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1
关键词:舟山群岛新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75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范围与舟山市行政管辖区域一致,包含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和嵊泗县两区两县,海岛1390个,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新区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深化沿海对外开放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从舟山群岛新区规划设计角度作一点探讨。
一、舟山群岛新区现有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开发模式不科学,导致开发绩效底下
从空间上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一些大岛仍然在延续全能开发、自成体系的固有模式。然而,这些产业功能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而且对有限的用地和岸线资源产生争夺,一些低门槛的开发项目甚至破坏了优质战略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大多数小岛则以项目导向,普遍开发船舶制造、储运码头等项目。由于缺乏城镇服务和设施配套,这些项目往往局限在比较低端的产业环节和层次,产业升级困难,而且对深水岸线和后方用地的利用却普遍粗放低效。 这样的开发方式,导致舟山群岛新区的核心资源粗放利用,空间开发绩效不高。首先,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资源是深水岸线,但是深水岸线普遍存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的问题。2010年舟山群岛新区岸均工业产值为14.3亿元/公里,如果延续目前的利用方式和产出水平,以新区规划深水岸线245.8公里,未来即使消耗全部深水岸线,最多只能产出3500亿元工业产值,将无法支撑未来新区发展。
(二)总体功能目标不清晰,导致战略地位低下
舟山群岛新区现状的空间开发方式,使得海岛的功能目标不清晰,不仅造成了单个岛屿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不占优势,而且在专业职能、专项领域难以形成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以舟山六横岛与上海长兴岛比较,岛屿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均为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规模均10万人左右,然而上海长兴岛不仅在海洋装备和船舶制造方面处于全国领先的战略地位,而且工业产值也相当于舟山六横岛的5倍。其关键原因在于上海长兴岛以海洋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功能,围绕中船集团、中海长兴、振华重工等核心企业,配套相关产业和服务设施,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开发模式。
二、舟山群岛新区的规划
(一)优化提升开发开放主体区域
舟山本岛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是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开放的主体区域,也是舟山海上花园城市建设的核心区,要重点构筑“南生活、中生态、北生产”三带协调、功能清晰的发展格局。
1、南部花园城市带
依托定海、新城和普陀城区,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品质,推进旧城改造,打通南部海岸城市发展走廊,联动开发南部诸岛。加快第二产业转移和第三产业培育步伐,发展以金融商贸、海事中介、医疗服务、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会展节庆等业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2、中部重点生态带
加强舟山本岛中央山体生态保护,构筑绿色廊道,形成以山体为核心的指状绿地系统。结合水系设置沿河绿带,建设成带成片的城市结构性绿地与成网成园的生活型绿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海岛生态景观和田园风光,切实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海岛生态安全。
3、北部海洋新兴产业带
在小沙镇至展茅街道区域范围内,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探测装备、高端海洋电子信息、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
(二)全力打造港航物流核心圈
岱山岛、衢山岛、大小洋山岛、大小鱼山岛和大长涂岛等是舟山群岛新区深水岸线资源最佳、发展潜力和空间最大的区域,是建设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的核心区域。
岱山岛近期积极发展临港制造业,远期规划建设大宗商品加工和区域性国际港航服务平台。衢山岛及周边的鼠浪湖、黄泽山等岛,规划建设国际燃油供应中心和矿砂、煤炭等大宗商品深水中转中心。大小洋山岛以集装箱运输、保税物流及相配套的加工增值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港航配套服务中心。大小鱼山岛主要发展临港工业和大宗商品加工。大长涂岛主要发展原油储运。
(三)建设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
将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全力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岛,进一步提高对国家战略物资供应安全的保障能力。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充分发挥舟山港综合保税区的功能、政策优势,集聚国际贸易、金融、航运、科技等方面的人才和资源,将舟山群岛新区打造成为对外开放门户岛,进一步提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三、舟山新区规划设计理念
首先坚持海陆统筹,区域联动。发挥陆地和海洋资源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好舟沪甬之间的协调联动发展。
其次是坚持保障安全,生态优先。作为中国面向太平洋的国防前沿,舟山群岛的开发建设必须优先保障国防安全,成为中国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要地。同时舟山群岛新区的开发建设还应当重视保障生态安全,促进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
第三是坚持岛群分区,功能集聚。通过划分岛群,实现分组成群的联动开发,最大程度发挥岛屿资源组合优势;产业功能相对集中,并相应配置城镇和基础设施,以提高综合服务效率。
第四是坚持产业突破,城市引领。舟山群岛新区承担着海洋经济创新示范的战略任务,需要充分发挥核心资源的战略优势,集中建设若干个产业特色鲜明、职能分工明确、战略地位突出的产业功能区块,同时从城市服务能力、城市环境营造、公共城市建设等方面入手,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引进新兴高端产业,真正实现建设海上花园城市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舟山群岛新区尊重文化历史及自然山水,从海岛经济发展及市民生活、城市运行等多个角度多层次地考虑空间,最大限度地优化空间格局。创造富于现代文明的新兴城市,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空间,为其他正在转型中的城市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和平,蒋文.区位论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1(08)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2
关键词:城市化;新城区;规划建设;战略意义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城区范围逐渐扩大,作为城市到乡镇最具有发展活力的过渡部分—老城区边缘的城市新城区站在了城市扩展的最前沿。但由于城乡政治体制和文化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多,结构复杂,用地权属不明晰,使城市新城区在规划设计与开发战略中出现了很多难题。以下探讨与研究城市新城区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设计主要工作。
2城市新城区规划的解释
所谓城市规划,首先要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根据目标制定相关的行动纲领、途径及开展步骤,同时,还要借助社会实践的控制及引导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干涉,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新城区规划必须合理的管理引导城市的建设用地空间发展,应紧扣老城区的发展节奏进行新城区规划,起到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增进新城区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城市新城区规划的有效性。
3明确发展战略、科学编制城市新城区规划
城市新城区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全局性很强的工作。
3.1正确把握规划的经济性与前瞻性的辩证关系
城市新城区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正确把握规划的前瞻性与经济性的辩证关系,树立规划就是财富的理念。把城市新城区规划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强规划的经济意识。科学论证城市新城区的发展方向,严格依法依规实施新城区规划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城市新城区规划和布局定位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因此要顾及城市的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掌握规划的前瞻性,把握规划宏观发展大局,洞察本区域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规划的经济性,适度超前,使规划的经济性与前瞻性和高度统一。
3.2城市新城区的规划要具有特色
城市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它是一个没有终极状态的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及综合性,城市的发展受到很多条件和影响因素的约束。一个城市没有了特色,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研究城市的发展和现状,掌握其规律,把握城市特色特色风貌才能编制出使城市不断更新,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的特色就是城市的品牌,城市品牌经营得好城市发展的就好。因此,要打好城市特色这张王牌,充分发挥一个城市固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底蕴优势。努力将一些具有影响力和特色的人文历史文化挖掘出来,同时把这些特色融入城市规划中去,这样可以在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时候,也根据现在的发展需要,做好城市未来的当前的规划,逐步塑造出有特色、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3.3坚持理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从一定程度上,它也标志或象征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在开展城市规划时,还要特别注意规划和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为减少和防止在规划中人的失误状态的出现,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环境理论及方法,可保证城市新城区规划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及协调性的基础上,这样做出的决策更科学。科学进行城市资源的配置,达到最大化资源使用效益的目的,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统一、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编制新城区规划主要工作
4.1科学合理的进行新城区规划
城市规划必须做到科学而合理,才能促进城市建设统一和发展。因此明确城市新城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是科学编制新城区规划的首要条件,首先要以现有布局为基础,积极支持与城市新城区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逐步推进。要摒弃以追求物质形态规划为主,要尽可能地保护好新城区的不可比拟的自然原生态。
4.2打造新城区时注重彰显特色并因地制宜
根据这个城市的自然景观、环境特色、人文及历史文化,进行新城区规划时,要力求打造出一个有特色风貌的城市,这样可以增加这个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增加城市知名度也很有帮助,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及振兴地域经济。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打造宜居新城区是编制城市新城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主要工作,要参考新城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还要依据总体城市普遍的发展规律,确定满足城市新城区发展的模式和方向,做到彰显特色的城市风貌,切勿盲目模仿和照搬。
4.3保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前提,同时,还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发展的象征和标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保护也不是要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主张的是统一实施、协调发展。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兼得的优化结构。
4.4应做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城市地下空间是指独立开发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讯、管线、人防工程等设施。进行城市规划时,还要做好城市地下空间部分的开发,在开发中,要遵循横向相关空间连通、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的原则,还要遵循地表建筑和地下工程协调一致的原则。在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时,还要衔接好与人民防空专项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关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包含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功能分区、用地规模和布局,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地下空间的区域,环境保护,防空、防灾,文物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
4.5科学编制新城区绿化规划
城市新城区绿化的建设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增进居民身心健康。因此,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计划要有城市绿化建设的内容。强化城市绿化科学技术的研究,推行先进技术,科学编制新城区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5结语
城市新城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城市功能和形象的综合展示区。城市新城区规划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要与城市老城区发展建设的总体要求相一致,应统筹全局,综合布置,挖掘本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风貌特色,实现城市未来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做好生态规划,这些都是我们城市规划建设者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作者:张云富 张阿荔 单位:沈阳市土地储备中心 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3
关键词:小城市;新区规划空间;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参与到新区规划与建设开发的浪潮中来,并取得了初步成就。但是在发展与规划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部分问题,成为阻碍城市新区规划发展的瓶颈,导致建筑基础设施滞后,盲目开发泛滥。只有进行正确的前期新区规划与建设开发才能实现城市的合理化发展与协调性重组,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一、江苏省东海县城市发展状况分析
江苏省东海县是著名的“水晶之都”,处于江苏省北部与山东省接壤,属于国家首批重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与经济建设先进县。其连接连云港与徐州两大港口,又属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江苏省东海县出现扩张与新区建设的趋势,从整体上看其新区主要位于西双湖东北方向,北面达到府苑路,西面到达西双湖,南面也呈现一定程度延伸,总面积比较大,初步规划形成重点商务中心,实现商务与公共的服务。初步建设规划两条城市主干线,围绕城市主干线建设众多功能组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管网配套工程,建设水晶博物馆及部分大型商务酒店及写字楼,吸引金融、文化企业投资入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最终在新区建设后形成功能完善,规划清晰的文化行政区、产业区、生态观光旅游区等城市空间规划体,真正推动江苏省东海县 “西双湖时代”的到来,为当地经济发展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遇。
二、小城市新区规划空间理念分析
(一)生态建设,人居和谐
在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生态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融入到新区的规划与设计中,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充分发挥当地环境资源优势,遵从当地的山水布局及生态性网络,借助资源的整合形成清晰的布局发展脉络。可以以山位天然建设屏障,以双湖为自然曲水流觞,实现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创造园林式的生态聚居地。
(二)注重整体,团块状发展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对于城市规划整体性认识不足,导致城市道路分割严重,大小不一,错落繁杂。在进行新区规划与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整体性,突出城市建设的完整性,形成连续的城市内部建设空间,增强空间本身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构筑其完整连续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东海县的城市新区设计与规划中将环形的绿化带作为各地块串联的纽带,形成完善的城市布局规划结构。
(三)动静区分,商住两用
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商住两用的不同特点,商业区的繁杂与居住区的安静设计理念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要求在城市新区空间规划时要合理设计住宅区与商业区,实现二者的分离,做到动静有序,互不干扰。除了住宅区与商务区,城市新区在规划布局时还要配套设计农贸市场及小学、中学等一系列公共建筑,实现多样的城市新区功能,在新区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通过合理的城市新区规划与设计减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住宅造成的干扰,又能保证城市发展民众公共基础服务的有效满足。
三、江苏省东海县城市新区空间规划设计分析
初步拟定江苏省东海县在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时分为核心商务区、中档居民住宅区及环形生态公共基础绿化带三部分。我们结合每一部分的设计规划进行具体阐述。
(一)核心商务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分析
我们初步拟定在主干道两侧建立规划商务核心区,基于小城市商业规模相对较小,沿街设市的传统浓厚,商业内核设计了商业内街与集中商业中心的两种商业空间设计规划,实现街市与大型商务广场的结合。这样设计的初衷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满足小城市居民购物的传统,另一方面便于形成浓厚的城市商务氛围。商业中心以广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形成商业建筑群,沿着主干道向南部延伸形成主要商业地段。广场设计上以绿色环保为主题,考虑与商业带相连,形成商业步行街,方便市民的购物与休闲。在商务中心的设计规划上形成以线性商业空间,连接面状的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广场基于广场向外发散,形成视觉性通道,增强广场本身与城市空间的彼此呼应,使得城市新区与老城区的有机融合。
(二)中档住宅区的设计规划分析
与商业区的繁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住宅区的安静祥和,如果说商业内核受四周用地商业活动的影响较大,那么居住区的环境相对安静,景观条件一般的情况下可以定义为中档住宅区。在中档住宅区的设计规划中,住宅区内的建筑垂直于主干道和绿化带,形成布局整齐有序的住宅区,这样设计一方面减少商业活动带来的住宅干扰,另一方面便于接受建筑与绿化带的彼此渗透,实现较好的建筑朝向选择。组团的住宅布置上可以考虑发散状,实现规划方案整体的有序感,逐渐产生渐变的住宅效果,建设上以多层为主,兼有小高层,突出住宅建筑设计的集中化设计取向。
(三)环形绿化带的设计规划分析
除了商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外,在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环形绿化带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其高差较大,地段相对集中,借助连通的台地处理,实现绿化分区,将中间复杂地段设计成公共集中绿地。整体设计上的公共绿化带呈现出流线型特点,贯穿于整个规划范围,增强空间流动性,在建筑绿化带内设计健身道路及健身场地,主要停车场、绿色观光场所、主要的项目活动场地等。主要绿化带沿着住主干道分布,集中布置室外活动场所满足市民活动锻炼需求,提升品位,改善生活。
结束语:江苏省东海县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县市,在新区规划与城区扩展的过程中做好前期规划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商业中心的划分到住宅区域的设计再到城市绿化带的建构,每一个环节的建设与发展都渗透着中小城市设计规划最新理念,推动建构最适宜的人居环境与产业新区。
参考文献:
[1] 陆婧婧.中小城市新区规划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
[2] 陈珍珍,朱建达.苏州地区城镇新区空间发展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11.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4
【关键词】城市新区;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城市建设也在不断的兴起,然而许多大都市都会面临这样一系列问题。许多新区建成以后,有建筑有大草坪却没有人气,道路和建筑的尺度大大超出给人舒适的范围;城市之间有许多面貌雷同的现象,同一个街道各建筑之间难以产生共鸣等。究其原因,就在于城市新区规划中缺少城市设计。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实现城市新区规划设计,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积极性以及合理性,实现城市规划设计上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论述。
二、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特点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城市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城市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现代城市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城市空间形态建设方面减少直至消除技术发展、人类实际需要、人类生理适应能力之间出现的不协调现象的调节途径,它以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依据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城市新区一般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据各城市的发展实际和布局特点提出的符合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的新建设地区。新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的指导新区各项建设的详细规划。新区规划偏重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方面都会有所涉及,追求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设计则相对感性,更多关心形式与美学的问题,偏重于关注视觉方面的物质形态。同时,现代城市设计已从关注传统美学问题逐渐转变为关注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环境构成场所要素的问题,控制城市发展中的形态问题尤其是环境特征问题,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主要价值取向。
三、城市新区规划设计实践分析
(1)“田”字城。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
1)城市新区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
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
(2)项目设计实践。
1)规划结构。规划采用规则式几何构图手法,以地形的长边中线为主轴线,将市政府大楼置于主轴线上方,面南背北,负阴抱阳。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格局,又顺应了现有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以政府大楼为中心,行政中心城市呈规整的长方形,以体现政府的庄严形象。规划在城市中央设置方形水面,以表现政府公正、开放、亲切、平和的形象。主城市区是市民进行文娱、交往、游憩等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主城市中央规划椭圆形旱喷,两侧的休闲空间以草坪为主,流线型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使得作为人造景观的城市自然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2)绿化景观。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城市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另一方面,在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
(3)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新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行政中心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2)地方特色原则。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城市,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城市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城市,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城市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城市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心城市的规划设计注重对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具体的地形特点合理布局,既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具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建设以地方文化为背景,赋予行政中心公园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次,城市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
3)突出主题原则。城市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主题。围绕着主要功能,城市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城市布局规划。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个体,要和谐处理城市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城市空间意向。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行政中心城市的规划设计以体现“行政中心文化”为主题,在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喷泉、雕塑以及景观小品等园林要素,完美展现其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让人们在享受园林美景的同时,缅怀过去、把握现在、憧憬未来。
四、结束语
因此,对于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要综合全局进行考虑,将城市自身的经济能力、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然后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和统一规划,从而依靠城市的发展来带动整个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5
【关键词】 城市商务中心区;CBD;交通规划;
1 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我国城市不仅面临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面临着城市内部的功能调整。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城市郊区化及城市中心区的整治。城市郊区化推动的人口和产业的外迁,为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的重组与功能的优化创造了的条件。不少城市已经将建设中央商务区提上议事日程。
要全面客观分析中央商务区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应该从城市中心区形成来看,早期形成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区位交通可达性最优的地区;但是随着商务及商业活动发展到一定规模、道路交通发展到一定水平,二者之间的交通矛盾日趋复杂;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机动化的发展,道路建设的不断完善,为中心区带来了更多的车流和人流,促进了中心区商务和商业的繁荣;但同时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如影而至,随着交通和环境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中心区的商务、商业活动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愈加突出,对城市道路及交通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此外,从中心区商业和交通的不同性质来看,商务特别是商业需要行人聚集停留,交通是人流快速疏散,二者之间矛盾是必然存在的;可见城市中心区城市功能与城市交通的发展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是城市中心区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规划方案
2.1 前期调研工作
对现如今运行中的城市中心区地区,深入、系统的交通调查是分析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交通问题的基础,是决定未来交通规划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通常情况下调研的工作内容如下:
(1)土地利用特征:城市商务中心区的土地使用情况是交通规划的基础,必须准确把握土地使用特征,重点是办公、商业以及其它配套功能等;(2)道路网络,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的道路网络结构有何特点,对外交通衔接如何,分别存在哪些问题;这是都是需要在现状调查阶段的重点内容;(3)交通特征:主要指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关键交通节点、出入口以及道路断面的交通流量情况,是否已经达到饱和;交通流的构成如何,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交通流的出行目的如何构成,是否存在过境交通与出入通相互干扰;(4)出行特征:主要包括交通出行的交通方式构成、出行的空间和时间分步如何,为下一阶段交通模型建立准备基础参考数据;(5)停车系统:现状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停车资源以及构成,不同用地性质的停车系统使用特征如何,在停车管理和收费方面存在哪些问题;(6)公共交通系统:主要包括现状和规划的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公交系统,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分别如何分布,将来可以提供多少公交运能;(7)步行系统:城市商务中心区车行系统与步行系统是否相互干扰,能否为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出行提供舒适宜人的环境,重要节点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等。
2.2 确定城市商务中心区的发展方向
根据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规划的前期调研,确定合理的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城市商务中心区开发顺利进行,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内容体现以下三个方面:(1)通常情况下城市商务中心区的开发以规模巨大的交通系统建设先导,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系统应该以城市整体交通系统为基础,强调城市商务中心区与城市各大区域间联系;此外应该明确道路交通系统、常规公交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和步行系统之间结构关系,如何衔接以形成快捷有效的综合交通体系支持城市商务中心区的运行;(2)在交通综合系统的方式构成上,强调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以保证大量人流活动提供快捷、方便的核心作为城市商务中心区的交通策略,最根本的目标,保持 城市商务中心区的活力,保证人流最大限度的集散自由,实现 城市商务中心区的区位功能;(3)不同性质的交通流分流,主要是针对通过性和集散交通;交通功能与商业功能的分离,特别是商业集中的地区。
2.3 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规划的具体措施
在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发展方向的指导下,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系统的规划方案技术内容主要包括:道路网络、交通组织、公交系统及设施、步行系统、停车系统等。
(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关键是梳理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的道路网络结构,形成主、次、支路合理的路网级配,确定道路功能和道路断面;并与对外交通特别是快速路形成密切的衔接关系。
(2)交通组织规划
内部交通组织规划:重点是充分利用内部道路,建立发达的微循环交通系统,如纽约的曼哈顿城市商务中心区和深圳人民南城市商务中心区。
对外交通组织规划:关键是与城市主要道路出入口的衔接,通常需要结合具体的交通特征进行详细的交通组织设计。
公交专用系统规划:针对公交系统城市商务中心区的供需平衡分析结果,改善城市商务中心区的公交系统,包括常规公交网络和轨道交通,甚至结合轨道站点或者公交站点设计城市商务中心区内部公交接驳系统。
不同交通方式衔接组织规划:针对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主要是轨道、公交站点与步行系统之间的衔接,结合地块建筑的具体特点,把主要站点与建筑物的出入口直接相连,改善步行环境,为公交出行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
(3)步行系统规划
步行系统的规划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原则:
1)以人为本,步行设施的建设要以满足人活动的生理和心里需要为前提;
2)人车分流,减少人车之间的相互干扰,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
3)步行设施的建设要与公交、轨道、大型停车场和大型商场、办公等人流集散点协调,方便行人在各种交通方式和目的地之间转换。 如金融街结合公交、轨道站点以及地下商业的开发,专门规划地下步行街;人民南地区则结合核心区的商业设施规划设计二层步行通廊,都为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步行系统提供了地面系统以外的空间,并且和商业结合,保证了步行系统的吸引强度。
(4)停车系统规划
停车系统规划的技术核心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整合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的停车系统资源,重新规划调整城市商务中心区的停车系统布局,提高停车系统的利用率,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二是把停车需求控制作为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交通需求控制的最有效、直接的手段,结合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标,提出相应的停车需求管理方案。
结束语
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交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规划内容的复杂性,从城市商务中心区的交通战略规划,到城市商务中心区交通系统的详细规划,直至关键节点的交通工程设计,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以及各种交通政策、管理措施,都说明: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用地虽小,但是涉及到交通规划应该研究的各个层面,因此进行城市商务中心区地区交通规划的探讨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
参考文献
[1] 王朝晖等.现代国外城市中央商务区研究与规划.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4 月;
[2] 吴明伟等.城市中心区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8 月;
城市规划新趋势范文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urban revitalization of Liwan District of Guangzhou. In order to meet different demands, we give a comprehensive renewal approach in six aspects: industry upgrade, traffic improvement, building renovation,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e also study some problems in urban revitalization such as removal and settlement, source of funding,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关键词:旧城更新;可实施性;多目标;策略
Keywords: urban revitalization; operability; multi-objectiv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旧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涵盖经济、社会、建筑、设施、文化遗产等一系列物质及非物质要素。因此,以其为对象的更新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和许多国内城市一样,广州旧城经历了80、90年代以拆除重建模式为主导的旧城更新运动,这类以单一地块经济平衡为项目理念的更新方式,导致大量优秀建筑及传统街区消失。同时,高容积率的新建设不但没有带来良好的社区环境,反而使得旧城交通、市政等设施不堪重负,人居环境恶化。今天,广州重提旧城更新,就必须换一种眼光和思路,以系统且细致的谋划,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保护等多目标的平衡发展。
1. 荔湾区旧城更新规划背景
1.1 困境
荔湾区地处广州中心城区西端,因位于古代城西门外而被俗称为“西关”,这一带是广州商贸文化崛起之源,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历史遗存丰富。然而历经30年飞速发展,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城市面貌巨变,荔湾旧城以及众多历史文化载体面临保护与再发展的压力。
其一,内在老化衰退。荔湾旧城设施更新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由此产生的交通拥堵、市政管网陈旧、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使荔湾作为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建筑危破情况严重,该区在册危破房数量约占全市的64%,位全市之首。由此引发的人居环境恶化导致就业机会和活力人口逐步外流,衍生出人口老化、产业低端化问题。“物质空间-社会人口-经济产业”三位一体地结构性下沉,是荔湾区内在老化衰退的体现,也是历史文化遗产面临危机的根本原因。
其二,更新思路局限。现代旧城更新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延续,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性更新。然而,过去以发展为单一目标的分区规划以及以保护为单一目标的历史街区规划,则多是因规划视角的局限而产生片面结论,导致前者因丢弃了城市历史内涵造成了不可逆的建设性破坏;而后者则因忽略人居改善发展的诉求,可行性低。以往的这些规划皆因规划思路局限造成了历史文化保护的困境。
1.2 契机
随着新世纪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广泛加强,对城市问题的认识及城市发展理念也逐步得到丰富。在此背景下,广州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与目标,将旧城更新工作提上日程。
一、从增量到存量发展的“中调”战略。在各种宏观条件的约束下,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开始由过去的“增量”拓展模式逐步转为“存量”优化模式,通过旧城更新谋求城市长远集约的发展。
二、“首善之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当前国家发展基调更关注社会民生,荔湾旧城更新本身就是一项民生工程。
三、从地方化到国际化的文化引领目标。全球化已是必然,每个城市都急迫地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在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参与全球竞争核心要素的今天,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方面。广州希望通过旧城更新,塑造地方文化特色,积极地融入到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与竞争中。
基于对城市发展背景、目标的认识,规划以为期半年的详实调研为基础,采用了综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策划与规划相结合的规划思路,提出了面向实施的系统性策略框架,以此为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提供长远的旧城更新工作建议。
2 规划技术思路
本次规划的技术思路可归结为以下三个特点:
2.1 综合与专项研究结合
摒弃以往以单一专项(如:交通、保护专项)论更新的规划方法,规划采用多面视角分析问题。一、针对规划方案,进行了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专项评估,系统提出改造各类设施方案。二、另设针对规划实施的专项研究,为加强方案可行性提供技术、经济、政策、规划管理方面的建议。
2.2 中观与微观结合
摒弃以往就单个地块论改造的规划方式,以“全市”作为产业升级转移、社会人口重构、拆迁安置、成本平衡的统筹尺度。将中观层面的规划作为未来分区控规导则修改的依据,并指导日后旧城各具体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从而确保旧城更新有序系统地进行。
2.3 规划与策划结合
根据更新方案,统计涉及拆迁、安置、保留、新建的建筑规模以及设施管网建设量,通过经济测算与分析,估得更新所需资金总额,并辅助政府及相关部门确定年度改造规模及近期改造地块。
3 旧城更新改造方案(中观层次)
根据荔湾区“物质空间-社会人口-经济产业”三位一体结构性下沉的旧城问题根源,规划相应地从产业、交通、建筑、环境、社会及历史保护六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与方案。
3.1 产业发展策略
借助广州市产业“退二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政策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创意文化产业兴起的契机,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规划采取“迁、提、转、引”措施,对不同类型产业进行发展引导。
3.2 道路交通改善策略
针对现状不同区域在交通需求量、道路结构、交通组织上存在的差异,将旧城划分为慢行交通区和交通完善区,并按分区的交通特点提出分类改善措施。
(1)交通慢行区:该区交通以保护和整治为策略,提倡绿色交通方式,重点改善公交设施,形成以公交枢纽站为核心,地铁和常规公交为骨架,休闲公交、步行系统为辅助的公交发展模式。对机动车交通施行“秩序”优先于“速度”和“效率”的原则。停车设施方面,采取从紧停车供给策略,适度控制非居住配建的停车供给。
(2)交通完善区:该区交通以调整和改造为策略,对于机动车交通,须注重构筑合理的次、支路系统,调整和优化道路交通网络结构,以便加强机动车交通通达性。停车设施方面,采取适度供给策略,新建建筑严格执行配建停车标准,旧式建筑群则适度增加社会公共停车位供给。
3.3 建筑更新改造策略
(1)多元模式更新
针对旧城分区特色明显、建筑类型多样的特点,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私人主导等多主体,拆除、整建、修缮、保留等多方式结合的多元更新模式,以达到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脉和复兴旧城的多重目标。具体有一下几种更新模式:
一、历史保护街区。已列入或建议列入的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展现城市历史发展脉络且具有较高文化保护价值的街区。该类街区以保护历史风貌、延续传统文脉为改造目标,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整体保护修缮的模式进行更新。
二、拆除重建区。该类街区是指:建造时间较早、建筑质量差、配套设施不足、存在卫生或安全隐患等问题,现状建筑物客观上已不能满足市民实际生活,因此建议拆除重建的街区。对拆除重建区,建议采取市场主导、大连片拆除重建的改造模式。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核算经济成本,制定建设约束条件,通过市场选择合适的开发商对街区进行开发。
三、更新发展区。该类街区是指:整体街区风貌较好,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特色建筑,但大部分建筑质量一般的街区。该类片区的更新目标是延续街区肌理,改善或置换片区功能,建议主要采取私人业主主导、小连片整建的改造模式进行更新。对区内公房,则由政府负责改造。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设计、施工、规划程序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鼓励私人业主按要求联合对小地块进行改造。
四、整治完善区。该类街区是指:以80年代后新建建筑为主,建筑质量较好,但社区配套、建筑风貌仍待完善的街区。其更新以提升人居环境为目标,主要采取由社区业主委员会主导,对小区配套设施及环境进行整体完善的方式。
(2)产权处理入手
建筑房屋产权混杂是旧城更新的难点所在。据调查,荔湾区旧城目前存在私有、私人共有、公有(代管、经租、公有房)、公私共有、公企共有等情况,因此建筑更新需优先处理好产权关系,建议采取保留、置换、回购、拍卖、代管等策略调整产权结构,为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创造有利条件。
(3)成本综合平衡
过去,以单个地块考量具有保护要求的旧城街区改造,将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成本平衡压力下,容积率大幅提升,造成历史街区风貌难以为续。又或风貌保护要求下,容积率受限,改造成本难以平衡。二,拆迁安置难以解决。
因此规划采取区域综合平衡策略,将旧城风貌控制区域内地块,与一般旧城区内地块联动起来,进行统一规划,把风貌控制范围内的部分容积率转移到一般旧城区进行建设,实现改造成本综合平衡。同时,重建区地块将提供一定的空间,解决保护区、更新区的居民安置问题。
(4)多种渠道安置
一、与廉租房建设结合。旧城住户相当部分是低收入者,为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可将旧城更新安置房源与廉租房源进行统筹考虑。
二、与“烂尾地”回收建设结合。进一步挖掘荔湾区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回收区内“烂尾地”,建设旧改住户安置用房。
三、与新区建设结合。建议由市政府在新区划拨旧改拆迁安置用地建设廉租房。
3.4 环境更新策略
环境更新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其中内容包括:绿地开敞空间营造、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市政设施的改善。规划运用GIS技术,以人口密度及服务半径为参数,对设施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结合地块更新改造,合理布点补充公共设施,提高设施服务质量。对于市政设施,规划提出系统改造,形成地区开发与设施双向匹配的原则。
3.5 人口与社区发展策略
关注人口与社区发展,是为旧城复兴,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创造条件
(1)稳定人口总量,复兴旧城活力
考虑到旧城更新成本、旧城保护要求、基础设施承载力,旧城发展须对人口进行控制。同时也要考虑保持旧城活力根据拆除重建区和更新发展区的分布,在设施配置最大化及确保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建议旧城建筑开发量维持现有水平,即1600万平方米的规模,而人口则比现状57万人有所下降,控制在50万人左右。其中,对中山路以北地区(即历史核心区外),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对中山路以南(即历史核心区内),维持现有的开发强度及规模。通过用地的功能调整,适当降低人口密度。
(2)调整人口结构,升级产业结构
一方面,人口结构调整应和产业升级相配合,通过产业“迁”与“引”,引导人力资源流动,实现区域人口结构融合、调整。另一方面,人口调整应与旧城更新、新城开发相配合,通过异地安置实现部分人口外迁,并带动支撑新区、新产业发展。
(3)延续社区网络,传承传统文脉
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性地区,荔湾旧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口头传说、粤语、粤剧、讲故、除夕花市、婚俗、传统手工艺技能、地方美食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而这一切有赖相应的物质空间环境,更需要深谙其味的本土人来承载。因此,旧城更新应适当维系原有的社会网络,避免其遭到急速破坏,以确保历史文化的继承与繁衍。
对于更新街区,尽可能以社区为单元进行改造,确保原有社会网络的整体性。对于未开发地块,应适当建设住宅,吸引新一代荔湾年轻人回流,降低本土居民老龄化趋势。
3.6 历史文化保护策略
荔湾旧城更新应在《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参照本次规划提出的两项原则进行:一是,旧城保护与更新必须以新区的开发为依托,通过新区发展提供旧城调整的空间、改造的资金。通过联动发展来达到保护的目的。二是,旧城保护与更新须同时注重物质文化载体的保护与利用。
基于荔湾旧城的风貌特色及历史资源分布,规划构筑了由步行及旅游公交组成的荔湾游憩系统,以求将广州西关的历史文化、传统风貌、民俗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最终,规划辅以图纸的形式,统筹落实前述六方面的更新策略与方案,以此作为荔湾旧城更新发展的中观层面纲领,一方面衔接规划管理,作为指导荔湾分区控规导则修编的依据;另一方面,衔接日后的规划实施,作为统筹旧城更新分地块修规编制的依据。
4. 旧城分地块规划设计(微观层次)
荔湾旧城更新规划完成后,即作为纲领文件指导各项更新实施工作顺利展开,例如,最具广州历史文化代表性的“五区一街”[ “五区一街”即是:荔枝湾文化休闲区、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沙面欧陆风情休闲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作为迎亚运重点工程也已完成,与其联动更新、作为旧改安置地块的西湾路街区也进入建设阶段。此外,宝盛沙、源溪等8个旧城地块也以联动更新的方式进入了修详方案编制阶段。
5. 结语
今天,旧城更新的背景正随着经济市场化、社会主体多元化而变得日益复杂,城市规划所面对的问题已从过去单一物质空间改造扩展到了一个庞大而纷繁的体系,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保障城市更新规划本身的合理性以及规划的实施性、可操作性,成为了规划不断寻求突破的方向,同时也是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