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思维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思维培养范文1
【关键词】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 抽象思维 创新思维
一、前言
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
1.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2.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用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如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
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培养,不但课堂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利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传统教学,其中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但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自己本身就应当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目。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对于名家千锤百炼编写的教材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做到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结论。学生作业中有错误,老师批改后找出来归类,然后让学生相互评定,找出错误原因。也可尝试学生互批作业,然后让学生报告发现的错误。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分析:此题其实只要一提醒,学生很快就清楚它的“缺陷”了,可提问:“该物体受几个力呢?”学生自然会提到重力,再问:“F1与F2的方向是竖直方向、斜向上或下,还是水平方向呢?”最后问:“按这样一分析本题能求出其合力吗?”然后,介绍教材编审者的意图,指出其编题粗糙。这样的习题如果想当然地按教材去解,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
三、结束语
科学思维培养范文2
教师自己首先要积极地概念转变,促进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教育是个概念转变的过程,是幼儿对头脑中形成的错误概念修正和改变的过程。在概念转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孩子已有的认识,其次强调让幼儿通过自主建构过程实现从朴素认识到科学概念的转变。
一、告别对科学知识的崇拜
老师们似乎总想通过开展一些科学活动让幼儿或多或少地获取一些科学知识,因此,总会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考查幼儿的标准。在概念转变为主流的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不是主观模糊的经验,而是建立在观察到的基础上。况且,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是培养科学思维的载体,只有通过理解得到的知识才具有真实意义。
鼓励幼儿主动猜想。科学活动中,即使老师不作要求,幼儿也会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猜想。老师可以通过让幼儿猜想来了解儿童的原初概念,让儿童充分展示其原初概念。猜想不同于想象,其本身也是一种思考,是有理论依据的。对于幼儿的任何猜想,教师都要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可以有效地鼓励幼儿通过观察事实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提供条件进行验证。对于幼儿的任何想法,老师都要提供条件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进行验证。因为幼儿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只是朦胧的、模糊的,他们自己未必会记得当时自己是怎么说的。通过实验,出现了正确结论,经过对比,他们会惊讶于自己以前的判断:“原来是这样啊!”当幼儿获得这样的体验后才能比较彻底地促使他们的概念转变。
支持幼儿理性思考。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予理性的启蒙,将科学思维的种子播撒在幼儿的心灵中。进行理性思维对幼儿来说是个挑战,但是可以启发幼儿在通过实验而来的客观事实上进行交流和逻辑思考。
二、科学教育贴近幼儿的思维水平
在进行系统化的科学教育之前,儿童以惊人的能力形成了解释周围现象的理论,如在关于沉浮的问答中,很多孩子认为重的东西就会沉下去,轻的就会浮起来。这就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朴素理论。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这种来自幼儿的“朴素理论”。当幼儿用这样的朴素理论来和真实的科学现象进行辩论的时候,老师不能对朴素理论嗤之以鼻,而应设置问题反问幼儿,让幼儿进行自我质疑。
老师要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科学教学纳入到概念转变的框架之中,实行一种“精细化”的科学教育。一次活动并不能让幼儿形成概念转变,反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当老师完成了所有的教学程序后,不管幼儿玩得有多起劲,很多老师会以“我们下次再玩”来结束这一活动。殊不知这样便扰乱了科学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概念转变的过程中,老师要摒弃那些花哨的科学内容,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放弃广度,加强深度。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
教师要容忍幼儿的错误概念。幼儿在学习中会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科学现象进行主观判断和解释,如认为“水蒸发后就没有了”“会飞的就一定是小鸟”“能动的就是有生命的,影子会动,所以影子也有生命”等。这些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概念解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助于幼儿自主获得科学概念。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思考科学现象,鼓励幼儿自己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比如,当幼儿形成“重的物体就一定沉”这一错误概念时,教师就向幼儿呈现那些重而不沉的物体,以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幼儿乐于在探究中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幼儿获得概念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带着自己的认识、经验与新的知识进行互相作用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也称“图式”)的过程;顺应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被破坏,便产生了认知冲突。
回到现实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来,只有当幼儿知道自己的理论不能解释眼前的现象时,明确地意识到自己“错了”时,他们才可能改变自己原来的不正确的观点。因此,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不能做知识的权威者和话语霸权者,而应创造条件让幼儿进行操作和思考,让错误的概念和正确的认识相互“打架”,从而寻找到新的平衡点,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科学思维培养范文3
实验探究教学评价
学科思维化学学科教学评价中要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学科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积极倡导对学生的活动表现恰当评价,通过评价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润物细无声”般掌握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思想,引导学生热爱化学、迷恋化学、甚至把化学当做终身的事业。因此,课堂中的恰当评价意义重大。
《盐类的水解》是选修四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部分的内容,是在研究了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盐在水中可能存在的可逆过程的平衡及移动问题进行研究。该部分知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高,对教师富有挑战性。
本节内容通过分组实验――现象观察――本质剖析的经典化学教学模式,层层递进,剖析出盐溶液也可能呈现酸性或者碱性的原因;并分析盐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盐电离出的离子存在的水解过程和水的电离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影响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学生活动、充足的思考和准备时间是学生完整展示探究结果的必要条件。
一、做试验、析现象,分析归纳环节
要求:自行选择任意盐溶液进行分析,分析其呈酸碱性的原因。
该活动要求中的关键字“自行选择”,出现在本课堂中的部分,这一要求为学生思维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分析对象进行探讨;教师完全实现自我隐形,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
二、学生展示环节
该过程完成后,学生投影展示的结果如下:学生选取了均呈碱性的盐溶液(CH3COONa和Na2CO3)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以CH3COONa为例,该溶液中存在两个电离过程,溶质醋酸钠的电离和溶剂水的电离,其中醋酸根会结合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形成醋酸,从而使得溶液中氢氧根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因而呈现碱性;该类盐为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均呈碱性。学生展示后,老师对其作出评价:
评价1:学生在进行研究对象选择时,用到了学科中的分类思想。选择了呈碱性的盐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找出其中一个典例醋酸钠溶液进行细化处理;其他与之同类的盐溶液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类比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任务不应该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类方法在对大量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只要找出代表性物质进行研究,采用类比的方法即可对同类物质分析问题迎刃而解。老师的评价点拨引导学生不仅掌握了本堂知识,更是渗透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分类法,该方法可以应用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评价2:学生提到了醋酸钠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的来源、相互作用、作用结果,其中用到了化学中的“微粒观”。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微观粒子的重组、结合是构成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微粒观是化学学习的核心观念,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基础的部分;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有微粒构成观的学生,能透过他感知观察到的宏观物质的表象,通过思维中自然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微粒观对表象背后的本质进行四位分析。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对研究化学中物质变化及其微粒间相互作用的相关问题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化学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结构对性质的影响、性质的变化规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是化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从微观角度科学的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选修三第三章晶体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宏观固体的微观结构,内容抽象,《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是其第二节内容,是在第一节介绍了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特征后介绍的具体晶体类型,把这两种晶体放在同一节论述的原因,是这两种晶体组成元素类似,均主要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组成微粒和微粒之间的作用力及其晶体的性质却存在非常大差异,处理不当会造成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缺乏合理的认识。由于微粒肉眼不可见,无法通过看、触摸等感性手段察觉,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的宏观现象推测两种晶体微观组成和作用力的差别,如分子晶体在常温下常为气态或者液态,而原子晶体却为固态且熔点很高;同是碳组成,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两种单质:C60和金刚石,C60熔点低,金刚石熔点很高;从而推测出微观体系中两种晶体组成微粒间作用力强度差别非常大以达到由宏观直入微观的效果;并从宏观物理性质熔沸点的比较得出常见的分子晶体其实就是熔沸点较低(或常温下呈液态或气态)的物质,如所有氢化物、大部分非金属单质、部分非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常见原子晶体为ⅣA元素形成的高熔点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碳化硅、二氧化硅等。在课堂上结合晶体模型,抓住两种晶体微粒间作用力的差别造成其熔沸点差别这一关键点进行渗透并及时评价,抓住机会再次把微粒观的种子种在学生心里。构建物质的微粒观,理解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决定其宏观性质,会对学习化学的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平台,教师面对的是各个富有个性的学生;教师应该用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在新课堂中,教学评价不应当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应是为了教育而评价,为了培养学科能力而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学生的心理特点,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各种情况,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应进行智慧的牵引和评价,以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应该优化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应该保证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促进学生达到进步和发展且其进步和发展应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应该有效率,相对于师生的教学投入,师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最大化的、理想的。这样高效的教学评价,才能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曹洪昌.优化化学教学方法刍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0).
科学思维培养范文4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人的思维结构具有“五个特点”,其中之一就是――逆向性。就是从结论或结果倒着分析问题,分析结论或结果的原因和条件,这种思维方式称为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视逆向思维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反应的敏捷性和答题速度,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加强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去设计一些培养逆向思维的问题
例如,在讲述《重力》一节时,可以给学生设计这么一个问题:请你思考一下,假如地球上没有了重力,那么地球上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哪些现象又不可能出现?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同样请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摩擦力那么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哪些现象又不可能出现。
运用逆向思维推理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经常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即反过来思考一下)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在学完光由空气射入水后,让学生根据光是可逆的特征,思考光由水射入空气的情况。这样不仅复习了折射知识,还能加深对光的可逆性的理解。
二、在实验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1.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也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观察了实验现象后,教师即时地引导他们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实际上就是在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例如,在《呼吸作用》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如何了解呼吸作用的产物,师生共同探究密闭容器内物质成分的变化,设计具体的方案进行探究。
例如,在进行分子间有间隙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将演示的题目改为100+100≠200。这样一个不等式的出现引起学生莫大的疑惑,在学生疑惑中教师完成了实验,实实在在的结果又让学生不能不信,此时教师不必急于揭开谜底,而是让学生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而推测的过程就是逆向思维培养的过程。
2.教学中,除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外,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的精神,指导学生做一些可行性的探索性实验
例一,在学气压后,可让学生去思考:你能否设计实验去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在经过了一番思考和选择后,每个人或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实验,现举三例供参考:
①取一可乐瓶,用单孔橡胶塞堵住,用充气机将其内的气体抽出,观察瓶子的变化。
②将装满水的杯子,用一塑料片盖住,置于空气中,水流不下来。
③在水槽内置一个装满水倒立的杯子,水流不出来。
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流,让其他同学分析别的同学的实验是否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三、典型例题的分析和讲评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典型例题的分析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的问题中有许多问题,如,光路的可逆、化学中的推断题等;若能巧妙地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反方向去分析,不仅可以使解题过程简捷,使问题简单化,而且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等品质,提高了解题能力。
例如,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调整蜡烛和光屏位置,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若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 )
A.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B.在光屏上不能得到实像
C.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
D.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正立的实像
解此题:方法一:根据成像规律逆推可解决。
方法二:根据光路可逆性原理,便可得出物象位置互换,依然倒立,故答案为C。
四、营造逆向思维的氛围
训练逆向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学中,要注意多选编些逆向思维的习题供学生训练,以营造逆向思维的氛围,达到训练逆向思维的目的。
对一些科学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它们倒过来,放在新的科学情况中去认识、去思考,使学生对旧问题产生新情趣,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串联电路特点,要求学生编拟不同类型的问题题(如油量表、水位表、测身高等问题)。
科学思维培养范文5
【摘 要】小学科学课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和对科学的正确理解。本篇文章主要对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和措施进行分析,以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小学生的想像空间,学会更好的学习和创造。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创造性思维;思维引导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结果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基础思维逐渐形成,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一)满足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要求
科学课是由众多科学原理所构成,科学课是一个实践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满足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要求。
(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时间的学习和探究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为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措施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科学设计科学课教学活动,主要可以分为设“境”导思、设“疑”引思、探“新”促思这三种创造性思维培养方式。
(一)设“境”导思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在快速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活动参与热情的基础上,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发散小学生的思维想法,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小学科学课教学内容相结合,灵活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小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热传导”这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见过不怕热的鱼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条神奇的鱼,它不怕热哦!”在充分调动小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一条活鱼放入装有水的烧瓶中,并用酒精灯对着瓶颈处进行加热。瓶颈部的水沸腾后,鱼仍然在跳跃。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情景引发小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随后展开教学活动。
(二)设“疑”引思
疑问是一切创造的起点,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问题,层层诱导,引发小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合理性。首先问题的难度不可以太难,这样会打消小学生问题思考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简单—中等—偏难”这个层次进行问题的提问,循序渐进的引导小学生进行问题思考,扩展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小朋友们,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随后教师可以拿出黑色纸张、白色纸张分别放在阳光下,并在纸带上绑上温度计,组织小学生观察温度计变化情况。随后教师可以根据温度计变化,提问:“为什么黑色纸张温度计的度数较高? ”根据实验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更多光和热的例子。
(三)探“新”促思
新颖的事物总是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望,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效果。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设计新颖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充分激发小学生活动参与热情,增加小学生对新颖事物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热空气”这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孔明灯能在天上飞?”激发小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小学生的问题回答欲望。随后教师可以通过“风车都有哪几种玩法,除了在有风的地方吹或者迎着风转动,还有没有更加新颖的玩法”等类似问题,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这个问题设计探究活动,为小学生展示“风车在酒精灯上方转动”,并提问学生转动的原因。在学生大胆的猜想和问题回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在学生回答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总结“热空气”的原理,加深小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印象。
三、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在充分调动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使小学生能够在问题思考、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逻辑思维,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扩散小学生的科学思想,真正发挥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岳玉荣,孙成祥.网络条件下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基于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02-103
[2]刘红玲,高梦馨,房园,曾翠琼,张文.新疆兵团地区小学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及授课现状的调查分析——以石河子市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10):56-58
科学思维培养范文6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81
所谓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就是人们为了挖掘对已有事物的新的理解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思考过程。这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思考,需要一定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大脑正处速发展的阶段,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由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务必要抓住学生这一阶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一)满足科学课对教师的要求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需要对理论的认知,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实践,见证理论的正确性。这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培养锻炼的模式之一。由此,为了在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首要满足科学课本身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学理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然能够得到充分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务必要注意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全方位的获得培养,而不至于出现短板,制约发展。
二、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对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可以使用情境带入的方式,而此类方式往往能够促进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务必要保证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习内容相对应。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亲切,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热传导”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创设如下的情境:每一条鱼都是怕热的,但是我的鱼不怕热。由此矛盾促进学生的思考。笔者询问学生,你们见过开水中的鱼还在运动的吗?学生自然会给出否定的回答,但是笔者通过酒精灯和烧瓶,成功的实现了这一现象,学生不能理解,十分好奇并积极地讨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热传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设计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在科学这门课中,伴随着疑问,才能实现更多的成果。由此,教师务必要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问题,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思考。笔者认为,合理性的依据在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数个有梯度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能够最大化的实现科学学科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怎么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的相关内容时,首先询问学生,夏天和冬天通常人们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说夏天浅,冬天深。紧接着,笔者询问学生:那颜色和吸热会不会有关系?学生进行思考。此时,笔者带领学生使用温度计和黑白两种颜色的纸张进行实验,依据结果进行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引入新鲜事物促进学生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在科学课上多采用新鲜的事物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教师务必多留意生活,多提取素材,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热空气”的相关科学知识时,首先带领学生制作孔明灯。当学生放飞孔明灯时,询问学生,为什么孔明灯能够飞到天上去呢?学生对此进行了大胆的猜测。紧接着,笔者拿出准备好的风车询问学生,平时都是怎么玩风车的?在得到学生的一系列回答后,笔者告诉学生,风车还可以放在酒精灯上使其旋转。此时学生结合两者进行思考,能够大致体会到热空气的作用。笔者再进行总结,学生在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获得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