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推广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推广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两级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立足现有、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依法落实监管职责、搞好监管服务为检验标准,切实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队伍、条件和运行机制建设,全面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为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撑。
(二)目标任务。到2013年底,全市所有乡镇(办)全部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建设任务。通过加强建设,增加投入,建立健全“职能明确、人员到位、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使其有明确的公益性单位性质和职责任务,有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必备的工作条件,有稳定的工作经费和规范的工作机制,切实全面提高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
二、实施内容
(一)机构设置。乡镇(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要主要依托现有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站),结合正在实施的“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通过加挂牌子、赋予职能、充实人员、完善条件进行建设。
(二)编制、人员及设备。各乡镇(办)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工作需要,实行工作人员“兼职专职”并存的工作模式,同时增加必要的人员编制,配备必要的工作条件。每个乡镇(办)监管机构至少要有2-3名专业技术人员、2-3套速测仪器、1间检测用房以及督导、巡查、抽样、办公的设施设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三)经费保障。加快建立完善日常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有关人员基本支出和业务工作所需经费要依法统一纳入乡镇(办)年度财政预算,并真正落实到位。
(四)加快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点建设。要求各行政村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点,设立1名监管员;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业示范园区、县级以上标准化基地、农产品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超市、集贸市场)全部设立相对稳定的1名监管员。监管员要明确职责任务,并在各级农业部门登记备案,作为乡镇(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延伸和有效补充。
(五)人员培训。各县区及所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要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强化对乡镇(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村级监管员的法律法规、技术知识培训和业务指导,不断提升监管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工作职责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主要承担农民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推广、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的日常巡查、各项监管措施的督促落实等任务,从源头上保障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定期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
二是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示范,推广农民群众看得懂、会使用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普及科学种养知识和安全生产技术。
三是承担对种植等生产环节的督导巡查工作,重点对农药、肥料等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严防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生产环节。督促指导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产品市场建立生产经营档案记录。
四是对辖区内农产品进行快速检验检测,协助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等工作。收集、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配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指导农资经营门店建立进货查验和销售档案记录,受理假劣农资投诉举报。完成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办)人民政府交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
四、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全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工作从2013年3月开始到12月底结束,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3月一4月)。制定下发《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实施方案》,层层动员,广泛宣传发动。各县区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推进工作方案,搞好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正式实施(5月一10月)。按照要求,各乡镇(办)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出台文件,加挂牌子,配齐人员和仪器设备,建立独立检测用房,制定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切实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11月一12月底)。11月1日一20日,县区开展自查,对各乡镇(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及时整改。同时搞好工作总结、材料汇编归档等工作,迎接市局的考核验收。11月20日一12月10日,市局将组织4个考核组对县区督导检查,按照建设内容和标准逐个乡镇(办)进行实地查验。12月10日一30日,全力做好省厅考核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确保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市局成立了强有力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推进实施方案。各县区也要结合当地实际,迅速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推进工作方案。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人员编制、设备配备、运转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力争把这项工作列入各级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由政府统一领导、农业部门为主、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定期工作汇报制度,及时通报情况,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整个建设工作的顺利有效进展。
农产品推广方案范文2
关键词:网络环境 农产品 推广 挑战 创新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民数量以几何级数不断增加,我国已经进入了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的概念不断被提及,传统产业如何与互联网更好地进行结合,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与互联网的结合依然不够紧密,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环境下农业企业的良性发展。桂林地区农产品种类繁多且优质,然而却存在市场知名度不高、销售不畅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业企业没有较好地掌握网络环境下农产品推广的方法、策略,导致了推广效果的下降,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很好的知名度。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桂林地区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未来要更加熟悉网络环境下农产品推广的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推广策略,从而实现农产品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
一、网络环境下桂林地区农产品推广的必要性
(一)提升产品知名度的需要
农产品推广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农产品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毕竟只有知名度提升,才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关注,继而购买该地区的农产品。目前桂林地区农产品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虽然有大量的优质农产品,但是因为没有知名度,出现了“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情况。桂林目前能够叫得出来名号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非常少,品牌竞争力较弱,这给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不利影响。网络给桂林地区农产品推广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渠道,可以有效地改变农产品知名度不高的现状。
(二)实现农产品销量提升的需要
网络环境下,电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网络购买农产品,坐等送货上门,这种商业模式给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渠道。目前桂林地区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矛盾比较突出,农产品供求失衡问题严重,销售压力比较大,桂林地区如果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的推广,自然可以虏获更多的网民,带来农产品销量的不断提升。毕竟超过7亿的网民,超过3亿的网购群体,其蕴含的市场空间巨大。
(三)促进本地区农I发展的需要
网络环境下桂林地区农产品推广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农业发展的需要层面。桂林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产品在终端市场没有竞争力,卖不上价钱,这制约了农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加强农产品的推广,可以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及在终端市场的竞争力,反过来促进农业的更好发展。举例而言,通过推广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可以使农产品能够享受到品牌溢价,提升终端市场的销售价格。
二、网络环境下桂林地区农产品推广的挑战
(一)市场竞争加剧
网络环境下桂林地区农产品推广的挑战之一就是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从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趋势来看,完全竞争、充分竞争成为了重要的标签。一方面是农产品供给层面的结构性失衡,导致了不同地区农产品之间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网络环境下,农产品企业的推广宣传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因此导致了桂林地区农产品面临着来自更多地区的农产品竞争。竞争加剧对于桂林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来说必然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需要其在产品推广方面能够推陈出新,凭借更好的品牌影响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农产品获取渠道转变
电商模式的不断成熟正在越来越大程度上拓宽人们获取农产品的渠道,传统的农产品获取渠道,基本上就是到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采购农产品,但是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对农产品的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更加便利的网络渠道购买农产品,这给农产品的推广方式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传统的线下推广模式肯定不适合网络环境,沿用固有的推广模式必然会导致推广效果的下降,这客观上要求农产品的推广模式要与时俱进的转变。反之,如果在网络环境下,无视消费者农产品获取渠道的变化,不注重推广模式的创新,其必然导致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下降。
(三)消费偏好转变
消费者在农产品消费偏好方面的转变对于桂林地区农产品推广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能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这是评价农产品推广效果的唯一标准。目前消费者在农产品消费偏好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及安全,对于价格的关注度正在不断下降。这种变化意味着农产品的推广重点需要转变,如果依然将推广重心放在农产品的价格层面,强调低价,这反而会导致农产品的推广因为难以照顾到消费者的偏好,而出现效果走低的情况。
三、网络环境下桂林地区农产品推广策略
(一)提升网络推广力度
网络环境下,桂林地区农产品的网络推广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高度重视网络推广工作的开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将这一工作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花大力气来制定完善的网络推广计划。具体推广计划内容要涉及产品包装、产品定位、推广平台选择、推广预算编制、推广效果评估等等,通过网络推广让更多的网民了解自己的产品。举例而言,桂林地区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可以选择与一些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在电商平台的显要位置宣传品牌,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来进行品牌宣传方案的推送。
(二)开辟网络渠道
网络渠道对于桂林地区农产品推广来说重要性是只增不减,我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依然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网络这一渠道进入千家万户。因此对于桂林地区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来说,一定要注重网路渠道的开辟,坚持线上以及线下并行的做法。企业可以选择进驻第三方电商平台,也可以尝试自建销售网站,从而借助于网络渠道实现产品销售区域的拓展。举例而言,桂林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可以在天猫、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利用这些平台的巨大流量来提升产品的销量。
(三)打造电商品牌
从未来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情况来看,竞争焦点将会越来越集中在品牌层面,良好品牌形象不仅仅可以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更可以带来品牌溢价,让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更加理想的收益。在网络环境下,桂林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一定要注意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做好品牌宣传方案的设计,制定朗朗上口的品牌推广口号,力求能够引起消费者共鸣,并设计简单明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品牌标志,在电商平台上进行大力推广。同时做好品牌维护工作,切切实实地将顾客当作上帝,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来赢得客户的尊重。举例而言,当客户购买到的产品不满意的时候,要第一时间进行应对,客户要求退货就及时退货,客户要求换货就要及时换货,这样才能够让客户形成良好的品牌印象,提升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四)做好配套工作
网络环境下桂林地区农产品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相关配套工作同样必不可少,配套工作包括了推广队伍的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等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对于农产品推广效果的提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桂林地区农产品推广工作开展方面,也一定要注重相关配套工作的跟进,根据推广工作的需要,构建一支能力突出的推广人员队伍,完善推广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推广效果的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桂林地区农产品推广工作不仅仅具有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对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来说,需要积极主动地分析网络环境下农产品推广需要做出那些方面的变化,在对于这些变化进行分析把握的基础之上,高度重视网络推广力度的加强,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来开展此项工作,同时更要做好网络渠道开辟、电商品牌的打造以及相关配套工作,实现网络环境下农产品推广效果的最大限度提升,为桂林地区农业强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曾淑云.论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推广来销售农产品[J].中国电子商务,2014(16)
农产品推广方案范文3
一、工作目标
在2009年工作基础上再通过一年的努力,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稳定,禁用农药残留占不合格比例继续下降,农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放心农资覆盖率显著提高,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重大恶性坑农案件基本消除。农资市场准入机制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和农资质量监控追溯体系逐步健全,农资监管信息体系和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检打联动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
二、 工作重点
(一)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升,控制风险隐患,不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稳定,禁用农药残留占不合格比例继续下降。
2.主要任务 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科学合理使用的宣传培训和监管工作;二是加强杜绝使用甲胺磷等禁限用农药宣传工作;三是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实施工作,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四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此项整治由市场信息处、农业处、园艺特产处分工负责。
(二)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整治
1.具体目标 清理规范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地方性法规及标准,进一步落实“三品”监管工作职责,落实“三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三品”行业自律,使“三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2.主要任务 一是继续开展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及专项整治行动,在“三品”的重点企业,针对重点食品继续开展清理整治和规范巩固工作,组织对“三品”企业、产品违禁添加物的监测和监管;二是开展“三品”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开展“三品”标志市场专项检查,对重点地区标志使用行为进行督查;三是开展“三品”质量监测,确保“三品”质量水平。
此项整治由省绿办牵头负责。
(三)2010年全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
1.具体目标 通过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使农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放心农资覆盖率显著提高,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重大恶性坑农案件基本消除。农资市场准入机制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和农资质量监控追溯体系逐步健全,农资监管信息体系和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使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主要任务 一是清查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清理整顿资质条件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二是强化农业行政许可事后监督,检查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后动情况;三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突出重点农时、重点市场、重点品种,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专项活动;四是加强农资产品登记管理和质量监督抽查,扩大监督抽查范围,公布监测结果;五是集中力量查处农业投入品相关违法案件;六是开展农资宣传,提高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识假辨假维权能力。
此项整治由政策法规处负责。
三、总体安排
(一)工作部署阶段(2月1日~2月底)
部署2010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下发文件,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辖区整治方案,开展整治工作。
(二)集中整治阶段(3月1日~10月底)
1.加强质量监测 要制定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重点开展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以及农业投入品的监测和监督抽查。
2.加大查处力度 要加大禁限用农药、伪劣农业投入品的清理检查力度,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技术指导。
3.加强督导整改 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对于监督抽查和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4.加强制度建设 要引导农资经营企业建立实施进货查验、进销货台帐制度、质量安全承诺制度,指导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完善种植记录,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有效实施。
5.加强农技指导 各级农业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利用农技推广体系、下乡调研和开展监测工作的机会,大力开展违禁农药危害宣传工作,开展农药使用情况调查,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开展标准化生产。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12月)
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省政府食品安全整顿的统一安排进行总结验收。
四、主要活动安排
(一)召开委内各处室及有关单位参加的协调会,研究制定我省具体整治工作方案,上报农业部、省政府后,下发执行。
(二)2月份上旬,组织全省各地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
(三)3月上旬,召开一次行业内专项整治动员部署会议,落实属地整治重点任务。
(四)3月中下旬,组织开展一次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检查督导,查看各地各级农业部门动员、部署和实施情况。
(五)分别于4月份和6月份,举办两期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培训班。
(六)8月中旬,结合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场会,召开一次会议,总结上半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研究部署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七)11月中旬开始,结合农业部、省政府验收工作,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检查验收,做好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属地责任 我委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小组及办公室,整治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的有关工作,抓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和省政府食品安全整顿方案的落实,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本方案,制定各地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加强和完善整治工作领导机构,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认识,落实方案各项要求,加以细化,明确分工,及时指导整治行动实施,顺畅开展整治工作,取得整治实效。
(二)突出工作重点,确保整体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在整治工作过程中,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完成本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的同时,梳理当地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一并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农产品推广方案范文4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意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努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目的,坚持标本兼治、依法监管,不断强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农民自觉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基本原则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意见》要求,镇街政府承担对本街镇生产基地的指导、监督职能。要按照“有机构承担职责、有具体人员承担监管任务、有检测服务手段、有监管经费支撑”的要求,将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镇街农业办公室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重点强化监管职能,充实人员力量,提高监管服务能力。
3、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机构专业化、人员稳定化、经费预算化、手段现代化”,真正发挥好基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力争10月底前大圩镇率先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挂牌和检测站建设任务,淝河镇、烟墩街道在11月底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站和机构改革挂牌任务,机构、编制到位。
二、建设内容
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属公益性、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是基层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主要是:依法负责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指导、监督,蔬菜农残定性检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落实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咨询工作等。
1、建设主体
区农林水务局牵头,大圩镇、淝河镇、烟墩街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挂牌和检测站建设的具体实施。
2、编制要求
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每个具体实施的镇街要配备2—3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人员(同时兼任农残检测工作),承担本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定性检测任务。所需编制在镇街事业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实行人员实名制管理,工作人员须经培训上岗。
3、建设要求
按照“五有”、“四统一”(即:有人员、有场所、有制度、有设备、有经费;统一持证上岗、统一专人检测、统一工作台帐、统一抽样方法)要求,保证农残检测工作的有序运行。检测站(室)的建设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检测站(室)的办公、检测场所不小于20平方米;
(2)检测站(室)按开展快速定性检测工作所必须的要求,配备速测仪、打印机、电脑、冰箱、空调、恒温箱、振荡器、电子天平、操作平台等设备;
(3)检测站(室)必须制定相关制度和管理要求,并将制度、规范、标准等上墙;
(4)检测站(室)要建立相关档案,规范采样、检测等工作,确保检测数据公正、准确、科学、合法。
4、补助标准
(1)新建的农产品检测站(室)建成达标后,一次性奖补5万元(在市财政奖补基础上,区财政补齐;如市财政不予奖补,区财政全额承担)。
(2)对正常开展检测的检测站(室),每年每站(室)各安排3万元,用于检测样品的采购、检测试剂购置和设备维护等经费。所需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
5、考核评估
新建成的农产品快速检测站(室),由区农林水务局组织有关业务部门和质监部门进行考核验收,并于12月中旬上报市农产品监管部门进行复核验收。考核验收的内容具体见附件《市农产品快速定性检测站(室)建设验收标准》。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协调配合。镇街要把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建设工作开展,所需工作经费纳入街镇财政预算。
农产品推广方案范文5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全市现代农业“6+3”产业体系和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部署,以信息化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市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农产品网络销售四大体系建设,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坚持服务农民,建立完善“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利益分享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坚持市场导向,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坚持重心下沉,以镇村为落脚点,把资金、政策和工作力量下沉到基层,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销售服务前移到乡村。坚持汇聚众力,鼓励供销、邮政、电信等系统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方协同、上下联动,加强农村站点以及基础设施、物流体系、网络平台等软硬件建设。
用3—5年时间,力争创建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成和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15个,培育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优秀产品品牌1个,培育一批益农信息社示范社、标杆社、五星社,常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平均增长率达10%以上,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市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依托全市“三带十二园”现代农业空间格局,打造一批特色优质粮油、晚熟柑橘、绿色蔬菜供给基地。培育一批重点网货和产地直播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建设一批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的种养循环基地。支持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并积极融入省数字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各级现代农业园区要将信息监控平台、信息化场景应用、农产品电商销售、益农信息社为农服务等作为重点建设内容,并将其纳入星级评定指标。完善农产品产地、销地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和反馈应用机制,引导生产经营者科学把握市场运行趋势和消费需求,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应用区块链技术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溯源体系,将入网销售农产品纳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范围,记录农产品从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农产品安全可追溯。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规定。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大抽检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
督促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建立实施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严重违法行为平台服务停止、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等制度。督促入网食用农产品销售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依法查处网络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互联网+”农产品广告监管,指导电商平台企业和互联网广告媒介落实管理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虚假广告以及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加强食用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培优金华清见、蜀珍柠檬、合众养道、锦天洪橙、振昊农业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依托“鲜”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加快“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创建。挖掘农耕文化,讲好品牌故事,推进农产品品牌向互联网品牌延伸。积极组织品牌企业参加农博会、农交会等展示展销活动。创新“互联网+”品牌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互促互动。鼓励支持在永佳超市、汇星百货等商超和“赶场网”“蜀之味”等电商平台设立品牌农产品和食品销售专柜、专区,持续推进在城区设立优质农产品直销中心,努力实现优质优价。强化品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等行为,维护品牌形象。〔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经合局、市文广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邮政快递网点、供销社、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站点等,统筹推进市、镇、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建设集商品集散、运输仓储、邮政快递等服务为一体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镇级公共服务站、村级公共服务点,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强化烘干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移动冷藏冷冻保鲜能力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冷链物流运营主体加快消杀、烘干、预冷、保鲜、冷藏、冷冻、运输、查验等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一批农产品区域性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和乡村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积极探索邮政快递、交通、供销合作社、益农信息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站等多方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服务功能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园区、农村电商和农产品流通市场聚集。引导邮政、快递企业等加强与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商或农业合作社合作,通过“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电子商务+邮政快递”“特色产业+邮政快递”“邮政+快递”“快递+快递”等服务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强化城市社区配送终端冷藏条件建设,做好销地与产地冷链衔接,构建覆盖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推动菜市场、社区菜店等零售市场建设改造,完善末端销售网络。鼓励生产企业加强冷链物流科技源头创新、技术装备研发和系统功能集成化研究,提供冷链物流体系科技支撑。〔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经合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人行支行、中国邮政分公司、市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进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建设
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着力培育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多样化多层次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加快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电商(物流)站点等,统筹建设市镇村三级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提供电商培训、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网店运营、商标注册、营销推广、小额信贷等服务。着力培育一批电商示范企业、网红品牌和创新创业带头人。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拓展线上业务。鼓励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各类电商平台,有效对接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销有机融合。推动优质菜场、生鲜、商超“触网”,运用云计算、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方便社区居民线上买菜。鼓励支持线上平台“夜市出清”渠道建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定期开展益农服务主题活动,着力提升益农信息员开展服务能力,为农产品出村进城打下坚实的基层队伍保障。发挥网红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田间地头直播,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吃”“拍”“玩”“卖”等环节的有效衔接。鼓励扶持成绩突出的农业网络红人。支持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完善企业、村集体及农民“产值分成”“寄托生产”“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新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经合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市场监管局、中国邮政分公司、市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办)要将“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压实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分工,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推进工作落实落地。市直有关部门要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做好跟踪评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级相关工作,市直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农产品推广方案范文6
截至2014年10月30日,共建成合格设施1210座,其中贮藏窖10吨259座、20吨142座、60吨208座;通风库20吨25座、50吨106座;简易冷藏库10吨13座、20吨27座、50吨214座;组装式冷藏库10吨3座、20吨6座、50吨27座、100吨180座。在项目实施县(市、区)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验收并在公示7天的基础上,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领导小组组成的联合验收工作组,对各县(市、区)验收合格设施按一定比例进行了抽查验收,抽查的所有设施符合农业部《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设施技术方案》要求,兑付补助资金额度3574.3万元(包括2013年结转138.6万元),各项目实施县(市、区)基本上完成了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设施的建设工作。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我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贮存能力,2014年补助项目奖补设施共增加马铃薯及果蔬贮藏保鲜能力5.46万吨,其中增加马铃薯贮藏保鲜能力1.79万吨,增加果蔬贮藏保鲜能力3.67万吨。通过三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我省共增加马铃薯及果蔬贮藏保鲜能力17.78万吨,使我省总体贮藏能力达到48.78万吨,有效的解决了我省农产品产后损失现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加强领导,科学组织
为切实把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落实好,我省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农委李国强主任担任,副组长由省农委于文波巡视员、财政厅周仁杰副厅长担任,组员由省农产品加工局、农财处、科教处、园艺处、农经处、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培训中心等单位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省农产品加工局局长马成武担任,办公室成员由各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组成,各项目实施县(市、区)具体负责补助项目申报、实施、协调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工作。
2014年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的第三年,为科学地实施好该项目,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领导小组确定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承担技术方案本地化设计、工程建设指导工作;省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技术咨询和指导县级培训工作。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3年12月10日下发《关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设施建设需求情况调查的通知》,对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设施建设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各县(市、区)调查的数据,按照实际需求量,以及产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划分实施区域,主要以马铃薯主产区、果蔬优势产区和特色产业带为重点集中建设,确定继续在14个县(市、区)实施该项目,并印发《吉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扶持政策明白纸》,各项目实施县(市、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设立政策咨询、监督电话,确保了广大农民群众了解补助项目政策内容、程序和要求。
二、加大宣传,搞好培训
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项目实施县(市、区)行政主管部门利用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政策宣传,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吉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扶持政策明白纸》,各项目实施县(市、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设立了政策咨询、监督电话,确保广大农户和专业合作社了解补助项目政策内容、程序和建设要求。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印刷了《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设施技术方案》、培训教材、一式三联申请表等近万份资料。
各项目实施县技术依托单位对本县(市、区)的建设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了培训。截止2014年6月1日,共培训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865户。通过培训,使所有建设农户和专业合作社以及有意向建设农户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技术,为该项目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严格管理,操作规范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为切实将惠农项目落实到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各项目实施县(市、区)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吉林省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严格掌握申报人的合法身份,并确定补助的设施为每个农户不超过2座,每个专业合作社不超过5座,申请人(农户有效证件为身份证,专业合作社有效证件为法人资格证书)持有效证件及复印件,认真填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补助设施建设申请表》,经乡(镇)政府审核后报送县级农业、财政部门审批,并且在项目实施乡(镇)村进行7天公示期。公示期结束后,由县级农业、财政部门联合行文将审查合格拟纳入申报补助范围的建设项目分别上报省农委和省财政厅审核备案,对批准备案的项目申请者按照批准建设种类、型号进行施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实施县(市、区)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依托机构积极跟踪建设情况,由有关专家到在建的设施施工工地进行实地技术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不定期到辖区各建设现场进行指导服务,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设立咨询电话进行指导,同时通过省信息中心的“12316”服务电话和各项目实施县(市、区)技术依托机构公开服务电话进行指导服务。
四、周密实施,成效显著
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项目的申报、项目建设中分两次到各个项目实施县(市、区)进行了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实施县(市、区)行政主管部门留存了各阶段的影像资料,确保项目不出现弄虚作假、以旧充新等现象的发生。
按吉林省实际建设成本,我们进行各时段收益分析(以20吨设施为例):
20吨贮藏窖:建筑成本为3.3万元,国家奖补1万元,今年10月份秋菜上市时马铃薯每斤0.63元,贮存到元旦期间1.1元上市,收益达1.88万元,收益率达56.40%,贮存到春节期间1.2元上市,收益达2.28万元,收益率达68.40%,如果贮存到五・一期间上市收益将达到2.68万元,收益率达80.40%。
20吨通风库:建筑成本为3万元,国家补助0.9万元,今年秋菜上市时洋葱每斤0.65元,贮存到元旦期间1.4元上市,收益3万元,收益率达100%,贮存到春节期间1.5元上市,收益3.4万元,收益率达113.3%。
20吨组装冷藏库:建筑成本6万元,国家补助1.8万元,今年葡萄上市时每斤1元,贮存到元旦期间4元上市,收益高达12万元,收益率达200%,贮存到春节期间6元上市,收益20万元,收益率达333%。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以后,实现了“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的目标。
五、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项目的申报、建设直至验收,都出现了很多好做法好典型,我们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到全省的马铃薯、果蔬的主产区,有效的将这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
(一)强化建设质量保证制度。在项目申报和建设过程中,部分项目实施县(市、区)的乡(镇)政府在报名结束后进行集中公示,对公示结束没有异议的农民签订建设质量保证合同,明确了责任和义务。
(二)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2014年是项目实施第三年,虽然有部分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有一定的了解,但我们还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和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宣传国家的惠民政策,宣传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的补助标准和建设要求,真正使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做到知根知底、踏踏实实、明明白白。并将项目培训纳入全省“阳光工程”培训内容,通过“阳光工程”的培训,使有意向的建设者都能参加培训,了解《技术方案》内容,确保了建设标准和建设质量。
(三)及时进行督查指导。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项目实施县(市、区)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技术专家能够不定期到各项目实施工地进行督查指导,及时解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