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思维基本方法

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1

【关键词】本体 软件工程 知识库构建 知识检索

知识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应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科学的进步。而知识库的概念来自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是人工智能及其分支-知识工程领域,另一个是传统的数据库领域。由人工智能(AI)和数据库(DB)两项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知识库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基于知识的系统(或专家系统)具有智能性,并不是所有具有智能的程序都拥有知识库,只有基于知识的系统才拥有知识库。

1 基本概念以及现状分析

“本体”是‘本’和‘体’两个独立的汉字组成的汉语复合词。‘本’字的基本含义是植物的根,引申义是事物的本源或来源;‘体’字的基本含义是人的身体,引申义是事物的身体或形体。在人工智能界,最早给出本体(Ontology)定义的是Neches等人,他们将本体定义为“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的定义”。Neches认为:“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的词汇表的基本术语及其关系,以及结合这些术语和关系来定义词汇表外延的规则。”后来在信息系统、知识系统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人研究“本体”并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最著名并被引用得最为广泛的定义是由G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

目前就本体语义检索而言,在国外存在有很多的检索体系,譬如:Ontbroker、SKC以及Swoogle 等语义检索系统。而我国的本体语义检索系统尚且正在处于一个起步开始的阶段,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国内的相关专家学者对于语义检索内容的及结果的相对准确率较低。

2 本体下的软件工程领域知识库构建方法

软件工程的本体构建是在软件工程知识库构建的核心。领域本体的具体内容包括软件领域知识的内涵关系、知识结构以及属性说明等。以维基百科为例分析本体下软件工程领域知识库的合理构建。

2.1 维基百科的数据分析

维基百科(英语:Wikipedia)是一个强调Copyleft自由内容、协同编辑(Collaborative Editing)以及多语言版本的网络百科全书,该网站也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扩展成为一项基于Wiki技术发展的世界性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并由非营利性质的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相关的发展事宜。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合作编辑而成,整个计划总共收录了超过2,200万篇条目,而其中又以英语维基百科以超过404万篇条目的数字排名第一。2015年5月19日中文维基百科被关键字屏蔽和DNS污染 ,而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暂未受到影响,可以正常访问。

维基百科社区已经制定了许多方针和指引以改善这部百科全书,但并不一定要完全熟悉这些规则后才能够作出贡献。维基百科的内容与规则是由志愿者所共同决定,维基媒体基金会大多仅作为辅助的角色,不干涉百科全书的内容。访客只需要依据方针,便能够改善维基百科、修正百科解释。无论是任何年龄、来自何种文化或社会背景的人都可以参与维基百科的行列。任何人只要能连上互联网都可按下“编辑”的链接来修改多数条目的内容,而世界上也的确有上百万人正在这么做。每个人只需要符合维基百科的编辑方针,都能够自由添加信息、参考资料或者是注释。不需要担心不小心破坏维基百科的架构,社区成员们会适时的提出建议或者修复错误。

2.2 有效的知识选择

维基百科的具体分类主要有页面导航、主题、目录划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设定从不同程度上方便了用户对资料的找寻和品读。在其知识库建立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紧密联系,将这些分散的软件工程知识运用他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整理,软件工程知识库的知识处理方式是知识到密集型信息再到知识处理结构这样一个知识处理模型当中。

在软件工程领域知识库的构建中有两部分主要的工作内容,第一是知识的储备,第二是知识的有效检索。传统意义上的语义检索是在关键词查找的结果上进行的,但是由于用户个人所出具查找关键字词的不确定原因导致检索输出的内容与用户的查找意图不相匹配,这主要是用户自身知识积累欠缺,与用户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构建本体下的软件工程领域知识库有助于帮助提高语义检索输出的结果与用户实际的检索意图相吻合这一技术成果的实现。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知识的储备数量越来越多,为实现更为精确准确的语义检索系统,尽最大可能的切合用软件用户的查找意图,这对本体下知识库的建立来说是时代赠与他们的挑战。本体下的软件工程领域知识库的构建是一个及时更新、时时变动的运动过程。软件工程在整个计算机技术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作用,本体的知识结构领域具备语音层面的结构意义,它能够简单的进行用户思维逻辑的模仿,从而达到实现用户精确的知识资料查询,是本体下软件工程领域知识库构建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马晓丹,邓晓晴,彭文娟,阎红灿.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库架构和实现[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42-47.

[2]于鑫刚,李万龙.基于本体的知识库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8,06:134-136.

[3]袁磊,张浩,陈静,陆剑峰. 基于本体化知识模型的知识库构建模式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30:65-68+104.

[4]刘雁昆.基于本体的软件工程领域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5.

[5]曹灿.基于本体的软件工程课程知识库研究和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0.

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2

关键词:基础教学;教学改革;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85-02

作为高等院校基础必修课之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设了20年左右,科技的发展与计算机联系日益紧密,基础的办公操作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知识需求,计算思维因此应运而生。如何转变教学思路,调整课程内容,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现状

当前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型和技能型教学,关注点是计算机及其通用计算手段的应用,如二进制、微机原理、程序设计语言等。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未来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则是支持各学科研究创新的新型计算手段,以及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各学科的研究与创新。[1]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包括教材编写的滞后性。许多高校的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围绕“旧知识”进行教学组织,这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备受质疑的问题之一。[2]

此外,学生生源状态不一样,计算机普及程度不同,因此大多数同学都有一定的基础操作,只是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原有的操作知识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容易低迷,作为第一学期的先开课程,这种风气如果继续延续,对后续课程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革思路

1.增强基础教学意识,注重品德学风培养

加大理论课程内容的比重,注重基础知识和常识教育,同时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其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真正的基础作用。

此外,作为首批课程,不应该仅仅注意其教学内容上的基础作用,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使学生少走弯路,以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注意将品德教育融于教学中,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2.兼顾学生教学需求,认可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是教学主体,应该“以人为本”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应该考虑学生考级以及今后学习工作需要,和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均衡的特点,适当安排软件操作内容及学时。

同时认可学生的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及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故不应以细节全面作为授课思路,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开发升级目的、基本操作、基本功用演示和应用原则上,起到“领进门”的作用,详细操作提供参考书供学生课后自学。

3.具有教学专业特色,发挥课程教学意义

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应该通过大量的与授课专业相关的实例来说明,以提高学生的共感意识,以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必备的研究和开发工具,将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使学生理解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掌握在本专业方向中能够依靠计算机做什么以及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协作时所必须具有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课程的教学意义。

4.强调素质能力培养,围绕计算思维核心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锻炼其文献查阅、信息整合、研究分析能力,强调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发展。

将计算思维的理解和应用分析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强调各种设计实现中相关计算思维的特点、作用以及思考过程,使学生感性理解什么是计算思维的同时,学会应用计算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三、改革形式

1.授课内容

根据教改思路,结合教学大纲,选择陈国良教授主编的《计算思维导论》作为教材同时,选择夏耘等主编的《计算思维基础》作为参考教材,并将这门课程分成8大专题,课时安排及授课顺序如表1所示。

表1 学时安排表

专题 学时

计算思维基础知识 4

计算机硬件基础 4

算法与编程语言 2

计算机软件理论 2

操作系统 2

计算机网络 4

计算机应用软件 4

计算文化与职业道德 2

第一个专题是计算思维基础。其主要知识点,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和学科的分类和含义,作为大学的首开课程,清楚自己的学习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二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思维和计算思维,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思考问题,并列举CAD应用和模拟测试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思维成果在自己专业方向上的具体应用;三是让学生了解计算理论以及计算模型和模式,使学生能够以准确的角度和定位来处理解决计算问题,即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计算思维的设计者而非实现者。

第二个专题是关于计算机硬件。其目的是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及相关硬件的熟悉,信息的二进制表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以及基本工作过程,以此强调培养数学建模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三、四、五个专题是关于计算机软件。第三个专题使学生了解需要通过编程语言编写具体算法控制计算机工作,而软件即是其最终表现,以编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强调需要培养自身的逻辑性、分析性和创新性思维。第四个专题从软件系统组成,常见软件,及软件开发三个方面,讲解软件的作用和开发常识,使学生掌握专业软件开发时所需要具有的计算机知识,以强调系统性、层次性、计划性和协作性思维的必要性。第五个专题针对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从功能设计、管理操作、工作原理角度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的同时,理解其运行实质。对于并发、互斥、共享和加锁等关键性技术,引入现实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的类比移植思维。

第六个专题讲解网络基本原理,相关软硬件等常识。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和相关设置操作,并强调其中的标准化、分布式思维,并根据系统互联网络模型再次强调协作性和层次性思维,以及通过网络安全问题,使学生意识到除了考虑系统的功能性外还学要考虑系统的责任性。

作为补充知识,第七个专题根据学生教学需求,选择常用软件讲解原理和基础操作,并根据软件界面及其操作的发展变化历史,强调设计上“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第八个专题则学习相应法律法规,进行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科学研究信念。

2.考核方式

(1)实验考核。将实验分成打字练习和软件操作两部分,又因为学生基础不同,分别设置了选做和必做题目。选做部分为验证实验,根据具体知识点提供操作指导书,供基础较差的学生自学。必做部分则是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模拟系统,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题目并当场给出成绩,将其记录下来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这样即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兼顾了学生等级考试的需要。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允许学生重复考核,保存最高分,以成绩挑战为驱动增强学生学习投入度。

(2)论文考核。论文能够锻炼逻辑思维,增强科研能力,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加深印象,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因此以论文代替了原有的选择题抽查和其他课程的笔试考核方式,共分三个题目。

第一次题目为《为父母组装电脑》,以经济适用角度确定电脑配置,并说明理由。其目的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硬件知识得同时,能够形成“有理有据有度”的思维意识,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以实际行动关心爱护家人的思想品德。

第二次题目为《计算思维之我见》,分别从计算思维的含义及理解,所学计算思维应用总结,个人生活中计算思维体现举例等方面进行论述,在对所学内容复结的同时,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课程主旨。

第三次题目为《计算机法律法规》,将最后一章的内容进行自行总结,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必须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进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其最终目的是建设而不是破坏。

论文表现形式和提交方法随着课程进展也设定了不同要求。第一次的论文在课程前期布置的,因此为纸质手写,分班收交。后两次则是在课程后期布置的,已经学过相应的软件操作课程,因此分别要求做成电子文档和演示文稿,并合理进行格式设置和页面布局,活学活用。提交形式则考虑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需求,分别为邮件附件发送和文档压缩后FTP上传,使学生尽早熟悉相关操作。

四、总结探讨

经过半学期的实践,实际教学基本上能按照预期进行,从学生的论文中也能体现出对该门课程的认同和认可。在今年等级考试监考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也有一定的了解,更能合理分配时间。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对论文的意义理解不够,预留时间短,资料查阅不足,未能实现素质教育目的,需要教师在留作业之前,说明写作意义,并对论文的书写完成进行指导说明。其次,学生自学意识不足,习惯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不愿意分析不喜欢总结,习惯问答案,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还需要教师引导。最后,教师授课专业知识相对匮乏,理论实践结合有一定困难度,需要和专业老师沟通。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3

一、观察能力

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能结构的门户,是学生发展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的思维基础。因此,观察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同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中对观察能力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的培养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实验能力包括操作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整理分析的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新课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并编排于课文的合理位置上,可见学生实验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体验制备细胞膜”“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等。

操作能力是完成实验的关键,同时也应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并从中发现成功、失败的原因。因此,教师应尽最大可能地开展教学资源,开展好实验操作。

三、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每年各学科都有非常多新的科研成果,知识的更新速度已达到惊人的程度,每个学生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无法满足未来工作需要的,因此作为当代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是形成其他各种能力的核心。托夫勒说过:“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如果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将来就能以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去获得更多新的技能。

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4

【关键词】提高 初中数学 初中生 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67

一、注重 “记忆――训练――纠错”的环节,勤积累

初中数学的学习,要循序渐进,由易入难。前面的知识不懂,后面的知识怎能学会?若想要一步登天则是不现实的。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要走过场,要一章一节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不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记忆。新学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等,都要理解熟记,学会应用。并且,尝试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习题,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新知识;若不行,则对照答案再练,直到弄通弄懂为止。训练。学完例题后认真完成课本习题就非常重要。有人可能认为课本习题太简单不值得做,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能否起步稳、下笔准,一气呵成做好课后习题,不仅检测你是否掌握基础知识和具备解题能力,而且需要你将书写格式规范化,从而使自己的解题结构紧密而又严整。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不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考试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经历边学边练,才能使学习掌握的公式定律等能够运用得恰如其分,从而减少失误,减少以后考试时无谓的失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做到又准又快、简短清晰,不断提高解题能力。纠错。重视平时作业或考试时出现的错误。订一个错题本,专门搜集自己的错题,时刻检查自己的薄弱之处。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可以提醒自己,避免错误的再次出现。

对于个别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赋。但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数学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汗水+方法”才能成功,因而平时的勤奋学习和经验积累,成为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

二、要养成审题习惯

审题是发现解法的前提。认真审题可以探索解法指明方向。审题就是弄清题意。题目是由条件和结论构成的。审清题目的已知事项解题的目标,审清题目的结构特征和判明题型。审清题目条件的具体要求是:罗列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把条件图表化,弄清已知条件的等价说法,把条件适合解题需要的转换。审清题目结论的具体要求是:罗列解题目标,分析多目标之间的层次关系,弄清解题目的等价说法,把解题目标图表化。审清题目结构的具体要求是:判明题型,推敲题目的叙述可否作不同的理解,分析条件与结论的联系方法,观察图、数、式的结构特征,如果是用文字语言表示题目结构,设法改用图、式、符号来表示,使之直观化,想想在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有何逻辑联系?为了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首先应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其次要作出审题的示范,还要在学生的作业中捕捉因不认真审题而导致解题错误的典型事例,进行讲解,吸取教训。

三、遵循“模仿――思考――练习”的过程,多解题

解题是一种本领,就像游泳、溜冰、弹琴一样,开始可以模仿着去学。接着就必须去实践。要开动脑筋,学会思考。例如,对于课本的定理的证明,例题的解法、证法等,能读懂听懂算只是刚进知识的门槛。接着必须动脑思考,多问个“为什么”,弄明白人家是怎样想出那个解题方法的?为什么要那样解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途径?如果你真正领会了人家的解题思路,那么再进一步就必须动手去做,练习解答类似的题目,直到熟练为止。这样才能学有所得,才能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因此,要想获得解题能力,就必须要做习题,并且要多做习题。同时,经历勤练习,多解题的过程,又能对所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逐步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四、要学会解题三想

审题以后,探索解题途径拟定解题计划,探索的程序,可以概括为“解题三想”。

回想。根据题目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回想它的定义是怎样的?根据题目的条件、结论及其结构,回想与它们有关的公式、定理、法则是什么?回想一下在你的知识仓库里,有否储存过这些定义、公式、定理、法则?能否直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题?联想。如果直接套用现成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就必须进行联想。解题时的联想,就是要求在你的知识仓库里,找出与题目很接近的或很相似的原里、方法、结论或命题来,变通使用这些知识,看能否解决问题。联想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联想是发现解题途径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联想的思维基础往往是类比推理,即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把解决某种特殊情况的原则和方法迁移过来,应用在接近的或相似的情况上,联想就是要灵活运用现成的数学知识。猜想。如果经过联想仍解决不了问题,不妨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不能马上找到,可以去选择一些接近于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这就是提出猜想。然后设法论证这个猜想是否真实。猜想不是胡思乱想和任意拼搏,它也是一种科学思维活动。它是以已有的表象(如数量关系的描述、图象的示意等等)为引发物,按逻辑推理的规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猜想的思维基础往往是归纳推理,即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也就是对特殊情况的结论进行一番分析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找出共性由此猜想一般性的结论该是什么?回想、联想、猜想是密切相联的,回想越充分,联想就越丰富,猜想也就越合理,解题的思路、方法也就越明确,这需要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方法。经常对解题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为“三想”的成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5

最近,朱立元教授等主编的“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共推出五本,分别是朱立元教授的《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朱志荣教授等的《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寇鹏程副教授的《存在根基与实践美学》、刘泽民教授的《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以及刘旭光副教授的《实践存在论的艺术哲学》。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实践存在论美学在我国美学界首次以系统性、全面性、权威性的面貌出现,为我们全面了解实践存在论美学提供了参考。

近十年来,朱立元在学习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和借鉴现代西方哲学、美学中有价值的思想的基础上,认真反思当代中国各派美学理论,特别是占主流地位的实践美学的成就与局限,并与“后实践美学”作了心平气和的学术争鸣和交流,逐步建构起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框架。朱立元的《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主要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思想来源、基本思路、框架、论题和主张从总体上进行论述,是“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的担纲之作;朱志荣等的《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考察了实践美学的发展历程、实践存在论美学提出的学理背景,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提出的时代性、必然性;寇鹏程的《存在根基与实践美学》着重论述了实践存在论的美学理论依据,把的实践观与存在论思想相统一和结合,为实践存在论美学寻找了哲学基础;刘泽民的《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一书论述史论结合,理论视野开阔,在中西融贯的背景下论述了实践存在论美学思考方式的特点和独特性,对于从思考方式角度理解实践存在论美学具有较大价值;刘旭光的《实践存在论的艺术哲学》从艺术作品的本体谈起,讨论了实践存在论作为方法对于艺术研究的意义,并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艺术哲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突出了艺术的实践性质,提出了艺术作品以“实践―存在”的方式展现自身的观点,是实践存在论的艺术论。

实践美学从创立到现在,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以李泽厚为代表的主流派和以蒋孔阳、朱立元为代表的非主流派成为实践美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朱立元是实践美学思维方式转变的促成者,是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主要创立者。实践美学在思维方式上经过了从形而上学二元对立到打破主客对立、实现主客统一的转变过程。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说明了实践美学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发展趋向,使中国美学在思维方式上完成了与现代西方美学的接轨,其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已经达到了与现代西方美学同等的高度,在具体问题上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可见,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实践美学思维方式转变过程的缩影,使实践美学乃至当代中国美学获得了与西方现代美学同步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为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的接轨提供了思维基础和理论基础。

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实践存在论美学作了全景式展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论述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过程、思维框架和逻辑言路,既论述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线索,又展现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来源、结构框架和初步运用,同时还把实践存在论美学放在世界美学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比较、阐述、评析,是内在逻辑和外在视界的结合,初步构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也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留下了空间。因此,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的出版为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提供了新视野,是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的突破性成果,必将为中国美学走向科学、走向生活、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科学思维基本方法范文6

1. 激趣――调动主体驱力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种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性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只有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其求知欲,并成为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们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要求。

小学生的兴趣具广泛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运用科学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外,还利用小学生好运、好奇、好胜的天性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时,先创设情景开展猴妈妈分饼的游戏,三只小猴由妈妈规定猴哥哥吃三分之一,猴姐姐吃六分之二,猴弟弟吃九分之三,再让学生讨论,谁吃得多。学生互不相让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如何形成的实际操作演示,学生游戏中学习了分数概念。

2. 教“法”――使主体能“驾船过河” 巴甫洛夫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同志把“方法”比喻为过河的船和桥一样,有了正确的方法,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胜利达到科学认识的彼岸。教会学生学习是素质教育对每位教师提出的要求,对于数学教学,我们就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具体地讲,就是教学生会看书、会听讲、会质疑、会动手操作、会独立作业,会正确地思维。

3. 引导――促使主体参与探究 教师引导和转化的作用,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人们的思维基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更依赖于感知。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使其有更多的研究对象,同时,启发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因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进行分步引导:①先请同学们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②引导设想,能否依照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为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面积;③操作、探究用学生课前准备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依照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拼、摆、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④交流,总结:a.同桌交流各自探究的结果;b.全班交流,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相等,而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a+bh÷2,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和掌握了这种转化的数学思路,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思维能力又得到了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