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新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新趋势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1

关键词:舟山群岛新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75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范围与舟山市行政管辖区域一致,包含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和嵊泗县两区两县,海岛1390个,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新区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深化沿海对外开放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从舟山群岛新区规划设计角度作一点探讨。

一、舟山群岛新区现有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开发模式不科学,导致开发绩效底下

从空间上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一些大岛仍然在延续全能开发、自成体系的固有模式。然而,这些产业功能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而且对有限的用地和岸线资源产生争夺,一些低门槛的开发项目甚至破坏了优质战略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大多数小岛则以项目导向,普遍开发船舶制造、储运码头等项目。由于缺乏城镇服务和设施配套,这些项目往往局限在比较低端的产业环节和层次,产业升级困难,而且对深水岸线和后方用地的利用却普遍粗放低效。 这样的开发方式,导致舟山群岛新区的核心资源粗放利用,空间开发绩效不高。首先,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资源是深水岸线,但是深水岸线普遍存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的问题。2010年舟山群岛新区岸均工业产值为14.3亿元/公里,如果延续目前的利用方式和产出水平,以新区规划深水岸线245.8公里,未来即使消耗全部深水岸线,最多只能产出3500亿元工业产值,将无法支撑未来新区发展。

(二)总体功能目标不清晰,导致战略地位低下

舟山群岛新区现状的空间开发方式,使得海岛的功能目标不清晰,不仅造成了单个岛屿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不占优势,而且在专业职能、专项领域难以形成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以舟山六横岛与上海长兴岛比较,岛屿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均为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规模均10万人左右,然而上海长兴岛不仅在海洋装备和船舶制造方面处于全国领先的战略地位,而且工业产值也相当于舟山六横岛的5倍。其关键原因在于上海长兴岛以海洋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功能,围绕中船集团、中海长兴、振华重工等核心企业,配套相关产业和服务设施,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开发模式。

二、舟山群岛新区的规划

(一)优化提升开发开放主体区域

舟山本岛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是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开放的主体区域,也是舟山海上花园城市建设的核心区,要重点构筑“南生活、中生态、北生产”三带协调、功能清晰的发展格局。

1、南部花园城市带

依托定海、新城和普陀城区,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品质,推进旧城改造,打通南部海岸城市发展走廊,联动开发南部诸岛。加快第二产业转移和第三产业培育步伐,发展以金融商贸、海事中介、医疗服务、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会展节庆等业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2、中部重点生态带

加强舟山本岛中央山体生态保护,构筑绿色廊道,形成以山体为核心的指状绿地系统。结合水系设置沿河绿带,建设成带成片的城市结构性绿地与成网成园的生活型绿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海岛生态景观和田园风光,切实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海岛生态安全。

3、北部海洋新兴产业带

在小沙镇至展茅街道区域范围内,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探测装备、高端海洋电子信息、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

(二)全力打造港航物流核心圈

岱山岛、衢山岛、大小洋山岛、大小鱼山岛和大长涂岛等是舟山群岛新区深水岸线资源最佳、发展潜力和空间最大的区域,是建设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的核心区域。

岱山岛近期积极发展临港制造业,远期规划建设大宗商品加工和区域性国际港航服务平台。衢山岛及周边的鼠浪湖、黄泽山等岛,规划建设国际燃油供应中心和矿砂、煤炭等大宗商品深水中转中心。大小洋山岛以集装箱运输、保税物流及相配套的加工增值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港航配套服务中心。大小鱼山岛主要发展临港工业和大宗商品加工。大长涂岛主要发展原油储运。

(三)建设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

将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全力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岛,进一步提高对国家战略物资供应安全的保障能力。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充分发挥舟山港综合保税区的功能、政策优势,集聚国际贸易、金融、航运、科技等方面的人才和资源,将舟山群岛新区打造成为对外开放门户岛,进一步提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三、舟山新区规划设计理念

首先坚持海陆统筹,区域联动。发挥陆地和海洋资源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好舟沪甬之间的协调联动发展。

其次是坚持保障安全,生态优先。作为中国面向太平洋的国防前沿,舟山群岛的开发建设必须优先保障国防安全,成为中国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要地。同时舟山群岛新区的开发建设还应当重视保障生态安全,促进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

第三是坚持岛群分区,功能集聚。通过划分岛群,实现分组成群的联动开发,最大程度发挥岛屿资源组合优势;产业功能相对集中,并相应配置城镇和基础设施,以提高综合服务效率。

第四是坚持产业突破,城市引领。舟山群岛新区承担着海洋经济创新示范的战略任务,需要充分发挥核心资源的战略优势,集中建设若干个产业特色鲜明、职能分工明确、战略地位突出的产业功能区块,同时从城市服务能力、城市环境营造、公共城市建设等方面入手,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引进新兴高端产业,真正实现建设海上花园城市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舟山群岛新区尊重文化历史及自然山水,从海岛经济发展及市民生活、城市运行等多个角度多层次地考虑空间,最大限度地优化空间格局。创造富于现代文明的新兴城市,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空间,为其他正在转型中的城市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和平,蒋文.区位论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1(08)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2

关键词:城市化;新城区;规划建设;战略意义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城区范围逐渐扩大,作为城市到乡镇最具有发展活力的过渡部分—老城区边缘的城市新城区站在了城市扩展的最前沿。但由于城乡政治体制和文化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多,结构复杂,用地权属不明晰,使城市新城区在规划设计与开发战略中出现了很多难题。以下探讨与研究城市新城区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设计主要工作。

2城市新城区规划的解释

所谓城市规划,首先要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根据目标制定相关的行动纲领、途径及开展步骤,同时,还要借助社会实践的控制及引导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干涉,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新城区规划必须合理的管理引导城市的建设用地空间发展,应紧扣老城区的发展节奏进行新城区规划,起到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增进新城区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城市新城区规划的有效性。

3明确发展战略、科学编制城市新城区规划

城市新城区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全局性很强的工作。

3.1正确把握规划的经济性与前瞻性的辩证关系

城市新城区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正确把握规划的前瞻性与经济性的辩证关系,树立规划就是财富的理念。把城市新城区规划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强规划的经济意识。科学论证城市新城区的发展方向,严格依法依规实施新城区规划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城市新城区规划和布局定位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因此要顾及城市的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掌握规划的前瞻性,把握规划宏观发展大局,洞察本区域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规划的经济性,适度超前,使规划的经济性与前瞻性和高度统一。

3.2城市新城区的规划要具有特色

城市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它是一个没有终极状态的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及综合性,城市的发展受到很多条件和影响因素的约束。一个城市没有了特色,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研究城市的发展和现状,掌握其规律,把握城市特色特色风貌才能编制出使城市不断更新,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的特色就是城市的品牌,城市品牌经营得好城市发展的就好。因此,要打好城市特色这张王牌,充分发挥一个城市固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底蕴优势。努力将一些具有影响力和特色的人文历史文化挖掘出来,同时把这些特色融入城市规划中去,这样可以在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时候,也根据现在的发展需要,做好城市未来的当前的规划,逐步塑造出有特色、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3.3坚持理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从一定程度上,它也标志或象征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在开展城市规划时,还要特别注意规划和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为减少和防止在规划中人的失误状态的出现,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环境理论及方法,可保证城市新城区规划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及协调性的基础上,这样做出的决策更科学。科学进行城市资源的配置,达到最大化资源使用效益的目的,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统一、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编制新城区规划主要工作

4.1科学合理的进行新城区规划

城市规划必须做到科学而合理,才能促进城市建设统一和发展。因此明确城市新城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是科学编制新城区规划的首要条件,首先要以现有布局为基础,积极支持与城市新城区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逐步推进。要摒弃以追求物质形态规划为主,要尽可能地保护好新城区的不可比拟的自然原生态。

4.2打造新城区时注重彰显特色并因地制宜

根据这个城市的自然景观、环境特色、人文及历史文化,进行新城区规划时,要力求打造出一个有特色风貌的城市,这样可以增加这个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增加城市知名度也很有帮助,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及振兴地域经济。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打造宜居新城区是编制城市新城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主要工作,要参考新城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还要依据总体城市普遍的发展规律,确定满足城市新城区发展的模式和方向,做到彰显特色的城市风貌,切勿盲目模仿和照搬。

4.3保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前提,同时,还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发展的象征和标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保护也不是要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主张的是统一实施、协调发展。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兼得的优化结构。

4.4应做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城市地下空间是指独立开发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讯、管线、人防工程等设施。进行城市规划时,还要做好城市地下空间部分的开发,在开发中,要遵循横向相关空间连通、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的原则,还要遵循地表建筑和地下工程协调一致的原则。在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时,还要衔接好与人民防空专项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关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包含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功能分区、用地规模和布局,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地下空间的区域,环境保护,防空、防灾,文物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

4.5科学编制新城区绿化规划

城市新城区绿化的建设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增进居民身心健康。因此,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计划要有城市绿化建设的内容。强化城市绿化科学技术的研究,推行先进技术,科学编制新城区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5结语

城市新城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城市功能和形象的综合展示区。城市新城区规划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要与城市老城区发展建设的总体要求相一致,应统筹全局,综合布置,挖掘本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风貌特色,实现城市未来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做好生态规划,这些都是我们城市规划建设者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作者:张云富 张阿荔 单位:沈阳市土地储备中心 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3

关键词:小城市;新区规划空间;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参与到新区规划与建设开发的浪潮中来,并取得了初步成就。但是在发展与规划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部分问题,成为阻碍城市新区规划发展的瓶颈,导致建筑基础设施滞后,盲目开发泛滥。只有进行正确的前期新区规划与建设开发才能实现城市的合理化发展与协调性重组,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一、江苏省东海县城市发展状况分析

江苏省东海县是著名的“水晶之都”,处于江苏省北部与山东省接壤,属于国家首批重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与经济建设先进县。其连接连云港与徐州两大港口,又属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江苏省东海县出现扩张与新区建设的趋势,从整体上看其新区主要位于西双湖东北方向,北面达到府苑路,西面到达西双湖,南面也呈现一定程度延伸,总面积比较大,初步规划形成重点商务中心,实现商务与公共的服务。初步建设规划两条城市主干线,围绕城市主干线建设众多功能组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管网配套工程,建设水晶博物馆及部分大型商务酒店及写字楼,吸引金融、文化企业投资入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最终在新区建设后形成功能完善,规划清晰的文化行政区、产业区、生态观光旅游区等城市空间规划体,真正推动江苏省东海县 “西双湖时代”的到来,为当地经济发展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遇。

二、小城市新区规划空间理念分析

(一)生态建设,人居和谐

在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生态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融入到新区的规划与设计中,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充分发挥当地环境资源优势,遵从当地的山水布局及生态性网络,借助资源的整合形成清晰的布局发展脉络。可以以山位天然建设屏障,以双湖为自然曲水流觞,实现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创造园林式的生态聚居地。

(二)注重整体,团块状发展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对于城市规划整体性认识不足,导致城市道路分割严重,大小不一,错落繁杂。在进行新区规划与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整体性,突出城市建设的完整性,形成连续的城市内部建设空间,增强空间本身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构筑其完整连续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东海县的城市新区设计与规划中将环形的绿化带作为各地块串联的纽带,形成完善的城市布局规划结构。

(三)动静区分,商住两用

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商住两用的不同特点,商业区的繁杂与居住区的安静设计理念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要求在城市新区空间规划时要合理设计住宅区与商业区,实现二者的分离,做到动静有序,互不干扰。除了住宅区与商务区,城市新区在规划布局时还要配套设计农贸市场及小学、中学等一系列公共建筑,实现多样的城市新区功能,在新区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通过合理的城市新区规划与设计减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住宅造成的干扰,又能保证城市发展民众公共基础服务的有效满足。

三、江苏省东海县城市新区空间规划设计分析

初步拟定江苏省东海县在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时分为核心商务区、中档居民住宅区及环形生态公共基础绿化带三部分。我们结合每一部分的设计规划进行具体阐述。

(一)核心商务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分析

我们初步拟定在主干道两侧建立规划商务核心区,基于小城市商业规模相对较小,沿街设市的传统浓厚,商业内核设计了商业内街与集中商业中心的两种商业空间设计规划,实现街市与大型商务广场的结合。这样设计的初衷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满足小城市居民购物的传统,另一方面便于形成浓厚的城市商务氛围。商业中心以广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形成商业建筑群,沿着主干道向南部延伸形成主要商业地段。广场设计上以绿色环保为主题,考虑与商业带相连,形成商业步行街,方便市民的购物与休闲。在商务中心的设计规划上形成以线性商业空间,连接面状的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广场基于广场向外发散,形成视觉性通道,增强广场本身与城市空间的彼此呼应,使得城市新区与老城区的有机融合。

(二)中档住宅区的设计规划分析

与商业区的繁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住宅区的安静祥和,如果说商业内核受四周用地商业活动的影响较大,那么居住区的环境相对安静,景观条件一般的情况下可以定义为中档住宅区。在中档住宅区的设计规划中,住宅区内的建筑垂直于主干道和绿化带,形成布局整齐有序的住宅区,这样设计一方面减少商业活动带来的住宅干扰,另一方面便于接受建筑与绿化带的彼此渗透,实现较好的建筑朝向选择。组团的住宅布置上可以考虑发散状,实现规划方案整体的有序感,逐渐产生渐变的住宅效果,建设上以多层为主,兼有小高层,突出住宅建筑设计的集中化设计取向。

(三)环形绿化带的设计规划分析

除了商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外,在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环形绿化带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其高差较大,地段相对集中,借助连通的台地处理,实现绿化分区,将中间复杂地段设计成公共集中绿地。整体设计上的公共绿化带呈现出流线型特点,贯穿于整个规划范围,增强空间流动性,在建筑绿化带内设计健身道路及健身场地,主要停车场、绿色观光场所、主要的项目活动场地等。主要绿化带沿着住主干道分布,集中布置室外活动场所满足市民活动锻炼需求,提升品位,改善生活。

结束语:江苏省东海县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县市,在新区规划与城区扩展的过程中做好前期规划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商业中心的划分到住宅区域的设计再到城市绿化带的建构,每一个环节的建设与发展都渗透着中小城市设计规划最新理念,推动建构最适宜的人居环境与产业新区。

参考文献:

[1] 陆婧婧.中小城市新区规划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

[2] 陈珍珍,朱建达.苏州地区城镇新区空间发展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11.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4

【关键词】城市新区;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城市建设也在不断的兴起,然而许多大都市都会面临这样一系列问题。许多新区建成以后,有建筑有大草坪却没有人气,道路和建筑的尺度大大超出给人舒适的范围;城市之间有许多面貌雷同的现象,同一个街道各建筑之间难以产生共鸣等。究其原因,就在于城市新区规划中缺少城市设计。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实现城市新区规划设计,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积极性以及合理性,实现城市规划设计上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论述。

二、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特点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城市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城市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现代城市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城市空间形态建设方面减少直至消除技术发展、人类实际需要、人类生理适应能力之间出现的不协调现象的调节途径,它以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依据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城市新区一般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据各城市的发展实际和布局特点提出的符合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的新建设地区。新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的指导新区各项建设的详细规划。新区规划偏重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方面都会有所涉及,追求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设计则相对感性,更多关心形式与美学的问题,偏重于关注视觉方面的物质形态。同时,现代城市设计已从关注传统美学问题逐渐转变为关注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环境构成场所要素的问题,控制城市发展中的形态问题尤其是环境特征问题,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主要价值取向。

三、城市新区规划设计实践分析

(1)“田”字城。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

1)城市新区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

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

(2)项目设计实践。

1)规划结构。规划采用规则式几何构图手法,以地形的长边中线为主轴线,将市政府大楼置于主轴线上方,面南背北,负阴抱阳。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格局,又顺应了现有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以政府大楼为中心,行政中心城市呈规整的长方形,以体现政府的庄严形象。规划在城市中央设置方形水面,以表现政府公正、开放、亲切、平和的形象。主城市区是市民进行文娱、交往、游憩等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主城市中央规划椭圆形旱喷,两侧的休闲空间以草坪为主,流线型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使得作为人造景观的城市自然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2)绿化景观。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城市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另一方面,在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

(3)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新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行政中心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2)地方特色原则。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城市,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城市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城市,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城市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城市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心城市的规划设计注重对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具体的地形特点合理布局,既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具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建设以地方文化为背景,赋予行政中心公园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次,城市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

3)突出主题原则。城市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主题。围绕着主要功能,城市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城市布局规划。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个体,要和谐处理城市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城市空间意向。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行政中心城市的规划设计以体现“行政中心文化”为主题,在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喷泉、雕塑以及景观小品等园林要素,完美展现其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让人们在享受园林美景的同时,缅怀过去、把握现在、憧憬未来。

四、结束语

因此,对于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要综合全局进行考虑,将城市自身的经济能力、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然后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和统一规划,从而依靠城市的发展来带动整个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5

【关键词】 城市商务中心区;CBD;交通规划;

1 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我国城市不仅面临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面临着城市内部的功能调整。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城市郊区化及城市中心区的整治。城市郊区化推动的人口和产业的外迁,为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的重组与功能的优化创造了的条件。不少城市已经将建设中央商务区提上议事日程。

要全面客观分析中央商务区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应该从城市中心区形成来看,早期形成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区位交通可达性最优的地区;但是随着商务及商业活动发展到一定规模、道路交通发展到一定水平,二者之间的交通矛盾日趋复杂;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机动化的发展,道路建设的不断完善,为中心区带来了更多的车流和人流,促进了中心区商务和商业的繁荣;但同时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如影而至,随着交通和环境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中心区的商务、商业活动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愈加突出,对城市道路及交通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此外,从中心区商业和交通的不同性质来看,商务特别是商业需要行人聚集停留,交通是人流快速疏散,二者之间矛盾是必然存在的;可见城市中心区城市功能与城市交通的发展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是城市中心区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规划方案

2.1 前期调研工作

对现如今运行中的城市中心区地区,深入、系统的交通调查是分析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交通问题的基础,是决定未来交通规划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通常情况下调研的工作内容如下:

(1)土地利用特征:城市商务中心区的土地使用情况是交通规划的基础,必须准确把握土地使用特征,重点是办公、商业以及其它配套功能等;(2)道路网络,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的道路网络结构有何特点,对外交通衔接如何,分别存在哪些问题;这是都是需要在现状调查阶段的重点内容;(3)交通特征:主要指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关键交通节点、出入口以及道路断面的交通流量情况,是否已经达到饱和;交通流的构成如何,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交通流的出行目的如何构成,是否存在过境交通与出入通相互干扰;(4)出行特征:主要包括交通出行的交通方式构成、出行的空间和时间分步如何,为下一阶段交通模型建立准备基础参考数据;(5)停车系统:现状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停车资源以及构成,不同用地性质的停车系统使用特征如何,在停车管理和收费方面存在哪些问题;(6)公共交通系统:主要包括现状和规划的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公交系统,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分别如何分布,将来可以提供多少公交运能;(7)步行系统:城市商务中心区车行系统与步行系统是否相互干扰,能否为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出行提供舒适宜人的环境,重要节点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等。

2.2 确定城市商务中心区的发展方向

根据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规划的前期调研,确定合理的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城市商务中心区开发顺利进行,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内容体现以下三个方面:(1)通常情况下城市商务中心区的开发以规模巨大的交通系统建设先导,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系统应该以城市整体交通系统为基础,强调城市商务中心区与城市各大区域间联系;此外应该明确道路交通系统、常规公交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和步行系统之间结构关系,如何衔接以形成快捷有效的综合交通体系支持城市商务中心区的运行;(2)在交通综合系统的方式构成上,强调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以保证大量人流活动提供快捷、方便的核心作为城市商务中心区的交通策略,最根本的目标,保持 城市商务中心区的活力,保证人流最大限度的集散自由,实现 城市商务中心区的区位功能;(3)不同性质的交通流分流,主要是针对通过性和集散交通;交通功能与商业功能的分离,特别是商业集中的地区。

2.3 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规划的具体措施

在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发展方向的指导下,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系统的规划方案技术内容主要包括:道路网络、交通组织、公交系统及设施、步行系统、停车系统等。

(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关键是梳理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的道路网络结构,形成主、次、支路合理的路网级配,确定道路功能和道路断面;并与对外交通特别是快速路形成密切的衔接关系。

(2)交通组织规划

内部交通组织规划:重点是充分利用内部道路,建立发达的微循环交通系统,如纽约的曼哈顿城市商务中心区和深圳人民南城市商务中心区。

对外交通组织规划:关键是与城市主要道路出入口的衔接,通常需要结合具体的交通特征进行详细的交通组织设计。

公交专用系统规划:针对公交系统城市商务中心区的供需平衡分析结果,改善城市商务中心区的公交系统,包括常规公交网络和轨道交通,甚至结合轨道站点或者公交站点设计城市商务中心区内部公交接驳系统。

不同交通方式衔接组织规划:针对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主要是轨道、公交站点与步行系统之间的衔接,结合地块建筑的具体特点,把主要站点与建筑物的出入口直接相连,改善步行环境,为公交出行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

(3)步行系统规划

步行系统的规划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原则:

1)以人为本,步行设施的建设要以满足人活动的生理和心里需要为前提;

2)人车分流,减少人车之间的相互干扰,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

3)步行设施的建设要与公交、轨道、大型停车场和大型商场、办公等人流集散点协调,方便行人在各种交通方式和目的地之间转换。 如金融街结合公交、轨道站点以及地下商业的开发,专门规划地下步行街;人民南地区则结合核心区的商业设施规划设计二层步行通廊,都为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步行系统提供了地面系统以外的空间,并且和商业结合,保证了步行系统的吸引强度。

(4)停车系统规划

停车系统规划的技术核心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整合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的停车系统资源,重新规划调整城市商务中心区的停车系统布局,提高停车系统的利用率,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二是把停车需求控制作为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交通需求控制的最有效、直接的手段,结合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标,提出相应的停车需求管理方案。

结束语

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交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规划内容的复杂性,从城市商务中心区的交通战略规划,到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系统的详细规划,直至关键节点的交通工程设计,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以及各种交通政策、管理措施,都说明: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用地虽小,但是涉及到交通规划应该研究的各个层面,因此进行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交通规划的探讨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

参考文献

[1] 王朝晖等.现代国外城市中央商务区研究与规划.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4 月;

[2] 吴明伟等.城市中心区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8 月;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6

关键词:滨海城市;新区;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滨海城市新区发展现状

近10年间,我国滨海城市对于滨海新区的开发力度日益增大,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许多滨海城市都对其近海区域做了大面积的发展规划并快速的进行了开发建设,一时间各沿海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滨海新区,如盘锦辽东湾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上海临港产业区等滨海开发区。这些新区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在城市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滨海新区是天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截至2011年底,滨海新区常住人口达到253.66万人。滨海新区拥有世界吞吐量第四的天津港,2011年吞吐量达到4.3亿吨,通达全球400多个港湾,服务华北、西北、东北12个省区市。聚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中国面积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22%以上的增长速度。2011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6206.9亿元,是2006年的3.1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3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17.3亿元。

从当前我国滨海城市新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较为明显的,极大的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但这样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破坏,这也对今后滨海城市新区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滨海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的问题

2.1规划强度过大

滨海城市的海岸和湿地资源是有限并且珍贵的,它们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保证水环境质量,水动力平衡,海洋生物群稳定。但大多滨海城市在新区的规划过程中往往贪图经济利益,很少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重视和保护,不仅对近海区域进行大面积的规划,而且还对海岸线进行大范围改造,使原有的岸线长度和形态都遭到了改变,进而使近海水环境发生改变,破坏了生态平衡。

厦门因为海岛城市,所以其土地资源极为有限,这就导致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近海区域和海岸带的开发和利用强度极大,大多自然岸线已通过填海被人工岸线所覆盖,这使海水没有能力把泥沙输运到外海沉积,在厦门西部海湾大量淤积,污水无法排放到外海,水质污染日益严重,而且随着围填海进程,许多原本可以作为台风来临时缓冲区域的滩涂等潮间带,已完全被高强度开发建设的城市建筑所替代,使厦门的抗台风能力越来越弱,给厦门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2.2港口规划不合理

对于所有滨海城市来说,港口都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与外界交易往来的重要窗口。所以港口的发展建设就成为滨海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重点,但我国绝对多数滨海城市新区对于港口的规划都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较为粗放的进行建设,比如区域港口过于密集,功能趋同,造成资源浪费;或大多直接在近海区域选择区位条件具有优势的出海口进行填海造地,形成新的港区,这样虽然降低了开发的成本,也便于后期的建设和使用,但这样的开发建设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对区域今后的生态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盘锦辽东湾新区作为盘锦面向海洋发展的新兴产业园区,在其的规划中着力体现了海洋装备工程、石油化工和港口的重要性,新区南侧的大面积填海区即为装备工程、石油化工基地和港口作业区,而相距新区仅几十公里处既是盘锦红海滩湿地,南侧工业区和港口在今后的建设、生产和运输中都会对红海滩湿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2.3无序的填海造地

大面积无序的填海造地是当前我国滨海城市新区开发最严重的问题,由于滨海城市的土地资源都较为有限,城市只能向海洋发展,进而向海洋要地,利用填海造地来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在短时间内,填海造地可以很好的解决城市发展用地不足的问题,但很多滨海城市急于求成,想通过大面积的填海造地一举解决城市的发展空间问题,这就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唐山曹妃甸工业区填海造地规划面积310平方公里,以物流、钢铁、化工为主导产业,这样大面积的填海造地极大的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岸线和近海生态平衡,对海水的自净能力、浅海生境的底栖生物和海洋生物群落的稳定性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在工业区之后的建设和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会日益加深。

3滨海城市新区规划策略

3.1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划

虽然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和城市发展空间都较为有限,使填海造地成为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随之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对于控制填海造地活动是当前我国沿海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日本、荷兰、韩国等填海活动频繁国家的发展经验,其制定的填海政策都经历了从鼓励到控制和限制的过程。

如今荷兰已经开展了“三角洲”计划,努力恢复自然湿地生态环境的平衡,日本对于填海造地已进行了严格的限制,除特殊的功能性填海外,营利性开发的填海造地基本都被严格限制,韩国虽然还在进行填海造地的开发,但其审批程序和使用成本都有所增加,以此来控制填海造地活动。我国目前填海造地的发展还处于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积极发展填海造地阶段,当时日本推出的《海上机场计划》、《海洋城市计划》和《海上走廊计划》都是以向海洋要国土为目的。而从21世纪开始,日本对于填海造地已经有了严格的限制,并明令禁止了无序填海,还制定了诸多“再生补助项目”努力改变和修复生态环境。所以我国绝不能走日本这样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要充分认识到填海造地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加大对填海造地的控制力度,缩减填海造地面积,禁止无序填海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审批手续,使填海造地在可控的范围内有序进行。

3.2制定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

对于滨海城市来说,自然海岸线和湿地是其特有的生态资源,是自然界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来的,它们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城市的绿肺”。所以在新区规划中,一定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的自然岸线,结合新区海岸条件建立海岸退缩线,禁止对海岸和靠近岸线的区域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海岸线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一方面通过规划确定岸线和湿地明确的保护范围,加强对海岸线的综合管理,改变乱挖珊瑚、砂石状况,加强海洋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来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丰富的海水和湿地资源,将自然水系引入新区,并开辟人工湿地,使自然岸线和湿地与新区有机的结合起来,让这一滨海城市特有的优势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创造出适宜的人居环境。

3.3统筹港口规划

港口建设是诸多滨海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滨海城市的新区建设中,港口规划往往是新区规划的重点,这就需要统筹区域或海域的港口规划,在区域和海域的范围内合理规划港口,按不同级别和功能选择交通条件便利且远离生态敏感区域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实现各港口的优势互补,避免资源浪费,而且对于面积较大,吞吐量较高或对生态环境构成安全隐患的港口在规划前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生态影响分析和评价,讨论其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4结语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普遍高于内陆地区,这是得益于各滨海城市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正是利用环境、岸线、海洋等优势资源,滨海城市才能快速高效的发展,因此,在滨海城市新区的规划中,一定要重视优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应确定正确的新区规划思路,明确滨海城市新区发展的基础,以自然生态为原则来进行滨海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王倞.河北省滨海新城建设与功能定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文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1

【3】陈书全.关于加强我国围填海工程环境管理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