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1
关键词:复方甘露醇;糖皮质激素;重度面神经炎
中图分类号:R75.1 R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9(2011)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Bell’s palsy)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因茎乳孔内面神经的非细菌性炎性反应引起,以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多主张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营养神经药物、活血化瘀中药等综合治疗,但临床观察疗效不甚满意,部分重度病变患者预后欠佳[1]。我院采用复方甘露醇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59例重度面神经炎患者,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7月―2010年5月59例重度面神经炎住院患者,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诊断标准[2]。起病在48 h以内,并符合以下特点:患侧无抬眉运动,闭眼露白0.5 cm以上,口角无运动,鼻唇沟明显变浅甚至消失。59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32例,年龄17岁~59岁,均为单侧急性发病,多数病例有明确面部受凉病史(如吹电风扇、空调、冷天外出等),均排除肿瘤、外伤、炎症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面神经炎。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与对照组(29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应用维生素B1 100 mg、维生素B12 500 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共14 d;地塞米松10 mg/d静脉输注连续3 d,后改为泼尼松20 mg/d连续口服11 d,之后每3 d减5 mg至减完停药。同时静脉输注丹参注射液,并辅以局部热敷。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露醇注射液(商品名:伸宁,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7 d。
1.3 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肌麻痹恢复情况、岩浅大神经受累恢复情况、鼓索神经和镫骨肌神经受累恢复情况。分别在治疗后发病第7天和第30天评定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眼睑闭合良好,露齿时无口角歪斜,鼓腮时无漏气及口角歪斜;好转:临床症状较急性期减轻,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遗留有后遗症。
1.5 统计学处理 各组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应用SPSS13.0处理,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 59例重度面神经炎患者中,试验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6.5岁(17岁~50岁);对照组29例,男15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岁(21岁~5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临床疗效 发病第7天,试验组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为93.10%(27/29),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治愈病例。发病第30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均为100%,但试验组治愈率为63.33%(19/30),而对照组治愈率为34.48%(10/2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重度面神经炎的疗效比较
2.3 不良反应 59例患者中,试验组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低钾血症,经补充后恢复正常,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 论
面神经炎是面神经的非细菌性炎性反应,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岁~40岁最多见,男性略多。本组病例符合上述特点。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诱发因素可能为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早期病理改变主要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骨性的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缺血水肿必然导致神经受压[3],患者通常急性起病,表现为闭目困难,口角歪斜、流涎、乳突疼痛等,多为单侧。重度面神经炎还符合以下特点:患侧无抬眉运动,闭眼露白0.5 cm以上,口角无运动,鼻唇沟明显变浅甚至消失。本试验入组的59例患者均符合重度面神经炎表现。
面神经炎治疗原则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目前主张尽早应用激素减轻神经水肿,辅以B 族维生素促进神经髓鞘恢复、抗病毒药物、理疗、针灸、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轻症患者恢复较好,但重度患者临床疗效不满意[1]。甘露醇具有脱水、扩容、清除自由基作用,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消肿作用迅速;在体内不被代谢,易被肾小球滤过,又不被肾小管吸收,不良反应少,应用于面神经炎能够明显改善患处血供及减轻神经损伤,从而促进面瘫的恢复[4]。本研究结果证实,复方甘露醇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面神经炎,在短期(发病后1周)内有效率和传统的治疗方案疗效相当,但在远期(发病后1月)的治愈率,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案。
研究显示,快速大量静注普通甘露醇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肾功能损害、寒战、发热,排尿困难、头晕、视力模糊等,但复方甘露醇不良反应轻微。普通甘露醇容易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上皮细胞肿胀,甚至急性肾衰即甘露醇肾病[5],复方甘露醇中甘露醇浓度降低了5%,从而降低了肾毒性发生的机会。普通甘露醇在渗透压利尿过程中由于减少了肾小管对水和钠、钾的再吸收,使钠离子流失增多,常引起低钠血症[6],而复方甘露醇中含有氯化钠,可降低过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机会。本研究试验组仅有一例患者出现轻度低钾血症,经积极补充后恢复正常,提示复方甘露醇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面神经炎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好。
复方甘露醇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面神经炎,能显著提高治愈率,并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好,价格低廉。
参考文献:
[1] 王兴林,肖红雨,高继亭,等.面神经炎的临床分型与预后关系的探讨[J].医学杂志,2001,26(8):6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
[2] 王纪佐,朱克,陈清棠.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
[3] 张.甘露醇联合激素治疗面神经炎5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0):1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
[4]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7.
[5] Smith MN,Best D,Sheppard SV,et al.The effect of mannitol on renal function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patients with established renal dysfunction[J].Anaesthesia,2008,63(7):7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4.
[6] Rozet I,Tontisirin N,Muangman S,et al.Effect of equiosmolar solutions of mannitol versus hypertonic saline on intraoperative brain relaxation and electrolyte balance[J].Anesthesiology,2007,107(5):69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4.
作者简介:王红洲(1978―),男,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主治医师,现工作于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邮编:215300);王万华、毛慧慧,工作于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2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面神经炎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09-02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面瘫(Bell’s palsy),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以急性起病的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多主张采用营养神经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面神经炎,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2月6月我科住院80例重度面神经炎住院患者,就诊均在发病72h内。全部病例均为单侧急性发病,经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诊,诊断标准为[1]:眼睑不能闭合,患侧无抬眉运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平坦或消失,口角下垂,部分患者合并有听觉、味觉、泪腺及唾液分泌障碍。按照是否糖尿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糖尿病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非糖尿病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2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分组例数性别(男/女)年龄(岁)部位(左/右)治疗组4021/1943.0±16.525/15对照组4022/1842.7±15.224/161.2 方法:对照组肌注维生素B1、B12各10mg,1次/d;舒血宁20mg静滴,1次/d;均连续使用10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前3d静脉输注地塞米松10mg/d,后改为地塞米松5mg/d使用3天,口服泼尼松10mg/d,早饭后顿服,3天后减量5mg直至停药。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①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记录用药不良反应情况。②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4周时分别采用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法积分评定患者面神经功能缺损情况[2],总分20分,评价项目包括:皱眉、闭眼、动鼻翼、微笑、鼓腮、吹口哨6项自主运动,每项3分,与健侧比较基本相同为3分,减弱为2分,稍可活动为1分,完全不能活动为0分;安静时印象分计2分。积分20分为痊愈,15~19分为显效,10~14分为好转,≤9分为无效,面肌功能好转以上均计入有效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及2检验,=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7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72.5%(29/40)。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缺损Portmann评分值比较(X±s)
分组n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组402.76±2.3010.90±3.87**13.84±4.56**对照组402.75±2.297.80±3.26**10.76±3.93**注:与治疗前比较,**P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出现血糖和血压一过性升高,2例出现失眠、兴奋,全部不良反应未经处理自然消失;治疗期间未见血、尿常规或肝肾功能异常。
3 讨论
面神经炎是风寒、带状疱疹病毒或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诱发因素所致的周围型面瘫,是眼、耳鼻喉的常见急性病症。该病目前临床多主张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改善面神经水肿状况,给予B类维生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大多数患者可在2周内逐渐恢复,8周内基本治愈,但仍有接近1/4的重度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如面肌痉挛、鳄鱼泪综合征等,使患者产生面部缺憾,甚至出现心理和社交障碍[3]。因此,该病的临床治疗迫切需要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面神经炎是一种病毒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神经嵌压引起的病变,导致茎乳突孔内面神经局部缺血、水肿、受压,最终神经脱髓鞘或轴索变性,这是急性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的理论依据。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无禁忌症前提下,应积极推广使用糖皮质激素[4]。
参考文献
[1] 千纪佐,朱克,陈清棠.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2-184.
[2] 殷秀珍,黄永禧.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32-34.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1 年 1 月至 2014 年 1 月接受治疗的128 例贝尔面瘫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64 例) 和对照组( 64 例) 。纳入标准: ①患者符合贝尔面瘫的诊断标准; ②患者年龄在 18~70 岁患者; ③患者无语言文字等交流障碍。排除标准:①患者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患者为孕妇或者哺乳期妇女; ③患者正在参加其他的临床试验。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年龄、入组前的治疗情况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方 法
1.2. 1 治疗方法 对照组: 急性期: 面部留针 4 ~12min,每 4min 行针 1 次; 四肢穴位留针 10 ~ 15min,2min 行一次针; 穴位中主穴主要为翳风、合谷、牵地、太冲、风池、地仓。配穴主要为足三里、迎香、阳白。②静止期:静止期时透刺为主要手法,主要操作手法: 针刺加深,透刺为主,电针治疗仪配合治疗,留针 20min。③恢复期: 去阳陵泉、阳白和双侧足三里穴,直刺,留针15min,配合散罐治疗。每日一次。7d 一个疗程。期间休息2d 可进入下一个疗程。治疗期间禁吃辛辣食物,注意避风寒。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同于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同时,联合面部运动疗法。15d 一个疗程。
1.2.2 面部运动疗法 皱眉-两眉尽力向中间集中,保持5s。微笑-患者嘴角上扬,像平时笑的那样。闭眼-患者用力闭眼,尽量能够在眼角处形成皱纹,然后用手轻按框下边缘。若患者不能完全闭合,可用手指协助。皱鼻-向上拉鼻部皮肤,尽量形成皱纹。撅嘴-闭嘴时做吹口哨状,并且尽量向前撅起。张嘴-患者尽量将嘴张到最大。鼓腮-两腮同时鼓起,嘴唇尽量收紧,同时手将嘴角地方捏住防止嘴角漏气,将空气在腮部一侧鼓到另一侧,重复6~10 次。每个动作保持 5s,并重复进行。患者在做面部运动时应使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最大限度。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至少10 次。
1.3 疗效评定: 患者治疗 4 周后,参照 House-Brack-mann 面部神经评价分级系统评测治疗效果,无效: 静止时,患者面部肌肉活动无任何改善。有效:患者在静止时,面部明显对称,上额可以轻微运动,用力后可以闭眼,口不对称。显效:患者静止时,面部左右对称,力均等。上额可以运动,且额纹对称,轻用力后眼睛可以闭合,口轻度不对称。痊愈:患者所有的面部运动功能均正常。用面部残疾指数( FDI) 量表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 2检测,计量数据资料用 t 检测,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治疗 4 周时,两组患者参照House-Brackmann 面部神经评价分级系统评测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痊愈率、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 FDI 比较: 治疗后 4 周时,两组患者治疗后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4
关键词:急性期面瘫针刺疗法运用问题讨论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20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52-01
2010年以来,我院共接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71例其中对58例患者在急性期进行了针刺治疗,1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果是:急性期内针刺组针刺组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现将治疗过程与基本方予以分析与总结,目的是希望与同行商榷。使此种疗法进一步完善与推广运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1例患者均是我院中医科门诊确诊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7~65岁,平均38.4岁;病程平均3.4天;对照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6~63岁。病程平均7.6天。为便于比较,少数双侧面瘫病例和复发病例没有纳入观察范围。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针刺组。①取穴:攒竹、阳白、迎香、地仓、颊车、翳风、风池、合谷为第一组穴;丝竹空、瞳子、下关、水沟、四白、牵正、承浆、足三里为第二组穴。以上面部穴位均取患侧,肢体穴位可双侧交替取,每天使用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用。②操作:面部穴使用0.25mm×40mm无菌毫针,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不行针。肢体穴可使用0.40mm×50mm无菌毫针,针用补法。每日1次,病情稳定或略见好转后改用电针治疗。10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急性期后开始,常规治疗针刺组组。并连接G6805-2A型电针治疗仪,予以频率为15~20次/min的直流电疏密波治疗,10天为1个疗程。两组病例每个治疗疗程结束后的间歇休息期均为5天,病程满35天进行评价。
2疗效观察
2.1疗效标准。
(1)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2)面神经功能观察指标和计分标准:①观察指标:额纹深浅、眼裂大小、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留残渣、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流泪、眼轮匝肌反射等10项指标:②计分标准:以上各项指标正常为0分;轻度异常(轻微不对称)为1分;中度异常(明显不对称)为2分;重度异常(患侧完全丧失功能)为3分。总分满分30分。
2.2治疗结果。针刺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效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病例在各病程阶段的分布状况明显不同,其差异有非常的显著性,针刺组取效快、疗程短,病程显著缩短。经统计分析表明:针刺组急性期面神经炎性水肿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水肿期限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针刺观察组炎性水肿期明显缩短。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无明显原因所致病者,西医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认为多由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弛缓不收而发病。由于风邪大多兼夹不同的外邪一齐致病,便可形成不同证型的面瘫,如:风寒袭络型、风热客络型、风痰阻络型等;风邪侵袭不同禀赋的素体,又可分型为:肝气郁结、气血两亏、肝阳上亢等证型。不同的证型,针刺取穴不同,疗效与疗程也不尽相同。为便于观察比较,我们的资料筛选了仅属于风寒型的面瘫。
对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时机问题,现在存在着不同看法。分歧的焦点是面瘫急性期是否能够在患侧面部进行针刺治疗。
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体会到面瘫急性期不但可以在患侧面部进行针刺治疗,而且施针越早疗效越好,痊愈的疗程也越短。周围性面瘫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取决于面神经受损的程度。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是因机体正气虚弱,头面部受到风寒侵袭,寒凝血瘀,导致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受压、缺血、缺氧,从而变性水肿、甚至脱髓鞘改变。寒凝血瘀的时间越长,程度越重,面神经受压时间越长,面神经越易变性而难以恢复。在急性期针刺头面部腧穴,能加速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减轻瘀血,从而减轻面神经受压,抑制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病变的发展;针刺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也加强了面神经的血、氧供应,可促进神经元细胞体蛋白质合成,促进髓鞘再生。由于有这两个重要因素积极而及时的作用,达到了急性期则控制病情,缩短疗程,预后更好的目的。
周围性面瘫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高峰。即该病发生后,其临床表现如额纹变浅、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症状、体征呈进行性加重,临床观察发现其病情在1周内通常是不稳定的,这是该病的自然发展趋势,普遍认为这一时期是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有医者认为急性期行针刺治疗可加重面瘫病情。这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误把该病的自然病情发展当成了急性期行针刺治疗的不良反应。
我们在实验中使用的针法是毫针轻刺法。因为面瘫急性期,面部及耳后茎乳孔处血液循环障碍严重,如果使用反复提插捻转的强刺激法,定会导致损伤性瘀血水肿,反而加重病情。当运用毫针轻刺法控制了病情的进展,疾病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时,再使用电针法治疗,这种分阶段运用不同针刺手法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5
[关键词] 高压氧;面神经麻痹;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b)-0014-04
Status analysis of hyperbaric oxygen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ZHAO Qin1 ZENG Xian-rong2
1.Graduate Schoo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Sichuan Province,Luzhou 646000,China;2.Department of Hyperbaric Oxygenation,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72,China
[Abstract]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indicates a process of treating diseases by inhala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oxygen higher than atmospheric pressure.Traditional therapeutic methods including medication,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nd physi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obtain definite effects.At present,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applying to treat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an adjuvant therapy widely used.Based 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by different causes,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current situation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o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mainly focused on summarizing its effects from different causes,analyzing timing,course of treatment,and indexes obtaining effects of hyperbaric oxygenation,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looking to the future of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adjuvant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Key words] Hyperbaric oxygen;Facial paralysis;Review of literature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中属多发病。其传统药物治疗包括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维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等。此外,配合针灸、物理疗法等也可取得一定疗效。近年来运用高压氧综合治疗该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现将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相关临床文献整理后进行综合分析。
1 周围性面神经主要表现及病因、病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皱额、蹙眉、闭目、鼓腮不能,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被牵向健侧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模式,为面神经部分或完全的损害[1]。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目前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急性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及机械损伤后所致的迟发性面神经麻痹两大类。
1.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贝尔麻痹(Bell麻痹)等,目前文献有多种名称。该病通常急性起病,是导致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病因。该病发病时可伴面部轻微疼痛及麻木感,部分病例可能是由膝状神经节处疱疹病毒再活跃引起[2]。若伴有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及鼓膜、外耳道疱疹,则称为亨特综合征(Hunt综合征)。面神经炎的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临床中常见许多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有证据表明该病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3-4],任汝静[5]还从急性面神经炎患者中检测出疱疹病毒DNA。另外,因面神经下行在狭窄的面神经管内,血供较差,若受寒刺激等易引起茎乳孔内局部血管痉挛致面神经供血不足而水肿,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水肿后的面神经影响了静脉和淋巴液的回流,又进一步压迫面神经。郑枭剑[6]研究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出血黏滞度高、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是面瘫的主要病理改变。
1.2 迟发性面神经麻痹
迟发性面神经麻痹一般为机械损伤如手术或者外伤后所致,后者在临床上更多见,也是导致周围性面瘫的一种常见原因。面瘫一般在颅脑损伤后的第3~9天出现。因面神经的运动纤维出脑后经内耳孔入颞骨岩部,再由茎乳孔出颅,行程较长,若面部直接受损或在桥小脑角,尤其颞骨及乳突处发生颅脑损伤,则常会伴发迟发性面瘫。外伤后细小的出血、脑脊液漏流入狭窄的面神经管,在管内形成血肿、积液,并逐渐增大,压迫面神经,最终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发生功能麻痹[7-8]。
2 高压氧治疗面神经临床效果
2.1高压氧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
目前研究均认可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配合高压氧治疗面瘫的价值。研究者认为这能有效缩短恢复时间[9-10],发病后治疗越早,效果越好[11-13],且无严重不良反应[14]。李雁等[15]得出首选治疗方案为药物联合高压氧,且早期的抗病毒及短期激素治疗不可缺少。急性期和静止期最好不选用针刺治疗,恢复期才可辅助实施针刺。后遗症期最好给予药物、针刺及高压氧联合治疗。李长华[16]在常规药物及热敷、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Hunt综合征效果显著。沈建亚等[11]Bell麻痹及Hunt综合征运用House-Brackmann分级得出药物加高压氧的疗效更好。张香菊等[12]同样运用House-Brackmann分级进行疗效评价,认为0~Ⅲ级的患者,高压氧应保证2~3个疗程。韩驰等[10]发现发病3 d内开始治疗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发病10 d后开始治疗者,且远期随访未见复发。陈卫民等[17]得出高压氧结合药物或结合针刺手段较单纯运用药物或针刺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周平等[13]认为高压氧辅以抗病毒药物可作为Bell麻痹治疗的首选方案。并且发病48 h内接受高压氧治疗效果突出。Racic等[18]发现治疗组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提前近2周,治疗组神经兴奋性测试显示有明显好转,他认为高压氧较强的松更有效。
2.2高压氧治疗迟发性面神经麻痹
近年来研究者对高压氧治疗迟发性面瘫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同样认为伤后面神经麻痹症状一旦出现,早期行高压氧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19-23]。李东娟等[24]肯定了高压氧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的效果。王建宝等[25]运用Portmann评分法对颅底骨折并发面瘫者进行研究,认为高压氧辅助治疗迟发性面瘫效果要优于早发性面瘫。对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面瘫患者按House-Brackmann分级进行的回顾性分析均认为加用高压氧的保守治疗效果明显[26-27]。
2.3高压氧治疗其他类型面瘫
2.3.1 高压氧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顽固性面瘫尚缺乏完全统一的诊断标准。有将面瘫患者经过一般常规治疗后仍有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遗留症状的称之为顽固性面瘫或难治性面瘫[28]。而常规治疗的时间尚无确切规定。钟巧芬等[29]除手术及外伤等原因导致的面瘫,对病程持续在1个月以上、长期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面瘫患者进行研究,运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判效,认为高压氧能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利于瘫痪肌力的恢复,并且每次进舱前15 min注射金路捷,连续给予干预3个疗程,对预后有明显疗效。
2.3.2 高压氧对高原地区面瘫的治疗 张晓雷等[30]对高原地区的Bell麻痹进行研究得出,早期应用高压氧是治疗高原地区Bell有效方法。
3 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机制
目前多项研究均表明,配合高压氧的综合治疗较单纯常规治疗可显著缩短各类病因造成的周围性面瘫的恢复时间,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高压氧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作用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实现[31-32]:①高压氧可提高Na+-K+泵活性,增加ATP含量,使有氧代谢增强,促进受损神经的轴突再生和髓鞘修复。②高压下血浆中物理溶解氧含量增加,氧分压增高,可加速改善因面神经营养血管受压、痉挛或破裂导致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状态。③因面神经的运动纤维对机械压力升高非常敏感[33],高压氧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床缩小,故可减轻神经充血水肿,进而减轻对神经组织的压迫程度,避免被长时间压迫的神经水肿加重而形成的恶性循环。④高压氧可促进胶原纤维形成和血管纤维母细胞分裂,进而使血管内皮细胞再生,加速形成侧支循环,改善微循环,使缺血缺氧的神经组织得以修复[34-36]。⑤高压氧可抑制厌氧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增加吞噬细胞功能,减轻可能由病毒感染等所致的面神经炎性水肿,加速清除病灶。
4 影响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的因素
4.1 氧舱压力
多项研究所用高压氧舱的压力并不完全相等,但氧舱压力基本维持在2.0 ATA(1 ATA=101.325 kPa)左右,并取得良好疗效。因在此范围内,组织的PO2可达100~250 mm Hg(1 mm Hg=0.133 kPa),能够使缺氧组织充分得以恢复[31]。
4.2 高压氧治疗介入时间
患者一旦发生周围性面瘫,应立刻进行积极的治疗。从多组研究中可以看到,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高压氧的起始治疗时间为2 h~2周,治疗越早,患者获益越大。李雁等[15]按高压氧的介入时间将患者分为7个组进行研究,认为一旦发病应立即治疗,且疾病发生早期运用高压氧综合治疗比联合针灸治疗更安全、有效。
4.3高压氧治疗时间、频率及疗程
高压氧治疗面瘫多采用每天1次的治疗频率,各研究小组每次的治疗时间为40~80 min,多数吸纯氧时间维持在1 h左右。疗程上也无统一的指标,从7~12 d不等,多数以10 d为1个疗程。一般来说,治疗维持在1~3个疗程。有的学者认为疗程在2~3个时治疗效果最好[13、23]。
4.4面瘫的评价方法
对于周围性面瘫严重程度的评价方法目前多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及Portmann简易评分法。然而由于面瘫症状及其进展、恢复等变化不难观察,更多的研究者采用直接观察法,通过与患者之前的表现或与健侧进行对比的方式判效。今后应尽可能多地采用面神经电图及相关量表进行量化分析,以使研究结果更加精确。
4.5高压氧治疗的不良反应
多个研究结果发现,高压氧治疗期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耳鸣、耳痛、耳闷胀感等不适,之后多可缓解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其疗效优于单纯药物及药物配合传统针灸、理疗等方法,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开始高压氧治疗效果更明显。但目前国内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多见,国外近年来对于这一领域研究也甚少,几乎无进展。我国是人口大国,周围性面瘫患者众多。今后在这一领域可多开展相关研究,使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更加及时、灵活和有效。
[参考文献]
[1] D′Andréa C,Méliet JL,Staikowski F.Peripheral facial palsy secondary to middle ear overpressure[J].Presse Med,2008,37(4):643-647.
[2] Holland NJ, Bernstein JM. Bell′s palsy[J].BMJ Clin Evid,2014,11(4):1204.
[3] Murakami S, Mizobuchi M, Nakashiro Y, et al.Bell′s palsy and herpes simplex virus: identification of viral DNA in endoneurial fluid and muscle[J].Ann Intern Med,1996, 124(1):27-30.
[4] McCormick DP.Herpes simplex virus as a cause of Bell′s palsy[J].Rev Med Virol,2000,10(05):285-289.
[5] 任汝静.面神经新进展[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5,8(2):104-109.
[6] 郑枭剑.周围面神经麻痹138例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37-3738.
[7] 彭瑜,彭军,邓彬华.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8例[J].江西医药,2000,35(2):125-126.
[8] 张辉,王润青,刘威.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8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32-133.
[9] 陈玲莉,翁风泉,余尚贞,等.高压氧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患者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4):92-94.
[10] 韩驰,刘丽岱,丛贺芝.高压氧综合治疗耳带状疱疹伴面瘫疗效的观察[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4):336-337.
[11] 沈建亚,於子卫,李克勇,等.高压氧合并药物综合治疗面瘫35例[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3, 10(4):51.
[12] 张香菊,王强.高压氧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23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9):903-912.
[13] 周平,郭光汉,刘顺饶,等.高压氧联合阿昔洛韦治疗Bell麻痹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3):82-83.
[14] 张艳平,杨崇选,朱丽英,等.高压氧综合治疗贝尔面瘫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院,2013,13(10):34-35.
[15] 李雁,黄烽,韩涛,等.不同时机针刺及高压氧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0):814-817.
[16] 李长华.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Hunt综合征患者60例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2):67.
[17] 陈卫民,王岩,冀予心.不同康复手段治疗面神经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2006,21(6):396.
[18] Racic G, Denoble PJ, Sprem N, et al.Hyperbaric oxygen as a therapy of Bell′s palsy[J].Undersea Hyperb Med,1997, 24(1):35-38.
[19] 苏同刚,袁邦清,黄绍宽,等.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临床分析(附41例报告)[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7):758-760.
[20] 葛风,徐融,唐志放,等.针药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2):170-171.
[21] 王辉鳌.运用针灸配合高压氧冶疗外伤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4):121-122.
[22] 杜卫东,周志彪,骆荣军.高压氧治疗颅底骨折致迟发面神经损伤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0):1252-1253.
[23] 盘晓荣,樊秋萍.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颅脑外伤致面神经、听神经损伤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2):2177-2179.
[24] 李东娟,刘金龙,陈轶,等.高压氧综合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3,6(4):276-277.
[25] 王建宝,李建兰,梁建国,等.颅底骨折并发周围性面神经损伤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268-1269.
[26] 于海东.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体会(附40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6):19-21.
[27] 姜伟,武贵旭,乔俊,等.颅脑损伤致迟发性面瘫19例临床诊治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5):7746-7747.
[28] 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13.
[29] 钟巧芬,姜兰,毛丽.高压氧联合金路捷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24):2943.
[30] 张晓雷,郭灵常.高压氧治疗高原地区贝尔面瘫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7):44.
[31] 高春锦,杨捷云,翟晓辉.高压氧医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190,205-206.
[32] 聂郁林,龙颖,刘泽.高压氧治疗对大鼠面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J].现代医院,2010,10(8):13-15.
[33] Quant EC1, Jeste SS, Muni RH, et al.The benefits of steroids versus steroids plus antivirals for treatment of Bell′s palsy: a meta-analysis[J].BMJ,2009,339(10):3354.
[34] 姜辉,陈静雯,黄杰,等.品管圈活动干预高压氧治疗中耳气压伤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5):82-85.
[35] 王宁,梁小华,马维维.高压氧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脂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1):56-58.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6
RA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1%~0.05%,患病率为0.18%~1.07%。其发病具有一定的种族差异,遗传因素可能与患病率的不同有关。RA在各年龄中皆可发病,发病高峰在30~50岁。一般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3。
RA是一种抗原驱动、T细胞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RA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synovitis),主要表现为滑膜炎细胞浸润和血管增生以及滑膜炎导致的软骨乃至软骨下骨组织破坏。类风湿结节的特征是结节中心纤维素样坏死,外周是上皮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形成。血管翳(pannus)形成是一种以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肉芽组织增生,电镜下可见滑膜增生呈指状突起。血管翳和软骨交界处可见血管、单个核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侵入软骨内,导致软骨变性和降解,引起骨侵蚀和破坏。
临床表现
RA多慢性起病,以对称性双手、腕、足等多关节肿痛为首发表现,可伴有乏力、低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起病较急。
关节表现 关节表现的特点为持续性和对称性关节疼痛和(或)压痛。最常见部位是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也可累及肘、膝、足、肩及颞颌关节等。关节肿胀可发生于任何关节。晨僵是指关节部位的僵硬和胶着感。晨僵可见于多种关节炎,但在RA最为突出。晚期可出现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关节破坏和畸形。
关节外病变
类风湿结节 多发于尺骨鹰嘴下方,膝关节及跟腱附近等关节伸侧易受摩擦的骨突起部位。一般为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的质硬皮下结节,不易活动,多无疼痛或触痛。也可发生在胸膜、肺组织、心包和心内膜等。
血管炎 多见于类风湿因子阳性重症RA患者。病理表现为小动脉或中等动脉坏死性病变。临床上可出现指(趾)坏疽、梗死、皮肤溃疡、紫癜、网状青斑、巩膜炎、角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呼吸系统 以肺间质纤维化及胸膜炎最为常见,此外肺类风湿结节、肺血管炎及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极低。
循环系统 可出现心包炎、心内膜炎及心肌炎。RA也是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泌尿系统 肾损害少见,应注意与药物引起的肾损害相鉴别。
神经系统损害 可出现感觉型周围神经病、混合型周围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炎、颈脊髓神经病、嵌压性周围神经病及硬膜外结节引起的脊髓受压等。
淋巴结病 RA患者可有淋巴结肿大,多出现于病情活动、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者。
其他关节外表现 患者可伴发因血管炎、淀粉样变而致的胃肠道、肝脏、脾及胰腺损害,也可出现巩膜炎、角膜炎及眼干燥症。
临床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有助于诊断、评价疾病的活动性及预后。血清中可以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RF)是RA血清中针对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IgM型RF阳性率为60%~78%,RA患者RF不一定阳性,RF阳性除见于RA,还可见于干燥综合征、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此外5%的老年人RF阳性。
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 1998年,Schellekens等发现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以及抗丝聚蛋白抗体(AFA)所针对的靶抗原表位均含有瓜氨酸残基,其后通过ELISA方法检测到RA患者血清中存在抗瓜氨酸肽(CCP)抗体,该抗体在RA中的敏感性为70%~80%,特异性高达98%~99%,且与RA关节的影像学改变密切相关。
此外疾病活动期血沉、C-反应蛋白等急性时相蛋白升高。血沉(ESR)是反映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病情缓解时可恢复至正常。值得注意的是,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合并感染等均可影响血沉,因此对于RA患者ESR高要综合分析。C-反应蛋白 (CRP)与疾病活动度、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及肿胀指数、握力、血沉和血红蛋白水平密切相关。CRP的影响因素较ESR少,更能反映RA的病情。患者可出现贫血,以正细胞低色素性常见,多与病情活动程度有关。病情活动时可有血小板升高,在病情缓解后降至正常。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不同,活动期可有白细胞及嗜酸性细胞轻度增加。
RA患者的滑液呈淡黄色透明、黏稠,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可达10 000个/mm3。滑液内可测出类风湿因子、抗Ⅱ型胶原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细菌培养阴性,有助于与感染性关节炎鉴别。
影像学检查 最常用的为X线检查,典型的X线表现是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胀、关节面模糊或毛糙及囊性变。晚期出现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本病的早期可见关节周围的骨质疏松,在晚期可由关节炎症及废用而致普遍性骨质疏松。MRI在显示软组织病变方面有优势,可很好显示疾病早期的滑膜充血、渗出、滑膜增生和血管翳形成以及骨髓改变,骨髓水肿及骨皮质下强化常常伴随关节病变发生。准确地分辨关节软骨、滑液及软骨下骨组织,对早期诊断极有意义。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RA分类标准(表1)。符合7项条件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RA。上述标准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89%。对早期、不典型及非活动性RA患者容易漏诊。
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提出了新的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表2),即:至少1个关节肿痛,并有滑膜炎的证据(临床或超声或MRI);同时排除其他疾病而引起的关节炎,并有典型的常规放射学RA骨破坏的改变,可诊断为RA。另外,该标准包括关节受累情况、血清学指标、滑膜炎持续时间和急性时相反应物4个部分,4个部分评分的总得分>6分可明确诊断RA(表2)。
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中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骨关节炎(OA) 中老年人多发,起病缓慢。膝、髋等负重关节首发多见、手及脊柱关节也易受累。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晨僵多
强直性脊柱炎(AS) 本病青年男性多发,起病缓慢。以骶髂及脊柱关节受累为主,可伴有下肢大关节的非对称性肿胀和疼痛。常伴有肌腱端病的表现,即大转子、跟腱、脊肋关节、胸肋关节等肌腱或韧带附着点疼痛。X线片可见骶髂关节骨质破坏侵蚀、破坏或融合。>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HLA-B27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
银屑病关节炎(PsA)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5型,其中多关节炎型和RA很相似。但是,本病患者有特征性银屑疹和指甲病变,关节受累比RA少,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可有HLA-B27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少数以关节症状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与RA相似。常以双手或腕关节炎为首发症状,并可表现为近端指间关节肿胀和晨僵等。但是,这些患者往往伴有发热、面部红斑、光过敏、反复口腔溃疡、脱发等症状,检查发现血细胞减少、蛋白尿,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阳性等。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 即早期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SAARDs),又称作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①联合用药:对重症患者应联合应用>2种慢作用抗风湿药,以使病情完全缓解。②个体化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治疗的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等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③功能锻炼:在治疗的同时,应强调关节的功能活动。
一般治疗 关节肿痛明显者应休息及减少关节活动,在关节肿痛缓解后应注意加强关节的功能锻炼。理疗及外用药对缓解关节症状均有一定作用。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及植物药等。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是RA治疗中的“一线药”。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由此引起的炎症反应过程而发挥作用,能够减轻肿胀疼痛,起效迅速,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因此,治疗开始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症状,同时加用慢作用抗风湿药逐渐控制病情。
改善病情药及免疫抑制剂 改善病情药(DMARDs)起效慢,镇痛效果差,但是可减缓或阻止关节的侵蚀及破坏,因此,早期应联合应用NSAIDs。目前常用的DMARDs包括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羟氯喹、环孢素等,在临床中对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推荐尽早应用DMARDs治疗,以期望早期控制病情,防止疾病进展。这类药物起效慢,多数需要8~12周起效,因此,在监测没有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坚持服药,达到药物该起效的时间才能判断疗效。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采取DMARDs联合治疗的策略,指的是同时应用≥2种的DMARDs进行治疗。DMARDs的联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药,而不良反应并未见明显增加。因此,对大多数患者均应联合应用足量、足疗程的DMARDs治疗。当病情完全缓解后,可用1种DMARDs维持治疗。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corticosteroid,简称激素)是RA治疗中的“双刃剑”。激素治疗RA的原则是小剂量、短疗程,长期使用激素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激素必须同时应用DMARDs。不作为治疗RA的首选药物。但在下述4种情况中宜选用激素:①伴有关节外表现的重症RA:包括多发性神经炎、Felty综合征、类风湿、肺及浆膜炎等。②过渡治疗:小量激素缓解重症、不能耐受NSAIDs的RA患者病情,作为“过渡”治疗。③经正规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的RA患者。④局部应用:关节腔内注射可有效缓解关节的炎症。在激素治疗过程中,应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防止骨质疏松。
免疫及生物治疗(Immuno-biologic therapy) 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拮抗剂、抗CD20单抗以及T细胞共刺激信号抑制剂等。②以祛除血浆中异常免疫球蛋白及免疫细胞为主要目的的免疫净化疗法,如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及去淋巴细胞治疗等。这些方法针对性地干扰RA发病及病变进展的主要环节,较好地缓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