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管理实施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收账款管理实施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收账款管理实施细则

应收账款管理实施细则范文1

关键词:应收账款;日常管理;问题及对策

在企业经营中必须加强对应收账的管理,提高企业流动资金的储备,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很多债务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对债务不能及时的偿还,导致债权人就可能无法收回账款,导致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发现原因是在管理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管理责任,除此之外,应对、处理风险不正确,下面就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做深入的分析。

一、分析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

在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时,由于没有事前制定明确的目标,没有对具体操作进行整体规划,也没有制定应收账款目标管理实施细则,因此在管理中出现很多问题,根本原因有两点,第一点,企业在经营中只重视应收账的管理,只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导致在长期经营中,企业虽然利润得到提高,但是现金流不足,很多资金、账款都被占用,没有得到及时的回收。从市场方面分析,由于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物流和劳务合作不断扩大,赊销产品的销售量要比现金产品的销售量大,导致销售量的增加,企业的账面盈利也就越大,但是实际的现金流缩小。从经济方面分析,对于应收账款而言,其是一种资金的投放,主要目的就是扩大产品的销售量,其内在逻辑是销售越多,投资越多,市场越大,因此最终其账面的利润也就越大。第二点,由于账面利润的增加,导致企业忽视了现金流的重要性,企业在占领大部分市场后,忽视了对信用风险,资金风险的控制,从资金成本方面分析,赊销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较快的占领市场,如果从信用风险方面分析,其内在的经济逻辑是应收账款数额越大,赊销量也就越大,市场占有率也就越高,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坏账损失,但是对其他企业信用的付出,通过二者的关系,可以在短时间内占领市场,那么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就忽视了对这些风险的控制。

(二)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不明确

在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中,由于没有明确规定各个部门的责任,导致管理中出现混乱。这样收款效率下降,根本原因是企业不重视应收账款的回收,例如在经营中,管理人员对这些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会计职能部门,没有清醒的认识,一般应收账款都由财务管理部门统管,就无法依据不同类型应收账款形成不同的责任人,因此在操作上有很大的困难。

(三)应对风险的措施不合理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对于应收账款而言,在开始进行产品赊销的时候,相关人员就应该清楚意识到,其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坏账问题,在心理上都有准备,其次在经营过程中,对于合作企业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建立信用体系,对其信用进行综合评价,只有信用过关才能进行产品的大量赊销,如果信用达不到要求,那么就不能进行产品赊销。如果没有这些应对措施,必然导致应收账款无法如期收回。在应对这一问题时,充分考虑到自然灾害因素,国家经济政策因素等。

(四)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在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时,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该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据,以此为导向进行账款管理,很好把握各个管理细节,将账款全部收回,保证企业的资金链。但是通过对一些企业进行实际调查分析,发现应收账款管理混乱,都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信用政策不尽完善等,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工作人员热情不高,管理责任不强,那么实际的管理效果有限。

二、分析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策略

(一)科学建立应收账款目标

在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目标时,要求管理层对这一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然后对目标的确定进行科学分析,保证目标的合理性,其在理论上和实际中都可以完成。然后对观念进行更新,提高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的认识。对于企业的经营者而言,由于受到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企业债权债务都没有大惊小怪,都认为其很正常,在思想上不予以重视,在管理工作中,只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这部分人员,要进行培训,更新其观念,明确其责任,认识到应收账款回收的重要性,一定要将应收账款的余额过大的管理列入议程,提高全体人员的重视度。

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对应收账款进行事前控制,具体而言,其属于综合管理内容,因此要协调好经营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在此基础上,统一行动和认识,积极推动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第二方面,对应收账款进行事中控制,要对发货进行查询,对货款进行跟踪,对回款进行记录等,在发货中做到有合同核对,在早期就可以进行货款的催取。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一整套规范、定期的对账制度,间隔一个月,或者一季度就应该和顾客进行核对,通过定期对账,有效避免账面出现混乱,到后期没有证据,进而相互推诿问题的发生。第三方面,对应收账款进行事后控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欠款进行追收,积极进行总量的控制,对账款进行分级管理。在账款管理中,也应该应用分区经理负责制,各个职能部门要及时催讨、沟通,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制定一个详细的还款计划。对于财务部门而言,其是主要的责任部门,对应收账款要做好回收计划,除此之外,在日常工作中,时刻进行账款的控制和考核,提高账款回收的效果。

(二)建立账款回收管理制度

在设立企业的信用制度时,应该对问题进行综合考虑,要考虑销售收入的增加情况,以及增加收入付出的成本情况等,除此之外,还应该依据顾客有关的信用情况,对其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经过缜密的分析后,对该企业的信用进行定量和定性,最终确定对那些顾客提供商业信用。对于定性分析而言,主要分析资本、能力和品德,以及其抵押的一些条件要素,对于定量分析而言,要对用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分析,考虑现金折扣和信用期限,信用期的确定必须分析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结合两者的实际增长变化情况,确定信用期的长短。在进行收账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类型,使用不同的收账原则,对过期较短的顾客,不需要频繁催账,避免失去这一市场。对于过期较长的顾客,要频繁进行催款,或者直接使用手机进行催款,对于过期很长的顾客,催款过程中,一定要措辞严厉,如果企业需要,或者非常重视,以及资金链短缺,应该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提请诉讼。除此之外,要求收款人员有一定的经验,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收款效率,同时还不影响企业日后的产品销售,不会由于收款而造成顾客的减少。

(三)建立合理的风险应对方案

对于应收账款的收取而言,其肯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在企业经营中,要事先准备,设定风险应对方案。要求相关管理人员有防患于未然的风险意识,在工作中注意细节,其次要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减少应收账款投放失误,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商品的生命周期进行预测,有效减少市场的竞争,避免出现产业结构调险。

(四)制定收账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要建立收账激励机制,收账人员的工作情况,要和其绩效考核相互挂钩,对其制定合理的任务,如果工作表现好,那么其薪资待遇就会提高,否则就是基本工资,同时还要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收账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利用合理的应收账款奖罚机制,收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发现管理层不够重视,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禁锢比较严重,因此企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要求管理人员经常进行学习,更新其收账管理思想,提高其风险意识,在此基础上,科学建立应收账款目标,建立账款回收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风险应对方案,制定收账激励机制等,才能提高实际的应收账款效果。

参考文献:

[1]董省玲.试分析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解决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

[2]许文娟.浅析企业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36).

[3]阚萌萌.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2(30).

[4]董昕h,周赛.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品牌,2015(02).

应收账款管理实施细则范文2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企业总数99%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60%左右,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的行业广泛,从业人员数量多,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仅对于增强中小企业自身融资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全社会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水平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存在产品信誉差、资金筹集渠道狭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信用已成为每个企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的当今时代,必须要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尽管我国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普遍较差,个别中小企业甚至存在着逃废银行债务、拖欠货款、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经济欺诈等严重的信用问题,这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自身的长足发展,也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具体如下:

(一)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运行环境较差,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法制和文化环境。相关法律还缺乏系统性,且过于笼统、抽象,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从文化环境来看,社会主体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守信意识和信用道德理念,社会没有真正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标准和约束机制。

(二)中小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缺少专业信用管理人员。由此带来的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屡屡受骗上当,造成大量的经济纠纷和交易损失;同时,由于一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也导致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难以落到实处。

(三)中小企业缺乏正常信用数据的获取和检索途径。我国征信数据分散,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统一的检索平台和社会共享机制。

(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不规范,使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市场不能有效发挥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造成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动力不足。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对策

(一)政府介入。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在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很不理想的现实面前,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能单靠纯粹市场力量推动,还需发挥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作用。但有一点应该清楚,就是政府只是推动,不能直接介入商业化运作。政府作用具体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平台的建设要体现政府监管;二是在信息使用、披露过程中,至少目前政府是要介入的;三是制度安排、制约方面也应是如此。总之在记录、使用、制约三个环节,政府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政府在整个框架建立中有绝对的引领与主导作用,在整个产业链中政府要起到规范、培育等作用,但是又不能过分干预。

(二)建立信用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目的就是维护和促进信用的顺利进行,以维护社会信用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在市场经济中承担很重要的责任,因此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信用体系的市场化操作离不开中介机构,中介机构自身的运作也必须是市场化的。市场中优胜劣汰规则使得中介机构要取得市场的信任,必须首先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向客户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进行公正的评价。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也能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支持条件。

(三)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的设立。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信用管理部门给企业带来收益,远远大于对其支出。有的企业经验是每减少一笔坏账或降低不能回收应收账款的比例,可以养活信用管理部门很多年。另外,信用管理部门工作目的是:扩大企业销售、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财务部门管理信用,虽然可以减少呆账坏账,但可能会造成销售的消极保守;而销售部门掌管信用,可能会形成销售量上去,企业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利润却下降甚至亏损倒闭;而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能防止这两种极端,真正实现有效控制风险条件下的扩大销售,同时降低资本成本。

(四)客户信用评估。主要是针对客户“信用5C”即客户的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进行考察并进行综合分析给予量化反映。其中,品质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信用行为特征,具体可由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历史、经营管理者个人情况、企业经营战略和方针、企业的组织管理状况、银行往来、信用评价等因素进行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表现出的信用能力特征,可以由经营者能力、基础设施条件、企业规模与设备条件、员工能力、生产能力、销售能力等因素进行衡量;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财务支付能力特征,可以由资本构成、资本关系、增资能力、财务状况等因素来衡量;担保品主要是指企业在接受信用融资时,可以提供的足以偿还授予信用价值的担保品情况,包含授信状态和担保品状况;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外部环境特征,包括政府鼓励与限制政策、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状况、被评估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行业竞争状况。

同时,还要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偿付能力和流动性分析,可以对客户资信有一个定量化的评价。

(五)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通过提供买方信用获得竞争优势,来提高销售增长率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但是,越来越多的应收账款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开始重视信用管理,并尝试进行信用管理绩效评价。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是对企业信用循环全过程工作质量、效率的鉴定与反省,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与成败。

应收账款管理实施细则范文3

[关键词] 民营企业;现金流量;现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040-03

[作者简介] 胡 敏,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 南昌 330038)

一、民营企业的特点

1.经营机制的“四权”。民营企业之所以近年来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是因为经营机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其经营机制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四权”:高度的自主决策权;独立自主的经营权;择优录取的用人权;与效益挂钩的分配权。这“四权”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政企分开,确立了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独立法人地位,这是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的核心,也是民营企业活力的根本所在。 企业小,机制灵活,跟着市场应变。民营企业发展到现在,虽然有了些年头,但主体上,民营企业还是以小企业为主。民营企业规模小,转型快,能够及时跟得上市场的变化,为了企业生存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方向,不像大企业那样转型困难。

2.家族经营模式呈主流现象。目前民营企业大多仍是家长式管理,财务是由老板单线控制,但是往往又控制不住,于是出现了财务整体管理混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缺乏风险控制系统等情况,由于受到家族式管理的影响及财务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导致财务部门没有真正发挥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从而导致企业的发展滞后和管理失控,甚至造成企业如昙花一现的后果。这是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只有3到5年寿命的根本原因。

3.融资困难。改革开放20多年,到这两年融资方面政策上虽然有所松动,但根本局面依然没有好转,融资难已经是民营企业公认的瓶颈。企业在发展扩大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警惕企业财务危机,另外一方面,因缺乏资金导致再生产投入跟不上,不能像西方民营企业一样,得到金融系统良好的支撑与护持,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缺憾。

4.管理水平较低。民营企业的管理实质上是国营体系管理改良简化版,加上中国传统的家长管理制版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触及正规化管理时,每每在矛盾冲突下胎死腹中。虽然个别民营企业依靠强有力的领导能够突破这个怪圈,但民营总体上,迄今为止,始终无法逾越管理混乱的困境,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在会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分工不明确,兼职多,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置会计记账,只是在必须向上报表和纳税时才突击编报予以应付。财务会计制度形同虚设,内控管理乏力。目前民企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企业自己设计规章制度的很少,会计凭经验和直觉做事较多,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民营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金管理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胀、减少金融犯罪和违规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对现金管理的力度,各金融机构管理意识正在逐步增强,现金管理工作也日趋规范。但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在思想上还没有认识到现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致使现金管理职能得不到发挥,企业现金管理长期停滞于生产经营型的管理格局中。当前,民营企业现金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现金管理意识薄弱。一些民营企业的领导者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小作坊”、“夫妻店”起家的民营企业,其经营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知识,对财务会计管理的要求和作用不重视。而且,不少民营企业的领导者痴迷于自己的经验,错误地认为企业效益是靠营业额做出来的,而不是由财务管理管出来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民营企业的领导者认为现金管理可有可无。财务人员对现金管理缺乏主动性,没有履行应负的职责,对领导的违规行为,没有及时提出意见及阻止,一味地以领导意志办事。现金的随意使用,造成企业现金闲置,或因管理不善,需要资金时却因缺乏周转资金而陷入困境,更严重的是使会计信息失真。现金管理意识的淡漠,造成了现金管理制度的缺位。较典型的是一些民营企业由老板娘任出纳,掌握财政大权,只聘一个记账员记记账。

(二)开户银行现金管理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现金管理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未能把好现金管理的“一线关”。各开户银行为争取客户、稳定存款,不使开户单位同其“断交”,往往对开户单位现金管理网开一面,迁就纵容。

1.库存现金限额流于形式。《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开户银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核定开户单位3-5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的库存现金限额。但从核定的实际情况来看,核定流于形式,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人民银行的检查。一方面开户银行的业务多,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开户单位对银行核定库存限额不理解、不配合,认为银行不应干涉企业单位的工作,留存多少现金,开户单位自己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核定库存现金限额工作存在较大难度。

2.账户管理薄弱。少数银行基层网点往往怂恿开户单位多头开户,经常给开户单位违规使用账户取现“绿灯”放行,甚至对部分小民营企业未要求其开立银行存款账户,而任其在储蓄账户办理现金结算。对大额现金支取因开户单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开户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只好违反规定先提现后补办审批手续,而这补办的手续,已失去了审批的意义。

3.监督不到位。根据规定,银行对开户单位现金用款负有直接的监督职责,是现金管理的主要关口,应定期对单位进行现金检查,核定单位库存,对超限额支付现金要不予办理等。现实中,随着商业银行竞争的激烈,商业银行对开户单位的违规提现行为往往视而不见,甚至主动迎合,提供方便。而且由于工商税务等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个别单位为了逃税对现金结算给予销售折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诱使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巧立名目使用现金。

(三)民营企业现金管理混乱

1.超限额、超范围支取现金较为普遍。从开户单位现金支取情况看,超过《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限额支取现金的现象非常普遍。另外一些开户单位,为了能支取现金,在现金支票用途栏中,连续以备用金、工资等名义取现,并且金额较大,有的甚至以营业款作为支取现金的用途。

2.开户单位逃避银行监管。开户单位使用账户秩序混乱,多头开户;部分开户单位经常通过非基本存款账户大额提取现金,并编造用现名目套取资金;一般较小企业干脆不开设银行结算账户,而是只开设储蓄账户,想方设法同开户银行不发生联系,逃避监督管理,最终导致大量现金交易和现金体外循环。大量的现金交易增加了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现金管理的难度,对大量体外循环的现金难以有效监督,潜在风险较大。

3. 民营企业财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我国很多民营企业自身的固有缺陷如一人说了算,人事政策上重忠诚、轻才能,经营管理不规范,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任人唯亲,致使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会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修订后的《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知之甚少,财经纪律性很差,许多人无视法律后果。这既导致企业会计行为随意化,财务工作极不规范,也使企业无法运用会计信息用以指导和发展生产。

(四)现金管理法律法规滞后。目前,我国现金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是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人民银行相应制定的《实施细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现金管理的目的和方式有些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条例》中规定的库存限额、现金使用范围、结算起点等一些条款适应性不强,商业银行履行起来已经变得矛盾重重和力不从心。特别是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条例》没有作出原则规定,如通过信用卡异地提取大额现金问题,以及开户单位通过存款转账进入储蓄账户提现问题等。

三、加强现金管理的建议

现金管理的混乱,扰乱了国家的现金流通秩序。开户单位的随意大额提现,使得社会现金流通量增大,削弱了国家对现金流通调控的效果。同时,现金支付的随意性又使财经纪律得不到执行,容易滋生违法犯罪行为,为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不断加强现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银行现金管理,促进银企合作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现金管理工作。人民银行和各开户银行要充分认识当前加强现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列入各单位重要工作日程,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考核办法,配备专门人员,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要从大局出发,对大额支现、频繁支现,超范围、超结算起点支取现金,坚决杜绝。在管理方式上,变过去被动的、机构的“卡”和“堵”为主动的、灵活的“引”和“疏”,并摸索出一套以管理带动服务,以服务促进管理的有效做法。

2.加强账户管理,实施重点监督。清理和加强账户监管,是加强现金管理的源头工程和基础工作。把账户管理与现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银行牵头,组织辖内金融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账户使用情况大检查,核销一部分不合理使用的账户,特别是对那些有意逃避银行监督,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更应引起关注,规范其账户使用,对公款私存现金予以清退,从源头上堵住漏洞,为现金管理创造良好的账户环境。

3.提高储蓄账户大额取现的使用成本。对储蓄账户大额现金支取实行收费制度,提高我国大额现金使用成本。规定大额取现收费标准,取现量越大收费越高,从而积极引导企业开立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转账结算,减少大额现金的需求量,降低金融机构一线人员的工作量,使金融机构人员的精力转移到规范现金支付上来。

4. 调整结算起点现金限额,限制以备用金用途取现。《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结算起点现金限额为100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1000元的取现金额已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为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目前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个体户之间的贸易交易,多采用现金支付。而开户单位以备用金名义取现,掩盖了现金的真正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金融机构现金收支月统计表的真实性,从而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分析。

(二)企业要多方面多渠道地加强现金管理

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现金管理。民营企业一般受业主一个人支配或几人支配,从对管理的重视程度等方面讲,都不愿意建立严格的控制或不遵守业主自己建立的控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的固有缺陷如一人说了算,人事政策上重忠诚、轻才能,现金管理不规范。企业应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授予各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批准权限,赋予相应的责任。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批准权的人,只能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批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流量。很多民营企业都有一个比较片面的资金成本观念,就是认为钱放在账户上不生钱。为了降低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水平,企业一旦账户上有点多余的钱,就想到处投资,实现钱生钱的目标。实际上,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讲,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储备(包括合理比例的股票、短期债券等类现金资产),对于维护企业总体效益目标及财务安全性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因此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储备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要注意处理好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来源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追求目标(指生产经营类企业)。一个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产生正常的现金流量,而是依靠投资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来支持成长和发展的企业,其最终将会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抛弃。

3.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保持良性现金流量。近年来,很多民营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现在有些企业对流通资金和营运资金(包括存货、应收账款或者现金流量)的管理很弱,企业所设定的目标多是资产总额、营业额、没有关注到良性现金流量问题,没有强调现金流量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企业比较强调财务方面的指标,所追求的是资产总额(总资产),或者是销售额,没有从企业管理方面设立一些目标,比如应收账款的回收期,存货、应收账款总体的回收期到底要多久,在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现金流量的管理方面有一个缺口,没有很好地管理好现金流量,最终导致了不良现金流量。

4.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民营企业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是现金管理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对企业新聘的会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执行《会计法》,要求企业新聘的会计工作者必须持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严禁无证上岗。(2)根据规模,规定民营企业必须聘请的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的下限。(3)企业新聘的会计人员应报市财政局进行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严禁上岗,合格者的资料存档管理。另外可依托会计师事务所、高校或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面向民营企业会计人员定期举办会计培训班,提高其业务能力。

(三)尽快完善现金管理法规,增强可操作性

现行的会计法律规范,没有专门考虑民营企业的特点,很多财务法规本身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对民营企业会计行为而言,缺少针对性强的、统一的法律依据,导致民营企业会计行为随意性大。立法机关应该在新《会计法》的基础上,通过修订《统计法》、《审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财务法规,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台专门适用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统一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民营企业法人会计资料不实、不合法所对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减少会计行为的随意性。财政部、人民银行等相关主管部门应对我国社会现金流转的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清理和完善相关制度,其中核心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经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使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刘金星.民营企业管理锦囊68[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

应收账款管理实施细则范文4

财务信用是市场经济中对交易者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规避交易风险的基本防线。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信用缺失的现象,导致企业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鉴此,本文仅对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略做探讨。

一、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现状

1.企业财务报表信息失真。我国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很不规范,违法违规问题十分严重。例如,粉饰或隐瞒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巧用”会计准则,随意改变或调整会计核算方法、确认标准及计量方法等。

2.企业间的合同欺诈及违约现象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合同有40亿份左右,真正履约的却只有20亿份,50%的合同带有欺诈性,且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的履约率明显有待提高。

3.逃债、逃税、骗税、恶意透支现象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的除了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及企业与百姓之间的资金拖欠和三角债之外,还有企业的逃债、逃税、骗税和恶意透支。大批逃债、恶意透支的企业使银行吃足了苦头。

二、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成因

1.企业的财务信用意识淡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开始建立企业以其自身的资产承担风险的体制。这就要求企业以其自身的财务信用参与市场的竞争,在市场上运行。然而,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对重建财务信用制度、树立财务信用观念缺乏应有的经验,因而企业财务信用出现了混乱。

2.产权不明晰,信息不对称。企业的产权制度是影响企业信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产权是财务信用的基础。在国有产权制度下,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做决策的企业的财务信用之间没有长远的关系,那么他肯定只追求或更注重追求眼前利益,不会很注重企业诚信。此外,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用风险发生的必要条件。从目前看,在我国的信用问题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用风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3.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在立法方面,我国已颁布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总体上与信用制度相关的立法严重欠缺。另一方面信用监控机制不完善,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作为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尚未形成,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4.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企业财务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规范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进行内部财务信用管理的部门、机构或人员。因此,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对合作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受骗上当,导致经济纠纷大量出现。

三、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

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大力整治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现状的力度,加强对企业财务信用的管理,并逐步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制。从目前来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明确体制转换期政府在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健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机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具体的条例和实施细则,改变目前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状况。还应通过法律程序明确政府或有关部门行使信用惩罚的权力,以及行使权力的界限,对失信行为的界定和惩罚应准确、适当,引入处罚时效机制,以利于营造惩恶扬善的社会氛围。

此外,我国还应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地做到政企分开和产权关系明晰,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企业和银行经营的监督约束机制,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2.建立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信用文化,增强经营者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用是企业价值观最为重要的部分。构筑企业诚信文化就是要在企业里树立起“信用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的意识,每个企业都要依靠自己对其他企业对社会交往规则的遵守来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应收账款管理实施细则范文5

关键词:石油装备 差异化 管控模式

1. 节点剖析:基于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内控模式的内生性因素分析

中国石油的直属装备制造企业是最早走向市场的企业群体,因此,由此形成的内控和风险管理的模式和关注节点也不尽一致,在不同条件下制定不同的控制重点。但随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博弈,严酷的市场游戏规则迫使其“与狼共舞”,在一轮又一轮的低成本战略刺激下,引入行业内先进企业对标管理的理念已成共识。在现实条件下,影响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内生性风险控制的因素很多,发挥影响和作用的方式、途径和程度也各有不同。从广义上分析,有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狭义上分析,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职能以及资产结构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从以上两个方面揭示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选择管理模式、内部风险控制环节,以及上述因素对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影响的重要程度,为企业具体选择何种管理模式并进行内部风险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内生性控制因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内生性控制因素构成一个组织的氛围,它对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内生性控制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治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经营者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权责分配体系和信息系统。石油装备企业内控的内生性与之紧密相连,在很大程度上,其内控的内生性因素比之更多更复杂。

因此,石油装备制造企业选择何种管理模式,如何设置内部控制环节,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各项内生性因素,并通过一定的经济指标计算来具体评价和选择最有利的管理模式与最经济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环节。

2. 差异归集:中美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内控模式的外部性比较

企业管控模式是企业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方式的体现,也是领导者理念和管理风格的复制。一般而言,传统的企业管控模式有直线式、扁平式和混合式,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步显现和经营秩序的“全天候”覆盖,各类管控模式交叉并行。对中美两国著名的石油钻采企业内控的外部性抽样比较分析,其内控和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与企业发展方式密不可分。

从美国企业抽样分析:

2.1美国国民油井瓦科公司

公司建立于1862年,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拥有3.5万名员工。是世界最大、实力最强的石油钻井机械制造商之一,它采取扁平式管控模式,充分利用遍布全球的170多个分销网络服务中心和现场备件支持技术,为用户提供完整快捷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2.2 美国斯伦贝谢公司

总部设在休斯顿,并在巴黎和海牙成立准总部机构,是一家全球化的技术服务公司,公司员工超过80000人,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经营活动。在管控模式上,是纵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典型的企业。

2.3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

公司成立于1925年,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生产厂家、燃气发动机和工业用燃气轮机生产厂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柴油机厂家之一。卡特彼勒的全球商遍布200多个国家,是典型的混合式管控模式。

从中国企业抽样分析:

(1)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始建于1937年,是我国建厂最早、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石油钻采装备研发制造企业。是我国石油钻机标准制定机构,是全球最大的陆地石油钻机和F系列泥浆泵研发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能力最强的重要场合用途钢丝绳研发制造基地,引领着我国石油钻井装备的发展方向。目前实行资金的大司库管理、应用ERP实现核算集中统一,是典型的混合管控模式。

(2)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是以钢管产品、钻井装备、采油装备、新兴产业及其它等四大系列产品为主要业务的专业化公司,产品多样,管理链条长,企业分权管理,是典型的集团化管控模式。

(3)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

是我国第一个大口径螺旋埋弧焊管生产厂家,也是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实力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最具成长性的专业化焊管公司。公司实现了集团化经营,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采取直线式的管控模式。

(4)中国石油济柴动力总厂

石油济柴是我国最早生产柴油机的厂家之一,为世界石油主流钻井动力制造商,中国非道路用中高速中大功率内燃机规模最大的研发制造企业,现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组织治理机构规范、内部控制体系严密、兼有混合和扁平化双重管控模式。

通过对以上企业内控的外部性对比分析,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多采用扁平化或混合式的管控模式,美国企业则多采用事业部制或混合式管控模式。同时,就其差异化比较发现,企业建立的时间、地区、环境、管控深度和模式与当时的经济背景有很强的关联度。但企业采取何种管控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核算体系和管理习惯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3. 交集优化: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资产管控模式的选择

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在集团化初期,为了支持分公司、子公司业务的发展,资源向分子公司倾斜,企业往往自发地采取层层分权,在资金管控、资产管控等关键节点的管控模式上采取模糊和发散型风险管理模式。随着各分子公司的不断发展,集团也在巩固壮大,关键节点分散管理的固有缺陷逐步暴露,导致企业集而不团,丧失规模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投资易失控。分、子公司争投资,集团内部重复投资,形成大量资产闲置,整体效益低下;二是融资分散。单个子企业信用等级低,融资成本高,且容易随意对外担保,或有负债风险大;三是资金分散。分子公司各自为政,资金运行不平衡,资金余缺不能互补,集团不能很好的调控资金的存贷差限额;四是内部结算环节多、周期长,资金成本管理的节点难以控制;五是多头采购,资金沉淀严重,内控风险大,易出现舞弊;六是应收账款管理政策不统一。存在随意赊销,增加坏账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在内控方面的内生性和外部集优化特征,装备制造企业“源于制造,超越制造”的核心价值理念,因此,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在关键节点上实施集中管控模式,这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选择。

3.1 大司库的集约和效益:资金管控模式的选择

3.1.1资金集中管控和风险管理优势分析。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经过长期的扩张和发展,初步形成了集团化发展的规模,都具有布点分散和相对独立的特点,在资金管控上实施资金集中管理:

一是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团内分、子公司间的关联交易量非常大时,若全部通过银行划转,将有大量资金在途,反之,就会减少在途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存量资金利息收益,降低财务费用。

二是有利于建立企业的付款信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必然施行严格的资金预算管理与之配套,实现资金的收支平衡。预算编制、审批的过程就是现金流入、流出的风险控制过程,企业的“血液”就能正常的储备与供给,企业营运资金处于良性循环,企业的付款信用在无形之中得以建立。

三是有利于实现规模效应,提升企业资信等级。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必然实行融资集中管理,企业可利用各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性,提高与银行合作的层次,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降低融资风险与成本。

四是有利于减少融资总量。企业集团从大司库管理的角度出发,在集团内分子公司间建立起资金相互融通的渠道,将闲置资金按同期银行利率借给暂时出现资金短缺的分子公司,利益均沾,相得益彰,对整个集团而言,将有助于降低融资规模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3.1.2 资金集中管理的必然:大司库模式的选择

2010年,资金管理风险在央企排出的生产经营十大风险中排名第五,是中央企业普遍关注和强化管理的重点问题之一。以宝石机械公司为代表的石油装备企业,普遍建立营运资金风险管理工作体系,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并制定了宏观先行指标、关键管理指标、日常管理指标体系及语境机制;进一步加强财务金融风险管理,制订“收支分线管理,开展月度资金滚动预算,积极组织收入,量入为出,现金与票据组合使用,增强资金保障能力”的风险管理策略,对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全面实施资金集中收支分线管理,增强集团资金的集中和监控管理,并通过强化资金管理制度,完善资金管理流程,控制资金管理中风险发生概率,同时采用保险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转移部分经济损失,提高宏观经济和行业研究、预判能力,提升对于未来期间现金流预测能力,并建立了资金管理预警体系等,都在资金风险管控方面做了有益和有效的尝试。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装备制造企业在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方面,应借助于信息化建设平台,建立大司库管控模式。

所谓“大司库”,就是按照“服务主业、安全至上、效率优先”的原则,通过结算集中、现金池统一、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资、司库风险全面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等手段,统筹管理金融资源,统一管理金融业务,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保障生产经营需要。

大司库的系统设计包括:体系设计,制度设计、流程建设与信息系统四个大的方面,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齐头推进,在具体运行中,把制度具体化为流程,流程固化到系统,系统映射流程,流程体现制度。

---制度设计。是设计与司库体系配套的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营造全面、统一的司库管理制度环境。使分公司、子公司都能按照统一的制度体系对资金等金融资产进行预测、预算、反映、控制、审批与分析,并通过激励、考核机制确保集团金融资产保值增值。

---流程设计。既要设计、优化具体流程,又要考虑把各种流程嵌入并固定到信息系统,以司库管理业务为线条,实现业务与会计核算端对端的衔接。

---系统集成。将大司库信息系统与多种资金管理系统集成,实现与ERP、会计核算系统、预算系统、投资计划系统、合同管理系统以及网上报销等系统集成对接,实现信息共享,节约资源。

当然,完善的资金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是确保大司库资金管理模式得以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如资金业务的职务分离、库存现金的控制、银行存款的控制、定额备用金的控制、财务印章控制等都要在细则中予以固化。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交互运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尤其是完善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必须从源头和制度上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金的安全完整,达到大司库体系运行和制度建设的有效包容和促进。

3.2 固定资产管控模式:基于激活资产全生命周期的选择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它作为一种有形的实物形态,其全生命周期,历经资产的购置、使用、管理、维护、报废到处置等一系列经营过程,对每个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而言,固定资产运营质量不同,它所创造的价值也存在差异,但无论任何一个企业,追求固定资产创造价值最大化是永恒的主题,因此,建立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模式,应成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

3.2.1 现状与问题。

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目前的资产现状是:地域分布广泛、数量金额大、类别繁杂等。目前,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责任不明确。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资产使用单位与管理部门之间职能模糊,存在企业资产管理有责无权的状况,资产管理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缺乏对固定资产使用状况的分析。由于对固定资产使用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所以缺乏固定资产利用情况、创利情况、技术情况等方面的专门分析,这对资产的去舍决策,提高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能力十分不利。

3.2.2 模式与对策

一是对固定资产管理应从源头抓起。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就是其全生命周期的开始,因此,要完善资产投资论证体系,建立效益跟踪责任制,保证购建的资产具有较高的回报率。企业的目的是不断追求效益最大化,对固定资产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要做到依据充分、测算科学合理,不能盲目上项目,造成大量的资产闲置,最终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包袱。

二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环节,落实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责任,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果的分析评价体系,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与石油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相适应,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固定资产也应实行集中核算、三级管理。应成立由财务资产、设备管理、规划计划、基建工程等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组织指导下一级机构的固定资产技术及价值管理,负责企业从资产投入、验收形成到退出使用的全过程管理。

三是进一步完善资产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资产从投资立项到形成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共用一套管理软件,解决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问题,实现信息共享。

四是降低资产损失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于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资产分布范围广,经营环境复杂,加之各企业对资产管理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资产管理难度相对较大。通过与国内外企业最佳资产管理实践进行对标,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应在现有的资产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加强风险预防和风险转移措施。

五是强化固定资产的统筹保险。保险统筹能够有效转移资产损失风险,能够增强装备企业在资产方面的抗风险能力,保护企业的经营业绩,保证现金流的稳定性,对公司的人员及财产起到重大的保障作用。保险统筹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对资产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有效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此外,通过合理的保险安排,能够增强战略投资者、合作伙伴对企业管理的信任和持续发展的信心,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全面的固定资产保障,避免了由于资产损失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作为中国石油管理的国有企业,担负着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社会责任,为此,通过实施保险统筹这一举措,在合理控制保险成本的情况下,可进一步拓宽现有保险覆盖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资产免受各种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影响;

(2)进一步加强企业的资产管控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以保险统筹为契机,定期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和监控,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资产的总体水平和使用情况,有利于制定相应的维修和采购计划,从而降低维修费用和库存成本,有助于企业更为有效地配置生产设备、人员及其他经营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3)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人员健康提供有效保障,有助于企业声誉的维护。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建立与之对应的风险管理与保障措施,可以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和人员健康。

(4)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力,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近年来,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在快速发展时期,项目投入资金需求较大,投资金额多为上亿甚至数十亿元。对资产风险的有效管理,有利于促进投资者、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确保融资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