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科技与信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科技与信息

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1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创新教育 中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74-02

1 网络科技改变了英语教学

信息时代早已经来临,利用信息技术更新传统教学方式刻不容缓。信息技术主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所谓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有关数据与信息的高新技应用技术,其特征是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甚至视屏影像集成录入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在这些信息中建立某种方式的转接和输出,合成多媒体信息,具有很强的适时性和交互能力。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速度更加引人注目,因特网上有超过80%的信息储存是用英文写的。网络技术创新已经应用到正在发展的英语中,正在改变着我们交流、工作、贸易、娱乐和学习。互联网在英语语言教学中也有广泛的运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水平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

因特网(CMC)是一个语言使用形式方面主要形式之一,因为它改变了部分新的词汇,而且媒体和它的用户在特定的方面使用特定的语言,比如电子邮件、文本、聊天、冲浪、书签、网上购物、谷歌等等。互联网是变化的语言。作为与时代通行与世界接轨的英语课程,必然需要融入新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科技更新传统英语教学。特别需要跟进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利用网络辅助英语教学确实有着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传统的英语教学重在教师的单方面授课,学生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在一种语言类学科的学习中,是很不利的。语言类教学,特别是中学阶段的语言类教学,必须全方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教学,利用信息科技,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将对学生自主积极学习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2 信息科技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有着深厚的基础理论支撑。建构主义(constm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合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认知主体的知识应是在其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认知主体成为主动参与、发现并加工信息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通过这种意义建构的途径使认知主体的认识水平得以不断发展。学生只是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活学活用真正学好。而网络可以方便营造一种虚拟的真实语言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对英语教学有诸多推动作用。

2.1 激发中学英语学生的好奇心

根据心理学的注意力理论,“注意力机制的功能是寻找认知资源,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将语言学习中的输入转化成吸收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及需要的意志努力程度,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各种学习的心理保障,而无意注意可以对有意注意起到引导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快捷方便能让学生接触到不同于母语信息的英语信息。英语信息相对于汉语信息,是一种外部的新奇刺激,而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有意注意,也就是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信息技术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教师提供英语资料或信息的局限性,让学生以更自由、更主动的方式充分满足自己对外语文化与信息的好奇心。另外网络技术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网络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承载信息的媒体如视频、声音、图象、动画等,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学信息,更喜闻乐见,取得更好的效果。

2.2 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分层次教学

中国人口众多,学生数量极多,课堂上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顾及学生的个体特征。但网络技术保证了一人一机,使学生灵活云去,共享网络资源并针对性选用。这极大有助于个性化学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课堂结构,适应了个性化、智能化、多元化的英语学习环境。新模式下,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材料,如阅读材料、写作材料和听力材料等等,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完成计算机网络提供的练习和测试。网络系统会及时提供单元测试的反馈信息与测试报告,学生老师均可通过网络随时查阅成绩记录,足不出户而信息共享,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了解自己缺陷,针对性地提高。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目标,完成学习。例如,在学习某一章节时,可先设计出学习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拓展目标。基础目标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单词、语法、课文等基本内容;拓展目标为较高目标,即在完成基础目标的前提下,继续学习新的补充内容,如语法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单词的补充释义等、补充的相关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全体学生学习基础目标,通过反馈练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掌握的学生即可以转入拓展目标的学习,未掌握的学生则继续学习基础目标,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监控,随时帮助有疑问的学生。同样,拓展学习――英文版未掌握好的学生,还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课堂教学就可以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了。

3 信息科技英语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完善

约翰斯顿和加德纳将电脑的应用归结为三种主要类型:

直接呈现内容:电脑软件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或信息,也可以帮助他们检测自己对内容的掌握情况。辅导课和交互模拟练习往往属于这一类型。

作为工具使用:培养学生将软件程序(如数据库管理、空白表格程序、统计软件和文字处理)作为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或解决某类问题的工具来使用。这些程序能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任务但无法传授学生一些新的实质性的知识内容。

用来交流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脑会议、电子公告栏、网上数据库(如图书馆检索目录)获取或交换信息。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直接呈现内容和作为工具使用获得较多的使用。结合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设计和完善。

3.1 新模式下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步骤

在新模式下,综合英语课程设计为三个步骤:(1)课前学习(网络),课堂讲授和课后学习(网络)。学生在学习每个单元,首先第一步是进行网络学习,学生集中到学校计算机中心上网,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学生先学习课文内容,然后进行单元测试(完形填空、词汇和句型、阅读理解等),测试结果由系统直接评分。整个网络学习时间为两个小时,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遇到疑难问题,直接网上,任课老师集中网上回答。(2)课堂学习。学生完成网络课程以后,下次课进入教室进行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为两个学时,教师重点检查学生对重要的语言知识的掌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学习文章文化内涵等内容,然后进行小组活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预习任务。(3)课后网络自主学习。这项学习活动,主要结合电脑应用的第三种类型,学生自由安排,不需要集体上机,时间也没有限制,完全开放式学习。主要是跟课文相关的文章阅读和理解,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学生可以随时互相联系或与老师联系,解答疑难问题。

3.2 新模式下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反思与完善

多媒体网络技术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课堂教学,喜闻乐见,成效显著。但是,物极必反,有一利必有一弊。网络教学也不是万能。一些学者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表明,新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过度技术缺乏真实感。缺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直接交流的鲜活气氛,缺乏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网络课与常规课的结合,还应积极组织网上沙龙,让学习者通过沙龙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进行网上讨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保证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2)缺乏监控,容易让学生两极化。特别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因为网络缺乏老师当面的监督,往往偷懒,出现抄袭、应付了事的现象,学习越来越被动。老师应通过系统能设计滚动的试题库,避免学生抄袭或模式化应答。(3)网络的局限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只能在校园局域网终端服务器接通的情况下才能操作。很多校外老师和回家的学生无法通过网络教学平络。(4)网络运用不充分。有些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以其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老师网络教学课件内容是重复的。自主学习软件都配有答案,但还需要老师更多的参与,不能满足于现成答案。

信息科技在英语语言本身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代表着也许每个人都要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利用电脑学习外语,让电脑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在信息时代,做到电脑普及使用并不是很难。使用电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网络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言教学的教育方式无疑是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似乎将在很大程度上处在一个未知领域,站在十字路口徘徊。不过,只要我们鼓起勇气,不怕挫折和困难,相信我们会创造出一个新颖而几乎完美的语言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唐素萍.新模式下综合英语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0,(12).

[2] 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3.

[3] 胡继岳,章国英,沈兰萍.英语网络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3,(2):12-15.

[4] 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55-59.

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2

一、科技工作方面

(一)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支撑,全行业参与的创新体系,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结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将交通运输发展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大局中,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在养护装备、工程材料、物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多层面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五)继续深化公路交通信息化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收费站ETC车道建设,推广货车使用电子支付卡支付通行费,加快实施204国道赣榆段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建设,配合省厅推进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数据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3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可视化系统可视化隐喻时间隐喻空间隐喻

[分类号]G202

1 引言

信息可视化,广义上就是指对数据或概念的图形化表达方式,狭义上是指计算机支持的、抽象数据的交互式可视化显示,以增强并扩大人们对于信息的认知。信息可视化属于人机交互的一个研究领域,20世纪中期开始召开的IEEE InfoVis和IEEEⅣ两大国际会议推动了信息可视化的迅速发展。目前国外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已呈现出产品化、商品化的趋势。笔者通过对众多信息可视化系统的考察,发现这些系统模型大都与隐喻息息相关,研究文献中也多对本系统使用的隐喻作了很详细的说明和追溯。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早已不局限于传统语言学、修辞学的研究领域,而涉及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本文试图从隐喻的角度,考察各种可视化系统潜在的关联与差异,探寻信息可视化技术在隐喻结构上的模式和特征。

2 隐喻在信息可视化系统中的认知意义

2.1隐喻的认知基础

从修辞学角度说,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等同于暗喻。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说,隐喻由喻体、本体、喻词、喻底4个要素构成。但是从根本上说,隐喻是一种认知转换,就是根据另一种经验来理解和体验某个事物。具体来说,通过相似属性的比较,隐喻常常会用熟悉的、简单的、具体的、直觉的、众所周知的概念或事物,来解释和描述另一个崭新的、复杂的、抽象的、不知名的概念或事物。其目的无非是让后者更容易被识别、交流、理解和记忆。当代的隐喻研究者大都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

隐喻是现实世界和抽象世界的映射关系。根据结构映射理论,隐喻由源域、源域子项、目标域、目标域子项、映射关系5个要素构成。源域指隐喻的来源,是现实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目标域是隐喻中需要被解释和描述的对象域。子项代表源域或目标域中的概念、要素、组成部分等,是映射关系一一对应的喻体和本体。隐喻在本质上不只是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联系,而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基于人类共同经验的类同。

2.2隐喻在可视化系统中的作用

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隐喻被广泛使用,因为人机交互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们认知的过程。使用隐喻来设计各种模型,可以使得人机交互更加便利。信息可视化系统从设计、开发、实现到使用过程中,存在三种模型:设计模型、系统模型和用户模型。隐喻在其中充当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负责沟通三种模型所要传达的概念、意义、属性和功能等(见图1)。适当隐喻的选取,可以使得系统设计人员、系统开发实施人员、系统用户三方对系统的理解处在同样的认知基础上。由于设计模型和系统模型都是在熟悉的隐喻背景下形成,两个模型间不协调的程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用户通过隐喻可以越过系统模型,直接理解设计模型所表达的意义,这又减少了用户和系统设计者之间交流的中介,避免了由交流媒介所带来的噪音。

3 基于隐喻的可视化系统特征维设计

3.1源域――隐喻喻体的来源

对各个可视化系统喻体抽取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表1所示的结果。

3.2目标域――可视化对象

可视化隐喻的目标域,就是可视化所要传达的主旨和描述的对象。可视化对象按媒介类型可分为:文本信息、图像信息、多媒体信息、计算机媒介交流信息(CMC)。

以文本信息可视化为例,各种无结构文档或半结构数据经过一系列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后,如自动标引、自动分类,再通过可视化隐喻模型设计,最后以各种2D、3D视图形式在人机交互界面上呈现。典型的可视化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CMC信息是特殊的一类,存储的不仅是被交流和共享的知识与信息,也存储有交流活动参与者的行为信息。人们的信息行为和信息活动记录,与交流的信息本身一样,具有重要的价值。比如参与者的活跃程度,对社区的认同感,特定域中最活跃的参与者是谁。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寻找合适的社区以及寻找社区中某个领域的专家。CMC系统包括讨论区(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新闻组等。CMC信息可视化也叫社会可视化。

3.3隐喻喻体的可视化变量

可视化变量是人的视觉器官可以感知的符号类型,与喻体及其子项组合,可以传达更多的视觉信息。传统上有7种可视化变量:位置、形状、尺寸、方向、色彩、纹理、灰度(见表3)。这些变量的不同组合还可以构成其他的表现形式,同时可视化变量在表示空间信息的属性方面是不一样的。可视化变量选取是否妥当将直接影响到信息表示的质量,因此十分重要。

鉴于西方世界对信息可视化的研究较为成熟,本文根据ELSEVIER和SPRINGER LINK两大西文数据库检索结果(以IV和metaphor为主要检索词),从隐喻喻体、隐喻本体、可视化变量三个维度加以比较分析。本文主要选择那些在隐喻上有显著特征并有较为细致的隐喻描述、具有代表性的可视化系统。经过调研,筛出13个典型的信息可视化系统,按出版的时间先后排列,如表4所示:

对部分系统的隐喻描述如下:

・ThemeRiverL6j:主题词,用从左向右流动的河流隐喻文档集中随时间变化的主题流。河流下面对应着一条时间线,水平线上两点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水流宽度表示某个主题的文献量或强度。河流由不同颜色的水流组成,每种颜色代表一个主题。

・PeopleGarden和CommunicationGarden :这两个可视化系统具有相似之处,都用“花”来隐喻计算机媒介交流的参与者和参与讨论的话题。当花隐喻讨论主题时(见图3),花瓣数表示该主题下张贴的消息数,叶子数表示该主题参与人数,茎高表示该主题的生存时间,话题的起始时间和所属的主题域用花的位置来表示;当花隐喻参与者时(见图4),花瓣数等于此人发表的消息数,叶子数表示此人参与的话题数,茎高表示此人在某个主题域停留的时间。

・NCS Lsj:导航分类可视化系统。针对某个领域的初学者,在使用信息检索系统时,将导航分类图用隐喻的形式显示出来,以辅助检索。该分类图使用了船和船在海上航行的隐喻。航船好比是某知识领域的新手,船在某片陌生的水域上行驶好比新手在某个不熟

悉的主题领域进行信息检索;海上的灯塔负责导航和指引方向,灯塔及其周围的地形,如高处的山脉和低处的岩石,隐喻专业主题词表的等级体系;城堡表示航行的目的地,隐喻用户的检索目标,即成功找到用户需要的信息。

・Newsmap:新闻地图。可视化对象为在线新闻或消息,使用海岛图的隐喻。经过对新闻内容的自动抽词和聚类分析,每一个类别用海上的一个岛屿来表示,岛周围用浅蓝色表示浅水域,不同层次的渐变绿色表示子类在结构树中所处的深度。岛的大小暗示了该类别中新闻的数量。

・Tree_Ring LtOl:用树的年轮隐喻时间。传统树型结构在表示层次信息时,总会遇到数据量变大屏幕不够显示的问题(见图5)。形同年轮的同心圆视图可以同时显示时间信息和树型结构信息,且不用因为数据量的庞大而在水平方向来回拖动。与其他同心圆隐喻不同,同心圆上的点不再表示同一深度,而是表示同一时间,如图6所示:

5 分析与讨论

5.1 隐喻对象的类型分析

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可视化系统以文本信息和CMC信息为主要可视对象。图像信息可视化和多媒体信息可视化系统非常少见。这与图像和多媒体信息本身的视觉效果就非常突出有很大的关系。从人类的认知角度说,文本信息和CMC信息的视觉效果最差,认知难度大,难于发现其中的模式、规律等。同时这也符合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图像和多媒体信息可视化,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实现起来比文本、CMC信息难度要大。

文本信息依然是人类目前存储知识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典型的文本信息资源有:领域知识(期刊、图书、会议录、报告、学位论文等)、新闻消息、专利、时空型数据(如事件、犯罪纪录、临床纪录、通信纪录)等。从可视化技术发展的长远看,仍然会以文本可视化、社会可视化为主,但是图像、多媒体信息可视化技术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5.2隐喻来源分析

信息可视化的隐喻中有两类最重要和最常见的隐喻:时间隐喻和空间隐喻。

5.2.1 时间隐喻 表1中隐喻时间的有水平线S1(或时间线)、河流S5、年轮S8。其中使用水平线隐喻的最为常见。表3中的可视化变量V5(方向),与喻体一起可以完整的表达时间。表4中有7个系统均使用了水平线,占到一半以上。使用河流隐喻时间较为新颖,利用河流从左到右流动的方向作为时间的方向。同时,河流的宽度、河水的颜色均可以隐喻更多的对象。年轮隐喻时间,具有独创性,以圆心为时间起点,沿半径向外发散(见图6)。在表示与时间有关的层次型数据时,比传统用水平线隐喻时间的方法具有更好的可视和交互效果。

5.2.2空间隐喻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传统的空间隐喻有窗口、面板、桌面等,新的研究还包括办公室、房间、城市等。表1中除了sl水平线,其余喻体均有空间隐喻的能力。表3中的7个可视化变量,有3个与空间隐喻有关:位置V1、形状v2、尺寸v3。表4中与位置V1有关的可视化系统就有11个之多。此外,全部系统均使用了V1、v2、V3的全部或部分变量。

5.3隐喻模型构建

根据结构映射理论,隐喻由源域、源域子项、目标域、目标域子项、映射关系5个要素构成。通过构建合适的隐喻模型,使得信息表示更加有效,增强用户的信息交互效果。这个构建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①目标域确定;②目标域子项分解图;③源域选择;④作源域各子项的树型层次分解图;⑤各源域子项对应的可视化变量确定;⑥建立映射关系,即源域子项――可视化变量――目标域子项。其关键在于源域的选择和子项分解图。通常,并非所有源域和目标域子项都能建立映射关系,只能实现部分匹配。好的映射应有助于用户将一个陌生的系统环境轻松地转化为一个熟悉的认知环境,使得一个新系统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和使用。

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4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相关创新教育特点基础上,介绍了计算机系统安全课程上在创新教育上的几点尝试,包括加大学生知识储备来激发学生逻辑思维、面向问题的讨论、培养模型抽象能力、鼓励提问。

关键词:创新教育;逻辑思维;面向问题;模型抽象

一、引言

创新教育是近十年来大学一直倡导的一个话题,创新教育有哪些特点呢?总结了或诺贝尔奖得主的一些特点值得我们深思,特点如下:1)创新者储备的知识和其逻辑思维能力成正比;2)创新者拥有核心知识量和核心知识储备极限值成反比,差距越大提出问题和假设能力越强;3)创新能力是混沌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乘积;4)创新者通过查阅资料、学术讨论、实验实践等所或知识是其所创造知识的n倍。归纳了创新教育的主要特性:特异性、全面性、探究性、开放性、民主性、超越性。创新教育中教师是传播者引领者,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明确了教学和教育的差异。教师既要是知识的传播者,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储备,还要建立合理化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使得学术性知识得以完整、科学、艺术地传授给学生。

计算机系统安全是一门新课程,本课程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在该课程中学到一些技术,更应该在课程外结合实际建立思考意识和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性,不会随课程结束其学习就结束,学生要明白该课程只是一个蛋,学生的继续思考过程是再生鸡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定义为:创新=知识储备+实际问题+良好的表达。

(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大量知识储备是分不开的,大量的知识储备不是靠课堂讲述的,应呈现给学生广泛的知识源,在《计算机系统安全》这门课上我们糅合了Purdue和ucdavis两所大学的讲义,给了学生3本国外原版教材,多篇论文来扩大知识面。一来因为国内的计算机系统安全教材不够系统,讲解也不够深入,有些地方甚至让人费解;而国外的经典教材语言简单,描述细致,把相关问题和设计思想描述的更清楚,读者看了知道问题是什么,要解决什么,解决到什么程度。比如密码,我们都能说出来密码要复杂,有时限性,但在《Security Engineering》中有一章Passwords,有3个示例非常好,1)示例1讲银行的ATM机上的密码问题,即实际使用中ATM自动取款机的设置角度既要适应用户需要又要防止其他用户能偷窥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学生能思路更广阔。2)示例2是否可以训练用户更好的设置密码,选一个班级采用分组测试的示例,分组1是通常的建议如6个字符包括数字等、分组2给一个句子让其从中选几个字符做密码、分组3完全随意的字符,比较3组记忆性和密码安全性,最后总结得出结论。3)示例3,密码导致的系统问题,有几个层面:攻击单用户、渗透到一个系统的所有用户、渗透所有系统的所有用户。这三个示例十分贴近生活,使得密码部分不再那么干巴巴,学生能够读到原汁原味的思索过程,学生读了后也有一些想法,也可从实际中想一些问题,不再只是密码的应用者,也可以是创作者设计者。而且最后一部分Further reading里附带了很多相关密码的论文,学生还可深入学习。虽然给的阅读资料很多,但如果学生读了一部分后有收获,能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就会像读小说一样阅读下去,汲取更多精华。

(二)面向问题的讨论

在安全模型部分有3类安全模型:机密性模型、完整性、混合性模型。每类模型里又分多种,如混合模型包括Chinese Wall模型、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Policy、Originator Controlled Access Control、Role-Based Access control4种模型,这4种模型对应的问题都不同,让学生讨论问题是什么,哪里不同。中国墙模型要解决商业系统里不同公司具有利益冲突关系的数据读写问题,实际上也是数据汇聚后的隐私保护问题,首先我们将不同公司的数据分成几类,每个公司隶属于某类且一个公司的数据放置于一个集合中。那么读问题就是解决同一类里的隐私保护,可以抽象为读只能读一类中的一个数据集,读多个则会泄露秘密。写的时候不能将一个公司的数据信息写入到其他数据集更不能写到其他类中。医疗信息系统是在设计系统时就从患者角度进行隐私保护,一是患者对自己的电子病例有知情权―知晓什么时间谁看过其病例,二是医生和科室以及医院级汇聚病人病例时,该过程要记录在病人病例里,且病人下次打开医疗记录时能读到该信息。创建者的访问控制要解决版权保护问题,如音像公司、软件制作商如何解决盗版问题,因为计算机中不能防止电子拷贝,解决办法就用key来控制软件运行,形成key和软件的关联以及对key形成管理。基于角色的控制解决大型数据库中多用户的权限分发,比如银行中用户的权限、工作人员的权限,每个人的权限都不同,且用户群庞大权限也会变化,如何灵活方便的授权。[4]中认为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使学生思维处于压抑被动状态,且剥夺学生自学的机会,扼杀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才用面向问题的讨论,尽管安全模型部分模型多,数据描述抽象,但能抓住主线,掌握该模型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那么学生感觉不乱或者混淆,反而会很清晰地说明其共性与个性。总之,问题是源头、是关键,是吸引学生的基石,设计思想是血液,数据描述和数据流动是骨干,径是解决过程的相关小问题。

(三)培养模型抽象能力

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的解决办法既简单又有效,比如生活中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不教自明,而且带权最短路径问题实际可以映射为2点间油耗最少问题。但将实例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过程比较困难。在抽象为数学模型过程,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比较少,回顾一下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在解题、解难题,而忽略了问题该怎么转化为数学的描述。现在国内的教学重在讲解,侧重于把别人已经抽象好了的模型深入分析再深入分析,我认为这么做学生不知道来龙去脉,纯粹是为了学而学,没有滋生兴趣的土壤。在机密性模型部分,安全级别的比较是线序关系,集合的包含关系是偏序关系,将二者的结合可以非常直观的表示出相同或不同级别用户的不同权限。在访问控制部分,主体和客体关系可以用矩阵或链表描述,为什么抽象成矩阵,矩阵形式表示有和优点,抽象成链表又有何优点,学生通过回答为什么来深刻体会不同抽象模型的差异,享受模型中的美感,从理解模型升华为学习的快乐。

(四)激励式鼓励提问

用提问加大学生感性认识。不论学生提什么问题,问题是否有水平都应给予夸奖,回答问题后问学生要反馈,如果学生提出与教科书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也要鼓励。让学生勇于提问、勇于发表不同观点,使课堂思维活跃、气氛融洽,利于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老师互动,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2个环节实施加分制。一、在作业讲评时,学生讲解加2分,其他学生补充加1分。二、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结合实际提问加2分。比如,让想想医疗系统中是否有用户的隐私泄密问题,是哪个环节泄密,又如何解决。提出问题后,有些解决办法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感性认识。比如为保护用户隐私,病人在看病前应知道其病历以前都被什么人看过,医生在医疗过程中病人有知情权。该问题容易理解,但学生没有深刻认识,采用举反例法来刺激学生:天价医药费、病人死后还出现大量药费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本质,一方面是因为病人及其家属就没有获得知情权,另一方面是如何在系统中实现对医生的约束。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也找到了社会使命感。学生也体会到计算机安全问题不是孤立的高屋建瓴,都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师在教学过程是主导,学生的认知能力受教师影响很大,教师要倒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不停的添加水桶里的水,且不停的更新水桶里的水。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让课程成为种子发芽开花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万文涛,余可锋. 从美国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曲线看其创新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8.7

[2]吴金昌,刘毅玮. 高校教师成长中的困惑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 2009(9)

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5

关键词:设计系统管理;项目化;职业教育;模式转换;设计文化

作者简介:陈烈胜(1962-),江西铅山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课题项目:教育部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0226),主持人:马新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29-05

引言

艺术设计学是综合、边缘叉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是文理知识经验交汇,感性与理性融合,艺术与科学联姻的应用性学科。涉及人类学、需求学、市场学、营销学、心理学、消费学、艺术学、传播学、环境学、工程学、材料学、工艺学、经济学、统筹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由于艺术设计学科知识及经验体系涉猎广泛且参数甚多,因而研究、应用、传授这门学科知识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论科学及其控制和管理理论,而非其它。在我国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今天,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认识不足和偏差。

艺术设计学科的应用性,决定无论其教育层次高低、类型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均具有极强的职业技术特征,即实战性和操作性。从某种角度讲,艺术设计技能操作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依靠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依靠教师案例经验的积累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和训练。笔者考察对比当代中西方设计职业化教育状况,发现大多设计教学实践都主要围绕项目案例来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在社会需求中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从目标定位、协调控制、设计方案、实施管理,到实效评估等全程管控,从而引导学生完善设计学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时至今日,我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客观上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获得社会实际项目和设计课题,学生的练多靠虚拟甚至停留在“坐井观天”式的孤立的视觉表现上,脱离了学科及职场实际。

陈旧的教育观念,滞后的教育大纲,传统老套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难以适应职场及社会要求等等情况依然严峻。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上升到国家意识的层面,还需要时间过程。但作为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基层,肩负教学改革重任,当务之急是研究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配方”、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根据国情创新变化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方法正确、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及市场要求。

总结多年来,设计教育实践和社会项目深入发展所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城市规划设计战略到建筑功能、形态设计,甚至一个字体设计及其实施过程,越来越多地指向一个不可回避的语词:“设计系统管理”。就课题研究所承接的众多社会项目而言,大约每10个项目中就有2个以上涉及到设计项目的连续发生,自然而然延伸出了系统性的设计管理形态。设计系统管理成了我多年艺术设计教学和项目实践的研究性命题,我将自己在设计系统管理及教育方面的具体经验阐述出来,供同道者参考,可能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新课题——设计系统管理

研究并从事艺术设计及其教育工作,我们必须面对的三个基本事实:

(一)设计目标系统中所发生的种种关系

设计过程和结果存在:消费者与设计师的关系,设计师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设计师与评论家的关系,设计理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消费者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的关系,设计目标与视觉表达、生产、工艺及造价的关系。同时也包括视觉设计中形态与空间的关系,色调与色彩的关系,图形与构成的关系,字体与字体的关系,当然更包括图形与企业的关系,色彩与消费情感的关系,色彩与流行性的关系,与个性的关系等等,种种关系形成一个复杂关系网——现代设计关系网。这个设计关系网就会产生各种复杂问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系统管控中加以解决。设计工作的事实就是这样,不管你承认与否。设计不同于美术,设计是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构筑一个系统工程,或者说构建一个生命体系,其结果必须符合世界的社会的市场的需要,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二)设计工作必须由各专业团队合作完成

由于设计的综合特性,无论设计项目大与小,从构想到实现再到评价,只要设计满足社会需求,这个“系统工程”就不可能是单个人完成,而是由专业团队在目标管控相互协作下共同完成。非美术或不管上下游专业意见的视觉设计能够完成的,缺乏团队合作和设计目标系统管控概念,视觉部分的设计也可能是徒劳无效的。这不是故弄玄虚,是客观存在。

(三)“设计系统管理”——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缺失的课题

“设计系统管理”概念的提出、研究、应用时间虽不久远,是设计发展中的新兴课题,在当下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作为担纲市场人才培养及输送的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课题研究中“设计系统管理”这个概念的缺失恐怕时间已经很久。

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6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改革;教材选用;教学手段与方法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及技术应用,具有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实施以及维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一门与日俱新的课程,而目前国内部分院校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灵活、实践环节薄弱、实验内容定位不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教学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影响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和工作经验,就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设置课程,选择合适教材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涉及多方面技术和理论的综合性课程,它以众多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基础,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这一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必须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要熟悉管理学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理论,以及需要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学生如果对这些前导课程的知识准备不足,学习本课程只会是雾里看花。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笔者建议在开设该课程时应将相关的前期课程做相应的补充和调整,最好将本课程放在大三的下学期进行,并且增加实践课时,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师围绕教材开展教学,学生围绕教材巩固知识。在教材选用上,选择难度适中、针对性强、教材内容与实践挂钩并且适合师生双方的教材,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教师教学,还可以便于学生自学,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优势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

由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和内容很广,而且量比较大,许多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接受,并且容易遗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突出应用多媒体技术,由此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1.本门课程在知识结构上,许多内容需要通过表和图的方式加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清楚地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降低思维的难度,加深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高效率。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每节课都会有相当量的板书,耗费了比较多的课堂时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从而使学生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到更多的内容。

3.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片或是系统开发过程视频可以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新型的师生网络交流平台

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讨论的平台和场所。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平台,通过BLOG、QQ、BBS等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来进行辅助教学。比如在网上课件、作业、案例等信息,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准备工作,那么上课听讲的时候就更具有针对性,学习的目的性也更强。此外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提问和提交作业,不仅传输速度快,而且便于统计和记录,为期末考核提供依据。再次使用QQ和飞信等聊天工具是进行答疑工作的有效方式,既避免了有些学生不敢当面向教师提问的现象,又使得课后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延伸,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强化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讨论和研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和方法的教学方法。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出发,精心组织或挑选案例。具体案例的设计或选择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实际的工程项目,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有大型系统开发的案例,也有中小型系统的开发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典型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全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使学生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过程与开发要点。整个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主要让学生能理解抽象的理论并给出其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案例教学的运用,可以将听讲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综合能力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中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两者相得益彰。实践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践操作,辅之以课下练习和资料收集,采取以系统开发带动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与基本教学内容紧密配合同步进行,使学生更好地将系统开发的方法和技术与实际项目开发应用相结合。通过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系统开发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当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优秀实验教学教材的缺乏,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实验内容分为两个环节:操作验证实验和系统开发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