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心得体会范文1
2013年8月23日“有幸”参加了3013年江苏省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班,“走运”聆听了江苏省委教育纪工委蒋书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一、重新认识了“健康”、“心理健康”
蒋书记在报告开始前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健康?”培训班的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我也思量着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一种积极且持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为身心无恙、品行端正,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和谐……但是听了蒋书记转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让我自惭形秽。这也让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关心学生的“身”“心”方面,还应该在大学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然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系统学问,不可能紧靠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它需要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各方的合力才有可能解决。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之一,在倍感荣幸之余也有些许压力,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误人子弟,虽然这份担心有点夸张,但是作为辅导员老师还是应该力求尽善尽美,严格要求自己,在辅导学生前扪心问一下,自己凭什么去辅导学生,这样才会更加有责任使命。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辅导同时,自己也快快的成长起来。当然短时间内成长的快,也就意味着成长伴随的“痛苦”来的也越加猛烈,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多学习,多锻炼,争取让自己有能力、有方法去为学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我在做兼职辅导员老师前,在学生工作岗位历经班长、协会主席、学工处助理,加起来已经4年多了,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积极肯干、身心健康的人,却一直没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遗憾之余多了一份庆幸,庆幸的是接下来我将担任学院心理自助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这份熟悉但并不擅长的工作,相信我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因此肩负重任,所以更需加倍努力,在这里也悄悄许下一个愿望,争取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能够更加专业的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难之余也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回到报告来,其实听了蒋书记的报告,我还是体会颇多,辅导员老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之一,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育人技能外,更需要的是辅导员老师本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辅导员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刚刚入学的新生同学们眼中,辅导员老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权威者--甚至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因此辅导员老师的言谈风度、待人接物……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老师更需要有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这也是不久的将来和新生同学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包括我在内,期许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好的去“辅导”学生。假如有一天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在一起有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紧张、如坐针毡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辅导员老师了。
二、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原因
正如报告中蒋书记所说,我们的学生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压”社会,来自竞争、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甚至是家庭、恋爱……各方面的压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面会遇到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啊,我也是亲身经历过的人,身边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同学让我意识到这一点,在大学校园里面正是这些不可测的变数是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报告现场淮海工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分享的两个案例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个人也是存在着些许不足,还是刚才说的那句话,让自己快快成长起来,吃点苦、受点累不要紧,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误人子弟”。所以辅导员老师们,我们应该更加努力了。
三、辅导员要有“品”:谦虚、随和、公平……
不管是处理好辅导员老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还是处理好学校事务、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都必须谦虚、随和、公平又不失严格……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其他问题时,要有平等、共同学习的意识,遇事多一些商量、多一些沟通,或者和学生经常性的多一些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辅导员老师更需要心胸宽广一些,要有一种容人、容事的胸怀,甚至要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学生的批评,宽以待人,多一些理解、关怀和友爱之心。这样在给学生做好示范的同时也会使做人做事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育人同时自己也要学会减压
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高校青年;社会实践;党员;成才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1]。社会实践将社会、课堂与大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高动手能力,认识自我,奉献他人,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使得大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实现未来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全面提高自己,为将来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
一、高校青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随着社会实践的开展,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缺乏相适应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在临近实践时,很多高校、院系仅仅通过简单的思想动员进行实践宣传,以致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内涵,只知道“社会实践是让我们去了解社会,提高自己,或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分等”,正如教师仅仅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而没有告诉学习方法一样,最终学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学习成为一句空话。高校青年学生思想认识由于停留在低层次,因此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大打折扣,而所谓的社会实践动员在某种意义上就形同虚设。(二)宣传动员方式不当,宣传留死角,信息传达走样。部分高校院系采取“开大会、集中所有学生一起开会”的方式进行宣传动员,有些学生会抱有“反正少我一个也看不出来”的想法而不去参加动员大会,这就错失了对实践相关政策、要求了解的机会。此外,还有的高校院系采取“先通知各班班长、团支书等关于社会实践的相关政策,再由班干部向班级同学进行传达”的方式,导致相关信息“漏传、错传、走样”的现象发生,不但起不了宣传动员效果,反而造成学生的抵触和不满情绪。(三)高校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环境制约。很多高校青年学生进行实践时并不被社会环境接受。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接纳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逃避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不愿意承担实践过程中存在风险和额外的经济支出,出现学生“欲实践而无门”的现象。(四)实践经费不足。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必须有经费作为支持和保障,高校附近实践单位有限,更多的实践平台只能在较远的地方。交通费、食宿费等一系列费用成为高校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不可避免的费用,各高校每年会对校级重点团队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对于人数较多的团队、实践地点在高消费区的团队就显得力不从心,可谓九牛一毛[3]。(五)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高。部分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不够重视,没有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缺乏有效的组织,导致高校青年学生在长期或短期的社会实践中追求形式主义,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六)社会实践考评标准不健全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当前社会实践普遍存在“走走形式、照几张相片、写篇心得体会敷衍了事”等不良现象,甚至很多企业都持“高校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就是到单位盖个公章,走走过场,也做不了啥!”的态度,对高校社会实践“嗤之以鼻”。通过“现场照片、视频、工作登记表、单位公章、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等定性评价方法进行考核评定,无法评价实践质量,更无法判定其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抄袭拼凑”等行为。
二、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面对上述问题如何加强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一)创新实践组织形式,形成社会实践理论体系。高校应该努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理论建设,开设有关社会实践的指导课程,将社会实践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围绕“为何开展社会实践、如何有效开展社会实践”为中心,多角度分析高校青年学生实践教育的意义、现状、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等,使高校青年学生真正意识到其作用,注重实践过程中蕴含的个人道德品质养成、心灵精神培养、健全人格形成、综合素质提高等内容。(二)利用有效的动员载体,做到全动员。院系团委书记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对一班动员会,对于班级数目较多的院系,可以全面、细致的培训班主任、班导师和年级辅导员,通过该体系对班级作点对点动员,保证了尽可能多的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实践的相关政策及要求,降低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动员活动的可能性,同时也避免了对实践政策的“漏传、错传、走样”问题的出现。(三)优化社会环境,争取政府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或鼓励社会各方尤其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应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争取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高校也应主动与关心教育事业、关心大学生成长、愿意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单位、机构达成共识,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对青年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技能训练,同时提高企业、机构的社会形象和企业文化。此外,高校院系应该充分利用院系教师及校友的丰富社会资源,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并教育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严于律己,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消除社会对大学生的错误认识,取得社会认可与肯定。(四)多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现象。社会实践资金的获取应从两方面入手:高校自身投入和校外资助。首先,是学校自身投入,学校应设立专项实践经费,还可通过与有项目的教师联合申请参与当地政府的相关重点项目或单独立项,依靠政府支援。另一方面,由院系科研带头人牵头,针对研究专项与企业联合,高校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企业承担相关的资金投入,使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的实践中获得更多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企业也得到了相关的技术创新。此外,高校还可依托社会等公益基金支援等[4]。(五)提高青年学生实践价值认识。针对“部分青年学生重视度不够”问题,可以将实践教育与学分获得、学位获得,毕业、奖学金评定、推优甚至入党、推荐研究生、就业等联系在一起,激励其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高。(六)建立党员实践机制。将高校青年党员的成长成才与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党员典型示范团队进行实践教育,可以带领和引导学生更好的参加社会实践。
三、结论
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除了经费、实践平台等问题之外,最急需解决的是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通过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好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精神,提升综合素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有效解决毕业就业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94.
[2]贾斌.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引发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5):275.