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发展报告

宏观经济发展报告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管理;经济信息重要性;不足与建议

1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信息的概念

1.1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通常情况下,宏观经济管理可以理解为为了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政府从总体的角度入手来调节与控制社会的经济活动。政府进行经济调节与控制主要包含了2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促使二者之间维持平衡;二是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构建和谐有序的市场交易环境与市场秩序,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开展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社会总供给与需求之间处于平衡,从而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维护各个市场参与者间的利益。此外,完善宏观经济管理,还有利于完善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1.2经济信息的概念及内涵

经济信息是指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与特征的各种消息、资料、情报、数据等的总称。一般来说,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来对经济信息做出详细的解读与分析。从广义方面来看,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或者是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认为是经济信息。而从狭义方面来看,经济信息则是在经济活动中直接产生与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竞争要素之一,分析经济活动产生的经济信息,能够挖掘出更多的潜在价值,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在经济的后续前行中会产生出许多经济信息,能够促进经济信息的发展。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应用程度也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影响。所以,提升宏观经济的管理能力,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充分挖掘与整合经济信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创新力度,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管理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采用高效的管理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加强对经济信息的挖掘与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经济信息反映出的经济发展实况与特征这一特性,有利于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促使管理方式更加地科学化与高效化。宏观经济管理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资金、人力、设备等,如果能够以经济信息为管理的载体,建立互动联系,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朝着统一与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加速发展。

2.2促进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科学化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特别是面临重大的经济发展计划与战略时,都需要进行经济决策,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考察经济信息反映出的经济活动情况,并加以整合,再通过与历史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科学的比较与分析,就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走向,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3引导宏观经济管理的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方案编制的前提需要充分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如此,才可寻求到助益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内在动力。所以,在宏观经济管理方案的撰述中,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经济活动反映出的经济信息,整合一份较为准确的经济发展形势资料,指导方案的编制工作,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编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的不足

3.1尚未充分挖掘出经济信息的价值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无法充分挖掘出经济信息蕴含的价值,从而无法促使经济管理的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如在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由于经济信息判断失误,造成了将近500个中大型的投产项目中,有将近120个项目存在亏损的情形,其中还有部分存在严重亏损的现象。深入研究其中的问题机理,除了没有充分挖掘出经济活动蕴含着的经济信息外,还有信息的反馈机制不完善,浪费严重等原因。所以,在宏观经济的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并发挥出经济信息的价值及其蕴含着经济意义,才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3.2经济信息管理类的人才存在较大的稀缺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十分地快速,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就更大。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亟需要有高素质的经济信息类的管理人才,既要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对信息技术与信息挖掘等知识有充分的认识。而在时下经济发展中,却发现同时具备这2方面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稀缺,要么是专业素养并不全面,不符合经济管理发展的要求,要么就是实践经验少,不能够为宏观经济管理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3对经济信息的认识不够充分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及其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经济信息的应用程度。就目前来说,有些管理者仅仅把经济信息看成是其它经济报告的参考数据,并没有深入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潜在价值,认识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直接忽视经济信息发挥的作用,并未完整建立起对经济信息应用的正确认识,也就无法积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4宏观经济管理中加强经济信息应用的建议

4.1提高经济信息收集的能力

要推进经济信息的应用,就需要从基础入手,提高对经济信息的搜集能力,确保信息搜集是全面、有效、真实的。在经济信息的搜集中,要严格遵循四大原则,分别是计划性原则、时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连贯性原则,这有利于保障搜集到的经济信息是全面、有效,且符合实际要求的。此外,还要规范经济信息搜集的程序,严格按照步骤来开展工作,提高信息搜集的效率。

4.2构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在搜集到相关的经济信息后,就需要对经济信息进行整合,从中挖掘出有用的经济信息,并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工作中,这就亟需要构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首先,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对此可分述如下。(1)要在结合具体实际需要的情形下进行系统构建。(2)构建的系统要符合独立性、完整性、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3)构建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要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其次,在构建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时,还需要提高信息化程度,建立健全网络化信息系统,从而提高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率。

4.3加大人才的培养

对于宏观经济管理中高素质人才稀缺的问题,要从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两方面入手,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一方面,高校应该适当开设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扩充经济信息管理类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加强培训,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的专业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培训,并且要提供多种机会,增加此类学员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尽快达到市场对经济信息管理类的人才需求培养目标,进而提升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5结束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提高对经济信息的认识,转变观念,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经济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成.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4):1.

宏观经济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电子政务“金宏”工程“小金宏”工程

一、“小金宏”工程建设背景与内容特点

⒈“小金宏”工程建设背景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金宏”1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一期重点工程中的十二大业务系统之一。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共建的第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交换、主要宏观经济管理业务领域应用系统建设等内容,将对宏观调控与协调机制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其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牵头的“金宏”工程经过4年时间的建设与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部制改革要求发改委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同时,要求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上述两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发改委的基本职能。地方统计信息与数据是国家宏观经济信息资源的基础,虽然国家层面的“金宏”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地方“金宏”工程建设脚步没有跟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宏”工程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对政府的监督过程中,他们要求开放更多的资源以增强政府的透明性,更需要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地提供大量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

为了推进“金宏”工程的地方建设,各地发改委积极推进本地区的“小金宏”工程建设,为本地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其建设过程以宏观经济管理建设为核心,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共建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渠道,推进共建部门之间相关经济信息资源共享,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信息支撑,为用户及时提供动态性和实时性较强的经济信息资源。

⒉“小金宏”工程内容与特点

⑴“小金宏”工程内容

“小金宏”工程是在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各省市从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执行国家发改委下放到地方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为主,协调地区相关部门协同建设,通过为地方宏观经济发展搭建宏观经济分析平台、建设必要的业务系统,以提高地方宏观经济预测分析能力与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公众服务水平,为实现与国家“金宏”工程的配套和衔接打下基础。

“小金宏”工程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由各地方政府与发改委统一规划,中央与地方共同投资实施。通过统一宏观经济数据平台和技术业务标准,共享数据资源,利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等手段,在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权限的相互制约,促进地方宏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催生新的地方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其建设内容主要集中于:依据国家现有“金宏”专网和地方政府内网搭建基础网络环境,构建一个应用支撑平台;围绕地方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构建地方宏观经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地方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立宏观经济预警预测系统、地方宏观经济执行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等;部署在线分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计量模型等经济预测分析工具[1]。

⑵“小金宏”工程建设特点

①强调地方宏观经济预警预测能力,突显地方特色。“小金宏”在各地发改委的支持下,围绕本地宏观经济情况对宏观经济进行预警与监测,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与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急需的业务信息系统。与国家“金宏”工程相比,“小金宏”工程以地方经济为基础,从地方宏观经济特色需求出发。

②办公自动化先行,关键业务系统为切入点。目前“小金宏”工程建设的模式大致是:以各级发改委内部OA系统建设为起点,依据现有网络基础建立有关的业务系统,目前集中于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投资系统等与经济相关的重点业务系统。

③注重整合现有资源。目前“小金宏”建设重在整合资源,主要包括3个层次:首先,整合各级发改委内部的办公系统及资源,实现各处室资源共享;其次,整合省、市、县三级发改委相关资源,实现发改委垂直应用系统资源的统一与共享;最后,整合地方发改委与其共建部门的资源,实现各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的协同与共享。

二、北京、上海、浙江三地“小金宏”工程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小金宏”工程建设现状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市级以上发改委都已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协同办公程度与水平不一;基础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相关专业数据库建设专业化与规范化程度较低,本地范围内还未实现对接;各地“小金宏”业务系统建设目前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价格监测系统、投资项目系统等几个项目上(各地的叫法各不相同),其宏观经济预警预测能力较低,缺乏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分析工具。下文以北京、上海和浙江为例,对其“小金宏”工程建设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

⒈北京市

2006年10月,北京市发改委委托市信息中心启动北京市经济社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该项目建设分为两期进行,2006―2007年实施一期工程,2007―2008年实施二期工程。一期工程重点实现对统计局数据的接入和共享,完成对发改委内部资源的整合与改造,建立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系统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二期工程实现对其它主要委办局业务数据的接入和共享,完善形势分析预测系统和经济地图,建立规划计划管理、投资项目管理等系统。目前北京市“金宏工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建立了一套数据资源体系(即共享机制)、两个平台(地理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指标数据库、文献数据库)、四个主要应用系统(经济社会地理信息系统、形势分析预测系统、投资项目系统、发展预测系统)2。

⒉上海市

上海市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建设“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系统”的想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年后提出了面向上海市发改委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和解决方案,并于2002年9月正式实施。上海市发改委先进的OA应用系统基本上覆盖了政务、事务、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等多个业务辅助决策系统,还包括其委内信息、委外信息、地理信息、多媒体信息和用户与系统安全管理等11个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原上海市信息委和上海市信息中心还合力建成了市内外资项目确认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价格听证会旁听在线申请、企业投资企业备案申请、外商投资项目采购设备退税确认书办理等多个业务系统。

⒊浙江省

2005年,浙江省发改委委托浙江省信息中心开始建设浙江省“小金宏”工程。浙江省“金宏”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共享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共享信息数据库建设三大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底,浙江省“金宏”工程一期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已基本实现:在省电子政务网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平台,研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监测评估系统、浙江省宏观经济管理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网上办公系统(改版和升级)、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系统办公门户等应用系统;建立了宏观经济数据库、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计划数据库等一系列数据库。其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系统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评估、形势分析、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社会发展协调度研究、平安浙江长效机制研究等功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对一个项目立项、审批、建设、竣工、投产、终结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宏观经济管理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由价格监管信息系统和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两部分构成,前者由省发改委直属局――省物价局负责建设,后者主要依托省测绘局已有资源,两部门之间已实现了资源共享3。

三、“小金宏”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盲目模仿国家“金宏”工程

国家与地方经济管理职能的不同决定了其建设过程不可能完全一致。各地“小金宏”建设大都是遵循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路径,从部门内办公自动化入手,在提高自身办事效率的基础上建设基础数据库和关键业务信息系统,方便企业和公众办事。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但是有的地方出现了一味模仿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盲点。

宏观信息是反映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总体情况的信息,它是从全局视角进行宏观考查;微观信息反映了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中的某个具体情况和特征,则是从局部角度进行微观考查。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做大一个国家宏观数据中心,做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门户网站,完善一个国民经济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建设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和市场价格监管信息系统;而各省、市、自治区“小金宏”建设的重点是省级宏观数据中心、应用系统建设,国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程的建设。如果地方盲目复制国家“金宏”工程建设模式,忽略了适合地区发展业务系统的需求,其结果就会本末倒置,严重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⒉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信息孤岛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大多已建成功能较齐全的业务系统。以上海和广东为代表的东南部以及华北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区域信息化、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以及社区信息化已逐步走出低谷,进入平稳发展期,并将继续向纵深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城市信息化及“小金宏”工程建设也均取得比较快的发展。而经济较落后的省市,特别是众多偏远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却不容乐观,其“小金宏”工程建设仍停留在内部办公自动化、门户网站基本信息公开阶段,业务系统建设尚未启动,在线服务和在线互动还存在较大距离,地方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能力极低。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信息化发展的差异。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决定了各地“小金宏”工程建设的信息基础有优有劣、起步有早有晚、水平有高有低。此外,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导致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⒊资源难以整合,延伸性和扩展性较差

由于“小金宏”工程建设主要依靠各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门独自进行,并以强制性行政指令推进,其结果是不同垂直业务系统之间的横向业务集成难度越来越大,信息系统以行政、地域条块分割[2],导致“小金宏”建设缺乏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其在资源整合与共享、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方面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一方面,由于各地区信息化建设时间长短不同,致使其在数据库采用以及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经常出现相关业务系统端口不一致、难以对接的困难。早期建设一般采用的是note数据库,而现在普遍采用的是Oracle数据库。例如天津市政府使用的仍然是note数据库,而天津市发改委及其它多数委办局目前大都使用Oracle数据库。这样,市政府与下属各部门之间要实现无障碍公文流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两种数据库的对接需要极大的投入,这不仅仅加大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成本,而且导致许多重要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地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种横向上资源难以整合的困境。

另一方面,由于“小金宏”建设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建设,缺乏纵向垂直与各级发改委资源共享。虽然国家发改委牵头的“金宏”工程目前在重要商品价格共享数据库、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共享数据库和经济文献共享库,价格监管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将地方“金宏”工程纳入其中,其影响还仅限于国家宏观层面。虽然目前各地“小金宏”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价格监测系统,但尚未统一于国家发改委共享信息平台整合资源,省以下连网又难以达到一定覆盖面,国家、省、市三级还不能做到纵向上资源共享。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国家无法了解地方政府网络建设现状,地方政府亦无法充分利用国家已拥有的政府网络资源。信息化的潜能不能完全释放,导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利于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统一与规范化。

⒋工程实施主体职能不清,资金保障难以制度化

各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渊源不同,所以工程实施主体也不尽相同。目前“小金宏”工程建设主体多集中于各地信息中心,但也有部分地区由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北京、天津、浙江三地的“小金宏”建设均由各级信息中心负责,而上海则主要由信息委实施。信息中心属于各地发改委下设的事业单位,而信息委是市政府专门管理政务信息化的机构,两者在性质和职能上截然不同,前者为事业单位,其职能是执行决策;后者是国家行政机构,其职能为制定决策。同时,大部制改革又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化主体的复杂化,在大部制改革中,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下属的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办公室今后的职能可能也会相应地发生一定变化,这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地方“金宏”工程建设的混乱。目前工程实施主体职能不清的问题使得各地区“小金宏”工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着多方利益博弈,部门职能交叉导致责任不清。国家层面上,发改委负责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批,财政部负责电子政务资金的拔付,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电子政务政策标准的制定。到了地方关系更加复杂,由于“小金宏”工程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地方发改委“小金宏” 工程建设既要符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小金宏”工程是一项长期建设任务,其宏观数据库的发展和业务系统的运行需要长期更新和维护,因此其建设周期和资金链较长。目前各地的“小金宏”工程建设往往是短期投资,没有将电子政务建设统一纳入财政预算,资金来源缺乏制度化保障。

⒌注重单个业务系统建设,忽略流程再造与宏观经济职能

一个好的业务系统并不是机械地把所有的数据、硬件和软件放在系统中就得以实现了。目前“小金宏” 工程建设的业务系统往往只是考虑了本单位、本系统员工的需要,从而导致了受理单个业务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业务之间分割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其整体效能没有体现。虽然公众办理单项业务的效率提高了,但对于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系统的业务办理并没有体现效率和便捷,反倒进一步固化了传统分割的体制,进一步加剧了分散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混乱的情形。这样就难以实现从各业务处室根据不同需求的、各自为政的分散式运用――发展到跨部门、跨业务、跨应用系统集成整合――再发展到以数据中心形式实现的数据共享;不利于实现电子政务从以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向以集中的、整体和无缝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变[3]。

此外,各地“小金宏”建设还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与机构间的业务,将基于部门内职能的业务系统建设看成是自身工作手段的改良,缺乏整体上为企业和公民提供政务服务全流程的变革和创新的理念[4]。宏观经济职能是国家发改委的核心职能,它是“小金宏”工程建设存在的逻辑前提。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太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态势下,建立健全宏观经济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国家和地方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目前只有北京市建立了专业、实时的经济信息网,提供权威的宏观经济统计与分析数据,而其它各地都缺乏有效的经济数据分析与预测,无法完善本地宏观经济动态仿真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宁家骏. 2006-2007年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概况[M]//王长胜,张新红,于施洋. 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6-131

2.赵仲明. 动态善用政务与技术资源实现电子政务“条块结合”[J]. 电子政务,2007(8):24

3.蔡立辉. 电子政务应用中的行政流程再造[EB/OL]. [2008-10-25]. 省略/article.asp?id=64

4.陈拂晓. 电子政务与行政体制改革[J]. 电子政务,2008(2):92-96

作者简介:

宏观经济发展报告范文3

第二条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县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季度、半年和全年的经济运行分析由县人民政府县长统筹,副县长、副调研员协调开展,政府组成部门共同参与。

县人民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定期对本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报县人民政府决策参考。

第三条全县经济运行分析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一)综合分析。

每季、半年、全年对全县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综合分析;每半年对全县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二)重点产业分析。

每半年对全县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发展潜力、政策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三)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适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提出用好、用活、用足政策的意见建议。

(四)周边经济政策比较分析。

适时对周边县、区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周边地区动态,把握发展机遇。

(五)其他专题分析。

针对全县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不定期开展专题分析研究。

第四条每季度以书面或会议方式向县委汇报经济运行情况;半年及全年向县委常委会作专题汇报。

全县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由县发改局形成后报送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领导及县级有关领导。根据需要,提供县委常委会议、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等作参考;半年、全年的全县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在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通报会上予以通报。经批准后,定期或不定期在政府网站或以其他方式公布全县经济运行相关信息,为部门、企业等提供信息参考。

第五条建立调研和预警机制:

宏观经济发展报告范文4

 

一、着眼全局.充分认识会计指数的重大意义会计信息对于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重要作用。经过提炼的企业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政府及时深人地了解微观经济基础,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做好宏观经济决策。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提升会计的决策支持作用,是企业与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会计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就提出,会计制度既要为本单位服务,又要为国家综合部门服务,两者不可偏废。他们特别指出,我国会计制度的设计要特别考虑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杨纪琬和阎达五,1980、1982、1984;杨纪琬,1984;阎达五,1984)。此后,阎达五教授等许多会计学前辈也试图从社会会计、宏观会计等角度探索会计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的路径(阎达五,1988)。

 

囿于当时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限制,这些学术思想未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完善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上市公司的季报、半年报及年报为学术界和投资者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财务信息,财政部门也积累了包括国有企业快报在内的大量会计信息。这些会计工作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已在企业微观决策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但其在宏观领域的决策支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尚有广阔的提升空间。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财政部王军副部长提出①,应该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一个或者一套综合反映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景气程度的会计指数,以提升会计工作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地位与影响。可以说,会计指数研究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必然,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具体而言,会计指数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指数的研究,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连同其他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经济资源。没有一流的数据,就没有一流的决策。无论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还是企业加强微观管理,都离不开高质量的信息资源的支持。与其他信息源相比,会计信息有其特有的一套比较科学、严谨的方法,集中表现在从填制凭证到登记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表这套“会计循环”上,这套科学的方法保证了会计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会计指数,可以充分挖掘利用会计信息资源,提升会计信息的集成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会计指数的研究,是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不断调整职能,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又需要政府及时掌握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适时推出适当的经济政策,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宏观经济部门判断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参照。而具有反映和监督职能的会计工作,以其科学严谨的信息处理方法,系统、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运行状况和财务成果。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会计指数,是企业财务信息重要和系统的反馈渠道,也是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通过对会计指数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的深入分析,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监测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科学地分析判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地引导资源配置的行业地区分布,有效地推进产业政策实施。这对于提高国民经济预测、预警与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会计指数的研究,是构建协调统一的中国会计体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行业始终坚持推进会计改革和发展,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纽带,以构建充满活力的中国会计体系为目标,既融人国际,又独具特色。为了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部结合财政、会计工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会计行业的发展战略,把全力加强法制建设、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部控制、XBRL、会计鉴证、人才评价和会计指数等八个方面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并努力打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对接通道,形成既各有特色,又相互促进,衔接有序、整体互动、相得益彰的中国会计体系,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服务效能(王军,。会计指数是中国会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子系统。会计指数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中国会计体系的信息保障作用、决策支持作用、风险预警作用和管理提升作用,为会计的协调发展探索一套新机制、闯出一条新路子、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四,会计指数的研究,是提升我国会计在国际上影响力的需要。我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会计作为反映经济活动、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理应走上国际舞台,扮演其应有的角色。近几年,我国推进的会计审计改革、领军人才培养、内控体系建设及可扩展商业语言(xBRL),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中国会计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而在会计指数的研究方面,我们更是走在了国际同行的前面。我们应当持续推进这项工程的研究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努力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

 

第五,会计指数的研究,是增强会计社会影响力的需要。目前,会计数据更多地被用于分析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较少与行业综合评价乃至宏观经济分析相结合,而微观企业又是整个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因此,对微观企业会计数据加以提炼,使其能反映一类企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有助于拓宽会计数据的应用范畴,有助于提升会计的决策支持作用,提升会计工作的地位,增强会计的社会影响力。

 

二、集思广益。合理构建会计指数的研究框架立足于基本的会计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充分借鉴指数编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利用公司会计信息与科学的统计方法,可以尝试构建基于企业会计信息的一套指数体系,这个指数体系包括综合反映企业经营对宏观经济综合贡献的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评价某一行业内企业整体运行情况的行业评价会计指数,以及分析单一企业股票投资价值的企业投资价值会计指数。指数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在图l中,价值创造会计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反映企业经营对宏观经济综合贡献,进而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数。该指数体现了宏观经济运行中微观企业的价值贡献,通过考察该指数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趋势。这一指数又可细分为价值创造额和价值创造效率两个指标,对价值创造额进行构成分析,可以反映股东、政府、员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分配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分配及税收政策提供依据,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对价值创造额和价值创造效率分经济性质进行分析,能够对不同经济性质企业之间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创造效率进行对比,从而为国家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国有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对价值创造额和价值创造效率进行细分行业分析,可以反映不同细分行业受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程度,揭示不同细分行业的经济运行特点,为国家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对不同细分行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的分配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判断不同行业内的利益分配生态,有助于政府更具针对性地制定税收和收入分配政策。对价值创造额、构成及效率进行分地区分析,可以反映全国各地区的大制造业上市公司在经济增长、收人分配及资源使用效率方面的发展动态,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相关行业的区域发展战略、资源分配政策、差异化的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行业评价会计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综合评价某一行业中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整体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指数。该指数是对宏观层面价值创造会计指数在大行业和细分行业的深入分析,并形成一系列反映行业发展状况的基准数据,可以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某一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进而揭示某一行业当前的运行状况,据此推断和预测未来前景。该指数可以为国家相关部门优化产业布局、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会计投资价值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市场表现构建的反映企业长期投资价值的指数。该指数可以反映综合考虑企业盈利能力、盈利质量、成长能力下的投资价值,目的在于引导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资产定价中的基础性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后发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最突出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波动剧烈,二是市场结构不能体现优质优价。究其原因,有体制问题,有监管问题,还有社会文化、投资习惯、市场心理等多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还是从提高投资者投资回报的角度,鼓励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都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投资价值指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王化成等,2012)。

 

上述框架对会计信息的应用不只局限于对企业自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而是扩展到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中观行业运行质量以及微观企业长期投资价值等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全面,层次更加清晰,指数之间功能互补,可以综合反映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景气程度,从而能够发挥指导微观经济的“指南针”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的作用。

 

三、齐心协力。扎实推进会计指数的研究工作会计指数的研究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强,影响范围广,实施难度大,国内外没有成熟经验可兹借鉴。开发出一套“立得住、叫得响”的会计指数,为反映经济运行趋势、进行经济预测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服务,是中国会计界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责无旁贷。相关方面也应认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要认识到会计指数研究的历史性意义,切实处理好与各项工作的关系,确保会计指数研究工作取得突破。

 

第一,多管齐下,集思广益,营造会计指数研究的学术氛围。会计指数研究的扎实推进离不开学术界、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应该由财政部、会计学会牵头,采取多种举措推动会计指数的研究工作,营造全行业研究会计指数,全社会关注会计指数的良好氛围。这些举措包括:

 

专门课题起步,研究报告破题。会计指数研究是会计理论的拓展,会计体系的完善。对指数内涵、作用、理论基础等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指数的质量和效用。因此,会计指数研究首先应从相关课题研究起步,形成具有理论深度、实践可行的研究报告,把会计指数有关的内容说透,把指数编制的难点理清,然后再探讨指数编制和的方法。目前,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主持的财政部重点科研课题“价值创造效率会计指数研究”已经顺利完成结项。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领域内众多专家和学者的鼎力支持,课题组对会计指数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充分论证,对编制思路做出了反复修改,对样本数据不断扩展,从多个角度对编制结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课题所形成的研究报告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论述透彻,为会计指数的破题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在财政部和会计学会科研课题中专设会计指数的相关研究课题,鼓励广大会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争取形成一批质量较高、论证透彻、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的研究成果。(2)学术研讨促进,成果发表推动。鼓励争鸣、集思广益、兼容并蓄是保障会计指数质量,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中国会计学会可以围绕会计指数研究的主题组织专门的学术研讨会,鼓励广大会计学者和实务工作人员就会计指数研究出谋划策,提供方案。学会主办期刊可以就会计指数研究开设学术专栏,发表指数研究的优秀成果,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气氛。

 

设置专门研究机构,稳步推进指数研究。会计指数的研究和编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机构,持续推进指数的编制、分析和工作。研究机构的职能定位于定期编制并会计指数及指数研究报告,为政府部门、企业、投资者等各方面提供中国企业财务运行的数据及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围绕会计指数研究进行系列衍生研究,以不断扩大指数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多部门合作,精心设计,解决指数编制的数据源问题。指数编制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源质量的高低。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目前对指数的测算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公开披露的季度报告、中期和年度报告为数据基础。但是这一思路存在时效性欠缺、样本量少等缺陷,从而会影响会计指数效用的发挥。鉴于此情况,我们应该加强与国资委、证监会等部门的合作,拓宽指数编制的数据来源。

 

如可以使用国有企业与金融企业每月快报数据编制指数,提高指数的时效性,加强对宏观经济决策的影响力。同时,可以增加快报内容,要求企业直接上报人工成本、企业税费以及利息支出的相关信息,从而克服数据取得的限制,大大简化指数的编制工作,提高指数质量。

 

另一方面,财政部目前大力推广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可以快速、准确、可靠地处理财务数据,大幅提高信息收集、分析的质量,提升会计指数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会计指数的研究将具有重大推动和支持作用。XBRL采用的技术架构,具有良好的信息开放性与数据兼容性,能够在windows、等不同操作系统下直接使用,在不同软件、平台、技术间实现数据的可靠提取和顺畅交换,还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自动获取会计信息,从而摆脱对其他数据库的依赖,可以降低会计信息的获取成本,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指数的独立性。

 

第三,缜密部署,实践检验,推动会计指数的广泛应用。会计指数的需求源自实践,指数的研究也离不开实践的土壤,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会计指数有没有用?怎么用?用后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都需要实践来检验和回答,实践检验通过了,我们才能心里有底。因此,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应该统筹规划,缜密部署,适时将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给有关部门进行参考,注意听取相关部门对会计指数的意见和建议,关注社会各界对会计指数的反应,及时掌握会计指数在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发现会计指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抓住重点,深入研究,积极应对。

宏观经济发展报告范文5

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内需提振和外需回暖的共同推动下,经历了一轮持续快速的复苏过程。但是,伴随着中国相关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的渐次退出,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内需增长开始逐渐进入平稳期;此外,出口在经历了一轮快速反弹后很可能重新陷入低迷。在经济回落期,政策将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

近期,高层密集调研经济形势,引起各方关注,被认为是对上半年的经济发展形势进行整体性评估,以及对下半年宏观政策制定进行摸底。有基金公司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增加,国内部分经济数据出现放缓迹象,下半年保增长、促就业将会重新成为宏观政策的着力点。但也有基金公司认为,结构调整依然将成为下半年经济工作重心。

政策效果显现

回顾上半年宏观经济,基金公司普遍认为,政府上半年的退出政策收到了成效。

资料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呈现“高增长与低通胀”的良好格局,GDP同比增长11.1%,CPI同比增长2.6%。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提高,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与均衡。2010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略有放缓;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18.2%,消费需求旺盛;外贸恢复超预期,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3.1%,实现外贸顺差558亿美元。

诺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有关人士认为,从季度环比变动趋势来看,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慢速度。从月度环比变动趋势来看,4月份以后中国经济减速的趋势更加显著。2010年初经济过热的局面已经降温,目前中国经济已回归正常。这说明中国政府2010年上半年政策退出收到了成效。

在该人士看来,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开始减速,主要归因于两方面。首先是2010年上半年信贷与投资控制得力,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明显收缩。其次是中国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转型非常坚决,严格控制产能过剩以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扩张。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亦持有类似的观点。该基金2010年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认为,从上半年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在经历一季度高点之后,呈现逐月回落的态势。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信贷规模控制、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间部分经济数据的暂时回落是正常现象。“这种短期回落更加夯实了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必过于担忧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该报告称。

新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则预计,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将延续回落趋势。不过,在新华基金看来,宏观数据的下滑已经在市场预期范围之内,接下来的负面因素则是企业微观盈利能力下滑逐步反映到数据上。

激辩政策转向

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数据逐月回落,下半年经济政策走向,尤其是对于退出政策是否持续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此方面,基金公司的观点出现了较大分歧。

“短期政策面有望放松。”长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安昀解释道,首先,财政政策会有所松绑,体现在加快项目审批、加快中央项目的发放等方面。另外,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捆绑,地方投资需要银行资金的配套,因此货币政策在下半年也会有所放松。

申万巴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日的2010年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亦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下滑是基于经济过热、政策主动降温的结果,随着经济下行风险的进一步加剧,尤其四季度通胀压力的明显减缓,政府紧缩政策有望放松。其中发改委项目审批以及信贷发放的正常化是政策从紧缩回归正常化的两大信号。

但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却坚持认为,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在调结构的背景下,预计政府对增速底线的容忍度将有所增强,特别是未来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当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都将有效提高就业效率及社会稳定度。预计下半年再度放松政策的概率较低,除非经济回落的速度及幅度超出政府调控预期。

南方基金的观点与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趋于一致。他们表示,短期内从紧政策不会有明显放松,政府对经济看法相对积极。这更加确认了政府暂时还难以转变相对从紧的政策态势,总体上说,政策将呈现“有保有压”的渐变态势朝着支持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演变,市场上部分投资者预期的政策明显转向暂时恐难实现。

宏观经济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型、“W”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全球增长模式转型,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客观上,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无论是超货币体系,还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金融与实业并重,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也有专家认为,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危机来临时,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报告,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①。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GDP小幅增加,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第二季度7.41万亿元,同比增长7.9%。6、7、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已连续5个月上涨。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凸显消费潜力。

(三)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用电量增长4.3%。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3%。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环比增长了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43%,环比下降1.13%。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O%。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2009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受央行政策影响,增速减缓。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O.9%、0.9%。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激化潜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医治好重病后,调养很关键。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与之相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今后,应提高中国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质量,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三是决策机制方面,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但是,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除行业外,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行政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些社会事业部门,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在美国,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在生产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很难独善其身。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合作以及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是一国金融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和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防止过度套利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更应该注重做大、做强蛋糕,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树立大财政思想,既要有财,更要有政。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不与民争利。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从税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保证税收增量渐进发展。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探索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主要是以分类征收为主,没有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着力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三是试点物业税。在继续物业税试点评估“空转”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价值评估,适时推出物业税。四是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开源的同时仍需节流。从财政支出看,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增收节支,防范财政风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缩减行政开支。在经济复苏后,政府应该“瘦身”,调整政府机构,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二是继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保证精细化、科学化。信息透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财政预算信息透明是实现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保证正确履行公民委托责任的需要。在美国,一次预算编制就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制定过程,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三权独立,相互监督,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尽快实现财政预算透明法制化,加快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改革步伐,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促发展,保民生。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时,这些领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四是构建财政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调控体系。财政风险防范要与金融结构风险防范紧密结合,不可单线作战。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