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农民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农民考察报告范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11月10日~21日,由区委研究室牵头,区商委、区农委、崔黄口镇、黄花店镇、河北屯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考察组一行7人赴__、重庆两地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组先后来到__市委研究室、__邛崃市委研究室、__市温江区委研究室、重庆市渝北区委研究室、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局及相关镇、社区等地,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分别就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土地股份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学习。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很深,触动很大,__、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闯出了一条新途径,他们敢于解放思想,敢于先行先试,不断出亮点、出成效、出经验。很多新做法、新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__、重庆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以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规模经营。__市以农村土地股份化改革为突破点,因地制宜,招法灵活,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了规模经营。邛崃市羊安镇20__年在汤营村推行了以“村企合一”为依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市兴农公司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00万元风险股金,成立汤营农业公司。汤营农业公司对入股土地每亩每年按800斤黄谷对入股农户进行保底,到年底还可分取红利。同时,农民也得到了“薪金收入”。20__年,村集体收入新增近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4320元增长到6303元。目前,羊安镇巳创办了类似“汤营公司”的12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到6个,全镇土地规模流转1.8万余亩。
温江区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实施了“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原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集体土地所有权量化确权到个人,合作社将农民入股的土地采取出租方式,统一流转给企业经营。__置信集团国色天香乐园项目是温江区土地流转的特色和亮点。这个项目以旅游休闲为主题,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总规模6000亩。项目一期租用天乡路社区土地1000余亩,用于项目区绿化、景观用地,且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租期24年。土地流转金以每年每亩土地流转价格为当年1200斤大米的相应资金。项目不仅使农民有了稳定的租金、股金收入,更有效解决了当地80%以上农民的就业问题。20__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20__年的30万元增加到111.3万元,增长3.71倍;集体资产由16.58万元增加到3633万元,增长2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2、以土地流转交易所为平台,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__市、重庆市都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区县设立分所,镇村设立信息点,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区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交易所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触摸屏、土地流转电子显示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载体土地流转信息,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挂牌出让。同时,还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建立了专家咨询机制等,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目前,__、重庆已与全国50多家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建立了固定的业务关系,与北京、上海、四川、贵州等省市的90多家企业达成投资发展意向。土地流转交易所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使土地流转由原来自发无序流转、自上而下推动转变为有序流转、自下而上的运作,激发了土地流转的活力。
3、以各项优惠政策为激励手段,激发投资主体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一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成片集中并在同一县域范围内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鼓励业主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相关手续和收费。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享受与民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4、以农村金融机制改革为动力,突破规模经营的资金瓶颈。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制。__市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由__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起,__市现代农业物流公司、__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18家区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参股。担保公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新居工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其中,以农村宅基地上建成的农户住房所有权作为反担保手段,已实施担保2198户,担保金额9381.2万元。二是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面对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__市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富登小额贷款公司、邛崃国民村镇银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相继成立,运作情况良好。他们通过银保合作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积极拓展业务空间,缓解了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难题。
(二)采取有效措施机制,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工程。不仅要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更要注重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上提高质量和水平。__市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是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20__年开始,__市先后两次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他们在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的同时,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农民在中心城区、区(市)县城区、建制镇同一住房居住1年以上的,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在此基础上,还全力解决农民迁往城镇后的就业、社保、医保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使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逐步剥离,为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了重要条件。
2、建立跨区域转移安置机制,使农民放心大胆离土离乡。__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离土离乡、举家向城镇迁移,鼓励农民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向城镇集中。凡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可选择跨区(市)县、乡镇,向市域范围内任何一个城镇迁移。进入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可依据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城镇住房,置换面积人均35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匹配一定面积商业用房。自愿放弃原宅基地自行到城镇购房入户的,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土地被正式征用时,再按征地补偿政策给予补差。自愿并永久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还可申请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优惠政策。目前,温江、双流、邛崃、金堂等地正在积极实行“两放弃、一退出”(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集体经济组织)的跨区域转移政策,一些具有条件、愿意到城镇入户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3、通过土地整理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他们积极依托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一是改变传统的零星整理办法,实行以村为单位统一整理,成片实施土地整理和开发。二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方式,灵活进行。三是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四是创新了就业安置机制。建立以“图强公司”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服务公司。公司以社区集体资产入股,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维权等综合服务。农民自愿申请并通过公司培训,成为公司“员工”,按意愿推荐或派遣“员工”到企业上班,实现了农民上班有工资、失业有社保。目前,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共整合土地135.49万亩,启动农民新型社区近60个。
(三)创新产业促进机制,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__市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区位寻优”和“一区一片”的原则,将全市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圈层”,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色突出的项目。主要措施是:
1、建立了工业集中发展引导机制。为了保证工业规划的执行,__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工业集中发展政策引导机制。他们整合了5个产业推进办及商务局招商引资职能和资源,组建了投资促进委员会。负责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工作的议事协调,避免了投资发展中的无序竞争,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巨大合力。
2、实行“产业飞地”,有效破解发展中的土地制约。__市各区(市)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不尽一致,区域发展很不协调。他们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对口合作,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锦江区和金堂县签订了一体化合作协议。他们采取“2+1”的合作模式,由锦江、金堂两地政府和九龙集团,合作三方共同组建九龙服装委员会。利益分配上“三方”利益共享。九龙集团通过投资,获得“九龙服装工业园”特许经营权,园区入驻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两地政府按3:7分成。在此基础上,两地又共建了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示范带,建设1000亩锦金“新希望”农业基地项目,大力打造“现代农业飞地”工程。
3、保障地区利益均衡,激发非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积极性。为搞好工业发展中地区利益分配,重点解决好不发展工业乡镇的招商引资积极性问题,__市创新了引荐地与工业园区“三分”政策。按一定比例分配招商引资任务数、项目税收、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个别地区还按一定比例解决非工业集中区乡镇的农民就业。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不发展工业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县上下联动招商的整体合力。__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从规划、建设到项目引进,实现集中度达到了59.9%,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郫县创造了“三天引进一个项目”的工业发展速度。
4、应用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中,郫县、新津县、大邑县等地积极引入bot融资方式,由私人机构筹资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待园区建成后,通过给予投资企业特许经营授权等方式作为补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邑县、新津县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4000万元以上。郫县在现代工业港的建设中,仅有20__多万元是财政给予的启动资金,其余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换取资金等办法筹集,成功实现了“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资金”的目标。
二、主要启示
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组织领导力度大、系统性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__、重庆专门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由市委办公厅牵头,成立了常设机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委员会(统筹委)。区(市)县设立了统筹办,负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运作和综合协调。特别是20__年以来,__市谋划并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他们坚持“大统筹、大集中”的理念,以实现“全域__”和“三大圈层”特色产业布局为目标,以“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基本措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改革尝试思路宽、层面广。__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探索实践,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初步建立起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通过大力实施“三个集中”,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市到村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政府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乡镇综合改革和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加强基层干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大力实施城市经营,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形成了推进城乡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等等。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三)创新招法灵
活多样、因地制宜。__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他们以地区区域范围、产业规模、经济基础为依据,科学划分 “三个圈层”,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实施“三个集中”,在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在这个大的思路框架下,他们积极鼓励各地区遵照规划、依据实际大胆开拓创新,灵活发展。形成了在整体发展中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经验典型。如:锦江区、金堂县跨区域“飞地”合作,温江区、邛崃市各具特色的农村股份制改革,等等。三、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和研究。区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区统筹委,深入研究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战略措施,在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二)成立武清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所,搭建全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土地交易的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公司运作,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运营。
新型农民考察报告范文2
——赴崇川、钟楼、武进三区学习考察报告
12月2日至3日,XX区党政代表团赴南通崇川、常州钟楼和武进三个区进行学习考察,以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镇江时的讲话和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精神,推动全区奋力实现“双超半”,为冲刺“百亿”勇立新功。考察团一行参观了麦德隆超市、易初莲花等大型市场,富士通微电子、莫本通讯、新科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南亚塑胶、常松讯汇、裕兴树脂等工业企业,也领略了常州大学城、武进市民广场等人文风采。崇川等地发展速度之快、手笔之大、亮点之多、面貌之新,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一是大解放意识强。
这几个地方发展速度之所以快,关键在于思想解放迈出的步伐大。南通和常州两市在税收地方留成、拆迁安置政策、标准厂房建设规费等方面,都为区级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区级政府在园区开发和项目建设的推进中,并不按部就班、死搬教条,而是创新思维进行巧干,充分做好应做的一切手续,严格按照程序做好各项工作,赢得了市里部门的充分支持。
二是大项目支撑强。
这些区域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武进区超亿元企业达到100家,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占有10个席位。崇川区不搞星罗棋布,只求顶天立地,超亿元企业有15家,在骨干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以台资为主体,以塑胶、电子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去年骨干企业拉动工业增幅16个百分点。
三是大开发势头猛。
考察团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热火朝天的开发氛围。武进津通国际工业园占地近1500亩,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一期就建成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租出80%。钟楼经济开发区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开发区,20xx年1月27日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企业74家,仅去年就实现业务总收入65.7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钟楼区在去年大环境趋紧的情况下,仍然克服万难全力推进拆迁,全年共拆迁10余万平方米,累计拆迁100万多平方米,使得园区建设和项目落户能够快速推进。
四是大市场结构优。
钟楼区的服务业发展十分迅猛,主城区商贸服务业和物流业投入以百亿计,市场建成后市场成交额将达到300-500亿元。崇川区和钟楼区在三产发展上突出错位竞争,既有旗舰型的集购物、餐饮、休闲、商贸、办公于一体的南大街商业步行街,也有嘉业国际广场、中油国际大酒店等现代化商务办公楼;同时在地域上避免集中,形成错落有致的发展格局。武进区着力发展一镇一品、一乡一品的特色产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同时,起到了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效果。
五是大人文氛围浓。
在感受经济发展扑面热潮的同时,我们也体味到人文关怀的清新气息。钟楼区安置拆迁居民秉承“三优”(群众利益优先、事情处理优待、生活环境优化)的理念,拆迁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他们都非常注重城市环境、人文景观的建设,武进区斥资兴建900亩的森林公园,武进市民广场、常州大学城的建设折射着现代文明的光芒。武进区还大力开发文化资源,将春秋淹城打造成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圣地,在商业文化价值的叠加中获取双赢。
XX和崇川等区同处长三角地区,地域相近,大环境相似,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瓶颈也是同质的,他们的快速发展为我区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1、振奋精神是灵魂。
同这些地区相比,我们的发展理念并不落后,发展思路也是不谋而合,但发展的成效为什么不能一致,值得我们深思。在同样的困难面前,他们以生动的发展实践证明,只要具备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智慧,就一定能够赢得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2、高点规划是基础。
这些地区的飞速发展,还由于他们有超前的规划和高远的定位。武进已经描绘出全区发展的总体蓝图,为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钟楼开发区瞄准“高效园区、绿色园区、精品园区”目标,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精密仪器”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只有坚持规划先行,才能为今后抬升发展的起点,奠定腾飞的基石。
3、园区突破是核心。
三区的发展实践证明,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工业经济腾飞最重要的载体。钟楼开发区规划面积11.65平方公里,已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利用外资占到全区总量的85%。武进高新区去年培植产值超20xx万元以上企业7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6家,工业销售达148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1/7,成为武进经济最大的增长极。
4、规模培植是关键。
三区在宏观环境趋紧、市场要素波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大项目在支撑,而且规模企业具有互补性、容差性,可以很好的防范市场风险。相比之下,XX规模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群体规模实力不强,仅靠鸿泰钢铁、中盛粮油等规模企业支撑,抗风险能力弱,今年以来全区的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就已经得到证明。只有继续绷紧项目弦,加快扶持、培育和引进更多的规模企业,才能确保经济快速稳健地持续发展。
崇川、钟楼、武进三地之行,激发我们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吸取经验、取长补短,化惊叹为动力,变震撼为行动,演化为全区上下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
第一,要更加振奋精神,提升信心指数。
面对XX当前发展的不利局面,我们必须彻底抛却旧观念的束缚,以思想更解放、精神更振奋,促进工作大推进、发展大提速。坚决不做坐井观天的青蛙。去年我区经济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全线飘红”,多只指标增幅在全市位居首位,良好的发展态势让许多人产生了松一松、歇一歇的思想。机遇稍纵即逝,特别在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竞赛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放松就意味着丧失机遇,休息就意味着停滞不前。此次崇川等三地之行,让我们感受到差距,也坚定了信心,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跻身“苏南名区”行列。坚决不做怨天尤人的庸者。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是没道理,创造条件发展是真道理。虽然当前“四紧”要素约束依然存在,审批环节、优惠政策等方面还没有全面放开。但整体的发展趋势还是好的,关键就是看敢不敢去做、愿不愿去闯。我们不能就此畏惧困难、动摇信心,必须沉下心分析形势,想办法破解制约,多渠道争取政策,同心协力做好对上争取、项目报批等前期工作,打好“主动仗”。坚决不做游离发展的闲人。干多少是机会问题,干不干则是态度问题。现在许多机关干部认为,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是乡镇、街道及经济职能部门的事,干多干少一个样,无需主动作为,只需坐享其成。必须从根本上打破这种观念,工业园主要领导必须集中80%精力抓招商引资,乡镇、街道、场圃主要领导必须集中50%精力抓项目推进,村组(社区)的主要领导也必须集中30%精力抓经济发展。
第二,要坚持高点定位,提升发展层次。
机遇是公平的,要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就要看其目标是否广远、意识是否超前、动作是否创新、举措是否有力。结合XX发展实际,就是要强化“四种意识”。强化“大目标”意识。压力越大,责任越大,干劲也就越大。当前必须紧盯“财政收入超十亿、工业销售冲百亿”目标,深层次剖析存在困难,高标准实现加快发展,确保20xx年工业园、谏壁镇工业产出和销售规模均超百亿,在“苏南板块”中提档升位。强化“大规划”意识。城区规划要突出改善环境、提升品位、彰显人文特色,重点制订学府路、XX路、禹山北路和谷阳北路等沿路开发的控制性详规;产业规划要突出循环发展、集约发展、提升规模质态,加快形成粮油加工、金属冶炼、机械制造、新型饰材、电光源等产业集群。强化“大招商”意识。招商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事”,必须引导全区上下进一步树立年年都是招商引资年、年年都是项目推进年的意识。区四套班子领导要带头抓好招商引资,每季度通报招商引资情况;经济职能部门必须全力投入招商引资,每月通报项目推进情况;其他机关干部则要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形成人人关心招商、人人支持项目的浓厚氛围。强化“大项目”意识。XX区域小、资源少,要在“苏南板块”中“站稳脚跟”,必须要靠“大项目”的支撑。要紧盯世界500强或国内100强企业,力争年内引进1-2家。加快推进第一楼街等在建大项目、船舶制造等在手大项目,确保全年引进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个,培植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0家,形成年销售超20亿元企业3家、超5亿元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8家的发展格局。
第三,要强推园区建设,加快集约发展。
润扬大桥通车后镇江的“交点”效应日趋明显,XX的沿江、区位、产业优势日趋放大,必须科学规划园区、集约利用资源,按照“适度超前、整体配套、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挖掘科技工业园、新民洲生态工业园、中盛产业园、癞元墩物流园“沿江四大黄金基地”的潜能,提升园区的产出能力。重点以“项目进园区”竞赛为抓手,实现科技工业园配套能力和产出能力的新突破。尽快明晰产业定位,加紧与市规划设计院沟通联系,结合本区域产业特色,科学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力争6月底完成,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嬗变”;尽快搞好规划方案,抓好概念性总体规划,确定路网等级,同时进行水、电、气配套规划设计,并请专业公司进行包装设计。园区规划中的其他服务配套,要充分利用谏壁镇的资源;尽快实现净地招商,正确对待整体利益和个别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想方设法向市争取拆迁安置房等特殊政策,加快推进征地补偿等有效措施;尽快推进基建工程,尽快启动园区内道路、管网、桥涵、运河码头、雨水污水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内拉开“一纵一横”两条道路主体框架;尽快启动标准厂房,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原则,采取措施鼓励、推动乡镇、街道及其他经济单位通过“筑巢引凤”、“量体裁衣”等方式在园区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大办“楼宇工业”,力争全年建成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吸纳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
第四,要大力繁荣三产,实现“两翼齐飞”。
作为主城区,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放大区位特色,重点做大做强全国性市场、区域性物流。突出“错位竞争”,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商业区域特点,有选择地将大型市场定位在城郊结合部,重点建设“三街四圈”,即第一楼街、XX路、谏壁雩山街“三条街”和东部、长岗、江大、红豆广场“四大商贸圈”;突出“辐射带动”,加快发展货场、仓储等为一体的江铁、公铁、江海联运,加快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配送中心的建设,力争形成3-5个具有现代化大型市场和物流企业,强化对长江、运河沿岸经济腹地的辐射;突出“新型业态”,鼓励、引导农民投资兴建标准厂房、打工楼,将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资本、资本变资产,通过出租、租赁等形式丰富“三产”内涵,提高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水平。
新型农民考察报告范文3
关键词:林业教育;生态环境;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13-03
江苏的森林覆盖率、林用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在全国分别排在第27位、29位、26位,是一个“资源小省”。但江苏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把江苏变成了“产业大省”:2004年,江苏林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五位;苗木,面积全国第一,产值全国第二;“十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杨树成片林面积和蓄积量、林木种苗花卉面积、银杏面积、以杨树为主的人造板年产量,列全国第一位,其中,林业技术人才功不可没。
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2004年,江苏省开始实施“绿色江苏”行动,这是我省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其主体是植树造林,目标到2010年左右,全省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0%和4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撑。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人才严重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江苏的林业人才已出现断层现象,有的地区40岁以下的专业人才几乎为零,有的林业场圃甚至没有技术人员。因此,培养生产一线的林业技术人才已成为重要课题。据江苏省林业主管部门估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需各级各类林业人才14700人,其中企事业管理人才1800人,专业技术人员4100人,专业技能型人才8100人。
这是江苏省林业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机遇。作为江苏省内高职高专中唯一的专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林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责无旁贷,也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一、已有基础与存在的不足
1.已有基础。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业创建于1978年。我院是江苏除南京林业大学外,唯一开设林业技术专业的学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办学,目前在省内外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毕业生遍布县、乡林业部门,是江苏省基层林业队伍的主力军,为江苏林业发展做出了公认的贡献。专业拥有一支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积极从事科研推广和产业开发工作,已拥有3项国家发明和新型实用专利,获得江苏省、镇江市科技进步奖3项,开发形成了“无土草毯”、“彩叶苗木”两大产业,并积极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近5年来,培训已达1000多人次。现为教育部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林业职教分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林学会化学除草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林学会理事单位。
2.存在不足。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②实践教学条件的先进性和工位数需要进一步提高;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内容
1.建设目标。坚持“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创建“五段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本专业建成国家重点专业,在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引领示范作用。
2.建设重点。①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职教集团、校外合作企业三个平台,创建“五段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内一流。③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建立一支“双师”教学队伍。④以“技能包”为核心,以4门优质课程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⑤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三农服务能力。
3.建设内容。①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植物工厂化育苗实训中心:A建设目标:示范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建成特种园林园艺植物的种苗中心,成为引领“彩叶苗木”等地方特色产业升级的龙头。B建设地点:校本部和农林科技示范园。C建设内容:总投资29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40万元。新建4000m2智能温室,分为:设施播种区(200m2)、微体扦插区(600m2)、组织培养区(700m2)、种苗嫁接区(500m2)、设施栽培区(2000m2)等部分。D建设功能:本中心集实训教学、技能培训、科技研发、种苗生产等为一体。满足专业的植物种苗工厂化繁育、设施环境调控、管理养护等实训需要,具有80位学生同时实训的工位数;成为植物品种开发、繁育技术研究的场所,并向社会提供技术培训和优良种苗。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A建设目标:示范实训基地。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中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和教学标本园,成为江苏省“彩叶苗木”、“室内空气净化植物”、“观赏草坪”的引育中心。B建设地点:主校区和农林科技示范园。C建设内容:总投资44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40万元。分植物引种区和栽培开发区两个部分:植物引种区,200亩,建设期内,实现林木种质资源1800种(品种)、观赏草种质资源220种(品种)的目标;栽培开发区,100亩,分设施栽培和大田栽培两个区域,重点围绕“彩叶苗木”、“室内空气净化植物”、“观赏草”三类植物,建立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体系。D建设功能:具备园林植物引种、示范、推广和产业开发等功能,成为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基地。具体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园林技术和林业技术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实训需要,具有120名学生同时实训的工位数;二是开展园林植物引进、扩繁和乡土树种开发等科研活动;三是向社会提供园林实用技术培训和优良苗木。②师资队伍建设: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坚持“专兼结合”的建设方针,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项目期内,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如下:A专业带头人: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素质。能正确把握专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地区和行业企业对专业发展的需要,能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具有全面实施专业教学的能力。B骨干教师:分别为《林木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清查》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负责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素质。能配合专业带头人实施专业教学,制定计划,能把握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并负责相关课程年轻教师的培养。C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通过学院“茅山能人”计划聘请能工巧匠。要求在创业教育、企业运作管理、苗木培育、森林测绘等方面中具有一项专长。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或技师。其中“创业教育”必须具有成功创业经历者;“企业运作管理”为企业管理阶层人员;“苗木培育”、“森林测绘”必须为第一线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独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D“双师型”教师:每学期选派教师,通过校内实训基地锻炼、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企业挂职、新农村建设蹲点等途径,切实提高实践水平。实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
1.建立“五段递进式”的全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高就业竞争力,本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借助职教集团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实施全程实践教学办学模式。
林业技术专业“五段递进式”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段:1~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以“管好一棵树,护好一片苗”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管好责任苗圃;根据行业岗位技能标准要求,理实结合,开展专业实践实训教学,切实掌握职业技能。
第二段:4学期上。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高级种苗工”要求,开展实践实训。
第三段:4学期下至5学期上。进入递进式提升阶段,并开设新内容。
第四段:5学期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高级营林工”、“高级森林管护工”、“森林资源检测技术人员”的要求,开展实践实训。
第五段:6学期,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2.构建以“技能包”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参照国家林业行业工种以及江苏就业状况,确立了构建以“技能包”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目标岗位(表1)。
3.课程建设目标。根据本专业就业岗位面向,确立《林木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清查》等为项目课程,按照学院“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建设,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以“技能包”为主的工学结合活页教材和技能实践训练方案。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公共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其具体目标见表2。
专业核心课程实行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制定技能训练项目以及考核标准;理论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开卷、论文写作、口试、分析考察报告等形式。
4.服务“三农”能力建设。①推广林业实用技术,致富当地农民: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展开“红叶石楠繁育技术规程”、“无土草毯生产技术规程”研究,实现生产标准化;依托“植物工厂化育苗实训中心”、“植物栽培教学工场”,进行绿化树种研究开发,选育1~2个优良乡土树种,进行扩繁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室内空气净化植物,为“室内绿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②开展林业职业技术培训:项目期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开展林业技术人员和新农民培训,通过三年努力先后为江苏省培养了1525人林业人才。③开展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与西部地区5所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对口支援,为其提供实训、专业教学资源等服务。④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组织本专业师生积极参加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进行村镇规划设计和农民培训,提供绿化苗木繁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新型农民考察报告范文4
关键词:台湾地区;农业产业化;政策;政府;农村
中图分类号:F304.7(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118-05
基金项目:中国法学会十大规划专项课题之一“农民权益保护和农村产业发展法律问题研究”和中国法学会2011年一般项目(CLS(2011)C13)。
作者简介:吴长波(1981-),男,山东鄄城人,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讲师。
一、我国台湾农业政策的历史嬗变
(一)农业培养工业阶段的农业政策
此阶段台湾农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二战后亟需恢复农业生产,二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陆续从大陆撤进的大批人员,造成台湾人口急剧增长,粮食及农产品供给严重匮乏。鉴于此,台湾实行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策略。其中农业政策的中心确定为:增加农业生产,以换取更多的外汇、供应充足的粮食和工业原料,稳定社会局面,促进工业发展。相应的,台湾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植与投入力度,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业,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台湾农业得到恢复与发展,形成了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经营方式。
(二)工业支持农业发展阶段的农业政策
此阶段。“农业培养工业”的“挤压式”政策开始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农业增长开始衰退。1969年,台湾农业首次出现负增长,农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面对严峻的形势,台湾当局于1969年颁布“农业政策检讨纲要”,大幅度调整农业政策。1972年又出台了“加速农村建设九大措施”,努力把农业政策的目标从过去的“压剂”转变为“平衡”。其中最有转变意义的是废除肥料换谷制度和取消田赋附征教育税,标志着台湾对农业“压挤”政策的结束,自k此,台湾农业政策由过去以增加农业生产为重心的政策,转变为今后以提高农业所得和农民收益为重心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台湾再次调整农业政策,推行“农地改革”,农业发展方针转变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增进农民福利”,提出“农业、农民、农村”三位一体的构想。
(三)经济转型阶段的农业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农产品的竞争力日趋下降。尤其是台湾加入WTO后,农业生产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农业增长陷入低谷。台湾地区于1991年实施农业综合调整方案,计划保持农业零增长,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品质优良、市场竞争力强的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精致农业等新兴产业,并将农村工作的重点转到“富丽农村”建设上。应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2006年台湾出台新的农业施政目标——“新农业运动”。“新农业运动”将通过建设“创立农业”、“活力农民”和“魅力农村”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农业”的永续发展作为施政理念和目标。目前,台湾农村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居住条件和环境更加方便休闲、更富人性化。农民生活品质得到改善。
二、我国台湾地区主要农业政策之梳理
随着经济起飞,台湾地区农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于是开始实行农业生产和贸易保护政策。农业政策种类繁多,特选几类典型政策进行考察。
(一)农业结构政策
台湾地区十分重视农业结构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作用,采取了多种农业结构政策。首先,开展农地改革。二战后,台湾地区共进行了三次。这三次改革是台湾地区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适时对农业发展作出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多种经营方式的采用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台湾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台湾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强调以提升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为主轴,通过合理规划传统产业,发展有潜力的精致农业来提升农业的总体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针对稻米市场逐步加大开放速度和削减杂粮等生产补贴重新规划和安排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制定“水旱田利用调整后续计划”,同时配合奖励稻田休耕的措施,对稻米、杂粮、蔗糖等保价收购作物的生产面积进行控制和削减。再次,加强发展具有特色的种苗、花卉、热带水果、高价值养殖渔业,成立农业专业区,运用生物技术、自动化等高科技,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最后,建立农产品品质管理和认证制度,大力推广本土农产品品牌。一方面,对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定时、出货定时、符合全省统一品质标准的农产品,赋予“共同品牌”;对于有产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建立“产地品牌”。另一方面,“农委会”为确保品牌农产品的卫生、安全,致力于建立品质认证制度,如2007年6月14日启用产销履历产品(TAP)、有机农产品(0TAP)及优良农产品(UTAP)三大农产品验证标章。另外,台湾“农委会”还通过举办现场展售活动和建立“国产品牌农产品真情百宝乡”网站等措施协助本土品牌农产品建立市场行销通路。
(二)农业机械化政策
我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7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程度已超过90%,具体涵盖了农、林、牧、渔等各个行业。目前,台湾地区农业机械本身正向自动化、信息化等高科技方向快速发展。台湾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政策措施如下:首先,制定规划以引导农业机械化发展。政府长远、系统的规划是台湾地区农业机械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上世纪60-80年代,台湾地区连续出台了“耕耘机推广十年计划”、“加速推行农业机械化方案”的四年计划、“加速推广稻谷烘干机”四年计划、“促进农业全面机械化”四年计划,在90年代又制定了加速推广实施“推动农业自动化”十年计划。其次,提供农机贷款及购机补助。台湾地区从1977年开始,设置农业机械化基金,分别由银行、农业合作组织和乡镇农会办理贷款。1986年。台湾将农业机械化基金并入农业发展基金,而且规定凡经农委会核定的在案者在购买国产或进口农机时均可申请贷款。此外对播种机、花生收获机、高效植保机械等新型国产农业机械给予市场售价10%-50%的购机补助。到目前为止。购机补助、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仍在继续实施。再次,建立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组织和作业服务组织。台湾地区卓有成效的农业机械化推广组织有:农业机械化推行中心、代耕站和水稻育秧中心。实践中,台湾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组织与作业服务组织,主要由台湾各级农会组织实施,农会专设“推广股”这一部门,其主要职责之一便是负责各类农业机械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工作。最后,重视农业机械化的科研与教育。早在1984年台湾就成立了农业机械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发展。推广应用优质、高效农业机械,推动了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进程。而且,台湾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高等教育,把培育农机人才作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举措。在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嘉义大学、宜兰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5所综合性大学均设有农业机械系。除上述措施外,台湾地区实施的“农地重划”和代耕、代营的经营方式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农业科研政策
台湾地区农业科研包括了农、林、牧、渔业及有关产品的加工、储运、生产、经营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台湾各级政府与生产、科研、教育等部门紧密结合,建立了科研、教育、推广相结合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台湾的农业科技和推广工作,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因此不仅具有先进水平,而且效率也相当高。台湾主要农业科研政策如下:首先,政策引导。为了以政策引导农业向科技型转变,台湾相继出台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农业科技政策和5大农业科技计划,以加强农业科研开发,强化科技研发成果的推广体系,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其次,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台湾科技投入的增长一方面是当局不断提高科技预算,另一方面是鼓励民间企业增加对研究发展的投入。根据台湾2007年《科学技术统计要览》资料:1999-2006年,台湾科技研究发展经费总额从1905亿元上升到3070亿元,增长61.2%,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2.05%上升到2.58%。再次,健全农业研究、推广、应用体系。一方面推动农业科研“管产学研”结合。台湾当局把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有效组织起来,由大学以前瞻性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机构以应用基础或应用研究为主,企业以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主,政府制订计划,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成立科技研究群。台湾地区成立了以产业为导向的“科技研究群”。台湾地区的科技研究群下设农业、林业、水产、畜牧及特有生物等五个研究群,在此基础上,下设六个研究组,有农艺作物、园艺作物、生物技术、处理加工、农业环境与生态农业经营与推广等。最近,“农委会”又将大专学术机构的研究工作交由农林厅统筹安排,再进一步由“农委会”审查,从而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除此之外。台湾还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台湾已经建立了由科技人才供需预测系统、科技人才供给策略和科技人才引进及运用策略构成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
(四)农民合作组织政策
台湾农村在政府的鼓励、扶持和引导下自愿发展起了形式多样的农民合作组织。台湾的农业合作组织主要包括农会、合作社、农业产销班以及策略联盟等,建设十分完善。首先,建设三级农会。根据台湾“农会法”的规定,农会分为镇(市)农会、县(市)农会、省农会三级,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农政部门的指导。三级农会各自相对独立,上级农会不干预下级农会的人事、财务,但下级农会接受上级农会的指导,各级农会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网络。目前,全省各级农会有304个单位,其中乡镇农会下设4456个农事小组。农会涉及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包括公益性推广事业、经营性经济实体和农村金融三个方面。其次,建设农业合作社和合作农场等合作社。台湾“合作社法”规定,凡从事同一经营业务达7人以上的,就可以向所在地主管机关申请注册成立合作社。台湾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合耕合营、共同运销、统一加工、统一应用新技术、购置生产资料等。再次,建设农业产销班。农业产销班通过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和共同运销,用团队的力量,让小农场规模的个别经营成为大规模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从而达到扩大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克服小农经营弊端的目的。最后,建设策略联盟。农业策略联盟是指农业组织之间、农业组织与其它组织之间结合各自稀缺的有限资源通过共同研发、交互授权、物流协议、合作生产及股权投资等方式,共同分担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双赢目的的组合。为推动农业策略联盟的发展,台湾“农委会”成立了辅导小组,辅导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作为长期运筹中心。并设立“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基金会”。台湾现有生产联盟、加工联盟、物流联盟、休闲联盟及贸易联盟等策略联盟。
(五)农业金融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台湾当局对农业金融进行了改革。首先,建立农业金融“法律”体系。为尽快健全台湾农业金融法律体系,台湾当局于2004年1月30日正式实施“农业金融法”,这为建立独立于一般金融体系之外的农业金融体系确立了“法律”依据。后来,在“农业金融法”的基础上,台湾当局又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子法规”,经过不懈努力,台湾已经基本建立起较完整的农业金融“政策法规”体系。其次,建立健全独立的农业金融体系。“台湾农业金融体系主要是由农业金融策划委员会及农业金融执行机构——中国农民银行和农会信用部组成。后来台湾当局对农业金融体系进行了完善,专门成立“农业金融局”,建立二级制的农业金融组织架构,即上层为台湾农业金库;下层为农渔会信用部。按台湾“农业金融法”规定,全台农业金库为信用部的上层机构。农业金库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仅限于政府及各级农、渔会。全台农业金库职能为:辅导信用部业务发展。办理农、林、渔、牧融资,稳定农业金融,与信用部共同积极推动、办理政策性农业项目贷款等。再次,完善金融监理制度。当前,台湾地区的金融监理包括两类:一是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金融检查;二是农委会农业金融局的行政监督与管理。
(六)农业扶持政策
首先,实施农民所得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减轻农民负担和支持农村建设等来予以实现。其中,台湾通过法律法规构建价格支持政策体系、价格稳定政策体系来实现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通过大幅度减少甚至减免农民直接或间接赋税负担、向农民发放无息和低息贷款、实施农地补贴等措施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增加农村福利、加速农村开发建设和扩增农业发展基金、加强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等措施支持农村建设。其次,实施农业贸易政策。一方面,台湾地区通过对农业实施高关税和低非关税壁垒的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农产品产销政策、对出口农产品实行优惠税收政策等措施鼓励出口政策。再次,实施农业救助政策。一方面,对受灾的农民和农产品进行救助。台湾“农委会”分别于1987年和1992年公布实施了《农渔民天然灾害救助办法》及《农业天然灾害救助办法》;1994年又颁布了《农业天然灾害救助条例》,设立不少于100亿元新台币的灾害救助基金,并不断加强农业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多次提高了农业自然灾害的救济额度。2000年1月台湾对其农业纲领性文件《农业发展条例》进行修正,其中明确规定要设置农业生产天然灾害救助基金。另一方面,台湾把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作为农业救助的重要方面。台湾“入世”前后,部分农产品受到严重冲击,台湾当局分别给予了经济补助。1989年台湾地区出台了《主要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办法》,对因“关税协定”造成冲击的农产品给予一定补贴。2000年台湾修正后的《农业发展条例》也明确规定要设置受进口损害救助基金,在2003年1月台湾再次对《农业发展条例》进行修订时,进一步扩充了农业发展基金和进口农产品损害救助基金,规定当局拨出1000亿元设立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因进口农产品或农产加工品而遭受损害的农产业。
三、台湾农业政策对大陆的启示
(一)积极实行农业政策引导
以来,我国各项农村改革措施和富民政策相继出台,农业生产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特别是1998年以后,我国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减慢,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此种现象的出现与政府对农业缺乏宏观调控和及时的政策支持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现阶段我国应在保持农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出台新的农业政策,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首先,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政府一方面应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强农民的市场地位。使农民能够在市场中获得社会的平均收益。其次,努力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为适应人们追求生活质量以及休闲观光的需求,需要重新对农业生产进行功能定位,使农业的功能由单纯生产性的功能逐步转向生产与生态并重,充分发挥农业在提供绿色资源、生态平衡及自然景观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最后,积极采取综合性农业支持政策。所谓综合性农业支持政策,是指将价格补贴等直接支持政策和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生态建设等间接支持政策联系起来协调运用的政策。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要进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二)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在我国工业化基本完成后,农业已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近年来,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诸如取消农业税、良种补贴等,但是扶持政策的力度明显不够。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才能缩小工农之间的差距,缓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首先,进行金融改革,消除对农业的金融抑制。我国的农业金融改革不应该局限在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而应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建立相对独立于一般金融的农业金融制度。这就要求建立财政扶植农村金融进而间接补偿农业的通道,优化和放大财政支农政策的效果。通过建立健全农业金融制度为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其次,实施“价格支持”政策。一是确定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即干预价格;二是建立农产品的储备制度,用于平衡市场供求,平抑物价;三是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用于因价格波动给生产者带来损失的补偿。再次,建立合理的农业保护体系。在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WTO相关规则的前提下,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并将其重点用于农业科技、农村基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农民合作社的培育、农村福利以及对国土进行综合整治等方面,形成符合WTO规则的合理的农业保护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业科研
一方面,加强农业及农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调整品种结构,不断引进、开发新产品,并加强国际农业技术合作。促进优质、高效、特色产业的发展,以树立我国知名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的政策性投资。农业低利性和生产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的科研成果难以专有和获得较高利润。为此,只有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才能推动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较小,科研体制存在着科研、教育、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的现象,阻碍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
(四)健全农业组织体系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虽然多种形式的农民组织在我国迅速崛起,但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育不全,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我国产业化模式以‘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及龙头型经济模式为主,但‘联而不合’,大多数农民只能获得出售农业原料、初级农产品的基本收益。与‘龙头’还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鉴于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健全我国农业组织体系。首先,形成多元化的产销服务主体。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以农村专业协会为基础,从组织、设施补贴、资金、土地使用、税费、服务、保险、法规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大力培育与生产、加工和市场紧密相连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组织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农业生产经营中介和支撑性的管理服务组织机构,从而降低农民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谈判力量和竞争力,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其次,加强农业组织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界定为“在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但仅仅一部“合作社法”的规定显得单薄。且操作性差。所以政府应完善农业组织法律体系。并以法律或政策形式在功能上赋予农民合作组织主导金融、农业推广、农业产销、农产加工与贸易等功能,使农民合作组织在政府、农户和市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更好地配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五)建立农产品营销系统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脱节,没有共同的利益约束和激励机制,是无法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所以,我国应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系统。首先,建设运销市场体系。一是加强财政对农产品运销市场体系建设投资。把市场体系建设纳入财政支农的范畴,发展区域性农产品多级批发市场。二是健全运销市场法律体系。制定统一的市场交易法、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市场操作规范,在市场管理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完整的市场交易法律体系。三是突出农产品产后处理和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运用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储藏设施和加工营销设备,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的运销制度,形成集产地、批发、零售为一条龙的三级运销系统,保障农民有序、规范地进入市场。其次,逐步实现农产品运销商务电子化、网络化。因应现代电子商务条件下农产品流通与交易的需要,我国应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业技术体系和农产品行销资讯系统,提高产销体系的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从而使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农民,便于其及时制定和调整农产品行销策略和促销战术,正确选择目标市场,获得更高的效益;同时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提升农业决策和管理的效率。
(六)推进农地改革,实行规模化经营
我国1978年推行的。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地块零碎、耕地规模小、农业生产率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农地改革,实行规模化经营。首先,要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制度。在的基础上,放宽政策,制定合理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操作程序和流转价格,允许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自由转让、租赁农村土地。与之相配套,政府应适时、合理地为农民提供扩大经营规模的购地贷款、“退休保障金”等优惠措施。其次,探索农村土地人股承包等新型组织形式。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分散的土地朝着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管理现代的专业农户或农业企业集中,以扩大农地经营面积和规模,培养专业化大农场,更好地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丁中文,名湾农业转型的主要历程、趋势与启示[J],发展研究,2008,(8).
[2]郑百龙,台湾第二时期农业政策的演变及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2,(2).
[3]邓利娟,21世纪以来的台湾经济:困境与转折[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4]吴萍,解读台湾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措施[J],现代农业,2007,(5).
[5]方志权,台湾农业考察报告[J],台湾农业探索,2000,(1).
[6]许佳妮等,名湾农业政策体系的效应及其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21).
[7][8]单玉丽,刘克辉,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发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9]江梅,台湾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措施与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1999,(2).
[10]黄敏,建设高新技术化、管理制度化的现代农业——台湾农业产业化成功的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1999,(3).
[11]苏美祥,台湾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影响与借鉴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05,(3).
[12]蔡天新,陈国明,现代台湾农业发展模式的历史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1).
新型农民考察报告范文5
关键词:物联网;粮仓;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4;F762.1;F7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45-06
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所以中国粮食储备问题倍受世界关注[1]。粮食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在维护粮食市场和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国家安全中承担了重要责任。中国政府一直把粮食储备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来抓,通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架构基本完备的新型政府粮食储备体系[2]。目前中国粮食储备系统大致分为三级:中央政府掌握的国库粮食储备、地方政府(省、地、县)的粮食储备和农户自有粮食储备(即民间储粮)[3]。从中国目前粮食储备现状来看,国家极为重视国库粮食储备,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粮食储备仓储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储备粮基本上保存在现代化的仓库里,储备粮的数量、质量逐步得到了可靠的技术保障[4-6]。虽然在一些大的国家级储备粮库中使用了先进、自动化水平很高的粮食仓储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传统的粮仓监控系统还存在很多与现代化储备粮库不相适应的弊端,监测数据不准确、监测系统抗干扰性差、监测管理人员劳动强度大、监测队伍在减少、人员素质急待提高等[7-10];此外,粮食安全信息化技术亟待深入,基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数字粮库技术”需求很大,依靠新的物联网技术确保粮食安全已是大势所趋[11-16]。现在的粮库智能仓储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可实现粮食储备的高效监管,提高粮食作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17-20],这对于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与效率、提高粮食品质、稳定国家粮食保障与供给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 物联网技术及在粮食仓储领域中的应用简述
1.1 物联网的含义、层次与特点
物联网通俗地讲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3G网络、无线传感网络、移动网络、局域网)、传感技术、无线射频辨识技术、数据库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等构建互联网络平台,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此平台把物品与物品之间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这其中包含2个意思,一是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与基础仍然是互联网;二是其用户端不仅仅是个人,还包罗万象各类物品[7,21]。
整个物联网可以划分为3个基本的层次:感知层、传输层与接收控制层。感知层主要使用信息传感设备对物品性状及变化进行动态的感知,并通过无线射频技术等对感知状况进行收集;传输层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所感知的数据经微处理器处理后实现远距离传输;接收控制层即用户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实现对物体感知结果的可视化,并实现对感知物体及条件的控制[9,17]。
相对原有互联网下的信息系统,物联网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是主动感知,传统的信息系统只是对物体的信息进行记载,而物联网则可以实现对物体的主动感知;其次,物联网的信息更有针对性,物物相联,可以实现对每一物品的及时了解与掌握;再次,具有动态性自动调节功能,物联网是对物体的动态感知,并且当感知到的情况超过预定限值时,会自动做出反应[6,11]。
1.2 物联网在粮食仓储领域中的应用及影响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其在粮食仓储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粮食仓储领域是通过感应器对在储粮食进行感知的,并实现各储粮仓库及储粮点的相连,从而动态掌握在储粮食的基本性状与变化,进而做出相应的管理控制[9,22,23]。
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粮食的仓储保管水平。首先,通过感知可以对粮食的质量做到动态的监控并实现粮食保管条件的自动调节,如感知粮库的温度、湿度状况,粮食的霉变程度等,并通过相应的自动调节系统实现仓储条件的相应调节;其次,可以对在储粮食的数量实现动态的感知,在粮库地面设置感应秤就可以感知到粮仓内粮食数量的变化,为合理地控制库存创造条件;再次,可以提高粮食仓储安全系数,通过物联网红外感应等技术手段感知人员的进出及虫鼠等生物的入侵情况,从而实现粮库的安全管理[24-28]。总之,物联网的应用将使整个仓库实现可视化,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保管质量、实现仓储安全,并能实现仓储条件的自动调节,提高仓储作业的管理效率。
2 物联网技术在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数字粮库技术”物联网智能粮仓监控预警系统是一个很大的自动控制网络体系,它可以控制地理位置不同的多个粮仓,利用传感器在空间上分布的无线自治网络,在传感器各个节点配置传感器感知储存的粮食在整个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环境因子变化,并且控制节点配有执行器件,可以控制执行器件改善粮食存储的环境;同时利用安插在每个粮仓中近距离的无线射频辨识器,增强抗干扰性,使信号非常准确[11-17]。下面以吉林省梅河口市双兴乡粮食储备库与加工厂为例,谈谈物联网技术在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2.1 粮仓监控预警系统的功能与特点
粮食在存储期间,由于环境、气候和通风条件等因素的变化,粮仓内的温度或湿度会发生动态变化,这极易造成粮食的腐烂或产生动物为害。同时粮仓中粮食储存质量还受到粮仓中气体、微生物以及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针对粮食存储的特殊性,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一般以粮仓和粮食的温度与湿度为主要检测参数,以粮仓内气体成分含量为辅助参数[29]。
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主要完成对存储粮食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等参数进行采集、存储和向监控中心传送数据以及执行监控中心的指令等功能。在传统的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中,粮仓与监控中心大多采用RS-485等有线连接的数据通信方式,连线繁多、远程通信困难;当一个节点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顺畅,不利于粮仓的监控与管理。现在,可通过无线网卡传输信息把粮食管理部门所属企业全部联通起来,各企业内部通过无线数传模块把其所有通过各种传感器得到的数据采集回来,及时集中上报粮食管理部门就可实现随时监控[22,23]。
粮仓监控预警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可以使粮食管理部门随时了解各个粮仓的粮食储存情况,使粮食的测温等工作不受时间、天气的限制;减少工作人员的入仓检查次数,避免无谓的工作量,尤其是在熏蒸等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杜绝了工作人员现场中毒的几率,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了人工费用;而且布线短、节点少、不易受干扰,线路也比较稳定,熏蒸损坏也很轻微,特别是粮食进出仓时测温网络不易被破坏,大大降低了平时的维护费用。粮仓监控预警系统的应用改善了储粮条件,对降低粮食储藏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途径[30]。
2.2 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主要工作
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主要工作范畴是对应于具体的一个粮库,定制出该粮库的检测软件,用户使用简单操作即可进行粮库布局设计;验证用户身份,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测温、测湿、测虫的粮情实时检测;通风、熏蒸的粮情实时控制;以模拟三维立体方式显示粮情,对仓房温度分层、分列显示;以表格、曲线的形式打印输出,每天的粮情数据自动存档,以备历史查询;Web粮情查询分析服务,为粮食管理部门提供远程的粮情数据察看、粮情报表打印、粮情温度曲线察看等安全快速高效的互联网远程服务;为粮库工作人员提供储粮害虫防治信息资源库,以备查询和学习;温度、湿度的报警,测控系统故障报警等[31-34]。
2.3 实施环境
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双兴乡粮食储备库内安插多个传感器节点,分别是测试粮食温度传感器、仓库温度传感器、反映粮食水分的湿度传感器、粮仓内空气相对湿度传感器、虫害预警系统、CO2浓度测试的光照传感器等,各个控制节点相互配合,共同为粮食提供适宜的储存环境,形成基于精准监控的粮食智能控制系统,其智能控制系统模块架构如图1所示。
2.4 搭建无线网络平台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此监控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主要采用分布式结构,无线传感器节点经多跳转发,通过网关接入网络,在网络的任务管理节点对传感信息进行管理、分类、处理,再把传感信息送到用户使用[35]。研究和开发有效的、实用性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是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基础。物联网粮仓智能控制系统主体结构为蜂窝型,应用传感器与执行器件构成闭环控制系统。传感器节点配有传感器触头感知粮仓内的环境指标值,控制节点配有执行器件控制调节粮仓内的环境因子;传感器节点与控制节点相互配合,共同为在储粮食提供适宜的储存环境。
2.5 网关的构建
无限传感器网络由协调器、路由器、若干个数据采集节点和1个控制节点组成,由协调器组建整个传感器网络,并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2.6 建立粮仓储存环境的基础数据库
后台数据库通过SQL Server 2008提供一个可信的、高效率智能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知识库;在粮仓环境因子的基础数据库建立及数据模糊查询方面,基于神经网络架构下组建远程智能监控系统[12,36]。数据库内容主要是环境因子的历史记录,同时包括监测点位置、监控范围、监测模式、操作员信息等基本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处理。
2.7 视频监控系统的构建
视频监控系统由计算机、还原处理器、共缆控制器、数据集散器、信号监测器等组成。根据无线传感网络收集的信息,用户使用PC机不仅可以看到实时传递监控的画面,而且可以实时观察储存的环境因子变化[29],同时通过远程控制粮仓内部的执行器件(风扇、加湿器、加热器)来改变室内的部分环境因素;并且使用手机同样可以远程访问粮仓内部环境的各项数据指标、远程控制粮仓内部的执行器件。
2.8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节点负责采集粮仓内部环境的各项数据指标(温度、湿度、光照度和虫害信息等),并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路由器传输到协调器[12,37]。协调器与ARM嵌入式系统进行串口通讯,传递粮仓内部环境各项数据指标(温度、湿度、光照度、安防信息等)。路由器则保障每一个数据采集节点都有一条有效的数据传输路径,确保数据稳定传输。控制节点负责执行ARM嵌入式系统发送的命令,控制执行器件(风扇、加湿器、加热器)来调节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整个数据采集系统控制过程如图2所示。
3 国内外粮食储存物联技术发展现状
3.1 国外粮食储存物联技术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和贸易国对粮食储备与流通一直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非常注重科技的投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先后完成了对传统粮食储藏与流通基础设施的技术改造,在粮库建设时一般根据不同的储运功能选择不同的仓型,配套了具有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干燥、清理、输送、通风、熏蒸、谷冷等粮食仓储与物流设备,各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数据采集和智能控制管理。粮食储存设施先进齐全,设备标准化、专用化、系列化程度相当高。已建立起了规划科学、仓型合理、技术完善、设备配套、调运流畅、自动化水平高的集约化的现代储运系统[38-40],显著增强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2 中国粮食储存物联技术的应用情况
中国近来年主要是大力推广国家粮食储存重点工程——国储粮库项目,该项目是国内最先进、自动化水平最高的粮食仓储项目,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其中黑龙江老莱国家粮食储备库的自动监控系统是最典型的应用实例,该系统采用力控2.0组态软件,集显示、控制、操作于一体,实现了自动粮情监测、粮食测温通风与冷却自动化、仓容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可根据生产需要,选择三种方式启动其工艺流程,分别是现场手动控制、计算机手动控制、顺序自动控制;能自动检测设备的状态信息,自动监测生产线的作业流程,动态显示流程画面;具有故障实时报警联锁功能,并记录其发生时间、设备名称等有关数据。该系统操作方便、运行可靠,监控程序功能完善、综合性强、人机界面友好、实用性强,受到了粮库的肯定。
2010年,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采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建设感知物流系统。从粮食安全监管角度来说,建成感知物流系统的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后,可在第一时间内发现质量问题,增加监管的覆盖面,可将销售企业自律、物流中心自管和粮油质检部门监管有机结合,为实现全产业链食品安全追溯奠定了基础。
在经过近一年多的规划、设计、测试和试运行后,2011年11月17日,深圳市深粮集团粮食储备库首个无线射频技术粮食仓储物流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对现有仓储管理流程的全程记录、跟踪监控、即时读取等功能,顺利完成一期工程。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实现了试点仓库共1万t粮食进出库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处理;项目采用无线射频技术,通过电子标签标识粮仓堆头和托盘标识粮食的验收入库、粮食保管、粮情跟踪、销售出库等环节信息,通过无线读写设备等终端,实时了解粮食出入库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实现了仓库的自动化管理。项目二期工程还将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在统一平台、强化物流控制、数据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在粮食采购、粮食加工、粮食运输、粮食仓储、粮食销售、粮食配送环节等流程提升集中管控能力,实现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全程跟踪,从而全面保障粮食安全。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虽然在一些大的国家级储备粮库中使用了自动化水平很高的粮食仓储系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否认的问题。
首先是推广力度仍不够,在一些大的国家级储备粮库中,相当一部分还在使用传统的粮仓监控系统,这些系统存在很多弊端,第一是大多数粮仓采用的还是人为控制方式,毕竟人工的监测能力是有限的,监测的数据准确度也差,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第二是粮仓与监控中心大多采用RS-485等有线连接的数据通信方式,系统抗干扰性差、连线复杂、可扩展性差;若一个节点出现故障会影响到整个系统,不利于粮仓的监控与管理。第三是由于大气环境因素复杂多变,加之储存粮食的设备材料各异,使储存粮食的温度、湿度、气体浓度、虫害等参数起伏很大,这给监测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第四是由于现在粮食储备管理人员的队伍在逐渐缩小,人员素质急需提高,缺乏足够的懂行人才对粮仓监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
其次是由于地域不同、每年气候多变、人口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地方储备粮仓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这些地方粮仓由于占地面积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其自动化管理与控制水平还远远落后,不能使用价格比较昂贵的智能设备,因此造成系统不能面向所有粮仓的现实,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使用价值。
再就是传统的粮仓与先进的粮食仓储系统在匹配结合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计的问题,如传统的粮仓构造与自动化仓储监控系统要求的现代化储备粮库结构不相适应,运行中出现的监测数据不准确、监测系统抗干扰性差、维护管理人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调试工作量大、试运行周期拉长、维护成本加大等新问题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及速度和应用效果。
4 建议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大幅提升粮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粮库业务管理系统、作业控制系统与粮库安防系统、粮情监控系统、熏蒸系统、通风系统、DCS系统等子系统的高度集成,不仅能够帮助粮食管理部门有效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绿色低碳储粮,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还能够大幅提升管理效率[41]。
目前中国应用的粮食储备控制系统不是规模巨大就是规模单一,前者是工作量大,成本太高,采样周期长,这种控制系统对一些规模小、自负盈亏、没有国家补助的储备粮仓是无能力应用的,而后者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推广的范围比较窄,已经不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42]。我们建议,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粮仓控制可以考虑区域集成的方式,让多个县(市)或乡(镇)级的储备粮仓共享一个控制平台,这样能降低地方储备粮仓经费的投入,减少运行费用,并且提高了国家对远程控制粮仓的管理效率,部分克服了三级粮食储备系统远程控制信息实时性差、数据信息滞后、无法满足智能控制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赵 洁.中国奇迹:以不足10%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N].农民日报,2009-08-14(01).
[2] 秦中春. 我国新型粮食储备体系的主要特点[EB/OL]. .
[9] 张成志,李其均.感知粮食——粮食物联网技术应用浅析[J].农业机械,2010(12B):68-69.
[10] 王常伟.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物流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8):12-15.
[11] 方荣肖.无线粮仓粮情测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7.
[12] 廖惜春.基于AT89C52的温湿度智能监控系统的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3,26(10):7-9.
[13] 来清民.基于CAN总线的多功能大型粮仓远程监测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5,21(7):51-52,74.
[14] 李兆坤.基于CAN总线和组态王的粮库监控系统的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07.
[15] 乔瑞林,李永平,王艳芳.粮食储存品质监测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32(14):51-53.
[16] 谭乃厚.基于ZigBee与嵌入式Web的粮库温湿度监测系统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17] 李桂莲,曹志文,杜丽娟.粮食长期存储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2(2):90-92.
[18] 刘淑荣,于 枫,蒋 彬.模糊专家系统在粮食烘干控制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3,26(11):64-66.
[19] 程 桦.基于GIS技术的粮食物流信息系统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5,24(4):4-6.
[20] 甄 彤,何小平,祝玉华.基于专家系统的储粮机械通风控制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2008,31(8):168-170.
[21] 孔洪亮.浅谈物联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条码与信息系统,2010(3):14-16.
[22] 陈卫东,陈亚霖.基于Smith-Fuzzy控制器的粮库温湿度测控算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1):29-31.
[23] 曾伟一.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粮库粮情监控系统[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20(3):51-53.
[24] 国家粮食局.东北地区粮库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5] 牛彦绍.粮食储存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4(2):24-25.
[26] 高 宁,彭 力,陈凯健.粮仓环境检测智能巡检小车研制[J].现代电子技术,2010,33(1):153-155,159.
[27] 刘晓莉,蔡静平,黄淑霞,等.粮食吸湿过程中微生物活动与品质变化相关性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5):33-36.
[28] 何 毅,肖春阳.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9] 雷文礼,李建新,张水利.基于ZigBee的粮仓图像采集终端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0,33(5):128-130,134.
[30] 沈二波,王爱民,杨红卫.基于DS18B20的远程粮仓温控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28):211-213.
[31] 许晓东.粮情测控系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的研究及实现[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0.
[32] 田素贞,屈芳升.基于单片机的粮仓温湿度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河南科学,2012,30(1):90-93.
[33] 邹炳强,张秋闻,甄 彤.基于CAN总线的粮情测控系统[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3):66-68.
[34] 靳文涛,尤文强,隋晓梅.粮食除湿杀菌处理及长期存储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2005,42(6):38-39.
[35] 谭 波,向民华.用统一建模语言实现中小型粮库管理系统建模设计[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7,14(2):34-37.
[36] 郭 兴,王海鹰.PLC在大型散粮筒仓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31(5):712-715.
[37] 雷建龙,陈贵银.基于AT89C2051的仓库粮食虫害检测报警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 2002,25(3):4-5.
[38] 朱长国.关于美国、意大利粮食流通的考察报告[J]. 中国粮食经济,2002(7):16-21.
[39] 刘李峰,刘合光.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5):45-50.
[40] 毛凤霞.中澳农产品自由贸易的障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8(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