悬浮液于叶片上,将其置于25 ℃培养箱中培养,观察发病情况。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竹黑痣病症状观察
病害发生的特点是发病初期观察竹叶表面出现圆形或者纺锤形的黄红色斑点(图1A)。第2年4―5月在病斑上看到有些小黑点产生,为病菌子座。病斑外缘一圈仍为黄红色(图1B)。随着病害的发展,竹叶表面小斑点连串在一起成为椭圆形较大的病斑(图1C)。被害竹类植株病情严重时,病叶变为褐色,然后枯死(图1D)。在调查中发现,当竹林处于林分郁闭度大、阴湿的环境条件下时,再加以对竹林的管理粗放,病害会进一步加重;受害竹林会出现生长衰退、病叶早落、笋量减少等不良情况。
2.2 竹黑痣病危害的竹类种类
通过对江苏和浙江部分地区竹林中不同竹种的竹黑痣病发生情况调查发现:该病主要危害2个属11种竹子(图2),即刚竹属10种、矢竹属1种。在刚竹属中,黎子竹和刚竹发病最为严重,乌哺鸡竹和县红竹发病不是很严重。黎子竹发病率达90%,感病指数达62.7;刚竹发病率是87%,感病指数61.3(图3)。
2.3 竹黑痣病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根据对竹黑痣病发病竹林的调查,发现竹黑痣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竹林较密、环境阴湿、人工经营管理差的竹林竹黑痣病发病率明显较高(表2)。如发病比较严重的刚竹、黎子竹和淡竹的竹林密度都很大,经营抚育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导致黑痣病发病较严重[1-2]。
通过对南京理工大学不相邻的3块地块设置标准地,发现受害最为严重的C地块发病率达到82.9%,感病指数为62.1。调查中的地块已积年危害很多年,竹林已明显衰败,大量的枯死竹未统计在内。由于C地块土壤相对比较潮湿,竹林密度较大,再加上长期经营抚育较差,导致发病最严重(表3)。在调查中还发现竹黑痣病于阳面比阴面发病轻,可能因为阳面阳光充足,相对干燥,不利于病害的侵染和扩散,由此可以说明竹黑痣菌喜高湿。
除了环境状况对竹黑痣病的发生有影响,2011年10月调查发现竹黑痣病于植株的不同部位发生程度不同。从表4可以看出,下部叶片病叶率和病情指数明显高于上部叶片。这可能是林下湿度较大,枝叶较为密集,子囊孢子易萌发并传播[3-4]。
2.4 竹黑痣病分离结果
经过反复多次分离,从病叶上分离得到的菌种基本有4种(图4),计算分离率,结果如表5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江苏、浙江对竹黑痣病发生状况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竹黑痣病在江浙地区普遍发生,发病严重程度因地而异,因种而异,环境条件对竹黑痣病的发生程度影响较大。竹黑痣菌喜高湿,在林分郁闭度大、环境阴湿、抚育措施好的条件下易于萌发扩散,竹黑痣病发生严重,因此竹林的阴面较阳面、下层较上层病害发生严重。
竹黑痣病危害多种竹子,危害程度与竹种关系密切,江浙地区主要危害刚竹属和矢竹属,其中在黎子竹上最严重,乌哺鸡竹和县红竹上较轻。通过采回的病叶培组织养、纯化,分离出4种菌,总得率为88.67%,其中A种菌分离率最高,D种菌分离率最低。这4种菌是否为竹黑痣病的病原菌,正在进行接种试验,因时间关系,尚未鉴定。
据以往研究我国竹黑痣病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各省,通常在夏季开始发生[5-6],翌年4―5月开始产生病菌子座,直观的可以看到一些小黑点,小斑点串在一起成为片状的椭圆形。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竹黑痣病是由子囊菌门、粪壳菌纲、黑痣菌目中的多种黑痣菌引起,周旭在研究毛竹黑痣病时分离出的病原菌鉴定为圆黑痣菌,对其描述道:“菌层均匀,致密,厚度较小,菌丝灰白色,慢慢变黑色,菌落下面的培养基随菌丝的生长也慢慢变为黑色。”这与本试验的A种菌培养特征相符,但A种菌是否为竹圆黑痣菌还需进一步鉴定。
本次试验包括田间调查和病原研究2个部分。在调查部分采用路线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定南理工竹种园和浙江林科院竹园为主要的调查研究地点。采集多个竹种的黑痣病病叶和健康叶作为病原研究的样品,用于保湿培养、病组织培养和接种试验[7-11],在病原菌分离时一直得不到所要的菌,需要多次尝试改培养条件,直到培养出目标菌种。因时间紧凑,病原的鉴定工作和病原菌生物特性的研究尚未进行。
4 参考文献
[1]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52-154.
[2] 李晓玲,张陶,杨化七,等.我国黑痣菌属三个新记录种[J].菌物学报,2011,30(5):785-787.
[3] 刘世东,许传德.中国竹业发展历程与21世纪发展战略[J].竹子研究汇刊,1998(1):1-7.
[4] 邵柏君.福建省毛竹主要病害及其治理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1(1):40-43.
[5] 吴云,叶华智,严吉明,等.黄柏鞘锈菌重寄生菌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2007,33(5):118-119.
[6] 徐梅卿,戴玉成,范少辉,等.中国竹类病害记述及其病原物分类地位(上)[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6):692-699.
[7] 杨兴伟,张宪元,沈来波,等.白夹竹秆锈病发生规律的初步观察[J].四川林业科技,2002,22(3):20-23.
[8] 中国植病学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9] 周旭.毛竹主要病害综合治理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