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系统的根本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生态系统的根本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生态系统的根本措施

保护生态系统的根本措施范文1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重要性;发展对策

生态危机已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挑战,并困扰着工农业生产。涝、旱、沙三大灾害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尤其是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正在严重地威胁着我国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保护。实施生态林业工程是解除当前环境危机的唯一有效途径。森林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森林不仅为人们提供各种木材和副产品,而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防止污染、保护和美化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等重要的生态效能,对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改变日趋恶化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全面加快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使我国有足够数量的森林资源,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因此,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是防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牧业稳定高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和保证。

1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主体思想是以林业的发展促进环境的改善,保障农、牧等其他各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不危及后代人发展的战略思路:是通过科技手段,经过合理的区域性布局,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及林业的经营方式,以生态系统为核心,以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基础,拓宽林业发展的潜力和途径,实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环境稳定性、经济高效性、社会持续稳定性。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是遵循森林生态学、环境保护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思想,结合植物学、造林学、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与工程技术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应用,是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社会经济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于生态工程建设,将山地、平川、溪流、沟系等地理信息特征优化组合,构建多个生产链,并使其尽量达到横向联合,形成多层次加工体系,发挥多种资源价值,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再生资源,形成一个多资源利用的永续经营的农、林、牧、水紧密结合的以林业为网络的生态体系。使林业建设通过人类的努力,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能够接受,最终实现生态林业系统良性循环及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2 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对生态林业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工程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没有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因而造成工程建设并没有真正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工作不扎实、进度不快,法律保障难落实,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未得到全民的共识和形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毁林事件时有发生。

2.2生态林业工程不仅是一项跨世纪的生态建设工程,而且建设区多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投入严重不足,国家投资少,补助标准偏低,与工程需要不相适应,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随着工程进展,造林难度不断增加,造林成本不断提高,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2.3一些地区缺乏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意识不强。生态林业工程未与总体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当地环境和相关产业综合规划,因而使之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没能做到因地制宜以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2.4树种比例失调,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易遭受病虫害危害,防护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2.5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强度采伐和乱砍滥伐现象。

2.6一些地方林业基础薄弱,科技人员偏少。尚有部分乡(镇)没有林业站,或虽有林业站,但没有专业技术员与可靠的专项经费来源,形同虚设。

3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策略途径

3.1加强宣传,调动全社会造林绿化积极性。宣传林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宣传林业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造林绿化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存千秋的伟大事业,使全社会上下一致,齐心协力,自觉投身到这一工程建设中去。

3.2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实行目标管理。要成立有各方各有关部门组成的统一协调指挥机构,全面负责组织实施,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起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把造林绿化纳入干部岗位实绩考评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奖惩制度。

3.2落实资金和政策。在资金上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筹措。

3.4强化技术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认真细致做好施工设计,因地制宜地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科技干部深入基层,实行科技承包责任制,做好科技培训工作,现场指导,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工程的高标准高质量。

保护生态系统的根本措施范文2

1 林业的保护

1.1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破坏森林生态生态系统平衡,火烧后森林生态系统难以恢复,如高强度、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对居民财产、交通、大气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云南近2起的森林火灾均是由于群众乱扔烟头所致,可见森林火灾的防范要实行预防为主。2011年冬季五龙乡林业站方面结合林区特点采取了一系列防火措施,开展了以“严防森林火灾、创建平安林区”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宣传中央、省、市、县、乡有关森林防火的方针政策,普及森林防火知识;狠抓火源管理,严防森林火灾。

1.2 滥砍乱伐

一些人在利益驱使下,对珍贵的树木进行滥砍乱伐,造成了生物多样性減少,森林生态功能大大降低,森林资源的价值在急剧下降,故每年都会出现人工林增加,而天然林却不断减少的怪现象。针对滥砍乱伐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农林局、各居村委会等组织护林专班进行巡查,发现滥砍乱伐、毁林开垦、滥采乱挖、滥收乱购等林业违法行为的,及时调查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借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之机,突击滥砍乱伐;不准以发展花卉苗木、改造低产林等名义,毁林开垦。对确需采伐林木的,须由申请人书面申请本文由收集整理

,经护林员、居(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签字盖章,区林业站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后,办理采伐证,采伐量必须与采伐审批数量一致,不能少批多伐; 普及科普知识,宣传林木保护的重要性。

1.3 病虫灾害

病虫害是林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是林业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防治不力和生态失衡。全国每年因森林病虫害给林业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左右。因此,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减轻灾害损失,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推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预防为主达到防治结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预防和治理,不能只治不防,要避免治理不当的现象。采用高科技进行对林木进行检测,应用航空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病虫灾害的遥感监测,通过回放录像数据来抓取“变化”区域的方式进行森林质量变化信息的提取。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发展是与森林生态因子的改变密切相关的,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其自控力,是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根本措施。

2 林业的发展趋势

2.1 经济与生态相结合的道路

森林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多种生态效益,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很有益的作用。 林业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它的生态价值远远超出其经济价值。生态和经济既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注重其中一方必定会危及另一方,所以要把二者相结合,达到一个平衡点。五龙乡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文明、和谐的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步伐。林业部门每年无偿发放杉木苗木250余万株,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2 发展特色经济的道路

在建设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林地、树种和劳动资源,五龙乡做了一些创新,林产化学加工是林业一个新亮点。从树木的根、枝、叶、花、果实、果壳中用提取法得到的产物称为树木提取物,主要包括:天然树脂、天然多酚类物质植物单宁、天然香精香料等,最驰名的是干花和香包。大力发展经济林,重点发展以酸枣、喜树为主的乡土珍贵树种,无偿发放喜树、酸枣苗木200万株,满足群众的造林需求。大力发展核桃、油茶等经济树种,不断加快特色优势林产品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发展步伐。结合作物生长习性,2010在山区发展泡核桃133.3hm2,在坝区发展油茶200hm2,核桃种植面积将达到866.7hm2;林农相结合,应用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大力推广兼作方式,如林药兼作、林灌兼作和林草兼作等。

2.3 以质量为中心,提升造林绿化水平的道路

保护生态系统的根本措施范文3

[关键词]森林;培育;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F38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154-01

1 天然林培育经营策略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不仅生产大部分林、副产品,而且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提供许多其他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效益。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天然林资源,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物质保障。针对现有的天然林开展合理的森林经营活动,可以维持、恢复和扩大天然林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增强生态和环境服务功能,从根本上遏止生态和环境恶化,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1 天然林更新

应充分利用天然林自然演替和更新能力,以天然更新为主,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辅。对具备乔木或灌木更新潜力的森林进行封育,禁止或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依靠强大的自然繁殖或自然更新能力恢复森林;对缺乏母树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地段,实施人工补植;对有充足种源,因植被覆盖度较大而影响更新的地段,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1.2 栽针保阔

栽植以红松为主的针叶树,保留天然更新的阔叶树,尤其是珍贵阔叶树。随着次生林发展的进程和林况不同,保阔包含三层含义:留阔、引阔、选阔。三者贯穿于恢复森林的全过程。栽针是缩短森林自然(演替)恢复过程的重要手段,保阔是迅速形成(或恢复)地带性顶级植被的可靠保证。栽针保阔把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密切地结合起来,以符合地带性顶级植被类型――阔叶红松林的发生、发展规律,是使天然林趋于稳定并提高林分质量和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1.3 用材林建设

选择的树种既要符合经营目标,又要实现高产、高效和优质。选用生长快、材质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引进的优良树种须经试验成功后,方可大面积推广。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和实践经验,确定混交树种和混交规格,充分利用天然幼苗、幼树,培育成针阔混交林或复层异龄林。

1.4 天然林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留母树、关键物种和林下植被,保持生物多样性。避免用人工林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替代原始天然林和生长良好的天然次生林。天然林中栽植的树木不得替代自然生态系统或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重大变化。

1.5 天然林经营

加强天然次生林幼、中龄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逐步调整用材林的树种结构和林分结构,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分质量,缩短森林培育周期。低效林改造时,保留生长健壮的中、小径林木,利用乡土针叶树种在林冠下或林窗、林中空地上进行大苗造林,诱导形成针阔混交林。对岩石、土壤贫瘠的陡坡、山脊和石塘等伐后不易更新、容易引起严重沙化、风蚀的地块,不准进行低效林改造。同时,采用合理的采伐、更新方式和封山育林措施,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质量,提高林分生长量。通过森林抚育和低强度择伐等经营措施,调整和优化林分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径级结构和密度结构,逐步诱导天然次生林结构,以形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加稳定。

1.6 天然林利用

采用对环境影响小的森林采伐作业方式,尽量减少对森林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包括林下植被(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幼树等)、动物栖息地、水资源、森林腐殖质层等,减轻土壤压实和水土流失,减轻保留木的损伤。伐区采伐剩余物清理应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地力的维持,注意保留藤条灌木资源。同时,在采伐作业前,要对保留的母树和关键物种作出标记出来并加以保护。择伐时每公顷应保留一定数量的母树和大径级老龄林木,并考虑老龄木的树种搭配,使其成为天然更新的种源,也可以为一些野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境。采伐时还要注意保留一定数量的具有袋腐、树洞或巨大树枝的活立木;腐烂程度不同的枯立木和倒木;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关键物种,尽可能保留珍稀、珍贵树种资源。

2 人工林培育经营策略

大力发展人工林是世界各国面对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日益减少所采取的共同的、长期的林业发展战略,因此人工林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工林所选择的造林树种速生丰产,且经营强度高,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高,人工林虽然面积不大,但在木材总产量中占据较高的比重,因此把大力发展人工林作为解决21世纪木材需求的根本措施。

3.1 人工林规划

考虑到造林对当地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造林应避免大面积的人工纯林,需要考虑将不同林种、森林类型、林龄、人工林与天然林相结合,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在经营作业区内使树种的组成、面积配置和分布多样化;合理组成林分结构,如天然林和人工林结合,不同林龄结合,不同树种结合,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结合,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结合等。

3.2 树种选择

正确的立地分类是关键,根据经营目标和立地分类信息,选择适宜的树种、种源和基因类型,其目的是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3 优质壮苗

重视传统育苗技术,包括裸根苗培育技术、容器苗培育技术、无性繁殖技术等,发展和研究生物制剂和稀土、菌根在育苗技术上的应用,培育优良的苗木,提高苗木质量极其抗病虫害能力。

3.4 人工林经营管理

在造林地上保存非林木作物植被,改善生态稳定性、保持地表覆盖和土壤肥力,尽可能采用人工除草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化学除草剂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树种、种源和基因类型必须适合立地条件和经营实践,建立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化学物质对森林的影响,有效推广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加强森林的科学管理。

3.5 人工林利用

控制采伐的强度和采伐方式,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以维持和长期发挥森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同时注意采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和土壤的影响,不断调整经营措施和经营策略,实现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和环境效益。

保护生态系统的根本措施范文4

关键词:森林碳汇;制度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081-03

碳汇是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或过程,①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能力或过程。②

森林碳汇与其它措施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它的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进一步受到重视,发展森林碳汇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之一。如何增强森林碳汇能力以及推动和规范森林碳汇发展的制度建设,已成为当今国际和国内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话题。云南是全国的重点林区,具有发展森林碳汇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加之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有着天然地缘联系,在“两强一堡”战略之下,森林碳汇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一、云南省发展森林碳汇制度的优势

1.云南有发展森林碳汇及其交易试点的天然优势

第一,云南省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具有较强的森林碳汇能力。“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林地面积、活立木储蓄和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700万亩、1.64亿立方米和3.02个百分点,林业用地面积达3.7亿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0%,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达国土面积的52.9%,名列各省区市前列,活木蓄积量17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贮量为31.3亿吨,居全国第二位。

第二,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强,具有发展森林碳汇的巨大潜力。云南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类型多样,河川湖泊纵横,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而且生长于云南的许多本土树种是进行森林碳汇项目建设的适宜树种,例如思茅松、云南松等树种生长速率快、平均固碳量较高、碳汇能力强,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还是森林碳汇项目建设的优良树种。

第三,云南省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怒江、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源头或上游,是国家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1.48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碳库。

第四,可再生能源丰富,能源结构优化空间大。由于全省地跨六大水系,有600多条大小河流,在水能资源开发方面具有许多其他省份和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并且光能、热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的利用前景十分可观,能源结构优化的空间大,从而有利于减少和控制碳排放量,增加森林碳汇储备总量,为碳汇交易市场有充足的货源并保证市场有序运转提供保障。

2.云南有推行森林碳汇交易的政策优势和实践经验

云南省一直以来致力于绿色经济建设,1999年,“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作为云南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被明确提出,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近年来,围绕“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强力推进“森林云南”建设,被列为全国首批5省8市低碳发展试点的省市之一,2011年4月省政府制定了《云南省低碳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尤为重要的是云南加快建设桥头堡意见获国务院批准,森林生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推行森林碳汇交易制度创造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除此之外,云南是国内最早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省份之一,截至2010年12月底,共有143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注册成功,项目总数居全国第一,并且在发展森林碳汇项目上也取得了突破。2005年在腾冲县启动了 “云南腾冲县CDM小规模再造林多重效益项目”, 该项目预计在30年内将产生碳汇17万吨,是全球首个获得CCB(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金牌认证的项目。以上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云南省推行森林碳汇交易奠定了前期工作基础。

二、主要对策

1.将大气污染控制作为云南环保主要工作内容

结合大气污染控制,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建议结合云南绿色生态大省需求,将温室气体减排列入云南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主要内容。在污染控制总量减排方面:针对云南行业污染特点,充分关注云南典型支柱产业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对典型行业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加强地方标准制定,提出高于国家标准的控制要求,对典型行业载碳载能尾气进行资源回收和热能梯级利用,对尾气中温室气体排放提出相应的地方控制标准。

2.从大环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森林碳汇交易提供优良的自然条件

近期以PM2.5为主要控制对象,加强对PM2.5的监测,加强具有云南特色的臭氧监测,PM2.5及臭氧污染尽快向社会公布。对PM2.5排放进行源解析,在源解析的基础上,加强对PM2.5的联防联控,对重点排放PM2.5的地区及行业加强管理,建立相关控制法规,加大空气污染源的治理力度,争取5年内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3.先行先试,构建具有云南特色并与国际国内接轨的森林碳汇交易模式

目前,国际上碳汇交易模式主要有英国模式、美国模式、欧盟模式、澳大利亚亚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根据本国或本地区实际而构建的,我们可以从云南省实际出发对这些模式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具有云南特色的森林碳汇交易模式构建的核心是建设以提供森林碳汇为主的碳库市场,将森林碳汇及其相关产业建成云南省新兴的支柱产业。所以制度的设计就要围绕这一特点和中心进行,对有的规则在先行先试的政策范围内进行一定的变通,例如,在CDM机制之下实施的森林碳汇项目,必须是造林再造林项目,所需土地必须是在过去50年以来的无林土地或1990年以来的无林地,可以对以上规定进行一定的变通和放宽,以便使更多的项目能进入到交易市场中进行交易。

4.以森林碳汇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森林碳汇方法学的开发和应用

森林碳汇方法学开发和运用是森林碳汇项目得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前提,由于森林碳汇项目周期长、固碳量监测比较困难、不确定性较大等因素的存在,致使森林碳汇方法学的开发和应用较为复杂,特别是云南热带、亚热带、温带等气候带的植被生长状况和碳汇能力不同,导致不同地带不同植被的基线和额外性存在重大差别,需要针对不同地带不同植被进行方法学的开发,所以,必须把森林碳汇示范项目的建设和推广与森林碳汇方法学的开发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地带不同植被进行森林碳汇示范项目建设,从中对不同地带不同植被进行方法学的开发,成功后推广应用,以保障碳库市场建设。

5.在造林和中低产林改造中贯彻“近自然林业”

“近自然林业”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推行的林业经营管理战略,其主要观点是: 为了人类的需求, 在保持森林自然结构的前提下允许做偏离自然的林业经营活动, 通过人工手段促进天然林的恢复, 使森林进入正向演替, 在森林出现衰退前获取其自然损的一部分而维持森林生物的总量。也就是说, 在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兴衰的长期过程中, “近自然林业”允许掺入少量的外力, 允许对森林进行采伐、保护和休憩为目标的林业措施, 但采取的每项林业措施均应适应自然保护的要求, 并与其他保护功能和休憩相协调, 从而保障了森林的多样性、稳定性、适应性、持续性和经济性。参见李建勋,敖安强.中德森林法比较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2008(4):147-151.

理念,选择本土或适宜树种进行混交并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作用,使森林的组成与结构与原始林相一致

国际上对森林碳汇项目的核准和认证除了考核固碳效益之外还要看其效益的多样性,尤其是生物多样性是不可或缺的方面。过去20多年来,我省进行了大面积的纯林造林,有的还是引种造林,实践证明,这些造林有的并没有对生态环境起到积极意义,相反,表现出与环境不和谐以及不可持续经营的负面效应,这些造林项目是不可能成为森林碳汇交易对象的。因此,在造林和中低产林改造中,要尊重森林多功能的自然属性,追求并充分发挥森林的多重效益。

6.因地制宜制定森林碳汇项目的技术和管理规范

由于森林碳汇项目周期长、固碳量监测比较困难,不确定性较大,在证明额外性、避免碳泄漏方面要求较高,因此森林碳汇项目交易的实施和完成必须要有针对森林碳汇项目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来进行支撑。在加强森林管理和技术标准化方面德国有长达千年的治林经验值得借鉴。针对森林具有较强地方性的特点,德国的森林治理规章主要来源于地方,将林业管理政策与具有地域特点的林业技术政策相结合,其内容涵盖了采种、种子贮存、播种、适地植树、荒地造林等各项具体技术措施,并规定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技术经营森林,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管理森林。 邵青还.从德国森林规章制度的发展看我国制定地方森林法或森林法地方执行细则的必要性〔J〕.世界林业研究1989(4):32-38.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森林管理和技术标准具有地方性的特点,结合森林碳汇示范项目建设和方法学的开发,根据云南实际,制定森林碳汇项目的技术管理标准。具体路径可以是:先制定企业标准,然后推广为行业标准,最后上升为国家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N.H.Ravindranath&Madelene Ostwald著,李怒云,吕佳编译.林业碳汇计量[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 许兆君.中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4]李智勇,斯特芬.曼(德),叶兵. 主要国家《森林法》比较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5] 颜士鹏.基于森林碳汇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之构建[J].鄱阳湖学刊2010(4):57-61.

[6] 王静,沈月琴.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2-87.

[7]武曙红.CDM林业碳汇市场前景及碳信用的交易策略[J].林业科学2010(11):152-157.

[8]邱建生,张彦雄等.中国林业碳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综述[J].贵州林业科学2010(2):49-54.

[9]王见,文冰.我国“非京都规则”森林碳汇市场构建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8(5):27-30.[ZK)]

[10][ZK(#]曹超学,文冰.培育云南森林碳汇市场的制度构想[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10):71-74.

保护生态系统的根本措施范文5

通过对方案的比选,决定采取了以下工程措施:

1.1对排水沟进行全程清淤

因排水沟自解放后一直未能治理,全长940m淤泥很深,全部呈黑色,臭味很浓,所以将淤泥全部清除掉。结合仪征城市规划,对金斗河、红旗河等骨干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推动城市内部水系沟通,逐步整治城市河道、沟渠,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同时,结合城市建设的需要和《仪征市城区雨污水规划》,迁扩建真州污水处理厂,对城市道路进行配套管网的建设,配套建设污水管道,分批实施老城区雨污水分流,稳步推进城区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工作。合理建设城市雨污水管网,提高污水处理率,利用和保护好长江水资源,为沿江城市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可供利用的水环境容量;优化沿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尾水排放口布局,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确保水源取水等多种功能均能得到满足。

1.2截污进行污染源控制

污染源的控制是保护水环境的先决条件,从源头控制污水排入河网是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最根本措施。根据排水沟现状,在沟两侧铺设截污管道,使周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截入管网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按照仪征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推进滨江新城雨、污水管网建设;推进中央扩大内需项目———污水管网二期工程的建设。

1.3生态驳岸

恢复为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驳岸设置植被缓冲带,有利于保护水体生态系统健康,既将水体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离,阻止水体的波浪和洪水对岸线的侵蚀,过滤有害物质,又形成了绿色生态的亲水空间,提高了城市滨水带的景观质量。生态驳岸除了具有护堤、抗洪的基本功能外,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还有促进功能,可增强水的自净作用。

1.4引水活化工程

通过在新开支河河口设穿石桥河北路涵洞及排涝泵站换水,引长江清水进入市区,促使市区水体流动,活化水体,达到改善市区水环境质量的目的。利用长江水质较好、水量充足的水源条件,通过涵洞和泵站的优化调度,引水活化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质得以改善。当长江位时,开启自排涵闸门,利用其高水位时引长江水进入红叶排水沟。在长江低潮位时,将内河水排入长江,使沟内水体能正常流动。

1.5沿河景观建设

沿排水沟两侧地段绿化景观,充分展现滨水景观特色及湿地景观风貌,根据当地植物生长特性,进行绿化植树,种植耐水湿树。在浅水区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如水杉、垂柳、枫杨、碧桃、紫叶李、迎春、石菖蒲、水生鸢尾等,水生植物如芦苇、荷花、睡莲、水葱等。

2结语

保护生态系统的根本措施范文6

Abstracts:Freshwater river embankment by means of establish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control of natural or artificial excavation of the river. Freshwater river not only bear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aquaculture, water transportation, cleaning, drainage pollutant release of sewage and other functions,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but also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taste of the city and promote the regional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At present, freshwater river drainage as the city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city construction, the cytoskeletal network,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nature of city, land use layou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City Nanhai District town of Dali Xie side Chung stream quoted at home and abroad water system management mode and success as an example, to determine the corresponding river wate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关键字:内河涌综合治理模式

Key words:Freshwater rive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 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内河涌水系综合治理背景

河流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起源地,与人类文明、文化和历史戚戚相关。河流的健康状况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发展演替,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在对河流的改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河流为人类服务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同时却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损害,使得河流自然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治理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随意将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排入河流,引起河流污染也是人类对河流不当利用的主要负面后果之一。近年来由于内河涌污染、淤积、堵塞、萎缩等问题突出,内河涌反过来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二、国内外治理模式

水系综合治理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内外,生态河提、给河流以空间、控制河流污染、建设滨水景观已成为国际上城市河流治理发展的总趋势。归结起来城市河流的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设生态河堤是现代城市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

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且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

河流以空间,是现代防洪规划的新理念

作为城市防洪的对策措施,在国际上非常重视“堵疏结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给河流以空问,增加河流的过水断面,给洪水以出路。

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城市河流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英国泰晤士河的治理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设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滨水空间是一个城市能见水、近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也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开发的热点。20 世纪 60年代,欧美广泛开展以充实改善水空问功能为目的的滨水区建设,拉开了大规模城市水空间规划建设的序幕。以日本东京、横滨滨水区建设和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建设为代表的遍及世界的滨水区开发,从根本上改变了水空间的形象,重新恢复了它作为城市空间的活力。华盛顿波多马克河绿带规划及日本各地的亲水公园建设,使城市河流再次展现了河水清清、绿树成荫的良好自然风貌。

三、谢边涌水系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概况。

谢边水系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腹内,是南海区的主要内河涌之一,水系流域涉及佛山市南海区的大沥、罗村及禅城区,地势西北高东低,人口密集,区域经济十分发达。谢边涌水系河涌总长约14.9km,流域总面积约36.6 km2。各支干河涌纵横交错,形成密集的河网,河网密度达到0.41 km/ km2。水系主支干河涌为谢边涌、丰岗涌、朗新涌、茶涌等。本次研究谢边汉涌水系综合治理的河涌主要为谢边涌、公路坑涌、机场涌。

(二)存在问题。

1、防洪排涝能力较低。随着谢边涌水系流域内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上管理不善,沿岸居民河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大量的生活垃圾倒入河涌,使得河涌淤积严重,河道横断面面积减小,过流能力下降,防洪排涝能力大为降低。河涌岸边规划、管理不完善,河岸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人为侵占河道、设障、阻水,严重影响河涌的防洪排涝能力。

2、谢边涌水系各河涌岸边土地多被工厂、民居所侵占,多处存在房屋紧临河涌而建的情况,建筑布局较乱。河岸环境的恶劣,阻碍了人们亲水活动的开展,水文化逐渐消失。

3、水质污染严重。谢边涌水系流域内经济十分发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谢边涌流域内区域经济迅猛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废水排放日益增多,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谢边涌,沿岸单位、住户随意向河涌内倾倒垃圾废渣。由于谢边涌横断面面积较小,水流缓慢,大量的污染物沉淀积累在底泥中,造成谢边涌臭味大,水质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河涌水质低于V类标准,溶解氧浓度甚至为零,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原有功能衰退基本丧失,水生态平等遭受破坏。

4、河涌部分道路、桥梁质量较差。河涌部分道路、桥梁由于修筑时间较早、等级低,加上年久失修,质量较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部分桥梁高程较低,结构简单粗糙,不利于河涌的排洪通畅,景观性较差。

5、部分沿岸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差。河涌沿岸有些群众居住的房屋紧临河涌而建,底部高程较低,外面河涌水位相对较高,屋内潮湿,加上水体污染,夏天蚊虫滋生,容易传播疾病,生活环境质量差。

四、谢边涌水系治理方向体系

针对谢边涌水系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治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并且考虑河涌综合治理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等构成了河涌综合治理一个有机整体。为此近年来主要实施5个方面的治理:

1、防洪排涝治理。防洪排涝是城市河流的基本功能。该治理主要在于恢复谢边涌水系河道功能,提高行洪能力。2008年至2010年实施谢边涌清涌工程、公路坑涌一期、二期清涌工程,主要是进行河涌清淤及局部补种树苗绿化,打通局部束窄位置,清涌总长度约8000米。通过疏通河道,清除河涌底泥和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拓宽等手段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减低城区水患。

2、河涌污染治理。谢边涌水系污染主要是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因此治理工作从两方面入手:减少污染源和治理污染源。具体措施:

(1)对沿河污染企业进行了处置,对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搬迁污染较重的企业,关闭不合要求的企业。2008年关闭10家小熔铸企业、1家陶瓷厂,2009年谢边涌沿岸提升16家铝型材厂。

(2)改造入河生活污水管道。2008年至2010年期间,我镇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作建设,而谢边涌水系的谢边涌、公路坑涌、机场涌已纳入了大沥南部片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和大沥城西污水处理厂一期配套管网工程的纳污范围,在沿河敷设截污干管,将沿河居民的入河生活污水进行截流,输入各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

上述措施从源头上截住河涌的污染源。

3、河涌水生态系统修复。2009年在谢边涌的桂丹路南段、谢边涌的瓜步汛电排站前段采用新型的“生态浮岛”技术,铺设生态浮床3470.2 m2,长度约850米。通过搭建生态浮床、浮床框架、配套设施,浮岛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在满足河道防洪能力的前提下净化河道水质,绿化、美化环境,改善内河涌水环境质量和恢复水体生态平衡,并起到COD等污染物削减的作用。同时不断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增强水环境自身的活力。

4、河涌滨水绿化建。2011年6月对谢边涌桂丹路至广三高速段堤岸按高标准进行景观整治,包括沿江景观、河堤绿化、夜间照明、园林小品等项目,进一步改善了谢边涌岸线,营造一个清新舒畅、恬静纯朴、具有岭南水乡风韵的水岸景观。

5、道路、桥梁、管网建设。针对沿河涌部分道路、桥梁存在的问题,同步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在谢边村建设一座钢筋砼结构,总长为42.8m,拱圈总宽5.0m五跨连拱景观桥,桥孔总净跨为33.0m,涌底高程为-1.5m。既利于排洪,又提升了沿岸的景观性。

五、谢边涌水系整治初见成效。

(一)经过的近五年一系列整治措施,谢边涌水系既改善了水质及两岸亲水环境,也巩固了排涝能力,全面营造出清新舒畅、优美恬静的岭南水乡景观。

谢边涌水系生态浮岛

谢边涌新建的五龙桥

谢边涌水系沿线景观

(二)、虽然谢边涌水系经过了近年的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河流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有效工作,还需要加强以下工作:

1、群众安居工程。居民拆迁安置是综合治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时谢边涌沿岸个别房屋紧临河涌而建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府需考虑拆迁户的利益,制定有利于拆迁户的安置政策,运用市场机制,把河流综合治理居民拆迁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使拆迁工程转变为安居工程。

2、水文化建设。河涌环境质量改善后,群众的亲水活动将必将日益增多。因此,要注重开展谢边涌水系亲水活动所配套的地区水文化宣传和建设。

3、强化流域管理,确保整治成效。谢边涌水系管理范围为谢边水系组成河涌水域、岸坡、桥梁以及滨水绿化陆域空间。通过对水质保护与管理、河涌环境卫生管理、滨水绿化管理、亲水平台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占路管理等,以保证整治成果。

4、加大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促进公众对河流整治工作参与、监督、管理。以多种宣传手法,加强人们的水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居民自身对破坏水环境的行为约束,提高人们对河流事业的关心、理解、支持和参与。

内河涌水系综合整治是一项重大而迫切的民生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整治,使各堤内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排灌体系,达到“暴雨不涝、水清岸绿”的目标,对确保工农业生产用水安全及排涝安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改善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持水乡风貌,延续水乡文化,着力提升城市品位,拉动河涌两岸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只有尽早推进内河的综合整治工作,才能有效制止内河的进一步萎缩和被侵占;才能有效避免河涌两岸的无序建设,提高城市建设水平,避免今后河涌整治因更多的征地、拆迁问题而带来成本加大的问题。水系综合治理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我们在整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更高效、更科学的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顺德内河涌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