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方法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调查方法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调查方法的作用

调查方法的作用范文1

《统计学》是财经院校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定性和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研究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更好地掌握《统计学》课程,除课堂教学应有的54课时外,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总结,重视本课程作业练习这一环节,以实现本课程的既定目标。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总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及总的要求: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提供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统计调查的意义,统计调查的分类。

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和调查表、调查时间等概念。

统计报表制度的意义、作用和内容。

各种专门调查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统计整理的意义、步骤。

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形式。

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分配数列中的名词概念,尤其是组中值的计算。

统计表的作用、结构和种类。

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总量指标的分类,尤其是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各种相对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注意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别。

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特点,尤其是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正确应用平均指标的原则。

动态数列的概念和作用。

动态数列的种类。

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

各种动态水平分析指标和动态速度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些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如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关系、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关系等。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异同点。

平均发展速度两种计算方法的侧重点。

动态数列的四种变动形态。

几种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尤其是用最小平方法配合动态趋势方程。

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

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的计算。

平均数指数的编制原理,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

平均数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以及平均数指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和分析方法。

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以及根据指数体系进行指数间的推算。

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抽样推断的理论依据。

抽样误差的概念和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

抽样极限误差的意义及计算。

概率度的意义及其与抽样推断可靠程度的关系。

区间估计的方法与步骤。

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以及抽样方案设计的原则。

主要的抽样调查组织形式。

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种类,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两种类型:函数关系、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的特点。

相关关系的测定方法,相关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回归分析的概念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特点、方法。

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相关系数与估计标准误差之间的数量关系。

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概念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中三大产值指标的核算方法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

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中的五大平衡表及四大账户体系。

教学难点: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

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区别。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分类,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各种平均指标的应用条件及计算方法。

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指标之间的关系。

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的区分和编制。

算术平均数指数与调和平均数指数的区分和编制。

因素分析法。

抽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的意义。

概率度与概率的关系。

区间估计。

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相关关系的种类。

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及其与直线趋势方程的区别。

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调查方法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物探;地质灾害调查;方法;技术

1 地质灾害调查中物探方法及技术应用的原则

1.1 优化组合原则

地质灾害调查中物探方法及技术的应用要遵循优化组合的原则。优化组合不仅能够保障勘察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物探方法选择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勘查地已知的地质资料,并用不同的物探方法进行试验,比较试验结果,最终选择合理的组合方法开展地质灾害调查。

1.2 综合分析原则

地质灾害调查中物探方法的应用还要遵循综合分析的原则。由于灾害地质体和围岩介质之间存在很多物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中,可以选择多种物探方法来获取参数异常,这样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物性差异来进行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从而对灾害地质体的特征及形成条件有更加准确的认识,避免物探异常的多解性,以更加准确可靠的对物探资料进行解释。

1.3 由简到繁原则

地质灾害调查中的物探技术应用还要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因为勿谈工作的开展要充分的运用现有的各种地质资料,从现有的资料中找出合理的技术参数,从而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以有效的知道物探数据的采集,这样才能够保障所处理的数据及解释资料的准确性,相关推断也更具有参照性及可比性,所以,在物探工作布置前,要认真的进行资料的收集及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资料,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的物探工作布置原则。

2 物探在地质灾害调查各个阶段中所发挥的作用

2.1 地质灾害发生之前预测

物探工作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就开始发挥其作用,这一阶段其主要起到预测的作用。首先,地质灾害发生之前,要对区域物探资料进行充分的研究,以了解灾害易发区的区域地质特征,从而对地质灾害可能形成及发生的地质背景、地质条件及地址类型进行有效的掌握,对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的区域进行预测及圈定;其次,在圈定的区域中进行地质体地层物性特征及发育规律的分析,而后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及物探仪器,对现有的目标地质进行数据的采集,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物理参数及地质信息;再者,运用科学计算及分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目标地质的形态、底层产状、构造规模及埋藏深度等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做出必要的三维图形及剖面图及供资料解译使用;最后,在前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研究结果,对地质灾害圈定区域内的危险性进行客观的评估,并进一步部署工作并提出治理的相关对策。

2.2 地质灾害发生时监测

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准确的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进行监测,有效的分析地质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是物探工作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又一重要作用。首先,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地区的底层悟性特征及底层发育规律,对物探方法技术及物探仪器进行选择,保障物探方法技术的先进性及物探仪器的精度,以有效的对地质灾害发生地区进行应急探测,并且通过长期监测获取真实有效的数据;其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科技手段,对相关的地质资料进行处理,并解译成图件,以有效的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关条件及背景,对其它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地质灾害的分布现状及形成可能性进行判断,对地质灾害可能延伸的区域进行圈定。

2.3 地质灾害发生后检测

地质灾害发生之后物探工作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物探工作主要起着检测的作用。地质灾害发生之后,对地质灾害的治理也会告一段落。此时,要选用颗粒的物探方法技术及物探检测仪器,更具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地质体地层结构的物性差异,对灾害治理效果进行检测,从而为灾害治理工程的验收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及依据。另外,在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内,要利用专门的物探检测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测,以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处理,有效预防灾害的再次发生,避免类似灾害的再次重演。

3 地质灾害调查中常用的物探方法技术探讨

3.1 电探测技术

电探测技术主要是根据岩土因种类、成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电性差异为基础,来获取电参数以解决地质问题。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电探测技术中的电测深法及高密度测量系统的应用较多,其在滑坡、塌陷及渗漏等地质灾害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除了可以对灾害地质体及周围介质的电性差异进行反映,还可以捕捉因溶洞而引起的低阻变异,从而获取相关地质灾害异常标志。高密度测量系统具有分层好及探测细小目标的能力,因此在堤防隐患探测及浅部岩溶等地质灾害探测中常被选用。

3.2 浅层地震技术

浅层地震技术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规律来对浅层地质问题进行解决的技术。这一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折射波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主要对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及断层进行研究;

(2)横波反射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这一方法常被用来探测灾害多发地区的地下构造及地层界面,对岩土性质的划分及地基沙土液化情况能够进行判断,且其精度和分辨率较高,对于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效果较好。

(3)瑞雷波法,这是一种沿着自由表面进行传播的振动波,其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密度密切相关,其振动波长和频率与有效勘查深度相关。在采空区及裂隙带等特殊地质中,其传播的速度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通过这一方法识别地质灾害性的异常地质;

(4)地脉动测试,这一方法是利用专门测量仪器对地面振动进行测量,通过频谱分析来确定地基的卓越周期,从而可以为地基和建筑物的共振引起的灾害提供有效的数据。

3.3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主要是利用脉冲电磁波来对目标物及隐蔽介质进行探测,通过仪器向地下发射的高频宽频带脉冲电磁波随介质的电特性及几何形态变化,来进行介质内部结构及目标物埋藏深度、形态的判断。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如今的地质灾害调查中经常被用到,尤其是当地下有介电或介磁特性分界面的时候,选择的采集参数合适,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这一探测技术的速度快且精度高,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4 瞬变电磁技术

瞬变电磁技术主要是用来观测目标地质体受感应而产生的二次涡流信号,这一技术是感应电技术中的一种,其勘查的对象为低阻良导体。如果是勘查目标和周围岩体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便可以通过瞬变电磁技术对地下典型分布结构进行区分,从而有效的将目标地质体的位置及几何形态进行圈定。这一技术在高祖覆盖区有比较大的探测深度,从而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其一般用于熔岩及水源地等区域的勘查。

4 结论与建议

物探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物探工作中,要遵循相关的原则,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明确了物探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原则,并了解了其在,地质灾害调查各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对地质灾害调查中常用的物探方法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发挥物探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作用,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地质灾害多发区的人身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勤海,王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中的综合物探技术应用[J].勘查科学技术,2011(6).

[2]赵成斌,刘保金,姬继法,李长法,袁宏克.综合物探方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研究[J].物探于化探,2001(6).

调查方法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统计;主要粮食;作物;粮食产量

一、粮食产量概述

所谓粮食产量,是指当年某一地区农作物(谷物、豆类和薯类)总共的产量,我们往往也称它为粮食总产量。比如: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2012年河北省粮食总产量。

对粮食的统计,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类。它按农作物的品种不同可以谷物类、豆类和薯类三种;按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季节不同则可分为早稻、夏收粮食和秋收粮食三种。其中谷物类包括玉米、小麦、稻谷和高粱以及其它谷类(如荞麦、大麦等),豆类包括红小豆、绿豆、大豆等,而薯类有甘薯、马铃薯等,不包括芋头、木薯。

对粮食生产量的计算也按种类的不同有所区别,谷物类、豆类一律按脱粒、晒干后的原粮以国家标准含水杂率计算产量;薯类则将鲜薯重量按5:1折算产量。

二、 我国粮食产量的统计方法

1.统计概述。统计是统计部门或统计人员对社会经济现象数据资料的获取、整理、分析、描述和推断方法的总称,包括获取数据资料的方法和用好这些数据的方法。

统计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其作用可归纳为认识和服务两方面,其中认识作用是基本作用。统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有关我国粮食产量的统计方法简述。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业生产经营户是我国的粮食和农作物的生产者。国家粮食总产量的95%以上是由农业生产经营户生产的,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量不到5%。对这两类农业生产者的统计,统计部门会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

1989年以前国家主要靠全面报表取得全国粮食产量数据,1989年以后采用抽样调查数据方法。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设立调查队,以省为总体,各调查总队采取抽样调查方法推算取得农户的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主要做法是:

(1)对于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依据与耕地规模成正比例的概率的原则,采取抽样的方法,统计部门选择村民小组(村民小组要对全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具有代表性),并登记抽选出来的所有耕地地块,同时对这些地块的农户建立台帐,年终(季终)统计人员收集农户台帐,或由调查人员对所登记耕地地块直接观测的方法,按时记录粮食作物的种植情况,再结合抽样时确定的权数,调查总队即可推算出全省的粮食农作物播种面积。

(2)农户的单位面积产量的获得方法是:统计部门根据主要粮食农作物的预计产量,在村民小组实际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平衡抽样的方法,选取出单位面积产量的样本地块,并在样本内抽选若干等面积的小样本,在粮食作物的收获季节,调查员对样本地块小样本经过收割、晾晒、脱粒、测水、估计损失等技术过程后,测出各小样本地块的单位面积产量值,利用平均方法计算出全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

(3)农户的粮食总产量的计算,是将已经测算出来的农作物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与播种面积数据相乘。以2013年河北省为例,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6315.9千公顷,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5327.9公斤/公顷,则河北省的粮食作物产量=6315.9千公顷*5327.9公斤/公顷。

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通过全面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数据报送上级所属统计部门,省统计局对数据进行汇总得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粮食作物总产量。

最后,所有调查总队汇总调查结果,获取本省当年的粮食总产量数据,再将这个结果和基层数据一并报国家统计局主管业务部门,通过审核,国家统计局得出全国的粮食总产量。

三、 当前粮食产量的统计弊端及思考

1.弊端。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农户对抽样调查的配合度越来越低,样本和样本框的维护越来越困难;同时,调查和监督手段落后,使调查受人为干扰的可能性增加,调查质量的控制程度减弱。而在国内外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日益凸显,对粮食统计调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提升粮食统计调查能力。

2.思考。针对上述问题,国家统计局对现有粮食统计调查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农作物对地调查就是重要的改革方向。目前,通过对国外经验的学习和交流,对我国现有调查系统进行创新和完善,一套符合我国基本情况的方法体系已经基本完成。

建立抽样框,将耕地按标准规模(例如5公顷)划分单位区,进行概率抽样设计,取得具有精度代表性的单位区样本。采用空间信息技术确定单位区样本的空间位置和到达途径,按粮食作物播种季节由调查员对样本单位区上的种植情况直接调查,依概率推算总体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然后在收割季节,按调查作物播种面积自加权的方法,抽选种植调查作物的面积区,再进行单位面积产量实割实测调查,最后推算粮食产量。

相较于现有调查方法,农作物对地调查具有明显优点,即调查过程不受被调查者的主观影响,从而可以减少现有入户调查方法的调查误差和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了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学习指导与习题》.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热点问题解读》.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郭洪波.《统计知识读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调查方法的作用范文4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调查方法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腈菌唑;玉米黑穗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S1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41-1

0 前言

腈菌唑是一类具保护和治疗活性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主要对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对子囊菌、担子菌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剂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有一定刺激生长作用,同时对表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其具有强内吸性、药效高,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特点,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1-3]。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验证了10%腈菌唑悬浮剂对玉米黑穗病的防治效果,从而为10%腈菌唑悬浮剂的田间使用提供试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供试药剂为10%腈菌唑悬浮剂,对照药剂为爱米乐(中种集团农业化学有限公司),以当地常规玉米品种先育335作为供试作物,试验用地位于山东恒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验用地,供试土壤类型为黄土,有机质含量为1.5%,pH值为6.8,已连续多年种植玉米,地势平坦。2011年5月10日春翻地,施用基肥磷酸二铵225公斤/公顷。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5个处理,重复4次,小区面积30m2,按随机区组排列,处理及用量见表1。

并且于2011年5月17日拌种并人工播种,种植密度270穴/小区(45穴/行,每穴2粒种子)。施药时风力1级,天气晴,气温8—21℃。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药害调查:出苗后到生育期结束,随时观察玉米生长情况及有无药害发生;出苗率调查:种子出苗后每天记录各小区出苗数,直到出苗停止为止;黑穗病调查:测产前调查每小区全部植株黑穗病发病情况;产量调查:收获前,每小区选择有代表性的5点,每点2m2进行实收测产。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方差分析,地下害虫调查和黑穗病调查数据处理时先进行倒数转换,多重比较采用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调查结果

施药后至整个生育期结束,经过观察未发现本试验各处理对玉米有药害症状,对株高、根系生长无影响,在本试验各用量下对玉米安全。

2.2 出苗率调查

该试验条件下,经调查各处理玉米出苗率均达95%以上,施药后对玉米出苗率有影响,随着用药量增加出苗率呈上升趋势,药种比为1:50时,出苗率达到97%,处理4、5与处理1均差异不显著。

2.3 黑穗病调查

对玉米死黑穗病的调查结果显示处理1的防效最低,为68.5%,处理3防效最高,为83.9%,处理2和对照药剂的防效相当,分别为74.2%和73.4%,并且处理3和其他各个处理相比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

2.4 产量调查

由表2可知,各处理与空白对照相比都有增产作用,增产率在12.9%以上,其中处理3增产效果最大,达到22.4%。

3 结论

(1)本试验各处理用药对玉米安全,对生长无不良影响,并且玉米出苗率均达到95%以上;各处理与空白对照相比都有增产作用,增产率在12.9%以上;处理1的防效最低,为68.5%,处理3防效最高为83.9%,处理2和对照药剂的防效相当,分别为74.2%和73.4%。

(2)考虑用药成本及气候条件,10%腈菌唑悬浮剂最佳用量为药种比1:100,该剂量下对玉米黑穗病防效较好且增产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张志祥,任永霞,刘娜,程东美,徐汉虹.腈菌唑导致的细胞膜穿孔对斜纹夜蛾SL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9,(02):147-152.

[2] 崔淑华,王开运,杨娟,钱家亮,刘金峰,张立东.腈菌唑在大葱中的残留分析与消解动态[J].农药,2011,(04):283-285,288.

调查方法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大学英语 优化教学

1.研究背景

21世纪网络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外语教学的深刻变革。外语教学由传授语言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查找、处理和接纳外语信息媒体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践条件。

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2)以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很多弊端;(3)部分地区的大学教育存在与中学教学脱节的现象;(4)以标准化考试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应试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对如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以便找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研究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学改革实践为依托,探究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框架,试图构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教师发展的先进理念。

2.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W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界定

在信息技术进入大学英语课堂后,传统教学要素的改变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内容,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然而,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学生和老师方面都造成了失调现象。蔡基刚在他的研究中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1)目前开发的教学软件忽视了学生对英语口语练习;(2)传统教学方式在教改后没有根本转变;(3)部分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4)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何就外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失调现象构建出大学外语课堂的优化框架是课程整合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外语教学优化的实践研究

3.1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对教改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找出多媒体网络条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等方面出现的具体失调现象,调查失调产生的原因。研究问题如下:

(1)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遇到哪些问题?

(2)多媒体网络大学英语改革中,大学英语教师方面产生哪些不协调因素?

(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软、硬件环境建设存在哪些不足?

在调查以上问题后,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和缺陷的原因,找出优化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

本研究实证调查的对象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英语部的部分英语教师,以及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考察、文件查阅、访谈等。

3.2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2.1关于学生学习观念的调查

本研究采用Horwitz设计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非英语专业部分学生进行了语言学习本质和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具体结果如下表显示:

表1 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58.22%的学生认为语法规则的掌握影响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65.38%的学生认为应当使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71.7%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耗费了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说明很多学生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65.77%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中很自然会犯错,表明学生能够接受英语学习的错误。调查也显示出问题,例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自信,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强,同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英语写作能力较差。综上所述,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较为保守,目前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自我效能感有待提高。

3.2.2关于多媒体网络的教学作用调查

本研究从学习观念层面就多媒体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调查(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本校三个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多媒体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和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三个年级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借助多媒体网络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另外,统计数据也反映出多媒体网络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上并没有发挥重大的作用。

表2 多媒体网络的教学作用调查表

3.2.3关于学生学习观念的调查

本研究针对本校会计、金融和法学专业的学生,就多媒体网络条件下自身学习角色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把自我定位为自主学习者及主动的意义建构者,34.7%的会计专业学生、31.3%的金融专业学生和25.6%的法学专业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属于是合作者。54.5%的会计专业学生、63.2%的金融专业学生及69.1%的法学专业学生认为,学习者属于信息采集者和处理者。上述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不认为自己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基本上能把自己定位为自主学习者,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和认同学习中的相互合作具有的重大作用(见表3)。

表3 关于自我角色的观念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