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夜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夜间经济发展报告

夜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1

来微软工作的这段时间,我时常听到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谈论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问题――的确,由华尔街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蔓延至包括IT产业在内的广泛的经济领域,并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动荡和需求紧缩。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经济都面临着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中国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目前,中国不仅面临经济发展“保八”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刺激内需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是保障社会安定和繁荣的当务之急。

人们在谈论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同时,更多地开始探讨如何从危机中挖掘机会,进而重启经济引擎。2009年初在瑞士召开的达沃斯年会主题也是紧紧围绕如何重塑危机后的世界经济。要想应对挑战,首先需要看清楚挑战的由来:看似牢固的金融体系、看似可靠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什么会在一夜间崩塌颓圮?我赞同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在最近一次演讲中所提出的观点:多年来创新、全球化和借贷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但在过去几年里,随着次级贷款额的不断累积,“借贷”逐渐成为维持美国经济表面繁荣的一个因素,而高回报让发放贷款的银行及申请贷款的消费者和企业都看不到迫在眉睫的风险。我们来比较一组数据,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前夜,私人借贷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60%;而2008年,这一数字则高达300%。只要是泡沫,就早晚会有破裂的一天。而要重启经济,除了要重新树立信心,改善金融体系外,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回归到依靠创新和生产力的提升来驱动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我认为,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并不断创新将成为助力经济引擎重启的关键之一,它可以不断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并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传统产业,提升生产力,拉动经济的发展。

面对当前不利的经济形势,许多企业都在致力于保持“低负债”和“低支出”,希望可以安然渡过寒冬。微软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比如,我们利用业界领先的“统一沟通”技术融合了多种通信方式,让身处异地的微软员工随时随地实现与“面对面”几无区别的顺畅交流和无缝协作。这无疑有助于大幅降低企业的差旅成本。

但仅仅将IT技术视为企业“节衣缩食”的工具,那便有点“大材小用”了。对于那些希望战胜危机,或在经济回暖后迅速恢复竞争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企业来说,信息技术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可以帮助他们加速创新、提升业绩,进而转危为机这就是微软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时期,也不会减少研发投入,每年投入资金还将达到90亿美元的原因。

夜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重庆市;区域创新;区域竞争力

一、区域创新与区域竞争力的概念辨析

熊彼特将创新视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体现为新产品、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原料供应源和新工业组织形式。后人将它们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组织五个方面。熊彼特教授的创新概念更适用于微观企业,而对于宏观的区域范围的创新能力评价,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以确定的是区域创新是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因素。因此对区域创新的评价大体可以转换为对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区域竞争力既是一个区域发展潜力的表现,也是一个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它是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而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争夺力。波特教授的钻石理论模型、库克教授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学术界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型。

二、区域竞争力构成要素

区域竞争力的高低不仅表现在区域的自然禀赋、显示经济实力,还决定于其吸引国际资本、人才、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按世界标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包括总产出、出口规模、及其社会和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外汇储备水平、自然资源、能源动力、基础设施等经济实力水平。综上,区域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部分。核心竞争力是区域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竞争力,由地区的经济实力、企业管理竞争和科技竞争力三个要素组成,是企业竞争力、行业竞争力、市场基本运行竞争力和基本发展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基础竞争力是支撑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由地区基础设施竞争力和国民素质竞争力两个要素组成;环境竞争力是对地区经济发展外在环境的分析,由地区国际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和金融体系竞争力三个要素组成,是对区域市场、体制、法制、政策等环境的综合反映。

三、重庆区域创新与竞争力的六个突出特点

据2015年5月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2014年西部城市中只有成都、重庆、西安这3座城市进入50强,成都居第15位,重庆排在第24位,西安排在第33位。2014年重庆城市竞争力排名比2013年上升2位。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上将上游的经济重心和统筹城乡的直辖市,其区域竞争力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全国领先。2013年重庆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在全国省(市)级排名第7位,城市排名第26位,经济水平居全国前列。其中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重庆省级排名第4,城市排名第5,凸显强有力的增长能力。

二是综合经济效率不高。重庆市综合经济效率竞争力指数排名反映,重庆在省级排名中位于第18位,在城市排名第126位,在全国34个省市和298个城市中排名只能算中游水平,其综合效率不高问题明显。

三是宜商城市竞争力靠前,具有极强的资本、人才、技术和企业集聚能力。2013年重庆市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数全国省(市)级排名第5位,城市排名第10位,与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差距较小,并领先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表现出极强的资源集聚能力。

四是宜居城市竞争力较弱,处于全国中流。2013年重庆市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城市排名第127位,表现出重庆宜居环境不佳,城市生活环境亟待改善。

四、重庆市提升区域创新与竞争力的路径思考

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城体系的竞争力综合,是对影响区域发展发展的资源禀赋态、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自然环境各个方面的全面体现。因此在上一部分分析的基础上,重庆市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应该重点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提高经济综合效率,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产业结构看,重庆所集聚的优势工业,如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工业行业保障了重庆经济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的增长,但在工业后期传统重工业、高能耗产业的产能过剩和低效率问题凸显,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边际带动力较低,甚至为负。重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重庆山地丘陵地貌决定了重庆无法进行机械化的规模生产,土地分散、耕种技术差,要求重庆的农业寻求特色的集约生产方式,以及建立与之适当的农村经济关系。第三产业表现为生产业发展速度慢于生活业。需要加快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大宗商品交易商场,重点加强商贸物流行业建设。选择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群),增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作用,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普及,提高民众环保意思,建成重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是深入推动综治普法工作,着力改善社会民生。首先,加快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使人民安居乐业。2014年物业报告表明“小区三大灾”,依次为广场舞、燃气事故和住宅区水灾。重庆作为全国有名的广场舞城市,尤其应加强夜间的治安管理,通过具体规划和执法,既保证居民的生活环境安宁,也充分满足大众群体在夜间歌舞锻炼的需求。其次,加强劳动保护法的深入贯彻,重点加强劳工关系管理,保障进程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再次,加强征地拆迁过程的政策和法律宣传,尊重农民兄弟的合法权益,保持征地计划和补偿政策的延续性。加强交通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透明度,充分关注社会民生需求,惩处违规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夜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3

1铁路轨道施工安全控制措施实施的目标

铁路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加强我国的铁路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线路的改造。但发展经济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就要伴随着事故的高发。因此,我国铁路轨道施工必须采取安全的施工措施,确保铁路轨道施工人员的安全和行车的安全。杜绝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避免一些不必要事故的出现,确保施工安全的宗旨和目标,做到安全施工,这才是我国铁路轨道建设的最终目标和目的所在。

2铁路轨道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2.1施工前的安全控制措施铁路轨道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因此,充分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施工之前,要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尤其是首次参加这种大规模的人员,制定具体周密的施工方法和各项组织措施,并对全体施工人员交底,使其对整个施工过程和施工程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有施工人员必须在封锁的施工现场进行那个现场的实战演练和工序作业演练,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另外,施工前的准备还包括材料的运输和装卸等等,铁路建设的材料和设备一般都是比较大型的,因此,在装卸的过程中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在保证材料的安全。除此以外,还要对施工所用的设备进行试运行,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正常使用,这才能确保施工的完全和工期内正常竣工。对于既有线路进行改造时,还要对这条路线的行车进行翔实的调查,更具选定并认可的预铺位置和点内横纵移等作业影响范围,提前与设备产权及使用单位联系,对既有设备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或转移;对纵横移就位的道岔,必须进行一次全过程的实地演练,对多有人员的工作和设备都要进行实地的演练。铁路轨道可谓是不动产,一旦建成无法更改,而且建成后的维护也需要很大的费用,因此,在建设前再多的考虑和担忧都是必要的,对于施工人员以及行车安全的考虑更是尤为重要的。

2.2施工中的安全控制措施施工中的安全控制措施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所在,铁路施工安全隐患多,风险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各个环节,确保铁岭路轨道施工的安全和正常的完成。在施工的前一天,要带领全体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包括作业程序、应急材料、安全注意事项等控制点,尤其是安全隐患易发场所,更要重点控制。必须进行预防性的强调部署,做到安全隐患的预想预控,使每个施工人员都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作业内容和作业地点,了解自己的责任,从思想上给施工人员敲响警钟,做到有备无患。现场指挥人员下达封锁施工的命令就意味着施工的开始。铁路施工不是一项普通的施工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设施建设,因此,施工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行车安全。开始施工后,各组人员要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的进行施工,严格按照工程标准和注意事项来执行,切不可投机取巧。另外,作业人员必须要主义防护人员的信号,这是对既有线路进行改造出现的问题之一,火车在行进中的速度是非常快得,一旦防护人员给出信号,作业人员就要马上撤离作业场所,我国在铁路建设中也发生过类似事件,施工人员忽视安全防护,没有注意到防护人员的信号,最后酿成了惨剧。因此,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遵守作业流程和注意事项;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注意防护人员的信号,避免重大伤亡的出现。

2.3养护及验收阶段的安全控制措施铁路轨道的修建完成后需要一批专业的人员进行维护,定期检查轨道的状况,及时补充石碴并加强捣固,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安全的控制,铁路维护人员要时刻将自己和行车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切不可为了方便,不按程序规章操作。另外,铁路的维护实行的是24h的巡道养护制度,夜间的维护更要注意安全,必须备齐所有夜间养护必需的设备和各种应急料具,严格巡道检查交接班制度,尤其是应该设专人密切观察每一趟行车后路道岔的变化情况,杜绝暗坑和空吊现象,出现异常要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做出应急措施,确保行车安全。

2.4制度方面的控制措施铁路建设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关乎到亿万人乘车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对于铁路施工人员必须要以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才能确保铁路行车的安全。首先,铁路施工人员严禁酒后上岗,进行作业是精力要集中,严肃作业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另外,防护人员必须统一着装,口笛、信号旗等随时应用设备必须携带齐全,持证上岗,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防护人员的信号对于正在施工作业的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既有线路的改造工程,虽然正在施工,但该线路及两侧铁路仍在正在使用,随时都可能有列车通过,这就要需要防护人员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为即使一秒之差,也有可能使不该发生的惨剧发生。因此,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防护人员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夜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日本;成人教育体系;法制建设;经验

日本成人教育同普通教育一道,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成人教育,在日本一般是指以完成学校教育的人为对象而进行的教育和成人自己(也包含自发的集体)进行的学习活动的总称。

一、日本成人教育制度化建设

日本是一个注重法治的国家,虽然至今还未制定综合性的成人教育法,但在许多法律中涉及到了成人教育的各个重要方面,因而成人教育依然是有法可依的。

(一)基本法的确立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美国对日本实行间接统治。教育面临着如何改造的问题,1946年3月初,美国教育使节团于3月3日提出报告书,在社会教育方面,提到了以发扬国民的道义和提高文化教育为中心内容,振兴成人教育。该报告书虽为战后日本教育及成人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和方针,然而它只不过是建议书,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还不能直接用来进行教育改革。同年,日本政府还颁布了《日本国宪法》,这个新宪法也涉及到了人民的教育权益。1946年7月1日,文部省制定了《社会教育奖励法案》,规定对有关社会教育事业或团体和设施进行国库补助。1947年1月,社会教育联合会成立社会教育法研究会,制定了《社会教育法纲要》。

以新宪法为依据,《教育基本法》于1947年3月31日公布实施。这是日本战后教育方面的根本法。同一天,也颁布了《学校教育法》,成为新学制改革的依据。该法涉及了正规的成人教育。1947年文部省还根据《教育基本法》制定了《社会教育法草案》。《社会教育法草案》对普通教育外的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做出了规定。

(二)成人职业教育的制度化

日本的工业迅速恢复,到1955年末日本转入以现代化为中心、有计划地高速发展经济的新时期。为适应这个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1958年政府制定了《职业训练法》,使职工训练工作制度化。1960年日本劳动部根据《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制定了《职业训练长期基本计划》,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劳动部开始建立和扩充培训机构,充实设备,改善训练内容,并在部内设立了职业训练局,省市地方也设立了职业训练科。

1969年政府全面修订了1958年的《职业训练法》,并颁布了《新职业训练法》,新法规定工人从业的终身内,要进行能力开发,实现终身训练制。1978年政府又公布了《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这一新的训练法以建立终身训练、终身技能评价体制为目标,主要措施是整顿公共职业训练,振兴民间职业训练和技能签定工作,同时修改了一系列的法令。

(三)终身教育制度化

终身教育是目前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成人教育包含于其中,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终身教育思想对日本教育冲击很大,70年代初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三次改革就是以终身教育为前景,从学前阶段一直改革到成人教育阶段。其中在成人教育方面,提出加强成人社会教育和企业内教育,并为老年人开办讲座和教室。

198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咨询报告,进一步拓宽了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实施面,1987年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推进大纲》。正是在上述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1990年颁布了《终生学习振兴法》。该法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综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体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建立公民终身学习体系,改变了过去偏重于学校教育的封闭、单一的教育体系。

二、在制度化建设下形成的成人教育体系

(一)学校教育范畴的成人教育

这是按照《学校教育法》实施的正规成人教育,具体分为三部分:

1.高中举办的定时制、函授制教育。这是学校举办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但随着日本整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这个层次的入学人数已日渐减少。

2.高校举办的成人教育,有大学夜间部、函授教育等。传统的正规大学设夜间部是大学办成人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向在职或不在职的成年人提供系统地学学课程的机会。

3.专修学校是有别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传统学制序列的新型职业技术学校,始创于1976年,是根据《学校教育法》第82条第2项“在学校教育制度内设专修学校”的规定而设的。

(二)社会教育范畴的成人教育

这是根据《社会教育法》实施的成人教育,属于成人社会教育,包括三个方面:

1.利用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建立的公民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举办各种成人学级和讲座,以及开展其他社会活动。

2.学校公开讲座。根据《社会教育法》规定,学校可以根据其设施情况,以普通成年人为对象,面向社会举办文化讲座、专门讲座、夏期讲座、社会学级讲座等。

3.社会函授教育。也是面向社会成年人,目的在于提高文化修养,使人们掌握事业和家庭所必要的知识、技能或为参加某种资格考试作准备的教育。

(三)公共职业训练设施和企业内的职业训练

这部分是按照《职业训练法》实施的成人职业教育,也是国家地方及团体和企业办的成人职业教育。通过社会上的公共职业训练机构、企业内的培训或者工厂内部创办院校来培养和提高本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日本成人教育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有益借鉴

(一)加快成人教育立法进程

目前,构成我国教育事业组成部分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已分别有了《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惟有成人教育没有专项立法。法制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致使已经建立起来的成人教育制度普遍存在力度不足、不完善,甚至不协调等诸多问题。我国应该学习日本,尽快制定一部独立的、统筹各门类的体现中国成人教育特色的《成人教育法》。把成人教育的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法治教,以法保教,以法促教,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通过立法,确保成人教育经费的来源,保证成人教育经费能有稳定的渠道和足够的数额。

(二)加强成人教育机构设置,多渠道办学

健全的机构设施是日本成人教育得以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与日本相比,我国成人教育机构相对较少,且类型单一。因此,要大力加强成人教育机构设置,鼓励多渠道办学:一要加强政府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的投资力度;二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承办成人教育。建立和充实成人的社区学习和文化设施。

(三)完善职前和在职培训,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素质

终身学习对于成人教育教师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应转化为行动。成人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和知识构成直接影响成人教育的质量。然而,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不强,缺少职前和在职培训。这就导致成人教育教师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知识结构陈旧落后,专业化程度较低。要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素质,需要向日本学习,完善教师职前和在职培训体系。

(四)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是日本成人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目前我国成人教育专业设置僵化、封闭,与普教雷同。因此,我国成人教育专业设置应借鉴日本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敏锐地感应市场经济的短期变化和中长期变化,设置一批科学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并随时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使其学生毕业后“适销对路”,更好地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罗如新,日本的社会成人教育[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3).

[2]北羽弘,朱军等,日本的成人教育[J],继续教育,2001(1).

夜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5

滨海新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开发区,也面临着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问题。目前,滨海新区已将生态城市确定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这是以人为本,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所以研究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很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滨海新区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城市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的课题就出现在现实当中。

1.2研究目的

由于生态城市研究目前处于初步阶段,为进一步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本人将针对滨海新区的具体情况,根据其区位特点、地方特测等,探讨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3研究意义

目前,滨海新区经济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此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通过滨海新区结构生态化和功能生态化规划,实现新时期全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创造更优化的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创业及人居环境,增强滨海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4研究方法

(1)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统计法,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利用多指标指数综合评价方法对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

2、评价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城市的内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指出生态城市是“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即受到了全球广泛关注,并出现了一些列的城市改造运动。

2.2对生态城市进行评价的理论基础

(1)生态学理论,就是从环境如何支持和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延续、生物又如何适应环境以求的生存与发展的以及反过来影响环境变化的过程和机理。

(2)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就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城市问题,知道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是生态城市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之一。

(3)可持续发展理论,其起源于人们对传统工业模式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矛盾等问题的反思,在不断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观念。

(4)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明确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对发展问题的探索取得新成绩、达到的新境界、做出的新贡献。

(5)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生态城市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必须注重经济、自然、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的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亚欧之间的良性循环的关系。

3、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状况分析与评价

3.1 滨海新区概况

滨海新区主要包括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九大功能区。一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 。一带: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三个城区: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九个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港工业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滨海旅游区、临港工业区、中新天津生态城。

紧紧依托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以新区为中心,方圆500公里范围内还分布着11座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对外,滨海新区雄踞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位置,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直接面向东北亚和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置身于世界经济的整体之中,拥有无限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有大量开发成本低廉的荒地和滩涂,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原盐、地势、海洋资源等,同时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国内外公认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理想区域。

3.2 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

到2010年在滨海新区形成以高新技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陆海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先进、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将滨海新区初步建设成为国家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新城区。

(1)生态保护规划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国家、天津市及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总目标和战略部署出发,立足于滨海新区区域特点、资源优势、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将生态和谐与社会经济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治理和恢复退化的生态区域,保障滨海新区的生态安全,提高抗灾能力和生物生产力。建设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环境系统和资源系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2)水环境规划目标

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环境科学保护为重点,妥善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强化水污染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以环境容量为基础,实施区域与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海总量,加快南、北排污河综合整治,优化排污河排海方式,提高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标率。

(3)大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积极发展热电联供和集中供热,全面落实蓝天工程计划,实施以重点优化热源布局和污染源烟气脱硫为主的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对现有全部燃煤锅炉实施脱硫除尘改造或拆除、并网,加强老污染源治理,依据环境容量,优化热源点布局,为新建项目腾出环境容量。加强建设施工场地、交通扬尘和各类开放源颗粒物的治理,有效控制汽车尾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合理利用天然气资源,推进地热能、生物能、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利用,结合城市生态建设,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目标

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固体废物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堆存的固体废物全面得到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大幅度提高,可回收的工业固体废物做到有效利用,危险废物实现安全处置,农村固体废物得到有效管理。

(5)声环境规划目标

确保1、2、3类噪声功能区昼、夜声级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规定,确保4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夜间声级使其接近或达到国家标准。

(6)循环经济规划目标

发展滨海新区的生态产业链,构建滨海新区循环经济体系,建立滨海新区生态工业园区,搭建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框架,形成资源、能源、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体系,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循环经济型生态新区。

(7)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升环境与生态监管能力和建设一流的监测体系为核心,依照国家规定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投入,加强环境执法监察、环境与生态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科技、环境宣教、环境信息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成生态环境和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快环境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构建环境与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4 、滨海新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及意义

4.1.1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城市的生态系统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因此一个生态城市的发展必将受诸多复杂条件约束,同时反应生态城市发展状态和特征的指标也很多,所以,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要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评价。但是在实际中,由于众多原因又使得整体评价根本无法实行。所以为使评价可行,则从三个子系统中选取一些能够反映生态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然后把这些指标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关系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从各个角度反映生态城市的数量、质量规定性的各种指标形成的有机评价体系。

4.1.2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规范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生态城市发展水平以及推动生态城市理论的发展都将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利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4.2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一个指标体系的原则主要有:科学完整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其中,科学完整性原则指的是,在构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要反映多个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状态的指标,并达到评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目的。

4.2.2指标体系的结构

在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中,我通过对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三个子系统的分析,将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生态指标、社会生态指标和自然生态指标,这样构造的指标体系,第一个层次是生态城市综合指数,第二层次分为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第三个层次就是各子系统的具体指标。

4.2.3指标的确立

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来确定所选择的指标。频度统计法主要是对目前有关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评价研究的报告、论文进行频度统计,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主要是对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基本因素、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选择那些重要的、针对性强的、能够反映生态型城市本质和内涵的指标。

4.2.4指标参考值的确定

指标标准是评价主体确立的理想的发展目标,是进行评价与比较的参照物。我会从滨海新区的自然基础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显示水平、发展潜力、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发展,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4.2.5 原始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了获取滨海新区生态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主要有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年鉴、城市环境质量报告书以及政府部门的调研数据等。在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基础指标数据的精简性与可得性,因此绝大多数的指标体系都可以较容易的找到其相应的数据。如果是个别指标有缺失时,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均值法或成果参照法来估计其指标数据。

5、 滨海新区城市建设的评价分析

5.1生态经济系统评价分析

目前,滨海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样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滨海新区应充分利用其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我国北方的海运和工业区的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要做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构筑节约型产业体系。三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2生态社会系统评价分析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也是当前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内容。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生态社会体系。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人口素质。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协调。

夜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交通安全、农村、乐清市、交通管制、安全设施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二十世纪汽车工业的崛起,全世界的交通事故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早在1998年6月22日在日内瓦发表的“世界灾难报告”就曾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将高于呼吸道感染、结核病和癌症造成的死亡人数[1],交通事故将与严重疾病一样成为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从近几年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3],发展中国家的交通事故情况比发达国家的严峻,其中我国交通事故情况的严峻程度更甚。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平均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超过10万人(美国约为4万人),且有逐年递增之势。

1.2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机动车保有量和客货运量都有井喷式的增长,道路通行压力加剧,交通事故频发。目前,我国在交通安全问题的治理方面,积极与国际接轨,引进技术和设备。但农村在交通安全问题上的治理不宜盲目跟从,应当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和局限。

1.3研究对象介绍

乐清市地处浙南丘陵地区沿海小平原,由温州地级市代管。东临乐清湾与台州比邻,南濒瓯江和温州市区隔江相望。全市陆地面积1174平方公里,地形地貌由低山、丘陵、平原、岛屿及浅海滩涂五个层次性结构构成,地形复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客货运量爆发式增长,道路运输能力面临考验。地区文化落后,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违法违规的交通行为诱发交通混乱和事故。

2乐清市山丘公路的交通安全现状

2.1线形缺陷

乐清市境内山丘众多,主要有西北部的雁荡山山脉、中部横亘的白龙山山脉、西南部的中雁荡山脉,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对公路线形中的最大纵坡、最大合成纵坡、纵坡最大坡长、圆曲线最小半径、圆曲线最大超高值、停车视距都有明确规定。然而,山丘公路大多依山傍崖修筑,受地形条件限制,路面狭窄,存在纵断面直线部门的纵坡和转弯处的合成纵坡过大;平曲线转弯半径小、转弯超高不足,且转弯处视线多有山体阻挡,行车视距差。

图2.1某道路急转弯处

2.2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

正因为山丘公路受自然环境限制线形存在缺陷,交通安全设施的指示引导和防护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标志标线方面,笔者途径的山丘公路中,除通往雁荡山景区的盘山公路上有少量安全标志外,其他地方的安全标志几乎没有。山丘公路线形复杂,缺少安全标志标线的指示引导,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另一方面,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还表现为混凝土护栏修筑不规范。间断式混凝土护栏一直是山丘公路的主要安全设施之一,它不仅起到示警和视线诱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防撞护能力。图2.2给出了温州地区山区公路间断式护墙总体及局部放大图,从护墙局部示意图可以看出,车辆与护墙刮擦的痕迹,可见示警墩的防护能力重要性。

图2.2 混凝土护栏总体示意及局部放大

而笔者在走访山丘公路的过程中,发现多处护栏倾覆、破损,从护栏的破碎和倾覆现象可知护栏强度和抗倾覆不足。图2.3为雁荡山方洞景区某连续性混凝土护栏,从护栏的背面(图2.4)可见护栏采用浆砌片石修筑而成,其下为干砌片石修筑的挡墙,护栏直接在挡墙墙顶上砌筑,无任何基础结构,抗水平方向冲击能力较差,易倾覆。

图2.3方洞景区某混凝土护栏

图2.4方洞景区某混凝土护栏的背面

3乐清市平原公路的交通安全现状

3.1交通参与者行为规范差(人的因素)

驾驶员超速、超载、超限、闯红灯、随意变道、逆向行驶、随意停车。行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横跨护栏、随意横穿马路。除此之外,乐清市是个农业城市,每年七、八月份是稻子收割后农民晒谷的时间,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将稻谷晒在自家每口的道路上,占据半幅道路,并在稻谷周围摆上石块以防车辆碾压稻谷。用于晒谷的道路虽然多为3-4级的乡(县)道,车流量不多,但路径该处的车辆为了躲避石块而造成交通事故的事情时有发生。

各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刚需的述求。

3.2机动车辆组成结构杂乱(车的因素)

乐清市是典型的农业城市,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中不乏农用车,根据乐清市乐成镇交警支队和乐清市农机管理处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6月,乐清市在用机动车保有量为48.8831万辆,其中,汽车13.53万辆,占机动车保有量的27.7%;占而两轮机动车、农用运输车、拖拉机、挂车等占72.3%。此外,城市基础建设快速发展,2012年乐清市仅上报交通运输局监督的公路、战场项目就有33个,使得工程车频繁出入。车辆组成结构杂乱,车辆性能差距大,纵向干扰大。

3.3路面破损严重(路的因素)

车辆超限致使多处路段路面破损严重。由于重型运渣车的行驶,往镇外方向的半幅路面严重破坏。车辆途经此处为避开破损路面而借道对向车道,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且在早晚高峰时,该路段堵车严重。此外,公路养护巡查不到位,使得破损的路面长期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图3.1 翁垟镇三中附近的路面情况

3.4夜间照明不完善(安全设施)

通过对104国道的照明情况调查发现,新修路段的照明情况比老路的照明情况好,重点工程的照明情况比普通工程的照明情况好,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的照明情况比经济发展差的地区的照明情况好。就乐清境内的104国道而言,照明设施不完善完全是由“重建轻养”的思想造成的。基础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养护维修却相对滞后。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对乐清市境内公路的走访,全面了解交通安全现状,经分析,总结如下:

1.山丘公路线形缺陷。长直线下坡接小半径平曲线,且转弯处多为合成坡。

2.山丘公路标志标线缺陷。安全标志标线设置率极低,除雁荡山景区附件有少量标志外,沿线几乎没有视线诱导设施和减速设施。

3.山丘公路路基护栏缺陷。混凝土路基护栏的强度和抗倾覆不足,造成事故车辆与分离式护栏一起翻落山谷。

4.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交通参与者行为不规范。

5.在机动车构成中,用于农业生产的农用车所占比例高。车辆结构杂乱。

6.平原公路超限使用,路面破损情况严重。

7.市政公路夜间照明设施缺陷。

4.2建议

1.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加强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2.加强交通管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落实交通法律法规。增加交通警力和监管设备。

3.加大交通建设投入,朝前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基础建设限制,同时建设又受经济的限制,在经济能够承受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向前发展。

4.想方设法招揽人才。由于专业人才紧缺,在线形和安全设施设计上存在不合理,往往要在某路段上发生多起交通事故后,相关部门才召开会审讨论解决方法。

5.“重建设,重养护”。

6.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无论是建设还是管理都会同时涉及到多个部门,必须增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应当注重个性化发展,重视农业生产的需求,着力建设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王正国.新世纪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趋势.中华创伤杂志,2002年6期

[2]刘志强、蔡策、童小田.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公路交通科技,2001年4月

[3]刘志强、赵艳萍.中国交通安全技术分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