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思维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思维的特点范文1
1.模型化
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就需要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的简化。而抽象概括和简化的过程,也正是人脑对事物的思维加工过程。模型就是一种概括的反映,就是概念,亦即是一种思维的形式。
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所在之一。然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步入模型这个思维的大门,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具备掌握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
2.多级性
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本学科内,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分作几个过程、阶段或几个方面、几步。须经历分析、综合的相互转换,往复循环,逐级上升。本文谓此特点为物理思维的多级性。
一般说,物理思维的多级性,亦包括了模型的转换。无疑,这种思维的多级性,要求更高的思维能力,这是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一次推进。而对于步入新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对思维惰性的一个冲击。从开设物理课开始,便须注意不断地引导并培植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敏锐能力,鼓励学生勤于钻研、深于追究的思维品质。
3.多向性
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办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出发,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同一个结果。
还有一些问题则不同,并不只有一个结果存在,需要作全面的分析。而解决这类问题所需要的思维过程,须是开放性的。即依据一定的知识或事实,灵活而全面地寻求对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这种特点,被称作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求异、发散是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的体现,要求个体具有能从常规、呆板或带有偏见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把思维从曾经历过的路上转移开来,以探求新的解决办法,又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而且,在思考中能灵活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转换,全面地把握问题,细心地权衡哪些思维是有利的,哪些思维是正确的。
4.表述的多样性
物理问题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表述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公式表示,还可以借助于画图像。有些问题还可以用各种图示。概念的表述,亦有类似的方式。每一种表述,都是一种语言,同样是一种思维。
这种表述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首先对思维的方法要加以选择、优化。选择和优化是对思维的批判性品质的表现,也是思维灵活性品质的表现。物理教学,就需培养学生选择表述方式的意识,学会并掌握物理语言,准确地运用适当的语言思考、论述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思维的转换
思维的转换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它要求个体及时地更换自己的思维方向,转换思维的方式,改变语言表达方式,以更简捷、有效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是常见的。
思维的转换,既是物理思维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甚觉困难的又一所在。
思维的转换,是思维的灵活性品质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培植这种品质。
6.假设与验证
为着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所必须经历的步骤,一般说有如下四步,即发现问题、认清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而其中的假设与验证是思维过程的中心环节或关键环节。在解决有多种可能的问题时,结论与假设有关的,必须加以验证。验证假设的思维是人的认识深化的过程。验证的方法,可以是间接的方法,即推理的方法,也可以是直接的检查,即知觉的方法。但无论以怎样的方法来作验证,都直接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7.等效思维
等效方法的运用,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所谓等效,即效果相同。例如矢量的合成分解、等效电路等属之,都是简化复杂问题的方法。把复杂的对象等效作一个模型,以便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处理。这种等效处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8.实践性
物理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许多知识是实践观察的总结。
科学思维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新环境,系统,哲学思维方法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在逐渐完善,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指导思想。我国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科学发展观中的系统哲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和把握,实现新环境中对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有效应用,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指导和推进以及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沿着科学的发展轨道运转,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1 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在新的环境中,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对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应用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环境中,系统哲学思维方法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在应用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时候,应该突出实践性,把握一定的规律性,才能实现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有效应用。
1.1 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实践性。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具有明确的定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并且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强调:“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求真务实,突出实践性、把握规律性”中的“求是性”思维,正是科学发展观中哲学思维方法的根本特点。在应用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过程中,重视对“求真务实”特点的落实,需要我们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实践,探索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所以,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无论是建设还是重大决策,都要以客观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客观运动规律,实现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
1.2 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规律性。社会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的实际情况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变化。所以,我们的思想理论也要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新的环境中,系统哲学思维方法也会随着新的客观实际情况和新的哲学理论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真实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发展新的理论,为革命和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不断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因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的。我们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的过程中,只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并且以此作为基础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才能成功。
2 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是一种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的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求人们从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出发,对问题进行全面和历史地分析,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全局以及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
2.1 形成科学的发展体系。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我国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科持续”。换一种说法,就是科学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所以,在全面实现对科学发展观的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全面性的观点,对待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全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应用系统哲学思维方法,可以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实施,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在社会主义特色的发展过程中,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应用系统哲学思维方法,可以形成科学的发展体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2.2 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要全面落实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等。为了实现这些统筹观点,我们需要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观点,处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不同的具有复杂性特点的矛盾关系。系统哲学思维方法,作为系统理论中的一项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处理矛盾关系的时候,可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矛盾处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2.3 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标就是积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指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和安定有序的社会,可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提出,反映出了我国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更好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应用系统哲学思维方法,可以充分的运用系统理论,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水平,实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3 总结
系统哲学思维方法是系统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发展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科学思维的特点范文3
一、思维的“注意”
注意可以引发思维,或者由于思维(带着问题开始学习)而产生注意。注意和思维有相互带动的作用,这种情况在音乐教学中是容易看到的。
二、思维的浅层化
解决思维浅层化的措施之一,是下决心精简材料。关于这一点,我国和有些国家已意识到了它的迫切性。六十年代开始所形成的不断增加和加深的教学内容的“热潮”,逐渐冷了下来;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出现的教学计划的“膨胀”,进入九十年代方受到控制。因为人们认识到教学水平、知识结构的科学性不是由“知识量”来独家衡量的,教的知识越多,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时间挤掉的也越多,品德教育和体育锻炼也相继被挤掉。反过来,知识也未能像想象那样被学生掌握那么多,这件事情已经到了令人深思、需要马上去解决它的时候了。精简教学内容后,要防止的是按比例减少的课时总数。如果减少课时,就会产生水浅船落的搁浅危险――仍无时间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解决思维浅层化的另一措施是按学生的思维心理规律安排教学工作,而且要遵照音乐教育科学本身的特点去进行,同时,要联系生活、文化生产和科学研究(理论的、应用的,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问题)的实际。
三、思维中的主动与被动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总是自发产生的,它有主动与被动的时候。学生获得知识有被动性,思维也有被动性。被动并不理想,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否则,启发思维的任务,就没有向教师提出的必要了。
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时,也有从主动开始,却产生被动结果的情况,特别是后者,已经开始引起广大教师的“警惕”。
四、思维的运动性或附加物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在思维上也是适用的,因为思维是整个人的反应。思维虽然由大脑司其“职责”,外观的表现极轻微,但从面部表情上多少可以判断他是否在沉思。在激烈的辩论中,人的手势、语言都介入思维中,这是常见的事。也就是说思维常常伴随着肌肉运动情况(或称附加物)而进行,即思雄的运动性――运动促进思维,这是一个奇妙的现象。
音乐教学中首先是教师在进行讲授时,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中判断学生是否在思维,打盹的学生不在思维这是肯定的,跃跃欲试的样子可能是兴奋伴随思维的表现。当然,这种判断有其局限性,也会有误差,但总会给教师提供参考随时改进叙述方法。其次是让学生去动手,动口,去观察,去听辨,一些音乐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使肌肉运动这一附加物“主动”介入思维中,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思维与音乐教育科学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按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启发学生思维外,就音乐教育科学本身而言,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即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是与音乐教育科学本身的特点(包括教学目的)相一致的。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内容主要是音乐所表现的种种现象(声音的)。音乐的存在不仅有它自己的内容及其形式,还有它的体系和思考问题的特点。因此,教师在了解、理解和发展学生思维时,必须从音乐教育科学的特点出发。
科学思维的特点范文4
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是: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缤纷灿烂的创意果实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即创新思维之树。三者的逻辑关系是: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产生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灵感产生创意(稳定可以感知创意之果);创意聚合为想象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之树)即创新思维。
因此,通过少儿科幻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兴趣基础上产生的灵感之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关键词】科幻画 灵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少儿科幻画创作,是一项深受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亦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以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对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以及三者关系的论述,探索了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学生创造性即想象力思维的机制,同时借助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作品实例加以论证。
一、对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一)少儿科幻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颜色、形体甚至物件的外观等图像视觉来传导信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在其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绘画题材和画作内容缺乏大胆想象、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缺乏新颖性与独特性、作品大同小异、创作思路相互模仿了无新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等。上述现状亟待改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时代需求。
(二)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所谓“科幻画”中“科”指的是科学常识、科学知识;“幻”指的是幻想、联想和其他符合科学逻辑的想象;“画”则是指美术技法和技巧。总之,科幻画是把科学元素渗入到美术创作画教学中,它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幻想和美术表现能力三大要素,是三位一体的艺术结晶。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平面艺术展示创造性思维和绘画表现技术有机结合的科学和艺术的教育,也是一种倡导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科幻画来表现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憧憬,以及对困扰人类种种难题出于科学角度的解决方案。因此,一方面想象空间不能局限于科学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毫无科学性的漫无边际地把绘画变成科学神话。就教师或科技辅导员而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和发挥来自于对科学和美术的双重热爱以及把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但是光有内心的创造冲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使其外在化的美术语言。而科幻画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力图探索出符合少儿兴趣的把科学和绘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思维规律和艺术表达形式。
基于上述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出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如下要素:第一,受教育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第二,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科学题材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第三,教学途径是积极启发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想象,随之用各种美术技法加以具象化地表现;第四,教学目标和重点不是绘画作品本身的优劣和奖项的层次,也不是美术技法的娴熟和艺术性,而是着眼于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对科幻美术具体化的创造力的不断挖掘、激发、发现、催成、培养和成熟,即内在的创造力的培养。至于绘画作品所使用的美术技法、技巧,是否得奖等都是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参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目标本身。
(三)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特点
科学幻想绘画是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遐想而形成的绘画作品。以科幻画为媒介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因而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教育特点:
第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美术心理特点。受教育对象一般为7岁至 14岁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美术心理特点具有阶段性,从“画内心自己”到“画外部世界”,从“无目标地为玩而画”到“有目标的题材创作画”,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此外,学生们富有无边无际的幻想而常常缺乏合情合理的科学,要把“幻想”和“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变成科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的。
第二,要十分关注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法对学生的美术心理的影响。正如现代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年龄、着装、打扮十分敏感,这对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样,美术技法的表现力对教学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加上科幻画题材的迷幻神秘性,绘画技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简单的一只蜡笔虽然可以成画,但成不了科幻画,正如自行车的快慢无法表达飞机的速度,何况是光速”。
第三,要耐心地启发和期待并小心翼翼地关照和呵护学生流星掠空般转瞬即逝的科幻灵感。而科幻灵感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
二、对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探索
在指导少儿科幻画创作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幻灵感、科幻创意以及科幻兴趣的研究。灵感一词有点玄妙难以捉摸,在心理学意义上解释为作者在独创性活动中,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意念;从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科幻灵感则可以解释为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具有科学幻想内容的意念。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是彼此关联、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机制的三大核心要素,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
(一)科幻灵感与科幻画创意
就科幻灵感与创意的关系而言,科幻灵感是科幻画创意的起点,一种主题创意的产生首先来自某种灵感意念,灵感如流星掠空,耀眼夺目又转瞬即逝,活跃灵动但不够稳定,要形成真正的创意则必须善于感知灵感,抓住灵感,并不断强化和放大灵感,使它最终成为可以感知的东西,成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
(二)科幻灵感与美术兴趣
就科幻灵感与兴趣的关系而言,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灵感的产生奠定基础,灵感的基础是兴趣,兴趣是灵感的源泉和滋生土壤。
要让学生对科幻美术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让科幻画真正走进他们的视野,走近他们的心灵,诞生于他们的笔下。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用其带有童稚的美的原则,把心中的世界再造成为眼中的艺术世界。这会让学生在科幻画的创作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欢乐,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发现、唤醒、引导他们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可能来自学生自然禀赋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但比兴趣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兴趣的维持。兴趣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兴趣的鼓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即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鼓励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具有显著的作用,这也构成了现代美术教育以及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础。
科幻灵感产生的依据来自科学的引领。科幻灵感不是胡思乱想,应该遵循科学规则。少儿科幻画不是神话或童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它是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少儿幻想绘画作品。中小学生是不缺乏想象力的,但是丰富的想象则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而不能漫无边际。笔者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十分注重想象力的科学化引导,即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趣的科幻知识的基础上再进入科幻联想,同时对科幻联想也还要加以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放鸭子,否则联想的效果也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的关系
如果把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一并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简单的关系结构:
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由此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
上述三者的逻辑关系是:
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创意(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
因此,在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对科幻画兴趣基础上的科幻灵感的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三、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实证探索
(一)从作品“奇特的树”看对科幻灵感的敏感、捕捉和提炼
“奇特的树”这幅画获得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画的诞生在于小作者有感于马路上的电线杆极难看又影响行人走路,于是灵感闪现,要用树来代替电线杆,后又想把电话亭、售货亭、商店等都搬进树里面,但这显然不科学,一棵树心怎么能容纳一个商店呢?怎样才能把商店压缩进一棵树呢?经过对幻想的科学整理,小作者只把售货亭搬到树里面,从而确立了 “奇特的树”的创作主题。
在创作过程中,小作者还产生过要把行道树用作公共汽车站牌的灵感,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她这个不科学的灵感,而是带她逛马路,让她仔细观察公共汽车站牌和行道树数量之间的关系,让作者对自己的科幻灵感经受科学和常识的选择。无数个与树有关的科幻灵感在不断得到提炼、升华,最后诞生了具有公用电话亭、售货亭、广告招牌、街头地图、交通指示牌功能的奇特的树,树叶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用于树上水果灯的照明。
(二)从作品“仿生鱼”看对绘画创意的鼓励和放大
画作“仿生鱼”曾获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画面中三条环保鱼,一条鱼专吃垃圾,一条鱼专喝污水,第三条鱼给其他鱼看病。该画在构思上把被保护动物变成了具有环保能力的动物,这种动宾颠倒的奇思妙想充分再现了儿童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和打破常规又合情理的童趣。该画的构思起先来自于国外画有鱼的装饰画,画面装饰性很强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科技成分,笔者引导学生由鱼想到了大海和海洋污染,再想到清除海上污染的机器,再想到可以像鱼一样在海里游动的机器鱼,最后想到可以治理污染的仿生鱼,该画的创意就这样产生了。
该画在绘画技法上也非常具有创意,是在色布纸上使用了固体水彩笔、珠光立体笔、珠光笔,甚至修正液,画面效果非常特别,有些部位的颜色即便是成人也难以理解其形成的机理效果,几乎无法复制。许多看过该画的儿童画专家对其绘画技法惊叹不已。当作品最后完成后,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弄不明白这幅画究竟用了哪些材料。
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内在的构思,同样也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外在的艺术表现,这种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造机制恰恰是科幻美术思维机制的特点,也是科幻美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国).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
科学思维的特点范文5
心理学提出,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要抓住其主要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因素,成为一种经过抽象概括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简化。
在教学中,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之一。然而,在物理教学中,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步入模型思维的大门,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提高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重视实例和图像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抽象问题现实化,尽量用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和想象的事例和图标来说明问题,重视实例和图像,教会学生简化问题和画图。在理论上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思维,从而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量变”和“质变”。
二、应训练学生对题目的敏感度,关注题目中的重点字、重点词,提高读题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读题断句和分析题目,要有目的性,从每句话中提炼所能得到的信息,从信息联系知识点,并把读题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内化为习惯,从而引起质的变化。在理论上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该门科学的知识和逻辑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也在变化和发展着应该说,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从教学必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来说,正如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而是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物理学科更是如此。布鲁纳说:“制订物理学和数学课程的科学家已经非常留意教授这些学科的结构问题,他们早期的成功,可能就是由于对结构的强调。他们强调结构,刺激了研究学习过程的人。”
科学思维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科学课;能力培养策略
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日益提高,各个学科在教学中都重点体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对其学习有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探索神秘世界。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即好奇心强,愿意自己动手实践,这样结合小学科学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能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科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整合优化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注重观察实验的引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在小学科学课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在设置实验步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
科学课对于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完成的,因此在观察实验步骤的设置上要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实验材料,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提供一定的保障。例如:在开展“各种各样的根”这节课的学习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白菜、葱、萝卜、红薯等的根,引导他们自己观察这些根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的思维。
2.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结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结论。这一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例如:在对动物基本特征的观察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鸽子、猫、兔、昆虫的形态特点,让学生自己找出他们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一个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小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同,在总结上会有遗漏,教师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相互沟通,互相比较,找到一个比较全面、科学的答案。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即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过程,通过实验的观察学习,学生能够将对事物表面的认识转化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通过实验步骤的学习,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知道知识的来源,从而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二、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
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今后的应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例如:在学习水和水蒸气是可以相互转化之后,让学生能理解生活的现象,如把湿的衣服晾干,地面的水会变干现象的原因。这样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结合,提高了对知识应用的能力。
在学习知识之后,教师可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有创造性应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加深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热量传递之后,引导学生把热传递的现象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让学生讨论:“学了热传递之后,如果冬天感觉冷了,你们会采取什么办法呢?”有的学生会想到多加衣服,有的会想到站在火炉旁,有的学生会想到拿个电热宝,通过这样的联想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更深层次的培养,就是对新知识的发明运用。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发明创造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启发,结合情境的设置,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正向引导,时间久了学生就形成创造发明的意识和基础。
三、注重科学知识的实践性,促进学生灵感思维的形成
学生灵感的形成,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开展教学任务时,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性,让学生自己动手了解知识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花的构造”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剖所准备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花,这样学生能更准确地观察花的结构,促进学生灵感的产生。这一教学方法也可延伸到对昆虫的观察实验上,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总体来说,小学生各方面正处在成长时期,这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最好阶段。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特点,结合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为将来发明和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