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规划的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规划的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 度假旅游; 阳光避寒疗养; 探析; 攀枝花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05-01
一、景区旅游资源及环境简况
攀枝花资源条件主要有阳光、热带水果、运动疗养、温泉、湖滨,符合作为内陆山地河谷亚类阳光避寒疗养度假旅游区的“5S”典型要素条件。作为西部内陆城市,相对阳光资源丰富的滨海城市和南方城市而言,攀枝花具有离内陆避寒旅游市场距离更近、物价水平更低、冬季风很小的气象特点,能获得老年体弱消费者的偏好[1]。
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是是四川新五大旅游区之一的“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东部的有机组成部份。2012年成都至攀枝花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交通条件已大大改善,攀枝花阳光旅游资源在内陆冬季避寒度假市场中的独霸优势日益明显,若开发的避寒度假产品定位得当,在成渝两地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攀枝花蜀欧菩萨岩风景区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分院在去年编制完成了《二滩风景名胜区菩萨岩景区开发—核心区整体规划》。
二、SWOT分析
对攀枝花二滩国家森林公园菩萨岩进行SWOT分析,是科学开发菩萨岩景区的前提[3]。
(一)优势(Srtengths)。区位条件良好,可进入性强,拥有十分便利的交通优势;四季阳光充沛,暖和少风;政府和群众大力支持对菩萨岩景区的开发;项目开发拥有良好的投资背景优势。
(二)劣势(Weaknesses)。规划区内虽然自然生态良好,但是资源丰度不够,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偏重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分散、零乱、不系统,整体资源优势不明显。菩萨岩风景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有一定难度。二滩、桐子林水电站及库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欧方营地、以及广福寺庙等人文资源分属不同的利益主体,整合开发受到一定割据限制。
(三)机遇(Opportunities)。国家带薪休假政策的实施,将为菩萨岩旅游带来市场机遇。我国现在正在进入老龄社会,以老年群体为主的养老度假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市场。
(四)威胁(Threats)。同类产品的威胁。青城山,峨眉山等这类著名宗教文化旅游景区、成都周边的避暑景区和西昌的避寒度假景区对菩萨岩景区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替代威胁。
由于规划内山林自然资源丰富,因此旅游开发带来的建设和运营对自然环境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包括环境质量的退化,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等。因此在全面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全面详细的环境调查,以制定全面的环境管理方法,具体的项目还需要预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三、市场分析
(一)旅游者的构成。攀枝花二滩国家森林公园菩萨岩是以佛教文化旅游景区为主题,其客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将会是老年人,他们大都信仰佛教文化,因此我们的旅游产品中将会充分考虑到老年顾客的需求,这与攀枝花市旅游市场定位是一致的。便捷的交通,优美的环境,一流的设施和服务必将会吸引很多省内,乃至省外游客到菩萨岩来旅游。由于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辐射范围的限制,市场开发前期和中期应以成渝两地市场为主。
(二)成都市场分析。成都市区距离攀枝花749公里。从2005年开始,每年冬季来临前,成渝两地都会推出“冰雪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以成都市场的休闲度假景区差异性分析为例(表一)可以看出:两地市场都缺少中短途冬季避寒旅游度假产品。
每年夏天成都市民都有习惯到周边的度假区避暑度假的习惯。而菩萨岩景区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全新打造的宗教养生文化,大大改善的交通条件正好符合成都老年度假的市场需求特点,将会吸引大量成都市民来度假养老。5.12大地震前成都银厂沟老年避暑度假区的多年兴盛,证明了成都老年市场的度假需求是庞大的。同时,避寒需求相比避暑需求更加有刚性[2]。分析如表二:
(三)重庆市场分析。从过去入攀旅游空间差异分析可以看出,四川本省和滇北客源是旅游人次的第一梯度;重庆、陕西及长江中下游城市是第二梯度。以下主要分析重庆市场。
出游目的:重庆居民出游的目的地,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以会议出游比例显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
出游偏好:抽样调查显示,重庆居民对旅游资源偏好排在前六项的依次是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历史遗迹、海滨休闲、古镇风貌和草原森林。重庆居民在春季出游的占20.2%,在夏季出游的占41.2%,在秋季出游的占23.7%,在冬季出游的占14.9%。可见,夏季出游在重庆比较明显,这与重庆夏季炎热的天气相关。
出游方式:资料显示,汽车是重庆居民出游的主要交通工具。重庆居民出游“和家人或朋友自费旅游”的占65.0%,“自费参团旅游”的占15.4%。自助旅游是重庆居民的主要出游方式。重庆至攀枝花、昆明的铁路客运也为重庆老年市场提供了理想的交通工具选择。以此推测,重庆游客来菩萨岩景区旅游的主要需求方式为会议旅游、避暑观光,其次为冬季避寒度假。
四、结论
攀枝花二滩国家森林公园菩萨岩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独特,打造结合宗教文化、老年养生和运动休闲的阳光避寒度假产品在成渝两地具有明显差异性,与成渝两地目标市场细分特征有很高的相关性。如果产品定适当,通过恢复“广福寺”庙宇及其配套设施;实施景观绿化工程;建设生态养殖产业科技园和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宽松的优惠政策作保障,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健.内陆山地河谷亚类阳光避寒疗养度假旅游区开发模式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9,9.
旅游规划的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形象定位;旅游;双城市;主题口号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73-02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不断成熟,潜在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往往更加重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只有那些能形成生动、鲜明而强烈的感知形象的旅游目的地,才能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不远千里到此游览和观光。双城市是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县级市,现已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其旅游知名度很低,形象定位模糊,这已经成为制约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双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其旅游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双城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效拓展客源市场,促进双城市的旅游业乃至整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旅游形象定位的概念及原则
形象定位是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前提,它为形象设计指出方向。形象定位是建立在地方性分析和市场分析两方面基础之上的。地方性分析提示地方的资源特色、文化背景;市场分析提示公众对旅游地的认知和预期,两方面的综合构成旅游形象定位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区域旅游发展全面的形象化表述,提出旅游形象的核心内容,即总体形象[1]。
对旅游地的形象进行定位时要突出独特性原则。在当今如此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目的地要想吸引更多游客的眼球,要想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在旅游形象定位时就必须要显示出其鲜明、独特、深刻的个性,只有新颖独特的旅游形象才能扣人心弦,让人浮想联翩,从而使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出游兴趣、对目的地的好奇心和想到目的地旅游的冲动感。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还应该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因为我们对城市的旅游形象定位最终是为市场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定位时就必须先对市场和潜在客源进行调查与预测,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然后站在旅游者的角度,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当地资源特色,对城市进行整体的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还应体现动态性原则。我们对于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根据旅游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逐步加深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另外,由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价值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因此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也应该具有动态性。
二、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基础分析
(一)地方性分析
1.地理区位及交通
双城,又称双城堡,是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县级市。它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处在省会哈尔滨市区西南30公里的松嫩平原上。其交通十分便捷,距哈尔滨国际机场仅30公里,另有京哈、拉滨两条铁路和同三、京哈、哈前、哈大四条公路,松花江主航道还通过本市永胜、临江两个乡,并且在临江乡的三家村设有船站。可以说双城市的水、陆、空交通条件都十分便利。
2.历史文化
双城市是东北历史名城,满族发祥地之一,曾流传有“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之说。八百年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在拉林河畔煮酒谈兵,境内至今仍保存有金代达禾、布达两座古城遗址。
双城市的主要人文景观有承旭门、观音寺、魁星楼、双城堡火车站、民俗文化步行街。时期,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设在双城,它是中外驰名的纪念地之一,也是东北地区仅有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地主庄园。它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城市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及锡伯族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以满族人口最多,可利用各民族的奇风异俗,积极开展民俗风情体验游。
3.生态农业及新兴食品工业
双城市属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县,曾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农村经济工作综合先进县、畜牧业生产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双城市结合自身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游,并试图将双城市的农业与全省的农业特色相结合,进一步微缩、整合,最终达到使游客游双城就能游全省现代生态农业的目的。双城市现已开发的生态农业旅游度假村有农丰镇花果山度假村和兰棱镇休闲旅游度假区,游客们在度假村里可以亲身体验农民的生活,欣赏田园风光,采摘蔬菜瓜果。
双城又是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之一,曾被国家评为食品工业强县之星、县域食品经济发展示范县。世界五百强企业瑞士雀巢公司、杭州娃哈哈、台湾旺旺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先后在本市投资建厂,使其逐渐形成了粮食、肉制品、乳制品、禽蛋四大产业链条和大农业―大畜牧业―大加工业―大市场的产业化格局。现如今,双城市正利用这些新兴的工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旅游,开发工业旅游产品。由于这是周边地区所没有的,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在旅游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市场分析
双城市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还有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和新兴食品工业等旅游资源,但由于双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到目前为止,双城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还有部分仍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现已开发的旅游景点由于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旅游景区规模小,形象不突出、不鲜明,缺乏吸引力、感召力、诱惑力、刺激力,基本上没有进行过有计划的宣传促销活动,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市场影响力都不高。因此,双城市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及有招徕力的旅游口号或旅游标志。
双城市的主要客源市场来自于市内及哈尔滨市、阿城区、五常市、肇源县等周边地区,以“周末游”为主要旅游方式,对短途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另外,由于双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就设在双城,它是中外驰名的纪念地之一。因此,双城市的省外及国际客源市场主要来自于那些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史感兴趣的人和那些现已侨居国外的当时诞生的将领的家属及其子女。
三、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一)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定位
根据以上对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地方性分析和市场分析以及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依据的原则,将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定位为:体验“绿色”生态农业,追寻“红色”历史文化。
定位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的基本依据有两点:一是双城市所拥有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这是旅游形象形成的基础。由于双城市属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又处在松嫩平原上,其所拥有的土地均是全省最标准的黑土地,而且耕地面积大,所以适宜开展现代化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双城市所拥有的这些特色资源,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更好地结合起来,发展双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另外,由于双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革命历史遗迹,这就构成了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二是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特征,这是旅游形象定位的市场需求。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长期的城市生活所带来的高压生活状态,使人们迫切地想要回归生态本原,到那种空气中充满着田园气息和鸟语花香的恬静安逸的地方好好地休养生息。而这种市场需求正好给双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因此,双城市的旅游形象主题应以生态农业游和历史文化游为主要内容,辅之以新兴工业游、宗教文化游和民俗风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
(二)双城市旅游形象口号设计
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往往由一句精辟而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主题口号加以概括和表现,它是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而旅游形象的口号设计又能反映出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内容,将旅游地最具优势的特征加以提炼,概括成一句口号,最终达到打动旅游者,激发其出游的意愿。一个恰如其分、通俗易懂、真实诱人的宣传口号对旅游形象的定位宣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对双城市旅游资源的分析和旅游形象的定位可看出,双城市可以建立以生态农业和历史文化为主,以现代工业、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为辅的旅游形象。因此,双城市的旅游形象口号可拟定为如下: “游生态农业,品双城文化”;“探寻双城历史,感受民族风情,体验现代工业,回归生态本原”;“生态农业民族情,新兴工业双城行”等。
四、结语
旅游形象是城市的灵魂,旅游形象的塑造是发展城市旅游业的关键。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又是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重要前提,对于指导城市旅游开发、产品设计和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地方性分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将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定位为:体验“绿色”生态农业,追寻“红色”历史文化。但是,旅游形象定位并不是一经确立就一成不变的,它是具有动态性的,应该随着旅游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和当地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和予以更新。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旅游规划的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 旅游目的地 客源市场 旅游消费者 预测 丽水
系统动态模型构建
(一)模型假设
借鉴徐红罡,郑海燕和保继刚(2005)建立的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模型,来设计客源市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作如下假设:第一,设潜在旅游者选择城市旅游地的信息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旅游地的促销信息,包括城市旅游地的广告、新闻、公共活动、会议赛事等,以及旅行社或商提供的信息;二是来自于曾经到过该城市旅游地的游客的口碑信息;三是曾经来过该城市旅游地的游客自己亲身经历的信息,以此导致重游。第二,潜在游客只受到收入影响,客源地人均收入越高,潜在游客越多。但是,潜在游客要受到促销、口碑的影响才会出游。第三,不考虑游客的季节性因素,只是考虑每年的总数,因为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不管游客怎么分布,对旅游业的贡献是差不多的。第四,旅游目的地不会出现接待瓶颈,事实上除了黄金周以外,绝大多数旅游目的地不会出现拥挤。第五,游客体验都是正面的,即口碑均是正面传播。第六,不考虑口碑传播的衰减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遗忘、游览了新的城市旅游地、缺乏新鲜性等多种因素,游客对城市旅游地的口碑传播会趋于减少或不规律地分布。这方面的规律尚无多少研究,所有假定不考虑口碑传播的衰减效应。
(二)因果关系图
游客市场因果关系图见图1。该因果关系图包含四个循环:负反馈循环1:潜在游客-促销影响下的出游游客-出游游客-潜在游客。负反馈循环2:潜在游客-口碑影响下的出游游客-出游游客-潜在游客。正反馈循环3:出游游客-累计游客-口碑影响下的出游游客-出游游客。正反馈循环4:出游游客-累计游客-重游游客-潜在游客-出游游客。
(三)模型参数设定
模型参数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来设定,该市是生态休闲养生型旅游目的地,2012年全市景区接待游客3561万人次。其中,本地(指丽水市行政区域内)约占客源总量的10%;传统客源地是游客数比例高、距离较近、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的地区,主要有省内其他地区、上海、江苏,约占客源总量的75%;新兴客源地是距离较近的经济一般地区、距离较远的经济发达地区,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游客数虽然比例低,但是增长快速的地区,主要有福建、江西、山东、北京、广东、河南、安徽等地,约占客源总量的15%;海外客源占比不到0.1%,这里不考虑。各类型客源地参数设定见表1。其中,区域人口是2010年普查数据,人口增长率按出生率计算,人员消亡率按死亡率计算;潜在游客按照经济增长率增长;促销有效性、口碑接纳程度、重游率跟客源地距离成反比;促销力度按实际情况估算,口碑建设力度主要以旅游地建设和服务为主,跟客源地距离无关。模型起始时间=0,单位:年。模型终止时间=10,单位:年。SAVEPER= TIME STEP,单位:年。TIME STEP=0.125,单位:年。
(四)客量预测
运行该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到各客源地游客量预测曲线见图2。其中,本地出游游客在前期略有增长后趋于稳定值;传统客源地出游游客在前期略有增长后开始逐步减少;新兴客源地出游游客则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读取后台参数,可以得到具体预测数值。将三类出游游客数值加总后,可得到总的出游游客预测值。其增长速度越来越小,但到后期新兴客源地出游游客占多数时,增长速度开始加快。
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分析
本地游客市场分析。根据模型模拟结果,本地出游游客主要由重游游客构成,单纯由促销和口碑带动的新游客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本地潜在新游客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迁入率决定,这两个比率均较低,导致潜在新游客增长缓慢。因此,本地出游游客的数量取决于重游率,本地需要加强促进游客重游的建设。
传统游客市场分析。传统市场出游游客构成见图3。可见,传统市场出游游客由三驾马车:促销、口碑和重游带动。前期三者效果相当,后期随着潜在游客的减少,促销和口碑带动的出游游客逐渐减少,重游游客则逐渐增多,占据了主体地位。再分析重游率变动对出游游客量的影响,在初始重游率0.1的基础上,模拟2倍、3倍重游率下的出游游客量,结果是前期重游率倍增后,出游游客比例提高不多,但后期出游游客比例提高接近相应倍数。可见,对传统客源市场,远期需要加强重游率建设。
新兴游客市场。新兴市场出游游客构成见图4。新兴市场出游游客前期主要由促销带动,随着累计游客的增加和口碑传播效果的显现,口碑带动的出游游客快速增加。由于重游率低,重游游客虽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一直比较低。通过对促销和口碑的敏感性分析,发现促销力度加倍后,出游游客量前期增加非常明显,有倍增效果,后期增加效果逐渐减弱;口碑建设力度加倍后,出游游客量前期增加较小,后期增加较大。
基于模型的旅游消费者市场开发
(一)旅游目的地规划
通过模型预测了本地、传统客源地和新兴客源地的游客量,这可为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对本地游客,重点是提高景区接待能力和调节客源时间分布,引导本地游客避开外地游客高峰期;对传统客源地,由于自驾游比例较高,需要加强交通、娱乐休闲、餐饮、住宿接待能力,让传统客源地游客得到轻松愉快的休闲旅程;对新兴客源地游客,则需要加强住宿、交通、餐饮、旅行社接待能力。
(二)游客市场促销策略
由于不同类型客源地的出游游客构成有差异,促销效果按新兴客源地、传统客源地、本地递减。因此,对本地潜在游客不需要促销,对重游客则可以进行促销,促销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重游和调节客源高峰分布;对传统客源地要随着潜在游客的减少逐步降低对新游客的促销力度,转向促进重游;对新兴客源地,则前期以促销为主,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打造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品牌,同时强调不断改进的交通便利和多样化特色化的旅游线路,后期则随着促销效果减弱不断降低促销力度。
(三)游客市场口碑建设策略
传统客源地口碑带动的出游游客前期多,后期少;新兴客源地口碑带动的出游游客前期少,后期逐渐增多。所有口碑建设前期应侧重于传统客源地,中后期重视新兴客源地。口碑建设除了强调旅游目的地特色和提供优质服务,以及经常举办节庆活动以外,还需要提高口碑传播有效性,开展游客营销,促进游客有动力、有内容、有人选地向其周边人群传播旅游目的地正面信息和旅游体验。
(四)游客市场重游促进策略
由于本地主要依靠重游客,传统客源地也越来越依赖重游客,新兴客源地的重游客比例也逐渐增加,因此,提高重游率对增加游客量至关重要。要提高重游率,像丽水这种旅游目的地就需要渲染休闲养生的定位,完善休闲度假设施,打造休闲养生旅游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交通、食宿,提供优质、人性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需要结合本地特色定期推出文化节庆活动。同时,也需要在针对传统客源地和新兴客源地的特征,结合多样化的促销手段来促进重游。
(五)旅游目的地营销战略
综合考虑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能力、建设速度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可以对本地、传统客源地和新兴客源地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战略,实现旅游目的地持续稳定的游客增长。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充足时,旅游目的地可以对本地促进重游,对传统客源地由促销、口碑建设和促进重游并重逐渐转向促进重游,对新兴客源地则采取前期促销、中后期口碑建设、后期促进重游的策略。二是在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不足时,根据各类型客源地游客在总量上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短期内的高峰期时间分布,通过调整促销和口碑建设力度来调整各类型客源地游客出行总量和出行时间,使得到达本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数量与本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增加速度一致,不至于出现瓶颈。
结论
综上所述,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不仅可以预测不同类型客源地的游客量和总的出游游客,还可以分析不同客源地出游游客的构成,以及预测在不同旅游目的地对策下的游客数量变化趋势,从而为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规划、促销策略、口碑建设策略、促进游客重游策略提供决策支持,以及有助于制定开发不同类型客源地的营销战略。
参考文献:
1.张璞,李国和.贵州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及预测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1
2.刘宏盈,张娟.广西东盟主要旅游客源市场演变特征及预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
3.刘雪琛,王庆丰.河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预测[J].河南科学,2012,30
4.杨智勇,斯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特征分析与预测[J].未来与发展,2010(10)
5.万年庆,张立生.基于引力模型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规模预测模型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
6.李群绩.基于直线趋势预测模型的旅游市场分析—以山东省入境游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
7.苏树军,裴青萍.ARMA模型的新疆旅游市场趋势预测[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17
8.柳丽,吴晋峰,张芳,吴黎围.基于灰色GM ( 1,1)模型的宁夏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预测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30
9.郑秋婵.基于灰色系统的南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预测分析[J].商业经济,2012 (4)
10.阮氏海宁,温作民.基于灰色GM(1,N)的生态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以越南风雅-格邦国家公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3(1)
11.雷可为,方田红.基于组合模型的陕西省旅游市场需求预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5
旅游规划的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旅游地产;风险分析;防范对策
一、旅游地产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先行,奠定行业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飞速发展趋势。据统计,2005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730美元,而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居民的收入提高到足以满足温饱的状态后,结余部分则会用于其它类似旅游等发展性消费方面,那么,该国的旅游业也会进入一个新的层次,由此,必然带动与之相关的旅游地产的蓬勃发展。
(二)政府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消费是拉动我国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而其中旅游消费支出占了居民消费支出相当大的比重。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使得地产商们纷纷瞄准旅游地产,同时,随着旅游需求不断发展,旅游地产投资显出强烈的向周边乡村发展的趋势,农家休闲景区随处可见。
(三)城市改造加快地产商们对旅游地产的投资近10年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响应旅游业的号召,普遍加大了对地方基础设施的改造,并利用黄金地段来重点打造一些旅游项目。如桂林打造的“两江四湖”就为该市增添了新的亮点,极大地改善了该市的旅游环境,同时,这一系的改造措施的实行,也为旅游地产商的投资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旅游地产投资的风险分析
旅游地产不仅与旅游联系密切,也与其他众多行业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旅游地产的投资存在多种不确定要素,具体来说,其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逐利投机心理导致资金风险增大旅游地产投资的高利润使得不少投资商“铤而走险”,盲目集中投资致使旅游地产市场乱象情况层出不穷。例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桂林为了方便海外游客住宿,地产商们纷纷投资旅游饭店。但是,一大批新的高档饭店的新建,造成该市高档饭店住房率立即出现大规模下降趋势。因此,正由于旅游地产投资具有的长期性特点,所以,地产商们在投资时需谨慎评估其潜在的一些风险。
(二)自然灾害与政治立场等不可逆因素增加投资风险旅游地产与旅游业相伴随,一些突如其来自然灾害的发生使旅游发展受阻,那么与之相关的旅游地产也必然“遭殃’。据统计,近年的海啸给东南亚旅游造成相关损失占达80%以上.08年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造成巨大影响,全省旅游总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18%。同时,一国的政治立场也对旅游地产的发展有或大或小的影响。例如:我国对日本等国的政治立场的周期性变化,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带来的背景风险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该国的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情况,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调控措施,旨在调控地产业投资过热之势。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虽然各地地产价格过高情况有所缓和,但整体上效果仍不明显。由于旅游地产也具备房地产的一些特征,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故旅游地产商在进行投资时,宏观经济政策成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三、关于旅游地产投资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政府要增强对旅游地产投资的调控意识坚持科学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旅游业在“十一五”建设规划中,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并且现已在各地的建设规划中占有重要位置。旅游地产投资要稳定有序地发展下去,类似于“急功近利”式的政府形象工程则必须避免,同时应回避重复无序性开发,尽量减少资源耗费,使旅游业朝着可持续方向不断前进。
(二)投资有风险,银行需谨慎地产属于资金密集性项目,然而,在实际投资中,仅凭开发商的自筹资金一般无法达到项目的要求,而这些地产商的投资又主要依靠向银行借款来完成,这就很容易导致银行贷款的快速增加,资金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怎样增强贷款后的风险管理对银行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加强相应的监测体系的建立健全,做到配合国家政策有序实施的同事,各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彼此的信息交流沟通,定期依具体情况合理投资,做好对地产业的金融方面的调控工作。
(三)注重市场分析,总结市场规律市场自身的发展往往会被很多因素所左右。由于看问题的的角度不同,个人的眼界有限,致使投资人在投资决策时,一般难以掌控到复杂的市场变化情况。而对于投资人来说,借款人只有拥有具有专业市场分析能力的团队和机构,才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影响市场的多种因素,由此方可大致判断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为了保障投资环境的安全和贷款的及时收回,金融机构有必要对市场进行合理分析,从而用于对投资人最终决策的借鉴和指导,以减轻金融投资的风险。
四、结语
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旅游地产商能否在这种大背景下分得“一杯羹”则完全考验着各位地产商的智慧。但是,充分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选择的进行合理投资,同时,辅之以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旅游地产的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曹炳汝,吴楠.我国旅游地产风险规避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4).
[2]张一.浅析旅游地产的现状及未来前景[J].中国市场,2010(52).
旅游规划的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方法
一、引言
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形成的根本基础,没有旅游需求,旅游市场就无从谈起,旅游产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对某地旅游产品的需求量是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景区、旅行社等)和旅游从业人士都十分关切的重要问题。旅游需求的重要性说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都必须以人们对该国或该地区旅游产品的需求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合理地规划和控制旅游业的开发规模和发展速度,以实现发展区域旅游业的最佳效益。对旅游者需求研究特别是对其消费行为的研究非常重要,中国的旅游业发展需要这方面的研究来指导实践。而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需要业界不断地追踪研究,与时俱进。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将始终是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1]。我国的学者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不断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加大,关于旅游需求的研究开始向更深的层次展开,很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介入到旅游需求的研究之中。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研究旅游需求可以指导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经营策略,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中的统计分析
利用中国期刊网搜索,从研究内容进行选取,共有137篇文章来探索旅游市场需求预测问题。王铁生(1984)首先发表文章探讨杭州国内旅游需求预测[2]。而1985年12月通过鉴定的《北京旅游发展战略》,其中包含了客源市场调查研究篇幅,从内容上看,包括了客源市场预测、市场发展战略、旅游者行为分析等;从方法上看,使用了大规模的问卷抽样调查,并进行了旅游市场预测研究,在全国具有领先意义[3]。从此开始,我国学者对旅游需求预测进行不断研究和探索。
(一)文献数量统计
从文献的时间动态分布统计中看出(见图1),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仅有4篇相关文献。而持续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陆续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从1996-2004年,文献数量基本持平,但总体上略有递增趋势。近几年(2005-)有关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又有新的增长,而且增幅很大,尤其是2005年达到15篇,是2004年的3.75倍,2006年达到了20篇,2007年截至到7月份已经有19篇文献,可见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真正兴起于最近几年。
(二)研究方法分类统计
国内对旅游需求预测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分析,不少学者对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改进做了大量研究[4]。笔者参考了任来玲(2006)的旅游需求预测分类[5],将137篇文献按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从传统的研究方法来看,有60.1%的文献采用,其中有15.2%的文献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有44.9%文献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所有的传统研究方法中回归模型的应用最多,达到了24.6%;有39.9%的文献采用了人工智能方法,在人工智能方法中,灰色系统研究方法应用最多,达到了19.6%。
三、旅游市场需求研究轨迹分析
在对137篇文献进行总体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表1和图1),根据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研究的具体情况,从研究发展的轨迹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旅游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个旅游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仅有很少的学者介入,研究成果很少;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旅游研究蓬勃发展,有较多的学者开始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进行研究,从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扩展;第三个阶段为2000年以来。2000年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数量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回归模型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已经从简单的一元回归向多元回归、指数回归、多项式回归转变,新的研究方法引入、如神经网络、粗集理论开始应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而且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也不断地增加。
(一)零散的摸索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在此期间共有5篇相关文献。从研究方法的时间演进看,我国的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1990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的摸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虽然以定量方法为主,但是利用的定量方法比较简单,回归模型都是使用了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而且都以国民人均收入为自变量。
这一阶段代表性成果有王铁生,葛立成(1984)利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运和空运发送人次对杭州旅游人次进行匡算,并指出了其中的误差。在对杭州市旅游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中,认为经济发展是衡量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利用人均国民收入作为自变量用一元回归模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同时为了弥补第一种方法的不足,又使用了指数方程(时间序列)进行了预测。文章最后指出旅游增长率高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2]。叶涛(1986)首次提出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文章提出了黄山客流量模型,文章使用了回归和滑动平均结合模型对黄山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6]。韩德宗(1986)首次将引力模型和旅行发生模型引入国内,并进行了介绍、分析[7]。
(二)稳定的探讨成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
在这一阶段,旅游市场需求研究文献数量相比较第一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现多元化,特尔菲法、ARIMA模型和灰色系统都第一次运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但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研究出现了从简单单变量分析向复杂的多变量分析、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单一方法向方法综合发展,多种学科(如数学、地理)开始介入到研究之中的变化趋势。
一些新的预测方法、模型应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保继刚(1992)首次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对北京市6月份国内游客预测模型,并指出模型的使用范围,在我国使用引力模型存在数据问题,要使用引力模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必须有些解决旅游数据获取[8]。张洪明(1995)首次将灰色理论应用于旅游市场预测之中,建立了引入残差信息的灰色预测模型,指出灰色建模不需要大量原始数据,不存在误差积累,和概率统计、回归模型比较具有精度高的特点,适合用于中长期旅游市场需求预测[9]。赵西萍,王磊,邹慧萍(1996)对国际上旅游市场预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旅游需求预测的发展趋势——与经营管理过程相融合的预测方法[10]。魏启恩,刘新平(1997)引入随机时间序列ARMA,ARIMA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西安境外游客的ARIMA动态预测模型[11]。
这一阶段一些综合性的组合方法开始出现,如周建设,刘新平(1996)选用了逻辑斯缔曲线模型,选用常规的线性回归和三次曲线模型等7种模型对昆明入境游客进行预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带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和指数曲线模型较优。并利用7种预测模型进行了组合预测[12]管宁生,杨丽,王建平(1998)利用指数模型和特尔菲法对鹤庆县旅游市场进行了预测[13]。
(三)快速的发展整合阶段(2000年-)
2000年以来,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有108篇成果出现,远远多于前20年的总和,由此来看,对于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成为了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经济学的介入和人工智能理论的成熟以及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旅游研究者将计量经济方法、神经网络、灰色模型等这些方法引入旅游业,并进行了旅游需求模型和预测研究的有益探索。在旅游市场需求研究中尝试将新的研究方法于最新的研究结合和整合运用,研究方法逐渐精细化,这样得益于旅游需求理论的不断提升,旅游建模和预测方法也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李峰,孙根年(2006)应用旅游本底趋势线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了2003年“SARS”对我国的旅游的影响[14]。吕连琴,王世文(2000)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浪底国内客源市场的趋势和走向,还尝试采用了趋势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分级累计法、平均值法等多种预测方法,对小浪底旅游区国内旅游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预测[15]。田喜洲(2001)对重庆市美国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建立指数方程预测模型预测了重庆市未来3年的美国游量[16]。张启敏,汪文帅(2002)采用Hammerstein模型对宁夏2006年的旅游需求量进行预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同时指出在小样本条件下Hammerstein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17]。吴江,黄震方(2004)运用Logistic曲线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进行模拟,并应用StellII语言建立了模型,代入一定的数据进行处理,模拟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并对这一曲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得出旅游市场预测的非线性规律,并讨论回头客对旅游地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8]。王娟、曾昊(2001)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ArtficialNeuralNetworks)在旅游市场预测的应用及其重要性[19]。郑江华,刘平(2001)利用线性组合预测方法对新疆国际旅游客源量进行了预测[20]。张立生(2004)研究了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并对经济、人口和交通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建立了预测模型,预测了我国2005年和2010年的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21]。刘颂(2003)利用GM(1,1)模型对旅游地客源市场动态预测方法进行了探讨[22]。曹霞(2006)在分析上海市2000年1月—2004年9月旅游市场动态变化时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博克斯-詹金斯(B-J)方法预测了2004年4月—2004年9月间上海市旅游客流的发展变化趋势[23]。谭频频等(2006)建立基于月度数据的桂林漓江旅游航班、运量及游客的需求预测模型,运用指数平滑、SARIMA和Elman人工神经网络3种方法,并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差百分比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评价模型预测效果。预测实例表明Elman神经网络模型更能反映时间序列的波动性,更适合桂林漓江旅游需求预测[2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在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过程中仍然偏重于定量研究方法(模型)的使用和探索,但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近年,开始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以及一些方法的综合运用,预测方法正由单一化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但是和国外的研究相比较,虽然研究方法日益丰富,但是研究零散,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对于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和体系形成需要不断地努力。
第二,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看,国内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方面着重现象的统计描述,利用模型进行过程和机制分析较少;针对某一消费者群或旅游目的地的实证分析较多,对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少;强调个案研究多,以个案推导整体的做法不够严谨,样本质量和代表性存在问题,研究结论不具备普遍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对于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对于预测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足,致使其实用价值受到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范业正.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始终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3):10-11.
[2]王铁生,葛立成.对来杭国内旅游者的动态分析[J].浙江学刊,1984(4):7-13.
[4]欧阳润平,胡晓琴.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80-83.
[5]任来玲,刘朝明.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文献述评[J].旅游学刊,2006(8):90-92.
[6]叶涛.黄山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2):63-68.
[7]韩德宗.旅游需求预测重力模型和旅行发生模型[J].预测,1986(6):66-67.
[8]保继刚.引力模型在游客预测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4):133-136.
[9]张洪明.森林旅游客流量引入残差信息的灰色预测[J].四川林勘设计,1995(4):29-33.
[10]赵西萍,王磊,邹慧萍.旅游目的地国国际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综述[J].旅游学刊,1996(6):28-32.
[11]魏启恩,刘新平.西安市境外游客动态预测模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67-71.
[12]周建设,刘新平.昆明境外游客市场预测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75-79.
[13]管宁生,杨丽,王建平.鹤庆县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J].社会科学家,1998(增刊):105-108.
[14]李峰,孙根年.基于旅游本底线法(TBLM)的旅游危机事件研究——以2003年“SARS”事件为例[J].人文地理,2006(4):102-105.
[15]吕连琴,王世文.黄河小浪底旅游开发的国内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4):93-96.
[16]田喜洲.重庆市美国客源市场分析、预测与开发对策[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3):18-20.
[17]张启敏,汪文帅.宁夏旅游需求量的预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62-165.
[18]吴江,黄震方.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模拟的初步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5):91-94.
[19]王娟,曾昊.人工神经网络——一种新的旅游需求预测系统[J].旅游科学,2001(4):24-27.
[20]郑江华,刘平.新疆国际旅游客源量的线性组合预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1(2):140-143.
[21]张立生.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59-61.
[22]刘颂.旅游地客源市场动态预测方法探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4):107-110.
旅游规划的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字:城市旅游规划;政治性;科学性
Reflection on a Few basic Questions of Urban Tourism Planning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politics is a basic 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 tourism plan- ning with the destination planning,target planning and objective planning a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Urban tourism planning; Political nature; Scientific nature;
1 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 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 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着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 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
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 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