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发展规划范文1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筹集社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结构调整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作用,更好地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为指导,以服务“861”行动计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加快培育、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全体系,扩大规模,完善结构,规范运作,防范风险,优化环境,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为企业改革发展、优化资本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服务,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目标任务:一是积极培育各类优质企业,不断丰富上市公司的后备资源,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手段和渠道,力争到*年全省上市公司达到60户;二是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做大,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再融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其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力争到*年全省首发、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超过35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债券、期货、产权交易等市场,到*年形成较为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强我省在全国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是加快培育和壮大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综合实力,积极发展基金管理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到*年形成若干家实力比较雄厚、管理严格规范、综合竞争力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金融类公司和中介机构。
3.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化原则,按市场规律办事;坚持企业上市与股份制改造相结合、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协调、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法律、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持市场稳定。
二、培育上市资源,大力支持优质企业发行上市
4.加大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工作力度。有关部门要制定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发行上市的整体规划,形成“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核准发行一批”的上市批次推进格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尚未改制上市的重点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公司、投资集团公司、优秀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要建立重点联系制度,引导和推动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改制,对企业从改制到发行上市实施全过程指导。积极推进优质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手段,实施境外融资。要加强与证券监管机构的沟通,建立指导和支持企业改制上市的协作机制,提高企业申报上市的效率和通过率。
5.抓住中小企业板设立的机遇,大力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中小企业板上市政策,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板上市业务培训;通过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其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普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上市资源,排出上市后备队伍培育名单,分类进行指导,做好拟上市企业的辅导期工作;对照中小企业板的上市规则,指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规范改制、夯实基础,并做好相关审查、审批环节的协调服务工作;主动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相关证券交易所的工作联系和沟通,争取支持和指导,做好企业上市辅导和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申报核准的相关工作。
6.适应实施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企业上市推介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企业上市项目交流平台,定期举行企业上市工作经验交流和推介,组织企业和保荐机构进行信息交流,为企业保荐上市创造条件。有关部门要按照企业改制上市的条件和要求,认真分析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降低企业改制上市成本的政策规定,加大对改制上市企业的政策支持。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市、县先行探索,积累经验。
三、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培育实施“861”行动计划的载体
7.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创新资本运作模式。有关部门要支持和引导由集团改制的上市公司采取吸收合并、定向增发等方式实施集团资源的战略性整合。支持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融资能力强的上市公司,收购兼并同行业上市公司和其他企业。推动以资本为纽带的强强联合,拓展规模经济优势。
8.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债和境外发债等形式,形成良性融资循环,实现低成本扩张。各级政府要牵头协调解决上市公司申报再融资中的问题,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申报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要限期办理登记备案和优先审批。
9.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承担“861”行动计划项目的上市公司发展。特别是对承担“861”行动计划中省政府直接调度的20个重大项目的上市公司,要在资金、项目、相关财税政策和审批服务等方面,重点予以倾斜。10.加大对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支持。有关部门要定期向上市公司提业政策、宏观经济及行业发展等相关信息资料,加强对企业投资的引导。各级政府要支持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实施产业整合,通过购并、改造有产业关联度和发展前景的企业,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或转型。上市公司收购和兼并国有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国有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鼓励上市公司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有关部门对投资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项目的上市公司,要按规定优先落实贴息贷款、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和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政策。
四、推进上市公司实质性重组,实现可持续发展
11.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重组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牵头组织制定我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政策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上市公司的重组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采取以股权招商的办法,引进国际同行业领先的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介入我省上市公司,推动上市公司的重组和直接融入国际市场。特别是要做好所在地风险隐患较大和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尽快通过重组化解风险,恢复其持续经营和再融资能力。
12.有关部门要牵头制定我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分类重组整合方案,指导上市公司重组工作。对优质上市公司,鼓励支持其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对产品有市场、经营前景较好、但受历史包袱困扰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要通过不良资产剥离、债务重组或减免、债转股、资产置换等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发展;对主业不突出、缺乏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要支持和推动其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对主业经营困难、自身力量有限的上市公司,要通过剥离原有主业和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等途径,实现彻底转型;对主业瘫痪、资不抵债、退市风险突出的上市公司,争取通过与有实力的新公司进行股权置换等形式,实现废旧立新,脱胎换骨。
13.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既要为上市公司重组牵线搭桥,又要对重组方的资质、信誉、实力、管理能力、付款保障、经营者素质、收购意图、重组计划和发展战略等进行评估和论证,完善和严格执行重组决策程序,把好“入门关”。对支柱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参与上市公司实质性重组的,经批准可适当减免重组相关费用。对实质性重组后符合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要积极支持其申报再融资。
14.妥善处置和消化上市公司重组成本。有关地方政府和控股股东要协调做好高风险和业绩差的上市公司相关不良资产处置、债务安排、富余人员安置及社会保障等工作,为上市公司重组创造必要条件。控股股东无力解决的,有关地方政府应协调有效资产进行置换,或以股权转让收入作出补偿。上市公司剥离出的劣势企业,符合条件的优先列入政策性破产计划。上市公司重组分流的员工置换身份补偿金和公司改制前离退休人员移交社保的管理费,由控股股东与重组方协商解决。积极争取证券监管机构的支持,进行上市公司以股抵债和定向回购股份等试点,用市场化方式妥善解决历史形成的遗留问题。
15.在重组过程中控股权发生变化的上市公司,应妥善处置债权债务,不得变相逃废和悬空金融债务。同时应明确职工安置方案,确保不因重组而影响社会稳定。
五、增强证券、期货公司综合实力,扩大市场开放度
16.鼓励和支持证券公司通过兼并重组、优化整合、增资扩股、发行债券、改制上市和合资合作等方式,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支持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开展资产抵押或股票质押贷款等融资业务。支持有条件的证券公司开展企业年金、养老金和保险资金的资产管理业务。
17.发挥证券公司在企业改制上市、债券发行、购并重组、管理层收购、项目融资、受托理财和财务顾问等方面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证券公司推出集合投资理财和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分拆证券承销、经纪、资产管理等业务,控股或参股证券经纪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等,与具备条件的境外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合资合作,为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创造条件。
18.鼓励支持期货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充实扩大资本金,优化资本金结构,提高竞争力。加快期货市场网点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期货公司设立期货网点,特别是在有市场需求的“空白地带”设立期货网点。支持设立与当地经济关联度较高的期货品种交割仓库,带动物流和仓储业的发展。鼓励、引导企业,特别是粮食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广大农户开展套保避险业务,通过“公司+农户”和“订单+期货”途径进入期货市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
19.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的证券期货机构来皖投资。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省外、境外的证券期货机构,尤其是基金管理公司等在我省尚属“空白”的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证券期货机构在安徽设立法人机构、业务总部。要把吸引证券期货人才纳入全省人才战略统筹考虑,研究制定吸引证券期货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优惠政策。
六、推进债券、产权等要素市场建设,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
20.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要协调有效的担保资源,落实偿债保障机制,为债券发行创造条件。
21.建立和完善与资本市场相配套的其他要素市场。进一步理顺关系,积极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支持长江产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产权市场的发展,并鼓励在全国范围内联网,尽快形成覆盖全省、面向全国、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监管制度,规范产权交易行为。
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市场主体规范运作
22.深化上市公司和证券期货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关部门要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置换、定向增发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进行二次改制,优化股权结构。推进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建立混合所有制,完善股东外部制衡机制。
23.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建立控股股东责任追究机制。有关部门要明确上市公司、证券期货机构控股股东的行为规范,加大对控股股东的检查和考核力度。对控股股东未严格执行与上市公司“五分开”规定,未执行与证券公司“六分开”规定,随意干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经营的,要督促其进行整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推动控股股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存续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增强其整体发展能力,为防止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提供保证。
24.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和完善制衡机制。要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规定的要求,在控股股东单独或合并持有30%以上股权的上市公司全面推进累积投票制度。积极推行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公开征集投票制度和流通股特别股东大会制度。要按照《证券公司治理准则》和《期货公司法人治理准则》的要求,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形成有效制衡机制。探索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证券期货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强化企业经营决策监督、风险控制和责任追究。
25.积极推动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设,推行独立董事由流通股股东提名和公开选聘。建立独立董事向股东大会“述职”制度,定期向投资者公开披露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情况。建立独立董事自律机构,设立独立董事人才库,完善独立董事的评价机制。
26.改革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用人机制,依法保障上市公司独立的用人权。积极培育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市场,支持上市公司自主选聘经营管理人员,加快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和职业化进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积极实行国有企业员工身份置换,真正实现用工制度的市场化。
27.有关部门要引导和督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制定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办法,全面建立董事、监事、经理人员薪酬与公司业绩有效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将薪酬中与业绩挂钩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于认购本公司股票的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对经营管理层和技术骨干进行认股期权试点。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受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实施管理层持股。
八、加强资本市场诚信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8.各市场主体要强化诚信意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建设“信用安徽”的要求,及时、真实、完整地披露信息,实施高级管理人员诚信责任承诺制度,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要强化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和证券期货中介机构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对严重违法违规、严重失信的机构和个人坚决实施市场禁入。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证券期货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帮助投资者明确主体责任,认清市场风险,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增强防范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倡导理性和稳健的投资文化。
29.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起人虚假出资、虚构利润、公司设立程序不规范、相关法律权证不完备、大股东占用或侵占上市公司资产,以及违规担保等产生的风险。要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实际,切实防范其改制不彻底、家族经营、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行为不规范等引发的上市风险和市场风险。证券监管机构要健全证券期货机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制度,确保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专户存储、封闭安全运行。要与相关部门合作,督促证券期货机构大股东解决出资不实、抽逃出资、违规占用资金等问题,防范和控制受托理财等产生的风险。
30.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应对资本市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要按照“谁管辖、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各种风险。对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各级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共同做好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工作。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关规定,加大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的力度,妥善处理各种投资纠纷,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
九、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市场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水库 移民后期扶持 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32-02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在呼伦贝尔盟东部,全旗总面积1.04?04km2。莫旗山河秀美,民风醇厚,自然、人文景观独具特色,主体民族达斡尔族,相传是契丹后裔,有语言,无文字,17世纪定居生活在黑龙江流域,是祖国北疆的开拓者和保卫者之一;达斡尔族酷爱体育,20世纪70年代成立了我国首支曲棍球队,填补了我国曲棍球运动的空白,莫旗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曲棍球之乡”。
莫旗境内现有尼尔基和新发两座水库。尼尔基水库位于嫩江干流中游,下游距齐齐哈尔市130km。水库正常蓄水位216m,属于多年调节的大型水库。尼尔基水库涉及莫旗的尼尔基镇、登特科镇、腾克镇和额尔和乡四个乡镇,共安置移民20578人;莫旗境内的另一座水库新发水库位于西瓦尔图镇和兴隆乡的交接处,坤密尔堤河和西瓦尔图河的汇合处,总库容3434?04m3,兴利库容1900?04m3,属于中型水库。新发水库涉及西瓦尔图镇,共安置移民24人。两座水库的移民安置区机构齐全,但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差,生产现状属粗放型经营,耕地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广种薄收,移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对移民的扶持政策不统一、扶持标准偏低、移民直接受益不够,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等多种原因,2006年5月17号,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文件,以帮助水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尽快脱贫致富。为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新时期水利水电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莫旗旗委、旗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现就将规划中的体会简述如下。
1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通过对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逐步实施,使移民的家庭生产经营状况与劳动就业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家庭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结合莫旗基础设施现状,重点解决移民安置区人畜饮水、供电、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的应急突出问题;改善文教、卫生条件;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村容村貌整治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目标提出预测和评估,努力做到与非移民安置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逐步实现小康社会。
根据各移民乡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各时期目标如下:
1.1 近期目标
(1)购置必要的道路养护设备,对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内的现有砂石路面进行养护,对道路两侧边沟淤泥进行清理;
(2)对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内主干道两侧种植适合北方生长的金丝垂柳、馒头柳等行道树;
(3)每个移民安置小区建一所卫生室,并配备必要的诊疗设施;
(4)为每户移民建造一个无害化卫生厕所,控制血吸虫病及其他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传播,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5)对镇卫生院补充和完善医疗器械;
(6)对小学增加一定的房屋面积和教学设备;
(7)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内安装宽带设备,并按照线路集中情况,安装宽带节点机,使每个移民安置区都能拥有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8)进行必要的电力设施扩容改造;
(9)为有效控制农业有害生物,在腾克镇建立一处病虫观测场,保障生态建设环境,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10)在尼尔基镇、登特科镇和额尔和乡各建一处敬老院。
1.2 中期目标
(1)对移民安置小区的对外连接公路及移民安置小区内的街巷道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
(2)在移民安置区适当更新宽带设备,提高网络数据传输速率、带宽、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等;
(3)对现有供水系统中储水设备为简易铁制容器的,统一改造成钢筋混凝土的储水设施。
1.3 远期目标
(1)按照油路养护标准,对硬化的移民村内道路及对外连接道路进行养护,包括灌缝、保洁、培路肩、补坑槽等,购置必要的养护专业设备;
(2)随着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众设施的日趋完善,原有的杆路设施将会影响安置区的美观,逐步将架空线路改为管道线路;
(3)由于移民安置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电力设施需相应扩容改造。
经计算,莫旗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各时期规划项目及投资额度如表1。
2 经济发展规划
水库淹没,移民搬迁到新址后,虽然生产方式、生活模式、收入比例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但种植业仍然是移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移民收入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尼尔基水库区移民全部以农业安置为主,进行耕地调剂和生产开发;新发水库由于建设时间早,水库规模小,移民数量少,没有对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做过监测评估工作。
莫旗水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是根据莫旗的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适合莫旗发展的生产项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经过综合分析确定的主要生产开发项目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蓝狐、獭兔特种养殖小区、肉牛、奶牛、大鹅养殖、小尾寒羊、温室蔬菜基地、水田开发、种植紫花苜蓿草、粉条生产线项目、小油坊生产项目、网箱养殖等。
按基准年全旗人均纯收入28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9%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近期目标为5318元,中期目标为9754元,远期目标为37053元。将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旗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值,作为生产开发项目资金的基础,以移民后期扶持时间20年为上限,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生产开发建设项目。
通过生产开发项目的投入,移民的生活水平完全能够接近、达到或超过全旗的人均收入水平,在移民后期扶持的20年内,生产开发可一次性投入,也可以缩小规模,分期投入,量力而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投资分析见表2。
对于农村及乡镇移民中,属于民政部门低保范围内的居民,规划中制定了特殊的救助规划。参考莫旗的低保标准及国家对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根据莫旗移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初步确定每个低保移民每年每人近期发放资金300元;中期每年每人发放资金400元;远期每年每人发放资金550元;并于每年核定一次人数。
另外,结合移民安置等实际情况,开展农民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户为单位,重点培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剩余劳动力,本着就近就业转移为主,鼓励培训后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就业打工,保证每户有1~2名懂农牧业生产技术、会经营管理、掌握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技能的新型农民。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种植业技术培训、畜牧业养殖培训、水产业养殖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移民乡镇劳动力整体技能提升培训、科技普及培训等。
经分析计算,莫旗库区及移民安置区规划总投资为29969.50万元,其中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7998.66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1970.84万元。
市场发展规划范文3
到2015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学前一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85%和6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190万人次左右,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95万人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
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为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学前一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5%和7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250万人次左右,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130万人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
青海
到2012年,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基本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牧区教师周转房问题,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全省教育发展总体达到西部平均水平;力争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探索建立具有青海特点的教育科学发展模式,奋力闯出欠发达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陕西
到2020年,建成教育强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具体目标是: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综合实力保持全国优势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建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9年。
到2020年,全区教育发展总体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有中国特色、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全面提高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扫除青壮年文盲。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教育公平得到保障。
提高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技术设施、技术装备和学校基础条件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全区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教育基础信息系统、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服务社会更有成效,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更大贡献。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适应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更加完善。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扩大。
云南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大省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到2020年,全省教育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扫除青壮年文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达到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普、职比例大体相当;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年提高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7年提高到13.5年。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全省各族人民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学校差距和群体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普通本、专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合格以上标准,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各类人才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45%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立足云南、服务地方、辐射西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特色鲜明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云南特色和较高水平的现代教育。
重庆
到2020年,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率先进入全国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
到2012年,初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5%。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毛入学率达到35%。继续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2年。
市场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体育;产业市场;经济环境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14-02
1 体育产业市场
1.1 体育产业的形成
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到从产生包括居民或学校、社区等组织对体育产业及其产品的需求,和以此供应为生的人群等形成的简单的供需关系,发展为需求者的逐渐壮大成群体性和所需产品的类别的丰富,从而形成规模化,也就是体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成市场,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经济活动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1.2 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的规模、结构和体制是否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有关。如果缺乏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行业由体育用品产业化到体育产业规模化的转变将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被压制或者是被淘汰掉;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是否平衡,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带动了周边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大力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体育资源,实现体育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拓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把体育产业培养成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体育本体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所占应是主体地位,高于其他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这涉及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业的运行与发展。
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
2.1 提高体育消费质量的需要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大幅提高,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的需要,同时也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体育产业包括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产业类似,体育产业也有其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商品,例如服装、器材、食品等,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生活的需求,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体育产业从最开始的分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规范的市场,到逐步以市场为核心,消费为主体的产业化发展,是随着市场的壮大而壮大的,市场存在着供需关系,竞争关系等经济领域的关系法则,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对所需商品质量的好坏产生影响。因此,体育产业在这种需求和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整合资源,调整自身管理和运营机制,降低成本,更大地、更高质量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这就使得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成为必然。
2.2 体育产业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产业自身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进行整合、扩充,在合理调配资源的前提下,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2.3 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体育产业化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显示出其经济方面的优势,而体育产业又带动许多相关产业,促进了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引导社会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体育消费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体育产业。将体育资源与相关行业整合,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体育产业市场,繁荣体育经济。因此,要努力开发体育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体育市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高效率的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综合体的良性互动,使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经济环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还指可治理的环境,如经济体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态及社会通货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秩序等。经济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能否保持大体的平衡,通货膨胀是否得到治理,经济秩序是否建立并完善,以及能否建立和健全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这些是指经济环境的特点。经济环境作为一种抽象的名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1 经济环境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
经济环境对体育运动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体育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来确立体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也就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发展是受经济环境所制约和影响的。经济环境受地区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地区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状况就不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可支配收入比例小,其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较少,决定了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相对较多,对体育产品质量要求高,因此推动了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规模。
3.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需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逐渐显现,根据人们对体育消费的不同要求,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势在必行。体育市场的需求是拉动体育消费的动力,体育市场规模化发展是沟通体育服务生产和
体育消费之间的桥梁。体育市场规模化,可以通过国家投入、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设一批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并加以市场化运作。又可以通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个人投资兴办的以体育服务为内容的盈利性体育企业,从而发展和扩大体育市场规模。
3.3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适应性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经济环境相适应。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根据消费者对体育产品需求的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因时制宜,确定其发展规模和方向。
4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须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调整行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使体育产业的增长转移到依靠本体产业轨道上来,才能提高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程度,不会产生市场的无序、盲目发展以致资源浪费,加大成本,导致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的发展走弯路。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从而优化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和研究,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从而为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骆秉全.简编体育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3.
市场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城市生态广场园林;规划发展;趋势分析
城市生态广场园林通过人工进行建筑创造,达到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模式。城市生态广场园林代表着人们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明水平。对城市生态广场园林进行不断的规划设计,不单单顺应现代城市园林的设计趋势,也是能承载传统园林的设计精华。
1 城市广场的种类分析
1.1 商业广场
城市商业广场可以提供居民购物,提供商业贸易的建筑,它是进行贸易活动的城市广场。当城市商业化进程、综合化进程加快时,城市商业广场更能彰显出自己的作用。因为人们在进行了长时间的购物后,需要有个休息的场地。商业广场就兼具了广场的特征和绿地的特征。兼顾好城市广场的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会促使城市商业的繁荣。
1.2 交通广场
城市交通广场指数条交通道路交叉口的广场,比如环形交叉广场、立体交叉广场。交通广场具有疏导交通、组织交通的作用。在交通广场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广场与道路衔接的关系,交通广场要避免人流大量出入的公共建筑。交通广场的四周还要布置好绿化带,使行人、车辆都可以顺利、安全的通行。
1.3 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可以为人们提供宽阔的户外活动空间,使人们节假日休闲、娱乐的需求。文化广场在内部空间上利用点、线、面,保证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很好的绿化率,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广场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以利用绿化、建筑小品、地面高差来进行空间层次的限定,满足情侣交谈、朋友聚会、集会表演等活动的空间需求。还要利用鲜明的雕塑、有传统意义的灯具烘托文化广场的特色,表现出广场的趣味性、文化性、功能性。
1.4 园林广场
城市园林广场要和城市的公园绿地、花园、集中绿地等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自然的生态环境表现出园林广场的功能。城市园林广场规模一般不大,同周围的绿化植物、山石水景、园林小品来构成生态小气候,给人们带来亲切怡人的园林体验。例如,伯奈特广场园林作为城市广场园林的典范,它主要通过季节性的植物、草坪以及小树林作为设计材料,在广场园林的中间铺设花岗岩小路。在主要设计特色的喷泉旁还设置了大量的青铜雕塑作品,打造出了高可视品质的城市广场园林。
2 城市生态广场园林绿化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注重绿色环保理念的渗透
城市生态广场园林绿化设计就是以绿色环保事项为主导,真正将全面的绿色信息进行整合运用,加强对绿色方案实施准则的确立提升,捕捉到更好的园林绿化技术,在进行充分使用的过程中,迎合全面的绿色城市广场园林发展理念,使自身的绿化效果能够得到有效展现。为了将充分的绿色环保理念渗透,必须将经验性的建设标准进行有效提升,把握更加创新的建设思路的应用原则,使建筑物与建筑物周边的环境保护事项能够被充分的关注起来,加强对细节事项的关注,真正将自身的建设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不断融合更加新颖的元素,使全面的绿色元素能够融合进来,才能使园林的绿色效果呈现出来,得到完善的进步与创新。
2.2 注重生态广场园林的实用性
不能只重视对广场园林环保功能的提升,广场园林作为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等活动提供方便的场所,城市生态广场园林应该是建立在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负责、对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上,不但要将绿化设计方法进行有效融合,而且通过不断分析,找到创新的有效思路;根据社会大环境及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城市生态广场园林的绿化设计应该是建立在感性与理性的双向层面上的,将绿化设计的标准提升上来,捕捉到较好的设计思路,真正为人民群众的使用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迎合不同人群的各种口味,使绿色的画面在呈现过程中,有不同的效果,抓住创新的重点环节,不断革新;在全面的园林实施中,要站在艺术的层面来分析,打破原有规矩,将天然的植物表现出来,对整体的绿化效果的提出能够进行提升。
2.3 注重生态广场园林的社会效应
站在大环境来看城市生态广场园林的绿化设计,不仅为人民群众的使用做出了贡献,而且使全面的绿色推广事项进行了提升,因为当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城市生态广场园林呈现出来的绿色环保技术的最佳效果,使人们能够喜欢上这种园林类型,并且在进行社会的推广过程中,不断融合更加新颖的元素,使全面的设计思路能够被打开,利用全新的设计标准,找到周边的城市生态广场园林绿化设计的缺陷,使全面的城市生态广场园林绿化设计理念能够被激发出来,不断革新,在原有的层面上,对全面的基础信息进行融合渗透,不断改变原有的形态,将灵活多变的思路渗透进去,为城市生态广场园林绿化设计的发展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不断融合更加创新的元素,使自身的目标能够确立得更高些,从全新的角度看问题,帮助自身的建设设计发展能够不断进行提升。
市场发展规划范文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市场最具活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建筑业顺应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保持了产业的继续增长,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着产业、市场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建筑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从1988年到2004年的16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建筑业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追求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抓住高、大、难、新工程的机会,展开科技攻关,重视技术引进、吸收、创新,自主研发了一批工程建设管理软件和工程软件包,在远程控制、集中决策、项目平台、零距离管理等方面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建造最顶尖建筑和工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舞台。
2、建筑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广泛应用,国际市场拓展速度加快
建筑业企业从开始单一的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逐步发展到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从技术性较强、工艺要求较高的石化、化工行业项目逐步推广到冶金、电力、铁道、机械、电子、建材、市政等行业和装饰装修、幕墙、消防等专业的工程。随着实力的增强我国对外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多家企业进入美国本土和中东等国家市场,跃居世界建筑业国家承包出口服务前5强之列。
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中的应用,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近40年的路程,且无论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实践探索的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筑市场混乱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根除,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不规范问题还大量存在,其中业主行为不规范问题还较为突出,承建单位自律努力差,工程监理、造价等咨询机构发育不完善,市场中介环节还很薄弱,治理拖欠、转包、挂靠、虚假招标、阴阳合同等问题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信用体系不健全,工程风险制度尚未建立,难于发挥经济手段调控或约束作用。
二是依法许可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矛盾较多,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涉及建筑市场准入资质许可的程序、条件、标准等同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认真研究不断改进。比如政府取消企业资质年检和项目经理资质行政审批后,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缺少相应的手段,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大量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的现象。
三是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援助渠道和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规范业主行为上没有形成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互制约的局面,在短期内靠政府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将继续存在。
四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过渡期后的有关对策的出台落实,国际跨国公司和工程承包商将更实质性地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开展业务,中国建筑企业将面临国内市场和国际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三、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1、进一步完善建筑法规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抓紧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国家建筑法规的制定要紧跟建筑市场形势,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目前大力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信息共享”的原则,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中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而努力工作,并及时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2、加大了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招投标过程中的违规问题、工程转包、违法分包和资质挂靠问题、地区封锁和行业封锁问题、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问题以及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进行专项整治,及时查处违反招投标管理法规的工程项目。
3、要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标投标工作。
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行业垄断、地区保护;项目业主逃避招标,投标人串通投标,招标机构不依法开展招标活动等。所以必须继续强化对工程招标机构的监督管理,尽快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准入和清出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工程招标投标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其运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和拓展有形建筑市场工程建设信息、为工程承发包交易活动提供服务、集中办理工程建设有关手续等功能作用,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工程分包活动、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提供优质服务。
4、要尽快修订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要采取“两淡化”“两突出”的措施,以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突出企业专利,专有技术为原则,希望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弥补资质涵盖不到的地方,引导企业按市场机制进行结构调整。加强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杜绝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现象的发生。
5、加强两层建设,重在劳务管理,建立和规范劳务分包制度。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和扶持劳务分包企业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管理体系。当前重点要强化对劳务分包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的落实。
6、要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推进建筑业企业职业化建设。
尽快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建筑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才队伍,并使建筑企业的经理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同时建立起与市场体制相配套的职业经理人的行业标准,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当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企业领导体制的关键和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