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现场处置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现场处置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现场处置方案

地震现场处置方案范文1

论文关键词 指挥权 不确定性 话语权 对口管理 效率原则

现有法律法规将地震部门定行为“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抗震救灾的“牵头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等,承担常态下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和应急态下的具体指挥工作,震灾发生后,作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成员,协同其他部门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各方救援力量和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

应急态非常态,震后救援是三大工作体系的核心,指挥权是应急权的最一线应用,它的科学、理性行驶和统一、高效决策事关大局和生死,理应体现地震部门在专业指导和行业管理上的权威优势。然而作为灾害对口管理部门,地震部门在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的职能履行和它的法律地位不相称,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法律地位不相称,履行应有职能多有掣肘,严重影响救援进度和效果。

常态下和应急态下地震部门的性质和职能都是法律确定的,但应急态下的法律法规须重视效率原则的把握,抓住《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修改契机,完善地震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和安排,形成制度衔接,明确地震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在指挥工作机制中的主要职能、职能行使方式和程序,增加地震部门的话语分量,确保指挥科学、决策高效、应对迅速,尽可能将灾情的高度不确定性置于可控范围,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和损失。

一、明确地震部门对口管理地位的现实必要性

1.灾害和应急特点的需要。地震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强、冲击力大、影响范围广,次生衍生灾害多,大地震的应急往往是全灾种的应急。地震应急既是一项有高技术含量业务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地震部门的信息、技术、装备、队伍和管理经验等不断发展的软硬件优势充分展示出它在地震领域具备其他部门和行业无可比拟的权威优势和显著地位。

2.高度的不确定性的需要。震灾难预测,震后既要救人、防灾中灾,还要疏导、引导和指导各方非专业和专业、非官方和官方等救援力量,自然的和人为的不确定性叠加,要求指挥工作讲时效性、协调性和专业性,而只有地震部门才能更科学衡量应急处置与救援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保障相应措施利大于弊,得大于失,掌握实施公权力行为的手段与行政目的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法律法规和制度应为其提供通畅的职能履行渠道。

二、目前的制度缺陷

地震法律法规和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都充分肯定了对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作用,但由于时间、效力等级、制定主体等等因素,措辞不统一,导致地位和管理权限不明。模糊的立法和不系统科学的制度设计不利于各部门联合应急权力在分秒必争的抗震救灾中的高效运转。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等指挥管理中就暴露出指挥体系、运行机制多多少少存在多头管理、协调不畅等问题,影响救援进展和效果。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应急法律法律体系唯一一部综合性立法,规定了分类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地震部门应为抗震救灾的管理主体

防震减灾法作为单灾种法律,通篇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但涉及抗震救灾指挥部共计3条的规定中除需要地震部门承担指挥部日常工作外,只字未提其管理地位和权限,分则条文除预防和监测明确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外,规划和救援兼为“会同”职能。

(二)法律规定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由“业务主管部门牵头”,但这与其编制依据中的“管理”措辞是有很大差别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虽明确了中国地震局负责“管理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工作,管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却缺少上位法的原则依据,其“指挥与协调”和“紧急处置”置于“紧急响应”中,取向不明。

(三)1995年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是唯一一部规范震后事中应急处置和救援等行为的行政法规,它关于应急管理原则、机构设置和职责的规定,如统一管理、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防震减灾主管部门的用语、指导和监督的职能定位等等,已远远不能适应抗震救灾的实际需要。

规则的制定者或参与者都要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出来,方能合法合理确定并提升自己在特定领域的地位。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话语是有秩序的,并非任一主体都可进入或准入某一特定的语言领域,话语权则是一种潜在的现实的权力,在地震话语领域,地震部门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当之无愧的引领地位。地震部门应当借助地震立法回归并提升自己在抗震救灾领域的话语权。

三、建议

以《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修改为契机,通过综合性立法和地震单灾种立法、行政法规和应急预案的修订,形成制度衔接,确保地震部门在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的职能履行。

(一)单灾种立法要保持在综合性立法中的优势,明确地震部门的法律地位

1.地震应急往往是多灾种应急,在管理或主导的选择上,主导更切合实际需要。条文拟定上考虑精确表达这种价值取向,并将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在指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中。特针对《防震减灾法》第5、6条。

2.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应急救援力量配置方案的制定中须以地震部门为牵头部门,体现其业务管理职能;应对大灾巨灾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则要体现其综合协调能力和社会管理职能,如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则要突出其决策辅助职能。特针对《防震减灾法》第50、51条。

(二)行政法规根据法律规定,细化地震部门主要职能,并完善指挥工作机制

1995年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在“震后应急”一章中,用11个条文规定了17个部门和机构(国务院机构未改革前,包括抗震救灾指挥部和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形同常态下职能拷贝,无主次轻重和协商协调。该条例目前正在修改,可以专章或专节的形式将抗震救灾各部门主要职能和指挥工作机制规定下来,其中地震部门主要职能可以条款形式出现。

首先,要明确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并不是“谁指挥谁”,而是“谁科学、谁主导”,地震部门正确的决策建议和表达,应以其雄厚的技术能力支撑,以法律制度保障,方能主导决策走向。

其次,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主要是针对现场,现场管理包括救援管理、社会管理、新闻管理等,社会管理有包括了志愿者管理等,其中救援管理是核心工作。

因此,地震部门在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的主要职能应包括:主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信息沟通会,将监测到的灾情变化和发展情况及时通报并作交流;提出针对性救援方案,对其他部门的救援方案有建议权和保留权;根据灾情程度划分责任区,与其他部门协商救援力量的分配、配合和衔接;为志愿者救援队伍配备地震专业人士作指导;与其他部门合力疏导各方救援力量等等。地震部门履行职能是业务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体现。

再次,完善指挥工作机制可确保职能履行,现场指挥机构目的是应对大灾巨灾,对决策效率的要求最高,就以其工作机制的建立为例,如以章或节规定,要确定章节名称、内容和条文设计。

1.现场管理、现场指挥、现场联合指挥等名称。

2.指挥权行驶原则。

3.现场指挥机构组成和职责分工。强化地震部门信息沟通和救援方案建议保留权等职责。

4.决策方法、程序和时限。应对大灾现场复杂态势,联合指挥决策的果断和快速至关重要,程序的设定需简化并留有一定的灵活性。

5.不能决策的请示程序、时限、保留等。

6.责任,尤其是保留意见和保留措施的责任。

2009年刚修订实施的《防震减灾法》不可能再作大幅度修改,部门规章位阶低不能解决部门权力的协同使用,只有《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在位阶和操作上都有利于把握,既符合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又能增加实施性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应明确指挥与协调的重要性,根据法律法规继续细化实化工作机制的运行,强化预案演练,弥补现实不足。

1.专章或节“应急处置与救援”,明确指挥部和现场指挥的运作机制,行政法规指挥机构工作机制是依据和指导。

2.在灾后反思中,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总是遭到质疑。采取“冗余技术”制定预案是希望“预料一切危机”,但预案毕竟是“预设”或“预想”,再完备也不能完全应对灾情变化,但预案演练可强化部门间的合作,提高地震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预案的修改也相对灵活,可考虑专条规定预案演练。

地震现场处置方案范文2

关键词:应急管理制度;救援预案;处置方案;预案演练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一、加强应救援体系基础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

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增强应急处置水平,提高公路保畅能力,必须加强应急救援制度建设。当前我局已按照省市公路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加强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应急救援队伍管理规定、应急保障物资管理制度、应急培训制度、应急演练制度、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及应急及综合值班制度演练制度等七大制度。成立了以分局主要负责人为指挥长、其他领导成员为副指挥长的应急工作指挥机构,并在应急工作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和调度下,成立了七个应急小组,在指挥部决定启动公路突发事件预警状态和应急响应行动时自动成立,在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具体承担应急处置工作。

二、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

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演练方案,是检验预案演练及实战经验成功与否的关键。任何一项不完善、不切实际的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一定不会在演练及实战中取得理想的演练和实战效果。为此分局及时对组织进行的各项应急预案演练进行总结、分析、评估,并及时对各项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目前分局已建立了一个应急救援总预案,五个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四个小型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三、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积极开展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是检验预案编制是否合理,应急工作指挥机构是否指挥得当,各应急工作小组是否协调配合统一、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开展是否顺利等因素的唯一体现,是检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锻炼综合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实战经验的关键所在。为此分局结合当年的演练计划,及时组织开展各项应急预案演练,并在实战演练前积极推行圆桌推演的基础上,及时完善演练方案,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且保证每年的预案演练不少于2次。

四、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应急知识培训

任何一项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因素在于应急救援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掌握和运用上。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日常应急知识,只会造成在实战工作中缩手缩脚,处处被动,延误救援时机,因此加强应急知识教育,熟练掌握应急救援程序及救援工作职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愈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全员综合应急处置水平。

五、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专业、稳定和高素质的应急保障队伍是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应急工作小组负责人(副指挥长)结合本小组应急工作职责,加强了应急救援队伍管理,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演练,保证每一位应急救援人员都能灵活熟练掌握和运用应急救援知识,提高自身应急救援能力和综合协调配合能力。

六、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完善应急保障物资

应急保障物资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保障。分局结合公路运行特点,制定了完善的应急救援物资保管、养护、补充、更新、调用、归还、接收等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确保应急救援物资齐全有效。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更新和县内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保障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实现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七、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完善预警、接警、指令下达等应急救援预案启动程序建设

结合公路特点,建立内外结合,面向公路行业的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影响的预测、预警支持系统和完善养护路政巡查制度、桥梁“四个一”制度、危桥动态监管报告等制度,坚持24小时应急值守工作,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短信平台、应急移动通讯设备等向上级部门汇报或口头报告,逐步提高预测、预警的科技含量是保证应急救援工作正常开展的保证,为此分局成立了以办公室、养护(工程)科为责任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状态下所辖省道干线公路运行监测及有关信息的收集和上传下达、突发事件日常接警值班、应急状态下24小时值班接警等工作。机料安全科根据应急工作指挥部下达的应急预案启动级别,通过分局安全生产短信平台下达启动指令。其他应急工作组根据指令,结合各自工作职责赶赴现场参与救援。

八、加强应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建立部门联合协作机制

地震现场处置方案范文3

【关键词】供电企业;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

0.前言

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对电网设备设施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供电企业建立应急队伍快速有序开展应急抢险保通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通过充分认识各类灾害灾难的严峻性,深刻了解其在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等方面的特性,进一步加强组织、细化应急处置措施,建立应急队伍切实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可以有效的应对供电企业所面临的突发事件,进而保证供电企业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1.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1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目的

(1)规范现有的应急队伍管理工作。

(2)补短扬长全面提升应急队伍管理水平。

(3)指明应急队伍管理发展方向。

(4)切实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应急措施落到实处。

1.2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供电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不断提高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和实战能力,切实防范和有效应对各类损毁供电设备并对企业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抢修复电工作,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修复损毁设施,快速恢复电网稳定运行,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

2.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思路

在供电企业形成应急队伍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应急队伍平战结合机制和亦专亦综的技术技能。平时能够立足实战开展预案演练和培训,战时能迅速按既定方案执行,队员具备电力抢险保通和救助、信息等技能。打造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

2.2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通过管理文件规范应急队伍的管理工作,如应急队伍的管理指导意见、组织架构及配置标准、人员选用标准、装备配置管理、VI标识规范标准等。

通过操作手册规范队员操作设备等技能,如作业指导书、装备操作手册、抢险安全须知、临时安置点用电安全须知、演练方案等。

通过培训将各项条文、经验分享等入心入脑。

通过演练将各项技能熟练运用。

通过不断总结改进和经验分享,不断提升应急队伍的实际战斗力。

3.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内容

3.1应急队伍标准化组建原则

提高应急队伍的管理水平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举措,开展地震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应急队伍的组织架构及配置是组建应急队伍的核心部分,打造出一支标兵地震应急队伍。

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1)建设原则:“全覆盖、有侧重、分梯次、分专业”的原则。

(2)规范建制:以规范应急队伍的建制为原则,队伍建制主要包括:队伍专业分类、队伍及人员资质、人员数量及组成、装备配置和机构设置。

(3)常态化机制:以建立常态化的培训和演练机制为原则,明确不同人员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4)调用管理:以规范应急队伍调用管理为原则,明确应急状态下应急队伍的调用方式。

(5)建章立制:以建章立制为原则,制定管理细则规范应急队伍日常及应急状态下的管理,总结形成标准化管理经验。

3.2应急队伍的组建

(1)全覆盖。应急队伍以在职职工为主,层级上要细分到乡镇供电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近区域应急队伍能迅速聚集开展应急抢险保电。

(2)有侧重。突发事件处置按“优先救人、尽快恢复供电”的原则实施。应急队伍的规模由各级根据风险逐级要求建设。以某所在地地震频发的市供电企业为例,其应急队伍建设规模为应对6.0级以下一般性地震,造成3个110kV及以下变电站受损、110kV及以下线路受损来考虑。

(3)分梯次。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梯次为直接受影响地区的应急队伍进行应急处置;第二梯次为周边地区不受影响或影响较小地区的应急队伍进行应急处置;第三梯次为外协单位应急队伍及其它供电企业的专业应急队伍进行应急处置。

(4)分专业。应急队伍按照大队、中队、小队建制,按专业分为输电线路巡视、抢修,变电抢修,变电运行(巡视),配网巡视、抢修,现场保电,电网指挥,通信线路设备的特巡、抢修,仓库物资供应,物资运输、押运,现场安全监察,人身救援,宣传报道,现场指挥等专业。

应急队伍按大中小队纵向建制,应急大队下设应急中队,应急中队下设应急小队,各专业队员又横向安排在应急队伍内,形成了结构合理,应急能力较为全面的应急队伍。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根据专业需要,抽调其中专业中队或应急小队开展具体应急处置工作。图1为应急队伍大、中、小队建制。

应急队伍能够满足突发事件发生后划分的七个阶段(即先期恢复阶段、应急响应启动阶段、应急恢复阶段、应急供电阶段、应急抢险阶段、应急抢修阶段和灾后重建阶段)专业需求。

3.3应急队伍队员选用

明确应急队伍人员选用的优先原则、身体素质要求、岗位要求。

(1)健康状况优先。心理素质良好、身体素质良好,限制身体条件,明确应急人员在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常规体检,提出在高原、寒冷、高温等特殊环境下从事应急抢险保通工作的体检项目,应急人员选用前需询问病史情况,合格人员方能成为应急队员,并建立应急人员选用登记表。

(2)党员优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遵守纪律,团队意识强,在工作中具有领头羊的作用。

(3)单身优先。抢险人员可减少由于灾害造成对家人安危的牵挂,更有利于全身心的投入抢险保电。

(4)年龄限制。要求应急队员年龄在18至50周岁期间,队长、安全员、技术员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队员要求1年以上工作经验。

3.4应急队伍管理要求

明确应急队伍日常情况及应急情况下的管理要求:

(1)日常情况管理。每年选拔和公布应急队员名单,并对配套的装备情况进行核查,并保证维护保养到位。每年应急队员至少接受不少于两次的应急培训及演练,培训及演练按照各应急队伍特点和“分专业、分层级、分类别”的原则开展,明确应急培训及演练的主要内容、频次、时长。

(2)应急状态下管理。明确应急队伍调动原则,一般情况由本单位应急最高指挥机构统一调遣;各应急队伍到达现场后由队长分组,在队长的指挥下开展现场处置工作。明确应急队伍接到应急处置命令后,首批应急抢险人员应在45分钟内出发,赶赴现场查清情况,其余人员应在2小时内完成应急准备。应急准备包括:队伍成员集结待命、保持通讯畅通、检查器材装备和后勤保障物资,做好应急处置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3.5应急队伍装备配置规范

按专业配置装备,装备包括个人装备、队伍装备、后勤装备。明确应急装备日常检查、维护、保养、更新要求。

3.6规范应急抢险宣传要求

规范应急队伍VI标识,明确应急抢险时图标LOGO、旗帜、横幅、服装、袖标、车贴等,明确宣传地点,展现企业形象和抢险人员精神风貌。

3.7规范现场抢险作业、队伍装备操作程序

制定应急队伍标准化现场处置作业指导书,有针对性的提出输、配电线路巡视、变电设备巡视等作业指导书,规范现场抢险作业。

编制应急队伍主要装备操作手册,规范主要装备的操作程序及风险控制要求。

4.结论

本文从“应急队伍组建”、“应急队员选拔”等8个方面明确了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内容,给出了实施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在供电企业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供电企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和未来所需要抓好的重要工作之一,供电企业可以结合当前资源分布情况及应急工作远景需求,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实现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快速有序,降低影响减少损失。 [科]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电力行业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指导意见,2013.

[2]防灾减灾法知识手册.中国地震局法规司,1999.

[3]苏桂武,高庆华.自然灾害风险的分析要素.地学边缘,2003.

[4]向喜琼,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

[5]唐圣华,田力.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完善.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

[6]曾思轶.我们有备而来—细数我国灾害应急机制的形成过程.关注,2008.

[7]吕春来,陈英方.地震危险性与地震预测状况.世界地震译丛,2001.

[8]叶清.地震危险性、地震危害性和地震易损性.福建地震,2003.

地震现场处置方案范文4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矿震监测与矿震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我市矿震监测及矿震灾害防范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加快推进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一)各县区要加快推进测震台网和强震台网建设,2012年年底前,每县区要完成1个深井数字测震台和1个数字强震监测台的建设任务。要加快推进流动地震监测仪器的配备,强化地震现场流动观测。矿区所在地的县区,要进一步提高测震台网密度,努力增强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和矿震监测预警能力。

(二)大型煤矿企业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煤矿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任务,保障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正常运行,并将监测信息纳入全省地震监测系统。要结合各矿区地质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对采矿层及岩体结构本身特性变化、重力场、区域应力场水平的监测,确保矿区生产安全。市、县地震部门要做好对煤矿企业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台网的监测作用。

二、加强矿震监测、防范及应急处置工作

(一)积极开展地质构造探测

各煤矿企业要积极开展对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探测,探明区域地质构造分布、采空区分布以及地质构造活动情况,建立煤矿采矿分布地理信息数据库,定期更新数据库内容,为快速判定地震类型提供依据。

(二)加强矿震分析研究

各级地震部门要加强对天然地震、矿震和工程爆破等地震波形的研究,建立区域精密速度结构模型,努力提高震源定位精度,提升矿震速报水平。要加强矿震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加强矿震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分析与研究,准确把握矿震灾害的发展演变趋势。

(三)加强矿震信息报送与资源共享

各煤矿企业要加强与地震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依托省、市地震监测网络,建立矿震信息报送和矿区地质构造、矿区开采分布等资料共享的机制,对易发生矿震灾害的危险地段、区域定期进行检测、评估和监控,并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告煤矿安全监察、地震等部门,共同做好矿震监测与矿震灾害防范工作。市、县公安部门要对煤矿爆破作业单位资质进行严格审批、定期审核。煤矿爆破作业单位要将超限用药齐发爆破作业情况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并备案,以避免因人工爆破造成地震误传引发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

(四)完善矿震应急处置机制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矿震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认真做好矿震灾害事件的信息分析、灾害调查、人员疏散、医疗救护、搬迁安置、秩序维护、抢险调度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各煤矿企业要建立完善矿震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应急培训和演练,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更新和完善,保证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做好地震观测技术和设备在矿震监测中的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矿震监测与矿震灾害防范工作水平。

地震现场处置方案范文5

关键词:跨断层水准测量 点位迁移 零高差 地震监测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75-02

跨断层水准测量是指定期重复测定地震监测场地布设的测线端点跨越断层主断面的短水准,目的是结合其他测量资料为中短期地震预报提供精度可靠的观测数据,为地壳运动提供精确资料。江苏省地震局为监测苏南茅山地震断裂带的活动,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溧阳市上沛分别发生M5.5和M6.0级两次中强破坏性地震后,根据中国地震局要求,于1976年在溧阳市布设了4个跨断层地震测量场地,曹山场地是其中之一,地震观测场地和水准点均建有明显保护性标志。由于江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道路、厂矿及其他经济建设遍地开花,测量标志很容易遭受破坏,曹山场地作为跨越苏南地区茅山大断裂的主要观测场地,该场地的CS1和CS2由于地方政府的重点工程建设施工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江苏省地震局的测量人员利用“零高差法”成功对两个监测点进行迁移,新老测点经过对比观测及与其他相关测点绘制的形变曲线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以利用积累的30多年的观测资料继续对茅山东侧大断裂进行监测。

1 项目概况

曹山场地位于江苏省溧阳市上兴镇司吾山林场,该场地测线跨茅山东侧大断裂,观测周期为每年观测六期,该场地多年来观测精度较高,资料连续性非常好。2011年3月下旬,江苏省地震局接到溧阳市地震局关于溧阳市人民政府将在曹山地震测量场地附近建设“垃圾示范线项目”、曹山地震测量场地观测点在其规划范围内的报告。由于该场一旦被破坏,积累近40年的资料就要被作废,将直接影响我局监测预报部门对整个苏南地区乃至全省地震趋势的判断,损失将无法估量。

溧阳市政府于2011年4月以溧政函[2011]3号文专门致函我局商请支持垃圾示范线项目的建设。鉴于中材国际环境工程(北京)有限公司与溧阳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溧阳市利用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450 t/d生活垃圾示范线项目”,根据溧阳城市规划,该项目选址在溧阳市上兴镇垃圾填埋场,涉及江苏省地震局所属曹山地震测量场地2个基本测量点(国家地震局水准点标志),该项目属国家工信部重点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不可避免地将要影响到正常的地震监测工作。

为保护地震观测环境,2011年4月,局监测预报处会同省地震监测中心、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有关领导和地质专家深入溧阳曹山现场,实地对保护场地进行地质勘察和论证,并提交了茅山跨断层短水准曹山场地CS1、CS2基本点的保护方案草案,交中材国际协商。在溧阳市政府的协调下,江苏省地震局与中材国际经多次协商最终就曹山地震测量场地保护问题达成共识,并于5月12日正式签署保护协议。

在局领导和各有关部门领导大力关心和指导下,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全力配合保护协议的执行,负责制订了“江苏省溧阳市曹山地震测量场地保护方案”,并且负责全程指导、监督点位迁移工程的具体实施。

2 “零高差法”方案制定与实施

为确保现场工程队能够严格按照保护实施方案施工,测量队绘制了详细的施工示意图,同时,多次虚心请教老测量专家有关调节“零高差法”规范和实施等细节要求,以保证工程质量,制定了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并一直与施工负责人保持沟通,随时了解和解决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测量队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进入现场,开展相关点位迁移设计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椐中材国际征地建厂的区域和对地震观测影响的范围、大小,进行选定新基点的合理位置,确认将新CS1由老点CS1向WS方向迁移21.78m,新CS2由老点CS2向ES方向迁移11.21m处,绘制和提出了开挖新基坑的各项基本指标和要求,并现场提供挖坑的零高差参考高度,新老点位迁移示意图见图1,具体实施方案见图2。

首先定制了所需基点的618号不锈钢测桩标志4根,过渡点618号不锈钢测桩40根,高精度微调基座2个及标志禁示牌20个。测桩标志牌10个。6月11号开始动工。根据要求每个基坑不小12 m,新建的CS1,CS2号点,挖掘方式均由人工使用小电锤进行挖掘,再用布袋吊出坑外,两个作业组历时5天完成。新CS1开挖为12 m,新CS2开挖为13 m,直径均为1 m。表面土层1 m以下至3m为高分化红砂岩和白粘泥混合,3 m以下均为红砂微分化岩层。钢h笼的制作是由8 mm钢hy扎8根20 mm镙纹钢焊成,钢h笼直径为0.6 m,长6 m。下坑时由2个钢h笼焊接而成落井,然后开始浇灌桩体。按设计要求首先清除洞底杂石和积水,使用挖掘机吊起钢笼居中落入洞里,灌入混凝土,在灌入过程中,始终用震动棒搅拌均匀严实。待混凝土凝固半个月后,开始清理新点周围土层,将高于距点位周围1.5 m的土运走。7月12日按设计要求再次提供两个测点零差高度,并制做上、下标志、测桩顶部的台阶及砖框。7月22日开始进行零高差迁移调节,经来回反复测量调整,新CS1,新CS2号两个新点均小于0.5 mm限差,测桩和微调器基座随即埋入混凝土中,1 h后,再次对新、老点高差对比均达到0.1 mm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3 结语

新、老点对比高差调节使用的仪器为高精度德国产蔡司DIN i 12一等电子水准仪,标尺为德国产蔡司因瓦条型码标尺。江苏省地震局测量队于2011年7月22日经来回反复测量调整,新CS1,新CS2号两个新点均小于0.5 mm限差,测桩和微调器基座埋入混凝土中浇筑完成后,经再次对新、老点高差对比均达到0.1 mm精度,符合中国地震局《跨断层测量规范》《地壳形变观测》等技术规范要求。从近年来的高差变化图可以看出,2012年至今1号点与2号点间变化相对非常稳定,该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地震局.跨断层测量规范[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2] GB/T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S].

地震现场处置方案范文6

[关键词]水利水电技术 除险技术 应急技术

中图分类号:X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154-01

前言

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大部分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建设而成的,当时的技术条件及社会环境相比现在而言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影响了当时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导致了工程的设计和建设等都不是特别的完善。特别是经过多年的使用,一些严重的病害出现了,这些出现病害的病险水库已经对防洪工作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是防洪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水利水电工程的除险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除险工作做到位可以保障水库的安全运行,对工程的安全和效益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险情的主要特征

1.1 突发性

自然灾害是难以预测的,并且在防御起来非常困难,因此自然灾害是导致水利水电工程险情的一大杀手。比如说灾害性气候、地震等都会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的病害,并且这类病害具有突发性,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非常的大。

1.2 不确定性

自然灾害在发生时,它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等都是难以预测的,并且后续的自然灾害何时何地会再次发生也难以预知。在灾害发生之后,被损害的工程设施是不是安全等问题也难以一时决定,因此,对于由自然灾害引起的水利水电工程的险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3 破坏性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的破坏性非常大,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中尤以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破坏为甚。自然灾害不光会破坏工程设施,进而导致工程险情等灾难性的后果,还会对环境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其破坏性的程度非常之大。

2.浅谈紧急处置技术

2.1 安全性评价

工程除险的第一个环节是安全性评价。(1)安全性评价的范围。①对工程设施的安全性评价;②对工程设施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③对水利水电工程上游的设施进行安全性评价;④对除险作业进行安全性评价。(2)安全性评价的规范。安全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如何做好安全性评价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说当年特大汶川地震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影响造成之后,对其的安全性评价就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对唐家山堰塞湖进行除险工作后,出台了《堰塞湖工程除险技术指导》,其重要意义在于此文件对于安全性评价等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此规范的出台无疑对以后堰塞湖工程的除险工作大有裨益。由此例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工程险情出台相应的除险技术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3)快速准确的掌握险情信息的相关技术手段。险情在发生之后,能否准确快速地查明工程险情、掌握相关信息,是能否很好的进行除险工作的基础。尤其是当环境异常恶劣的情况下,更要快速的掌握信息。要做到这些,无疑需要工作人员掌握并且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遥感技术、相关专用设备、信息化技术等,并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相关设备的研发及应用。

2.2 处置方案确定

决定工程除险技术的核心是处置方案。尤其是对于水库、水电站等工程来说,处置方案的科学确定,对于处置措施、排除险情非常重要,是其关键之所在。确定处置方案,需要研究和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主要有:(1)紧急除险措施及其技术是否可行。可行性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要有效排除险情,满足时效要求;有类似的经验可参考,技术上可靠。(2)要与抢险作业现场的条件符合。(3)紧急除险措施在技术上的要求。紧急除险的技术有时仅仅是原则性的,要求一般不够具体。专业抢险施工队往往需要根据处置方案中的技术要求,并结合一些相关经验,对技术要求细化。但是有些除险措施,譬如爆破方法或与其类似的方案,在抢险时,如果作业失当,可能会使结果更加恶化;所以应该针对工程受损情况,对爆破作业控制进行具体的要求和控制。

2.3 技术预案研究

我国现在越来越重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所设置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各级的应急预案都比较齐全,但是比较侧重组织指挥。水利水电工程也是这样的,侧重组织指挥,技术层面不够具体、不够深入;尤其是在险情发生之后,技术不足的问题就会特别突出。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与别的工程还不太一样,如果险情处置不当,往往会比不做出处置方式的后果更严重。因此,要特别加强水电水利工程除险的研究,并且能够产生相关规定,使得项目立项、设计阶段、工程的建设、工程运行等环节更加明确,有法可依。在项目立项时,要特别注意对自然灾害造成的险情做好论证和把关。自然灾害对工程的安全影响很大,在设计工程时要重复考虑其影响,特别有些工程,比如说水库大坝的泄洪能力。

3.关于抢险施工技术的研究

3.1 重点研究的对象

重点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六种:(1)江河堤防的排险,具体包括渗水、管涌、漏洞、塌陷、滑坡、裂缝、风浪、陷坑、漫溢、决口等。其中管涌是最常见的,而堤防漫溢、决口的危害也很大,如果出现,一定要尽快排险。

(2)离坝库近的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的排险。地震、强降雨等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造成的威胁很大,尤其是在深山地域。这些自然灾害对水利水电的危害非常大,并且会对抢险工作造成严重阻碍。

(3)对土石坝渗流遭到破坏、坝坡失稳、泄洪能力不足等的排险。我国的主要坝型之一就是土石坝,并且在病险水库中,也是土石坝占的比重较大。溃坝的主要原因有洪水漫顶、渗流破坏、坝坡失稳等,主要因素有洪水超标、库区滑坡涌浪等。

(4)在地震与洪水的威胁下,拱坝、重力坝、面板堆石坝的排险。拱坝等大坝的抗震性能虽然很好,但是有些本来就有缺陷的大坝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就会出现问题,这就要及时进行解决。

(5)泄洪洞、溢洪道、消能设施等事故的排险。泄水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将是重大的威胁。

(6)进水口、地面厂房、开关站、输电设备的排险。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够很轻易的对这些设备造成损害。

3.2 重点研究内容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勘察险情要迅速。(2)进场到位要迅速。(3)抢险施工要迅速。(4)对于安全控制的措施。

3.3 一般研究方法

一般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类:(1)分工程类型的研究。(2)分施工专业的研究。(3)技术研究的路线。

4.结语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除险工作,安全性能评价是首要环节,处置方案是核心。在开展工作时,要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原因和危害,并且突出快速抢险,明确技术路线,进行分类处理。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排险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