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农问题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三农问题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三农问题的看法范文1

一、健全农村社保体系的必要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点,它可以引导经济循环形成新的逻辑关系,给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支持。“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缘于人本身,农民的晚年生活得不到保障,他们自然不会支持各项可能影响自身利益的农村制度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恰恰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各项制度的改革更加顺利,并使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此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维持社会稳定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如“农粮换保障”制度即显著增强了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我国农村社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农合制度以县统筹存在缺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了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实行分级诊疗制度,鼓励农村病患到就近的医院就医,给不同的医疗机构制定了不同的报销标准。优势医疗资源还集中在城市,城市的大型医院报销比例较低,乡镇基层的卫生院报销比例较高。但是,基层医院医疗资源有限,医务工作者匮乏,医疗水平服务能力有限,各地医疗资源并不平衡。以县统筹制度使新农合制度优越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保险覆盖面比较狭窄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形式主要有农村社会救济、合作医疗保险、社会优抚以及农村“五保”户等,这些保障形式的确使得一部分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但是对于城镇化,以及多年在外务工的人员来说,以县统筹回乡报销,就无法覆盖到长年在外的经商农村户口和农民工。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来到了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也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但是其中没有取得城镇户口的人虽然人在城市,但他们还是无法享受城市社会保障。据社会人口学家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中青年夫妇的养老任务将更加繁重。虽然国家已经给予60 岁以上且未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村老人55元的基础养老金,但是,对于日益增长的物价和生活成本来讲,基础养老金只是杯水车薪,保障功能非常有限。

(三)存在多部门管理和监管

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权太过分散,各个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处理问题的看法不一,政策的出台也各自为政互不衔接,存在空白与矛盾。再加上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工作缺少统一的监督,造成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整体呈现出杂乱局面。

三、农村社保体系的实现及健全

(一)以大病统筹为核心探索多元化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想弥补自己的缺陷,就必须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先,要从政策上改变,医院的各种药品采用招标机制,为农民群众牟取到最大的利益;其次,政府要从村庄到乡镇到县市,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在医疗费用补偿方式上争取做到大病小病兼顾。最后,政府要采取农村合作医疗与商业医疗保险结合的模式,或选用合作医疗保险的方式筹集资金,又或是与商业性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承担赔付责任,以减小资金压力。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进城务工农民为城市发展贡献了力量,他们生活在城市中的消费水平达到了城镇居民的水准,但是其薪资水平依然与城镇居民有所差距,所以有必要将他们纳入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中。对于失地和进城农民工应当增加救济措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不应该只覆盖本地居民,还要参考安置城镇下岗职工的方式尽量为失地和进城农民工提供工作岗位。

(三)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管理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管理较为混乱,政府对其整治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为社保金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对社保金进行专项管理,规范其使用,防止资金流转过程中流失;另一个方面是,建立监督机制,并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对妨碍农村社保制度推行的行为进行监督,还可以与行政执法部门联合管理,加重对此类行为的惩处。

对三农问题的看法范文2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增长很快,农民的积极性一次性释放。1985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快主要靠劳动力转移。如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后来的农民工的出现。但1997年以后,这种现象发生了逆转,生产力普遍出现过剩,城市企业开工不足,面临城市产品的普遍过剩,乡镇企业有很大的竞争压力,很多都破产。因此,就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又回流到农业去,同时造成村、镇、乡普遍高负债。二是农产品生产很多。农产品太多,价格就会降低。增产不增收,劳动力转移又不可能。这就造成农民收入停滞,城乡差距更扩大的情形。2001年城市人均收入为6860元,农村为2366元,二者之比为3:1,城市与农村真正可以用于消费的货币比例为5:1。中国城镇人口的“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55%上下一路下跌到2001年的37.9%,这种下降的趋势不改变,农民从农业产出中获得的收入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出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现象,要依靠加大化肥、良种、农药、农膜、灌溉、电力等投入来弥补,必然导致农业成本增加。1999-2001年农民纯收入仅增加7%,而农业经营费用支出竟增加了2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首先是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其次是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启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实现。

(二)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产品结构层次偏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是产生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农产品成本出现上升趋势,是农民收入低的根本原因。农产品结构仍然偏低,是制约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客观原因。

(三)非农产业增势减弱,农业劳动力转移步履艰难,影响了奔小康和实现和谐社会的进程改革开放早期,国家给乡镇企业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乡镇企业发展迅猛,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可进入80年代后,乡村企业发展初期的机制优势和优惠条件逐渐丧失,而依靠自身积累来投资发展的能力大大减弱。这些因素都造成了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破解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对策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把其上升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认识,以谋求“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民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分散和小规模的农业。经营组织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趋激烈,这与加入世贸组织对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新要求格格不入。必须站在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转变目前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合作化程度,以减少农民直接面对市场的组织成本及交易费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最重要的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一是要在推进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市场化,改变种养加脱节、农工贸分离、产供销割裂的封闭状况,打破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界限;二是通过农林牧副渔并举、一二三产多种经营的经济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结构多元化,增进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三是通过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实现农业增长集约化。

(二)大力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没有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三农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扭转。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从九十年代以来的情况看,乡镇企业要重振雄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其中产权制度改革是乡镇企业既有发展模式能否走上新生之路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加快实施二次转制,鼓励和引导股份合作制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向个体私营和公司制两头转化,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三)加快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民市民化,缩小城乡差距。

只有超越农村,才能建设农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途径之一是推进农村工贸集聚化,通过建立工贸小区和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农村工业、商贸、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等走上聚集共生之路,从而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对传统农业社会的提升和超越。2001年,西安通过乡镇撤并、调整乡镇区划,乡镇撤并率超过30%,使小城镇布局更加合理,促进了人流、物流向中心镇集中,增强了中心镇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要继续抓好小城镇建设,消除小城镇建设中的制度障碍,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城市化,为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创造机会。同时要把小城镇建设与调整城乡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以及其他二、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适当调整土地政策,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提供政策保证。

当前,在政策面上,既要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又要逐步加大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适当调整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包括继续坚持农村土地由农民以户为主承包经营的制度,保持长期不变;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加速土地流转,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现承包主体的多元化,由一个家庭或若干个家庭的组合担当主体;将市场机制引入土地承包制,推行社会化竞争承包制,加速农业规模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可以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取得其应有的股权和红利收入。这样,可以促进一部分先富起来和在城市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不再依赖土地,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与土地使用的集约化,从长远来讲有利于加快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

(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扭转城乡区域阻隔的局面,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政策支持。

目前政府在户籍管理上已作调整,进行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应放松户籍管理,对有固定住所、有生活来源的进城常住人员,经过申请允许变为城市居民,并享受与市民一样的同等待遇;对农民落户城市,改过去的审批制为登记制;逐步使用统一的身份证制度取代目前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从身份上彻底消除城乡差别,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政策支持。

对三农问题的看法范文3

一、强抓团建工作,加强班子建设

坚持以党建带团建。抓团组织自身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建设。特别是抓紧近阶段开展学习“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机遇,由支部领导带领青年团员进行学习,把增强团员意识与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加强团组织班子建设与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每月定期组织支部成员参加团干培训,通过共同学习、提问题、讨论研究,进一步巩固学习培训的效果,强化对基层团建工作的认识,总结出经验和新的工作思路,务求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带头开展好青年团员工作。

二、开展各项团支部活动

(一)以“禁毒”为主题的活动

我们团支部在2月禁毒月,给每位团员上了一节关于禁毒的团课,课上介绍了各种,关于如何去拒绝,大家交流了自己的看法,都深刻体会到了禁毒的重要性。

(二)以“学雷锋”展开一次团支部活动

3月5日是学雷锋日,我团支部在这天举办了以“学雷锋”为主题的团日活动,每位团员都讲述了对当代雷锋精神的理解。

(三)参观白塔山烈士陵园

4月7日我们团支部组织去了白塔山烈士陵园,我们去看望了那些烈士们,向他们瞻仰,表达我们的敬意,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现在。

(四)“五四”青年节活动

五四青年节,我们团支部团员全数参与了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们了解到了共青团的发展历史,我们身为共青团的使命与职责。

(五)“六一”慰问活动

6月1日,团支部积极参与农业局党支部组织的慰问幼儿园的活动,送去了慰问金,并向小朋友们表示节日祝贺和美好祝愿。

三、青春建功新农村

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否的基石。对此,青年人更应充分认识到历史形势,自觉地将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投放到广大的基层。县农业局始终将服务三农作为振兴农业大市的基础工作,局团委紧密结合14年局工作重点,调动各团员立志建功的积极性,这一年来,各团员注重学习,紧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积极参与到“千名干部下基层、服务群众五进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基层”等活动中,并取得了喜人成绩。

对三农问题的看法范文4

一、“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影响长远,为此应时刻得高度关注,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所以我们要认准形势,把住脉源,守住根基。

(一)、农村是革命的根据地。大量工作要从这里开始着手,农村工作关系到其它方面的具体工作;农村工作牵连到其它方面的具体问题,所以说农村是锻炼人才的舞台,同时也是表演的平台,很多年轻人会在这里茁壮成长,或将成为有用之才,备用之才;农村是历练人的品行宝地,磨砺意志,砥烈品行,农村是各种矛盾.中表现的地方,基于此在农村里工作应该是: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特殊情况得特殊处理。真诚地对待,踏实地工作,不断学习,不懈奋斗。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三农的进步才是我们国家真正的进步。

(二)、农民是基层工作的力量源泉。脱离了农民,农村工作也就没有法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农村工作过程上要联系农民,依靠农民,服务农民,以人民的满意度来衡量自己的成绩。以人民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踏实工作,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三)、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命之本。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是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保证,是一个国家能否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农业的发展关系重大。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着力发展农业,大力实施各项补足,以此来提高农业劳动才的积极性,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与效益。

二、我们在态度上要端正,品行上需严谨,业务上得熟练,学习上应抓紧。

(一)、切实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快速把自己从学生角色转变过来,投身到农村工作中去,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工作和生活,对工作踏实负责,对人诚实有信,对事客观冷静。

(二)、品行上一定得严谨,特别是要做人低调,处理事情前做请示,处理后要汇报,礼貌对待领导、同事、朋友。做一个谦逊之人,踏实之人,求真之人,务实之人。不邀功,不抱怨。

(三)、业务上要多向老同志学习和请教。他们在农村工作的经验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对具体工作的处理以及看法都上独到的一面。

(四)、学习上应抓紧抓早,时间不等人,利用空闲时间多给自己“充电”,学习专业,学习技能,学习经验,学习沟通,学习处世。加强写作能力,突出专业水平,提高组织技能,优化沟通技巧。懂礼、懂法、懂科学;知人、知世、知事实。

三、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负责

作为一名大学生公务员,我们应该牢记我们的宗旨,所以应该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在农村,涉及农民利益的政策法规很多,比如说有惠民强民政策,有计划生育的政策,有土地山林、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还有关于婚姻家庭方面的政策法规,有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法、选举法等。

(二)、村情民意的调查员,要当好村情民意的调查员,要调查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情况,要搞清楚农民所思、所盼、所忧、所惧、所恨、所怨、所喜。

(三)、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农村当前特别关注的一个是“农合”,农村合作医疗,第二个是低保,第三个是义务教育,第四个是涉法涉诉。

(四)、富民强村的促进员,提供一些新技术、新信息、新项目、新点子。

(五)、远程教育的操作员,现在村里基本都有远程教育的设备,可以上网,尽可能为大家开展工作创造一定条件。下来以后就有个任务,就是要当好远程教育的操作员。我们的农村远程教育设备还刚刚安装,会用这个东西的人不多。

对三农问题的看法范文5

一、我国依靠从农业提取积累来支持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是否基本结束?

2001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为15.2%,农牧税入总额为285.8亿元,如果包括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则为481.7亿元,当年我国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7213.5亿元,即使把农业各税都提高一倍用以支持工业建设,也只不过是使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1.3%。从这些数字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农业提取积累以支持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早已过去,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积累必须来自非农产业的部门。

二、我国经济是否到了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根据WTO的黄箱政策,我国政府对农民的收入补贴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可目前我国政府的黄箱政策补贴只占农业总产值的3.3%,也就是还有5.2%的补贴空间可用。

2001年农业总产值为26,180亿元,3.3%的补贴是864亿元,如果提高到8.5%,补贴总额可达2225亿元,比现在的水平增加1361亿元。农民每人可多获得171元的转移收入。然而,我们是否真的到了这个阶段?有四个理由使我认为,我国不能也不应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

首先,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无法支持这样大的补贴。2001年中央财政收入为8582.7亿元,按目前3.3%的补贴来计算,已经占中央财政收入的10.1%,如果加上地方财政收入的7803.3亿元,也占到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总收入16386亿元的5.3%。如果把黄箱政策的8.5%用足,其补贴的总额为2225亿元,占2001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将高达25.9%,占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也达到12.5%,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如果我国政府将黄箱政策用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仅提高7.2%,而且这样的政策会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严重负担,挤压其他建设的支出,引发严重的后果。

其次,如果我们对农业进行补贴会导致农产品过剩,产生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农产品一旦严重过剩,不是让这些产品烂在国内,就是低价卖到国外。我国的收入水平还达不到以财政补贴来支持让大批农产品烂在国内的浪费。如果把过剩的农产品低价卖到国外,从欧美的经验来看,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欧美都对本国农产品进行补贴,出现严重过剩后都试图销到国外,这些年来,欧美之间互相指责对方将补贴的农产品倾销到自己的市场,这是欧美之间外交、贸易摩擦不断的根源,维持良好的国际环境对我国未来二三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对农业进行补贴必然会使我国陷入和欧美永远的外交困境。

第三,如果我们对农业开始进行补贴,就很难取消掉,因为取消补贴往往会引发政治问题。日本的情形就是这样。日本目前通货紧缩非常严重,前两年我国提出建立东盟10+3自由贸易区倡议,这对日本扩大其工业品海外市场和投资领域、走出目前通货紧缩困境大有好处。但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提议反应非常消极,因为尽管农业人口只占日本总人口的3.9%,农业GDP只占总GDP的2%,但是日本对本国的农产品进行高额补贴,如果日本加入这个自由贸易区,农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农民是日本的一个重要政治利益集团,为了3.9%的农业人口的既得利益,日本政府只好放弃了一个可以使日本经济富苏的机遇。我国在农业保护的问题上绝对不要重蹈欧美、日本的覆辙。

第四,对农产品进行补贴,在执行上非常困难。如果我们进行反周期补贴,也就是对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减产进行补贴,会产生严重激励问题。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特性,我们很难分辨一个农户减产是由于自然灾害还是其他人为因素,因而很容易出现故意减少投入造成减产而向政府要补贴的事例。如果我们直接对农民的收入进行补贴,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经济会出现应该得到补贴的农民实际拿不到补贴的现象,拿到补贴的往往是各方面关系较好的中等收入的甚至是富有的农民。美国的农业补贴就是这样的情形。美国每个农户平均得到补贴是12500美元,而占农户总数10%的大农场平均得到的补贴高达85000美元。三、中央政府财政支持农村的可行方式

根据第二节中所讨论的四点理由,我国政府现在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增加黄箱政策的补贴,而且将来即使有足够的财力也不该这样做。那么,中央政府在财政上能采取哪些措施来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呢?

1,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2001年我国农牧业税为285.8亿元,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为196亿元,农业各税合计为481.7亿元,只占2001年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5.6%。2002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总额为7332亿元,如果地方政府不征收这一部分的税收,改由中央政府以专项转移支付来补贴地方政府因而减少的税收,则中央政府要增加的转移支付才占税收总数的6.6%,如果只免除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中央政府要增加的转移支付只有2.7%,所以,在财政上是可以承受得起的。

如果一时尚不宜完全取消掉农业各税,农业特产税则应该优先考虑去掉。农业特产税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而且,这几年地方税务人员膨胀得很快,和地方征收农业特产税等有很大的关系。经常因为这些税征收方面的困难而增加税收人员,而为了养这些新增人员就只好增加税收,从而使税变得更加难收。于是只好再增加更多的人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征税人员就可以大幅减少,农民的负担也可以进一步减轻。而且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产品,才能有效利用加入WTO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的机遇,征收农业特产税不利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发展。

2,以中央财政来支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可行性。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以县为单位来管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靠县财政向农民征收教育附加税来支付,不足只额由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来支持。但是各个地方常有挪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形。

我国目前小学教师的人数共有580万人,按照我国有2/3的人口在农村的比重来估计,粗略计算有380万农村小学教师,按照每人每月500元工资计算,每年工资总额为232亿元。我国目前初中教师总数为334.8万人,按2/3的比例,农村有223万左右,按照每人每月工资800元计算,每年工资总额为214亿。

将中学和小学教师的工资总额加起来,合计446亿元,如果完全由中央来支付,占2001年中央财政收入的5.2%,由于中西部地区不少县的教师工资已经由中央财政来支撑,实行这项政策,中央实际要增加的支出少于上述的数目。

义务教育不仅表示学龄儿童有接受教育的义务,而且也意味着政府义务为学龄儿童提供教育。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完全由中央政府来承担,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精神,也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而且可以通过建立专款、专帐、专用的制度,避免出现县级政府挪用和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情况。

目前,各个县都将教师纳入到县的干部名册之中,由于每个县有三四千教师,占了一个县干部的2/3还多,因此,县政府增加机关人员难以明显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政府机构的膨胀。一旦中小学教师不包括在县的干部名册中,县政府干部队伍的膨胀就容易察觉。

3,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

我国在加入WTO以后,一些地区、一些品种确实面临着一些竞争压力。如大豆、玉米、小麦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将面临国外进口产品竞争的压力。我以前做过一个农业科研优先序列的研究,发现如果政府给予粮食农业科研足够力度的支持的话,我国的粮食还有很大的提高单产的空间,中国的粮食生产自给自足是没有问题的。同时,加入WTO如果能够改善品种和质量,达到国际市场需求,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4,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

只有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各个地区的农业才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布局,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失掉比较优势,东部就会让出部分农产品市场。如果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中西部就能够从东部让出的市场中获益,形成东部拉动中西部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果国内市场分割,就会出现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丧失后,直接从国外进口农产品,和国际市场形成循环。要是中西部农村无法分享东部发展带来的好处,东、中、西部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所以,政府应该主动、积极地大力推动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有赖于硬件包括道路、通讯、运输、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有些由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有些可以由国内和国际民间资本来投资。全国统一市场还有赖于软件,包括市场中介、信用、法律等的建设。

5,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条件。

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长期、可持续地提高农民收入的水平,仅靠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增加农业产出无法达到这个目标。农产品具有收入弹性低的特性,即便全国经济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对农产品需求的拉动作用也较小。农产品还具有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当农产品的生产率提高和产量增加时,价格会下降很多,出现谷贱伤农问题。

所以,靠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产出,无论力度多大,都不可能成为长期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主要办法。长期的可持续的办法只有靠减少农业劳动力。这在国外是如此,在我国也是同样。以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为例,1978--1984年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农民积极性提高和农产品价格上涨。1985年以后到1990年代初则是靠乡镇企业吸纳了约1亿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90年代开始主要是靠8千万到1亿农民工进城就业。最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则是由于国内出现通货紧缩,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乡镇企业破产,出现了离土离乡和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回流农业。

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并维护进城农民的权益呢?从长期来看有如下几点政策需要考虑:

第一是解决农民户籍问题,根据宪法,所有公民有迁徙的自由,并且不应该受到歧视。因此,除了北京上海等特殊城市或许需要单独考虑之外,其他城市户籍能放开的就尽量早些放开。去年有些地方推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不过目前又有些回头。户籍制度不改革,进城农民就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

第二是土地问题,在农村实行永佃制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土地产权属于集体,使用权属于农民。生不增,死不减,农户间可以有偿转让,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土地流转和土地市场建设。进城农民可以将土地出租,获得进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他们万一失掉城市工作,还可以回到农村务农。既有利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

对三农问题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障;城乡居民

自2003年起,新农合制度开始在我国部分县市进行试点工作,333个县(约占总数的11%)被确定为第一批新农合试点县。2004年底,全国试点农民的参合率达到72.6%。试点的新农合工作运行平稳,农民的医疗负担得以有效的缓解。

一、浙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的成就

浙江从2003年开始新农合试点之后,这13年时间里,有八次列入每年的“十大民生实事”,共有5.7亿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为农民报销医药费用685亿元。在住院报销方面,2014年全省每100个农民中有9个住过院,享受了住院报销。在门诊报销方面,参保的农民更是人人受益了,2014年平均每个农民报销门诊医药费用达到4.1次。门诊费用实际补偿率达到36.1%,住院政策范围内补偿率达到75%左右,看病的自费部分越来越少。

(一)筹资水平不断提高

在资金筹集上,浙江建立了由农民个人、集体和政府财政共同负担,以财政投入和集体扶持为主的新型筹资机制。每年的筹资标准由省政府确定,并实行县级统筹。在运行时间上,浙江统一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每年第四季度为集中宣传发动和农民缴纳下一年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的时间;在资金管理上,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专户存储、钱账分离、封闭运行;在保障方式上,实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保障制度。

(二)补偿水平不断提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参合”农民实行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报销补偿,浙江的补偿的水平较高,参合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新农合统筹区域内政策范围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住院费用个人支付比例力争控制在50%以下。个人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15万元”的工作要求。

二、浙江新型农村合作改革及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顶层科学设计及相关法律

现如今,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方案采取部门文件、实施办法、指导意见等缺乏标准化、链接和可持续性。在系统设计方面,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只有一般的文件,没有相关的法律文件,也不是行政法规明确付款金额和时间,推荐系统中收费通知、签字后的合同、收取费用、扣除金额报销、报销的金额、报销比例和项目、完成所需的证据类型等不得报销项目,缺乏程序规定。这导致报销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同样的人,却有若干种对待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浙江省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定发展和健康的操作。

(二)农民参加意识仍有欠缺

中国农村地区农民接受文化教育程度有限,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解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表现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人群存在不对称性,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对医疗消费支出较大的农民群体对自己的身体感知度较强,为了给自己生活上一份保险,降低医疗消费在日常生活消费中的比重,他们积极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另一方面现阶段患病率较低的农民群体漠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他们认为自己身体较好,平时打针吃药的情况比较少,医疗消费支出不高,缴纳了费用自己却不常用,不符合他们现阶段的利益。加上农村地区人民具有盲目性特征,一部分人不理解医疗制度的惠民情况,认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因此,也会将自己的见解表达给其他老百姓,在宣传不到位的地区很容易引起误解,使更多的人产生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不信任感,认为政府巧立名目拿老百姓的钱去投资。

三、推进浙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实施的措施

(一)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法律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其实就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应该遵循社会保险的适度强制原则。政府可以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为依据,制定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不同标准。如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建立更加全面合作医疗模式,不仅将大病纳入体系之中还要将小病纳入到体系规划之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切切实实保证大病治疗费用报销得到保障。经济发展困难的地区,中央财政应该加大补助力度,切实保证大病可以得到及时治疗。

(二)细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内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现在农村医疗保障的主要内容,与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有效地将普通人负担得起的金融投资的真正转变,真正解决问题的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的问题,成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医疗的发展相对比较完善,有很多地方值得参考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进一步发展。医疗城市实施试点工作的结合医疗、医疗支持,广受赞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果试验成功,实现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这个新模式,丰富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它更接近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参与医疗保险的选择将是一个巨大的合作医疗方面的进步。

(三)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工作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终极目标是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并建立一个稳定、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努力帮助农民进一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信心。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和意义的深入理解,让农民个人经验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积极出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措施和典型的例子传单、小册子和其他宣传文档,指导农民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和参与意识。

四、总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试点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民医疗状况得到了逐步改善,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越来越认可。一切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扩大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 吴晶,常瑞,刘军安,敖琴,梁渊,王齐,卢祖洵.农村居民对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评价研究――基于甘肃、湖北、浙江三省调查数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