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销售实践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叶销售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叶销售实践报告

茶叶销售实践报告范文1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习,个人的收获非常大,包括业务知识上、与顾客沟通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非常期待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大学农业实践实习报告文章,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习报告一

在xx农业服务中心实习期间,负责xx茶叶销售,茶馆经营的市场调查,了解茶叶、茶馆的现状,以便为茶叶的生产、经营提供咨询服务。

首先被介绍到其相关联茶叶公司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市场调研。在该公司参与茶叶的选购、零售、茶馆的日常经营活动。

茶叶批发基本上在高桥大市场的茶叶城,其中有不少专卖店,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虽然茶叶只分为不多的等级,但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异,每一等级内又有几个不同的价。以龙井为例它的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莲心、雀舌,色泽翠绿略黄;叶底均匀,一旗一枪,交错相映,栩栩如生,煞是赏心悦目。龙井茶炒制工艺精湛,全系手工完成;采摘的茶叶极为细嫩,全部采用嫩芽制成的龙井茶,称为 莲心 ,采一芽一叶炒制儿成者,称为 旗枪 ,喻其叶为旗,芽为枪。采一芽二叶初展炒制儿成者,刑如雀舌,固称为 雀舌 。一般每公斤特级龙井茶约2~8万个茶芽。鉴定茶叶主要看茶型、茶香、色泽。尤其区分不同级别时,其色其香更为重要,炒制精妙的茶叶应是保持茶叶之清脆,本是清嫩的茶叶一经炒制变得乌黑,便算是下级品。赏茶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我只是初学,只略知一二。

茶叶城的货源多为可靠,要不不会在那立足那么久,其中店铺林立,应有尽有,除各地茗茶外,还有茶具,茶罐。茶具店以卖宜兴紫砂壶类销路最佳,紫砂壶档次多,价格差异大,有贵至成千,也有几十元一个的,不过紫砂壶不论好坏,都有泡茶不走味的特点,差别在于其制作工艺粗糙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对茶香的吸收程度,好的茶壶,较少吸收茶香,前后两次冲泡的香味不容易混得过多。

批发茶叶后,零售价多有差异,这得看零售地域。市区,郊区由于消费水平,房租不同,成本自然不同。处于不同地域得零售店可以根据不同成本适当调整售价。不过其中有一点,对规模不大的茶店而言,散茶比袋装茶的利润空间更大,对顾客而言,顾客可以直接看到茶叶的色泽,形状,还可以闻其香,相比袋装茶而言,袋装茶多数看不到其质量,更不用说闻其香了,这可谓是 双赢 零售商的利在于可以取得袋装工人创造的部分价值,另一部分则让利于消费者。当然不可避免有些消费者更偏好于袋装茶,于是一定的袋装茶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袋装泡茶(如红茶)便于冲泡,也是比较受欢迎的。

说到茶馆不可不提及茶道和茶品,正所谓 种茶是一门科学,制茶是一门技术,喝茶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学问。 中国茶文化由来已久,茶馆便是其最佳展现之地,茶艺十六道的首道是精器妙用,泡制功夫茶(如乌龙茶)数用紫砂壶为妙。当然紫砂壶仅适用于泡耐泡茶,多数绿茶(如西湖龙井)则不适用,可改用盖碗,活用玻璃杯。现在玻璃杯用得很普遍,源于玻璃得透明,可以看到茶叶冲泡后婀娜多姿的形态,观其形色品其香。泡茶的基本程序是洁器 温杯(壶) 投茶 冲泡 分茶 品茗。

分茶汤时有个成语:关公巡城,关公巡城是指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了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实习报告二

我叫xxx,毕业于北京xxx专业,学历本科,于20xx年5月21日来到xxx营业所实习,至6月21日实习期结束,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总结。

从一开始来到xxx营业所,王主任就提醒我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所以我把自己当作是营业所里的正式员工,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实习生,所有员工要遵守的规则和纪律,我也同样要遵守,按时上班,不早退,努力培养和提高各种业务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吸收业务知识。

起初我站在柜员岗边努力观察他们的操作流程,认真记忆每笔业务的交易码,并且注意各位同事与客户的交流过程,从中能够学到很多业务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明确了学习重点,提高了学习效率。我把每次学到的重点记在纸上,空闲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看,看得次数多也就记在脑子里了,有时看不懂了就问,比如各种中间业务的收费方法、办理业务需要什么证件等等,同事也非常友好地给我讲解,给我学习过程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所以对各位同事和领导我心里充满感激。

在实习期里正好赶上所里推广惠农卡,我也有幸参与其中,从向客户介绍惠农卡的各种功能让大家认识惠农卡,到实地开卡,再到卡片激活,每一步都让我学到很多。在开卡过程中,我负责个人资料的录入,以及申请表资料的整理,每一步都走了很多弯路,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这个经历让我认识到完成每一项工作必须要有清晰的头脑,明确每一步工作对下一步工作的影响,做事要有顺序性,切忌杂乱无章,避免造成工作的重复性,徒劳浪费时间。

在后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来到大厅为客户直接服务,接受各种业务咨询,用我所学尽可能回答他们的各种疑问,如果遇到我解答不了的问题我再向其他同事咨询,完全了解以后直接告诉客户。这样解答客户的同时我也学习到了新的业务知识,同时也检验了我以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大厅的这段时间里,经常遇到不会填表的客户,有时他们直接要求我替他们写,但鉴于规定,我还是会拒绝他们,然后教他们填表。看着他们满意的笑容,我心里也特别的满足。我觉得这不仅是一个锻炼业务水准的机会也是向社会大众展现x行人风采和素质的机会,每一次和客户接触都能从他们的话语里体会到他们对我们服务的看法,这样就不断鞭策我们自己,让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精益求精,更好的完善自己,为客户服务。

茶叶销售实践报告范文2

关键词 茶树良种化;发展现状;经验;建议;浙江衢州;衢江区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074-02

衢州市衢江区茶叶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盛于80年代,1988年茶叶栽植面积达3 467 hm2,茶树品种全是鸠坑种。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管理粗放、茶园老化、产品单一,产茶效能日益低下,衢东丘陵地带茶区及衢北、衢南部分山区茶园改种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茶园面积减至667 hm2。因此,改变品种单一状况,推广能达高产、适制性广、制茶品质优良的无性系良种茶树种植势在必然[1-2]。

1 茶树良种化发展现状

根据200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茶树改良的通知》的要求,茶树良种推广成为衢江区茶叶生产的首要工作。在统一规划基础上,2002年衢江区经作站在衢北太真乡塘坞口村、衢南湖南镇乌溪江东仓村设立茶树良种种植示范点,主要引进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等3个品种试种,在试种成功后,逐步向示范点周边推广,至2004年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达77 hm2,占茶叶总面积的8.9%。2005年在衢东全旺镇大坪埂农场建成22 hm2良种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其中:乌牛早6 hm2,浙农117品种5 hm2,龙井43品种7 hm2,安吉白茶4 hm2。之后,衢江区衢北、衢南、衢东3个产茶区在示范点、示范园的引领下,经衢江区科技人员共同努力,茶树良种化工作稳步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13年底,衢江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868 hm2,占茶园总面积47.9%,其中新开发良种茶园721 hm2,换种改植面积147 hm2。2009年,衢江区先后被浙江省农业厅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浙江省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2013年再次荣获“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称号。

2 衢江区茶树良种化主要工作经验

2.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相比群体种,无性系良种优质、丰产性不容置疑,茶树良种化规划主要是根据产茶区气候条件选取不同品系茶树良种[3]。衢北山区冬季气温比衢东、衢南偏低3 ℃,1―2月霜冻天气频率高,夏季缺水较严重,乌牛早、浙农117特早生品种2月中下旬萌芽极易冻害,抗逆性相对较差的白茶易受冻、热害,相比之下,龙井长叶、龙井43无性系良种适宜种植;相对衢北茶区,衢南、衢东茶区乌牛早、浙农117、龙井长叶、白茶、龙井43、迎霜等品系适宜种植。

生产企业发展良种种植,不同品系良种合理搭配尤其重要,主要是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布局,可有效缓解采茶压力[1-2]。衢东茶区全旺镇大坪埂农场采用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搭配,3个品种萌芽间隔10 d左右,可错开采摘高峰,合理安排采工。

2.2 政府重视,政策扶持

按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树改良的通知》(浙政办函〔2001〕99号)和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等办法的通知》(浙农专〔2002〕17号)文件精神,衢江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茶树良种化工程实施,及时出台《衢江区茶叶生产提升工程实施意见》文件及相关扶持政策。

扶持政策规定:茶树良种化建设中,新发展种植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3.33 hm2以上的业主(单户),或原有鸠坑群体土种换种改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1.33 hm2以上的业主(单户),经区农业部门验收合格,给予7 500元/hm2苗木补助款奖励。该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衢江区茶树良种化进程,随后在衢州市、衢江区政府部门领导下,区经作站根据全区茶树良种化发展状况,及时制定了2011―2015年衢州市衢江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衢江区茶树良种化率达61.1%,列为茶叶生产的重点工作。经多年努力,到2013年底,衢江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总面积47.9%,较2004年8.9%提高39.0个百分点。

2.3 以点带面,示范全区

按《衢州市衢江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根据衢江区衢北、衢南、衢东三大茶叶产区特点,2002年选定太真乡塘坞口村、乌溪江东仓村、全旺镇大坪埂农场作为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示范点。区农业局经作站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定点、定岗负责示范点的规划、指导茶叶生产工作。

到2013年衢北太真乡塘坞口村示范点已建良种茶园26.7 hm2,辐射周边发展良种新茶园190.0 hm2,衢南乌溪江东仓村示范点建成良种茶园16.7 hm2,辐射周边库区四乡镇发展良种茶园404.7 hm2。在抓好南、北示范点同时,2005年区经作站按照现代农业精品园规划要求,着力进行衢东大坪埂农场示范园建设,该标准化示范园建成无性系良种标准化茶园22.0 hm2,主要品种为安吉白茶、浙农117、乌牛早、龙井43、浙农113、中茶108等,同时辐射周边发展良种新茶园208 hm2。

2.4 着力科技,强化培训

在茶树良种推广过程中,区经作站按“发展生产,科技先行”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组织邀请省农业厅、市特产站茶叶专家前来指导和授课,让茶农及时了解茶叶发展趋势,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近年来,每年春、秋2季,区经作站在三大产茶区举办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已成常态化、制度化。为配合茶树良种推广,把茶树新品种介绍、新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幼龄茶树培育等基础知识作为讲解主要内容,同时向学员发放实用技术资料。根据各乡、镇茶园开发区需求,区经作站及时指派科技人员上门作现场指导。

据统计,自开展茶树良种推广工作以来,平均每年举办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8期,每年培训学员达1 000人次以上,每年发放有关资料逾6 000份。在抓好基础知识培训的同时,区经作站经常组织种茶大户、专业合作社有关人员、龙头企业负责人、各乡镇负责技术推广人员去兄弟市县学习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经验,为衢江区茶叶生产发展提升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2.5 全程服务,确保质量

茶树良种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前期的宣传、引导、培训、组织规划花了近半年时间[4]。进入实施阶段,区经作站着重抓好良种苗木的选定、组织调运、茶苗派送各环节的服务工作,以确保良种茶苗质量和建园质量。

每年由衢江区经作站牵头,统计新建茶园苗木需求,在省农业厅和市特产站专业人员指导下,确定茶苗品种和育苗单位,并派员考察落实。茶苗出圃,调运时严把质量关,并办理相关植物检疫证书。近年来,从松阳、遂昌、安吉、新昌等地调运的茶苗质量上乘,种植后齐苗率均达90%以上。

3 茶树良种化主要成效

3.1 经济效益

衢江区茶树良种种植经济效益提高明显,莲花镇青萍农场2006年种植的20.7 hm2良种茶园主栽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2013年名优质茶产量12.4 t,总产值279万元,净收入127万元,折合净收入6.1万元/hm2,相比全旺镇郎家茶叶合作社25.3 hm2当地种茶园,2013年名优质茶产量11.4 t,产值182.4万元,净收入53.2万元,折合净收入2.1万元/hm2,良种茶园净收益是鸠坑种茶园的2.9倍。

3.2 品质提升

衢江区名优茶生产主要是扁形、针形、毛峰类名优茶,无性系良种制作名优茶芽叶壮实、匀称度高、完整度好,而鸠坑当地种芽叶瘦小,扁形、针形名优茶适制性较差,大多以加工毛峰类茶为主。2010―2014年衢江区名优茶评比,获奖的“大山”玉露、“大坪埂”龙井、“九龙神针”等全由良种制作。“大山”玉露2010年获得“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2011年获得“第四届义乌博览会金奖”、2012年获得“浙江农博会金奖”。

3.3 生产效率提高

根据多点调查显示,衢江区名优茶手工采摘,无性系良种茶园平均每天用工27名/hm2,群体种每天采工45名/hm2,相比群体种,无性系良种茶园采工费用下降40%,这主要得益于良种茶园芽叶性状一致、发芽整齐。从近几年茶叶生产成本分析,采工工资占总成本的65%,采工费用下降直接降低茶叶生产成本,生产效率提高显而易见。

4 茶树良种化建议

经多年努力,衢江区茶树良种化成效显著。综合衢江区良种推广工作实践,为进一步提升衢江区茶树良种化水平,提出3点建议,以供从事茶叶生产的同行探讨。

4.1 重点栽植优质型良种

大多无性系良种属早生、高产型品系,2012年之前茶叶上市越早,价格越高,早熟是发展良种种植的主要标准。近几年,政府严控“三公经费”政策推行,早期礼品茶销售受阻,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求早观念淡化。基于市场需求变化,良种推广应按适制性选取内质优良的优质型品种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此方面,福建省在良种选育、种植上,特别注重香气和滋味,福建乌龙茶市场销售长盛不衰,效益良好,其经验值得学习。

4.2 不同品系合理搭配

茶叶生产企业在规划良种种植时,不同品种合理搭配,可错时采摘,有效调节采摘洪峰,缓解采茶压力;不同品质的良种通过优势互补可提高制茶品质,比如全旺镇大坪埂茶业公司加工的香茶是浙农117品种与安吉白茶品种的组合,浙农117产量高,而安吉白茶氨基酸含量特高,其制作的香茶香气、鲜爽度明显提高,在松阳市场售价高于其他香茶20%。

4.3 适应机采标准化茶园规划

生产成本提高,尤其是采茶成本的高涨已成茶叶生产发展的瓶颈,推广机采势在必然[4-5]。据调查统计,衢江区2014春季名优茶采工工资较2013年提高17%,目前机采茶园面积只占总面积7%,机采也只局限于大宗茶生产。中档往下名优茶、大宗茶实行机采是发展趋势,今后衢江区良种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换种改植,应作适应机采的规划,推广机采,降低生产成本,以确保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吴步畅,庞英华.传统名茶产区更需要推广无性系良种[J].茶叶,2009,35(4):221-223.

[2] 毛祖法.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易木.浅谈无性系良种的优劣及引用[J].中国茶叶,1990(1):16-17.

茶叶销售实践报告范文3

关键词: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140-03

随着恩施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加快。尤其在生产设备运维技术、产品加工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紧缺,现有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普遍有待提高,人才队伍稳定性也有待加强。产业的人才资源缺口严重阻碍恩施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产业迫切希望解决但自身又难以解决的的现实问题。因此,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研究各类人才资源的建设与保障,成为恩施州经济发展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重点以恩施州茶叶产业为例,研究人才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与保障措施,为其他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对恩施州七大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及需求分析

1.1 恩施州茶叶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恩施是茶叶的故乡,产茶历史源远流长,饮茶、种茶、制茶文字记载已有1 700余年,全州种茶可开发面积140多万亩,目前全州茶叶面积已达XX万亩,产量XX万吨,产值XX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州市之首。茶叶成为恩施州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茶产业链建设为全州六大产业链之一,其快速发展对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队伍也随之提升。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恩施州茶叶产业目前的人才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人才资源建设和利用方面都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是恩施州的各茶叶企业发展不均衡,整个茶叶产业的技术人才分布不合理,总量也不足。

二是茶叶产业中,绝大多数技术人才是从学历较低且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起步,靠长期实践来积累知识和技能,等技术相对成熟时年龄已较大,从而导致茶叶产业的人才队伍老龄化趋势明显,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成长后劲不足,尤其缺乏较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阻碍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从茶叶产业角度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训较少,且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尤其是在精加工、营销策划、信息技术应用和设备的高效运维等现代技术方面的培训不足,致使优秀人才队伍的成长较慢,产业的创新力受到影响。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重用优秀人才的意识和氛围不浓,产业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影响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壮大。

1.3 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从产业链来看,恩施州茶叶产业链包括茶叶种植、初精加工、包装、销售、物流及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条环节。茶叶产业链需要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重点品牌培育、茶文化产业发展、茶叶科技支撑等6个方面加强全州产业链建设。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人才是关键!根据恩施州茶叶产业的发展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包括茶叶种植型、加工型、经营型、茶艺型、产品开发型、设备运维型、管理型人才且数量足够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服务于恩施州整个茶叶产业链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茶叶产业相关企业的调研,茶叶产业链的人才资源建设必须首先以企业岗位及其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目标的需求为基础。对接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相关岗位及职业能力类型分析,见表1。

2 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与保障措施

地方产业的发展,人才资源支撑是关键。从院校、社会引进人才和产业自身培训人才是产业人才资源建设的主要途径。如何保障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求实效?充分发挥地方职业教育的功能,校企合作共同促进产业发展是必选路径。在此,结合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和地方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探索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与保障措施。

①以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为前提。

②创建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培养储备基地。

根据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技术应用需求、产业特点与职业标准,地方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进行对接合作:针对茶叶产业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共同构建与恩施州茶叶产业相对接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开发包括通识能力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和地方产业专门技术能力训练所对应的课程体系,科学优化培养内容;建立校企联合评价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企业、学生互惠互利,有效保障产业人才资源的储备。

③建立恩施州茶叶产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实施滚动式针对性集中培训。以恩施州茶叶产业主管部门为纽带,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以产业具体岗位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逻辑起点,科学制定符合培训对象特征的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和培训考核方案,按岗分类培训。充分利用地方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根据产业各自的生产特点,每年滚动式分期集中培训,企业内部建立员工的培训档案,学校和企业一起进行培训考核,学员的培训考核成绩及工资晋级与奖励挂钩。通过这种按岗针对性培训,使恩施州茶叶产业现有技术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增强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自身造血功能。以恩施州茶叶产业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为例,探索其思路如图1所示。

3 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策略建议

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以来,恩施州把产业链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以“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产业链”为重点,以“绿色食品工业、能源工业、烟草工业、矿产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化工产业”六大工业为支柱产业的格局。把“大健康”产业列为恩施州第七大产业,深入推进“产业兴州”,全力打造恩施经济“升级版”。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是恩施州惟一的高职院校,依据恩施州产业发展规划、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加强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深化专业改革,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资源的新要求,是恩施职院必须履行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神圣职责。借鉴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思路与方法,提出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的策略建议。

①充分利用政府重点加强产业链建设的政策和机遇,争取更多的人才资源支持。

②以产业的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为助动力,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充分利用地方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保障与人才培养储备。

其一,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下,以产业行业协会为桥梁,促进产业与地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鉴定校企合作协议,创建恩施州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大健康等产业的人才培养储备基地。

其二,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以产业人才培养储备基地为硬件基础,搭建产业与专业的对接与合作平台。

其三,以产业与专业的对接合作平台为依托,校企合作开发产业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以学校为主,产业企业参与,进行产业人才需求调研,获得恩施州各产业链的技术人才需求与行业企业职业要求。

其次,根据调研结果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要求,地方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合作开发与恩施州各产业链建设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由通识能力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和地方产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所对应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教学标准,设计教学方案;建立校企联合评价人才质量的评价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议,保障学校、企业、学生互惠互利,确保产业人才资源的需求储备。

③以恩施州产业主管部门为推手,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恩施州各产业的专门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职工培训基地)。

以产业具体岗位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逻辑起点,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科学构建滚动式的按岗分类集中培训的培训体系。在产业相关主管部门的协同下,职业院校与产业合作实施对产业的现有人才队伍进行专门技术的提升培训。

4 结 语

以政府职能部门和产业行业协会为桥梁和纽带,建立各产业的“人才培养储备基地”和“职工培训基地”,建立与各产业相对接的由校内校外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这种“双基+纽带+团队”的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模式,使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与保障落到实处。“双基+纽带+团队”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对恩施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 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2] 恩施州统计年鉴,2015.

[3] 2016年恩施州政府工作报告,2016.

茶叶销售实践报告范文4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趁寒假在本村进行了一些调查。本文就农业产业化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2007年温暖的春风已经悄然吹过我们的脸庞,过去的一年,党和国家继续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推进了农村经济、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社会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乘此东风,寒假期间我针对家乡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走访农户及其他一些机构,了解了农村农民的收入、支出结构以及农村的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的状况。通过调查走访,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现状及问题

1.农民对于增收状况普遍不乐观,增收的偶然性、风险性过大。

2.教育投资成为一般农民家庭的最大支出。

我县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已于XX开始全部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以及其他大部分的农村行政事业性收费;我县已从XX年起逐步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制度。过去,按一般的农民家庭来算,大部分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倘若是上小学或者初中,依赖家里的省吃俭用尚能基本维持,到了高中阶段则不然,在农村地区,一个高中生每年的学费和日常花费需要10000元(调查所得数据)左右。一般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能承担的最多只能是一个孩子上高中的费用,并且倍感拮据;倘若孩子上了大学,便有很多家庭能经不起(在城市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重负,

3.因病返贫的情况较为普遍,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加强。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县已经实施一年,一般要求在县乡级以上医院就医方可凭有效证件报销一定数额以上部分金额的一定比例。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一般小病就是靠土方或者买些常用药,舍不得上医院。医疗保险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而真正去医院的农民,一般花费一两千的,按照规定只能得到一两百的保险金,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4.农村信用社金融信贷事业发展滞后。

调查中,70%(调查所得数据)以上的农民认为去银行信用社借款麻烦或很麻烦。事实上,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普通商业银行考虑到向农民贷款数额小、难以集中、偿还困难等因素为避免风险根本不向农民个人发放贷款,基本上是只收存款,不放贷款的状况,而传统的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体制落后,没有有效的针对农民的贷款机制,对农民来说也是贷款难,虽然近两年国家针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采取了很多新的措施,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看来收效不大。在农民资金短缺的时候,大部分农民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或其他门路自筹。农民由于借钱难,家庭产业化经营发展不起来,致富之路随之变得曲折坎坷,这也日渐成为制约农村农民家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我村茶叶情况调查

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税费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医疗及教育体系改革、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以及我省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为目标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1.本村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我村经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筛选培育,形成了以茶叶为主的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已有茶叶基地两千多亩,产值0.1亿元.全村90%以上农户均从事茶叶产业,其中有10%左右的农户办起了茶叶加工企业,而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户更是遍地开花。品牌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规模较大的企业普遍重视品牌建设,努力树立本企业品牌。而在这方面,政府也给予大力扶持,连续几年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品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XX年开始起步,运作还比较松散。通过茶叶产业的经营,我村农民人均收入较之传统农业有很大提高,达6000多元.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问题

全村上千亩茶叶基地中,除部分由企业主开发的农业基地外,绝大多数是由农户自主开发一亩三分地而连接而成的百衲衣。农户分散经营,既给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带来了巨大困难,也严重制约了科技推广和机械化生产,增加了劳动成本。如人工一项开支往往占一亩绿茶产值的四分之一,而机械采茶则可以提高功效4-5倍。而且分散经营使大多数农户一户独立完成产供销,无力影响市场供求和价格,导致产业的高风险。而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为公司+农户式运作,还未与农户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经常出现价高时农户自行销售,价低时企业又不愿按协议价格收购的矛盾。这些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亟需解决的问题。

茶叶销售实践报告范文5

2017年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

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二、实践内容:该公司主营茶品,并且兼售烟酒,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中国是世界茶产量第一大国、茶出口第二大国。从国内来看,喝茶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和精神饮品,而且,随着人们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从国际需求来看,中国茶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另外中国茶产业已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也得到投资者的关注,茶产业开始走向规模化、现代化、正规化,未来增长潜力很大。浙江、江苏、福建等产茶地区已经把茶产业作为重要的扶持产业,茶产业基地蓬勃兴起。制造茶的工艺技术开始从手工化向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过渡,制造企业也加强了茶品牌的建设。

我们分两个班倒一替一天倒,早班八点--晚六点,晚班十点--晚八点,我在首山分部主要负责销售,从点滴小事做起熟记产品报价对每一种茶叶的功效都能熟知。刚开始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是不能言喻,对烟酒茶一窍不懂的我,开始像模像样的对客人进行介绍,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张不开嘴不知怎么跟客人攀谈,但是强大的内动力推动着我,我想真诚的笑容也许是打动客人最好的方法,第二个问题就是站不住,每天回家腿都疼、在柜台前也要将重心不断的更换觉得腿好像粗了,不过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并且我现在也深知挣钱打工的不易,以后花父母的没一分钱都应该仔细,把钱花在刀刃上。

三、实践结果:我在售茶的同时也学会了一些选购茶叶的常识,茶叶的选购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这里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作为一个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作为一个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所以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种信念,我们加入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扩大了视野,对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不仅发现了自己知识结构中欠缺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我以善用专业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暑假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这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工作让我认识很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的。以前实践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社会实践中以及以后的工作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就像刚开始时我到饭店那样有一点胆怯,但后来是自信给了我勇气。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缺乏社会经验等种种原因往往使自己觉得自己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所以应该尝试着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有人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

在实践中,我也深刻地了解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做到全面、细致,以致于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错误,经过这次实践以后,我将认真做好总结,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使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思想更加成熟,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得到更好、更全面的锻炼。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摆正心态,正确定位,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2017年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二

人们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大盒礼品,拆开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买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货员会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装;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务员会递给你一份用塑料盒装的饭菜;去农贸市场,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类、米面??无一不用塑料袋装给你,甚至买一头蒜,也会用一只小塑料袋装起来。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而且价钱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过,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一、我们的调查研究:

1、我们在小吃街路旁的一个垃圾箱口统计了一下,半小时扔大大小小的包装袋、快餐盒与塑料制品的次数:早上总共扔了210次;中午扔了105次;而晚上则扔了95次,这仅仅是一个垃圾箱,一天之内废弃的塑料如此多,不难想象全国乃至整个地球上废弃的塑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2、我们在小学学校门口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听到:他们一天中能卖掉快餐250份左右,每份快餐至少需要塑料快餐盒2个,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料快餐盒500个。

4、我们去了新华书店,学校的图书室查阅资料,但关于白色污染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看来,我们得找另外的办法。

6、为了摆脱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研究。在网上我们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对白色污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们撰写论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四、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

我们对使臭氧层变薄这一危害尤其感兴趣。因为塑料废弃物一般存在于地面,而臭氧层存在于天空中,两者相隔那么遥远,怎么会有关系呢?经过翻阅资料,查阅书籍并问了一些教师得出:白色污染经过太阳的发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一种温度可达到上万度的天然发光和发热的大火球。当钢铁还未靠进它几千米,就已经化为气体。这么高的温度怎能不破坏地球?为了地球不受到大幅度破坏,臭氧层可真是立了大功了。当太阳辅射时,它便挺身而出,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由于白色污染确实破坏了臭氧层,使它变薄,这将会是地球巨大的危机。

五、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茶叶销售实践报告范文6

较大。

为了打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发展困局,贵州省将扶贫开发列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了猛攻。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是贵州的南大门,苗岭横贯,“两江”流经,肩负着“保生态”和“促发展”的双重使命。在贵州省这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中,黔南州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有效地将“生态”与“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用生态的“长腿”,迈出了脱贫致富的大步。

巧用政策红利,保生态促扶贫

黔南喀斯特发育的独特性,孕育出峡谷风光和高原风貌交相辉映,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守住生态底线的压力。在挑战面前,黔南州充分利用选聘生态护林员、定点帮扶扶贫、生态补偿等林业政策,破解了群众坐拥绿色银行而饱受贫穷之苦的难题。

夏季的黔南州山峦叠翠,骄阳下,荔波县小七孔镇的护林员何可彪正巡护着自己负责的那片林区。在他管辖的林区内,他需要协助执法机构调查涉林案件,遏制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宣传护林防火、保护生态……“我每周需要巡护自己的责任林区三次以上,在防火期,只要是太阳天,我必须确保一天巡视一次。”

在黔南州,像何可彪这样的护林员还有数千名。护林员的设立不仅保障了黔南州的林业生态安全,更成为消除经济贫困的重要手段。“我们选聘的护林员全部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每年能得到近万元的补助,直接增加了参与者的家庭经济收入。”黔南州林业局副局长向其红告诉记者。

据统计,2016年,黔南州通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实现0.72万户2.8万余人精准脱贫,在黔南脱贫攻坚行动中,护林员这个岗位已被赋予新的

意义。

山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的聚集区。据国家林业局调查显示,我国6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为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富穷山破穷局”,自“八七扶贫攻坚”开始,按照国务院扶贫办部署,国家林业局主抓黔桂九万大山地区19个县的定点扶贫。

2016年,黔南州独山、荔波两县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定点帮扶,共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扶贫资金16.03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项目资金1.53亿元以及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3700余

万元。

黔南州及时、准确、足额地兑现这些补助资金,2016年完成10554.5万元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惠及贫困户48022户175256人,贫困户从中获得补偿资金1867.16万元;完成9061.2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惠及贫困户28379户101239人,贫困户从中获得补助资金1537.6万元。

“定点帮扶期间,我们加强与群众脱贫致富有密切联系的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极大地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的F状,增加了林农的政策性收入。”向其红欣喜地说。

黔南州将政策扶贫作用发挥最大化,既让贫困群众收入了真金白银,又让呵护绿色、守护生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现双赢。

“‘生态治州,幸福黔南’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到2016年底,我州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9万人,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贫困面广、程度深,是多年扶贫攻坚未啃下的硬骨头,这些地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山,其他扶贫措施难以覆盖。因此,生态扶贫攻坚任务极其艰巨。”黔南州政府副州长黎燕萍坦言。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富穷山破穷局”,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政策扶贫红利,发出生态补偿脱贫最强音。黔南州将继续争取国家生态护林员资金投入,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积极争取退耕还林任务,及时帮助贫困户将所有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坡耕地全部种上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大力争取工程项目投入,统筹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今后增收打好基础,并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建设,促进贫困农户就业增收。

培育金山银山,助推脱贫增收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长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花季,从贵阳机场到黔南州贵定县,从山脚到山顶,粉红色的刺梨花漫山遍野地绽放着,繁花似锦,灿若云霞。

望着自家地里开得正艳的刺梨花,贵定县昌明镇火炬村村民彭吉英乐得合不拢嘴。“我以前是个贫困户,家里有两个孩子,负担重。为了贴补家用,抱着试试的心态,2011年我开始种植刺梨。到2015年,我那3.7亩刺梨光卖鲜果就能收入4.3万元,没想到这小小刺梨的效益居然是传统农业种植的10倍。”

彭吉英所在的火炬村,原属一类贫困村,2010年,火炬村全村农户开始种植刺梨,现全村种有刺梨3000余亩,每户种植刺梨均在3亩以上,2015年全村刺梨鲜果销售收入就达1000余万元,加上刺梨苗木销售,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刺梨种植专业村,通过刺梨种植实现了产业脱贫、生态脱贫。

在黔南州,像火炬村这样,通过种植刺梨脱贫致富的示范村比比皆是。黔南的“人工种植刺梨”,已成为山区老百姓“点绿成金”的经典案例。

贵州是民间利用刺梨资源最早的省份,黔南是贵州刺梨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刺梨资源,拥有响亮的民族文化品牌,刺梨产业成为黔南践行“生态美、百姓富”发展理念的首选生态扶贫产业。

向其红介绍,近几年,黔南州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等项目,大规模发展刺梨产业,黔南州有刺梨种植农户约20万户,其中一半以上为贫困农户种植。在林业脱贫人口中,通过刺梨产业实现脱贫的就达到10万人。

小刺梨在林业扶贫中发挥了大作用,谱写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茶产业是黔南州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的重大成果,也是黔南农业“接二连三”的典范,为黔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到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比翼双飞。

在贵定县云雾镇营上村,一坡坡油绿的茶树长势喜人,满山青绿中隐约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苗族村民正背着竹篓,弯着腰采茶。

“从前这里可都是荒山哪,我们这些村民也都穷得叮当响。现在好了,都种上了茶树,我已经在这种茶五六年了,现在光靠采摘茶叶,一天就能挣100多元。”陈大娘高兴地说。

贵定茶叶产业化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芹介绍,云雾贡茶是贵定县的一张生态名片,全县人均茶园面积有1亩以上,目前可采茶园面积达到13.58万亩。茶园从种植管护到采摘加工,各环节都能带动农户增收。“这满山的茶叶可都是‘绿色金子’啊,就拿采茶来说,熟练采茶工一天能采80斤,每斤4元,一天就有三百多元收入,目前我们这种茶的茶农都脱贫了。茶园按每亩900 株茶,每公斤干茶按600元计算,一年就有2.7 万元的收入。”

除了贵定县,黔南州都匀市同样将荒山变成了美丽的茶园。

史料记载,都匀的“鱼钩茶”在明清时期曾经作为皇家贡茶。1915年,“鱼钩茶”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优胜奖。198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被主席亲笔赐名为“都匀毛尖茶”。“都匀毛尖”被赋予了“引领黔茶出山”的使命,成为贵州绿茶的领军品牌。

2002年以来,都匀市充分发挥都匀毛尖茶的品牌优势,将发展茶产业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把茶园打造成“茶旅一体化”的旅游区,带动了3万多户10余万群众投身种茶大军,全市近90%的行政村种上了

茶叶。

“2005年,我获得退耕还茶项目支持种植茶叶24.17亩。如今,我合作社茶园的面积已从当初的400亩发展到5000多亩,入股社员发展到346人。2016年,我们社的毛收入达到2500万元,每个社员能分红近4万元呢。你看到的这满山的茶树,可都是一棵棵‘摇钱树’啊!”都匀螺丝壳河头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光辉激动地说。

截至2015年,都蚴胁柙懊婊达到33.15万亩,总产量4310吨,综合产值12亿元。全市规模茶叶企业5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遍布全市所有产茶乡镇办事处。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0余万人,茶农年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发展茶产业以来,全市1万余户贫困农户通过茶叶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

茶产业让山区群众走上了一条稳定的致富路。通过发展企业精深加工,拉长了茶的产业链,提高了茶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利用茶园片区旖旎秀丽的风光,开发以茶为载体的高端休闲养生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茶树属于深根性树种,能较好地固定土壤,种植密集成片,还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保持水土。茶产业已经成为贵定、都匀乃至黔南的一大支柱产业,为黔南州维护‘两江’生态屏障和脱贫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黔南州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重点和亮点。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指导,黔南州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刺梨、茶叶、特色经果林、木本中药材、木本油料林等产业,2016年共计完成特色经济林种植40余万亩,可覆盖贫困户5万余户20余万贫困人口。

在荔波县驾欧乡联山湾村,村民蒙利磊正忙着招呼客人。这十年,通过旅游带动,他经营的农家乐越办越红火,每到旺季一天可接待10多桌游客,最多的一天能收入6万元,从前靠着一头老黄牛和一把犁,一年辛苦到头生产的粮食只够吃半年的生活早已大变样。

“我们村原来只是个紧靠着大、小七孔旅游线路的普通布依山寨。10年前村民自发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经过发展,如今的村子已经成了休闲度假旅游区。” 蒙利磊说,“来大、小七孔旅游的人,说我们村也是一道风景,得来看看。”

近年来,黔南州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常态,以改革举措打造旅游升级版,发展全域旅游引领脱贫、推进共富,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林地、林木等森林资源是山区老百姓的重要生产资料。“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林业,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可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改善生态状况,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

2016年,黔南州林业产值增加到了203.56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407.5%,林业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率达40%左右。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黔南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民众富的山区特色产业化扶贫之路。

实施易地搬迁,走上致富道路

40多岁的谢永光有三个家,第一个是原始的“山顶”,第二个是贫苦的“山脚”,第三个是让他发家致富的拉片移民新村。

“以打猎为生,挣不到钱,生活没奔头……这就是我在前两个家的生活。”回想起过去艰难的日子,谢永光的脸上仍会露出苦相。“现在好了,我搬到拉片移民新村后,不仅住上了楼房,钱也越挣越多,生活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谢永光笑得很灿烂。

瑶山瑶族乡是贵州省极度贫困的“三山”地区之一,解放前,世代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土地上的白裤瑶先民,一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原始社会生活,以狩猎为生,居无定所,大多数人住的是山洞。

为嚼碎瑶山瑶族乡这块扶贫脱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2012年以来,以实施国家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程为契机,瑶山乡先后实施了四期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后,村民用上了电磁炉、电饭锅等电气设备,并享受了退耕还林补助金。

如今的谢永光算得上是瑶山乡拉片移民新村年收入最高的人家,已成为瑶族同胞中通过生态移民发家致富的典型代表。但“独富不如众富”,作为村支部书记,谢永光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拉片村紧邻大小七孔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又是一个以瑶族为主体,布依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青山绿水、民族风情一应俱全,于是谢永光将目光放在了开发民族旅游、乡村旅游上。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拉片村不断挖掘和打造瑶族文化,逐步将移民村打造成了著名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在谢永光的带领下,拉片村还鼓励并扶持有条件的瑶族农户创办农家旅馆、农家乐接待等旅游服务业,通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让一、二产业为旅游餐桌经济服务,同时为“千户瑶寨”提供就业支持。

目前,瑶山乡已有1600人左右的瑶族青壮年劳力从传统农业中分流出来,一部分人事旅游服务业(含表演、农家接待、旅游商品加工和销售等),一部分从事特色种养业(蔬菜种植、瑶山鸡养殖、瑶山猪养殖等),一部分外出务工。

同时,谢永光还带领群众制作销售瑶族花腰带、陀螺、瑶族服饰、草凳、沙箩等瑶族旅游工艺品(特色旅游商品)。目前在瑶山古寨景区从事工艺品制作或销售的有30多家,年收入均达5万元。

瑶山乡的变迁,是黔南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百姓搬出穷窝,让生态得到静养的一个缩影。在黔南,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像瑶山乡村民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拔掉了“穷根”,实现了他们的致富梦。

“我们结合小城镇建设、扶贫项目、移民搬迁项目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对居住在深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发展潜力不大,并且会对天然林生态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搬迁,以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黎燕萍告诉记者。

“十三五”期间,黔南州规划搬迁23.66万人,其中,搬迁贫困人口18.58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0%;整组整寨搬迁2.15万户8.91万人,占全州搬迁总人口的40%;麻山、山、月亮山“三山”地区搬迁3.6万人,占三山地区贫困人口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