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经济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经济报告范文1
一、嘉样县农村庭院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为切实增加收入,全县广大农民充分利用自己的院落和房前屋后,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等经济开发,不仅有效地利用了闲散劳动力资源,而且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不少的典型经验,比如①种植业。以蔬菜、花卉、食用菌、葡萄为主;②养殖业。以养猪、养鸡、养牛、养羊、养鹌鹑、养狐狸等为主;③加工业。以食品、猪鬃加工等为主;④服务业。以开办餐饮、小卖部、小商业等为主。
二、我镇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现状
1.庭院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10年我镇总农户21.5万户,庭院可利用面积38.4万亩,占全县庭院总面积的52%。全县已开发利用庭院土地面积13.05万亩,土地利用率为34‰还有25.35万亩庭院尚未开发,占可利用面积的66%。
2.庭院生产经营类型
全县广大农民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多种行业生产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种植型。庭院种植是嘉祥县农村庭院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约占48%左右,以蔬菜、水果等生产为主。在蔬菜种植上,主要有露地栽培,这种方式较为简单,但受时间季节限制,产出量低,商品率低,仅供本户自己消费。以水果种植为主的庭院生产,院内主要栽种葡萄、苹果树、梨树、桃树、柿予树等。也是仅供自己消费。
(2)养殖型。庭院养殖是农家传统的“副业”,家家能做,户户能搞。西部黄垓、老僧堂等乡镇农户以养牛、羊、猪为主,嘉祥镇等城郊乡镇农户以鸽、兔为主。还有许多农户利用庭院养鸭、鹅、鹌鹁等都各有特点。养殖规模从几头(只)到几十头(只)不等。由于大多利用闲散时问,忽略用工投入,且投喂饲料多以自产为主,故投入成本低,效益较高。养殖业约占庭院经济的45%。
还有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疃里镇盛庄、河东等村出现狐狸等养殖户,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3)加工型。利用庭院发展家庭小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它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基础。由于加工业要求技术较强,呈现区域化布局,一般都有一定的规模。如张吴村的猪鬃加工,该村有近80%的户从事猪鬃加工业,形成了庭院生产规模。
城郊村的手套加工和服装加工业是充分利用庭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4)服务型。多是利用庭院临街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农户有独特的技艺才能,从事小商业、小卖部、饮食、租房修配、农药技术服务门市等。
除这四种类型以外,有的农户还别出心裁,开发种养加多项经营齐头并进,随着农村的改厕、改圈建沼气工程大力推进,逐步形成了“养殖一沼气一仲裁菜”种养模式。这种模式下,畜禽粪便进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为农户提供了日常生活的清洁能源,沼液、沼渣则是果菜、饲料种植的上等有机肥料。还有在庭院种植葡萄、南瓜、葡萄架下养鸡、养猪等,农民群众在庭院经济开发中,不断广开思路,多措并举促增收。
三、庭院经济发展成效
1.缓解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当前,虽然农村部分有知识、懂技术、身强力壮的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仍有一些无法外出的劳动力,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来使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得到妥善安置,实现农民足不出户便可脱贫致富的目标,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嘉祥镇徐庄村全村农户250户,从事鹌鹑养殖的有60户,其中以中老年任为主的22户,以妇女为主的26户,其他12户。户均养殖收入达到20000多元。
2.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庭院种养业,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特别是“养殖一沼气一仲裁菜”种养模式循环利用资源,不但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节约了能源,还美化了农村环境,增加了收入。
3.增加了农民收入
庭院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抗灾御灾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嘉祥镇庞庄村一村民利用庭院养殖鸽,年养殖700多对,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老僧堂想后曹村一村民利用庭院养猪,年出栏生猪50余头,年纯收入4万元以上;嘉祥镇城郊村部分村民利用地理优势,开展手套加工、服装加工等小型家庭作坊式加工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支撑点。
家庭经济报告范文2
____三中我校按市教育局《关于做好我市“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扶困助学工作。现将我校工作情况汇报总结如下。
____机电学校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目标,以校长室为首,重视扶困助学工作的贯彻和落实,密切关注学生的家庭状况,对经济状况出现困难的家庭进行深入了解,并跟踪调查,结合实际需要,长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
____三中我校是一所远离城区的农村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农村的纯农业户子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较多。其家庭收入低于全市的年平均水平,在这些家庭中,处于上学年龄的孩子比较多,按正常的收入根本无法完成学业。学校考虑这些情况,为了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校千方百计为其家庭困难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具体做法: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扶困助学工作放到议事日程,要求全体班主任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对于困难家庭学生或有临时变故而导致家庭经济出现困难的学生及时向学校报告、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学校从办学经费中拨出专款,并采取师生捐款的形式筹集资金,作为扶困助学款项。
3、对持有特困证、低保证的学生给予减免学费,对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奖学金奖励,同时每月给生活费、减免学费。
4、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校派家庭经济苦难的学生到学校饭堂工作,解决学生生活方面问题。
家庭经济报告范文3
关键词:学生工作;困难学生;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55-02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各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完善了包括“奖、贷、勤、助、补、减”及绿色通道在内的学生资助帮扶体系。各高校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资助育人工作更应该注重育人环节,转变观念,把单纯的“助困”转变为“助困”和“育人”相结合,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职责。
一、广泛调研,积极探索,夯实基础工作,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规范性
(一)科学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
为确保真正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有效的资助,使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批、勤工助学岗位的申请等资助工作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使资助困难学生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各高校要认真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将参与面及测评范围扩大,提高认定工作的透明度。每一名申请学生要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父母结构及其健康经济状况、家庭其他成员结构及其健康状况、家庭生产经营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健康及消费情况、学生本人日常表现及消费情况等,然后班级测评小组依据测评指标及学生选择内容进行测评打分,最后将测评结果在班会上进行民主评议,以保证测评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院初审合格后将测评结果上报学校学生处并进行全校公示,公示后无异议者进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进行备案。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认定―学校备案”的程序,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全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等级分为特别困难、一般困难两个档次。加强对已备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以此作为实施各类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逐步提高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实效性。
(二)优化组织机构和人员的配备,细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各高校要进一步优化资助工作人员质量、组织、结构,配备足虻娜嗽保这样才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要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如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社会资助、勤工助学岗位管理等都应有足够的工作人员配备。二是加强专职工作人员的培养和考核,定期组织学习重要资助文件、政策,参加资助工作专题学习培训等,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严谨、细致、高效,并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三是设定一些助管岗位,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既解决了助学岗位,也能为资助工作提供人员保障,进而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建章立制,扩大宣传,提高资助工作的影响力
为规范、高效地开展各项资助工作,各高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包括学生勤工助学管理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管理办法、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等,为资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还应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如企业及个人在招聘学生勤工俭学时需要与校方签订用人协议,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及助学工资的按时发放等,维护学生的利益。
加大对国家助学贷款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知名媒体、校广播台、校报、校园网等广泛宣传国家、省、学校有关的资助参政策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状况、优秀困难学生的事迹等,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各项资助政策,另一方面也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及个人资助困难学生、为困难学生提供助学岗位等,逐步设立家教、促销、派送、市场调查、宣传等校外临时助学岗位,形成了企业及个人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要求提供助学岗位的良性发展趋势。
二、发挥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这一“民心工程”的综合育人效应,重点加强四项教育
一是加强感恩教育。通过致助学贷款学生的一封信、播发感恩影片、开展受助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感恩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感恩社会、及时还贷、发奋学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向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倡议,引导接受资助的同学不忘党、政府和学校的关怀,珍惜身边的教育资源和大家的关爱,努力成才,积极回报社会。
二是加强诚信教育。各高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加强宣传我国“个人征信系统”,邀请相关银行有关负责人举办大学生信用教育专题讲座;在贷款毕业生中举办诚信报告会、观看信用宣传教育专题片等活动,规范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管理;举办获奖学生颁奖典礼,利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契机大力宣传诚信做人、诚信考试等,取消违纪学生年度内各类评优评奖资格,逐渐形成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时时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励志教育。通过召开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立志成才研讨会,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经济困难学生联欢会等方式,广泛开展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及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对待国家和社会给予的资助,变国家的关怀和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努力学习、奋发有为。
四是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勤奋向上、能吃辛苦,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很多学生在求职竞聘时并不占优势。因此,各高校应逐步改进勤工助学渠道,结合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特点,突出实践教育,从劳动型的助学渠道向智能型、管理型、实体型转变,丰富助学内容和形式。同时,进一步强化勤工助学学生“选聘、签约、建档、培训、上岗、考核、教育”的一体化管理。一方面解决学生的生活费问题,另一方面也发挥经济困难学生专业优势、自身特长,真正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科学管理、规范程序,着力落实五项措施
一是“绿色通道”制度。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各高校要采取绿色通道制度,确保不让一名新生因为家庭济困难而辍学。近年来,各高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采取了缓、补、送的方式,即: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暂缓收取学费、宿费,补助伙食费,送军训服,送基本生活、学习用品大礼包。这些政策大大缓解了贫困新生的生活及学习困难。
二是国家助学贷款。各高校要大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严格审核申请贷款学生基本情况。积极配合银行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助学贷款的各项手续。完善诚信践履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逐步完善学生信用档案,使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自觉还款付息。加强贷后管理,建立贷款毕业生信息档案,做好进入还款期毕业生的催还款工作,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是奖助学金。各高校要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深入细致地做好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真正把党和国家的温暖、学校的关心送到学生手中;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精心组织,明确要求,严格程序,把国家、省、学校的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学生本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初评公示、学校联评公示“三级评审,两级公示”的评审程序,全面按照评定方案要求,规范程序,严格审批,确保奖助学金的评定发放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勤工助学。各高校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信念,学校不仅要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寻找经济扶贫途径,还要在校内外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包括清扫教室、清扫宿舍楼、送水、图书馆管理、活动中心管理、食堂打饭等固定岗位。要大力提倡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岗位问题。同时,各高校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办法设立家教、促销、派送、市场调查、宣传等校外临时勤工助学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
五是学费减免。对烈士子女、孤儿等特别困难学生,各高校要统一组织办理学费减免手续,减免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同时,评定各类奖助学金时,也要向这些特别困难学生有所倾向,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很现实很紧迫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要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健全完善适应新形式发展需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真正把“实事做实、好事做好”。
参考文献:
[1] 李晓鹏.试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发展[J].北京教育(德育),2010,(11).
[2] 洪流.资助育人: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 黄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5).
家庭经济报告范文4
【关键词】完善 优化 高校 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053-02
一、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以奖、贷、助、勤、减、补多位—体的多元资助体系,这对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庭贫困导致就学难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维护了教育公平,促使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毛入学率节节攀升,1998年是9.8%,2009年达到24.2%。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在高校中也逐年增长。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m。根据《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12.7%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而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60%的贫困高考生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大量学生考前担忧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能否实现,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问题。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进一步优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资助体系,完善资助方法。
二、当前高校家境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或称之为贫困生。高校资助工作的对象显然就是贫困生,然而当前高校资助体系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的显著增加仍然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1.高校资助资金相对紧张
面对日益增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的资助资金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需求。当前高校的资助资金来源于以下部分,一是政府,如国家设立的奖助学金,二是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的捐赠,三是高校从学费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经费用于奖励和资助学生的经费。在我国,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尚缺乏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的激励机制,而高校受到所处地域的经济、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吸引社会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方面,差异十分明显。高校在自身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压力十分巨大,资助资金捉襟见肘。
2.奖学金虽然种类较多,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奖比例不高
高校设立的奖学金获奖比例一般在25%~40%之间,其主要目的是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文化基础和自身在经济、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压力,成绩往往不够突出,他们能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受到限制,获奖比例并不是很高。以苏州大学为例,近年来一般每年有30-4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获奖。国家励志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而提高了他们获奖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奖学金对家境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作用。
3.助学贷款的瓶颈
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作为高等教育受益者的大学生,承担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是理所当然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行了由政府主导、银行实施、高等学校参与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助学贷款政策实施10余年来,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截至2009年底,全国应开办国家助学贷款的有2255所普通高校,其中1800所高校开办了国家助学贷款,占应开办国家助学贷款高校的80%多。但是,还有400多所地方高等学校没有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研究结果显示,只有39.81%对当前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情况表示比较满意,而有27%的学生感觉一般,甚至有11.45%的学生不满意。助学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具有公益性特点,其单笔业务量小、笔数多,成本巨大,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本质存着矛盾。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还属于起步阶段,国民信用体系不够健全,银行收回贷款的周期长,难度大,降低了商业银行开展助学贷款的积极性。而现有资助体系中助学金、减免学费等都属于无偿资助,部分学生有着“等、靠、要”的思想,再加上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需要较繁琐的手续和程序,这些因素都削减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4.资助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高校现有的资助体系中,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困难补助等属于无偿性资助,随着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实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甚至少数学生利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格的不完善而出现“造假”的情况,去争夺本来就比较有限的资源。而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都是属于有偿资助,前者需要付出劳动后方可获得相应报酬,而后者在若干年后需要归还。勤工助学是良好的资助方式,但广泛的需求与岗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勤工助学岗位体力性项目偏多,而与专业相结合的“助研”、“助教”等岗位稀缺,也大大限制了勤工助学的发展。高校资助体系中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并未区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资助主体和客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并不明确,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坚忍不拔的品质。
家庭经济报告范文5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家庭承担了更多子女教育支出的费用。家庭自身的经济压力和大学学费的陡增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陷入了求学困境。在“决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郑重承诺之下,2007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政府将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国务院于2007年5月13日颁布并实施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前,我国也针对大学生贫困救助问题出台过相关的政策,如《关于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政策虽然较为零散,但是都为《意见》的颁布做好了铺垫。《意见》实施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逐步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免费师范生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大学生贫困救助政策的有效实施是发挥该政策作用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除接受高等教育的后顾之忧,还能使这部分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从根本上使个人和整个家庭脱贫,甚至使他们成为改变贫困地区教育和经济落后状况的潜在力量,也对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社会公正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描述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调查对象与政策相关的基本资料、调查对象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调查对象对受资助对象资格认定应采取的标准的认识、调查对象关于对监督和规范政策实施的认识四个方面。
(二)调查问卷的实际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在广州大学城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六所高校开展。我们对这六所高校在校贫困生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50份,回收27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3份,问卷有效率为78%。
(三)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1.关于调查对象与相关政策的基本资料
(1)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男性127人,占47%;女性146人,占53%,基本持平。(2)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2010级占30%,2011级占49%,2012级占11%,其他占10%。(3)调查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1~2000元、2000元以上各占25%。(4)调查对象的个人月均消费:300~600元占60%,601~800元占21%,300元以下占10%,800元以上占9%。(5)调查对象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的主要方式:家庭供给、申请助学金资助、在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工作,其中家庭供给是绝对主要方式,占89%;申请助学金资助、在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工作分别占28%和22%。(6)覆盖面较广的国家高校资助政策:国家助学金政策和勤工助学政策。
2.关于调查对象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
有48%的调查对象在入学前并不了解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入学之后,仅10%左右的调查对象不了解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在学校实施政策的过程中,有27%的调查对象不满意学校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有93%的调查对象认为民政部门应对申请人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等资料进行核实。
3.关于调查对象对资助对象资格认定标准的认识
针对受资助对象资格认定应采取的标准的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家庭成员的就业和健康状况等都应该作为资格认定的参考因素,甚至是认定标准;有61%和79%的受调查对象认为,是否诚实守信和勤俭节约应该作为资助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60%的调查对象认为人际关系会影响资助资格认定的公平性。
4.关于调查对象对监督和规范政策实施的认识
56%的调查对象认为“伪贫困生”出现的原因是学生个人的诚信问题;40%的调查对象认为随意使用助学金不符合政策制定的初衷;在如何规范助学金使用的问题上,调查对象认为可以采取校园卡跟踪、告示监督、指定消费等方式,其比例分别为45%、27%和30%,可见,校园卡追踪被认为是监督助学金规范使用的主要渠道;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突出,这部分比例高达75%;除此之外,调查对象还反映政策的受惠面不广、资金落实不到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足、受资助学生回报社会观念不强等。
三、政策实施优化的建议
(一)对于现行政策实施的优化
1.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策宣传
首先,各实施主体要明确职责,具体分工。政府应主动承担更多的义务,利用自己广泛的社会资源,通过各级中学或者利用现代媒体对政策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此外也可以与当地的义工组织合作,在各个社区,特别是在贫困人口较多的社区进行深入的宣传。其次,注意把握好宣传的最佳时机。笔者认为政策的宣传应当把着重点放在学生踏入大学校门之前,即提前到高中阶段。在高考前及时地宣传我国有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内容、实施办法、申请条件和要求等,让家长和学生对相关政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避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信息闭塞而被迫放弃参加高考的权利。
2.建立双档案机制对受资助对象进行资格认定
首先笔者认同在资格认定过程中,标准的制定很难做到量化和对比度明显,这也是在任何标准制定时不可避免的难题。另外,我们也无法确保申请人提供的关于家庭教育支出的数据能够反映其家庭真实的意愿和经济情况。在全民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的今天,瞒报虚报家庭经济情况获取资助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们不能简单寄望于所谓的资料核实,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督机制,例如双档案机制。这里的“双档案”指家庭经济档案与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上应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认定的标准应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学生个人是否勤俭节约和诚实守信。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模糊等问题,建议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民政部门申 请建立家庭经济档案和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来解决。由政府组织居委会建立所管辖范围内学生的信息资料库,这一信息资料库所记录的资料将作为日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受资助资格认定的重要信息来源。每个家庭在子女出生后,应到所在居委会录入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家庭总收入和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可为子女提供的教育经费等。居委会必须对这个资料库进行有效管理,每年对资料库信息进行核实,若发现信息变化,应及时更新。另一方面学校应在学生入学后为其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基本信息、诚信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双档案机制可以避免日后申请人在申请资助时弄虚作假,可以降低民政部门和学校审核难度,加大审核的公平性。
3.建立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对政策实施进行监督。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使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了益处,但是当前也存在部分通过弄虚作假获取资助金的“伪贫困生”,出现了助学贷款申请人没有按期还贷等现象。所以应该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诚信的重要性。另外,针对“伪贫困生”弄虚作假和助学贷款申请人欠贷的现象,应当设置相应惩罚手段,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给予必要的处分,并在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中做相关记录。但最有必要建立起政府监督高校,高校监督学生,社会监督政府和政府内部监督的监督链条,并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采取校园卡跟踪或以购物券的形式发放部分资金等方式监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用受助资金的状况,更好地保障资助资金的使用。
(二)对于未来政策实施的展望
1.科学设置资助机构,加强工作人员岗前培训
各实施机构应明确权责,民政部门负责认定审核,学校要建立资助政策具体落实小组。分工的同时要注重合作协调,形成内部监督控制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交流,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建设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社会工作者资格。
2.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由于在学识、才艺、交际能力等方面较欠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有内向和自卑的特点。学校可专门建立一个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置的学习俱乐部,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内向和自卑中走出来,实现对贫困生精神层面的救助。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社会资助的力量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学金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为了适应我国逐渐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政府应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但是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可以尝试社会学校联合资助的模式,高校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并支付一定的工作报酬,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知识和技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费用。另外,高校应该多与一些社会团体、大型企业和个人进行沟通,争取让他们在校内设立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可建立第三部门专管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主要负责社会募捐,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信息,信息反馈等工作。建立一对一资助关系,让第三部门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资助者沟通的桥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更加珍惜受资助的机会,学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 吴庆.公平诉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家庭经济报告范文6
摘要:从“三全育人”理念入手,研究高校二级学院帮困体系的构建,将帮困助学与思想育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帮困助学的育人优势,这也会在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三全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助困体系
一、“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
“三全育人”理念概括地说就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育人)的管理教育及服务体系统称。所谓全员育人,就是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根据各自的岗位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所谓全程育人,就是要在学生在校的全部时间乃至更长时间上实施育人计划,通过系统设计、分步推进、全程实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才成长,尤其是伴随着学习进程的全过程育人;所谓全面育人,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和载体创新,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校园引导与社区管理,集体培育和个体修养等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艺等全面发展。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全员参与,形成共识。二是全程设计,综合全面。三是多维实施,立体推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类型的多样性,导致困难原因的复杂性和自身问题的差异性,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显,而简单的经济帮困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党也提出“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党的十报告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因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将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使命光荣。
二、高校二级学院助困体系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异日益凸显,加之部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增加,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断改革,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已逐渐深入各类高校,使二级学院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那么,二级学院如何构建切实可行的学生帮困体系,成为二级学院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现如今,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存在以完成上级要求为目的的现象,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高校二级学院助困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二级学院助困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从“三全育人”理念入手,研究高校二级学院帮困体系的构建,将帮困助学与思想育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帮困助学的育人优势,这也会在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实现途径。如今,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困难而引发了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导致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困难。因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不能仅限于经济上的资助,而应从经济、学习、心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帮困助学。本文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面育人理念融入到高校二级学院助困体系中,一方面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全面享受到经济及精神上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对帮困育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彻底解决因家庭经济问题而带来的诸多问题。国内外对于二级学院层面帮困育人的研究较少。国外的研究侧重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帮困体系,即包括贷款在内的各种资助制度,而较少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问题。国内关于帮困助学的研究较多,但基本都停留在学校层面上,大多注重研究由助学贷款引发的高校学生的诚信危机或从助学工作中挖掘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对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大多集中于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的结合,涉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少。
四、“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二级学院助困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1.认真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及时准确的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国家、学校有限的资助资金真正用给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是高校二级学院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先决条件,单凭学生本人递交的申请和所在地区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还是不够的。在二级学院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班级或宿舍同学和个人银行卡使用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重要依据;在已经认定的贫困生中,如果出现购买高档消费品、生活奢侈等通过欺骗手段获得资助的应及时取消资助。在认定初期还可推行向学生家庭所在地发调查函及邀请同学进行测评等措施。
2.积极设立各类勤工助学岗位
学校学院可通过多种途径设立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并建立详细的勤工助学档案资料库。将求助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安排岗位情况进行管理和备案;加强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对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其参与不同性质的助学活动;与此同时,学校学院还要积极拓展和提供足够的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确保学生上课的同时还能在校内找到一份合适的岗位;学校还可以作为主体与校外公司、企业建立业务往来,为他们提供兼职劳动力。
3.推行学习成绩评价制度
资助工作重在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根本宗旨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不能以一两次的考试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应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客观实际的学习成绩评价制度;对贫困生的政策应体现出关心、关注、关爱,只要学习态度端正,偶尔出现不及格现象同样可以享受资助;但是另一方面,即使考试均及格,却存在组织纪律性差,生活不俭朴,群众基础不好,泽不应给予资助。
4.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能力培养
在经济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关注的同时还应重视贫困生内心世界,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及个性特点,心理素质等基本要素应有准确的把握。对于性格内向,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应予以重点关照。二级学院在实施各类资助政策措施及组织活动时应照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和情感需求,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总之,高校资助工作室育人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经济上的援助能够为受助大学生能够安心完成学业提供保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提升受助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是二级学院助困体系应重点予以关注和解决的困惑。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授人以鱼”,更重要的还应“授人以渔”。也只有这样,高资助工作才能不断深入人心,温暖受助学生,才能持续提升受助学生的幸福感,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治东等.高校助学工作实效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6).
[2]权张婷婷.论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助学体系构建[J].青年文学家,2012.
[3]黄建美等.论我国高校助学体系理念与机制的转变[J].湖南社会科学.2012(6).
[4]张迪晨.美国高校助学贷款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J].教育财会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