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范文1

总所周知,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同样存在,并将在中华名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家乡的一些村落,同一些村民、村干进行了交谈,真真实实的了解到了,三农问题不仅是国家当前的一大核心问题,而且也对我县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每一个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开资均来自农业上的收入,而我们却在农业生产上有着极多的缺陷,从而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并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共存问题。以下,我就我家乡的一些实际问题,来谈谈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首先,三农问题是三个共存性的问题,它们互相牵连,互相制约;其次,三农问题会引发其它的问题,这就更加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再者,三农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历史性的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就有着历史的艰巨性。

三农问题是有着很大的关联的,它们是并存的。农业得不到发展,就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总是处于低迷状态,那么农村也无法得到发展。这样一来,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农村的种植方式,民房,都还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基础设施非常缺乏,受天气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今年,我目睹了家乡水稻无法正常收割的情况,令人堪忧。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如同恶性循环一样的并存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所改善才能改变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状态。家乡的三农问题尤为显着,家乡的生产发展都是靠农业农业,所以有的地方栽种花生,有的种西瓜,有的种柑橘,虽然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性,但是却是采用的小户自家种植,,这样的种植方式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的。首先,小户种植,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科技种植方法,产量就会得不到提升,其次,小户种植太过随意,对于作物的出售渠道就会有所限制。这样,农民的所收获的产物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收入,农民的经济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农村的道路就依旧还是不通畅。基础设施差,农产品无法得到及时的运输,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农问题就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农问题的存在,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存问题。第一,农业一直得不到发展,家乡年轻一代的群众就选择了外出谋生。很多人都觉得在家务农不如出去闯荡,我小时候的朋友,有好几个都是留守儿童,这样一来,在农业生产上就只能靠所谓的老弱残兵了,农业发展的前景就更加堪忧了。并且,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跟着同时产生了。据调查显示,家乡的留守儿童占了儿童的57%。儿童是国家的希望,但是却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心和怀抱,那么就在学校形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最终父母是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在我下乡走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么这其次就是,房屋荒废,田地荒芜。一个村,就有三四家的房屋无人居住,甚至是杂草重生,这并不是家道中落,而是全部都选择了外出谋生,那么这些田地也无人看管,落得个荒凉。其实,人们选择外出打工并不是一个错误,三农问题严重,人们在家入不敷出,这个选择或许也是出于无奈,这是一个并存性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三农问题。如果农民有了足够的收入,那也就没有人想外出了。

三农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从古至今,农民都是一个核心问题。长久以来,农民的生产生活对经济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县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所以要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不能靠一朝一夕来完成,但是要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扎实稳固,历史性的问题就要通过长期的检验来完成。只有慢慢的让农民富裕起来,才能让整个国家更加强壮起来。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范文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皖北城一体化建设研究

――以宿州市为例

欧晓倩章梦雪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摘要】首先,在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建设意义的基础上,以宿州市为例,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调研方法对宿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其次,从社会层面、政府层面、城镇居民层面分析了宿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得出了有关于城乡一体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后,城乡居民层面、政府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二元结构;城乡差距

绪论

在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城镇化发展中隐藏了愈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但这并不能阻碍城镇化的步伐,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皖北地区给自身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还兼具和谐发展的目标,另外坚持在发展中体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可发展等。

同时城镇化进程中,它至少涵盖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人口城镇,二是经济城镇化,三是社会城镇化,在这三个层次发展中,社会的矛盾也尤为突出,例如人口不断的增多,但土地的使用率却低,这也是现在政府采取土地集中使用的原因,在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时,皖北地区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即与周边地区一起联合探索出适合皖北地区城乡发展的道路,以实现皖北地区城乡间的共同发展与富裕。

一、研究现状描述

(一)宿州市与安徽省其他直辖市的城镇化率情况

根据2014年安徽省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安徽省各个市的城镇化覆盖率中,合肥为69.10%,增福为1.31;淮南市为67.90%,增福为1.25;蚌埠市为50.91%,增福为1.24;淮北市为59.76%,增福为1.23;阜阳市为37.50 %,增福为1.27;宿州市为37.43%,增福为1.27。

单从城镇化率角度来看宿州城镇化率在不断的增长但城镇化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增长幅度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突出。这样单一发展会使得宿州等一些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无法持续发展,也无法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多个角度来实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宿州市近几年城镇化率情况

数据显示,宿州市近几年的城镇化覆盖率非别为:11年33.1%、2012年34.8%、2013年36.2%、2014年37.4%。可见城镇化率一直在提高,但增速却在减缓,增长幅度也十分微小。

(三)宿州各地区的城镇化覆盖率

数据显示,宿州市各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桥区为45.1%、砀山县为35.9%、灵璧县为25.3%、萧县为21.9%、泗县为18.5%。可以的初步得出:桥区的城镇化率最高,泗县的城镇化率最低;桥区的城镇化率比泗县高22.2%,各地区发展不均衡。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根据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2014年间,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从13190到18925。城乡收入差距比高达300%,而且每年都会增长。

从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存在将近3倍的差距,这也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发展失衡。但从这表中也可以看书,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减少,但总体减幅不是很大。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增速滞缓,县域城镇化水平不均衡

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开始减缓。宿州市与安徽省其他地级市的城市化覆盖率对比也不是很突出,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就说明人们应该意识到不能一味地走老城镇化道路,而是要寻求一种新的突破。

由图2 3可以清晰地看到,宿州市各地区的城镇化率差别非常大,县域城镇化水平不均衡。各个区域都在建设,但由于每个地方建设的力度、效度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同等等原因,导致了城镇化水平不均衡。

2.城乡一体化建设不彻底,乡镇居民思想落后

从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建设的不够完善;有的是建设完了之后,后期的工作却没有持续下去,导致已经建设好的成果毁于一旦;还有的是在建设途中就停滞不前。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政府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绦辛τ泻艽蟮墓叵怠

还有就是城乡居民对城乡一体化概念没有深刻的认识,导致在建设中有些居民不支持政府的工作,导致建设中出现困难。还有许多农民思想文化水平达不到,使经济发展与人文发展脱节,有可能会导致造成只是建立了城镇,却没有可此续发展的动力的局面。

3.城乡差距明显

城乡之间在经济、教育、空间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差距阻碍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如在空间方面,城乡之间存在着有形和无形的隔离,城市带和乡村带之间空间差的减少速度远跟不上近几年的发展形势。

通过调查研究数据显示,现如今城乡居民在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几年的产业发展虽迅速,但从数据中可得出农村居民远跟不上现代产业的发展。所以如何解决此类问题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我们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乡社会发展的程度差,农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滞后性和保守性,这种文化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从城乡的差距可以看出宿州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有待提高,应该从多个角度多维的综合发展,使宿州在迎合发展政策的同时能结合自身的情况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让城乡一体化建设得到理想的效果。

4.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宿州等一些地区近几年将改善重点放在扩大城市空间和城市数目增加方面,出现了“虚假城镇化”、“城镇化不彻底”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下城镇化率虽然得以提高,但是农民并没真正的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待遇,并没有从本质上得以改善从而致使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不突出发展缓慢。

要想使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要对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意义进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5.单一发展,没有寻求新的突破

就研究结果显示,宿州地区在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展体系不够完善较为单一。这致使宿州的一体化建设速度较其他皖北地区相对比较缓慢。

纵观宿州近几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将改善重点放在扩大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增长方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从多维角度来发展宿州在新城镇背景下的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没有解决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三农问题和二元化结构等主要问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市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即使实行户籍制度,可以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隔离了城市与农村,使得二者存在于相对封闭的空间中,这种情况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城乡二元制结构加剧了社会经济增长的不均衡。近几年城镇人口数目增加和城镇空间的扩张使得城镇化率提高农村户口转化为城镇户口但只是伪城镇化。在消费的形式方面,农村人的消费属于没有城市人丰富多彩,他们解决温饱问题就可以,而城市人更懂得享受生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建设问题,使得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2.三农问题突出

宿州近几年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的收入低且增收难,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就是缩小城乡居民贫富差距。

各部门通过采取一些措施,使三农问题在生产方式、生产结构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是这个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脚步。

3.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乡镇居民的文化水平

由于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阻碍。原城镇中的人会不接受农民,而农民也会适应不了城镇的生活,他们还是习惯于自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些都是政策能否彻底落实、落实到位的关键约束因素。

在调查的几个地方,我们发现虽然城镇建设中的基本设施都是齐全的,但是后期被损坏的程度非常的严重,居民们根本没有珍惜公共设施的意识。因此,在城镇化建设当中一定要坚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让人们意识到建设城乡一体化最终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那么才能可持续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贯彻新型城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作用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却带来了许多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割。所以,宿州市城镇化路径也需要改变过去不够科学的城市化,而是要转向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首先,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这个层面上就要求加速推进农村居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比如现在对于农村居民的城市户口问题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问题。再者,产城的融合、城乡的协调、工农的协调等方面的发展一直都是新型城镇化要求。

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都对解决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城乡发展的新道路,那就是不但要走可持续、良性的发展道路,而且要在发展中考虑到人的重要性,建立一个经济、人文、环境都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城镇。

(二)加强小城镇的建设

发展小城镇,可消化农村劳动力,消除城市就业压力。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样适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小城镇有较强的经济、科技、人才等优势,有利于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但现实却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小城镇的建设较弱,没有得到彻底实施。在此层面上,小城镇有必要作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三)改革户籍政策

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想要减少这类收入分配上的差异,就必须转变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有很多地方的城镇化的有户籍人口市民率与非户籍人口绿的差别仍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这种现状,从而使城乡间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实现平等就业。

(四)提高乡镇居民的受教育水平

我国一直强调“科教兴国”,并且一直努力建设为一个人才大国。因为只有有了人才,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同样的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水平同样很发达。由此可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树立到“硬实力”重要,但“文化软实力”更重要的观念。在建设中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既然大力发展人才,那么就相应的要出台一些政策去留住人才,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贡献。

四、结论

宿州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较其他城市发展速度还是相对比较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制和三农问题突出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只有在相关程度上减少二元制问题和三农问题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影响和从根本上消除这两个问题,才能使宿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格局。实现城乡共同发展,p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城乡一体化发展联系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和人民的思想、认知、文化等方面。在建设城乡一体化时要全面协调,不可突出冒进,相互之间做加减法磨除棱角,实现全面现代化科学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和一体化的要求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在目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通过城乡一体化来缩小城乡差距已刻不容缓,而新型城镇化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大背景下,则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其贴近经济发展本身,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利于城市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此论文主要围绕城乡二元制和三农问题来探索研究,了解发展现状、取得的相关成就和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国家和人们的共同愿景,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各地省市应贯彻落实总体规划,也要在落实的同时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叶莲松.新型工业与城镇化[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曾赛丰.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J].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6)

[4]李树踪.中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05)

[5]马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J].新华出版社,2004,(01)

[6]姜伟新.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定[J].求是,2011,(02)

[7]肖良武,张艳.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现模式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范文3

第一,在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分微观建构、中观建构和宏观建构三个层次构建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升应考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第二,在第二轮时事专题的复习中同样以“三观”建构理论为指导,从整体了解重大时事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切入点,更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在第三论复习中根据考纲,通览全书,建构宏观知识体系,把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

关键词:三观建构理论;政治高考备考

如今政治学科是文科综合的一部分,在强调“以能力立意”的文综高考在考查政治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跨学科知识渗透,这就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形成较强的学科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可以运用“微观、中观与宏观”建构理论为指导的复习方法,扎实基础,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以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独特的“微观、中观与宏观”建构理论为指导的政治学科复习方法,对高三备考复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在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分微观建构、中观建构和宏观建构三个层次构建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升应考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高考测试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设置新情境、新问题,测试考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因而高考的解题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即运用学科知识,按照试题要求,提取并处理试题信息,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在复习别注重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能力的培养。由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应该是一个由微观至中观、再由中观至宏观,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因而从“三观”(即微观、中观、宏观)的层次逐级建构知识体系,可以逐渐形成系统地、有条理地把握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经济常识的过程中,可以把其知识体系分为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对外贸易、家庭消费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共十几个微观建构,然后又分为经济常识的基本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五个中观建构,最后从整体上找出经济常识的宏观建构。在复习过程中,首先是复习微观建构,如微观建构一:商品;微观建构二:货币;微观建构三:价值规律;微观建构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微观建构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全面细致地把握它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主干知识。在此基础上过渡到中观建构:经济常识的基础理论,找出五个微观建构之间的网络构建和知识间的联系。按照这一方法,以此类推,从每一个微观建构到中观建构,最后找出经济常识的宏观建构,即找出整个经济常识的网络构建和综合解读主干知识。同时,每一个微观建构、中观建构和宏观建构都配置有考题赏析、能力演练,以巩固和消化所复习的知识。通过这个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单元复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具有连贯性、完整性和条理性,增强了学生的整合知识的能力。

第二,在第二轮时事专题的复习中同样以“三观”建构理论为指导,从整体了解重大时事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切入点,更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时政性是高考政治的一大特点,高考试题中往往根据重大热点问题为背景设置新情境,测试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对热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做到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且要求以第一轮复习中以掌握知识为主,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而不是死搬教材,死背书本。所以,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微观至中观、再由中观至宏观循序渐进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从热点专题复习中,先选择某个社会问题为主题,再探讨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其它问题,再宏观建构对该主题的总体认识,这是对待时政热点复习正确价值取向。例如,在复习三农问题时,可以把这一主题分为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及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这三个微观问题,再从中观上整体把握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最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为时代背景,宏观把握三农问题。这样就能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自觉性,训练了学生们思想和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感。

第三.在第三论复习中根据考纲,通览全书,建构宏观知识体系,把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范文4

关键词:农民培训;实用技术;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78-02

派遣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深入农村乡镇、企业和农户,把科技人员引入农村一线,加强人才培养;把科技知识引入农村一线,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向周边辐射,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农村大地上的“产学研”三结合。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实施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就是一种地方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经典模式[1]。研究生参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相对于本科生、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更具专业性,对所学专业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意义认识更清晰,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普及,加快了高校农业规模化发展,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自觉服务“三农”的意识不强,研究生自身积极性不够高。我国农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致使立足于为“三农”服务的农业高校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而这又导致了农业高校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自觉意识不强[2]。研究生在科研项目选题方面,多重视农业科技高端的点和纯理论方面研究,而对面向农业、农村、农民推广的实用技术开发较为忽视,造成研究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同时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缺乏实践经验,不能真正深刻理解农民的需求,也就无从谈起因地制宜地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2.农业教育、科研、推广脱节。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教育、科研以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为主,有专门的推广体系,相互之间合作不甚深入,而农林院校、科研院所毕业的大量毕业生又不直接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导致了我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严重脱节;农业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先进的科研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转化和推广;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同时也部分引发了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使得农业推广的难度大大增加。

3.农民积极性不高,难以取得农民的信任,培训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老龄化、低文化、妇女化”的现象突出,接收新技术、新知识能力较弱,往往是被动接受培训而不是主动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训的组织难度[3];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农民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视,各地方都组织了各种培训,但从事农民培训的机构有政府部门所属技术单位、职业院校、民间培训机构、企业(合作社)等,不仅实力相差悬殊,目的也不甚一致。致使农民在眼花缭乱的培训后更加丧失兴趣,对于培训人员的信任程度也随之降低。

研究生的知识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对于大田生产的经验比较缺乏,所以准备的培训内容更加偏向理论,而农民对于理论类的知识并不感兴趣;且理论性的东西讲起来较为乏味,更难以吸引农民的目光。同时有些研究生对于农民培训困难程度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培训内容不够丰富,宣讲不够生动,对于农民具体的需求贴合不够紧密,故而培训效果不甚理想。

4.培训时间过短,后续指导跟不上。不论是高校参与的农民培训还是其他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都存在连续性不强、缺乏后续指导的问题。而各培训机构之间也没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往往造成重复培训、培训空缺、资源浪费等,但有些生产技术的关键点却存在培训空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培训的质量,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提高。

二、解决研究生参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端正研究生农民培训的态度,建立激励制度。服务社会是农业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也是学校自身价值体现的有效途径。农业高校采取有利措施,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挥农业高校应有的作用[2]。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服务农业的思想教育,在校研究生应自觉端正对农民培训的态度,对农民实用技术进行培训不是导师下达的勉强完成的任务,而是研究生实践自己的农业生产理念、实现教学相长的大好机会。

同时农业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以提高研究生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如参与农民培训的过程可由导师打分算到研究生的课程学分里,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研究生能自觉体会农民的需求,提高培训水平,确保培训质量。

2.提高农民参与实用技术培训的积极性。首先地方政府要制定出相关的激励措施,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经济上的补助,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培训学习的行列,造就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4]。其次培训方式要贴近农民的需求,在时间、布局等方面要满足农民的意愿,保证农民的需求,切实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根据当前农民对科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5],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特色,因地制宜地设计培训内容,真正培训到农民的心里去。

3.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功能。现在我国的农民培训主要是政府主导模式,涉及农民培训的部门就包括农业、教育、劳动、文化、共青团等,政府在农民培训的组织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部门实施合作管理,资源浪费现象会大为减少。各级政府应先对农民培训进行整体规划,制定符合当地生产特色的培训章程,然后引领各高校、培训机构、企业对具体农业生产进行全程指导,兼顾产前、产中、产后,覆盖生产、养殖、销售等各方面,消除培训盲点,以保证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农民的需求得到满足。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素质问题。农民素质提高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6]。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任重而道远,政府各部门、各高校、研究生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协调合作,积极探索,促使农民培训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白姣,陈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之地方高校作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9(32):1459~1460.

[2]沈振锋,胡紫玲,赵静.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15-217.

[3]田玉斌,刘文明.江苏省农民培训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2011,(5):94-96.

[4]张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标准与实施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5,(1):86-89.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范文5

关键词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98-02

ExplorationonConstructionofRuralCultureConnotation

AN Yong-ru

(School of Management,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The measures of enhancing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connotation were elaborated,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related issues.

Key wordscountryside;culture connotation;construction measures

广大的中国农村,生活着全国人口60%的农民。加强当前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4],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先进技术和举措与落后的农村文化素质矛盾的主要办法,是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从而为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5-6]。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地深化改革,为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增加收入而实施不少农业扶贫政策和改革方案,但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低,使得农村的很多工作存在推动速度慢,工作成绩不佳,发展不连续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是农村发展进步的保证。农村农民文化内涵建设的成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的成败。为此,搞好新时期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与薄弱的农村文化的矛盾,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绊脚石,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1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业转业培训

要发展三农,核心是如何解决好农民的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解决此矛盾,必须得解决农民的从业培训问题,解决沉重的人口负担,转为非农产业和城镇的人力资源并非就舍去了三农的发展,相反能更进一步促进三农的发展,通过从业、转业培训到就业,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以此自然地链接城市与农村市场,通过培训实践就业对加强农村文化内涵建设、发展三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改变

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文化基础薄弱,跟不上当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首先应该把如何提高农民农村文化内涵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当然在这个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运行成本和工作阻力较大,但是可以搞试点逐一推开来进行,或者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管理工作和通过政策引导优势行业反哺农业的发展。

3保护和挖掘农村历史风俗文化,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长廊作保障

历史上以农村为主体的中国社会,曾是众多民间文化与工艺的舞台中心。民间的手工制作、戏曲、传统习俗等,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文化,有的需要继承和发扬,有的需要发掘和保护,更需要的是充实其符合时代进步的内涵。尊重和发展好农村历史风俗文化,对有技巧地抓好农村文化内涵建设,发展三农有着非常大的意义[7]。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长廊,要让农民自己充分认识其宝贵性,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特殊文化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间的传统的手工制作、戏曲、传统习俗可谓无价之宝,政府要进行引导和开发,并使其体现出具体的价值,让农民感到实惠。同时,进一步加工和包装,用来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代表性作品来抓,带动地区区域化特色经济的发展。

4支持和引导村民和村干部参加学历职业教育

要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抽取部分年轻农民、村干部、农村妇女参加学历教育,切实做好文化扶贫。2006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与安顺市西秀区区委联合办学,成功举办了西秀区各村村干部“农业技术与农村行政管理”专业中职学历班,学员人数达342人,已于2008年完成第1期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班。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了村干部的素质;2007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又与关岭县举办了2007级学历教育班。通过这些学历教育,提高了村干和村民的素质,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5建设乡村数字信息系统,切实做好“三百工程”

建成农村数字信息系统,实行村村通宽带,培育新型的信息化农民,使他们能利用现代互联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市场信息、农业区域定位等方面的知识,组建自己的市场信息系统。成就自主农业发展,降低行政成本。同时,整合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开展“三百工程”是新时期“惠民、富民”实践中提出的具有一种典型意见的农村科技创新模式,它既具有科技服务的统一指挥职能,又具有科技服务的分散指导特点,其核心是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科学技术的指导需要有诚信的企业、专家和科研院校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为农村生产力服务。文化扶贫要结合产业扶贫并驱进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6建设科技示范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采用先进的设施、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可使农民、学生、游客等领略到现代农业全新发展模式。同时,生产的瓜果蔬菜、畜产品堪称绿色食品,倍受游客青睐。使园区成为科研、教学、实习、培训、推广、旅游的基地,是对农村文化内涵建设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为切实抓好“三农”工作,2007年,顶云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全乡大力推进土地“打包经营”模式,探索土地增效空间。在这个模式探索的过程中,政府发现规模经营土地不仅是整合土地问题,关键是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养殖技术水平跟不上,于是引进安顺市安科种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顶云乡石板村建成了1个4 hm2的生态示范种植基地,取得很好的成效,带动全乡搞了多次农民科技种植示范培训,带动全乡农户种植蔬菜逾200 hm2,切实为顶云乡建设完成颇有成效的科技文化示范。目前,已有一批教授、专家进园开展科研、教学、生产活动,并引进了一批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旅游参观者络绎不绝。这种模式对于抓好农村文化内涵建设在培训效果上直观而迅速,有效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8-10]。

7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新时代的农村文化,需要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赋予其新时代的主题。要引导广大农民,学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社会基本知识;要引导他们有一种放眼国家发展,关心外部世界的思维;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要引导他们培养法治观念、民主思想、公德意识和科学文化技术,使他们正确理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并为这个目标自我服务。中国农村最需要的是一种以开放思维、进取精神去做好新时期农村文化内涵建设。

8参考文献

[1] 赵学清.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N].人民日报,2008-01-15.

[2] 朱启臻.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15.

[3] 朱启臻,鲁可荣.乡村旅游与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21.

[4] 聂华林,张贡生,李泉.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5.

[5] 蔡.民生经济学:“三农”与就业问题的解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

[6] 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就业创业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5.

[7] 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4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4:1-7.

[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范文6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两部分组成:

一部是“以人为本”这是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另一部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内容或者叫三个基本点。

一、“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哲学的唯物史观:

哲学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这就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他们又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完全是这样,大家都知道,随着我国的迅速增长,三无(土地、岗位、保障)农民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单纯追求扩大数量,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忽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人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如果增长方式不正确就可能导致“一地致富,八方遭殃”的局面。

对一个山区、丘陵、平川各占三分之一的翼城来说,我们要想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加快经济发展,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近几年来,翼城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均超过了一千多元,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样的小康是不是就是全面小康,答案是不完全的。为此,县委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上。但××年,翼城一下子就铺开了项工程如:村村通工程、饮水解困工程、解放路扩建工程、沼气工程、南环路工程等都是“民心工程”,这些都是以民为本的工程,还有社会保障干部待遇、旧城改造、社会风气等社会问题的解决,都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反复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用我们的努力去减少群众压力,用我们的艰苦去解决群众的饥苦,对于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要主动关心,主动帮助解决,不要等群众发出无奈的呼喊时才去解决,也不要等到财政无限充裕的时候才去解决,而是在群众需要的时候就去帮助解决,在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凝聚民心,凝聚力量促进发展,我们不但要金杯银杯,更重要的是要得老百姓的口碑。尤其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我们更要翼城的绿水青山,要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是体现了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的原因在于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即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内容或者是第一个基本点,要求用全面的观点,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全面建设。

全面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说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即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⒉科学发展观的第二个内容或者叫第二个基本点,要求用联系的而不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从宏观上讲协调就是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联系。这种联系实际就是讲“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也是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过程,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过程,因为我们知道解决城乡差别的关键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增收的问题,我们翼城提出的“八精六建”发展战略,其中的精植粮棉、精优果菜、精良猪牛、畅通翼城、燃气翼城、节水翼城等都是围绕着“三农”展开的。就是要千方百计的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建设,千方百计抓好农村的党的建设、农村基础政权建设和文化建设,让农民看得起病、上得起学、打得起官司,让农民群众真正富裕起来。

统筹区域发展,关键是促进共同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东中西互动发展。因此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在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发展战略方面,国家要营造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外部环境。我们翼城要抓住这个机遇,促进翼城的崛起。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抗击非典的斗争,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是:要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关注生命,关注健康。只有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解决失业、贫困、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以及社会分配等方面的问题,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键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要保护生态,二是要节约资源,三是要治污治乱,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翼城,就是要让翼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关键是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现在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因素,一是高油价,二是出口磨擦,三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发展开放型经济创造良好环境,即为翼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值得注意一下的是我们讲的协调不等于平均发展,放慢速度的发展,不是“劫富济贫”的发展,也不是“压快拉慢”的发展,协调是要改革体制,扫除发展的障碍,解开发展“瓶颈”。发挥市场、政府、社会调节经济的作用,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⒊科学发展观的第三个内容或者第三个基本点,是可持续发展,它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而不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可持续发展观是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是国际公认的,即不能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它也向世界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发展不会损害别国的利益。

作为翼城来说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一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三是要保护环境。

⒋科学发展观还体现了矛盾论的观点,它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要抓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发展首要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好各种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