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规划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分析范文1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如何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普遍关心的问题。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缓解紧张的生活压力中获得了飞快的发展。伴随着旅游的发展,其用地范围也在不断低扩大,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旅游用地是土地利用的一种新方式,现有土地分类标准已经难以满足旅游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土地寻租现象时有发生。城乡规划是由国家制定的标准体系,涉及到了一些旅游用地分类,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下,完善的旅游用地体系是保证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城乡规划对土地管理的要求
(一)严格规划调整程序,提高用地标准
现阶段实施的城乡规划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的法定地位。土地使用是城乡规划中比较重视的问题,因为用地性质在城乡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用地性质管理,必须提高用地弹性,规划实施中的调整频率严格控制土地的使用,避免造成浪费。
(二)对城乡用地协调管理的进一步加强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规划的立足点,打破我国传统的二元发展模式,建立全新的统一化的城乡规划体系,是实现城乡统一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样,加强对城乡用地一体化管理,要把统一的城乡用地分类作为前提,城乡规划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
(三)注重生态环保,加强生态性用地管理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加强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城乡规划的重点,对自然与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各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破坏生态,盲目发展而需要土地的行为,城乡规划是不允许的。
二、旅游用地的内涵
与传统的其他用地方式不同,旅游用地是在旅游充分发展的基础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方式,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旅游用地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提法。一般来说,旅游用地是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确定的各类风景名胜区说占用的土地。
目前国内对旅游用地的划分还没有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主要是依据城乡规划来进行研究。旅游用地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范围不在仅仅局限在建设用地,而是延伸到各种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总之,只要是能够满足旅游发展需要的各种地形地貌,都可以看做是旅游用地。
三、旅游用地分类研究
旅游用地按照使用情况可以划分为旅游建设用地和旅游非建设用地两种,这种划分方式是是以是否建设为划分的依据,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旅游用地进行统一的概念界定和专门划分,以建设标准作为一个划分的依据是一个可以采用的方式。
(一)旅游建设用地
旅游建设用地就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建筑物建设的土地,主要包括旅游专项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加工业用地和管理用地。
1、专项设施用地。主要是旅游过程中用于游人游览的用地,主要包括:人文景观设施用地,如历史遗迹、墓地、宫殿等;方便游客休息所占用的土地,例如游客集散中心、文艺广场用地等。
2、基础设施用地。主要有:旅游交通设施用地,例如对内交通、对外交通、停车场以及交通辅助设施用地等;其他旅游基础设施用地,例如给排水、电力通信用地等。
3、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各种旅游服务建设所占用的土地,例如酒店、购物商店以及各种娱乐设施等。
4、加工业用地。主要有在旅游过程中对各种当地农牧副渔业进行加工所要占用的土地, 例如脐橙加工场所、当地旅游纪念品加工用地等。
5、管理用地。主要是对旅游过程进行管理所要占用的一些土地,例如旅游行政办公大楼等。
(二)非建设用地。旅游非建设用地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没有进行工程建设所要占用的土地,既包括自然景观占用地,也包括人文景观占用地。
1、自然景观旅游用地。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等,例如山地、湖泊、树林等用地。
2、人文景观旅游用地。例如农田水利、水渠、农田等。
四、结语
城乡规划分析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关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是密切相关的,规划设计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科学有效的管理之上的。通过规划管理对规划设计中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景观建设、人文建设、经济活动等进行总体上的协调。不过,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研究,以提高管理水平,保证规划设计的顺利实施。
一、城市规划设计
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未来的发展布局、文化传承等需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实现。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中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城市基础、产业结构等进行规划调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规划设计认识的提高,对于规划设计的研究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上,更重要的是将城市空间、时间、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为城市的未来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城市建设目标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营造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有着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征。所以它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是多方位的。
要想城市规划设计的规划蓝图能够最大程度地实践,需要城市规划管理做辅助作用。规划管理在新时代建筑行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和问题。我国建筑行业地不断发展,城市规划管理问题随着市场制度不健全、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日益显露出来。城市规划管理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技术和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怎样把握好管理原则,怎样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都是规划管理健康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规划管理和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管理和规划设计是密不可分的,通常一个城市规划正常和设计的实施是有一定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规划管理的发挥作用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经济控制进行综合部署和具体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是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安排建设各项活动和各项措施,是把设计落实到实践的一种方式。要想城市规划管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规划设计必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和规划方法。
四、现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
1、现代我国规划设计管理手段非常匮乏。因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起步晚,意识淡薄。所以在现今规划管理手段科学性不强,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2、城市规划是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审批的,有些房地产企业改变规划,出现违法超标的现象都为规划管理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3、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弊病主要表现在权利体系的构建和分解,现在城市规划管理权限一直是分散的状态。这种分权体制不仅使行政机构之间的权利不集中,管理实现的程序繁琐,还使管理权限的力度不断被削弱。我国城市经济不断改革,国内外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事权体系也发生着变动、重组。
4、政府对规划管理不重视导致新技术应用、城市勘察、规划编制都存在经济投入不足的现象。
5、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执行人员也是影响管理的重要因素。我国规划管理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劣势。管理人员技术知识薄弱、技术手段传统、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都很大城市上影响了规划管理的整体水平。
6、城市的主体是人,很多城市规划管理主要针对规划设计,而忽视了公众的参与权利。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主要是政府进行单方面的决策和实施,缺乏公众参与制度。这种单一制度没有形成通畅的表达机制,导致城市规划脱离群众,忽视了规划的现实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管理主要是社会整体多元化意识的统一和共识,是一种在矛盾交织的环境中形成的以中国公共性、协商性机制。
五、城市规划管理建议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体系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较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系统、全面的管理机制和体系。
规划管理体制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前景。在机制建立前要对城市目标、城市功能、城市特色进行定位。同时要对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措施。城市管理体系的总原则是“先规划,后建设”,把所有因素都进行仔细考虑,最大力度做好各因素之间和合理布局,既要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又要考虑某区域的个性规划。
把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相互协调好,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 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人文本的原则进行控制和管理,创造经济合理、人文发展的和谐城市。
2、加强用地管理
用地管理是对城市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通常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性措施来合理安排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用地管理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规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布局、环境质量、城市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组织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
3、规划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
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用已经渗透在现代城市规划管理当中。特别是计算机储存技术、网络技术和3C 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城市规划管理手段更多、速度更快。信息是规划管理中的重要资源,规划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反馈的过程。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储存,能够把资料形成数字化信息,能够使信息资料网络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扁平化统一。特别是城市呈现组群式形态的时候,建立信息化的通信渠道能够实现网上规划审批,也能够城区和城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传达提供高速的沟通平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网络通信系统(MS)是建筑规划管理中的管理系统,能够依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
4、加大公众参与程度
城市规划管理要充分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现行城市管理发展中明确规定群众参与机制,树立公众参与的观念。特别是对于重大工程,让公众多了解、多参与,进行监督,还可以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
5、兼顾环境效益
城市规划管理出了要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之外,还要兼顾环境效益。现代城市发展常常忽视环境和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作为发展的基石。城市规划管理就要协调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意见的关系,建设生态性城市,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同时保护城市传统面貌,保护地方主义特色。
六、总结
建筑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手段日新月异,城市规划管理手段也要随时改变和完善,只有是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严格管理才能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城市活力,塑造健康城市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吴迪.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心得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城乡规划分析范文3
【关键词】大城市;城乡规划;低碳;应用
由于大城市经济化水平及工业化水平都很高,其人口较为密集且人流量大,再加上城市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因此其在生活中的消费观念很强,这就造成了大城市的碳排放量常年居高。对于原有的城市规划内容其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规划目标,而这显然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低碳理念的应用可以使城市规划中的各项资源得到全面的利用,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从而将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观进行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低碳城市概念的引入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城市在经济健康发展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低水平的城市。对于城市规划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具体实施等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我国大城市城乡规划的低碳化建设有待引起高度重视
1、大城市高度聚集的城镇人口会造成大量的碳排放
大城市的经济较为发达,其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薪资水平都较高,因此大城市中人口数量只会不断的增长,以我国现今城市发展及经济模式来看,这种情况暂时不会有所改变。大量的人口带来的是各种基础建设及汽车、空调等设备的快速增加,使能源消耗速度加快,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等负面影响日益突显,同时其碳排放的总量也处于逐年上升的阶段,为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大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能源消耗
建设工程是我国碳排放量增多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的增长及城市的发展决定了大城市的建设规模也需要不断的扩大,其大量建筑的修建及大型工程项目的兴建必定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其建设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造成一定的环境破坏并加快温室效应的产生及形成。
3、城镇空间的拓展也影响生态环境
城市化是我国现今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国城镇的规模正处于不断拓展的阶段,城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必定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让空间拓展需求得到满足,常常会见到大城市的生态空间不断被侵占和吞噬,如树林、绿地、农田甚至海洋环境都被大量的侵占,从而也就造成了城市生态资源保护越发困难,想要构建生态空间体系也必须面临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缺乏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碳吸收量的降低,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
三、低碳城乡规划在城市规划层面的具体应用
1、城市总体规划对低碳城乡规划的指导主要表现
(1)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上给予保障。在城乡建设方面,要有一个发展目标,并通过实现目标,为社会今后构建低碳城乡提供基础。在具体实施中,应将低碳规划和产业布局、居住格局、人们经济收入、人均收入结合在一起,努力达到低碳生活环境的同时,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拉到更高的层面。
(2)在产业上选择低碳环保型。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进行因地取材,发掘应用价值。如可以根据当地土地平坦,水资源优越等特性,实施新型农业种植,让当地的土地资源的到充分的应用。也可以根据环境优势,开展旅游业,同样也能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等。
(3)规划布局上符合低碳环保。在城乡低碳规划中,要注意绿色环保,在进行构建时,还应在注意绿色环保的同时时,对城乡原有的绿色设施进行保护。如果当地有湖面或河流,要将低碳规划和水系走向联系在一起,打造生态兼低碳的规划格局。如果当地有文物建筑,可以以保护文物为主要出发点,将低碳规划合理的实施下去。
2、低碳规划的具体落实主要表现
(1)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在居住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低碳主要表现在能源应用上,所以在规划上,应在能源使用方案及建筑构件方式上严格按照低能要求实施,并在公共设施服务方面推广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电能等。城乡能源使用方面,酒店、医疗机构及餐饮业的用量最大,所以在这些建筑物设计时,应当将节能设施安装齐全,如太阳能、地热能等,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释放量。
(2)工业方面。工业在城乡规划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商品,但同时也给人们的居住环境带来了污染。所以在城乡低碳规划时,既要对工业区的数量进行控制,又要对分布格局进行有力的调整,将工业区放到距离居民区较远的地方,将工业区能源利用率给予提高,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从根本上得到降低。另外,在构建工业区时,要注意风向和具民区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风向和工厂区布局呈垂直,对于居民生活最有利。
(3)交通设施规划。交通设施是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低碳规划时,首先注意道路的宽度,一般控制在40米之内,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车辆数量。其次,设置步行街或非机动车辆街区,并和机动车道路有机的结合,实现通过减少道路数量,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4)绿地建设规划。绿地建设不仅反映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更通过吸收温室气体,降低二氧化碳含量的作用。如在湖泊河流较多的地区,绿化可以围绕着水面展开,将沿湖的风景搞得更优美;在树木较多的地区,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绿地的保护上,也可适当的增加些娱乐设施,以供居民休息停坐。在植被稀缺的地方,要大力植树,搞好绿化工作。并且在树种选择上,尽量选用耐旱、需水量少的树木。
综上所述,低碳化思路的应用是为了使大城市的生活环境可以有效的改善,根据其城乡规划的内容可以为人们的提供更加有益的发展模式。我国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更需要注重城乡规划低碳理念的应用。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分析范文4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管理;策略
前言
城乡规划管理作为一项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管理的一种类型,具体而言,是指对一个城乡的规划编制、规划许可、以及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工作,城乡规划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城乡规划能否顺利实施。
1.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城乡规划结构不合理、用地效率低,大多数城乡更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城乡环境质量的提高,从而导致表现在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用地比例偏低;过分追求超大马路、大广场,在城乡路网结构中,主次干道的比例偏高,支路严重不足,路网结构不合理,造成城乡交通拥堵。同时,由于城乡体制的制约使城乡和镇村各自为政,土地利用呈现散乱、无序的状态,土地开发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土地利用率低,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1.2规划编制主体多,规划区区域重叠,从总体规划到控制性详细。原则上,上级规划划定的规划区包括下级规划时,下级规划不再重新划定。但由于现行规划管理的体制尚不统一,市、区、镇各级均可设规划管理部门,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很难避免。城乡和建制镇需要编制城乡规划,集镇和村庄需要编制村镇规划,所以市、镇、集镇和村庄均在不同的侧重点编制不同的规划,再加上各类园区和历史遗留问题,产生了各个层次规划之间的矛盾。
目前在我国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2.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完善规划法规及配套的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以及配套的相关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城乡的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统一管理,相关部门配合协调,这样才能够保证城乡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从而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2.2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
要使城乡规划管理遵循城乡发展客观规律,就必须按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也就是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制止各种行为发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严格的审批程序是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对于城乡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也要以有关的城乡规划管理法规为依据,对违背城乡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另外一个就是改革管理体制,有效发挥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改革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就要建立健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健全城乡规划管理决策机制,城乡规划管理的重点由开发转向开发与保护并重。
2.3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把规划实施的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好土地使用建设活动审批后的各项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城乡规划违法活动,及时发现纠正,督促提高城乡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具体分解落实,使城乡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于由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城乡规划管理责任的确立,其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的权益。
3.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对策
城乡规划管理正因为具有动态性、复杂性、群体性的基本特点,所以必须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高起点地提出解决城乡管理反复性大、涉及面广的有效措施。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提高城乡管理水平
城乡规划管理的本质就是要在城乡范围内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因此,从哲学的高度对这一本质进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城乡,人的城乡,人为的城乡,为人的城乡。城乡因人而建,有了人才有了建设城乡的必要,有了人建设城乡才有意义,人创造了城乡,也创造了城乡社会,人成为城乡的主体。城乡是一个特殊的自然,由人创造而且有很强的人为性,但是人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和属性,而只有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城乡环境,这个人为的环境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
3.2坚定不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持续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针对资源与环境,则应该理解为保持与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与资源基础和资源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至于因其耗竭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管理中应注意,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科技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3.3 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城乡管理,走法制化的道路
依法行政,就是追求城乡规划管理的法治化,是城乡规划管理的方向,它要求规划管理主体依照法律管理城乡的各项公共事务,同时也包括对管理主体的法制约束。只有走法制化的道路,城乡规划管理才能跟上城乡快速发展的步伐。依法行政,强化城乡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城乡管理的法规、规章还是比较系统的,可以满足城乡管理的基本需求。但从城乡规划管理的法治化,仍要在严格执法和依法行政下功夫。一方面执法不严,管理力度不够,出现一些管理不规范的法外施恩行为,甚至人治高于法治,使法规显得苍白无力,干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序进行,给城乡环境、城乡生活、生产带来诸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执法主体和执法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3.4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实施有效的城乡规划管理。充分认识搞好城乡建设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社会稳定,改善投资环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发挥城乡政府管理职能,把城乡规划管理摆上重要位置,集中精力把城乡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3 .结语
城乡发展在寻求新的结构形态,而且要体现到城乡规划中去,是摆在城乡领导者和规划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主张城乡化道路以大、中城乡的发展,强调城乡的规模效应,是城乡规划管理的重点之一。城乡规划管理注重提升产业结构的引导,生态环境的保护,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走向末来的导向纲领。
参考文献:
[1]浅谈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杨光伟[J]姜峰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城乡规划分析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环保;生态环境
现代社会在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发展,但在社会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居住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并且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污染以及空气污染,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更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近些年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之中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低碳城市的建设,以期能实现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1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施低碳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在功能方面越来越强大,同时城市也成为了人类和自然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以及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在目前阶段一些城市之中单纯的追求城市经济方面的发展,使得国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沙尘暴、雾霾等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以及自然环境。所以在城市不断的发展过程,城市发展出了要注重经济建设之外,还要充分的认识到城市之中各种资源的科学利用,并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将低碳作为核心技术,从而做到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最终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国内的城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城市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要充分的认识到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果不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那么在未来一定会影响城市化的进程,而现阶段低碳化的发展模式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方案,通过落实低碳化的城市建设就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证人和自然环境达到生态平衡。最后,城市之中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不再仅仅影响当地环境,并在不断积累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而城市在导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城市低碳化建设的研究,并且在世界上出现了一些低碳联盟以及低碳公约,以期能促进城市低碳化建设的开进。
2城市规划变革的内容
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城市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必须要认识到城市的规模扩张不能是无限的,必须要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自然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城市重要的物质基础,为城市的活动提供支持。城市规划变革的另一个关键内容在于空间形态的生态边界。以往的空城市规划着重考虑人们的经济性与可行性,而对于生态则没有过多的考虑。由于人们只注重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忽略了自然的协调,因此在城市规划变革中,必然要强调生态与人的相协调统一。在确定城市的边界时,要依照自然的特点,实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地发展战略,实现与自然边界的有机结合。
3城市在低碳化规划中主要的变革
3.1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低碳化
城市低碳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体系,需要城市之中各个行业、各个方面通力协作才能达到良好的建设效果,在现阶段的城市低碳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城市之中建筑物方面、交通运输方面的低碳建设。在大量的调查以及研究之后,发展在城市之中的建筑行业每年消耗的能源极为巨大,并且也会影响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城市之中的低碳建设,也就需要建筑行业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更多的现代技术以及现代材料,实现建筑业的低碳环保,对于城市之中的新建建筑物,有关部门要加大审查力度,坚决杜绝违反规定、能源消耗巨大的建筑物出现在城市之中,同时好要积极的提倡在城市建筑物建设中实施绿色理念,另外,对于已存在的建筑物,还可以实施适当的改造工程,比如在老旧建筑物之中,实施保温工程的建设,通过现代新型保温材料、保温技术的运用,提升建筑物的保温效果,这样不仅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同时还能使建筑物在冬季取暖、夏季空调制冷阶段降低能源消耗量。其次,有关部门在推行低碳规划的时候,还要充分的注意到各个行业在低碳建设中的重要作作用,比如在目前的社会之中交通运输行业也对低碳建设有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的在社会上普及低碳环保工程的重要性,并且城市发展之中提倡自信车一类的绿色出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在交通运输方面,管理人员还可以运用现达的科技,建设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首先在城市交通行业之中实现绿色环保,使用电力公交或者天然气公交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3.2建设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
要加快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应明确低碳城市的概念,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容量,不能硬搬西方城市发展模式,而以科学的方法界定城市发展,高效、合理地利用土地与能源,使经济、社会、环境得到综合发展,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推动城市的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城市。粗放型的社会经济增长发展必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难以实现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因此在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通过低碳产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改变现有对资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模式,转以绿色产业、绿色消费为导向的产业为中心,提高城市发展的新活力。在此城市经济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控制性指标及引导性政策,引导市民、企业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为目标,推动城市发展向低碳能源技术、经济及社会消费方式的方向发展。
3.3在低碳模式下的城市规划需要具有前瞻性
目前城市发展速度以及科技发展速度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在开展绿色低碳类型城市规划的时候,还要具有前瞻性。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城市的面积在不断的变大,所以有关部门要能预见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前做好准备以及应对措施,使低碳化的城市建设能全面的得到落实。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需在长期探索中进行不断完善。进行规划过程中,需注重以城市自身情况出发,针对其中存在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等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化方案,同时需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始终,进而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实现城市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作者:龚为花 单位:乐昌市城乡规划设计室
参考文献
[1]周岚,于春.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J].国际城市规划,2011(1).
城乡规划分析范文6
[关键词]电力专项规划;负荷预测;高压配电网规划;中压配电网规划
中图分类号:T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59-01
电网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电网建设离不开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电网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城市电网规划工作中,电网规划需要和城市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使得变电站布点和线路走廊和城市建设相适应,满足城市用电需求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电网建设标准。因此,针对处于规划建设阶段的城市新区开展电力专项规划更是十分必要的。
1、城市新区发展规划
城市新区发展规划是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新区通常是分期规划,分期建设。城市新区规划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规划结构、功能布局是电力专项规划的基础,其用地规划、容积率规划、路网规划等为电力负荷预测、变电站规划选址、线路走廊规划选址提供重要依据。
2、电力负荷预测
城市新区电力专项规划分为近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近中期规划一般为5年规划,远期规划年限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一致,通常为15~20年。而做好规划的关键是做好电力负荷的预测。由于城市新区缺乏历史数据,建设上进度较快,早期负荷多呈几何级数增长,远景则呈现饱和状态,故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负荷预测方法,使得负荷预测结果相对科学合理,使电力规划既能适度超前,又不至于过度超前而造成投资浪费。
2.1 城市新区近中期负荷预测
城市新区电量与负荷的增长规律,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处于发展初期、中期阶段的小区,在预测期内,电量以近似指数规律增长,其年增长率比较大,简称E型电量;
(2)发展成熟的大型小区,其电量已经历经指数规律发展阶段,在预测期内进入了一种具有饱和特性的发展阶段,简称G型电量;
(3)对于一些初期用电量低,而发展又十分快的小区,在预测期内,负荷按照一种S型曲线趋势增长,简称S型电量。
根据新区负荷增长特性和新用户报装负荷,推测新区的负荷成长趋势,预测近中期负荷。
2.2 城市新区远期负荷预测
针对新区用地性质明确的特点,采用空间负荷预测方法与人均用电量法预测远景饱和负荷。
空间负荷预测法:根据规划区各地块的用地性质,采用与其它地区类比的方式确定该类地块的负荷密度指标,提取该地块的面积,再利用公式(1)求得该地块的负荷远景值。
负荷=负荷密度指标×占地面积 (1)
人均用电量法:根据规划区的人口发展状况,对比发达国家、地区的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人均用电量情况确定该地区的人均用电水平和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利用公式 (2) 算出该园区的远景负荷。
负荷=人均用电量×总就业人数/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2)
2.3 负荷预测结果校验
最后,采用负荷密度指标对负荷预测结果进行校验和分析。
3、城市新区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3.1 高压变电站规划技术原则
(1)城市新区规划变电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要求。
(2)靠近负荷中心,交通运输方便,靠近公路或城市道路,避开易燃、易爆区和大气严重污秽区及严重盐雾区;满足防洪标准、抗震要求,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在建筑用地内变电所控制用地在空间上保证进出线方便,避免密集区域。
(3)220千伏变电站用地面积控制在30000m2以内,220千伏侧宜设置8回出线间隔,110千伏侧宜设置12-14回出线间隔,35千伏侧宜设置12-14回出线间隔。110千伏变电站用地面积控制在4000m2以内,110千伏侧宜设置2回出线间隔,10千伏侧宜设置36-42回出线间隔。
3.2 高压通道规划技术原则
(1)架空电力线路的走向应根据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和城市道路网规划,沿道路、河渠、绿化带架设,不应穿越市中心地区或重要风景旅游区,路径应做到短捷、顺直,减少同道路、河流、铁路等的交叉,避免跨越建筑物。
(2)高压架空电力线路通道宽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应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气象条件、导线最大风偏、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安全距离、导线最大弧垂、导线排列方式以及杆塔型式、杆塔档距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②市区内单杆单回水平排列或单杆多回垂直排列的高压架空电力线路的通道宽度,应根据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及当地用地条件,结合表3-1的规定,合理选用。
4、城市新区中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4.1 10KV电网作为中压配电网的主干网络,应结合新区建设特点,推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完善配电网络结构,增强配变和线路供电能力。在整体上提高配网的经济技术水平,才能满足负荷增长需要。
4.2根据配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和园区负荷预测结果,园区中压架空线目标接线采用多分段单联络或多分段两联络方式;中压电缆目标接线采用单环网、双环网等方式,组成环网的电源应分别来自不同的变电站或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段母线,每一环网的节点数量不宜过多,由环网节点引出的放射支线不宜超过2级。
5、规划评估
规划评估是对整个规划方案的全方面评估,包括现状问题解决情况、规划技术原则的落实情况、供电能力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城市新区电力专项规划,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使得电力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有机衔接,规划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得以保护,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合理,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得到提高,较好诠释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建设宗旨,为新区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邓昆玲,张爱军,王鹏,吕海霞,孟庆天.县城电网现状及规划要点分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2(02).
[2] 欧阳慧林.浅谈电力专项规划工作的开展[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 2010(01).
[3] 李D.电力市场环境下的负荷预测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