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1

城市是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具有复杂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数字城市”的提出,源自前美国副总统戈尔1998年提出的“数字地球”。它是"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或发展战略,它可能包括了很多系统,但是要对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难的,也难以界定哪些是属于数字城市的内容,到了什么样的信息化水平可以看作是实现了数字城市。但它并不是一个虚拟的东西,也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它是一个在未来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可用,无处不在的"系统"。数字城市的本质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体系,即积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与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和改善城市的各项机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和保障,尽管人们对数字城市的概念、内涵、作用和目标的理解尚不统一,但对其建设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则是基本相同的,通常认为数字城市建设将有利于我国城市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进而从全局上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数字城市的意义

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城市化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文、政府治理等发展提升意义重大,对拉动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作用也极为重要。“数字城市”以地理空间架构为地理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基于网络基础实施实现城市信息的广泛共享。数字城市代表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政府施政、环保、节能、交通拥堵、产业转型升级、安全等方面待优化问题逐步增多,需要有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管理工具来有效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推动中国的城市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与阶段。"数字城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其战略目标是实现城市各种数据的整合,使之便于共享和容易使用,使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社区和个人都能方便有效地实现互通互联,更进一步,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了完善的应用系统,为城市管理,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提供决策和支持。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对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经济发展逐渐带来效益和方便。

三、数字城市的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方面,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政府、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且实现了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互联网实现互通互联。美国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仅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就拥有34个信息管理子系统,采用GIS技术进行城市综合管理,包括公安、急救、市政设施、城市规划、地方政府管理、以及环境、资源、电信、军事等众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加拿大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建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用于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公用事业规划、设施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森林、农业、渔业)、应急系统、工程设计等各个领域。除此之外,还把数万幅地图数字化,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城市数字化奠定了基础。法国巴黎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建设城市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协调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的合作。据调查,巴黎市政官员的40%时间用于研究部门间的各种信息,以协调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城市管理工作。

2国内发展现状

在国内,数字城市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1999年9月建设部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简称“城市数字化工程”。城市数字化工程项目是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和实现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现代化的一项综合型大型科技攻关项目。2001年10月建设部把城市数字化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十五”建设计划之中,并研究推出数字城市工程的示范城市。2002年7月,科技部正式将城市数字化工程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并作为重点项目组织实施。香港特区政府自1998年实施“数码21世纪新纪元、信息科技策略”至今,已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公共服务电子化”计划的推行使香港被誉为“亚洲电子政府的示范城市”。此外,香港也已建立从事电子商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电信基建,有关的法例和规则,公开密钥基建和核证机关等等。广州市自1987年开始建立“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及管理、模型库及管理、制图方法库、数学库、编码系统和汉字库等六个子系统,服务于城市管线、土地利用、小区规划、市政建设、公用事业、新区开发、旧城改造等一系列应用领域。目前,广州的政府信息化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其电子医疗、数字图书、智能交通、电子商务等系统也已建成。北京也以奥运会为契机,投入300亿元直接用于信息化建设,为此,专门建立了北京信息资源中心,负责北京基础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工作。另外,还进一步实现政务电子化,北京市电子政委专网已覆盖全市城乡,有线政务网基本实现了从市到区县、乡镇和村的网络连接,1700多家市级单位和1600多家区县级单位接入了政府专网。全市统一的小区服务中心网站已经建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成;公共交通部门创建了智能化管理网络。这些信息化工程建设为数字北京创建了坚实的基础。

四、数字城市的方法研究

国际上数字城市发展走过的道路,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是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是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网络实现互通互联;第四阶段是网络社会、网络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目前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第一到第四阶段的基本任务。虽然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实施过程并不顺利,难于达到预定的目标;有些项目即使完成了开发、测试和安装,用户方面仍然难以投入使用。可以说,国内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在组织管理、投资决策、需求分析、系统定位、策略规划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隐患,项目的实施、应用和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国内数字城市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方面:①缺乏有效规划,信息化全局工作缺乏有效的规划,导致部分重复建设 ②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各行业都在信息化,但不能连接起来发挥综合效应③缺乏完整的、统一的、科学的标准体系,不同部门组织制订的信息化标准之间不协调④缺乏合适的运行管理模式、缺乏科学、实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缺乏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调查、分析与比较,发现适合中国社会与经济背景的数字城市战略规划原理、方法与内容,认为:①数字城市战略规划应立足于组织现状和目标,在评估组织的结构、目标、管理、业务和信息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3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或改善组织管理;②通过正式的战略规划过程,界定数字城市的目标与范围,完成系统总体设计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项目长远发展与实施建议;③数字城市战略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规划的组织与计划、用户调查、需求分析、方案制定、可行性研究和审批;④组织与制度环境也是影响项目的成败的重要因素,应当充分重视。

五、数字城市的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数字城市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明确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发展方向、系统规模和开发计划。由于数字城市项目是投资大、周期长、复杂度高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科学的规划可以减少盲目性,使整个数字城市项目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较高的适应性,建设工作者有良好的阶段性,以缩短系统开发周期,节约开发费用。目前,我国开发的信息系统,单项应用的多,综合应用的少。有的系统适应性差,难于扩充。有些规模较大的项目,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和科学论证,上马时轰轰烈烈,上马后困难重重、奇虎难下,不仅造成资金、人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为今后的系统建设留下隐患。所以,战略规划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然而,国内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对战略规划环节不够重视,原因包括:⑴因项目实施周期要求太短,战略规划环节被简化了;⑵受财政资金管理体制性因素限制,项目负责人无法获得战略规划所需的资源;⑶项目负责人重视技术开发,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理解不足;⑷项目负责人理解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规划所需的知识;⑸国内缺少擅长战略规划的咨询顾问,咨询行业尚未起步。数字城市战略规划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战略规划人员针对多个政府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活动才能完成,总的说来,战略规划需要经过六个规划阶段;⑴前期准备:为即将进行的战略规划做计划,成立数字城市项目的战略规划组,以保障数字城市的战略规划能够顺利进行。⑵用户调查与资料汇总:通过研讨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大量有关参与数字城市建设组织的资料。⑶战略评估:汇总用户调查资料,总结组织内部各种业务的详细流程、各个科室的责任与职能、使用各种文档(图件、档案、表格、计划与地图)、涉及的各种数据、用户对于系统应用的期望,将部门、功能、数据、需求进行组合,形成几个比较规范的表格;并进一步抽象、分析,形成比较规范的工作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⑷机会分析:通过研讨的方式,审查各个组织的系统的需求,并进行应用优先级、部门优先级评估。分析业务、功能、流程、数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方案和项目建议,解决存在的问题或者改善组织管理现状。⑸可行性研究:对于机会分析中提出的方案和建议进行评估,一般来说,需要对项目的财务、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进行评价,⑹撰写战略规划报告:对于以上的工作进行总结,撰写系统战略规划报告,获得最终批准,作为下一步的工作指南。传统智慧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的规划对于任何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努力才能实现的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实现一个城市的数字化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而必须进行战略规划。事实上,战略规划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对数字城市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开展具有理性的数字城市项目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决策点。

六、结论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2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670)

【摘要】智慧城市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通过智能信息技术,可进行深度分析、精细控制的城市。将在城市公共安全、生产制造、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使社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

关键词 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智慧城市(smarter city)是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其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本质是融合,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智能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使各系统之间交融协作,构建政府、企业、市民三大城市主体的数字网络化交互、共享平台。使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灵活[1]。使社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

1 智慧城市的主要智能信息技术

智慧城市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进行多方位的数字化、信息化实时处理与利用,为城市公共管理服务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应用与服务模式。是城市公共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更加智能,它突出强调几项关键的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最典型的就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2]

物联网技术。在信息感知技术如传感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卫星定位、电子标签等经历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智能化物体的联网技术,通过信息感知技术感知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信息并通过网络传递给城市数据中心,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这将建立城市的神经网络

云计算技术。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计算资源和能力被隐藏在云层后面,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提出自己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云后面,是虚拟化的城市数据中心,大量异构的服务器、存储和平台被虚拟化成统一的服务资源,信息资源被最大程度地统筹和共享。将建立城市的中枢系统。

大数据技术。是从海量的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能力,利用流处理、并行性、摘要索引和可视化等技术,建立起城市的海量数据库。海量的各类数据,如大量博客信息、物联网数据、空间数据、3D数据等等,被采集、存储、分类、挖掘和分析,对复杂事件做出智慧地决策。

其他技术。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的技术还有很多,如3S技术(GIS,gps,RS)、将遥感、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HTML5发展使原有的基于FLEX和SilverLigt的RIA(富互联网应用)统一到HTML5环境;数据和软件一体化的应用开发平台技术和Web API技术,使组织机构的服务API化,带动API经济的发展;最终用户开发(Enduser Development)促进开发前移,推动用户参与开发;室内定位技术将是活动的定位更加微观和精准等。网络通信技术、建模仿真技术、元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安全问题等也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技术。

2 智慧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

国外的智慧城市发展,将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六大领域:公共安全、电力、医疗卫生、水资源管理、交通和服务型政府。我国地域差别较大,城市特点各不相同,综合众多专家观点和厂家的报告,涉及到的智慧城市领域主要包括以下领域。

2.1 智能城市综合管理

通过 “智慧城市”的智能运营中心平台,对获得大量的有效信息,实时分析、沟通、协作,对城市管理业务对象和事件进行精细化控制,实施对城市部件的检查、报警、紧急事件处理、指挥调度、督察督办等功能。确保公共安全并提供水、电、气、热等服务正常运行,如:重要对象(巡检人员、车辆等)跟踪、实时事件上报,食品安全追溯、危险品安全处置、灾害预警与处理等。

在此方面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如食品安全追溯方面的条形码或二维码的识别技术、多原料产品的问题追溯问题、条形码信息输入侧的安全追踪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香港政府实施的“tellme@1823”项目已比较成熟,市民可利用智能手机拍照、录像或录音的方式,结合手机的定位系统,将突发事件实时举报。可借鉴其模式,突出城市特色,使智能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更加便民和人性化。

2.2 智慧电网系统

智慧电网系统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具有响应迅速、计量准确、数据实时采集、服务高效便捷等特点,构建了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的新型智能供用电关系。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约束,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系统,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家电网正在进行社区智能用电管理方面的课题研究,属于电力BI行业的延伸,其内容和性质均属于智慧电网系统的范畴。说明该我国在该领域已有相关研究和应用。

2.3 智能交通系统

该系统类示与城市交通指挥中心的含义,通过道路收费系统、多功能智能交通卡系统、数字化交通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模式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平台。

功能包括:电子收费、车辆监督、停车服务、交通检测、交通流检测、交通违法监测。帮助进行城市路网优化分析;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支持。[3]

2.4 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指利用先进的智能信息技术,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通常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三部分组成 。可使医疗信息、医疗服务、医疗资源延伸至城市各个角落,实现医疗服务的最优化解决。

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医疗水平还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医疗卫生资源不断集中到大医院,出现医疗服务质量欠佳、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智慧医疗将个体、器械、机构整合为一个整体,将病患人员、医务人员、保险公司、研究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缓解就医难的问题。鉴于我国的医疗体系,智慧医疗在国内的推广相对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如需要克服非技术层面的问题。

2.5 智能公园管理

具体功能包括:提供综合信息显示、无线上网等服务;建立人流实时检测机制,精确统计入园人量;发送社区短信提醒游客注意安全。用于提高公园服务质量,避免突发事故生。

2.6 城市环境管理

功能主要包含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机动车绿标发放与识别、移动环境监察执法等。

2.7 电子政务应用

用于和公开处理政务,提供政务查询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与人民直接沟通的渠道,增加办事执法的透明度。也用于向城市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办事、考核和即时通知功能,提高工作人员履职能力和效率。具体应用包括:综合办公、事务办理、政务查询、绩效考核和公共政务应用等功能。

2.8 智能城市照明管理

具体功能应包括:定时检测路灯工作参数(电压、流等);建立自动控制和人工远程两种开闭模式,实现回路节能或单个灯具智能化控制;建立故障报警与防盗机制。用于节约城市照明能耗,提高设施管养效率。

2.9 其他领域

智慧城市还包括智慧建筑系统、水务领域(水文监测、水质监测、供用水监测、灾情监测、水工设施监控、视频监控等)等领域。

3 总言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通过智能信息技术,可进行深度分析、精细控制的城市。将在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使社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给我们带来全新的生活感受。[4]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界,2011(3):12-21.

[2]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广东省“智慧城市管理”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S].2011,5.

[3]孙怀义,王东强,刘斌.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与发展思考[J].自动化博览,2011(10):28-35.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3

关键词:新经济;城市经济;创新

新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城市经济创新的重要因素与动力,它推动着城市新经济的成长与发展。例如,在新经济的影响下,城市经济内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学科与研究领域,城市经济的研究范围也有了新的拓展。城市数字经济、城市知识经济、城市网络经济、城市信息经济、城市虚拟经济等一大批新的城市经济与研究新领域的形成,标志着城市在新经济的影响下,城市经济的创新以及研究这种创新的城市经济学均有了长远的发展。

城市经济创新既是城市新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又是城市传统经济重新焕发活力的机遇所在。中国城市经济,目前大部分主体上仍属于传统经济范畴。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加快,高科技,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扩张与发展,中国城市经济创新将会很快地到来。这种发自生产力第一线的创新,这种主要由企业主导的创新,将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上层建筑、精神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及时、尽早、深入地研究城市经济创新,对中国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现代化的实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加快研究城市经济创新或城市新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需要

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具体城市来说,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进行规划必须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正确和科学的判断和预测,具有前瞻性。新经济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正如上所述它促使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因此,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首先就得认真的对新经济进行研究,根据新经济模式的内容和框架,来确定城市经济发展与创新的方向、目标、结构、布局,进而据此来安排城市的规划和建设。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很快,面临着艰巨的发展任务。2000年7月4日,由巴西、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共同倡议的“21世纪城市未来”国际会议在柏林举行。会上,21世纪城市国际委员会发表了《21世纪世界展望报告》。报告指出,2l世纪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2000年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猛增到50亿。到2015年,世界将有358个百万人口和27个千万人口的城市,21世纪城市大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非农业化、农村人口过剩,以及服务业、交通业和通讯业革命。报告说,21世纪头25年,世界发展肩负着五大全球性的共同任务,即降低世界大多数地区的人口增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环境污染,向再生产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转变,建立在高密度国际城市网络中能迅速推广的制度。城市经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灵魂。

2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中,城市是整个世界经济的中心或是经济网络中的结点。城市之间,特别是大城市之间不仅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相互之间存在剧烈的竞争关系。哪一个城市落后,或发展缓慢,哪一个城市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被淘汰。我国的许多大城市正在朝着国际化城市前进,要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作用,并壮大和发展自己。发展新经济,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是经济接轨的重要条件,也是最好的机会。城市经济创新和城市新经济的出现,为我国城市经济跳过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障碍。实现“蛙跳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最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3 培养人才的需要

新经济同时是知识经济,知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智力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因此,21世纪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城市的人才和人力资本。如果说前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主要靠区位,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主要资源是资本,那么信息时代城市发展主要靠人才,可以说,21世纪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靠人才。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寓于经济之中,生产、经营、教育、研究都成为企业的主要功能,而且教育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研究城市新经济不光是为了引起对教育的重视,更要加强城市的教育投资,而且要改变教育的方式,促进教育与经济的更密切的结合,其中也包含教育、科研与经济的结合。

4 加强城市管理的需要

加强城市管理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城市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人口多,而且部门广,头绪杂,用传统的办法进行管理总是力不从心,而且成本很大。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应用通信技术实行智能化的交通,可以明显地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减少交通的事故率,更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城市道路。几乎城市管理的各个系统和部门,各个领域都可以利用和发挥通讯技术革新。所以,研究新经济是加强城市管理的需要。

5 制定法律和执法的需要

城市新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产生许多新的部门、系统、企业,涌现大量新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出现许多新问题,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规范,制定法律、法规和条例。网络经济和新经济一方面为城市经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为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例如,确认网络经营者的身份,认定新经济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新经济的秩序,打击新经济的犯罪行为等。由于新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的,因此管理和执法会遇到传统经济时代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和困难,必须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制定适用于高科技的法律。要制定法律必须首先进行研究,提出理论基础和法学原理。

新世纪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已成必然,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已成为主流,同时传统经济将与网络经济密切结合,并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我国新经济的发展也是必然趋势。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4

6月29日至7月1日,2016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英文名:Mobile World Congress,简称:MWC)在上海举行。作为亚洲最大通信行业盛会和中国通信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本届MWC主题为“‘移’我所想”,1000余家中外企业展示了移动技术和移动产品最新、最完整产业链,和ICT领域的未来趋势,共吸引了超过7万名参观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在展会期间表示,当前,全球范围内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在信息通信领域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而且正加速与各行各业跨界深度融合,不断拓展网络经济发展新空间,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活力和动能。

前景广阔的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万物互联”,成为本届MWC最大的热点。此外,数字商务、VR技术、无人机等新科技也吸引了业内瞩目。

5G前哨战悄然打响

尽管中国5G网络将在2020年才开始商用,但国内厂商对5G网络的热度已然开始升温。此次展会上国内通信巨头都在提前部署5G网络,从标准到设备,从技术到应用,为5G未来的产业化与预商用做好准备。

在运营商层面,手握超4亿4G用户的全球最大4G运营商中国移动对5G丝毫不敢大意。中移动总裁李跃说:“我们计划今年以技术实验为主,明年将推动5G的外场实验。希望明、后年在较大规模的外场实验的基础上来推动5G产业的成熟。按照摩尔定律发展的IT技术将日新月异,5年时间通信技术将从4G上升到5G。”

在技术层面,中兴通讯宣布与中国、欧洲及东亚多家机构合作发展5G技术,并展示了包括Pre5G UND、Beam-tracking以及5G高频原型机等在内的5G创新成果;华为则与中国移动联合展示了包括3.5GHz低频段5G样机、6GHz以上高频段5G样机、5G网络切片解决方案等在内的联合创新成果。在移动技术部署方面,高通公司透露最快 2018 年就会 5G 的移动处理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国外通信商展示了5G技术。

消费者最关心的5G应用上,多个厂商均展示了他们的前瞻性探索。以无人驾驶为例,这将是5G生活愿景里智能汽车领域的典型应用。NOKIA和上海贝尔联合展示的模拟无人驾驶技术中,5辆小汽车来往穿梭井然有序,自动跟行以及自动跟停等操作准确无误。这一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车身各个部位的传感器来实时感受周围行驶中的汽车的速度、前方的弯道以及障碍物,再来控制汽车的运行。

记者了解到这一技术最大的“胜负手”在于汽车行驶中数据传输的实时性,据展方称,在4G网络条件传输下,两辆汽车之间要至少保持1.6m以上安全行驶距离,但是在5G网络下可以做到厘米级别的安全距离。

5G到底有多快?通信行业观察家、北京邮电大学客座教授项立刚介绍说,对于5G网络,专家普遍预测其网络传输速度比4G快10至100倍,峰值速率可达到10Gbps,网络延时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将满足1000亿量级的网络连接,而整个网络每比特能耗降低1000倍。

数字化转型:全行业的命题

6月29日,中国电信在2016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了转型升级新战略:致力于做领先的综合智能信息服务运营商。何谓“智能”?在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看来,“智能”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驱动,以网络软件化、功能虚拟化、硬件通用化、能力平台化的云网深度融合为重要前提,以多元智能化终端为载体,实现跨界拓展。

中国移动总裁李跃指出,面向“十三五”,中国移动新的发展战略是从移动改变生活变成推动大连接战略,推动中国大陆地区的万物互联,要成为数字化经营的领先运营商。“构成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有三大优势,一是移动宽带,二是智能手机,三是云计算、大数据系统。”

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日前表示,中国联通致力于通过持续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目前已在云计算、大数据、ICT、物联网、产业互联网和国际业务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在国际业务领域,中国联通的愿景是成为“全球企业与亚太区信息交流领先的服务提供商”。

如果说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尚处在顶层设计阶段,那么设备商和服务商已经开始拥抱这场数字化转型,这一点在垂直细分领域尤其明显。

红石阳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本次展会带来了新产品――大数据移动广告平台,这家FOTA(Firmware Over-The-Air,移动终端的空中下载软件升级)服务提供商认为,移动媒体广告将首次超过PC互联网广告的市场规模,成为一个新崛起的千亿级市场。未来5年内,将有一半的广告主使用移动广告,其中程序化购买广告将会崛起,成为网络广告生态中的重要角色。

红石阳光CEO韩黎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红石阳光大数据移动广告平台更大的意义在于抢占市场先机,助力运营商以及企业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的各种解决方案。“通过对用户群体数据的智能分析和抽象,能够为APP开发商、运营商、手机厂商提供精准的用户画像,这将有利于企业实时关注用户数据,提升用户体验。”

红石阳光展示的另一款产品是健康伴侣机器人,也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该款机器人能够自动识别家庭成员,针对每个成员制定健康计划,建立家庭健康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健康情况,保存健康数据,可以进行远程的疾病诊疗和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呼救。值得一提的是,该机器人可以检测家中环境指数,与家里其他的智能设备对话,有丰富的信息服务、清晰流畅的视频通话等人工智能技能。

随着红石机器人的慢慢长大,它可以记住家庭成员中每个人的习惯,以及家庭习惯、生活规律、支付习惯、家中的环境监测数据、健康数据等,迭代自己的学习能力,越来越智慧,在与家庭成员的相处中越来越精准地提供服务。

在华为运营商BG总裁邹志磊看来,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以及各个国家政府的重要任务和重大挑战。“华为将积极投入建设产业生态,为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成功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支持。”

“物联网正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

6月29日,GSMA移动智库(GSMA Intelligence)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的《移动运营商与数字转型》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机器对机器(M2M)市场的连接总数将达到10亿。“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M2M市场。”

随着今年初中国将物联网列入“十三五”规划,本次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企业已经通过一些有趣的物联网应用,展现出对这片巨大蓝海的雄心。中兴通讯和中国移动联合展示了一款市政物联网应用――智能井盖。该方案通过全方位监管井盖状态,在井盖被打开、移位等情况下,可实现及时警告,减少交通事故和安全隐患。

还有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路灯”,中兴通讯正将它们变成一个个“智慧节点”,集成了无线基站、电子广告、电动汽车充电桩,以及智慧城市数据采集节点(例如交通和公共安全数据)等功能,通过智慧化管理大幅降低城市路灯的能耗和管理费用,并能开展一些广告、汽车充电等增值服务。目前已有2万多个这样的智能路灯在全球超过20个国家部署,里程超过400公里。

以法国巴黎为例,中兴通讯已经建设了巴黎智慧城市项目“城市之光city of light”,其核心便是通过在路灯上部署传感器,实现路灯的集中管理,节能减排、运维优化,带来全新的数字市政新体验。该方案计划覆盖350000+个照明点,1800+个十字路口,预期节能30%以上。未来,在该系统上还可以集成WiFi、智能停车等功能。

这些智慧路灯、智能井盖以及智能路边停车、智能垃圾桶等解决方案,都属于中兴通讯“智慧城市”领域的一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实现对城市的智能化管理。中兴通讯董事长赵先明表示:各种物联网创新应用还会不断涌现,除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外,也将给服务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从而改变和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服务外包;追赶型发展战略;后发优势。

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新型业态和我国城市新一轮竞争的重点。青岛市服务外包发展起步晚,发展战略不强势,明显落后于国内同类城市,亟待采取追赶型战略加快发展。

一、青岛市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分析。

(一)服务外包的内涵和分类。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因此,服务外包应该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其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1]按照外包的目的地是否在国内,可分为在岸服务外包(境内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国际外包);按照外包业务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①、业务流程外包(BPO)②和知识流程外包(KPO)③。

(二)青岛市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青岛市服务外包始于软件研发,现已逐步向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扩展,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和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外包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十五”以来,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青岛市商务局统计(见表1),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合同额1。92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合同执行额1。56亿美元,同比增长92%,与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④相比排名分别是22位、7位、16位、8位。

表明青岛市服务外包已成功起步,上升和发展的潜力较大。2010年ITO合同执行额13267。5万美元,增长65。3%,KPO执行额6128。5万美元,增长181。4%。全市注册登记服务外包企业达167家,其中,2010年新增服务外包企业50家,比2009年增长40%。卡特彼勒、日松数码、朗讯、炎煌科技、优创等7家企业实现离岸外包收入过千万美元。

2。信息技术外包已具雏形,发展速度快。目前,青岛信息技术外包业务的主要内容是软件外包业务,已成功开启对韩国、日本和欧美等市场的软件外包业务,主要包括嵌入式软件开发、动漫创意设计、网络技术和系统集成、集成电路设计等。

3。业务流程外包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大。在信息技术外包的带动下,青岛业务流程外包成功起步。初步形成了以海尔、海信、高校软控等公司为代表的制造业研发设计外包服务,以优创数据技术等公司为代表的数据处理外包服务,以灵镜数码等公司为代表的创意动漫外包服务,以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大韩航空呼叫中心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内部离岸业务等流程外包。

(三)青岛市服务外包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青岛市服务外包已成功起步,但还落后于国内外先进城市,不能适应国际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外包园区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分散。与其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相比,青岛园区的规划建设理念、层次不高;各园区发展定位不够清晰,没有形成鲜明的园区特色;现有园区普遍缺少廉租公寓、专家公寓、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各园区产业发展的定位还不清晰,没有形成鲜明的园区特色。这限制了现有本地大型软件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发展空间,阻碍了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的引进,也制约了中小型企业进入、发展的机会。

2。外包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龙头型带动企业。青岛现有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力量分散,目前还没有一家超过千人的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相对较低,难以承接大型国际外包项目,尽管制定了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定向招商的有关措施,但落实起来不尽人意。

3。相关扶持政策透明度不高,缺少“一站式”

服务。目前青岛业界对自身企业是否是服务外包企业,哪些企业可以享受服务外包企业政策优惠不了解,甚至服务外包企业主管部门、招商部门也不清晰,相关政策也传达不到服务外包企业,如:

具有服务外包属性的网络平台运营商,就不知服务外包行业;招商局招商工作人员对外包业务了解也不够专业。

4。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服务外包是典型的“人脑+电脑”人才型经济,第一资源是人才,青岛IT应用专家和系统分析员等高端软件人才短缺,具有初、中级程序开发技能的终端人才总量不足,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技能和项目实战经验缺乏等。业务流程外包的发展需要各类专业和管理人才,特别是对英语、日语等语种的外语人才需求量大。服务外包发展最需要的具有语言、技术、管理等能力和素质,与发包商能够进行良好沟通的复合型人才最为紧缺,这已成为制约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青岛市服务外包实施追赶型发展战略的环境和条件分析。

(一)追赶型发展战略的内涵。

经济发展一般有4种战略可供选择:跟随战略、追赶战略、赶超战略和超越战略。[2]追赶型战略本来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而形成的战略,主要是发挥后进国家(地区、城市)的后发优势。经济学理论研究已经证明后进国家和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完全是与后进国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验借鉴、结构调整、资本、人力资源等优势,如:资本优势是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所产生的优势,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率要高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优势是因为技术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后发优势的实质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广阔空间和强烈的学习动力。追赶型战略后来又扩展到区域、城市、产业、企业中,形成各个层面的追赶型战略。

转贴于

(二)青岛市服务外包实施追赶型发展战略的环境和条件分析青岛市服务外包发展起步晚,发展战略不强势,已经错失率先进入全国21个外包示范城市行列的机遇,与先发城市相比,具有与落后共生的后发优势。实施追赶型战略,以先进城市为标杆,有助于发挥后发优势,近期形成追赶效应,未来最终形成赶超和超越效应。这也是青岛市服务外包基于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条件的考量,追赶先发城市和地区的主动选择。

1。服务外包正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新型业态,面临难得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1)服务外包在全球正处于产业上升通道,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目前,服务外包已广泛出现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美、欧、日等国的跨国公司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根据IDC⑥的数据,信息技术外包将以近6%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增长;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以10。9%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增长。同时,我国企业也将把有限资源专注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非核心业务流程进行外包。据BearingPoint⑦预测,我国服务外包业务将以19%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

目前,全球IT外包只有近3%进行了离岸外包,而业务流程外包约有1%进行了离岸外包,表明未来离岸外包市场空间巨大。[3](2)我国正日益成为全球发包企业首选的服务外包国之一。我国在服务外包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方面有很大提高,就硬环境而言,通讯及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不断改善;就软环境而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开放度不断提高、人力成本具有相对竞争力。全球越来越多的服务发包商愿意将业务发包到我国,服务外包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3)我国高度重视和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已将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200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作出了“建设若干服务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要部署。商务部及时推出了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千百十”工程,有关部委也纷纷出台扶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

2。服务外包正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在国际上,印度、爱尔兰、东欧、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把服务外包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国内,东、中、西部地区也把服务外包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机遇而加以重点发展。如:上海提出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之巨人”的战略;大连提出建设“中国IT外包中心”的战略;西安提出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之都”的构想;成都提出打造“中国的班加诺尔”

的定位;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也采取措施全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青岛也将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3。青岛市服务外包发展起步晚,发展战略不强势。由于对服务外包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滞后,青岛服务外包2002年才真正开始起步,已经错失率先进入全国21个外包示范城市行列的机遇。不仅落后于杭州、大连、济南等副省级城市,甚至落后于苏州、无锡等地级市。这与青岛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符(见表1),亟待采取追赶型战略加快发展。

4。青岛具有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和条件。青岛具备发展服务外包需要的基本的条件,如:政治和经济环境稳定、通讯和交通基础设施优良、人才资源储备充裕、人力资源和房屋土地成本低廉等。与国内相关城市相比,还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如:环境和地缘优势,成本和产业优势,地质和基础设施优势。

三、青岛市服务外包实施追赶型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目前,青岛市服务外包已成功起步,发展潜力巨大,要把它提高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作为优先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与青岛促进产业优化和经济转型的大局相结合,使之成为青岛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实施追赶型战略,保持不低于30%的发展速度⑧,同时注重“筑巢引凤”和“干中学”,搞好软硬件建设,推动青岛服务外包发展快速突破,进入上升通道。

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发挥青岛市服务外包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重大项目的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青岛已成立了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必要时要建立重大项目的服务外包联席会议制度。要由市委、市政府的强势部门牵头,层次、规格高的领导挂帅、负责,同时建立相关责任、考核激励制度。主要职责是发挥其在软硬件建设和解决关键问题中的作用。第一,深入研究国内外特别是世界500强发包企业的外包业务,对其外包业务进行细化、归类和排队,结合青岛本土优势,有针对性地招商。第二,做好有关上级部门的协调工作,做好青岛服务外包的有关基础性工作,争取使青岛市早日成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第三,做好服务外包发展中的基本工作和制度建设。包括:制定服务外包十二五规划;建设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等;对有关单位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成立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第四,做好推介宣传工作。召开服务外包研讨会、年会或国际论坛,借以宣传青岛市服务外包市场环境和政策信息,研讨能够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方法;加大“青岛服务”的品牌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深层次地加以包装、宣传。

(二)制定统一的服务外包的“政策包”或“打包政策”。

从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看,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基本雷同,青岛已争取到了与21个示范城市相同的优惠政策,难以形成突出的政策优势。

目前优惠政策分散在商务局、科技局、文广新局、招商局、外专局、人社局等不同部门,企业需要到不同部门跑政策。制定服务外包的“打包政策”,有助于青岛形成超越21个示范城市的政策优势。

具体政策设计:第一,会同相关部门,摸排服务外包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真正用好“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各项扶持政策,纳入“服务外包产业政策包”。第二,学习北京、天津、大连等城市经验,设立专门服务外包网上平台,对全社会,并形成多语言文件对国际。第三,借助我国使领馆网上推介平台,国际招商信息,并举办服务外包国际会议,吸引国内外投资。第四,落实“政策包”内容,设立标准,表彰服务外包示范企业,并对解决大量就业的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倾斜,政策性奖励等鼓励性扶持政策。

(三)设立服务外包“一站式服务”窗口。

第一,加大媒体宣传,开设专题报告会邀请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了解服务外包内涵与外延。

第二,会同有关部门,在商务局国际服务贸易处基础上,采用电子商务线上平台与线下窗口平台同步运转方式,为服务外包相关企业提供集工商注册、质量监督、税收、社保、政策扶持引导、土地、金融支持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使服务外包企业在青注册和投入预备周期尽量缩短。第三,设立“一项一专员”的服务理念,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等服务工作,并研究设立专员绩效考核标准,共同推动服务外包项目的开展。

(四)设立孵化器发挥其孵化功能,深挖创造外包本地企业。

第一,会同青岛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团体、科研院所成立青岛服务外包行业研究中心,财政提供专项资金对服务外包行业进行深入挖掘,重点研究国内外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成熟的城市有关特点、经验和方法。第二,鼓励高校、中等技术院校、相关企业挖掘自身特色,寻找突破口,创造性孵化新的服务外包内容,对在青岛孵化成功的服务外包新类型新产品,给予重点奖励,形成全行业的创造性和研发热情。第三,对于新开发的服务外包新类型、新产品的创业行为,政府控股的投资公司、银行等给予风险投资、金融无息或低息贷款,并放宽还款时限。第四,对孵化成功的企业,在知识产权、专营权等方面给予扶持。

(五)重新规划服务外包园区,同时对现有园区进行合理分工。

目前青岛服务外包园区功能不配套,已有园区如市南软件园发展空间受限,尚缺乏一个大的服务外包园区,使项目无法落地。第一,重新规划服务外包园区。服务外包园区一定要毗邻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议在胶南大学城、即墨鳌山卫等规划一个成规模的服务外包园区(建议规划面积不少于2000亩地)。第二,促进现有园区形成合理的分工。第三,对具有不良资产和亏损的园区进行项目置换、调整。

(六)加大服务外包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招商力度。

第一,对于解决1000席位以上的外包企业,可享受一定数量的创业用地配套。第二,整合现有企业资源,形成规模优势,打造代表青岛服务外包整体形象的青岛品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企业,采取强力推进的方式,扶持其做大做强。第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形成产业集群。

第四,鼓励从事国内外包业务的企业内外并举,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尽快开展离岸服务外包。第五,引进大型公司在青岛设立外包中心,将其外包业务转移到青岛,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获取更多订单,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七)积极拓宽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渠道,构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金融环境。

第一,大力开展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金融合作,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政策性贷款支持,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第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将服务外包纳入业务范围,对服务外包企业贷款融资给予支持;鼓励引导国际和省内外金融企业、风险投资企业及商业担保机构大力参与服务外包的投资、合资、融资或资本运作,加大对青岛服务外包企业的投入力度。第三,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加强市场化运作,对成长型、扩张型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扶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形成风险投资有进有退、滚动发展的机制。

(八)把引进人才和本地培养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半岛区域人才高地。

第一,继续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培养人才。第二,鼓励院校或者企业把人才输送到日本、美国等发包国家和印度等外包业务发达国家进行定制培养。第三,引进国外有关专家或华人工程师来青岛培训机构传授有关服务外包的实践知识。第四,建立具有外包服务经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海外留学人员登记备案制度,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中高级人才给予重点跟踪,积极指导就业,落实相关政策。第五,做好外包企业急需人才的引进工作,组织日本、欧洲专场海外人才招聘会,重点引进服务外包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解决好服务外包领域留学回国人员相关政策的落实问题。

注释:

①信息技术外包:指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向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功能,如信息技术设备的引进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通信网络的管理等。

②业务流程外包:指把一个或多个信息技术密集型业务流程委托给外部提供商来完成,如人力资源服务、技术研发服务、采购、运输、库存整体方案服务等。

③知识流程外包:围绕对业务诀窍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业务,指把通过广泛利用全球数据库以及监管机构等的信息资源获取的信息,经过即时、综合的分析研究,最终将报告呈现给客户,作为决策的借鉴。

④中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包括:北京、南京、长沙、成都、大连、苏州、大庆、广州、哈尔滨、杭州、合肥、济南、南昌、上海、深圳、天津、无锡、武汉、西安、厦门、重庆。

⑤拉动就业岗位数据为各地政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拉动就业人数;青岛服务外包“十二五”发展规划正着手制定,就业数字是按目前就业3万人、按照每年30%增长速度计算新增就业;青岛服务外包还没有规模企业统计数字;因21个外包示范城市数字不全,青岛位次的排序根据掌握数字排序。

⑥IDC:是全球著名的信息技术、电信行业和消费科技市场咨询、顾问和活动服务专业提供商。

⑦BearingPoint:全球最大的商业咨询、系统集成和管理外包服务提供商之一,总部设在美国的弗吉尼亚。

⑧青岛服务外包现在基数低,发展潜力大,参考国内上海、大连等外包示范城市发展速度定30%可行。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服务外包[EB/OL]。http://baike。

baidu。com/view/432186。htm。

[2]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3-357。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6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制约环渤海区域合作瓶颈

(一)区域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的合作理念还未形成

2005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环渤海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浪潮的兴起,该地区对各自的发展战略、经济布局和区域合作做出新的调整。比如,天津提出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北京在提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之后,又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和对口支援,找准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定位,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联系沟通。”河北省提出加快曹妃甸开发建设和“沿海经济隆起带”。山东省2007年提出了“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辽宁提出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重点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山西、内蒙古也在积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

仔细研究这些地区的发展战略就会发现,一方面。各省市在重新定位中对区域经济合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渤海经济圈”合作倍受重视。在地域上,京津冀、鲁北、辽西三地区“弧形”沿海经济走廊的联系与合作将会更加密切。在内涵上,基础设施、产业、贸易、物流、旅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也日益紧密。政府、企业、民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另一方面,各省市在沿海地区摆重镇、布重兵、出重拳(建新区、上重大项目、搞重点工程),使发展重心在地域上向沿海集中,由此使产业集中、(引资)项目集中、所需资源要素集中的问题凸显。从战略取向看,环渤海各省市的战略取向和合作重点是有偏重和差异的。山东、辽宁并不满足于在环渤海的定位和发展,试图在“环黄海”、“东北亚”概念中寻找新的定位和突破。而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去环渤海化”取向使得两省的经济合作重心超越了环渤海经济圈,

可见,若从环渤海区域整体发展考量,以上战略大多依然是从追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化目标出发制定的,而区域合作理念在战略中并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虽然各省市领导层都充分认识到环渤海区域合作存在合作基础和巨大的共同利益,但从战略本身及实施效果看,其区域合作理念还处于初期设想阶段,并未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二)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导致区域合作壁垒重重

目前,虽然环渤海地区基本不存在商品流动的限制和贸易壁垒,但仍然存在着要素流通和资源配置的种种羁绊,这主要源于我国行政区划观念过强,适应市场经济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还未形成,表现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各省市的行政意识远远强于市场意识,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能力较强和对企业干预程度过大,导致整个区域经济不仅具有浓厚政治经济色彩,还产生了超强的垄断特征,垄断阻滞了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产业链形成。正因为如此。区域内不但没有形成统一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更缺乏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环渤海区内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目前都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天津、秦皇岛、京唐港,加上正在兴建的曹妃甸,四大港口集中在半径不到200公里的范围内,其密集度世界少见。

而且,跨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也缺乏有效协调。20多年来,区域内围绕水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并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对于存在的问题,区域内并不是没有认识到,但长期以来区域间的协调还仅限于学术讨论,缺乏高层协作机制,最终造成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整个产业链的配套以及金融、信息、物流等行业的支持体系。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工业化水平很高的现代城市,已经形成上下游衔接、大小配套、结构合理、分工细致的大规模产业群。而环渤海地区由于京津两大城市双雄并立,周边能与两市产业衔接的中等城市数量很少,小型城市的产业水平低下,不仅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格局,有效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且,由于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很难形成平衡衔接的产业链;加之行政区划的阻碍,区域间的深度合作难以形成。

(三)环渤海区域市场化程度低,民营经济的“核心动力”不足

环渤海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全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表现为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方GDP的比重在50%以下,而同期浙江为54.8%,广东为54.3%。目前较为通行的是用成长型企业区位优势系数(成长型企业的地区比重与连续样本企业数目地区比重之比)衡量区位优势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并由此来判断不同的地区对企业更新与企业发展的不同作用。一些研究成果对国内主要经济区域的成长型企业区位优势系数进行了测算,结果是浙江1.26、上海1.17、江苏1.07、广东1.06、河北1.01,京津都在1.0以下。系数高于1.0说明该地区成长型企业对老企业的替代速度快,经济有活力,而且系数越高,地区经济活力越大。这说明,京津乃至环渤海地区企业成长的环境有待加强,地区活力不足。

二、广州从竞争“老大”到推动竞争合作给予我们的启示

据《重庆日报》2008年4月15日报道,广州正在从一个产业竞争者。变身为服务珠三角地区的“引擎”。从工业转向现代服务业,表明广州正在淡化产业竞争者的角色,转而成为谋划地区合作的推动者。从竞争珠三角龙头老大变为竞争合作的“服务引擎”,广州发展思路的转变值得环渤海地区借鉴。

(一)从同质竞争到主动错位――走向竞合

珠三角的城市群,过去由于发展思路相似。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方面雷同。形成恶性竞争。广州也曾陷身其中,参与广深金融中心之争就是一个最好的缩影。但广州并未从这种同质竞争中获得好处。作为中心城市,其运行成

本高,缺乏发展加工贸易优势。经济发展一度落后于珠三角其他城市。而珠三角的整体区域竞争力也因这种恶性竞争,被后起的长三角赶超。

怎样才能成为珠三角真正的区域中心,担起“带头大哥”的责任?多年竞争的实践使广州认识到,“必须更新观念,走出同质竞争怪圈!”必须主动与其他城市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此后。广州毅然放弃轻工业。转身向汽车、石化等重工业进军。观念的转变带来经济大发展,2007年,广州工业总产值从10年前的1000亿元发展到超过1万亿元。周边城市也从中获得重大机会,纷纷对接广州汽车业,发展零配件产业。在2008年出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上,广州为与深圳错位发展,主动避开电子信息业,而选择了以生物产业、信息服务、数控装备制造业为重点,

可见,一个中心城市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并不完全由自身决定,必须考虑今后一个时期周边城市的市场需求。由于广州已确立“竞合”理念,即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使其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冲破地域思维,担当起区域联动发展的“火车头”。2007年5月,广州重新确定了城市定位: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并以全国视角、全球视野,把广州市的发展置于“与珠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战略地位”,具备了中心城市应有的宽广胸怀和气度以及科学发展的理念。

(二)从竞争者到“服务引擎”――主动服务珠三角

广州在发展中深刻认识到,要成为珠三角名副其实的龙头,不应是只关注自身发展的小“发动机”,而应成为对周边区域起到较大辐射作用的大“发动机”。广州对珠三角贡献的大小,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它对珠三角的服务程度。为此,2008年,广州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到首位,目标是实现从产业竞争者转型为珠三角的“服务引擎”,它将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总部经济商务区、物流园区、网络游戏及动漫产业基地作为2008年招商引资的重点。目前。一大批国际先进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相继落户羊城,包括微软(中国)产业基地、IBM软件创新中心、英特尔广州国际安全数据解决方案中心、英国乐购华南区总部等。而且,广州已开始在交通、运输、物流等多个领域主动出击,进一步寻求服务珠三角的新机遇。

(三)珠三角“争”与“合”给予我们的启示

广州适时转变观念,主动把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关系从恶性竞争调整为竞争合作的策略,对环渤海区域合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趋势下,我们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画地为牢的行政体制障碍,拆除以邻为壑的思想藩篱,建立一种“竞合”关系,实现合作共赢。

竞争的结果是你输我赢,而“竞合”的结果是我赢你也赢。竞争与“竞合”中的“竞”――前者为无序之竞、恶性之竞;后者为有序之竞和良性之竞。竞争与“竞合”的结局――“争”。以胜负为目的,难以和谐;而“合”,乃合纵连横,以互惠互利为目的。

合纵连横,以巨无霸之规模合谋大业,比孤胆英雄、散兵游勇的胜算机会更大。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不能只看自己眼前利益。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合”是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惟一路径选择,在合作中分享不断做大的蛋糕,从“彼得我失”的“零和”思维转向相得益彰的“正和”博弈。惟有如此,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在竞争中获得活力。

三、天津在应对危机、统筹区域发展中的新思路

(一)规划先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2009年5月初,天津公布《天津空间战略发展规划》。规划中首先着眼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一轴两带”,辐射到天津市域版图之外,即通过“一轴”加强和北京、河北省相关区域的联系,通过“两带”向外辐射,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尤其是规划中的东部滨海发展带,往北延伸至唐山、曹妃甸、秦皇岛直至大连、盘锦一带,往南到黄骅、烟台。通过这一带可以把环渤海湾的港口城市通过便捷的交通有机地联系起来,然后在港口的布局上、产业定位上形成合理分工,促进整个环渤海区域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也突出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将天津市的生态建设纳入到京、津、冀地区生态格局中,期望通过“南北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构建天津城市生态屏障,并融入京津冀地区整体生态格局,完善城市大生态体系。

可以说,此战略规划是从整个区域,甚至从国家层面编制的,不仅考虑了天津的发展、滨海新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服务环渤海并向环渤海区域辐射的理念。

(二)注重发挥“大项目效应”,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推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当前,天津滨海新区正在成为服务环渤海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其发展已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带来的冲击面前,天津市将重大项目引进和建设作为支撑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的头等大事。仅滨海新区2009年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工业、服务业和农渔业项目达到375个,包括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天碱搬迁改造、西飞A320机翼总装等173个项目将于年内竣工投产:中航直升机研发制造基地、中星微数字芯片等156个项目将开工建设。据报道,2008年竣工投产的空客A320系列飞机等93个重大项目,可新增产值和营业收入1200亿元:2009年竣工投产的17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可新增产值和营业收入800亿元。按增加值率20%计算,两项合计可新增CDP400亿元左右。更为重要的是,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的建设,不仅显著提升了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而且,诸如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呈现出聚集发展的态势,为滨海新区建设国际领先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更长时间和更好效益的发展积聚了能量,为发挥滨海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打造中国北方经济中心构筑了坚实基础。

(三)构筑大交通格局,服务环渤海区域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交通网络。为此,天津市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契机,启动实施了滨海新区基础设施3年建设规划,重点推进道路交通、水资源、能源、环境整治四大系统共300多个项目,总投资3200亿元。2009年滨海新区重点建设93个项目,年内预计完成投资1150亿元。连接河北曹妃甸和黄骅的海滨大道、贯通滨海新区南北的中央大道、京津城际高铁滨海新区段、津秦客运专线、集疏港公路、天津港主航道拓宽、天津机场第二跑道等重大项目都在加快建设。2009年第一季度,滨海新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5倍,投资规模和增幅都创历史最好水平。

天津市秉承“滨海新区不仅是天津的新区,也是环渤海的新区、全国的新区”的战略理念,将服务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和中国北方地区发展作为自身的历史责任。滨海新区力争通过2―3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构筑快捷通畅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显著增强滨海新区的载体和服务功能,以此扩大天津与“三北”腹地省区市的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北方对外开放门户作用,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四)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为环渤海区域发展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